CN219141220U -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1220U
CN219141220U CN202223295021.XU CN202223295021U CN219141220U CN 219141220 U CN219141220 U CN 219141220U CN 202223295021 U CN202223295021 U CN 202223295021U CN 219141220 U CN219141220 U CN 219141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tube group
refrigerant
air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50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兴哲
范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950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1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1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1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风机及制冷系统,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该冷风机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用于冷媒流通,第二换热管组用于CO2制冷剂流通;其中,第一换热管组的至少部分穿插于第二换热管组的间隙中,第一换热管组能够与第二换热管组换热。该冷风机通过第一换热管组的设置,能够对第二换热管组外表面进行融霜。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设置第一换热管组可选择输入压力较低的冷媒,相比将高温时压力较高的CO2作为融霜介质输入第二换热管,压力较低的冷媒对使用的管道材质要求不高,大大降低了融霜所需的成本。

Description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CO2冷风机适用于水果、蔬菜的恒温冷藏或气调冷藏库,在食品生产车间的空调系统方面有广泛的使用,也可适用于其他行业的空调制冷系统。在CO2冷风机在对冷库制冷后,冷库中的空气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霜附着在冷风机上,影响冷风机的换热效率。在实际使用时,CO2除了作为制冷剂对冷库进行降温外,CO2在吸收热量成为高温高压气体后,还能作为热源进入到冷风机制冷管道内部融霜,但是由于高温CO2气体的压力很高,导致整个融霜系统必须采用16MnDG无缝钢管,所需施工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的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一种冷风机包括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用于冷媒流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用于CO2制冷剂流通;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至少部分穿插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间隙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管组的设置利于冷风机对外界空气进行制冷,外界空气经制冷降温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会附着在第二换热管组上;又由于第一换热管组中的冷媒温度较高,能够对外放热;故,通过第一换热管组的设置,能够对第二换热管组外表面进行融霜。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设置第一换热管组可选择输入压力较低的冷媒,相比将高温时压力较高的CO2作为融霜介质输入第二换热管,压力较低的冷媒对使用的管道材质要求不高,大大降低了融霜所需的成本。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轴向相同,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匀插设在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间隙中,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穿插进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内的间隙中的体积占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体积的30%-60%。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多个第二换热管利于充分制冷,设置多个第一换热管利于对第二换热管表面充分融霜,维持第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均匀插设的方式也使得融霜更加均匀,提升融霜效率;第一换热管穿插进第二换热管组内的体积能够在确保换热充足的基础上,方便安装,不与第二换热管的结构形成干涉。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为一排,则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二方向,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设置,或者,垂直于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沿所述第二方向,首排中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进口,末排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出口;所述冷风机还包括第一弯管;沿所述第二方向,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通过所述第一弯管流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两排以上的第一换热管能够使得对第二换热管的融霜更加充分;多排第一换热管互相连通形成盘绕管,能够使第一换热管的盘绕回路较长,进而使得第一换热管内的冷媒与管外进行充分换热。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风机还包括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所述第一集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进口连通,用于输入冷媒;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用于输出冷媒。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集管便于对多个第一换热管输入冷媒,起到分流的作用;第二集管便于输出多个第一换热管中的冷媒,起到集液作用。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设置有偶数排,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位于沿所述第一换热管轴向的同侧;或者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设置有奇数排,所述第一集管和所述第二集管位于沿所述第一换热管轴向的异侧。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偶数排第一换热管使得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位于同侧,方便安装管件,减少占用空间;设置奇数排第一换热管使得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位于异侧,避免两集管之间热量干扰,提高融霜效率。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以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二换热管为一层,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多层;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元,其中所述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的一层或多层第二换热管;在一个单元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层首根第二换热管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进口,最后一层末根第二换热管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出口;所述冷风机还包括第二弯管,每层中的所述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第二弯管流体连通以形成沿第二方向盘绕的S型盘绕管,且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S型盘绕管通过所述第二弯管首尾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的排布使得CO2制冷剂的流速减慢,实现CO2制冷剂与外界空气的充分换热,满足制冷需求。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风机还包括进液管、分液器和第三集管;所述分液器具有进口和多个分液出口,所述分液器的进口与所述进液管连接,所述分液器的多个分液出口与所述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第三集管与所述制冷剂出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进液管能够向分液器提供CO2制冷剂,分液器将进液管所提供的CO2制冷剂输入多个制冷剂进口,利于CO2制冷剂的分液均匀,进而促进换热均匀,提高制冷效果;第三集管利于汇聚收集换热后输出的CO2制冷剂。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风机还包括有集水盘,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集水盘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底部;所述集水盘的中部构造有送水孔,且所述集水盘自边缘向所述送水孔的孔口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集水盘的设置能够将容纳融霜后的水,防止融霜水漫流,保护冷风机的其他结构。其中,送水孔和集水盘的倾斜的设置进一步促进集水盘中的水向外流出,避免水在集水盘中凝结。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冷风机、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与所述冷风机中的第一换热管组连通,所述第一回路用于流通冷媒;所述第二回路与所述冷风机中的第二换热管组连通,所述第二回路中用于流通CO2制冷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回路能够为第一换热管提供冷媒,以便更有效地对第二换热管进行融霜,确保第二换热管的换热效率;第二回路能够为第二换热管提供CO2制冷剂,能够确保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其中,冷媒压力小,所用第一换热管材质要求低,融霜成本低,进而整个系统的成本降低。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路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储液器;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储液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回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节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节流结构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制冷剂出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缩机中输出的部分冷媒能够进入至第一换热管组中,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管组的融霜,第一储液器能够容纳回收融霜后的冷媒;第二压缩机则能够将CO2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用于后续的换热,第二节流阀对换热后的CO2制冷剂起到进一步的降温降压作用,进而实现向第二换热管组输入CO2制冷剂对外界环境降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冷风机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冷风机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冷风机内部结构一方位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冷风机内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冷风机内部结构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0、制冷系统;100、冷风机;10、第一换热管组;20、第二换热管组;101、冷媒进口;102、冷媒出口;201、制冷剂进口;202、制冷剂出口;11、第一换热管;21、第二换热管;31、第一集管;32、第二集管;33、第三集管;40、第二弯管;50、进液管;60、分液器;70、集水盘;1001、第一回路;1002、第二回路;210、第一压缩机;220、第二压缩机;310、第一储液器;320、第二储液器;410、第一换热器;420、第二换热器;510、第一节流结构;520、第二节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提供一种冷风机100,该冷风机100包括第一换热管组10和第二换热管组20;第一换热管组10用于氟或氨冷媒流通;第二换热管组20用于CO2制冷剂流通,其中,第一换热管组10的至少部分穿插于第二换热管组20的间隙中,第一换热管组10能够与第二换热管组20换热。
如此,当该冷风机100制冷时,低温的CO2制冷剂输入第二换热管组20中并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以降低环境温度。在整个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低温的第二换热管组20时,会凝结成冰并附着在第二换热管组20上,一段时间后,第二换热管组20表面便覆盖有霜层。此时,向第一换热管组10内部输入高温冷媒,由于冷媒的温度较高,并会通过第一换热管组10散热至周侧的第二换热管组20,以与第二换热管组20进行热量传递交换,从而将第二换热管组20表面的霜层融化,减少第二换热管21制冷时的阻碍。如此,第二换热管组20再进行后续制冷时,外界空气依旧能够与第二换热管21直接进行换热,维持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效率。由于,第一换热管组10相较于第二换热管组20,也为独立的换热体系,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引入不同的冷媒介质,也就便于选择温度较高而压力较低的冷媒,如氟、氨等。因此,第一换热管组10对材质的要求较低,能够选用如不锈钢等成本较低的材质,利于节省成本。
以下结合冷风机100的结构对第一换热管组10和第二换热管组20的具体布置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为更好地进行说明,以冷风机100呈长方体构造,则第一方向视为冷风机100的高度方向,第二方向视为冷风机100的宽度方向,第二换热管21的轴向即为冷风机100的长度方向。以下仍以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的,冷风机100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布置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围设成安装腔,并用于支撑第一换热管组10和第二换热管组20。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组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管11,每个第一换热管1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安装板。第二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1,多个第二换热管21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每个第二换热管2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安装板。
如此,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21的设置,增大了第二换热管组20的换热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换热效率,制冷效果佳。多个第一换热管11的设置同样增大了第一换热管组10的换热面积,与第二换热管组20的换热更快,能够较快地进行融霜,融霜效果佳。
示例性的,每个第一换热管11的轴向与每个第二换热管21的轴向相同,第一换热管11均匀插设在第二换热管21之间的间隙中。如此,第一换热管11对相邻的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较为均匀,融霜的效果更好;且,这样的设置,能够布置较少数量的第一换热管11,降低制造成本。其中,第一换热管11均匀插设在第二换热管21之间的间隙中,使得每个第一换热管11外包围有多个第二换热管21。这样的设置,不仅提高第一换热管11对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效率,而且一个第一换热管11能够同时对多个第二换热管21进行融霜,在布置较少第一换热管11数量的同时满足换热需求。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换热管11的轴向与每个第二换热管21的轴向垂直。如此,一个第一换热管11能够对应对多个第二换热管21换热,进而多个第一换热管11能够同时对多个第二换热管21换热,亦能够实现均匀换热,促进融霜的效果。
更进一步的,且第一换热管组10穿插进第二换热管组20的间隙中的体积占第二换热管组20体积的30%-60%。如此,第一换热管组10穿插进第二换热管组20内间隙中的体积对应第一换热管组10用于融霜换热的体积,这样设置能够在确保融霜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缩减整个冷风机100的占用空间,并降低对其他结构的安装干涉。在实际装配时,可根据实际冷风机100内部的结构来安装第一换热管组10,在满足所实际需要的融霜效率的基础上,调整第一换热管组10穿插进第二换热管组20的体积,合理安装,不影响冷风机100内部的其他结构;且,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第一换热管11体积的占比来提高融霜的效果。具体的,第一换热管组10穿插进第二换热管组20内的间隙中的体积占第二换热管组20体积的30%、45%或者60%。
以下先对第二换热管组20的布置进行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以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换热管21为一层,并沿第一方向设置多层。第二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相邻的多层第二换热管21;在一个单元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层首根第二换热管21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进口201,最后一层末根第二换热管21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出口202。冷风机100还包括第二弯管40,每层中的多个第二换热管21通过第二弯管40流体连通,以形成沿第二方向盘绕的S型盘绕管或者说蛇形盘管。如此,第二换热管21中的CO2制冷剂从制冷剂进口201进入第二换热管21,沿第二方向盘绕流通后,又沿第一方向通过第二弯管40再次经过这样的S型盘绕管,如此来回反复,自制冷剂出口202流出。这样能够使得CO2制冷剂的流速减慢,增大换热面积,促进CO2制冷剂与外界空气进行充分换热,提高了CO2制冷剂的换热效率,制冷效果好。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21以五层第二换热管21为一个单元,设置四个单元的第二换热管21。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亦可以是以一层、两层、三层、四层、六层……第二换热管21为一单元,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单元的第二换热管21。其中,定义多个单元的第二换热管21包括两个或两个单元以上的第二换热管21。
在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风机100还包括进液管50、分液器60和第三集管33;分液器60具有进口和多个分液出口,分液器60的进口与进液管50连通,分液器60的多个分液出口通过分液管(未图示)分别与第二换热管组20的多个制冷剂进口201连通,;第三集管33与第二换热管组20的多个制冷剂出口202连通。如此,进液管50将CO2制冷剂输送给分液器60,分液器60上的多个分液管将CO2制冷剂均匀送至多个制冷剂进口201,进而CO2制冷剂流入第二换热管组20中,能够实现第二换热管组20各部分对外界空气的均匀换热,提高对外界空气的制冷效果。流经第二换热管组20的CO2制冷剂流向第三集管33,第三集管33能够起到汇聚收集输出CO2制冷剂的作用,将CO2制冷剂输出冷风机100。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设有四个单元的第二换热管21,对应四个制冷剂进口201和四个制冷剂出口202,CO2制冷剂完成换热后从制冷剂出口202流出,进入第三集管33,第三集管33将多个制冷剂出口202中流出的CO2制冷剂送回相应回路中。
为了对第二换热管21的表面进行融霜,在已有的第二换热管21之间,穿插第一换热管11,以下在第二换热管21排布的基础上对第一换热管11的排布设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换热管11为一排,则沿第二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第一换热管11,每排中第一换热管11的数量相同,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沿第二方向,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连通设置,由于每排第一换热管11的数量相同,为便于说明,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指沿第一方向同向数数,相邻两排中数号相同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垂直于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即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不位于同一高度。沿第二方向,首排中多个第一换热管11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进口101,末排中的多个第一换热管11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出口102;冷风机100还包括第一弯管(未图示);沿第二方向,相邻两排顺序对应的第一换热管11通过第一弯管实现流体连通,并形成沿第二方向的盘绕管。
如此,每一排的第一换热管11能够同时对多层第二换热管21同时进行换热,设置两排以上的第一换热管11,第一换热管11的数量增加,换热面积增大,换热效率提高,使得对第二换热管21的融霜更加充分;并且,相邻两排第一换热管11连通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的换热回路呈U型或者S型,能够降低冷媒在第一换热管11中的流速,促进冷媒与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利于增强融霜的效果。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通过第一弯管连通时应避让开第二换热管21的结构,减少对第二换热管21的干涉。
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设置为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还可以沿第二方向平行设置,具体根据第二换热管21的排布而定。
如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设置有两排第一换热管11,两排第一换热管11通过第一弯管(未图示)连通,沿第二方向形成U型盘绕管,每排第一换热管11中,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管11间隔有两层第二换热管21;沿第二方向,相邻两排顺序对应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之间间隔有两个第二换热管21。如此,这样的设置排布简单,容易安装,数量多而间隔均匀,利于均匀且充分地融霜。
如图4至图6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冷风机100还包括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在本实施例中,两者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集管31与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进口101连通,用于输入冷媒;第二集管32与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出口102连通,用于输出冷媒。如此,第一集管31将冷媒输送至冷媒进口101,以进入多个第一换热管11中,起到分流的作用;冷媒流过第二换热管21后从冷媒出口102流出,汇聚进入第二集管32,自第二集管32输出冷风机100。
进一步的,第一换热管11沿第二方向设置不同的排数对应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位于不同的位置。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换热管11设置有偶数排,例如,设置有两排。此时,通过第一弯管连通,使得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进口101和冷媒出口102位于沿第一换热管11轴向的同一侧,即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可以均位于沿第一换热管11轴向的同侧。如此,只需占用了冷风机100一侧的空间,便于在冷风机100的另一侧安装与第二换热管21相连的分液器60和第三集液管,空间排布更加合理。
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换热管11设置有奇数排,例如,设置有三排,则沿第二方向,连续顺序对应的三根第一换热管11依次连通形成S型盘绕管。此时,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位于沿第一换热管11轴向的异侧,第二集管32内输出的低温冷媒不会影响同时在第一集管31内向第一换热器输入的高温冷媒,减少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之间干扰,提高融霜效率。
事实上,当对第二换热管组20进行融霜时,附着在第二管热管上的霜变成水会滴至第二换热管组20的下方。故而,为了对这些水进行收集,如图2至图5所示,示例性的,冷风机100还包括有集水盘70,沿第一方向,集水盘70位于第一换热管组10和第二换热管组20的底部;集水盘70的中部构造有送水孔,且集水盘70自边缘向送水孔的孔口倾斜设置。如此,在融霜的过程中,水从第二换热管21自上而下滴落到集水盘70中,集水盘70通过倾斜的设置使得融霜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集水盘70低处的位置,送水孔位于低处,融霜水能够自送水孔流出集水盘70。故集水盘70能够收集融霜水,保护冷风机100结构不受融霜水的影响,并能够将融霜水输出冷风机100,确保集水盘70对融霜水的持续收集容纳。
如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1000,包括上述冷风机100、第一回路1001和第二回路1002;第一回路1001与冷风机100中的第一换热管组10连通,第一回路1001用于流通冷媒(如氟或氨等);第二回路1002与冷风机100中的第二换热管组20连通,第二回路1002中用于流通CO2制冷剂。
如此,第二回路1002能够向第二换热管21提供CO2制冷剂,以实现冷风机100的制冷降温效果;第一回路1001则能够向第一换热管11提供高温冷媒,以便对制冷后表面结霜的第二换热管21提供热量,实现融霜,维持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效率和制冷效果,进而能够确保制冷系统1000的制冷效果。通过第一回路1001和第二回路1002的设置,使得融霜过程与制冷过程互不干涉,在满足融霜的同时,提高制冷效果。具体的,第一回路1001通过第一压缩机210向冷风机100提供高温冷媒,冷媒进入第一换热管11能够对周围的第二换热管21的表面进行融霜,制冷系统1000在融霜后或融霜过程中继续通过第二回路1002进行制冷,以此往复循环。其中,由于冷媒高压压力较CO2制冷剂高压压力低,对第一换热管11的要求较低,能够降低第一换热管11的使用成本,进而能够降低整个系统所用的成本。
如图7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001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210、第一储液器310和第一换热器410,三者串联设置;其中,第一压缩机210的排气口通过第一集管31与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进口101连通,第一储液器310通过第二集管32与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出口102连通;第二回路1002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220和第二节流结构520;其中第二节流结构520与第二换热管组20的制冷剂进口201连通,第二压缩机220的进口与第二换热管组20的制冷剂出口202连通。
具体的,第一回路1001中还包括第二换热器420用于对冷媒降温,第一压缩机210的排气口和第一储液器310分别与第二换热器420连接,第二换热器420位于第一压缩机210和第一储液器310之间。如此,第一回路1001中,第一压缩机210从排气口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420后变成中温的冷媒;再进入到第一储液器310中,中温的冷媒流出第一储液器310,经第一节流结构510节流后成为低温冷媒流进第一换热器410中,由于第一换热器410内部设有分别用于单独连通第一回路1001和第二回路1002的换热管束,故低温低压的冷媒能够对第二回路1002中第二压缩机220排出的高温CO2制冷剂进行换热降温,吸热后的冷媒变成高温冷媒又回到第一压缩机210中,在第一回路1001中继续循环。
降温后的CO2制冷剂变成中温CO2制冷剂,经第二节流结构520节流降温成低温CO2制冷剂后,进入冷风机100中的第二换热管21能够对外界空气进行制冷。冷风机100长时间制冷后,在第二换热管21的表面结霜,第一回路1001通过连接冷风机100中的第一换热管11,使得部分高温的冷媒自第一压缩机210进入第一换热管11中,与第二换热管21表面的霜层进行换热,使得霜层融化,以维持第二换热管21的换热效率。同时,高温的冷媒换热后,也因此变成中温的冷媒进入到第一储液器310中,与经第二换热器420换热后的中温的冷媒混合。第一回路1001还包括第一节流结构510,连接于第一压缩机210进气口与第一储液器310之间,中温的冷媒从第一储液器310流出,接着经第一节流结构510节流降温成低温冷媒后进入至第一换热器410,对第二回路1002中的制冷剂降温,第二回路1002继续制冷。也就是说,通过充分利用第一回路1001中冷媒在低温状态时能够对第二回路1002中的制冷剂进行降温,充分利用冷媒在高温状态时能够对冷风机100中的第二换热管21进行融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冷媒或CO2制冷剂的高温、中温、低温、高压、低压状态,是冷媒或CO2制冷剂进入相应部件后或流出相应部件的状态相较于其流入相应部件之前的状态。除此,上述所说的连通包括直接连通和间接连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100)包括:
第一换热管组(10),用于冷媒流通;
第二换热管组(20),用于CO2制冷剂流通;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的至少部分穿插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的间隙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换热管(11),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1),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21)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成角度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管(11)的轴向与所述第二换热管(21)的轴向相同,所述第一换热管(11)均匀插设在所述第二换热管(21)之间的间隙中,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穿插进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的间隙中的体积占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体积的30%-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以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为一排,则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排所述第一换热管(11);
沿所述第二方向,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设置,或者,垂直于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
沿所述第二方向,首排中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进口(101),末排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沿自身轴向的一端均为冷媒出口(102);
所述冷风机还包括第一弯管;沿所述第二方向,任意相邻两排中顺序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11)通过所述第一弯管流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100)还包括第一集管(31)和第二集管(32);所述第一集管(31)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进口(101)连通,用于输入冷媒;所述第二集管(32)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出口(102)连通,用于输出冷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11)设置有偶数排,所述第一集管(31)和所述第二集管(32)位于沿所述第一换热管(11)轴向的同侧;或者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11)设置有奇数排,所述第一集管(31)和所述第二集管(32)位于沿所述第一换热管(11)轴向的异侧。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以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1)为一层,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多层;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元,其中所述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的一层或多层第二换热管(21);
在一个单元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层首根第二换热管(21)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进口(201),最后一层末根第二换热管(21)沿自身轴向一端为制冷剂出口(202);
所述冷风机(100)还包括第二弯管(40),每层中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1)通过所述第二弯管(40)流体连通以形成沿第二方向盘绕的S型盘绕管,且沿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层所述S型盘绕管通过所述第二弯管(40)首尾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100)还包括进液管(50)、分液器(60)和第三集管(33);
所述分液器(60)具有进口和多个分液出口,所述分液器(60)的进口与所述进液管(50)连接,所述分液器(60)的多个分液出口与所述制冷剂进口(201)连通;
所述第三集管(33)与所述制冷剂出口(20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100)还包括有集水盘(70),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集水盘(7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的底部;所述集水盘(70)的中部构造有送水孔,且所述集水盘(70)自边缘向所述送水孔的孔口倾斜设置。
9.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风机(100);
第一回路(1001),所述第一回路(1001)与所述冷风机(100)中的第一换热管组(10)连通,所述第一回路(1001)用于流通冷媒;
第二回路(1002),所述第二回路(1002)与所述冷风机(100)中的第二换热管组(20)连通,所述第二回路(1002)中用于流通CO2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1001)上设置有第一压缩机(210)和第一储液器(310);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210)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进口(101)连通,所述第一储液器(310)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0)的冷媒出口(102)连通;
所述第二回路(1002)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220)和第二节流结构(520);其中所述第二节流结构(52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的制冷剂进口(201)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220)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20)的制冷剂出口(202)连通。
CN202223295021.XU 2022-12-07 2022-12-07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Active CN219141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021.XU CN219141220U (zh) 2022-12-07 2022-12-07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5021.XU CN219141220U (zh) 2022-12-07 2022-12-07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1220U true CN219141220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59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5021.XU Active CN219141220U (zh) 2022-12-07 2022-12-07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1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1381B2 (en)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 for refrigeration process
CN216694082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3502762A (zh) 换热器以及具有该换热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CN112833589B (zh) 冷凝器以及包括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EP2578966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
CN219141220U (zh) 冷风机及制冷系统
CN202562136U (zh) 一种用于热泵空调的平行流换热器
RU2693946C2 (ru) Стойкий к образованию инея микроканаль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US8925345B2 (en) Secondary coolant finned coil
CN108826479A (zh) 翅片扁管一体结构的冷风机
CN211552123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09744758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US6497115B1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WO2008079121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blow-off condensate collecting screen
CN220303939U (zh) 一种三段式深冷蒸发器
CN213396018U (zh) 蒸发器及轨交空调机组
CN211233511U (zh) 一种二氧化碳速冻系统的换热器
CN217274926U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09780756B (zh) 换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6868875U (zh) 一种方形换热器
CN218645800U (zh) 一种双管式氨制冷系统
CN117128581B (zh) 蒸发冷凝变频磁悬浮多联机组
CN114719540B (zh) 一种快速融霜型冷风机
CN209877415U (zh) 翅片式蒸发器
CN214746642U (zh) 冷鲜品前置储物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