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39280U - 往复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往复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39280U
CN219139280U CN202320093597.3U CN202320093597U CN219139280U CN 219139280 U CN219139280 U CN 219139280U CN 202320093597 U CN202320093597 U CN 202320093597U CN 219139280 U CN219139280 U CN 219139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low
pressure stage
stag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935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斌
蔡民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 She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 She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 She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 Sheng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39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39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含一气缸体组件、一往复组件与一外部管线。气缸体组件由高压级气缸件和低压级气缸件所相接而成,高压级气缸件具有高压级内腔。低压级气缸件具有连通高压级内腔的低压级内腔。外部管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气缸体组件。往复组件包含高压级活塞部、低压级活塞部与活塞杆。高压级活塞部位于高压级气缸内,低压级活塞部位于低压级气缸内,并与高压级活塞部之间定义出平衡腔。活塞杆同轴固设于高压级活塞部与低压级活塞部上,且活塞杆一部分从低压级气缸件的一端伸出气缸体组件。故,以上架构能够降低平衡腔内的压力差,借此降低低压级和高压级气缸件内的气体流至平衡腔的泄漏量,并回收泄漏的压缩气体,进而改善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Description

往复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压缩机,尤指一种往复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往复式压缩机是一种由曲柄轴带动活塞做上下位移的压缩机,其活塞在位移时会使得气缸内的容积发生变化,以完成压缩过程。更具体地,往复式压缩机在其气缸体两端的高压段、低压段之间设置平衡腔,以降低高、低压段的压力差。
然而,因为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中会让平衡腔的压力差过大而导致低压段和高压段气体泄漏至平衡腔,从而影响压缩效率。
如此,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精进上述所努力的方向,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一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往复式压缩机,用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往复式压缩机包含一气缸体组件、一往复组件与一外部管线。气缸体组件由一高压级气缸件和一低压级气缸件所相接而成。高压级气缸件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一第一排气口以及一连通第一进气口及第一排气口的高压级内腔。低压级气缸件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一连通第二进气口的第二排气口以及一连通高压级内腔、第二进气口及第二排气口的低压级内腔。外部管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气缸体组件,且外部管线分别连通第二排气口及第一进气口。往复组件可往复地位于所述气缸体组件内,包含一高压级活塞部、一低压级活塞部与一活塞杆。高压级活塞部位于高压级内腔内。低压级活塞部位于低压级内腔内,并与高压级活塞部之间定义出一平衡腔。高压级活塞部与低压级活塞部同轴固设于活塞杆上,且活塞杆的一部分从低压级气缸件的一端伸出气缸体组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还包含一通腔流道,通腔流道与气缸体组件连通且对应设置,且连通平衡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通腔流道为一开设于低压级气缸件上的内部流道,内部流道位于低压级气缸件的一侧,且与平衡腔对应设置;气缸体组件还包含一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连接低压级气缸件,进气管通过内部流道连通低压级内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内部流道的一端连通平衡腔,另一端连通进气管并通过第二进气口连通低压级内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进气管用以将一第一段压缩气体或一外部气源引入气缸体组件内。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压缩机中,通腔流道为一外部流道,外部流道的一端与气缸体组件连接,且外部流道通过低压级气缸件连通平衡腔。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外部流道的另一端与外部管线连通。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压缩机中,外部流道用以将一外部气源引入气缸体组件内。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压缩机中,外部气源的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且低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小于高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往复式压缩机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或三段往复式压缩机。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低压级气缸件为第一段压缩气缸,高压级气缸件为第二段压缩气缸。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低压级气缸件为第二段压缩气缸,高压级气缸件为第三段压缩气缸。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往复式压缩机中,外部管线上设有用以降温的一冷却器。
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构,往复式压缩机通过引入一压缩气体或一外部气源,以降低平衡腔内的压力差,借此降低低压级气缸件和高压级气缸件内的气体流至平衡腔的泄漏量,并同时通过通腔流道回收泄漏的压缩气体,进而改善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与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的连续操作示意图;
图3与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的连续操作示意图;以及
图5与图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的连续操作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1、12:往复式压缩机
100:气缸体组件
110:高压级气缸件
111:高压级内腔
112:第一进气口
113:第一排气口
120:低压级气缸件
121:低压级内腔
122:第二进气口
123:第二排气口
130:进气管
140、140A、140B:通腔流道
141:内部流道
142、143:外部流道
200:往复组件
210:高压级活塞部
220:低压级活塞部
230:活塞杆
240:平衡腔
300:外部管线
E:排气阀
G:外部气源
I:进气阀
L: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与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0的连续操作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此往复式压缩机10包含气缸体组件100、往复组件200与外部管线300。
气缸体组件100,由高压级气缸件110和低压级气缸件120相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高压级气缸件110和低压级气缸件120沿轴向L依序排列。高压级气缸件110的内侧设有高压级内腔111,且高压级气缸件110远离低压级气缸件120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112与第一排气口113,其中高压级内腔111连通第一进气口112及第一排气口113,且第一进气口112及第一排气口113设置于高压级内腔111的同一侧。第一进气口112和第一排气口113可分别具有进气阀I及排气阀E,用以控制并调节流体进入和排出高压级内腔111。此外,更可依实际工况设计需求,将第一进气口112及第一排气口113设置于高压级内腔111的任二相异侧;亦可将第一进气口112及第一排气口113仅设置进气阀I或排气阀E其中之一,也可以皆设置进气阀I或排气阀E,或是进气阀I和排气阀E两者皆不设置。
低压级气缸件120的内侧设有低压级内腔121,且低压级气缸件120远离高压级气缸件110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122与第二排气口123,其中低压级内腔121连通第二进气口122及第二排气口123,且第二进气口122及第二排气口123分别设置于低压级内腔121的相对两侧。第二进气口122和第二排气口123可分别具有进气阀I及排气阀E,用以控制并调节流体进入和排出低压级内腔121。此外,更可依实际工况设计需求,将第二进气口122及第二排气口123设置于低压级内腔121的同一侧或任相异两侧;亦可将第二进气口122及第二排气口123仅设置进气阀I或排气阀E,或是进气阀I和排气阀E两者皆不设置。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低压级内腔121与高压级内腔111彼此直接连通,且低压级内腔121的容积大于高压级内腔111的容积;第一进气口112与第二进气口122至少一者具有进气阀I,而第一排气口113与第二排气口123至少一者具有排气阀E,或是进气阀I和排气阀E两者皆不设置,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往复组件200可往复地位于气缸体组件100内,且往复组件200位于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内。往复组件200包含高压级活塞部210、低压级活塞部220与活塞杆230,其中低压级活塞部220的体积大于高压级活塞部210的体积,高压级活塞部210可往复滑移于高压级内腔111的内壁,且低压级活塞部220可往复滑移于低压级内腔121的内壁。其中,低压级活塞部220与高压级活塞部210沿活塞杆230长轴方向彼此间隔配置,更具体地,低压级活塞部220与高压级活塞部210之间的容积定义出一平衡腔240。具体说明,平衡腔240可接收从高压级内腔111或低压级内腔121所泄漏的气体,而于本实施例中,平衡腔240更可通过通腔流道140接收往复式压缩机10的任一段压缩气体或一外部气源,后续会更进一步说明,在此并不赘述。
此外,高压级活塞部210与低压级活塞部220同轴固设于活塞杆230上,其一部分从低压级气缸件120的一端伸出气缸体组件100之外。更具体地,活塞杆230的长轴方向与上述轴向L平行,且活塞杆230依序穿过低压级活塞部220、平衡腔240与高压级活塞部210。于本实施例中,高压级活塞部210、低压级活塞部220与活塞杆230组合为一级差式活塞组件,往复式压缩机10为三段往复式压缩机,其中低压级气缸件120为第二段压缩气缸,高压级气缸件110为第三段压缩气缸;此外,更可因应不同机型设计,将往复式压缩机10设计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其中低压级气缸件120为第一段压缩气缸,高压级气缸件110为第二段压缩气缸;或是将往复式压缩机10设计为其他机型多级往复式压缩机以因应不同工况需求,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往复组件200上不具有任何气阀,其中低压级活塞部220上不具有任何气阀,故,低压级活塞部220不致刻意或主动释放平衡腔240内的气体至低压级内腔121;同理,高压级活塞部210亦是如此。
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管线300位于气缸体组件100的外部,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排气口123及第一进气口112,外部管线300例如为流体管路,然而,外部管线300不限其表现形式。
如图1与图2所示,往复式压缩机10还包含一通腔流道140。通腔流道140与气缸体组件100连通且对应设置,并且连通平衡腔240,用以输入气体至平衡腔240内和排出平衡腔240内的气体。更进一步说明,通腔流道140为一开设于低压级气缸件120的侧壁内部的内部流道141,内部流道141位于低压级气缸件120的一侧且与平衡腔240对应设置。其中气缸体组件100还包含一进气管130,进气管130的一端连接低压级气缸件120,使进气管130依序通过内部流道141及第二进气口122连通低压级内腔121。此外,内部流道141的一端连通平衡腔240,另一端通过第二进气口122连通低压级内腔121。
除此之外,进气管130可引入往复式压缩机10的第一段压缩气体或外部气源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使低压级气缸件120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高压级气缸件110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使往复式压缩机10于运转时,借此降低低压级气缸件120和高压级气缸件110内的压缩气体流至平衡腔240的泄漏量,并同时通过通腔流道140回收泄漏的压缩气体,进而改善并提升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更具体说明,当往复式压缩机10为三段往复式压缩机时,低压级气缸件120及高压级气缸件110分为第二段压缩气缸和第三段压缩气缸。此时,进气管130可引入往复式压缩机10的第一段压缩气体或外部气源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使第二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第三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大幅降低低压级气缸件120和高压级气缸件110的运转泄漏量。其中外部气源的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且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压力小于高压级内腔111的气体压力。
更进一步说明,当往复式压缩机10为三段往复式压缩机时,进气管130可引入往复式压缩机10的第一段压缩气体并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此时平衡腔240内部的气体压力由大气压力上升为第一段压缩气体的压力,而使第二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及第三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此时,进气管130于往复组件200进行往复运动时,通过内部流道141输送第一段压缩气体进入平衡腔240内及第二段压缩气缸内。
此外,进气管130也可引入外部气源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此时平衡腔240内部的气体压力由大气压力上升为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而使第二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及第三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其中,外部气源的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更进一步说明,当外部气源与第一段压缩气体同时经由进气管130引入内部流道141时,此时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需小于或等于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以避免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过大而阻碍第一段压缩气体的引入;而当外部气源通过进气管130引入内部流道141,且第一段压缩气体通过低压级气缸件120的相异处进入低压级内腔121时,此时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则可介于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和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之间,亦可等于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或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
除此之外,更可因应不同机型设计,将往复式压缩机10设计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其中低压级气缸件120为第一段压缩气缸,高压级气缸件110为第二段压缩气缸。此时,进气管130可引入外部气源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使第一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第二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大幅降低低压级气缸件120和高压级气缸件110的运转泄漏量。其中外部气源的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且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压力小于高压级内腔111的气体压力。
更进一步说明,当往复式压缩机10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时,进气管130引入外部气源通过内部流道141进入平衡腔240内,进气管130于往复组件200进行往复运动时,通过内部流道141输送外部气体进入平衡腔240内或第一段压气缸内。此时平衡腔240内部的气体压力由大气压力上升为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而使第一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及第二段压缩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与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差值下降,降低平衡腔240内的压力差。其中,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小于或等于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也就是外部气源的气体压力则可介于大气压力和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之间,亦可等于大气压力或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
接续针对往复式压缩机10运转时,气缸体组件100内的气体流动变化作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当往复组件200从高压级内腔111朝下移动以压缩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时,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而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吸气程序。更进一步说明,当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时,低压级内腔121内的空间变小,使得低压级内腔121内的气体(暂称第一腔内气体)被低压级活塞部220压缩而使其气体压力升高并且从第二排气口123排出至外部管线300,而高压级活塞部210同轴连动向下移动,使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空间变大,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吸气程序,使第一腔内气体由低压级内腔121依序流经第二排气口123、外部管线300、第一进气口112,最后到达高压级内腔111内,其内的气体暂称第二腔内气体;于此同时,通过往复组件200朝下移动,使平衡腔240进行吸气程序,平衡腔240于低压级气缸件120内的空间变大,使得往复式压缩机10的第一段压缩气体或外部气源(暂称第一外部气体)通过进气管130进入气缸体组件100,接着第一外部气体通过内部流道141后进入平衡腔240内,其内的气体暂称第三腔内气体。如此,由于第三腔内气体提高了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能够减少平衡腔240相对其二端内腔(即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的压力差,降低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内的气体泄漏量。
如图2所示,当往复组件200从低压级内腔121朝上移动以压缩高压级内腔111时,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吸气程序。更进一步说明,当高压级活塞部210向上移动时,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空间变小,使得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第二腔内气体经由第一排气口113被送出气缸体组件100之外,而低压级活塞部220同轴连动向上移动,使低压级内腔121内的空间变大,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吸气程序,使第一段压缩气体或外部气源(暂称第二外部气体)经由进气管130依序流经内部流道141、第二进气口122,最后到达低压级内腔121内;于此同时,通过往复组件200朝上移动,使平衡腔240进行排气程序,平衡腔240于低压级气缸件120内的空间变小,使得第三腔内气体从平衡腔240内排出,再经由内部流道141被送入低压级内腔121内,并与第二外部气体混合为上述第一腔内气体。如此,通过重复上述图1及图2的所述动作,以让往复组件200反复进行气体压缩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往复式压缩机10长期运转,往复组件200的密封性会渐渐耗损,此时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内的第一腔内气体和第二腔内气体,会于往复运动时产生气体泄漏,但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腔240内的低压差的设计,使得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的泄漏量大幅减少,且通过通腔流道140回收第三腔内气体至低压级内腔121的设计,可降低压缩损耗,进而提升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图3与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1的连续操作示意图。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0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通腔流道140A为一位于气缸体组件100之外的外部流道142,外部流道142的一端与气缸体组件100连接,且通过低压级气缸件120的内部设计连通平衡腔240。此外,外部流道142的另一端与外部管线300连通,使得外部管线300内的气体可通过外部流道142旁通流至气缸体组件100内的平衡腔240。其中,外部流道142例如为流体管路、往复式压缩机10的机壳孔道或二者的结合等等,然而,外部管线300不限其表现形式。其中,外部管线300上设有用以降温的冷却器(图中未示),外部流道142连通外部管线300且位于冷却器的下游处,以降低进入平衡腔240和高压级内腔111的气体温度。
接续针对往复式压缩机11运转时,气缸体组件100内的气体流动变化作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当往复组件200从高压级内腔111朝下移动以压缩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时,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而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吸气程序。更进一步说明,当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时,低压级内腔121内的空间变小,低压级内腔121内的所述第一腔内气体被低压级活塞部220压缩而使其气体压力升高并且从第二排气口123排出至外部管线300,而高压级活塞部210同轴连动向下移动,使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空间变大,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吸气程序,使第一腔内气体由低压级内腔121依序流经第二排气口123、外部管线300、冷却器(图中未示)、第一进气口112,最后到达高压级内腔111内,其内的气体暂称第二腔内气体;于此同时,通过往复组件200朝下移动,使平衡腔240进行吸气程序,平衡腔240于低压级气缸件120内的空间变大,使得低压级内腔121的第一腔内气体通过外部管线300、冷却器(图中未示)和外部流道142进入气缸体组件100,接着第一腔内气体通过低压级气缸件120的内部设计进入平衡腔240内,以成为所述第三腔内气体。如此,由于第三腔内气体提高了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能够减少平衡腔240相对其二端内腔(即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的压力差,降低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内的气体泄漏。其中,第三腔内气体压力几乎等于第一腔内气体压力,且第一腔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二腔内气体压力。
如图4所示,当往复组件200从低压级内腔121朝上移动以压缩高压级内腔111时,高压级气缸件110进行压缩排气程序,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吸气程序。更进一步说明,当高压级活塞部210向上移动时,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空间变小,使得高压级内腔111内的第二腔内气体经由第一排气口113被送出气缸体组件100之外,而低压级活塞部220同轴连动向上移动,使低压级内腔121内的空间变大,低压级气缸件120进行吸气程序,使第一段压缩气体或外部气源(暂称第二外部气体)经由第二进气口122流入低压级内腔121内;于此同时,通过往复组件200朝上移动,使平衡腔240进行排气程序,平衡腔240于低压级气缸件120内的空间变小,使得第三腔内气体从平衡腔240内排出,再经由外部流道142被送至外部管线300内,并与第一腔内气体混合。如此,通过重复上述图3及图4的所述动作,以让往复组件200反复进行气体压缩的工作。
图5与图6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1的连续操作示意图。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2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往复式压缩机11大致相同,通腔流道140B亦为位于气缸体组件100之外的外部流道143,其差异在于,外部流道143引入外部气体,外部流道143的一端与气缸体组件100连接,而另一端与一外部气源G(其外部气体暂称第三外部气体)连通,使得第三外部气体可通过外部流道143进入或排出气缸体组件100的平衡腔240内;此设计更能依工况,随时调节平衡腔240内的气体压力大小,更能即时调节高压级内腔111及低压级内腔121内的气体泄漏量。其中,第三外部气体压力可小于或等于第一腔内气体压力,且第一腔内气体压力小于第二腔内气体压力。
更进一步说明,当往复式压缩机10为三段往复式压缩机时,此时第三外部气体的压力介于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和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如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之间,亦可等于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或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如第二段压缩气体)压力;而当将往复式压缩机10设计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此时第三外部气体的压力介于大气压力和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之间,亦可等于大气压力或低压级内腔121的气体(第一段压缩气体)压力。
须了解到,上述这些往复式压缩机10、11、12例如为水冷无油往复式压缩机,其中可为两段往复式压缩机或三段往复式压缩机,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上述的进气阀I与排气阀E使用现有的各种气阀;所述高压级气缸件110和低压级气缸件120的缸体可设置成立式、卧式、角度式、对称式等任意形式,而冷却方式可采用水冷、风冷、自然冷却等任意冷却方式,可采用无油或有油润滑。
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构,往复式压缩机通过引入一压缩气体或一外部气源,以降低平衡腔内的压力差,借此降低低压级气缸件和高压级气缸件内的气体流至平衡腔的泄漏量,并同时通过通腔流道回收泄漏的压缩气体,进而改善往复式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气缸体组件,由一高压级气缸件和一低压级气缸件所相接而成,所述高压级气缸件具有一第一进气口、一第一排气口以及一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及所述第一排气口的高压级内腔,所述低压级气缸件具有一第二进气口、一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的第二排气口以及一连通所述高压级内腔、所述第二进气口及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低压级内腔;
一外部管线,所述外部管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气缸体组件,其中所述外部管线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及所述第一进气口;以及
一往复组件,可往复地位于所述气缸体组件内,包含:
一高压级活塞部,位于所述高压级内腔内;
一低压级活塞部,位于所述低压级内腔内,并与所述高压级活塞部之间定义出一平衡腔;以及
一活塞杆,所述高压级活塞部与所述低压级活塞部同轴固设于所述活塞杆上,且所述活塞杆的一部分从所述低压级气缸件的一端伸出所述气缸体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通腔流道,与所述气缸体组件连通且对应设置,且连通所述平衡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流道为一开设于所述低压级气缸件上的内部流道,所述内部流道位于所述低压级气缸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平衡腔对应设置;以及
所述气缸体组件还包含一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压级气缸件,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内部流道连通所述低压级内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平衡腔,另一端连通所述进气管并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低压级内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用以将一第一段压缩气体或一外部气源引入所述气缸体组件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流道为一外部流道,所述外部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气缸体组件连接,且所述外部流道通过所述低压级气缸件连通所述平衡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部管线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流道用以将一外部气源引入所述气缸体组件内。
9.如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源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低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且所述低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小于所述高压级内腔的气体压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为二段往复式压缩机或三段往复式压缩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级气缸件为第一段压缩气缸,所述高压级气缸件为第二段压缩气缸。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级气缸件为第二段压缩气缸,所述高压级气缸件为第三段压缩气缸。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管线上设有用以降温的一冷却器。
CN202320093597.3U 2022-06-23 2023-01-31 往复式压缩机 Active CN2191392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6676U TWM635271U (zh) 2022-06-23 2022-06-23 往復式壓縮機
TW111206676 2022-06-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39280U true CN219139280U (zh) 2023-06-06

Family

ID=8578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93597.3U Active CN219139280U (zh) 2022-06-23 2023-01-31 往复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39280U (zh)
TW (1) TWM63527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5271U (zh) 2022-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37500A1 (zh) 一种往复柱塞式气体压缩机及方法
CN112539155B (zh) 可监控多重密封液驱式氢气压缩机
CN113530787A (zh) 一种同步双级压缩机
CN105715548A (zh) 带柔性滑阀的两级螺杆压缩机
US3713755A (en) Pumping device
KR101012946B1 (ko) 다단계 가스 압축 장치
CN104728079A (zh) 压缩机及其排放消音器
CN210195955U (zh) 一种新型压缩机
CN219139280U (zh) 往复式压缩机
CN109882375A (zh) 一种两级压缩机
CN114593040A (zh) 多级循环液封压缩机变压进气与平衡压力转换系统及方法
CN209855985U (zh) 一种两级压缩机
CN215633579U (zh) 一种同步双级压缩机
CN109058107B (zh) 一种密封型旋转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78690A (zh) 一种两级螺杆空气压缩机的级间压力调节结构
CN101233318A (zh) 压缩机、尤其是活塞式压缩机
CN214304220U (zh) 一种自带平衡腔高压缸体结构
CN210564945U (zh) 一种新型制冷压缩机
CN211039038U (zh)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11924398U (zh) 一种两级制冷冰箱压缩机
CN219911068U (zh)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泄漏气体的回收结构
CN216922435U (zh) 一种空压机机头箱体和空压机
CN2383997Y (zh) 两级压缩空气压缩机
CN218293823U (zh) 一种用于负压进气的隔膜式压缩机
CN103629092A (zh) 一种双级抽气用隔膜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