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5400U -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25400U CN219125400U CN202223591210.1U CN202223591210U CN219125400U CN 219125400 U CN219125400 U CN 219125400U CN 202223591210 U CN202223591210 U CN 202223591210U CN 219125400 U CN219125400 U CN 2191254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circuit
- substrate
- base body
- heating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发热体包括:基体和加热线路。基体的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加热线路沿着基体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加热线路设置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且自首端向尾端弯曲延伸。其中,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首端部分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尾端部分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通过控制加热线路上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的能量密度分布,调整气溶胶形成基质不同段上的烘烤效果,进而使得基体内气溶胶形成基质上的物质形成梯度有序释放,给用户带来更温和的吸食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热不燃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在基体上设置印刷线路来加热雾化气溶胶形成基质。
基体上的印刷线路通常做成一段加热结构,以便于沿着基体的轴向进行均匀加热。但在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过程中,发现该种加热结构存在一些弊端。用户在吸食气溶胶形成基质时,每一次吸食的量是有限的。若采用目前的加热结构,对气溶胶形成基质会有较快的烘烤效果,进而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一次被加热雾化量过大,用户没吸食几次就结束了,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较大的冲击。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烘烤效果,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内的物质能被缓慢均匀释放。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基体和加热线路;
所述基体的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
所述加热线路沿着所述基体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加热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且自所述首端向所述尾端弯曲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上靠近所述首端部分所述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上靠近所述尾端部分所述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线路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层所述加热线路均相互平行,且每一层所述加热线路均和所述基体的轴线相垂直;从所述首端一侧向所述尾端一侧,每一层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相邻层所述加热线路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呈管状、针状或片状,所述加热线路包括第一单元线路和第二单元线路,所述第一单元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区,所述第二单元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串联或相并联。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呈管状或针状,沿着所述基体的周向,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互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范围为0.2-2mm。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呈管状或针状,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并联,所述第一单元线路的一端设有第一引线连接位,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的一端设有第二引线连接位;所述第一单元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的另一端共用一个第三引线连接位。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呈管状,所述基体的管壁厚度为0.1-0.6mm,所述加热线路的厚度为0.01-0.04mm,所述加热线路为片状结构,所述加热线路的面积占所述基体管壁面积的50-90%。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线路通过浆料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基体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基体的轴向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从所述首端一侧向所述尾端一侧,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所述加热线路相邻圈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基体和加热线路;所述基体的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基体的轴向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层所述加热线路中至少有两层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同,和/或,多层所述加热线路中至少有两个所述加热线路相邻层之间的间隙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隔热管、防护管以及上述发热体,所述隔热管套接在所述基体的外侧,所述防护管套接在所述隔热管的外侧。
依据上述实施例中的发热体,加热线路沿着基体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加热线路设置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且自首端向尾端弯曲延伸。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首端部分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尾端部分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当加热线路通电加热基体时,能在靠近基体首端一侧产生更大的能量,以便于快速烘烤靠近基体首端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对应的,加热线路在靠近基体尾端一侧产生相对较小的能量,以便于和靠近基体首端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配合,对靠近基体尾端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慢一些的烘烤。通过控制加热线路上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的能量密度分布,调整气溶胶形成基质不同段上的烘烤效果,进而使得基体内气溶胶形成基质上的物质形成梯度有序释放,给用户带来更温和的吸食效果。同时,将加热线路中能量密度相对大的部分设置在靠近基体首端的一侧,使得靠近尾端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被加热雾化后的物质在经过靠近首端一侧上加热线路时,能再获得一次加热,提高发热体的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再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发热体卷和起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发热体卷和起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基体、11.首端、12.尾端、20.气溶胶形成基质、30.加热线路、31.第一单元线路、32.第二单元线路、33.第一引线连接位、34.第二引线连接位、35.第三引线连接位、40.隔热管、50.防护管、60.电源、70.控制主板、80.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阅图1-图9,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基体10和加热线路30。
基体10的一端为首端11,另一端为尾端12。基体10呈管状、针状或片状,当基体10为管状结构时,首端11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质20插入,基体10内的空间形成放置腔,放置腔内用于放置气溶胶形成基质20。
加热线路30沿着基体10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加热线路30设置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且自首端11向尾端12弯曲延伸。
其中,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首端11部分加热线路30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尾端12部分加热线路30的加热能量密度。加热线路30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基体10,基体10用于将加热线路30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20。
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发热体,加热线路30沿着基体10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加热线路30设置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且自首端11向尾端12弯曲延伸。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首端11部分加热线路30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上靠近尾端12部分加热线路30的加热能量密度。当加热线路30通电加热基体10时,能在靠近基体10首端11一侧产生更大的能量,以便于快速烘烤靠近基体10首端11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对应的,加热线路30在靠近基体10尾端12一侧产生相对较小的能量,以便于和靠近基体10首端11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配合,对靠近基体10尾端12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进行慢一些的烘烤。通过控制加热线路30上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的能量密度分布,调整气溶胶形成基质20不同段上的烘烤效果,进而使得基体10内气溶胶形成基质20上的物质形成梯度有序释放,给用户带来更温和的吸食效果。同时,将加热线路30中能量密度相对大的部分设置在靠近基体10首端11的一侧,使得靠近尾端12一侧上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被加热雾化后的物质在经过靠近首端11一侧上加热线路30时,能再获得一次加热,提高发热体的能量利用率。
请参阅图3、图5-图9,具体的,加热线路30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基体10上,多层加热线路30均相互平行,且每一层加热线路30均和基体10的轴线相垂直。多层加热线路30均相互平行,且每一层加热线路30均和基体10的轴线相垂直。一方面,能保障每一层的加热线路30位于基体10的同一轴向高度,这样一层的加热线路30呈一圈结构分布在基体10的管壁上,能够对基体10内同一轴向高度不同周向位置的气溶胶形成基质20进行均匀加热。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基体10的空间,提高加热线路30的整体加热效率。
加热线路30的宽度(沿基体10轴向的宽度)越大,加热线路30的阻值就越小,对应的此处加热线路30的能量密度就越小。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越大,对应的此处加热线路30的能量密度就越小。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气溶胶形成基质20的烘烤效果,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20内的物质能被缓慢均匀释放,若从基体10的首端11一侧向尾端12一侧,能够将加热线路30分出更多梯度的能量密度,则更有利于基体10内气溶胶形成基质20被均匀、缓慢、有效地释放,使得发热体对气溶胶形成基质20进行更细腻化的分区加热。基于此,从首端11一侧向尾端12一侧,每一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气溶胶形成基质20具体为烟支。例如,如图5-8所示,从上向下(也即从基体10首端11一侧向尾端12一侧),每一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变,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B在不断变大,加热线路30具有更多的加热梯度,有利于烟支烘烤的均衡性,便于缓慢释放烟支内的物质。再例如,如图9所示,从上向下,每一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断变大,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B不变,加热线路30的加热面积相对较大,不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又例如,从上向下,每一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断变大,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时,加热线路30沿基体10轴向的加热区分区更明显,更有利于将能量集中,优先快速烘烤烟支靠近基体10首端11的位置,对于其他加热区的烟支则会按照能量梯度排布有序进行烘烤,使得烟支内的物质被更缓慢均匀的释放,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的均匀加热和气溶胶形成基质20上物质被缓慢均匀的释放,是两个不同的效果,不可等价看待。当发热体的均匀加热效果好时,烟支沿轴向的不同位置能获得一致的烘烤效果,使得烟支内的物质短期内被大量加热释放,给用户带来吸食压力。当发热体沿基体10的轴向形成更多种能量密度时,虽然发热体的均匀加热效果变差,但对应的,能够对气溶胶形成基质20沿轴向的不同位置进行梯度化加热,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20上的物质能被均匀缓慢释放,而不是一下子大量释放。根据被加热雾化烟支的实际使用需求,还可以将加热线路30在两个加热区的基础上分为更多梯度的加热区,通过改变加热线路30的宽度,和/或,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即可。
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为0.5-5mm。加热线路30的层数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2层、3层、4层、5层、6层等。以设置4层加热线路30为例,如图5所示,从上向下,4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A依次设置为0.5mm、1.5mm、3mm、5mm。
更佳的,请参阅图5-图9,基体10呈管状、针状或片状,加热线路30包括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第一单元线路31设置于第一加热区,第二单元线路32设置于第二加热区,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沿基体10的周向对称分布,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串联或相并联。以图5为例,为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左右对称分布。当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并联时,第一单元线路31的一端设有第一引线连接位33,第二单元线路32的一端设有第二引线连接位34。第一单元线路31的另一端和第二单元线路32的另一端共用一个第三引线连接位35。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共用第三引线连接位35时,能够精简加热线路30的引线数量,简化结构。当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串联时,通过第三引线连接位35将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连接,通过第一引线连接位33和第二引线连接位34连接输入引线和输出引线即可。将加热线路30分为对称分布的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使得加热线路30的使用更加灵活,可以选择并联和串联中的任意一种。较好的,加热线路30中的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并联,这样便于独立控制,使得发热体具有更多的加热方式。引线连接位具体为焊盘,通过焊盘实现引线连接。
基体10呈管状或针状,沿着基体10的周向,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互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范围为0.2-2mm。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互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范围C为0.2-2mm,如图8所示,第一单元线路31和第二单元线路32相互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范围D为0.2-2mm。
其中,基体10呈管状,基体10的管壁厚度不易太薄,若管壁太薄,会导致基体10的强度低、且易变形,同时基体10的管壁厚度不能太厚,若管壁太厚,会降低基体10的热效率,影响升温速度。因此,将基体10的管壁厚度设置为0.1-0.6mm,在该厚度范围下,既能兼顾基体10的强度需求,又能兼顾基体10的热效率。加热线路30的厚度为0.01-0.04mm,例如加热线路30的厚度为0.025mm。加热线路30为片状结构,加热线路30的面积占基体10管壁面积的50-90%。原则上,加热线路30占基体10管壁面积的比例越大,加热线路30整体的均匀性就越好,不易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烤焦气溶胶形成基质20的现象发生。更佳的,加热线路30的面积占基体10管壁面积的70-90%。
加热线路30通过浆料印刷的方式固定在基体10上。印刷的浆料采用金属材质,例如银钯合金,钨浆等,基体10采用不锈钢金属、陶瓷等能导热的材质。浆料印刷在基体10上后,加热线路30类似电阻片,电阻片通电后即可开始加热。实际应用时,将加热线路30固定在基体10的外壁表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线路30也可以内嵌固定在基体10的外壁上,加热线路30也可以直接以电阻片的形式,通过热缩管将加热线路30固定在基体10的外壁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线路30沿基体10的轴向还可以呈之字形的弯折状固定在基体10的外壁上。或者,加热线路30沿基体10的轴向呈螺旋状设置在基体10的外壁上,从首端11一侧向尾端12一侧,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加热线路30相邻圈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请参阅图4,为发热体铺展开的平面结构图,当将其卷和起来后会形成柱状的发热体,加热线路30呈螺旋状分布在基体10的外壁上。
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基体10和加热线路30。基体10的一端为首端11,另一端为尾端12。首端11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质20插入,基体10内的空间形成放置腔,放置腔内用于放置气溶胶形成基质20。加热线路30沿基体10的轴向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基体10上,多层加热线路30中至少有两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同,和/或,多层加热线路30中至少有两个加热线路30相邻层之间的间隙不同。加热线路30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基体10,基体10用于将加热线路30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20。
具体的,以沿着基体10的轴向设置7层加热线路30为例,7层加热线路30会形成6个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在7层加热线路30中至少有两层加热线路30宽度不同的基础上,7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可以均不相同,也可以有几个相同。6个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中,在至少有两个加热线路30相邻层之间间隙不同的基础上,可以6个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均不相同,也可以有几个间隙相同。较佳的,从基体10首端11一侧向尾端12一侧,每层加热线路30的宽度不断变大,同时,相邻层加热线路30之间的间隙也在不断变大,以将加热线路30分出更多的能量密度梯度,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20进行更缓慢均匀的加热效果,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20内的物质能被更缓慢均匀的释放。
请参阅图1,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隔热管40、防护管50以及上述发热体,隔热管40套接在基体10的外侧,防护管50套接在隔热管40的外侧。隔热管40例如选择铝箔管,以较好的反射热辐射,起到隔热保温作用。防护管50,例如选择塑胶管,起到固定和密封腔体的作用。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电源60、控制主板70以及开关80等结构,电源60用于给加热线路30提供电能,控制主板70用于控制发热体的加热,开关80用于启动或停止气溶胶生成装置。
本申请所设计的发热体,通过调整加热线路30的能量密度分布,来解决整体均匀加热的问题,使得烟支内的物质能被更缓慢均匀的释放,而不是一下或短期被大量释放。并且,加热线路30靠近基体10首端11一侧的能量密度相对更大些,有助于能量集中优先烘烤烟支的上侧或上半段,并可以快速出烟,且能降低能量损耗,降低隔热管40的隔热难度。加热线路30呈现两瓣式对称分布在基体10上,有助于增强烟支烘烤的均匀性,使得基体10沿周向的两侧能具有一致的烘烤程度,并能延长烟支内物质的释放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仅为更清楚的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和加热线路;
所述基体的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
所述加热线路沿着所述基体的轴向至少分为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加热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且自所述首端向所述尾端弯曲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上靠近所述首端部分所述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和所述第二加热区上靠近所述尾端部分所述加热线路的加热能量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路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层所述加热线路均相互平行,且每一层所述加热线路均和所述基体的轴线相垂直;从所述首端一侧向所述尾端一侧,每一层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相邻层所述加热线路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管状、针状或片状,所述加热线路包括第一单元线路和第二单元线路,所述第一单元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区,所述第二单元线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串联或相并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管状或针状,沿着所述基体的周向,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互靠近一侧之间的间隙范围为0.2-2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管状或针状,所述第一单元线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相并联,所述第一单元线路的一端设有第一引线连接位,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的一端设有第二引线连接位;所述第一单元线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单元线路的另一端共用一个第三引线连接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管状,所述基体的管壁厚度为0.1-0.6mm,所述加热线路的厚度为0.01-0.04mm,所述加热线路为片状结构,所述加热线路的面积占所述基体管壁面积的50-9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路通过浆料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基体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基体的轴向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从所述首端一侧向所述尾端一侧,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断变大,和/或,所述加热线路相邻圈之间的间隙不断变大。
9.一种发热体,应用于加热不燃烧烟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和加热线路:
所述基体的一端为首端,另一端为尾端;
所述加热线路沿所述基体的轴向呈弯折状分多层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多层所述加热线路中至少有两层所述加热线路的宽度不同,和/或,多层所述加热线路中至少有两个所述加热线路相邻层之间的间隙不同。
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管、防护管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隔热管套接在所述基体的外侧,所述防护管套接在所述隔热管的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91210.1U CN219125400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91210.1U CN219125400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25400U true CN219125400U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6566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91210.1U Active CN219125400U (zh) | 2022-12-29 | 2022-12-29 |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25400U (zh) |
-
2022
- 2022-12-29 CN CN202223591210.1U patent/CN2191254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83250B1 (ko) | 에어로졸 생성을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에어로졸 생성 방법 | |
JP2020000243A5 (zh) | ||
CN208096015U (zh) |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 |
ES2661166T3 (es) | Unidad de calentamiento para un sistema generador de aerosol | |
CN110959918A (zh) | 一种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4127022U (zh) | 一种电磁感应雾化组件及电磁感应雾化装置 | |
WO2024055719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09805461A (zh) | 一种具有降温区的发热棒 | |
CN110831456A (zh) | 用于头发造型装置的筒体 | |
WO2021208269A1 (zh) | 内热式电子烟加热的电加热层结构 | |
CN112425821A (zh) | 一种加热器及烟具 | |
CN219125400U (zh) | 一种发热体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08446607U (zh) | 发热装置及电加热吸烟装置 | |
CN114158786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5606867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7218203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4055720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3208053A1 (zh) |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09965237U (zh) | 一种发热器及应用其的电子烟 | |
CN219323179U (zh) | 热交换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821763U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2488475U (zh) | 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2014440U (zh) | 一种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1882191U (zh) | 加热不燃烧烘烤装置及其发热装置 | |
CA3172459A1 (en) |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