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2739U -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2739U
CN219102739U CN202320350316.8U CN202320350316U CN219102739U CN 219102739 U CN219102739 U CN 219102739U CN 202320350316 U CN202320350316 U CN 202320350316U CN 219102739 U CN219102739 U CN 219102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witching
conductive part
arc
shap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03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d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503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2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2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2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转接灯带通过移动电源供电,包括至少两个灯带本体,两两灯带本体之间通过转接件固定连接,灯带本体的两端均设有接头结构,接头结构设有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和外壳,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并排排列设置,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有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设于外壳的内部,第一导电部与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转接件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电部,第二导电部插入插接槽嵌套于第一导电部的外部,转接件与外壳的连接处设有防水结构。本实用新型将第一电连接端子并排排列设置并包覆有第一导电部,使第二导电部插入插接槽嵌套于第一导电部外部形成电连接,及利用防水结构,解决电接触不良和防水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背景技术
LED灯条是采用FPC做组装线路板,用贴片封装(SMD)的高亮度LED为光源。因为使用的FPC材质柔软,可以任意弯曲、折叠、卷绕,可在三维空间随意移动及伸缩而折断;它适合于不规则的地方和空间狭小的地方。
专利号为2015210020251、专利名称为一种五路LED灯带L型快速连接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包括连接器本体,连接器本体由相互垂直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成,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均设有插入口,连接器本体内设有线路板,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插入口处分别设有多个与线路板连接的母排,连接器本体呈“L”型,连接器本体的中部设有贯穿的固定孔。本产品解决了五路LED灯带在小空间型材内的DIY快速转弯拐角连接的安装问题,但是,该连接器采用直通式的排母,转接时灯带端子反复插接后,容易出现插针或端子折弯变形,电接触不良,严重的插针或端子折断在插入口内,影响电连接的稳定性,还存在防水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所述转接灯带通过移动电源供电,包括至少两个灯带本体和转接件,两两灯带本体之间通过转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灯带本体的两端均设有接头结构,所述接头结构设有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和外壳,所述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并排排列设置,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所述转接件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插入所述插接槽嵌套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外部,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处设有防水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前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转接件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匹配的固定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结构设有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弧形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弧形结构设于所述转接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处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的坡度均朝远离转接件与外壳的连接处的方向降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结构呈“入”字或“人”字形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电部设有导通部和连接壳,所述导通部设于所述连接壳的底端,所述连接壳的内腔深度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长度相同,所述连接壳嵌入所述插接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电部设有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呈环状分布,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导电介质后形成导电壳体,所述导电壳体与所述插接槽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灯带底座,所述灯带底座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灯带本体嵌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将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并排排列设置,并在第一电连接端子包覆有第一导电部,使第二导电部插入插接槽嵌套于第一导电部外部形成电连接,不采用插针方式实现电连接,避免现有技术转接时灯带端子反复插接后,电接触不良及严重的插针或端子折断在插入口内的情形,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在转接件与外壳的连接处设置防水结构,解决现有技术转换器防水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所述转接灯带通过移动电源供电,包括至少两个灯带本体1和转接件2,两两灯带本体1之间通过转接件2固定连接,所述灯带本体1的两端均设有接头结构3,所述接头结构3设有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31和外壳32,所述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31并排排列设置,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31的外周包覆有第一导电部33,所述第一导电部33设于所述外壳32的内部,所述第一导电部33与所述外壳32之间形成插接槽4,所述转接件2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电部5,所述第二导电部5插入所述插接槽4嵌套于所述第一导电部33的外部,所述转接件2与所述外壳32的连接处设有防水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31并排排列设置,并在第一电连接端子31包覆有第一导电部33,使第二导电部5插入插接槽4嵌套于第一导电部33外部形成电连接,不采用插针方式实现电连接,避免现有技术转接时灯带端子反复插接后,电接触不良及严重的插针或端子折断在插入口内的情形,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
由于第一导电部33设于外壳32的内部,第二导电部5包覆于第一导电部33的外周,也就是说,转接后第二导电部5也设于外壳32的内部,第一导电部33和第二导电部5处于同一平面,潮湿天气,能有效防止水滴从或进入第一导电部33和第二导电部5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外壳32的前端开设有固定孔6,所述转接件2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固定孔6匹配的固定件7。其中,第一导电部33与第二导电部5的嵌套连接也能实现转接件2和灯带之间的固定连接,通过固定件7和固定孔6的配合,进一步加强转接件2与灯带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防水结构设有第一弧形结构81和第二弧形结构82,所述第一弧形结构81设于所述外壳32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弧形结构82设于所述转接件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81和第二弧形结构82处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弧形结构81和第二弧形结构82的坡度均朝远离转接件2与外壳32的连接处的方向降低。
具体的,将所述第一弧形结构81和第二弧形结构82的坡度均朝远离转接件2与外壳32的连接处的方向降低,转接灯带安装后,能有效防止水滴从转接件2与外壳32的连接处进入。
更优选的,所述防水结构呈“入”字或“人”字形形状。
更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部5设有导通部51和连接壳52,所述导通部51设于所述连接壳52的底端,所述连接壳52的内腔深度与所述第一导电部33的长度相同,所述连接壳52嵌入所述插接槽4中。
更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电部5设有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呈环状分布,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导电介质后形成导电壳体,所述导电壳体与所述插接槽4适配。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灯带底座9,所述灯带底座9上开设有安装槽91,所述灯带本体1嵌装于所述安装槽91中。
灯带本体1两端的接头结构3之间的距离与底座的长度相同,使得灯带本体1嵌入所述安装槽后,通过两端的接头结构3夹紧加强灯带本体1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本实用新型文件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无需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变换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灯带通过移动电源供电,包括至少两个灯带本体和转接件,两两灯带本体之间通过转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灯带本体的两端均设有接头结构,所述接头结构设有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和外壳,所述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并排排列设置,多个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插接槽,所述转接件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插入所述插接槽嵌套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外部,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处设有防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转接件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匹配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设有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弧形结构设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弧形结构设于所述转接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处于同一侧,所述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的坡度均朝远离转接件与外壳的连接处的方向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呈“入”字或“人”字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设有导通部和连接壳,所述导通部设于所述连接壳的底端,所述连接壳的内腔深度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的长度相同,所述连接壳嵌入所述插接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设有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呈环状分布,所述多个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外周包覆导电介质后形成导电壳体,所述导电壳体与所述插接槽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灯带底座,所述灯带底座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灯带本体嵌装于所述安装槽中。
CN202320350316.8U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Active CN219102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0316.8U CN21910273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0316.8U CN21910273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2739U true CN219102739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3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0316.8U Active CN21910273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27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0114B (zh) 电连接器
NO862979L (no) Tilslutnings- henholdsvis forbindelsesklemme for elektriske apparater.
CN201142465Y (zh) 电连接器
CN219102739U (zh) 一种具有移动电源的转接灯带
CN206293683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3491442U (zh) 一种双向插入的usb插座
CN204516937U (zh) 电连接器
CN217036067U (zh) 一种连接器的接线端子和连接器
CN201171124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1907762U (zh) 电连接器
CN115513694A (zh) 连接器组件
US20080227339A1 (en) Plug connecto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6980938U (zh) 一种多pin电连接器
CN219226661U (zh) 一种鱼眼端子及鱼眼端子pcb组件
CN210092427U (zh) 一种连接器母座
CN220753890U (zh) 一种贯穿对孔插拔接线端子
CN214505948U (zh) 一种便于拆装防反接公母连接器
CN213341011U (zh) 一种侧插的数据插头及数据线
CN220856952U (zh) 一种micro sd卡连接器
CN220873885U (zh) 一种侧方限位防脱管内安装连接器
CN212462167U (zh) 快速组装的防水连接器
CN215645238U (zh) Btb插头、btb插座及btb连接器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20358376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CN213878651U (zh) 一种l形usb线双面插a公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