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8376U -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8376U
CN220358376U CN202321817688.3U CN202321817688U CN220358376U CN 220358376 U CN220358376 U CN 220358376U CN 202321817688 U CN202321817688 U CN 202321817688U CN 220358376 U CN220358376 U CN 220358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deformation
connector terminal
tail
terminal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176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雪阳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Youshe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Youshe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Youshe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Youshe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176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8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8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8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该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一体而成的以下结构:弹性形变部,由两对称的弧形连接部头尾对应相连而成,两弧形连接部内侧面围合形成通孔;用于与电路板的插孔进行过盈配合;尖头部,设置在弹性形变部的头部,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止挡部,设置在弹性形变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尾针,位于止挡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配置成与待接元器件进行插接。该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弹性形变部与电路板插孔的过盈插接实现稳定的电连接,应用范围广,极大提高电路板安装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背景技术
端子被广泛设置在各种电子连接器中,主要是用于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起到桥梁的功能,担负起电流或信号传输的任务。
为实现各种不同功能的电路板的线路连接,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通过端子将PCB板与外部元器件进行稳定的电连接,而传统方式中,通常采用锡焊将端子与PCB板进行电气连接,避免连接处的脱落。但是,一方面,焊锡操作繁琐,且耐环境的能力较差,易氧化,寿命短,长时间使用后,会因应力释放而强度变差;另一方面,锡原子在PCB面上易形成电桥,容易导致电路板短路失效。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路板的线路密集度提高,因此传统的连接端子的上述弊端更为突显。
因此,现有连接器端子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用焊接就能实现稳定连接的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该端子结构简单,通过弹性形变部与电路板插孔的过盈插接实现稳定连接,应用范围广,可省去电路板组装的后续焊接工序,有效避免焊锡操作带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一体而成的以下结构:
弹性形变部,由两对称的弧形连接部头尾对应相连而成,两弧形连接部内侧面围合形成通孔;用于与电路板的插孔进行过盈配合;
尖头部,设置在弹性形变部的头部,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止挡部,设置在弹性形变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
尾针,位于止挡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配置成与待接元器件进行插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所述通孔为长条形、椭圆形;或者,通孔相对应的两内壁从两端向中部位置逐渐靠拢。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弹性形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平行,弹性形变部的上下表面和相邻的左右侧面之间进行通过至少一个弧面进行圆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弧形连接部的外缘向内凹陷形成棘状突起,所述棘状突起向止挡部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长条形、椭圆形;或者,所述棘状突起分布在弹性形变部的前部和后部,两弧形连接部的棘状突起呈对称设置。
弹性形变部的中部为主要承受形变压力的位置,不设置无棘状突起,有助于提高其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尖头部通过斜面向弹性形变部的上下表面进行过渡。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所述止挡部和尾针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在塑胶壳体内的连接杆,连接杆的左右侧面对称的设置有定位凹槽和/或定位突起。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所述定位凹槽和/或定位突起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一对或多对。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所述连接杆中部为折弯设置;弹性形变部与止挡部的连接处进行圆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端子中,尾针的宽度等于或小于连接杆的宽度;尾针的宽度小于连接杆的宽度,尾针与连接杆的衔接处进行圆滑过渡即进行圆角设置。
优选地,本申请还提供端子料带,其料带上紧密排布前述的连接器端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端子及端子料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通过弹性形变部与电路板插孔的过盈插接实现稳定的电连接,使得该端子与PCB板的导电插孔配合连接更加牢固、信号传送也更可靠,实现无焊连接,省去后续焊接工序,极大地提高了PCB板的安装效率。
2、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连接器中,极大提高连接器中电路板安装的工作效率,降低其安装成本,有效避免焊锡操作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另一种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另一种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安装有实施例3端子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尖头部1、斜面11、弹性形变部2、弧形连接部21、棘状突起21a、通孔22、弧面23、止挡部3、连接杆4、定位凹槽41、定位突起42、尾针5、连接器壳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由一体而成的以下结构构成:
弹性形变部2,由两对称的弧形连接部21头尾对应相连而成,两弧形连接部内侧面围合形成通孔22。所述通孔的存在,使两弧形连接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弹性形变能力。应用时,弹性形变部在挤压作用力下与电路板的导电插孔进行过盈配合,不会轻易从导电插孔中脱出,使得该端子与电路板的导电插孔配合连接更加牢固、信号传送也更可靠,实现无焊连接,省去后续焊接工序,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
尖头部1,设置在弹性形变部2的头部,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止挡部3,设置在弹性形变部2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所述止挡部对端子尖头部的插入深度进行限位,有效避免尖头部因插入过度而受损。
尾针5,位于止挡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配置成与待接元器件进行插接。
上述端子通过弹性形变部与电路板的电连接以及尾针与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从而实现电连接器组件中安装的电路板与外部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稳定的电连接;该设置实现电路板与端子的免焊连接。
如图1和图5(1)所示,弹性形变部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平行,弹性形变部2的上下表面和相邻的左右侧面之间进行通过至少一个弧面23进行圆滑过渡。尖头部1通过斜面11向弹性形变部2的上下表面进行过渡。上述设置提高弹性形变部插入电路板导电插孔的顺畅性,使插入更为轻松。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22为长条形,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椭圆形。
如图2所示,有的实施例中,通孔22相对应的两内壁沿两端向中部位置逐渐方向逐渐向中央靠拢,使通孔呈类似葫芦形。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减缓电路板插入时的内应力,端子在受到电路板导电插孔内壁的挤压时会通过通孔的形状变化缓冲对插力矩,从而让端子的弹性形变部具有更高的弹性属性。
优选地,所述止挡部3和尾针5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在塑胶壳体内的连接杆4。所述连接杆通过注塑方式与连接器塑料壳体进行固定。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端子料带,其料带上紧密排布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可基于现有常规排布方法对各端子进行布局设计,以便节省物料和方便裁切。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两弧形连接部21的外缘部分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棘状突起21a,所述棘状突起向止挡部方向倾斜。在端子头部插入到电路板导电插孔时,上述方向设置的棘状突起不会对端子的插入造成阻碍,但是该棘状突起在挤压作用下紧紧依附导电插孔的内壁,在端子头部从导电插孔中移出时提供较高的阻力,阻止端子头部从导电插孔中退出,提高端子弹性形变部与电路板导电插孔的连接牢固性。
优选地,所述棘状突起分布在弹性形变部的前部和后部,两弧形连接部的棘状突起呈对称设置。由于弹性形变部的中部为主要承受形变压力的位置,此处不设置无棘状突起,有助于提高其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每个弹性形变部的外侧分别设置4个棘状突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棘状突起的数量以及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也提供一种端子料带,其料带上紧密排布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不同于实施例1之处在于:
连接器端子的连接杆4的左右侧面对称的设置有定位凹槽41和/或定位突起42。上述定位凹槽和定位突起用于与组装的连接器壳体进行配合,提高连接器端子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5(2)~(5)中,连接杆4的左右侧面对称的设置有定位凹槽41。如图5(1)中,连接杆4的左右侧面对称的设置有定位凹槽41和定位突起42。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为半圆形;定位突起为矩形。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41、定位突起42设置的数量、位置以及形状有所差异,可进行适当调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其他实施例中的端子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槽41和/或定位突起42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一对或多对。如定位凹槽为一对,位于连接杆4的近中部位置;或者,定位凹槽设置为两对,分别位于连接杆的上下两部分。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中部为折弯43设置;弹性形变部2与止挡部3的连接处进行圆滑过渡。可选地,该折弯角度为近90度。
为适应不同规格的待接元器件的导电插孔,端子的尾针5可设置成不同宽度。如图5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端子的尾针5的宽度可以设置成等于连接杆4的宽度。其他情况下,所述端子的尾针5的宽度也可以设置成小连接杆4的宽度,尾针与连接杆的衔接处进行圆滑过渡即进行圆角设置。
本实施例也提供一种端子料带,其料带上紧密排布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
如图6所示,工作时,本实施例的端子的中部通过采用注塑成型被固定在一连接器壳体6中,端子的弹性形变部暴露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容置腔中,该容置腔用于安装电路板,而端子另一端的尖头部暴露在该连接器壳体的外连接端口的腔体中。
由于进行注塑成型,定位凹槽41、定位突起42分别被连接器壳体的对应部分所包裹,通过定位凹槽41、定位突起42与连接器壳体对应部分的配合,提高端子在连接器壳体中定位的精准性,使得该端子与PCB板的导电插孔配合更加牢固、信号传送也更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本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设计的以下结构:
弹性形变部(2),由两对称的弧形连接部(21)头尾对应相连而成,两弧形连接部内侧面围合形成通孔(22),用于与电路板的插孔进行过盈配合;
尖头部(1),设置在弹性形变部(2)的头部,用于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止挡部(3),设置在弹性形变部(2)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宽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
尾针(5),位于止挡部的尾部并沿弹性形变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而成,配置成与待接元器件进行插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2)为长条形、椭圆形;或通孔相对的两内壁沿两端向中部位置方向逐渐靠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弹性形变部(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平行,弹性形变部(2)的上下表面和相邻的左右侧面之间进行通过至少一个弧面(23)进行圆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弧形连接部(21)的外缘为圆滑设置;或者,弧形连接部(21)的外缘部分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棘状突起(21a),所述棘状突起向止挡部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状突起分布在弹性形变部的前部和后部,两弧形连接部的棘状突起呈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3)和尾针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在塑胶壳体内的连接杆(4),连接杆的左右侧面对称的设置有定位凹槽(41)和/或定位突起(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41)和/或定位突起(42)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一对或多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尖头部(1)通过斜面(11)向弹性形变部(2)的上下表面进行过渡;弹性形变部(2)与止挡部(3)的连接处进行圆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尾针的宽度等于连接杆的宽度;或者,尾针的宽度小于连接杆的宽度,尾针与连接杆的衔接处进行圆滑过渡。
10.一种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料带上紧密排布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
CN202321817688.3U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Active CN220358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688.3U CN220358376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688.3U CN220358376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8376U true CN220358376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1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17688.3U Active CN220358376U (zh) 2023-07-11 2023-07-11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8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85282U (zh)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US7094093B2 (en) Connector
JP525045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724657B2 (ja) 低プロフィルの電気コネクタ
US7621768B2 (en) Space saving miniature connector for electric devices
US20090017645A1 (en) Connector
JP2000223216A (ja) 小型コネクタ
US200901763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reinforcing member facilitate contacting with a housing of mating connector
JP40372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5800204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JPH1022009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KR100224055B1 (ko) 작은 피치의 전기 커넥터
JPH0370350B2 (zh)
JP3898643B2 (ja) 小型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220358376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其端子料带
US6283774B1 (en) Hot-line plug terminal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JP393042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20358365U (zh) 一种多功能的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JPH11135176A (ja) 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
US645461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KR100236434B1 (ko) 둥근 납땜 미부를 갖는 전기 커넥터 단자(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having a round soldering tail)
JPH11265752A (ja) 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
CN219247053U (zh) 板端电源座
CN221176688U (zh) 插槽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