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8430U - 一种包外棉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外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8430U
CN219088430U CN202223205124.2U CN202223205124U CN219088430U CN 219088430 U CN219088430 U CN 219088430U CN 202223205124 U CN202223205124 U CN 202223205124U CN 219088430 U CN219088430 U CN 2190884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sleeve
cotton
positioning
jacket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51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剑斌
钟辉
石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mson Las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51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84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84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84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xiliary Devices For And Details Of Packaging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外棉机,包括机台以及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包外棉装置,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包括内套承载机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以及缠棉压紧机构,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输送滑台和外套组装装置,所述内套承载机构设置到所述输送滑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位于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的一侧,所述输送滑台用于在通过所述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的内套形成雾化芯主体后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处,所述外套组装装置用于夹取外套并将外套套设到所述内套承载机构上的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包外棉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包外棉机。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烟的雾化芯一般包括雾化芯主体以及套设到雾化芯主体外周的外套,雾化芯主体一般包括内套,内套的外周缠绕有棉片,内套例如为陶瓷内套等,棉片为导油棉片,内套一般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关于内套的中心对称的凹槽,下半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关于内套的中心对称的缺口,两个缺口与两个凹槽对应,外套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关于外套的中心对称的凹孔,在实际应用时,雾化油可经外套的凹孔、导油棉片进入到内套,然后通过内套对雾化油进行加热雾化。
目前在雾化芯制作的过程中,在雾化芯主体制作完毕后,通常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外套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从而完成雾化芯的制作,通过人工的方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外棉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外棉机,包括机台以及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包外棉装置,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包括内套承载机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以及缠棉压紧机构,所述内套承载机构用于定位承载内套并带动内套转动以将棉片缠绕在内套的外周,所述外棉放卷机构用于卷绕棉片并对棉片进行放卷,所述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用于将通过外棉放卷机构放卷的棉片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以使棉头与内套外周面的凹槽对应以及用于在内套的外周缠绕棉片完毕后剪断棉片以形成雾化芯主体,所述缠棉压紧机构用于在棉片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后将棉片的棉头压紧到内套外周面的凹槽的底部,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输送滑台和外套组装装置,所述内套承载机构设置到所述输送滑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位于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的一侧,所述输送滑台用于在通过所述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的内套形成雾化芯主体后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处,所述外套组装装置用于夹取外套并将外套套设到所述内套承载机构上的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输送滑台、外套组装装置,在雾化芯主体制作完毕后,可实现自动将外套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自动化程度高,相对现有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外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包外棉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包外棉机的内套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内套送料装置去掉内套输送支架、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包外棉机构的内套包外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内套包外棉装置的内套承载机构、缠棉压棉机构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内套包外棉装置的内套承载机构、缠棉压棉机构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内套承载机构的内套承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内套承载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左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右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缠棉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缠棉压紧机构的缠棉压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内套承载单元、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送棉组件和剪棉单元、缠棉压紧单元的左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5所示内套包棉装置的内套承载单元、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送棉组件和剪棉单元、缠棉压紧单元的右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包外棉机的外套组装装置、外套上料振动盘、输送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外套组装装置的外套取料机构和外套定位机构与输送皮带线、外套上料振动盘的供料槽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所示外套组装装置的外套组装机构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7所示外套组装装置的外套组装机构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外棉机,包括机台1、内套上料装置3、内套送料装置4、内套包外棉装置2、输送滑台8、外套上料振动盘5、外套组装装置6以及成品输送装置9。外套上料振动盘5通过机架设置在机台1的左方。外套组装装置6、内套包外棉装置2、内套上料装置3沿左右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到机台1,内套送料装置4位于内套包外棉装置2和内套上料装置3的后端之间且靠近机台1的后侧,输送滑台8贯穿内套包外棉装置2设置,且输送滑台8的一端靠近内套送料装置4,另一端位于外套组装装置6内,成品输送装置9位于外套组装装置6内。
内套上料装置3用于放置内套400并将内套400输送到内套送料装置4处,内套上料装置3为现有的结构,采用伺服电机、同步带传动单元驱动支撑托盘的支撑件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实现将托盘及放置于托盘内的内套400输送到内套送料装置4处。
内套送料装置4用于夹取通过内套上料装置3输送过来的内套400并对内套400进行定位,以及将定位好的内套400转移到内套包外棉装置2的内套承载机构,以通过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内套400。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内套送料装置4包括设置到机台1的内套输送支架102、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内套取料机构以及内套定位机构。内套输送支架102位于内套上料装置3的后端和内套包外棉装置2之间,且位于内套上料装置3的后方。
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沿左右方向设置到内套输送支架102的顶端。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沿前后方向设置到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的顶端。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沿上下方向设置到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的右侧。内套取料机构设置到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的前侧。内套取料机构通过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实现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动。
内套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到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前侧的内套取料安装板1062和内套取料组件。内套取料组件设置到内套取料安装板1062的前侧。
具体的,内套取料组件包括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第一取料竖板1064、第二取料竖板1065、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以及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第一取料竖板1064设置到内套取料安装板1062的远离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的一侧即前侧,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设置到第一取料竖板1064的顶端,第二取料竖板1065设置到第一取料竖板1064的远离内套取料安装板1062的一侧即前侧,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的气缸轴与第二取料竖板1065的顶端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取料竖板1065相对第一取料竖板1064沿上下方向移动。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设置到第二取料竖板1065的远离第一取料竖板1064的一侧即前侧,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设置到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的底端且两者呈前后相对设置,第二取料竖板1065的移动可带动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和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同步移动。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用于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内套400或松开内套400。
内套定位机构设置到机台1且位于内套取料机构的下方。内套定位机构位于两个输送滑台8的靠近内套上料装置3的一端之间。内套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到机台1的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内套定位电机1085和内套定位组件,内套定位组件与内套取料组件对应。内套定位组件包括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以及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底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四个安装柱,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通过四个安装柱设置到机台1。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位于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的上方,内套定位电机1085位于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的下方并用于驱动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相对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沿上下方向移动。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设置到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的顶端,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设置到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的顶端并位于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的下方,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呈前后相对设置。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用于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内套400或松开内套400,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与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沿前后方向布置并位于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的后方,且位于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的上方,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通过传感器支架1089设置到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的顶端。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为光纤传感器,用于对通过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夹持的内套400的一侧的凹槽401进行检测(内套400两侧的两个凹槽401关于内套400的中心是对称的),在实际应用时,先通过内套定位电机1085驱动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相对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转动,从而可带动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同步转动,进而可带动通过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夹持的内套400同步转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对内套400一侧的凹槽401进行检测,当通过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检测到内套400的凹槽401时,内套定位电机1085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内套400再转动90度后停止,此时内套400的两侧的两个凹槽401呈左右分布,这样在后续通过内套包外棉装置2的送棉单元50将棉片500的棉头输送到内套400的左方时,棉片500的棉头与内套400的凹槽401是对应的,如此对内套400定位即完成。
本实施例中,内套取料组件为四个,内套定位组件的数量与内套取料组件的数量对应,也为四个,每个内套定位组件对应一个内套取料组件,因而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夹取四个内套400并可同时对四个内套400进行定位。每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的底端均与内套定位转动轴1083连接,内套定位转动轴1083通过轴承穿设在对应的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的通孔内,内套定位电机1085为两个,两个内套定位电机1085通过连接件设置到内套定位支撑板1082的前侧,其中一个内套定位电机1085通过两个同步带传动组件10832分别与其中两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转动轴1083连接,从而可实现驱动该两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转动轴1083转动,从而可带动该两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同步转动。另外一个内套定位电机1085通过两个同步带传动组件10832与另外两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转动轴1083连接,从而可带动该两个内套定位组件的内套定位安装座1084、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同步转动。同步带传动组件10832为现有的结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套设到主动轮、从动轮外周的同步带。
本实施例中,内套包外棉装置2为两个,两个内套包外棉装置2沿前后方向呈对称设置,输送滑台8的数量与内套包外棉装置2的数量对应,也为两个,两个输送滑台8沿前后方向呈对称设置,下面主要以位于前方的内套包外棉装置2和位于前方的输送滑台8为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套包外棉装置2、输送滑台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5所示,内套包外棉装置2包括内套承载机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缠棉压紧机构以及内套压棉机构。
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内套承载机构沿前后方向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缠棉压紧机构位于内套承载机构的上方。内套承载机构设置到输送滑台8的顶端。内套承载机构用于定位承载通过内套送料装置4转移过来的内套400并带动内套400转动以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外棉放卷机构用于卷绕棉片500并对棉片500进行放卷。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用于将通过外棉放卷机构放卷的棉片500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以使棉头与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见图10)对应以及用于在内套400的外周缠绕棉片500完毕后剪断棉片500以形成雾化芯主体。缠棉压紧机构用于在棉片500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后将棉片500的棉头压紧到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底部,从而当内套400转动时,可实现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内套压棉机构用于在内套400的外周缠绕棉片500的过程中将棉片500与内套400的外周面压紧。内套压棉机构设置到内套承载机构。
内套承载机构包括承载单元10和底架20,承载单元10设置到底架20。底架20设置到输送滑台8的顶端,底架20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滑台8的长度方向相同。外棉放卷机构包括放棉单元30。外棉送料剪断机构包括送棉单元50和剪棉单元70。缠棉压紧机构包括压紧单元80、压紧横板812、压紧竖板814以及压紧上下气缸815,压紧单元80设置到压紧横板812。内套压棉机构包括压棉单元90、气缸支撑板96和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和945b,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和945b、压棉单元90设置到气缸支撑板96。
本实施例中,承载单元10的数量与内套取料组件的数量对应,也为四个,四个承载单元10沿左右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到底架20,放棉单元30、送棉单元50、剪棉单元70、压紧单元80、压棉单元90的数量与承载单元10的数量对应,也分别为四个,四个放棉单元30、四个送棉单元50沿左右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四个剪棉单元70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到四个送棉单元50,四个压紧单元80沿左右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到压紧横板812,四个压棉单元90分别沿左右方向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到气缸支撑板96,气缸支撑板96设置到底架20。每个承载单元10对应一个放棉单元30、一个送棉单元50、一个剪棉单元70、一个压紧单元80和一个压棉单元90,因而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对四个内套400的外周进行自动缠绕棉片500,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的,结合图6至图10、图15和图16所示,底架20包括下横板22、位于下横板22上方的上横板23以及后侧板25。下横板22设置到输送滑台8的顶端。下横板22和上横板23之间通过立板24连接,本实施例中,立板24为四个,可以理解地,立板2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后侧板25设置到下横板22与上横板23的后端之间。
承载单元10包括放置组件和定位组件。放置组件包括承载底座122、承载电机123、承载转动轴124、支撑柱125以及承载支撑板126。承载底座122的前侧开口,承载底座122位于下横板22和上横板23之间,且承载底座122的顶端设置到上横板23的通孔内。承载电机123位于下横板22和上横板23之间,承载电机123设置到承载底座122的底端。承载电机123位于承载转动轴124的下方。承载电机123的输出端穿过承载底座122底端的通孔并伸入到承载底座122内。承载支撑板126位于承载底座122的上方。承载转动轴124的一端从承载底座122顶端的通孔伸入到承载底座122内并与承载电机123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穿过承载支撑板126的通孔并设有支撑柱125。承载电机123用于驱动承载转动轴124相对于承载底座122和承载支撑板126转动,支撑柱125可随着承载转动轴124同步转动。支撑柱125的顶端具有供放置内套400的放置位1252。在实际应用时,当内套400放置到放置位1252内时,通过承载电机123驱动承载转动轴124转动,从而通过支撑柱125可带动内套400同步转动。
承载底座122顶端的通孔内设有承载轴承1242,承载轴承1242套设到承载转动轴124的外周,承载轴承1242可对承载转动轴124提供转动支撑。
定位组件包括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承载安装座142、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承载夹紧块143以及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解锁气缸144。两个承载安装座142分别通过交叉滚子导轨滑动设置到承载支撑板126的顶端。承载转动轴124和支撑柱125位于两个承载安装座142之间。两个承载压紧块143分别设置到两个承载安装座142的顶端并与放置位1252对应,且位于支撑柱125的上方。承载支撑板126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两个承载侧板1262。两个承载安装座142位于两个承载侧板1262之间。两个承载侧板1262位于两个解锁气缸144之间,每个解锁气缸144分别对应一个承载侧板1262和一个承载安装座142。解锁气缸144连接有解锁顶杆145,解锁顶杆145的远离解锁气缸144的一端穿过对应的承载侧板1262的通孔、承载安装座142的通孔并位于两个承载安装座142之间。两个解锁气缸144分别用于驱动两个解锁顶杆145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通过两个解锁顶杆145可带动两个承载安装座142相对承载支撑板126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可带动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用于对内套400进行定位,通过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相互靠近从而可实现对内套400进行定位,可防止内套400在转动的过程中掉落。当内套400被两个承载夹紧块143定位时,两个解锁顶杆145的远离对应的解锁气缸144的一端分别抵接到两个承载安装座142的相靠近的一侧。两个解锁气缸144分别通过两个气缸安装块1442设置到上横板23的顶端。
本实施例中,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的相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两个V型槽1432,在内套400放置到放置位1252内时,两个V型槽1432分别与内套400的两个缺口402对应,两个V型槽1432分别用于与内套400外周面的两个缺口402(见图10)相配合以实现对内套400进行定位。
承载安装座142的靠近对应的解锁气缸144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弹性件146,弹性件146的一端设置到安装槽的底部,另一端从安装槽中伸出并设置到对应的承载侧板1262。弹性件146优选为弹簧。当两个承载安装座142相对承载支撑板126相互远离时,弹性件146处于压缩状态,当两个承载安装座142相对承载支撑板126相互靠近以通过两个承载夹紧块143对内套400进行定位时,弹性件146处于原始状态。通过设置的弹性件146,在通过两个承载夹紧块143对内套400进行定位时起到缓冲作用,不会损坏内套400。
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位于内套压棉机构的压棉单元90和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送棉单元50之间。压棉单元90包括压棉组件和滚轮组件。压棉组件包括L型压棉安装座922、压棉块923以及压棉气缸924。压棉安装座922的前端设有压棉块923,在承载单元10定位承载有内套400时,压棉块923与内套400对应。压棉安装座922的顶端设有压棉安装块9222,压棉安装块9222靠近压棉安装座922的前端。压棉气缸924设置到气缸安装板9242的顶端并靠近气缸安装板9242的后端,压棉安装座922滑动设置到气缸安装板9242的顶端。本实施例中,气缸支撑板96设置到上横板23和后侧板25的后侧,气缸支撑板96部分凸出于上横板23的顶端。气缸安装板9242设置到气缸支撑板96的顶端。压棉气缸924的气缸轴与压棉安装块9222连接,压棉气缸924用于驱动压棉安装块9222沿前后方向移动即朝靠近或远离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压棉安装块9222的移动可带动压棉安装座922、压棉块923相对气缸安装板9242沿前后方向移动即朝靠近或远离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在通过承载单元10定位承载内套400并带动内套400进行转动以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的过程中,在压棉气缸924的作用下,压棉块923能够保持与棉片500之间处于压紧,以使棉片500与内套400的外周面压紧,避免出现松散情况。
本实施例中,压棉块923的远离压棉安装座922的一端设有凹位,凹位与内套400的外周面相适配,凹位用于与内套400的外周面相配合。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凹位的内壁将棉片500与内套400的外周面压紧。
滚轮组件包括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压棉安装件942a和942b、两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压棉连接臂943以及个呈左右相对设置的滚轮944。压棉组件位于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之间。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前端(即靠近承载单元10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L型压棉连接臂943,两个压棉连接臂943的前端(即靠近承载单元10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滚轮944,两个滚轮944位于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的上方,压棉块923位于两个压棉连接臂943之间。在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定位承载有内套400时,内套400位于两个滚轮944之间,且两个滚轮944分别与内套400两侧的两个凹槽401对应。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945b用于驱动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可带动两个压棉连接臂943、两个滚轮944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在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定位承载有内套400并带动内套400进行转动以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的过程中,在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和945b的作用下,两个滚轮944能够保持与棉片500之间处于压紧,以使棉片500与内套400的外周面压紧,避免出现松散情况。
本实施例中,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为L型压棉安装件。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横部分别位于气缸支撑板96的上方,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竖部分别滑动设置到气缸支撑板96的后侧。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竖部的靠近气缸支撑板96的一侧设有两个压棉滑块9422,气缸支撑板96的后侧设有沿气缸支撑板9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压棉导轨9423,每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滑块9422均与压棉导轨9423滑动配合。通过设置的压棉滑块9422和压棉导轨9423,对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可提高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移动的平稳性。
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945b分别设置到气缸支撑板96的后侧并靠近气缸支撑板96的底端,且位于四个压棉单元90的下方。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945b的气缸轴分别与两个延伸板9462a、9462b连接,两个延伸板9462a、9462b分别与气缸支撑板96后侧的左端、右端对应。两个延伸板9462a、9462b相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两个连杆947a、947b,两个连杆947a、947b呈上下平行设置。四个压棉单元90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个压棉单元90、第二个压棉单元90、第三个压棉单元90、第四个压棉单元90,其中连杆947a从左至右依次穿过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第一过孔、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第一过孔、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第一过孔、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的第一过孔,且连杆947a与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相对固定,连杆947a与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无接触;连杆947b从右至左依次穿过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b、942a的第二过孔、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b、942a的第二过孔、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b、942a的第二过孔、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两个压棉安装件942b、942a的第二过孔,且连杆947b与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相对固定,连杆947b与第一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二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三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第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无接触。在实际应用时,滚轮松开气缸945a通过连杆947a可驱动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a朝靠近或远离压棉安装件942b的方向移动,滚轮松开气缸945b通过连杆947b可同步驱动四个压棉单元90的压棉安装件942b朝靠近或远离压棉安装件942a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945b可驱动两个压棉安装件942a、942b相互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气缸支撑板96后侧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两个间隔板948,以及气缸支撑板96的后侧在位于相邻两个压棉单元90之间的位置分别设有间隔板948,即本实用新型的间隔板948的数量为五个。间隔板948靠近气缸支撑板96的顶端。每个压棉单元90的每个压棉安装件与相邻的间隔板948之间设有压棉弹性件949,压棉弹性件949优选为弹簧。设置的压棉弹性件949起到缓冲作用,可使得两个滚轮944与棉片500之间的接触为弹性接触,不会损坏棉片500。
本实施例中,四个放棉单元30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个放棉单元30、第二个放棉单元30、第三个放棉单元30、第四个放棉单元30,第一个放棉单元30和第二个放棉单元30呈左右对称设置,第三个放棉单元30和第四个放棉单元30呈左右对称设置。下面主要以第一个放棉单元30为例来对放棉单元3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结合图11、图12、图15、图16所示,放棉单元30包括立柱32、用于卷绕棉片500的料盘33、放棉电机34、同步带单元、可转动地设置到立柱32左侧的第一导向辊36、滑动设置到立柱32左侧的配重块37以及传感器38。立柱32设置到机台1。料盘33靠近立柱32的顶端,料盘33为现有的结构,料盘33可转动地设置到立柱32的左侧,立柱32的左侧具有安装孔,料盘33的连接轴穿设在立柱32的安装孔内且连接轴的末端凸出于立柱32的右侧,连接轴可相对立柱32转动。立柱32的安装孔内设有轴承,轴承套设到连接轴的外周,通过轴承可对连接轴的转动提供支撑。放棉电机34设置到立柱32的前侧,同步带单元分别与放棉电机34、料盘33连接,放棉电机34用于通过同步带单元驱动料盘33相对立柱32转动。具体的,同步带单元包括主动轮352、从动轮353以及套设到主动轮352、从动轮353外周的同步带354。主动轮352套设到放棉电机34的输出端外周,从动轮353套设到连接轴的末端的外周。放棉电机34驱动主动轮352转动,在同步带354、从动轮353的作用下可驱动连接轴相对立柱32转动,从而可实现驱动料盘33相对立柱32转动,通过料盘33的转动,从而可实现对卷绕到料盘33的棉片500进行放卷。
第一导向辊36和配重块37依次位于料盘33的下方,第一导向辊36对棉片500起到导向支撑的作用,配重块37在棉片500放卷的过程中起到平衡作用。在实际应用时,经料盘33放卷出来的棉片500可依次从第一导向辊36、配重块37上绕过。配重块37滑动设置到立柱32左侧的结构为:立柱32的左侧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放棉导轨373,放棉导轨373与放棉滑块372滑动配合,配重块37设置到放棉滑块372的远离放棉导轨373的一侧。放棉滑块372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有紧固件例如螺钉等,紧固件的末端抵接到放棉导轨373。通过设置的放棉导轨373和放棉滑块372可调节配重块37的高度位置,通过设置的紧固件可将放棉滑块372固定到放棉导轨373,从而可实现将配重块37固定到立柱32的左侧。传感器38用于检测料盘33上是否有棉片500,在通过传感器38检测到料盘33上没有棉片500时,放棉电机34停止工作。本实施例中,传感器38为两个,两个传感器38分别通过两个支架382设置到立柱32的顶端,其中一个传感器38位于料盘33的上方,另一个传感器38位于料盘33的下方。传感器38优选为检知传感器。
送棉单元50包括送棉支撑座52、送棉驱动组件、送棉支撑板54以及送棉组件。送棉支撑座52底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四个支柱522,送棉支撑座52通过四个支柱522设置到机台1。送棉驱动组件包括送棉电机532,送棉电机532设置到送棉支撑座52的底端,送棉支撑板54位于送棉支撑座52的上方。送棉支撑座52的底端具有通孔,送棉电机532的输出端从通孔中伸出并与送棉支撑板54的底端连接。送棉电机532为一丝杆步进电机,送棉电机532用于驱动送棉支撑板54沿上下方向移动。送棉支撑板54的底端在位于送棉电机532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导杆,两个导杆可随着送棉支撑板54同步移动。送棉支撑座52的顶端具有与两个导杆对应的安装孔位,两个导杆分别穿设在两个安装孔位内,两个安装孔位内分别设有两个直线轴承534,两个直线轴承534分别套设到两个导杆的外周,设置的直线轴承534对导杆的移动提供支撑。
送棉组件包括第二导向辊552、两个第一导向轴553、两个第二导向轴555、两个中间导向轴554、送棉气缸556、送棉夹爪气缸557以及两个夹棉夹爪558。
第二导向辊552可转动地设置到送棉立柱5522的左侧,送棉立柱5522和送棉气缸556分别设置到送棉支撑板54顶端的前侧、后侧并分别与承载单元10和放棉单元30相靠近。送棉立柱5522的后侧设有送棉安装板5532,送棉安装板5532的后侧设有送棉L型板5533,送棉L型板5533相对送棉支撑板54朝右方倾斜,两个第一导向轴553呈左右平行设置并分别设置到送棉L型板5533的顶端,且与第二导向辊552对应,两个第一导向轴553相对送棉支撑板54朝右方倾斜,两个第一导向轴553之间具有供棉片500穿过的第一间隙。送棉气缸556的顶端设有送棉横板5562,送棉气缸556用于驱动送棉横板5562沿前后方向移动即朝靠近或远离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送棉气缸556优选为滑台气缸。两个第二导向轴555分别设置到送棉横板5562的顶端并呈左右平行设置,两个第二导向轴555与两个第一导向轴553对应。两个第二导向轴555之间具有供棉片500穿过的第二间隙。两个第二导向轴555的外周套设有两个送棉导向块5552,两个送棉导向块5552呈上下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空间,空间与两个第一导向轴553对应且空间的宽度与棉片500的宽度相适配。两个第二导向轴555可随着送棉横板5562同步移动。两个第一导向轴553和两个第二导向轴555之间设有两个呈左右平行设置的中间导向轴554,两个中间导向轴554设置到送棉支撑板54的顶端,中间导向轴554之间具有供棉片500穿过的中间间隙。送棉夹爪气缸557设置到送棉横板5562顶端的后侧,送棉夹爪气缸557可随着送棉横板5562同步移动。送棉夹爪气缸557的靠近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一端即后端设有两个夹棉夹爪558,两个夹棉夹爪558与空间对应,送棉夹爪气缸557用于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棉片500或松开棉片500。
在实际应用时,从料盘33放卷出来的棉片500可依次从第一导向辊36、配重块37、第二导向辊552上绕过,然后依次从两个第一导向轴553之间的第一间隙中穿过、两个中间导向轴554的中间间隙中穿过、两个第二导向轴55之间的第二间隙中穿过(棉片500位于两个送棉导向块5552之间的空间中)、两个夹棉夹爪558中穿过,当棉片500的棉头位于两个夹棉夹爪558的后方时,如图15所示,通过送棉夹爪气缸557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相互靠近以夹持棉片500,然后通过送棉气缸556驱动送棉横板5562朝靠近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送棉夹爪气缸557、两个夹棉夹爪558朝靠近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如此即可实现将棉片500的棉头输送到内套400的一侧。通过两个第一导向轴553、两个中间导向轴554、两个第二导向轴554以及两个送棉导向块5552的导向作用,可将棉片500立起来,使棉片500处于竖直状态,如图15和图16所示,便于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两个送棉导向块5552可将棉片500限定在其两者之间的空间内。
剪棉单元70包括剪棉竖板72、剪棉升降气缸73、剪棉夹爪气缸74、剪刀75以及剪棉横板76。剪棉竖板72设置到送棉横板5562顶端的左侧并与送棉夹爪气缸557对应。剪棉升降气缸73设置到剪棉竖板72的远离送棉夹爪气缸557的一侧即剪棉竖板72的左侧,且剪棉升降气缸73的顶端设有剪棉横板76,剪棉升降气缸73用于驱动剪棉横板76沿上下方向移动,剪棉夹爪气缸74设置到剪棉横板76的底端,剪棉夹爪气缸74可随着剪棉横板76同步移动。剪刀75设置到剪棉夹爪气缸74的靠近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一端即后端,剪棉夹爪气缸74用于驱动剪刀75的两个剪臂闭合或张开。当棉片500缠绕完毕后,通过剪棉夹爪气缸74驱动剪刀75的两个剪臂闭合,从而可实现将棉片500剪断。
结合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压紧单元包括压紧安装座82、压紧气缸83、压紧电机84、压紧转动轴85、压紧安装板86以及压紧件87。压紧电机84也可用旋转气缸代替。压紧安装座82的左侧、右侧、前侧均开口。压紧安装座82的后侧设有压紧连接板822,压紧气缸83的气缸轴与压紧连接板822连接,压紧气缸83通过气缸板832设置到压紧横板812的前侧。压紧连接板822通过压紧滑块823、压紧导轨824滑动设置到压紧横板812的前侧。压紧气缸83用于驱动压紧连接板822在压紧横板812的前侧沿左右方向移动,压紧连接板822的移动可带动压紧安装座82沿左右方向移动。压紧横板812通过滑块、导轨滑动设置到压紧台813的前侧。压紧台813用于设置到支撑架813a,支撑架813a设置到机台1。压紧台813的顶端设有压紧竖板814,压紧竖板814的顶端设有压紧顶板8142,压紧顶板8142的顶端设有压紧上下气缸815,压紧上下气缸815的气缸轴与压紧横板812的顶端连接,压紧上下气缸815用于驱动压紧横板812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四个压紧单元80沿上下方向移动。
压紧电机84设置到压紧安装座82的顶端,压紧安装座82的顶端具有第一孔位,压紧电机84的输出端穿设在压紧安装座82的第一孔位中。压紧转动轴85位于压紧安装座82内,压紧转动轴85的一端与压紧电机84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从压紧安装座82底端的第二孔位伸出并与压紧安装板86的顶端连接。压紧电机84用于驱动压紧转动轴85相对压紧安装座82转动,压紧安装板86可随着压紧转动轴85同步转动。压紧安装座82的第二孔位内可设置轴承852,轴承852套设到压紧转动轴85的外周,轴承852可对压紧转动轴85的转动提供支撑。轴承852可为带座轴承。压紧件87的顶端设置到压紧安装板86的底端,压紧件87的底端朝下延伸并设有压紧片872,压紧片872的底端具有压紧部8722,压紧部8722位于压紧件87的下方,压紧部8722的大小、形状与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大小、形状相适配。压紧部8722用于将棉片500的棉头压紧到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底部。压紧件87、压紧片872可随着压紧安装板86同步转动。在实际应用时,当通过压紧部8722将棉片500的棉头压紧到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底部后,在承载电机123驱动支撑柱125转动以带动内套400转动时,压紧电机84通过压紧转动轴85驱动压紧安装板86同步转动,从而可带动压紧件87、压紧片872同步转动,这样通过压紧片872的压紧部8722可牢牢将棉头压紧到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底部,避免出现松散情况。
本实施例中,压紧件87的顶端滑动设置到压紧安装板86的底端。具体的,压紧件87的顶端设有压紧滑动块873,压紧安装板86的底端设有滑轨874,压紧滑动块873与滑轨874滑动配合,压紧滑动块873可沿着滑轨874沿左右方向滑动。压紧件87通过压紧滑动块873、滑轨874可相对压紧安装板86沿左右方向移动。压紧安装板86底端的左侧、右侧分别设有两个压紧支撑件863,压紧件87位于两个压紧支撑件863之间,压紧件87的顶端与两个压紧支撑件863之间分别设有两个缓冲弹性件88。缓冲弹性件88优选为弹簧。设置的两个缓冲弹性件88起到缓冲作用,通过缓冲弹性件88、压紧滑动块873、滑轨874可使得压紧部8722与棉头之间的接触为弹性接触,不会损坏棉头。
输送滑台8位于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后方。输送滑台8用于在通过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内套400前将内套承载机构运送至内套送料装置4处以及在通过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的内套400形成雾化芯主体后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外套组装装置6处。外套上料振动盘5用于放置外套600并将外套600输送到外套组装装置6处,外套上料振动盘5为现有的结构。
外套组装装置6用于夹取通过外套上料振动盘5输送过来的外套600并将外套600套设到内套承载机构上的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以及将雾化芯成品转移到成品输送装置9。
结合图17至图19所示,外套组装装置6包括外套取料机构202、外套定位机构204以及外套组装机构206。
外套取料机构202包括设置到机台1的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以及弹性压头2029。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底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四个支撑柱,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通过四个支撑柱设置到机台1。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位于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的上方,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设置到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并用于驱动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相对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沿上下方向移动。具体的,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设置到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的底端,且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的气缸轴穿过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的第一通孔并与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底端连接。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底端设有导杆,导杆通过轴承穿设在外套取料安装板2022的第二通孔中,通过导杆、轴承可对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能使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移动的比较平稳。
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滑动设置到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顶端且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的后端凸出于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后侧并设有L型臂2027a,L型臂2027a位于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后方,L型臂2027a的后端设有弹性压头2029。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设置到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顶端并用于驱动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相对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沿左右方向移动,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的移动可带动L型臂2027a、弹性压头2029同步移动,弹性压头2029的底端用于从外套600的顶端插入到外套600的通腔内,如图18所示,以实现夹取外套600。本实施例中,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L型臂2027a、弹性压头2029分别为四个。四个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的底端分别设有外套取料滑块20264,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顶端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外套取料导轨20263,外套取料导轨20263与外套取料滑块20264滑动配合,从而四个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通过外套取料滑块20264、外套取料导轨20263可在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的顶端沿左右方向移动。相邻的两个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之间连接有安装臂2028。其中靠近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右端的那一个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其与连接块20262连接,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的气缸轴与连接块20262连接,通过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驱动连接块20262沿左右方向移动,在安装臂2028的作用下,从而可带动四个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沿左右方向移动,进而可带动四个弹性压头2029沿左右方向移动。外套上料振动盘5的供料槽道5a的一端靠近外套取料机构202的左端并位于四个弹性压头2029的下方。外套取料支撑板2024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可带动连接块20262、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外套取料连接臂2027、L型臂2027a同步移动,进而可带动弹性压头2029同步移动。
外套取料机构202和外套定位机构204沿前后方向布置,即外套定位机构204位于外套取料机构202的后方。外套定位机构204包括设置到机台1的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和外套定位组件。外套定位组件包括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外套定位电机2044、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以及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底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支撑柱,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通过四个支撑柱设置到机台1。
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位于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的上方,外套定位电机2044设置到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并用于驱动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相对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沿上下方向移动。具体的,外套定位电机2044设置到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的底端,外套定位电机2044的输出端穿过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的通孔并与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的底端连接。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设置到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的顶端,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设置到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的顶端并位于弹性压头2029的下方,且两者呈前后相对设置,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和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可随着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同步转动。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用于驱动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外套600或松开外套600。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与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沿前后方向布置并位于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的后方,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通过支架2049设置到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的顶端,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位于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的上方。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为光纤传感器,用于对通过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夹持的外套600的一侧的凹孔602进行检测(外套600两侧的凹孔602关于外套600的中心是对称的),在实际应用时,先通过外套定位电机2044驱动外套定位安装座2045相对外套定位安装板2042转动,从而可带动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同步转动,进而可带动通过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夹持的外套600同步转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对外套600一侧的凹孔602进行检测,当通过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检测到外套600的凹孔602时,表示目前外套600的位置是正确的,外套定位电机2044即停止工作,从而停止带动外套600转动,对外套600的定位即完成。
本实施例中,外套定位组件为四个。四个外套定位组件从左至右依次设置。
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外套组装机构206包括设置到机台1的外套组装支架、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外套组装竖板2064以及外套夹料组件。外套组装支架包括两个呈左右平行设置的安装架20621,两个安装架20621设置到机台1。其中位于左侧的安装架20621的顶端设有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位于右侧的安装架20621的顶端设有移动导轨20622,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和移动导轨20622呈左右平行设置。外套取料机构202和外套定位机构204位于外套组装支架内,即位于两个安装架20621之间。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的一端设置到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的顶端,另一端通过外套组装滑块20623滑动设置到位于右侧的安装架20621的顶端的移动导轨20622,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用于驱动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沿前后方向移动。外套组装竖板2064设置到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顶端的后侧,外套组装竖板2064的后侧设有直线模组安装板2065,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设置到直线模组安装板2065的后侧。外套夹料组件设置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的远离外套组装竖板2064的一侧即后侧。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可带动外套组装竖板2064、直线模组安装板2065、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外套夹料组件同步移动。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用于驱动外套夹料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
外套夹料组件位于外套取料机构202和外套定位机构204的上方,外套夹料组件包括外套夹料安装板2067、L状的外套夹料安装座2068、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预压气缸2071、预压安装板2072、预压座2073和预压杆2074。外套夹料安装板2067设置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的远离外套组装竖板2064的一侧即后侧。外套夹料安装座2068设置到外套夹料安装板2067的远离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的一侧即后侧。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和预压安装板2072均设置到外套夹料安装座2068的底端,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设置到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的底端且两者呈前后相对设置,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用于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外套600或松开外套600。两个外套夹料爪2070位于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的上方。预压座2073采用滑块、导轨滑动设置到预压安装板2072的远离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的一侧即右侧。预压气缸2071设置到外套夹料安装座2068的右侧,预压气缸2071的气缸轴与预压座2073连接,预压气缸2071用于驱动预压座2073相对预压安装板2072沿上下方向移动,预压座2073底端的左侧设有预压杆2074,预压杆2074位于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之间。预压座2073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可带动预压杆2074同步移动。
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外套铆压组件设置到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可带动外套铆压组件同步移动。外套铆压组件包括铆压气缸2082、铆压支撑板2083、铆压安装座2084以及铆压压头2085。铆压气缸2082设置到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的顶端,铆压支撑板2083位于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的下方,铆压气缸2082的气缸轴穿过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的通孔并与铆压支撑板2083的顶端连接,铆压气缸2082用于驱动铆压支撑板2083相对外套组装安装板2062沿上下方向移动。铆压安装座2084设置到铆压支撑板2083的底端,铆压压头2085设置到铆压安装座2084的内部且铆压压头2085的头部从铆压安装座2084的底端伸出,铆压压头2085与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对应。在实际应用时,通过铆压压头2085的头部下压外套600,从而可实现将外套600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L状的外套夹料安装座2068、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预压气缸2071、预压安装板2072、预压座2073和预压杆2074分别为四个,铆压安装座2084、铆压压头2085分别为四个。
成品输送装置9为一输送皮带线,用于将雾化芯成品输送到收料盒11,收料盒11位于机台1的左方。成品输送装置9位于两个安装架20621之间并靠近两个安装架20621的后端,如图17所示。输送滑台9的远离内套上料装置3的一端位于两个安装架20621之间且位于外套定位机构204和成品输送装置9之间。
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内套上料装置3将放置有内套400的托盘输送到内套送料装置4处。通过内套送料装置4的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移动到托盘的上方,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向下移动,并通过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相互靠近以夹持内套400。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向上移动到托盘的上方,然后通过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移动到内套定位机构的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的上方。
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向下移动,直至内套400位于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之间,然后通过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相互靠近以夹持内套400。然后通过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相互远离以松开内套400,同时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向上移动以回位。然后通过内套定位电机1085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内套400转动,当通过内套定位传感器1088检测到内套400的凹槽401时,内套定位电机1085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内套400再转动90度后停止,此时内套400的两侧的两个凹槽401呈左右分布,如此对内套400的定位即完成。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向下移动,并通过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相互靠近以夹持内套400,同时通过内套定位夹爪气缸1086驱动两个内套定位夹爪1087相互远离以松开内套400。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向上移动以回位。
内套承载机构的初始位置是位于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的后方的,在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向上移动时,通过输送滑台8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内套送料装置4处。然后通过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103、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104、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105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移动到内套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上方。然后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及内套400向下移动,直至将内套400放置到承载单元10的支撑柱125的放置位1252,此时内套400的底端位于放置位1252内,且内套400的外周面的两个缺口402与两个承载夹紧块143对应、内套400的外周面的两个凹槽401分别与压棉单元90的两个滚轮944对应。然后通过两个解锁气缸144驱动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相互靠近以实现对内套400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内套取料夹爪气缸1066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相互远离以松开内套400,同时通过内套取料上下气缸1063驱动两个内套取料夹爪1067向上移动以回位。然后通过输送滑台8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初始位置。
然后通过送棉电机532驱动送棉夹爪气缸557、两个夹棉夹爪558、剪棉升降气缸73、剪棉夹爪气缸74、剪刀75向上移动到预定位置。然后通过料盘33对棉片500进行放卷,放卷出来的棉片500可依次从第一导向辊36、配重块37、第二导向辊552上绕过,然后依次从两个第一导向轴553之间的第一间隙中穿过、两个中间导向轴554的中间间隙中穿过、两个第二导向轴555之间的第二间隙中穿过、两个夹棉夹爪558中穿过,当棉片500的棉头位于两个夹棉夹爪558的后方时,通过送棉夹爪气缸557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相互靠近以夹持棉片500,然后通过送棉气缸556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棉片500朝靠近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直至棉片500的棉头位于内套400的左侧并与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对应,如图15所示。然后通过压紧上下气缸815驱动压紧片872向下移动,直至棉片500的棉头位于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和压紧片872的压紧部8722之间,然后通过压紧气缸83驱动压紧片8722向右移动,直至压紧部8722将棉头压紧到内套400外周面的凹槽401的底部。然后通过送棉夹爪气缸557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相互远离以松开棉片500,然后通过送棉气缸556驱动送棉夹爪气缸557、两个夹棉夹爪558朝远离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到初始位置。
然后通过承载电机123驱动支撑柱125、内套400转动,从而可实现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的外周。在此过程中,压紧片872随着内套400同步转动,料盘33对棉片500进行持续放卷。在将棉片500缠绕在内套400外周的过程中,通过压棉气缸924驱动压棉块923朝靠近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通过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和945b驱动两个滚轮944相互靠近,从而使压棉块923、两个滚轮944能够压紧内套400外周的棉片500,以保证在内套400的外周缠绕棉片500的过程中棉片500始终压紧到内套400的外周面。
在棉片500缠绕完毕后,支撑柱125、内套400停止转动,料盘33对棉片500停止放卷。此时通过送棉气缸556驱动送棉夹爪气缸557、两个夹棉夹爪558朝靠近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直至剪刀75位于内套400和两个夹棉夹爪558之间,然后通过送棉夹爪气缸557驱动两个夹棉夹爪558相互靠近以夹持棉片500。然后通过剪棉升降气缸73驱动剪棉夹爪气缸74、剪刀75向下移动,并通过剪棉夹爪气缸74驱动剪刀75的两个剪臂相互靠近以将棉片500剪断,之后通过剪棉夹爪气缸74驱动剪刀75的两个剪臂相互远离以回到初始位置,通过剪棉升降气缸73驱动剪棉夹爪气缸74、剪刀75向上移动以回到初始位置,通过压紧上下气缸815驱动压紧单元80向上移动以回到初始位置,如此内套400的外周缠绕棉片500即完毕,雾化芯主体即制作完成。
在雾化芯主体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驱动弹性压头2029朝靠近外套上料振动盘5的供料槽道5a的方向移动,并通过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驱动弹性压头2029向下移动,使弹性压头2029的底端从外套600的顶端插入到外套600的通腔内,如图18所示,如此即实现夹取外套600。然后通过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驱动弹性压头2029及外套600向上移动,并通过外套取料X向气缸2026驱动弹性压头2029朝远离外套上料振动盘5的供料槽道5a的方向移动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的上方。然后通过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驱动弹性压头2029及外套600向下移动,直至外套600位于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之间。然后通过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驱动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相互靠近以夹持外套600,如图18所示。然后通过外套取料升降气缸2025驱动弹性压头2029向上移动以回位,同时通过外套定位电机2044驱动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及外套600转动,当通过外套定位传感器2048检测到外套600的凹孔602时,通过外套定位电机2044停止工作,从而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外套600停止转动,如此对外套600的定位即完成。
然后通过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朝靠近外套定位机构204的方向移动,使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位于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的上方,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向下移动,然后通过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相互靠近以夹持外套600,同时通过外套定位夹爪气缸2046驱动两个外套定位夹爪2047相互远离以松开外套600。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外套600向上移动到待组装位。然后通过输送滑台8将内套承载机构及雾化芯主体输送到外套组装装置6处,此时内套承载机构和雾化芯主体位于外套定位机构204和成品输送装置9之间。然后通过两个解锁气缸144驱动两个承载夹紧块143相互远离以松开雾化芯主体,同时通过压棉气缸924驱动压棉块923朝远离承载机构的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通过两个滚轮松开气缸945a和945b驱动两个滚轮944相互远离以松开雾化芯主体。
然后通过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外套600朝靠近承载单元10的方向移动,直至外套600位于雾化芯主体的上方。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外套600、预压杆2074向下移动以将外套600初步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此时雾化芯主体的顶端位于外套600的底端内。然后通过预压气缸2071驱动预压杆2074向下移动以通过预压杆2074向下预压外套600。然后通过预压气缸2071驱动预压杆2074向上移动,同时通过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相互远离以松开外套600。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预压杆2074向上移动以回位。
然后通过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驱动铆压压头2085朝靠近内套承载机构的方向移动,直至铆压压头2085位于外套600的上方。然后通过铆压气缸2082驱动铆压压头2085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外套600在铆压压头2085的压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如此外套600即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雾化芯成品即制作完成。然后通过铆压气缸2082驱动铆压压头2085向上移动以回位。然后通过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驱动外套夹料组件朝靠近雾化芯成品的方向移动,直至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位于雾化芯成品的上方。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向下移动,直至雾化芯成品位于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之间,然后通过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相互靠近以夹持雾化芯成品。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雾化芯成品向上移动以回位。然后通过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2063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雾化芯成品朝靠近成品输送装置9的方向移动,直至雾化芯成品位于成品输送装置9的上方。然后通过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2066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雾化芯成品向下移动以将雾化芯成品放置到成品输送装置9的顶端,同时通过外套夹料夹爪气缸2069驱动两个外套夹料夹爪2070相互远离以松开雾化芯成品,如此雾化芯成品即放置到成品输送装置9的顶端,雾化芯成品即转移完成。
之后通过成品输送装置9将雾化芯成品输送到收料盒11,雾化芯成品即制作完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输送滑台8、外套组装装置6,在雾化芯主体制作完毕后,可实现将外套600套设到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自动化程度高,相对现有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包外棉机,包括机台以及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包外棉装置,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包括内套承载机构、外棉放卷机构、外棉送料剪断机构以及缠棉压紧机构,所述内套承载机构用于定位承载内套并带动内套转动以将棉片缠绕在内套的外周,所述外棉放卷机构用于卷绕棉片并对棉片进行放卷,所述外棉送料剪断机构用于将通过外棉放卷机构放卷的棉片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以使棉头与内套外周面的凹槽对应以及用于在内套的外周缠绕棉片完毕后剪断棉片以形成雾化芯主体,所述缠棉压紧机构用于在棉片的棉头输送到内套承载机构处后将棉片的棉头压紧到内套外周面的凹槽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输送滑台和外套组装装置,所述内套承载机构设置到所述输送滑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位于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的一侧,所述输送滑台用于在通过所述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的内套形成雾化芯主体后将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所述外套组装装置处,所述外套组装装置用于夹取外套并将外套套设到所述内套承载机构上的雾化芯主体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芯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组装装置包括外套取料机构,所述外套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外套取料安装板、外套取料支撑板、外套取料升降气缸、外套取料X向气缸、外套取料连接臂以及弹性压头;
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位于所述外套取料安装板的上方,所述外套取料升降气缸设置到所述外套取料安装板并用于驱动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相对所述外套取料安装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外套取料连接臂滑动设置到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的顶端且外套取料连接臂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的一侧,所述外套取料X向气缸设置到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的顶端并用于驱动所述外套取料连接臂相对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外套取料连接臂的凸出于所述外套取料支撑板的一端设有所述弹性压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组装装置还包括外套定位机构,所述外套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外套定位安装板和外套定位组件,所述外套定位组件包括外套定位安装座、外套定位电机、外套定位夹爪气缸、两个外套定位夹爪以及外套定位传感器;
所述外套定位安装座位于所述外套定位安装板的上方,所述外套定位电机设置到所述外套定位安装板并用于驱动所述外套定位安装座相对所述外套定位安装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外套定位夹爪气缸设置到所述外套定位安装座的顶端,所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设置到所述外套定位夹爪气缸的顶端并位于所述弹性压头的下方,且两者呈相对设置,所述外套定位夹爪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外套或松开外套,所述外套定位传感器位于所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组装装置还包括外套组装机构,所述外套组装机构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外套组装支架、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外套组装安装板、外套组装竖板以及外套夹料组件;
所述外套取料机构和外套定位机构位于所述外套组装支架内;
所述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支架的顶端,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的一端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的顶端,另一端滑动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支架的顶端,所述外套组装Y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外套组装竖板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顶端的一侧,所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竖板的一侧;
所述外套夹料组件位于所述外套取料机构和外套定位机构的上方并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的远离所述外套组装竖板的一侧,所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外套夹料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外套夹料组件包括外套夹料安装板、外套夹料安装座、外套夹料夹爪气缸、两个外套夹料夹爪;
所述外套夹料安装板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的远离所述外套组装竖板的一侧,所述外套夹料安装座设置到所述外套夹料安装板的远离所述外套组装Z轴直线模组的一侧,所述外套夹料夹爪气缸设置到所述外套夹料安装座的底端,所述两个外套夹料夹爪设置到所述外套夹料夹爪气缸的底端且两者呈相对设置,所述外套夹料夹爪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外套夹料夹爪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外套或松开外套,所述两个外套夹料夹爪位于所述两个外套定位夹爪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组装机构还包括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的外套铆压组件,所述外套铆压组件包括铆压气缸、铆压支撑板、铆压安装座以及铆压压头,所述铆压气缸设置到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的顶端,所述铆压支撑板位于所述外套组装安装板的下方,所述铆压气缸用于驱动所述铆压支撑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铆压安装座设置到所述铆压支撑板的底端,所述铆压压头设置到所述铆压安装座内且铆压压头的头部从所述铆压安装座的底端伸出,所述铆压压头与所述两个外套夹料夹爪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送料装置,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位于所述内套送料装置和外套组装装置之间,所述输送滑台用于在通过所述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内套前将所述内套承载机构输送到所述内套送料装置处,所述内套送料装置用于夹取内套并对内套进行定位,以及将定位好的内套转移到所述内套承载机构,以通过所述内套承载机构定位承载内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送料装置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输送支架、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以及内套取料机构,所述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设置到所述内套输送支架,所述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设置到所述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所述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设置到所述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所述内套取料机构设置到所述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所述内套取料机构通过所述内套输送X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Y轴直线模组、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实现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到所述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的内套取料安装板和内套取料组件,所述内套取料组件包括内套取料上下气缸、第一取料竖板、第二取料竖板、内套取料夹爪气缸以及两个内套取料夹爪,所述第一取料竖板设置到所述内套取料安装板的远离内套输送Z轴直线模组的一侧,所述内套取料上下气缸、所述第二取料竖板均设置到所述第一取料竖板的远离所述内套取料安装板的一侧,所述内套取料上下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取料竖板相对所述第一取料竖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内套取料夹爪气缸设置到所述第二取料竖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取料竖板的一侧,所述两个内套取料夹爪设置到所述内套取料夹爪气缸的底端且两者呈相对设置,所述内套取料夹爪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内套取料夹爪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内套或松开内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送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定位机构,所述内套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内套定位支撑板、内套定位电机和内套定位组件,所述内套定位组件与所述内套取料组件对应并包括内套定位安装座、内套定位夹爪气缸、两个内套定位夹爪以及内套定位传感器;所述内套定位安装座位于所述内套定位支撑板的上方,所述内套定位电机设置到所述内套定位支撑板并用于驱动所述内套定位安装座相对所述内套定位支撑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内套定位夹爪气缸设置到所述内套定位安装座的顶端,所述两个内套定位夹爪设置到所述内套定位夹爪气缸的顶端并位于所述两个内套取料夹爪的下方,且两者呈相对设置,所述内套定位夹爪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内套定位夹爪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内套或松开内套,所述内套定位传感器位于所述两个内套定位夹爪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两个内套定位夹爪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外棉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到所述机台的成品输送装置,所述成品输送装置位于所述内套包外棉装置的一侧,所述外套组装装置还用于将雾化芯成品转移到所述成品输送装置,所述成品输送装置用于将雾化芯成品输送到收料盒。
CN202223205124.2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包外棉机 Active CN2190884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5124.2U CN219088430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包外棉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5124.2U CN219088430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包外棉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8430U true CN219088430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7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5124.2U Active CN219088430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包外棉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84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4000B (zh) 一种粘胶纸机
CN110171605A (zh) 一种基板真空包装机及其包装方法
CN111217187B (zh) 一种小型三维透明膜折叠式包膜机
CN110422411B (zh) 一种具有裁切功能的防裂布生产用成卷包装装置
CN112061856A (zh) 一种分切点断复卷机
CN219088430U (zh) 一种包外棉机
CN213414436U (zh) 医用纱布分装系统
CN219326384U (zh) 一种收放卷机构及涂布机
CN116619836A (zh) 一种无菌防护套穿绳机及自动穿绳方法
CN218555944U (zh) 一种卷材送料机构及卷材激光切割机
CN217730922U (zh) 一种自动贴棉缠膜机
CN116330366A (zh) 一种薄膜生产用裁剪设备
CN202828162U (zh) 侧置式顶膜覆盖机
CN115973861A (zh) 一种外棉缠绕夹紧装置
CN110424144B (zh) 一种全自动多层布匹铺设裁床
CN109850246B (zh) 一种型材自动输送以及包装设备
CN210504622U (zh) 一种扎带泡棉组装机的泡棉自动搬运和压入装置
CN215704535U (zh) 一种可调整的用于服装包装全自动手提袋制袋机
CN216611710U (zh) 一种带有旋转结构的包装用覆膜机
CN214296654U (zh) 一种纸箱捆绑机用入料输送装置
CN219838262U (zh) 一种切袋机
CN217294969U (zh) 一种布料收卷打包机
CN219180624U (zh) 裹胶设备
CN210504623U (zh) 一种扎带泡棉组装机的扎带自动上料装置
CN220483829U (zh) 一种自动分料装置及具有该自动分料装置的分料输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