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6121U -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6121U
CN219086121U CN202320055576.2U CN202320055576U CN219086121U CN 219086121 U CN219086121 U CN 219086121U CN 202320055576 U CN202320055576 U CN 202320055576U CN 219086121 U CN219086121 U CN 2190861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
plate
limiting
composite end
movab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555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555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61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6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61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包括固定板、活动板和弹性件。固定板上开设有限位结构,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具有间隙,活动板的一侧与电芯抵接,活动板的另一侧设有限位配合结构,限位结构与限位配合结构插接,弹性件夹设于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弹性件被配置为使活动板具有始终远离固定板的运动趋势。在电池模组组装时,活动板受力向固定板靠近,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性件因受力压缩所产生的弹力为电芯提供预紧力,从而提高电芯的循环寿命。并且当电芯膨胀时,活动板受力向固定板移动,从而卸掉电芯因膨胀所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电池模组发生变形而导致固定失效,消除了因变形所带来的起火风险。

Description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对新能源汽车中电池模组的使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电池模组长时间使用后,电芯会发生膨胀,整个电池模组会发生变形。尤其是电芯大面的位置膨胀最明显。目前市场上的电池模组的多个电芯采用硬挤的安装方式,没有膨胀空间,强行抑制电芯的膨胀变形,直接将模组长度方向(大面膨胀明显位置)进行固定。比如常常采用将侧板直接焊接或者打包带的方案来强行抑制电池模组的变形。
但强行抑制电池模组的变形,当电芯发生膨胀时,膨胀力过高则会在电芯两侧大面上施加过高的压力,其过高的压力会直接缩短电芯的循环寿命。并且在电芯质量较差时,电芯膨胀更严重,打包带的方式和普通侧板焊接的方式都无法做到强行抑制模组变形,其导致的问题就是电池模组膨胀过大导致模组固定螺栓变形脱落,致使模组固定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延长电芯的循环寿命,缓冲因电芯膨胀带来的压力,避免电池模组整体变形失效。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端板,包括: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限位结构;
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活动板的一侧与电芯抵接,所述活动板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结构对应的限位配合结构,所述限位配合结构与所述限位结构插接;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活动板之间,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使所述活动板具有始终远离所述固定板的运动趋势。
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槽,所述限位配合结构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限位槽的深度D1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厚度H1。
可选地,所述限位槽为T型槽,所述限位块为与所述T型槽对应的T型块。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还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活动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凸起之间。
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弹性件的第一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限位凸起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棱边处设有第一过渡面;和/或,所述限位凸起的棱边处设有第二过渡面。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设有多个。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复合端板,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CCS组件(电池连接采集组件)、侧板和所述电芯,所述CCS组件、所述侧板和所述复合端板共同构成了一个壳体,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该复合端板包括固定板、活动板和弹性件。在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夹设弹性件,使得在电池模组组装时,活动板受力向固定板方向靠近,同时挤压弹性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性件通过挤压所产生的弹力为电芯提供预紧力,从而提高电芯的循环寿命。并且由于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当电芯膨胀时,活动板受力向固定板方向移动,从而卸掉电芯因膨胀所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电池模组整体发生变形而导致固定失效,消除了电池模组因变形所带来的起火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端板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和固定板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和固定板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端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5沿A-A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电芯;200、CCS组件;300、侧板;
1、固定板;11、限位结构;12、限位凹槽;121、第一过渡面;13、第一安装孔;14、连接孔;
2、活动板;21、限位配合结构;22、限位凸起;221、第二过渡面;23、第二安装孔;
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为了提高电芯的循环寿命,避免电池模组整体因变形而导致固定失效,和因变形所带来的起火风险。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复合端板。
如图1-8所示,该复合端板包括固定板1、活动板2和弹性件3。固定板1上开设有限位结构11,活动板2与固定板1之间具有间隙,活动板2的一侧与电芯100抵接,活动板2的另一侧设有与限位结构11对应的限位配合结构21,限位结构11与限位配合结构21插接,弹性件3夹设于固定板1和活动板2之间,弹性件3被配置为使活动板2具有始终远离固定板1的运动趋势。通过在固定板1和活动板2之间增设弹性件3,使得在电池模组组装时,活动板2受力向固定板1方向靠近,同时挤压弹性件3,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性件3通过挤压所产生的弹力为电芯100提供预紧力,从而提高电芯100的循环寿命。并且由于活动板2与固定板1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当电芯100膨胀时,活动板2受力向固定板1方向移动,从而卸掉电芯100因膨胀所带来的压力,避免了电池模组整体发生变形而导致固定失效,消除了电池模组因变形所带来的起火风险。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板1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动板2固定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限位结构11,活动板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与限位结构11对应设置的限位配合结构21。通过两组限位结构11和限位配合结构21将活动板2与固定板1连接在一起,使得固定板1和活动板2连接得更为牢靠,避免活动板2与固定板1脱开。其中限位结构11为限位槽,限位配合结构21为限位块,限位块插设于限位槽中。
进一步地,如图5、图7、图8所示,沿第一方向,限位槽的深度D1大于限位块的厚度H1。通过使限位槽的深度D1大于限位块的厚度H1使得限位结构11与限位配合结构21之间留有活动空间,从而方便活动板2沿第一方向在固定板1上移动。
更进一步地,如图5、图7、图8所示,限位槽为T型槽,限位块为与T型槽对应的T型块。通过T型槽和T型块的相互配合,既能实现导向作用,又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便于固定板1和活动板2的连接,并且T型槽和T型块结构也易于加工,降低了加工的难度。
可选地,如图2所示,固定板1上还开设有限位凹槽12,活动板2上设有与限位凹槽12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22,弹性件3夹设于限位凹槽12和限位凸起22之间。通过设置限位凹槽12和限位凸起22,从而与限位结构11和限位配合结构21共同起到双重限位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4所示,限位凹槽1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弹性件3的第一安装孔13。通过将弹性件3放入第一安装孔13中,从而对弹性件3的活动方向进行限定,并且设置专门的第一安装孔13,从而方便在固定板1上固定弹性件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3的深度要小于弹性件3压缩到极限长度的一半,从而避免固定板1与活动板2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限位凸起22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3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23,弹性件3的一端固设于第一安装孔13内,弹性件3的另一端固设于第二安装孔23内。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13和第二安装孔23,从而对弹性件3起到双重限位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23的深度也要小于弹性件3压缩到极限长度的一半,从而避免固定板1与活动板2直接接触。
可选地,如图3-4所示,限位凹槽12棱边处设有第一过渡面121,限位凸起22的棱边处设有第二过渡面221。通过在限位凹槽12棱边处设置第一过渡面121和在限位凸起22的棱边处设置第二过渡面221,从而避免限位凹槽12的棱边与限位凸起22的棱边在装配时发生干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121和第二过渡面221均是通过倒过渡圆角的方式来实现上述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121和第二过渡面221也可以通过倒斜角的方式来实现。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弹性件3设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弹性件3,来加强弹力,保证在装配时,活动板2可以为电芯100提供更强的预紧力,从而提高电芯100的循环寿命,并且当电芯100膨胀时,多个弹性件3所带来的弹力提高电池模组所能承受电芯100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从而避免电池模组因电池膨胀发生变形导致固定失效,消除因变形导致的起火风险。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板2和固定板1之间设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弹性件3。
可选地,如图2所示,固定板1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复合端板的连接孔14。通过设置连接孔14,从而便于将复合端板固定连接在电池模组中。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连接孔14。
如图1所示,电池模组除了包括上述复合端板外,还包括CCS组件200、侧板300和电芯100,复合端板和侧板300包覆在电芯100的四周,CCS组件200设于电芯100的顶部,CCS组件200、侧板300和复合端板共同构成了一个壳体,电芯100设于壳体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端板包括:
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上设有限位结构(11);
活动板(2),所述活动板(2)与所述固定板(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活动板(2)的一侧与电芯(100)抵接,所述活动板(2)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结构(11)对应的限位配合结构(21),所述限位结构(11)与所述限位配合结构(21)插接;
弹性件(3),所述弹性件(3)夹设于所述固定板(1)和所述活动板(2)之间,所述弹性件(3)被配置为使所述活动板(2)具有始终远离所述固定板(1)的运动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11)为限位槽,所述限位配合结构(21)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插设于所述限位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限位槽的深度D1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厚度H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为T型槽,所述限位块为与所述T型槽对应的T型块。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上还开设有限位凹槽(12),所述活动板(2)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12)对应设置的限位凸起(22),所述弹性件(3)夹设于所述限位凹槽(12)和所述限位凸起(2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1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弹性件(3)的第一安装孔(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2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3)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23),所述弹性件(3)的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3)内,所述弹性件(3)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12)棱边处设有第一过渡面(121);和/或,所述限位凸起(22)的棱边处设有第二过渡面(2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设有多个。
10.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端板,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CCS组件(200)、侧板(300)和所述电芯(100),所述CCS组件(200)、所述侧板(300)和所述复合端板共同构成了一个壳体,所述电芯(100)设于所述壳体内。
CN202320055576.2U 2023-01-09 2023-01-09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190861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5576.2U CN219086121U (zh) 2023-01-09 2023-01-09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5576.2U CN219086121U (zh) 2023-01-09 2023-01-09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6121U true CN219086121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4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55576.2U Active CN219086121U (zh) 2023-01-09 2023-01-09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61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67287A (zh) * 2024-06-19 2024-07-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托盘组件、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67287A (zh) * 2024-06-19 2024-07-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托盘组件、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86121U (zh) 复合端板及电池模组
JP6184959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2010244894A (ja) 密閉式角形電池を用いた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60134272A (ko) 배터리 모듈
US20240243375A1 (en) Volt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 and battery module having volt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
WO2014160231A1 (en) Battery system with compliant heatsink assembly
US11982686B2 (en) Electrode lead gripper for pressure activation device
KR102357106B1 (ko) 가압 활성화 장치용 전극 리드 그립퍼 및 이를 구비한 가압 지그
KR20240140885A (ko) 배터리 조립체 및 그 조립 방법
CN210937839U (zh) 用于极耳焊接的压紧装置
CN219074718U (zh) 电芯极耳焊接装置
CN216818558U (zh) 组合式电池包及智能沙发
CN210006808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0350225U (zh) 三相可容差快插产品
CN219717129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8471779U (zh) 开关触头结构
CN220483109U (zh) 一种轨道机器人充电站结构及充电系统
CN219959305U (zh) 电池包
CN116613449A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5642614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用键盘保护罩
CN218648001U (zh) 一种电池包组装工装
CN217291149U (zh) 一种电池极耳焊接绝缘定位治具
CN220963587U (zh) 电池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CN213425082U (zh) 端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9959073U (zh)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