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3707U -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3707U
CN219083707U CN202223600470.0U CN202223600470U CN219083707U CN 219083707 U CN219083707 U CN 219083707U CN 202223600470 U CN202223600470 U CN 202223600470U CN 219083707 U CN219083707 U CN 219083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air
air inlet
protection device
mesh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04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来才
朱正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Zhongke Pip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Zhongke Pip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Zhongke Pip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Zhongke Pip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04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3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3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3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包括:炉座和设置在炉座上的炉体,该炉体包括:相互独立、并串接在一起的第一冷却段、第二冷却段和第三冷却段,炉体的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中的上部设置有沿着炉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喷气管,炉体在其第一冷却段的入口处对着喷气管设置有入气接口,入气接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喷气管的外径;喷气管对着入气接口开设有与入气接口相对应的进气口;喷气管上沿着喷气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气孔组,每个气孔组中包括有:若干个沿周向布置的气孔,其中,至少有两个气孔的开设位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下半周与下四分之三周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体保护装置可广泛地应用于网带炉等退火炉中。

Description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用于退火的网带炉,具体涉及到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通常在炉门(进料)、加热区与冷却区交界、炉尾(出料)三处通入作为保护气体的氩气;在网带炉中,加热炉膛的长度通常在10米左右,冷却区炉膛的长度通常在15米左右。95%的氩气从加热区与冷却区交界处进入炉膛,由于氩气的比重较重、易沉积在炉膛下层,然后从炉门和炉尾向外流失,使得炉膛中上部的氩气纯度不够,退火出炉的管材上表面较中、下表面有明显氧化现象,氩气用量大,生产成本高;而且,退火的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保护气体的用量、提高退火效果的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包括:炉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炉座上的炉体,该炉体包括:相互独立、并串接在一起的第一冷却段、第二冷却段和第三冷却段,所述炉体的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中的上部设置有沿着炉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喷气管,所述的炉体在其第一冷却段的入口处对着喷气管设置有入气接口,入气接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喷气管的外径,从而在所述入气接口的内壁与所述的喷气管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所述的喷气管对着所述的入气接口开设有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的入气接口相对应的进气口;所述的喷气管上沿着喷气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气孔组,每个气孔组中包括:若干个沿周向布置的气孔,其中,至少有两个气孔的开设位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下半周与下四分之三周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中,所述的喷气管从炉体的入气接口中部的下方穿过,从而在所述入气接口的内壁与所述的喷气管之间形成两个布置在所述喷气管两侧的进气通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中,所述入气接口的轴心线位于过所述喷气管的轴心线的垂直面中,使得两个进气通道对称布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两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中,所述的进气口开设在所述喷气管的上半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体的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中的上部设置喷气管,在喷气管上开设若干个气孔组,每个气孔组中包括若干个沿周向布置的气孔,其中,至少有两个气孔的开设位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下半周与下四分之三周之间,使得保护气体充满炉体的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中,使得退火出炉的管材表面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地改善,满足了退火质量要求;而且,还降低了保护气体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D-D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K向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为:1、炉座,2、炉体,21、入气接口,22、进气通道,3、喷气管,31、气孔,32、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包括:炉座1、以及设置在所述炉座1上的炉体2,该炉体2包括:相互独立、并串接在一起的第一冷却段Ⅰ、第二冷却段Ⅱ和第三冷却段Ⅲ,所述炉体2的第一冷却段Ⅰ和第二冷却段Ⅱ中的上部设置有沿着炉体2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喷气管3,所述的炉体2在其第一冷却段Ⅰ的入口处对着喷气管3设置有入气接口21,入气接口21的内径R2大于喷气管3的外径R1(参见图3和图6所示),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喷气管3从炉体2的入气接口21中部的下方穿过,并且,入气接口21的轴心线位于过所述喷气管3的轴心线的垂直面中,从而在所述入气接口21的内壁与所述的喷气管3之间形成两个对称布置在喷气管3两侧的进气通道22(参见图6所示);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的喷气管3对着入气接口21在其上半周上开设有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的入气接口21相对应的进气口32;所述的喷气管3上沿着喷气管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气孔组,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个气孔组中包括有:七个沿周向布置的气孔31(气孔3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其中,两个气孔31的开设位置在所述喷气管3的下半周(180°)与下四分之三周(270°)之间。
实际使用时,作为保护气体的氩气由炉体2的入气接口21一部分直接进入到炉体2中,另一部分进入到喷气管3中,进入到喷气管3中的氩气由若干个气孔31呈扩散状向四周喷洒,由于氩气的比重较重,从而将炉体2中不纯的气体“赶走”,使得退火出炉的管材表面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地改善,满足了退火质量要求。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包括:炉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炉座上的炉体,该炉体包括:相互独立、并串接在一起的第一冷却段、第二冷却段和第三冷却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第一冷却段和第二冷却段中的上部设置有沿着炉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喷气管,所述的炉体在其第一冷却段的入口处对着喷气管设置有入气接口,入气接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喷气管的外径,从而在所述入气接口的内壁与所述的喷气管之间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所述的喷气管对着所述的入气接口开设有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的入气接口相对应的进气口;所述的喷气管上沿着喷气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气孔组,每个气孔组中包括有:若干个沿周向布置的气孔,其中,至少有两个气孔的开设位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下半周与下四分之三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气管从炉体的入气接口中部的下方穿过,从而在所述入气接口的内壁与所述的喷气管之间形成两个布置在所述喷气管两侧的进气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气接口的轴心线位于过所述喷气管的轴心线的垂直面中,使得两个进气通道对称布置在所述喷气管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口开设在所述喷气管的上半周。
CN202223600470.0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Active CN219083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470.0U CN2190837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0470.0U CN2190837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3707U true CN219083707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2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0470.0U Active CN219083707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37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6107B (zh) 一种环槽集束射流喷头结构
CN104197373A (zh) 一种采用变截面台阶形多斜孔冷却结构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
CN201380284Y (zh) 一种用于底吹喷粉脱磷的双层狭缝透气砖
CN114854916B (zh) 超音速风口喷吹装置及设计方法
CN104775008A (zh) 一种环齿缝超音速射流喷头
CN219083707U (zh) 一种网带炉中的气体保护装置
CN200999253Y (zh) 超音速水冷氧枪
CN204100296U (zh) 一种采用变截面台阶形多斜孔冷却结构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
CN104724705B (zh) 用于多晶硅还原炉的底盘组件
CN207958277U (zh) 一种烧嘴
CN212404155U (zh) 一种浸渍管
CN104236331A (zh) 列管式喷流翅片空气换热器
CN106001879B (zh) 一种等离子堆焊焊枪的枪体结构
CN105420452A (zh) 一种防卷渣的超音速喷头
CN200942372Y (zh) 管束式冶炼喷枪
CN103255253A (zh) 一种侧喷式煤粉喷枪
CN204608072U (zh) 一种环齿缝超音速射流喷头
CN204455194U (zh) 设置在钢包和真空室之间的上升管
CN213739802U (zh) 一种预氧炉用气封回风装置
CN112210403A (zh) 气化剂分布板及流化床气化炉
CN212293335U (zh) 一种内燃梁式石灰竖窑
CN107312898B (zh) 一种高炉煤粉喷头
CN103992027B (zh) 一种钢化玻璃风冷风嘴以及包含该风嘴的风管
CN211035984U (zh) 一种复合型rh氧枪喷头
CN210151141U (zh) 一种用于高炉的氧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