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0799U -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70799U
CN219070799U CN202222452978.4U CN202222452978U CN219070799U CN 219070799 U CN219070799 U CN 219070799U CN 202222452978 U CN202222452978 U CN 202222452978U CN 219070799 U CN219070799 U CN 219070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tectorial membrane
anchor
aortic
anch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529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畅
邱宇晨
傅泽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T MEDIC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T MEDICAL Inc filed Critical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to CN2022224529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70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70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70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靠近其端部设置的第一锚定部,所述覆膜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以使所述第一覆膜与所述血管壁固定,所述第一锚定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包覆在靠近支架主体的端部的锚定部的外周的覆膜设置为可扩张结构,能够有效防止I型内漏风险,提高覆膜支架的可靠性;且通过设置在第一覆膜的外侧的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进一步防止I型内漏风险的同时,降低支架对锚定区长度要求和解剖结构限制,提高支架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溃疡、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汽车普及,外伤性主动脉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传统的主动脉疾病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开放手术对主动脉病灶处切除后缝合人工血管。由于外科手术风险高、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有些患者不适合此类手术。腔内隔绝技术的推广,显著地降低了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风险,成为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首选。对于主动脉疾病腔内隔绝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在病灶处放置覆膜支架,由覆膜支架隔绝病灶处血管,重建血流通道。其机理是将覆膜支架通过特制的输送系统送入病变部位,然后使覆膜支架张开,实现微创治疗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还存在人体主动脉血管直径随年龄增长缓慢扩张,或尺寸测量错误容易造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远期内漏,对锚定区解剖结构要求过严,分支容易打折引起分支血管闭塞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血管随年龄增长扩张,特别是支架锚定区的血管扩张容易造成远期Ⅰ型内漏;部分支解剖结构复杂,血管脉动等容易导致血管真实管腔直径测量容易出现偏差,当支架选择过小时,容易形成远端Ⅰ型内漏;锚定区存在附壁血栓时,由于通过影像学或造影测量的血管直径失真,测量的数值较实际尺寸偏细,支架植入后也容易出现Ⅰ型内漏。
此外,现在覆膜支架产品对对锚定区解剖结构要求限制太多,使得部分患者因锚定区解剖结构限制而无法选择腔内隔绝治疗,即现有的覆膜支架适用范围有限,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动脉覆膜支架存在的Ⅰ型内漏问题,近端锚定区较长、结构扭曲导致支架要求过高等问题,提高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可靠性和适用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靠近其端部设置的第一锚定部,所述覆膜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以使所述第一覆膜与所述血管壁固定,所述第一锚定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连接的裸支架,所述裸支架上靠近所述支架主体的位置沿其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二锚定件,所述第二锚定件朝向所述支架主体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定件和所述第二锚定件沿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一锚定件和所述第二锚定件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裸支架的用于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示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连接有分叉支架,所述分叉支架的远端用于与髂肢支架的近端连接,所述髂肢支架的远端设有第二锚定部,所述第二锚定部的外侧包覆有第二覆膜,所述第二覆膜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髂肢支架的近端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第四锚定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叉支架的分叉腿靠近所述髂肢支架的位置设有第一单丝螺旋支架,所述髂肢支架靠近所述分叉支架的位置设有第二单丝螺旋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覆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所述第一覆膜的覆膜密度大于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其他部位的覆膜的覆膜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膜采用可拉伸纱线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锚定件在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缝合绕制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将包覆在靠近支架主体的端部的锚定部的外周的覆膜设置为可扩张结构,在覆膜支架第一次自扩张以与血管壁贴合后,能够在后续手术中,根据需要再次扩大覆膜支架的直径,使得覆膜始终与血管壁紧贴,有效防止I型内漏风险,提高覆膜支架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在支架主体的近端的覆膜外侧设置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使得覆膜与血管壁紧贴固定,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I型内漏风险,提高覆膜支架的可靠性,且通过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锚定在血管壁上,能够有效降低支架对覆膜与血管壁配合的锚定区长度和角度等结构的限制,提高支架产品的适应范围。另外,将锚定区的覆膜设置为可扩张结构及将第一锚定件分多排设置,没有显著增加支架产品的压缩直径,便于植入体内,且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体内扩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髂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支架主体、11-第一锚定部、101-第一密封支架、102-第二密封支架;2-覆膜、21-第一覆膜、22-第二覆膜、23-第三覆膜;31-第一锚定件、32-第二锚定件、33-第三锚定件、34-第四锚定件;4-裸支架;5-分叉支架、51-第一单丝螺旋支架;6-髂肢支架、61-第二锚定部、62-第二单丝螺旋支架、63-第二闭环支架、64-第三闭环支架;71-第一示标、72-第二示标、73-第三示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首先对利用覆膜支架进行微创治疗的相关术语进行解释:
(1)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通常直径增大50%以上定义为动脉瘤。
(2)覆膜支架:支架覆特殊膜性材料(聚四氟乙烯、涤纶、聚酯、聚氨基甲酸乙酯等)的支架。金属支架用于支撑固定覆膜,覆膜用于隔绝病症管壁,形成替代的血流通道。
(3)内漏:移植物外瘤腔内持久血流灌注,在EVAR术后60%的并发症和45%的再干预数是由内漏导致的。EVAR术后内漏可引起腹主动脉瘤瘤腔继续增大,并最终可导致瘤腔破裂的严重后果,使治疗失败。
(4)锚定区:用于覆膜支架固定的正常血管段。
人体主动脉血管直径随年龄增长缓慢扩张,同时,支架锚定处紧邻病变血管,属于易扩张的血管部位,加上支架径向支撑力的作用下,锚定区血管直径更容易发生血管扩张。支架植入后,锚定区血管扩张造成支架过盈尺寸不足或支架与锚定区血管出现间隙,会造成远期Ⅰ型内漏。
主动脉夹层因为进展比较快,多数患者短时累及范围比较长。在发病后,累及范围较长的患者选择腔内隔绝术时,远端一般只能选择锚定在夹层血管上。夹层血管存在真腔被假腔或血肿严重挤压造成真腔血管尺寸小于正常尺寸,而且真腔被挤压程度并无规律,因此无法准确判断发病前的真实管腔直径。支架选择过大容易造成支架源性破口,危害更大;支架选择过小,小于血管正常直径时,因血肿吸收或假腔压力减少在真腔扩张后容易造成支架远端悬空,形成远端Ⅰ型内漏。
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在锚定区存在附壁血栓时,临床中存在通过影像学或造影测量的血管直径失真,量取的数值较实际尺寸偏细,支架植入后容易出现支架过盈尺寸不足或支架与锚定区血管出现间隙,造成Ⅰ型内漏。
现有的主动脉覆膜支架(简称覆膜支架)产品对锚定区解剖结构要求限制太多,例如对近端锚定长度、锚定区形态、成角有明确要求,造成部分患者因锚定区解剖结构限制而不能选择腔内隔绝治疗。因此,降低对近端锚定区解剖结构的要求,扩大覆膜支架的适用范围,是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发展的需要。例如,现有技术中,通过支架扩张使得覆膜贴合血管壁形成锚定区,仅利用支架的径向力,覆膜不能很好的锚定在血管壁上,因此,需要锚定区的长度需要设置的较长;另外,在弯曲血管中,支架本身弯曲导致的形变不利于覆膜与血管壁的锚定。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和包覆在支架主体1上的覆膜2,支架主体1包括靠近其端部设置的第一锚定部11,覆膜2包括包覆在第一锚定部11的第一覆膜21,第一覆膜21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第一覆膜21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31,以使第一覆膜21与所述血管壁固定,所述第一锚定件31设置在支架主体1的近端位置。
其中,主动脉覆膜支架主要适用于腹-髂动脉(腹主动脉)腔内的隔绝治疗。治疗时可以通过输送系统将主动脉覆膜支架置于腹主动脉的血管内。支架主体1的近端是指支架主体1朝向血管的一端,支架主体1的远端是指支架主体1远离血管的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锚定件31设置在支架主体1的近端位置,是指第一锚定件31设置在包覆于支架主体1近端的第一锚定部11的第一覆膜21的外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将包覆在靠近支架主体1的端部的锚定区(第一锚定部11)的外周的覆膜2设置为可扩张结构,在覆膜支架第一次自扩张以与血管壁贴合后,能够在后续手术中,根据需要再次扩大覆膜支架的直径,使得覆膜2始终与血管壁紧贴,有效防止I型内漏风险,提高覆膜支架的可靠性。例如,在术中因测量错误或因存在附壁血栓导致测量错误,进而导致支架主体1的近端尺寸选择偏小时,或者术后腹主动脉持续扩张导致血管尺寸大于支架主体1时,可以通过对第一覆膜21进行扩张(第一覆膜21的直径从图1所示的第一直径扩张至如图2所示的第二直径),以扩大覆膜支架的直径,使得覆膜2与血管壁紧贴,降低内漏风险。特别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覆膜支架在远期内漏发生时可以通过对覆膜支架进行扩张处理(术后腹主动脉持续扩张导致血管大于支架时),提高远期效果。
具体地,覆膜支架植入腹主动脉内腔时,覆膜支架自膨(在术中进行第一次扩张),通常情况下,位于锚定区的覆膜支架(包覆有覆膜2的支架主体1)的直径比瘤腔血管内径大10%-25%,使得覆膜支架处于受血管壁约束状态。随着血管的不断扩张(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将不断扩张),支架受血管壁约束减少。当支架受血管壁约束很少或血管内径大于支架使得支架不受血管壁约束时,支架和血管壁之间可能形成间隙,使得血管内腔与覆膜支架之间出现持续血流,导致I型内漏。此时需要将覆膜支架进行扩张以避免出现I型内漏风险,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高压非顺应性球囊等部件伸入血管中需扩张的位置,通过对球囊进行扩张将支架主体1扩张,进而使得第一覆膜21均匀扩张,实现覆膜支架直径的增加,使得锚定区的支架始终与血管壁紧贴,对血管壁有足够的作用力,实现后续手术中支架的二次扩张,通过第一覆膜21的二次扩张解决内漏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覆膜21的径向扩张是指第一覆膜的径向自扩张,通过第一覆膜21自身的扩张来增大覆膜支架的直径。可以理解的是,在将覆膜支架植入腹主动脉内后,可以在后续的多次手术中通过第一覆膜21的二次扩张实现覆膜支架的多次直径扩张,以提高覆膜支架的适用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在支架主体1的近端的覆膜外侧设置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31使得覆膜2与血管壁紧贴固定,进一步有效防止I型内漏风险,提高覆膜支架的可靠性,且通过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31锚定在血管壁上,能够有效降低支架对覆膜与血管壁配合的锚定区长度要求和解剖结构限制,提高支架产品的适应范围。例如,通过设置第一锚定件31使支架主体1近端的第一锚定部11与血管壁形成一个整体,一定程度上约束锚定区血管的扩张,提高远期防漏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支架主体1的锚定区(第一锚定部11)的覆膜2设置为可扩张结构及将第一锚定件31分多排设置,没有显著增加支架产品的压缩直径,便于植入体内,且适用范围广。
本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为管状结构,相应地,覆膜2为包覆在支架主体1的外周的管状结构,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还包括与支架主体1的近端连接的裸支架4(未包覆覆膜2),所述裸支架4上靠近支架主体1的位置沿其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二锚定件32,所述第二锚定件32朝向支架主体1延伸。
所述裸支架4上远离支架主体1的一端设有用于将所述裸支架4固定在血管壁上的第三锚定件33。第三锚定件33主要用于肾动脉上的锚定,是防止覆膜支架位移的基础锚定,尤其在血管扩张下避免覆膜支架整体位移。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作为辅助锚定,可以对肾动脉下(覆膜边缘)区域进行锚定,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可以加强覆膜边缘贴壁(使覆膜2与血管壁吻合),防止I型内漏作用,特别是复杂血管几何形状下(例如大弯角度、梯形、锚定区短等情形下),可以实现支架主体1的近端与血管壁的缝合,降低覆膜支架对支架主体1的近端锚定区血管解剖结构要求,提高覆膜支架的适用范围。特别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锚定件32朝向支架主体1延伸,可以提高支架主体1和裸支架4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裸支架4为“W”形结构,包括靠近支架主体1设置的波谷和远离支架主体1设置的波峰,第二锚定件32和第三锚定件33分别设置在裸支架4的波谷和波峰处,即第二锚定件32和第三锚定件33设置在靠近其端部的位置,保证裸支架4边缘区域的可靠锚定。
第三锚定件33优选为倒刺,为便于加工,第二锚定件32同样优选为倒刺,第三锚定件33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第一锚定件31优选为倒钩,与第二锚定件32区分的同时,保证固定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沿支架主体1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以在不同的位置进行锚定,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和输送系统尺寸要求。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位于支架主体1的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
通过设置在轴向不同位置的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可以形成多排锚定结构,以保证覆膜2与血管壁的可靠锚定(紧密固定),降低覆膜2贴合血管壁形成的锚定区(近端的第一锚定部11)的长度,降低对覆膜支架长度的结构要求,提高支架的适用范围。另外,在弯曲血管中,可以通过设置在轴向不同位置的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使得弯曲血管的血管壁与覆膜2紧密固定,降低对覆膜支架形状的结构要求(无需形状完全匹配,可存在一定的偏差等)。
当第一锚定件31和第二锚定件32设置在支架主体1的轴向不同位置时,第一锚定件31可以仅沿支架主体1的周向方向设置一排,以减少锚定件过多,可能对血管壁造成的损坏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支架主体1的远端(远离裸支架4的一端)连接有分叉支架5,所述分叉支架5的远端用于与髂肢支架6的近端连接,所述髂肢支架6的远端设有第二锚定部61,所述第二锚定部61的外侧包覆有第二覆膜22,所述第二覆膜22能够径向扩张。
分叉支架5包括两个分叉腿,用于将动脉瘤腔与载瘤动脉内腔隔开,两个分叉腿均可与髂肢支架6对接。髂肢支架6的近端与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连接,使得髂肢支架6的近端释放在分叉腿内。髂肢支架6可以通过输送系统引导至分叉腿内,髂肢支架6释放后,髂肢支架6的近端与分叉腿重叠且置于分叉腿内,且髂肢支架6的近端的直径大于分叉腿的直径,通过髂肢支架6的径向力实现髂肢支架6与第二分叉腿的连接与密封。髂肢支架6的远端释放于髂动脉内,髂肢支架6的两端分别与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和髂动脉内腔连接后,可以将将动脉瘤腔与载瘤动脉内腔隔开,实现血流继续顺畅供应双侧髂动脉的同时有效隔离动脉瘤,阻止动脉瘤破裂。
由于髂肢支架6的远端锚定在髂动脉处,髂动脉处的血管直径可能随年龄的增长径向扩张,因此,髂肢支架6的远端设有第二锚定部61,第二锚定部61锚定在髂动脉的血管壁上,当髂动脉血管出现扩张导致内漏时,可以通过对髂肢支架6的远端的第二锚定部61进行扩张(如上所述可以在第二锚定部61包覆可扩张的第二覆膜22),以与血管壁紧密贴合,来保证髂肢支架6与髂动脉内血管壁连接的可靠性。
分叉支架5与支架主体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分叉支架5与支架主体1为一体式结构时,仅将支架主体1的近端(靠近裸支架4的一端)的第一覆膜21设置为可扩张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支架主体1为直形支架(未连接分叉支架5)时,支架主体1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均设有第一锚定部11,且第一锚定部11均包覆有可扩张的第一覆膜21。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髂肢支架6的近端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四锚定件34。
血管随年龄增长而变长,导致随着覆膜支架植入的时间延长,分叉支架5(本实施例中包含两个分叉腿)与髂肢支架6存在脱离风险。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血管在术后会进一步扭曲变长,加上血流冲击作用,部分患者将覆膜支架植入一段后,因血流冲击力和血管牵拉的作用,以及由于分叉支架5的近端的倒钩与血管壁固定,使得髂肢支架6往下迁移,会出现髂肢支架6与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重叠长度不足,造成重叠处内漏,甚至出现髂肢支架6与分叉腿脱离的现象。
髂肢支架6的近端释放在分叉腿内后,靠髂肢支架6对分叉腿的作用力固定,由于该锚定力度有限,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髂肢支架6的近端设置第四锚定件34,可以将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与髂肢支架6通过物理作用固定牢靠,解决髂肢支架6滑动的问题,有效避免二者脱离。第四锚定件34优选为倒钩或锚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髂肢支架6的近端的直径大于分叉腿的直径,且分叉腿的直径是固定的,因此,包覆在髂肢支架6的近端的覆膜2不需要可扩张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叉支架5的分支腿靠近髂肢支架6的位置可以包覆覆膜2,该覆膜2处可以设有倒刺或倒钩等锚定件,以进一步提高分叉支架5的分支腿和髂肢支架6的锚定效果。
髂肢支架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所述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靠近所述髂肢支架6的位置设有第一单丝螺旋支架51,所述髂肢支架6靠近所述分叉支架5的位置设有第二单丝螺旋支架62。
疾病患者的血管大多都比较扭曲,特别是髂动脉处扭曲相当严重,血管随年龄增长而变长,血管变长后,导致血管进一步存在扭曲风险。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常见因支架打折引起分支血管闭塞的现象。过度扭曲的血管对支架柔顺性要求较高。分叉支架5与髂肢支架6对接,支架的重叠会大幅降低支架连接处的柔顺性。现有支架柔顺性较差,对扭曲严重的血管不适用,且支架弹性回直力会损伤血管壁。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分叉支架5和髂肢支架6分别设置第一单丝螺旋支架51和第二单丝螺旋支架62,使得分支腿与髂肢支架6重叠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抗折性,配合第四锚定件34,能应对扭曲的血管解剖结构,有效避免髂肢支架6与分叉支架5脱离,防止髂动脉闭塞等,同时降低支架对血管壁的损伤。
优选地,上述的单丝螺旋支架可以为单丝螺旋正弦段。
进一步地,分叉支架5靠近所述髂肢支架6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环形的第一闭环支架,髂肢支架6靠近分叉支架5的一端(近端)设有至少一个环形的第二闭环支架63,以提高分叉支架5和髂肢支架6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髂肢支架6远离分叉支架5的一端设有环形的第三闭环支架64,以便于与其他部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裸支架4与支架主体1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示标71。
用于指示支架分叉腿的指向的示标设置在覆膜支架上时,示标设置为不同投影方向显示不同轮廓,在覆膜支架展开前通过示标投影方向判断分叉方向是否准确。因为覆膜支架在输送系统内处于折叠压缩状态,与覆膜支架展开状态时的投影轮廓是否一致随机性较大,容易造成对分叉腿方向定位不佳,影响对侧髂肢的对接难度和器械准备。
用于指示同侧或对侧分叉腿的特定构型的示标固定在覆膜2上时,覆膜支架压缩在输送系统内,覆膜2处于折叠状态,与覆膜支架展开后覆膜相对平整状态相比,示标在覆膜支架释放前指向与最终效果难以准确匹配;且覆膜支架部分展开后不方便再旋转调整(如果调整会带来损伤血管、输送系统扭折、器械失效等风险)。
本实施例中,在裸支架4与支架主体1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一示标71,即将用于指示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方向(指示分叉腿同侧或对侧)的示标设置在输送系统的锥形头上,将覆膜支架与输送系统固定时按拟定要求统一放置,可以利用输送系统在覆膜支架释放前后,支架展开过程相对输送系统不会发生扭转的特征,实现对分叉腿方向的精准定位,解决分叉腿精确指向的问题,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和器械准备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分叉支架5的分叉腿的端部可以设有第二示标72,以配合第一示标71。本实施例中,分叉支架5的近端分叉处和远端均设有第二示标72。
由于髂肢支架6通常通过输送系统与分叉支架5连接,因此,在髂肢支架6朝向分叉支架5的一端设有第一示标71,并在髂肢支架6的远端设有第二示标72,分叉支架5上用于与髂肢支架6连接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示标71对应的第三示标73,从而实现精准定位。
第一示标71、第二示标72以及第三示标73的材质可以为铂、金、铂合金、钨合金或金合金等,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包覆在支架主体1的中间段的第三覆膜23,可以为非膨胀式结构。即覆膜支架与血管锚定端在植入后,可根据需要对锚定端进行直径扩张。可以根据需要在支架主体1的近、远端,在分叉支架5的近端、在髂肢支架6的近端包覆可扩张的覆膜2。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覆在第一锚定部11的第一覆膜21的覆膜密度大于包覆在支架主体1的其他部位的覆膜2的覆膜密度,以在如图2所示的第一覆膜21扩张后,使得覆膜密度还能满足防渗漏要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覆膜21采用可拉伸纱线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锚定件31在所述第一覆膜21的外侧缝合绕制形成。用于在第一锚定部11编织第一覆膜21的纬纱可以采用未经拉伸处理的纱线或只轻度拉伸还能继续拉伸的纱线进行编织,同时提高经纱密度,在第一覆膜21扩张至最大尺寸时,使得覆膜密度能满足防渗漏要求,同时,本实施例中,采用无缝编织技术,避免覆膜吻合处受力扩张时破裂。另外,在编织过程控制覆膜径向密度使其均匀,避免出现覆膜2薄弱处。具体来说,第一覆膜21径向扩张时,第一覆膜21的纬纱密度不变,经纱密度会随着第一覆膜21的扩张变小(变稀),为有效防止内漏,本实施例中,在对第一覆膜21进行编织时提高覆膜的初始经纱密度,保证扩张后的覆膜密度仍满足防渗漏要求。在需要对支架锚定部位的覆膜支架进行扩张时,将球囊等器械置于支架内需扩张的位置,通过球囊扩张将支架扩张,进而将纬纱均匀扩张,实现覆膜直径的增加。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定件31在所述第一覆膜21的外侧缝合绕制形成,制作方便,且能够有效避免第一锚定件31从第一覆膜21脱落。类似地,可以在髂肢支架6的近端缝合绕制形成第四锚定件34。
本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为金属支架,其直径尺寸按匹配设定的可扩张的最大直径设计,设计尺寸能满足扩张后尺寸要求,扩张后支架该部位径向支撑力度能够保持良好。同时,金属支架力度相对覆膜扩张所需力度比值较小,金属支架置入覆膜内侧,受覆膜控制,不会对血管壁生产过大的作用力,也不会导致覆膜支架自行持续膨胀。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支架设计,使金属支架的径向力在覆膜2扩张前后基本处于相对平缓区间。具体实施中,将金属支架置于覆膜2内侧缝合固定即可。
支架主体1可以采用金属网绕制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支架主体1还包括靠近裸支架4设置的环形的第一密封支架101和第二密封支架102,其中,第一密封支架101和第二密封支架102之间的间隔小于支架主体1上其他支架之间的间隔,以保证支架主体1近端连接的可靠性。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后死亡率可以显著降低(1.2%vs.4.8%)。此外,与术中失血量、输血需求、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整体住院时间相比,EVAR的手术损伤减少。因此,EVAR在AAAs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被认为是手术候选不良的患者中。但是,有一些证据表明,EVAR在生存和避免重大不良事件方面的早期优势可能在长期随访中消失。例如,11、12晚期并发症包括动脉内膜渗漏、迁移、模块化断开、支架骨折、移植物塌陷、肢体闭塞、臀部跛行、感染、动脉瘤增大和破裂。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对移植物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抗材料疲劳和设备的耐久性。采用肾动脉上下结合的锚定方式,可以降低疾病晚期迁移和模块化断开的速率;配合输送系统可以提高解剖精度和降低内渗漏率。另外,配合新的亲水性、柔性和低调的导入器鞘的使用,以及可用的更广泛的支架移植尺寸,显著有助于扩大EVAR对大量AAA患者的适用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靠近其端部设置的第一锚定部,所述覆膜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第一覆膜,所述第一覆膜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锚定件,以使所述第一覆膜与所述血管壁固定,所述第一锚定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脉覆膜支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连接的裸支架,所述裸支架上靠近所述支架主体的位置沿其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二锚定件,所述第二锚定件朝向所述支架主体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定件和所述第二锚定件沿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定件和所述第二锚定件位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方向的不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裸支架的用于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示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连接有分叉支架,所述分叉支架的远端用于与髂肢支架的近端连接,所述髂肢支架的远端设有第二锚定部,所述第二锚定部的外侧包覆有第二覆膜,所述第二覆膜能够径向扩张以与血管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髂肢支架的近端的外侧沿其周向方向设有第四锚定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支架的分叉腿靠近所述髂肢支架的位置设有第一单丝螺旋支架,所述髂肢支架靠近所述分叉支架的位置设有第二单丝螺旋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覆在所述第一锚定部的所述第一覆膜的覆膜密度大于包覆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其他部位的覆膜的覆膜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采用可拉伸纱线编织形成,所述第一锚定件在所述第一覆膜的外侧缝合绕制形成。
CN202222452978.4U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Active CN219070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2978.4U CN219070799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2978.4U CN219070799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70799U true CN219070799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88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52978.4U Active CN219070799U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70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88503B2 (en) Prosthesis having pivoting fenestration
US10159560B2 (en) Prosthesis having pivoting fenestration
US11801129B2 (en) Vascular prosthesis with fenestration ring and methods of use
JP6106143B2 (ja) ステント部材
US10603196B2 (en) Fenestrated prosthesis
CN104586538B (zh) 低轮廓医疗设备
US9974674B2 (en) Branch vessel prothesis with positional indicator system and method
US7029496B2 (en) Interlocking endoluminal device
US8771336B2 (e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comprising a valve replacement and at least one fenestration
EP2606852A1 (e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comprising a valve replacement and at least one fenestration
US20110218617A1 (en) Endoluminal vascular prosthesis
WO2009105699A1 (en) Design and method of placement of a graft or graft system
JPH09117511A (ja) ステントと血管移植片の結合アセンブリ
JP2001519698A (ja) 腹部大動脈瘤の治療のための内管グラフト
AU2013273849B2 (e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having modular branches and methods of deployment
US20210353442A1 (en) Supra aortic access modular stent assembly and method
CN115429485A (zh)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CN113116613B (zh) 覆膜支架
US20230248506A1 (en) Stent-Graft System
CN219070799U (zh) 一种主动脉覆膜支架
RU2742451C1 (ru) Система бифуркационного стент-графта для лечения аневризмы брюшной аорты и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аневризмы брюшной аорты с е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CN113116612B (zh) 覆膜支架
Morgan et al. 24 Current Endografts fo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the Thoracic Aor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