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8274U - 前后双摄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前后双摄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8274U
CN219068274U CN202223240824.5U CN202223240824U CN219068274U CN 219068274 U CN219068274 U CN 219068274U CN 202223240824 U CN202223240824 U CN 202223240824U CN 219068274 U CN219068274 U CN 219068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shooting
camera body
flip structure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408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水平
李贤�
段友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lk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lk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lk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lk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408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8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8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8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本体、翻盖结构以及后摄模组,所述摄像机本体一端安装有前摄镜头,所述摄像机本体侧部形成有握持部,所述翻盖结构通过转动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侧,具有与所述摄像机本体贴合的收纳位置,和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呈夹角设置的拍摄位置,所述翻盖结构在转动过程中朝向所述摄像机本体的侧面设有显示屏,所述后摄模组包括设于所述翻盖结构上的后摄镜头,所述后摄镜头具有与前摄镜头相背的拍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翻盖结构上多设计一个后摄模组,从而可以使摄像机具有前摄和/或后摄的拍摄模式。

Description

前后双摄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像机的发展也不断推陈出新。
市面上现有的摄像机大多只具有单方向的拍摄范围,在学习、会议、聚会等场合中,使用原有的单方向的摄像机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家一起拍摄进去,而人工摇机切换又会丢失很多内容,为了能把自己和大家融入到一起,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找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软件来处理,这样耗时长,代价大,而且得到后期处理的画面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前摄和/或后摄拍摄模式的手持摄像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包括:
摄像机本体,所述摄像机本体一端安装有前摄镜头,所述摄像机本体侧部形成有握持部;
翻盖结构,通过转动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侧,具有与所述摄像机本体贴合的收纳位置,和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呈夹角设置的拍摄位置,所述翻盖结构在转动过程中朝向所述摄像机本体的侧面设有显示屏;以及,
后摄模组,包括设于所述翻盖结构上的后摄镜头,所述后摄镜头具有与前摄镜头相背的拍摄范围。
优选地,所述翻盖结构包括:
盖体,包括相互拼接的上盖和安装框,以使得所述盖体呈中空设置;以及,
电路板,设于所述盖体的内部;
所述显示屏通过安装框固定在所述上盖上,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摄模组还包括软排线,所述后摄镜头通过软排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盖背向所述安装框一端设有补光灯。
优选地,所述显示屏包括LCD屏。
优选地,所述摄像机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设腔,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显示屏一侧设有电源键、充电口及数据接口;
多个内部摄像元件,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与所述电源键、充电口及数据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设于所述容设腔内。
优选地,所述转动部包括:
两个转轴,设于壳体外侧,所述两个转轴呈上下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转轴为中空结构以与容设腔内部连通;以及,
安装台,设于所述上盖一端,所述安装台与所述两个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电路板通过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部的中空部分的数据线与容设腔内的主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部的外表面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翻盖结构处于拍摄位置时,与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上盖的安装台相抵接以限制所述翻盖结构打开角度。
优选地,其中一个转轴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安装台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两个转轴其中之一相抵接,以提供开闭所述翻盖结构的横向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摄像机本体上设有电池座;
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还包括外挂电池,所述外挂电池通过电池座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卡接固定,所述外挂电池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内部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提出一种可以前后方向同时摄影的摄像机,以原有单摄摄像机为基础,在可展开的翻盖结构位置上重新设计,在显示屏的侧边安装后摄模组,用户可通过调整转轴方向和角度带动后摄镜头转动,从而轻松的让后摄像头对准不同角度和方位的进行拍摄,而不必移动摄像的方位,当摄像机前后同时摄像时,摄像机主板可以同步支持两路视频录制并实时处理,最终实现前摄和/或后摄视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后双摄摄像机的一实施例(翻盖结构处于拍摄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前后双摄摄像机(翻盖结构处于收纳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后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多个内部摄像元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SMS_1
Figure SMS_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市面上现有的摄像机大多只具有单方向的拍摄范围,在学习、会议、聚会等场合中,使用原有的单方向的摄像机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家一起拍摄进去,而人工摇机切换又会丢失很多内容,为了能把自己和大家融入到一起,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找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软件来处理,这样耗时长,代价大,而且得到后期处理的画面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前摄和/或后摄拍摄模式的手持摄像机,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双摄摄像机所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本体、翻盖结构以及后摄模组,所述摄像机本体一端安装有前摄镜头,所述摄像机本体侧部形成有握持部,所述翻盖结构通过转动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侧,具有与所述摄像机本体贴合的收纳位置,和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呈夹角设置的拍摄位置,所述翻盖结构在转动过程中朝向所述摄像机本体的侧面设有显示屏,所述后摄模组包括设于所述翻盖结构上的后摄镜头,所述后摄镜头具有与前摄镜头相背的拍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提出一种可以前后方向同时摄影的摄像机,以原有单摄摄像机为基础,在可展开的翻盖结构3位置上重新设计,在显示屏32的侧边安装后摄模组4,用户可通过调整转轴51方向和角度带动后摄镜头41转动,从而轻松的让后摄镜头41对准不同角度和方位的进行拍摄,而不必移动摄像的方位,当摄像机前后同时摄像时,摄像机主板141可以同步支持两路视频录制并实时处理,最终实现前摄和/或后摄视频。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100中翻盖结构3处于打开状态,即处于拍摄位置时的示意图,在所述显示屏32的一侧安装框31上设有后摄模组4,所述后摄模组4具有与所述翻盖结构3相同的运动轨迹,以覆盖更广的拍摄范围,当所述翻盖结构3打开时,后摄模组4的后摄镜头41可覆盖拍摄者的范围,以实现后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摄模组4的位置可以是安装在翻盖结构3上,还可以是安装在摄像机本体1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后摄模组4安装在所述翻盖结构3上靠近所述显示屏32一侧,当所述翻盖结构3处于拍摄位置时,所述后摄模组4即可以具有向后的拍摄范围;所述后摄模组4还可以安装在所述摄像机本体1的后部,与所述前摄镜头2相对设置,即,也可以具有向后的拍摄范围。
具体地,所述翻盖结构3包括盖体以及电路板34,所述盖体由上盖32以及安装框31拼接而成,所述上盖32与所述安装框31内部呈中空设置,用以容纳内部元器件,所述电路板34安装与所述盖体的内部,为固定所述显示屏32,将所述显示屏32四周与所述安装框31相卡接,所述显示屏32与所述电路板34相连接,当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100进行拍摄时,图像经所述电路板34处理后变成图像信息显示在所述显示屏32上。
为将所述后摄镜头41拍摄的图像信息传输到所述显示屏32上,所述后摄模组4还包括软排线42,所述后摄镜头41通过软排线42与所述电路板34电性连接,当所述后摄镜头41完成拍摄时,图像信息经所述软排线42传输至所述电路板34,所述电路板34处理后的图像信息即在所述显示屏32上进行显示。
为使所述前摄镜头2适用于光线较弱的拍摄场景,在所述上盖32背向所述安装框31一端设有补光灯6,在光线较弱时,所述补光灯6开启对所述前摄镜头2进行补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补光灯6可以是LED灯,还可以是红外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补光灯6为LED灯,LED灯光源的亮度较高且消耗的电量低,在补光时可以很好的辅助所述前摄镜头2进行补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屏32可以是LCD屏,还可以是OLED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32为可触摸式LCD屏,LCD屏功耗小结构简单,可满足较好的拍摄图像的显示效果,所以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选用LCD屏作为所述显示屏32的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中,请参阅图5,所述摄像机本体1包括壳体以及多个内部摄像元件14,所述壳体形成有容设腔,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显示屏32一侧设有电源键11、充电口及数据接口12,所述电源键11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翻盖结构3的一侧,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100,在所述电源键11下方设有充电口及数据接口12,所述充电口用于外接电源对设备进行充电,所述数据接口用以对外传输数据信息。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14与所述电源键11、充电口及数据接口12电性连接,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14设于所述容设腔内。
为对前后拍摄的两路视频信息进行同步处理,在所述容设腔内安装有主板141,所述主板141可支持两路视频同步录制并实时处理,所述后摄镜头41通过所述软排线42连接所述电路板34,再通过数据线54穿过转轴51将所述后摄镜头41的信号传输到所述主板141,所述主板141接收到前摄镜头2和后摄镜头41的信号,并实时进行处理,最终实现视频记录和存储,完成摄制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板141可以支持前摄信号处理,也可以是支持后摄信号处理,还可以是前摄后摄双信号同步处理,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具有三种拍摄模式。
为保持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100的稳定性,在所述容设腔内部安装有一组配重块143,所述配重块143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固定在所述容设腔内底部,以保持设备拍摄时的稳定。
为安装所述前摄镜头2,所述前摄镜头2后端通过镜头支架142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镜头支架142可保持所述前摄镜头2的稳定。
为使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100具有变焦功能,在所述容设腔内部上端还安装有变焦板144,所述变焦板144上部形成有变焦按键,用户可通过变焦按键控制所述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以适用更广的拍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请参阅图6,所述转动部5包括两个转轴51以及安装台52,所述两个转轴51设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两个转轴51呈上下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转轴51为中空结构以与所述容设腔内部连通,所述安装台52设于所述上盖32一端,所述安装台52通过螺纹连接结构与所述上盖32相固定连接,当所述翻盖结构3需要拆下更换维修时,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卸下所述翻盖结构3以方便更换维修,所述安装台52与所述两个转轴51转动连接,所述电路板34通过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部5的中空部分的数据线54与所述容设腔内的主板141电连接,以将所述后摄模组4拍摄的图像信号经所述数据线54传输到所述主板141对其拍摄的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
为限制所述翻盖结构3在打开时的开合角度,所述转动部5的外表面设有限位部8,所述限位部8包括限位凸起81,所述限位凸起81在所述翻盖结构3处于拍摄位置时,与所述转动部5安装于所述上盖32的安装台52相抵接以限制所述翻盖结构3的打开角度,当所述翻盖结构3打开到最大角度后,所述安装台52与所述限位凸起81相抵接,以防止所述翻盖结构进一步打开而损坏设备。
为保持所述翻盖结构3打开后不会横向晃动而影响拍摄效果,所述两个转轴51其中一个转轴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53,所述弹簧53一端与所述安装台52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两个转轴51其中之一相抵接,以提供开闭所述翻盖结构3的横向摩擦力,在所述弹簧53的作用力下,所述翻盖结构3可以保证其在打开或收纳状态下的稳定。
为方便设备更换电池,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100本体上设有电池座71,还包括外挂电池7,所述外挂电池7通过电池座71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卡接固定,所述外挂电池7与所述摄像机本体1内部电极电性连接,当需要更换电池时,只需从所述电池座71上取下即可,无需任何工具拆卸,实现了更换电池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前后双摄摄像机,具有前摄和/或后摄的拍摄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机本体,所述摄像机本体一端安装有前摄镜头,所述摄像机本体侧部形成有握持部;
翻盖结构,通过转动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摄像机本体一侧,具有与所述摄像机本体贴合的收纳位置,和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呈夹角设置的拍摄位置,所述翻盖结构在转动过程中朝向所述摄像机本体的侧面设有显示屏;以及,
后摄模组,包括设于所述翻盖结构上的后摄镜头,所述后摄镜头具有与前摄镜头相背的拍摄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结构包括:
盖体,包括相互拼接的上盖和安装框,以使得所述盖体呈中空设置;以及,
电路板,设于所述盖体的内部;
所述显示屏通过安装框固定在所述上盖上,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摄模组还包括软排线,所述后摄镜头通过软排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背向所述安装框一端设有补光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LCD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本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设腔,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显示屏一侧设有电源键、充电口及数据接口;
多个内部摄像元件,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与所述电源键、充电口及数据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多个内部摄像元件设于所述容设腔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包括:
两个转轴,设于壳体外侧,所述两个转轴呈上下相对设置,其中一个转轴为中空结构以与容设腔内部连通;以及,
安装台,设于所述上盖一端,所述安装台与所述两个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电路板通过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转动部的中空部分的数据线与容设腔内的主板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的外表面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翻盖结构处于拍摄位置时,与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上盖的安装台相抵接以限制所述翻盖结构打开角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转轴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安装台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两个转轴其中之一相抵接,以提供开闭所述翻盖结构的横向摩擦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双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本体上设有电池座;
所述前后双摄摄像机还包括外挂电池,所述外挂电池通过电池座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卡接固定,所述外挂电池与所述摄像机本体内部电极电性连接。
CN202223240824.5U 2022-12-02 2022-12-02 前后双摄摄像机 Active CN219068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0824.5U CN219068274U (zh) 2022-12-02 2022-12-02 前后双摄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0824.5U CN219068274U (zh) 2022-12-02 2022-12-02 前后双摄摄像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8274U true CN21906827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2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40824.5U Active CN219068274U (zh) 2022-12-02 2022-12-02 前后双摄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8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5210B (zh) 拍摄装置及终端
JP4625323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機能付き携帯用端末機
US6445417B1 (en) Video still camera with a lens unit rotation device
US20070010289A1 (en) Detachable large display unit for cell phones
EP1533983B1 (en) Mobile terminal having rotatable camera and swivel hinge structure
US7522830B2 (en) Placement of light-emitting section i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US20080220833A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camera
CN108900737B (zh) 一种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EP1548952A2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camera
CN110266927A (zh) 移动终端
CN219068274U (zh) 前后双摄摄像机
CA1195421A (en) Electronic cinema camera
JP2003241112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CN207631490U (zh) 云台、拍摄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JP2004304458A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機
CN211525958U (zh) 云台、手持云台相机、头戴式云台相机及执法仪相机
CN101676756A (zh) 照相模组
CN220440768U (zh) 摄像装置
CN111294429A (zh) 电子设备
JP2003315891A (ja) カメラ
CN219041810U (zh) 智能终端
CN220506373U (zh) 一种学习支架组件
CN212181230U (zh) 一种具有镜头转换结构的可携式摄影装置
CN217406580U (zh) 具有可旋转vr拍摄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
CN21223157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