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6718U - 一种直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6718U
CN219066718U CN202223279851.3U CN202223279851U CN219066718U CN 219066718 U CN219066718 U CN 219066718U CN 202223279851 U CN202223279851 U CN 202223279851U CN 219066718 U CN219066718 U CN 219066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rod
iron core
magnetic
rod sea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98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欢
彭涛
王鼎
孙啸
韩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xsha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Technology Changs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98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6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6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6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直流继电器,该直流继电器包括静铁芯、动铁芯、推杆、推杆座和减震垫圈,推杆的底部从静铁芯的移动通孔中穿过与动铁芯固定连接,推杆座固定安装在推杆的顶部,减震垫圈套接在推杆的外侧且设置在静铁芯的顶部。直流继电器在释放时,推杆推动推杆座靠近静铁芯时撞击减震垫圈,橡胶材质的减震垫圈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和弹性,可以吸收冲击能量,降低噪声,同时减震垫圈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和降低噪音,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直流继电器减震消声的能力。同时橡胶减震垫圈有助于减少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摩擦碎屑的产生,有效提高直流继电器的机械寿命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直流继电器是一种直流控制电器件,一般由控制系统、接触系统、运动机构、密封系统组成。当给线圈供电时,线圈产生磁场,对动铁芯产生吸引力,动铁芯向上运动,反力弹簧被压缩产生反力,当动触桥接触静触头时,触头弹簧也被压缩产生反力。当动铁芯接触静铁芯时,运动停止,动触桥和静触头形成可靠接触,两静触头间导通,被控制的外部回路导通。当线圈断电时,吸引力消失,触头弹簧和反力弹簧同时作用使动铁芯向下运动,当动触桥脱离静触头时,触头弹簧反力消失,反力弹簧继续提供反力使动铁芯向下运动,直至推杆座接触静铁芯,此时动铁芯回到原始位置,被控制的外部回路完全断开。
现有的直流继电器的推杆座与静铁芯间采用直接接触形式或设置一个金属平垫圈。其中,直流继电器具有释放动作快、释放时间短的特性,这使得直流继电器在释放时,推杆座会与金属平垫圈冲击产生较大的噪声;同时,推杆座(塑胶件)与静铁芯或者金属平垫圈直接接触,在反复撞击过程中,会产生塑胶碎屑,容易掉落到推杆和静铁芯的缝隙中影响推杆的运动,从而影响直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继电器,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橡胶减震垫圈,可以吸收冲击能量和降低噪音,同时有助于减少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摩擦碎屑的产生,有效提高直流继电器的机械寿命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继电器,所述直流继电器包括:
静铁芯,具有移动通孔;
动铁芯,位于所述静铁芯的下方;
推杆,所述推杆的底部从所述静铁芯的所述移动通孔中穿过并与所述动铁芯固定连接;
推杆座,位于所述静铁芯的上方,所述推杆座固定安装在所述推杆的顶部,所述推杆推动所述推杆座远离或者靠近所述静铁芯;
减震垫圈,套接在所述推杆的外侧,所述减震垫圈设置在所述静铁芯的顶部,且所述减震垫圈位于所述推杆座的下方,所述减震垫圈为内部具有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橡胶垫圈。
进一步地,所述静铁芯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移动通孔连通的凹槽,所述减震垫圈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减震垫圈的内孔与所述移动通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静铁芯的顶部还设置有环形铆接槽,所述环形铆接槽环设在所述凹槽的外侧且与所述凹槽侧向连通,所述环形铆接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所述减震垫圈包括垫圈主体和环状凸台,所述环状凸台沿所述垫圈主体的外侧面向下凸设形成,所述环状凸台卡接在所述环形铆接槽内,所述垫圈主体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座底部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减震垫圈的面积,所述减震垫圈的顶面从所述凹槽内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两个静触头;
动触桥,连接设置在所述推杆座的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的下方,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推杆座推动所述动触桥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止挡板,包括承接板和两个固定侧臂,两个所述固定侧臂设置于所述承接板沿所述动触桥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承接板扣合在所述动触桥的顶面,两个所述固定侧臂分别延伸至所述推杆座的两侧且与所述推杆座固定连接;
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推杆座和所述动触桥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两个所述固定侧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磁极板,具有固定通孔;
陶瓷座,与所述磁极板包围形成灭弧室,两个所述静触头与所述陶瓷座的顶部连接且伸入所述灭弧室内;
连接圈,连接在所述陶瓷座和所述磁极板之间;
套筒,位于所述磁极板的下方且与所述磁极板固定连接,所述套筒通过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灭弧室连通;
第二弹性件,套接在所述推杆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和所述动铁芯连接;
其中,所述静铁芯的底部位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静铁芯的顶部从所述固定通孔插入所述灭弧室内,所述静铁芯与所述套筒和所述磁极板固定连接,所述动铁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的下方,所述推杆座位于所述灭弧室内,所述推杆的顶部与所述推杆座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的底部依次活动穿过所述减震垫圈、所述静铁芯、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动铁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第一导磁块,固定设置于所述陶瓷座的内侧顶部,所述第一导磁块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之间;
第二导磁块,所述第二导磁块呈U型结构;
其中,所述承接板具有两个位于所述动触桥两侧的开口,所述动触桥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磁块的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磁块的两侧壁由下向上分别从对应的所述开口伸出与所述第一导磁块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U型磁轭,位于所述磁极板的下方,所述U型磁轭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磁极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连接;
线圈骨架,设置在所述磁极板和所述U型磁轭的底面之间,且所述线圈骨架套接在所述套筒的外侧;
线圈,套接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外侧;
两个磁钢,分别设在所述陶瓷座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的上方;
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磁板,包围在两个所述磁钢以及所述陶瓷座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U型磁轭的底面向上凸设有导磁筒,所述套筒延伸至所述导磁筒内,所述线圈骨架套接在所述导磁筒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上绝缘壳和下绝缘壳,扣合连接在所述导磁板、所述磁极板、所述U型磁轭和所述套筒的外侧,两个所述静触头从所述上绝缘壳的顶部露出;
连接端子,一端与线圈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U型磁轭和所述下绝缘壳外接控制电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继电器,该直流继电器通过在静铁芯的顶部设置橡胶材质的减震垫圈,推杆推动推杆座靠近静铁芯时撞击减震垫圈,橡胶材质的减震垫圈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和弹性,可以吸收冲击能量,降低噪声,同时减震垫圈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和降低噪音,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直流继电器减震消声的能力。同时橡胶减震垫圈有助于减少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摩擦碎屑的产生,有效提高直流继电器的机械寿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静铁芯和减震垫圈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静铁芯和减震垫圈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静铁芯和减震垫圈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杆、推杆座以及动触桥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导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止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U型磁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静铁芯;2-移动通孔;3-动铁芯;4-推杆;5-推杆座;6-减震垫圈;61-垫圈主体;62-环状凸台;7-凹槽;8-环形铆接槽;9-静触头;10-动触桥;11-止挡板;111-承接板;112-固定侧臂;113-开口;12-第一弹性件;13-磁极板;131-固定通孔;14-陶瓷座;15-灭弧室;16-连接圈;17-套筒;18-第二弹性件;19-第一导磁块;20-第二导磁块;21-U型磁轭;22-线圈骨架;23-线圈;24-磁钢;25-导磁板;26-导磁筒;27-上绝缘壳;28-下绝缘壳;29-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图2为本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直流继电器包括陶瓷座14、磁极板13、两个静触头9、动触桥10、静铁芯1、动铁芯3、推杆4、推杆座5。其中,陶瓷座14和磁极板13两者包围形成灭弧室15。两个静触头9和动触桥10设置在灭弧室15内。
具体地,陶瓷座14具有开口向下的容置空间,磁极板13连接在陶瓷座14的下方,两者封闭容置空间形成封闭的灭弧室15。陶瓷座14的顶部形成有两个对称的触头通孔,两个静触头9与陶瓷座14的顶部连接且并分别穿过两个触头通孔伸入到灭弧室15内,如图2所示。其中,两个静触头9与陶瓷座14的顶部外侧的连接处之间可以分别放置一圈焊料片,然后放置到钎焊炉内进行高温熔化焊接为一体,且密封灭弧室15,防止电弧外泄,提高可靠性。
所述陶瓷座14的外形以及其内容置空间可以为横截面为矩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柱状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而设定。所述陶瓷座14可以采用具有耐高温、绝缘的材料制成,更利于熄灭直流继电器产生的电弧,提高直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系数。
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连接圈16,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圈16连接在所述陶瓷座14和所述磁极板13之间。具体地,连接圈16包括与陶瓷座14底部连接的竖直部和与竖直部底边连接向陶瓷座14周向外侧延伸的边缘部。所述竖直部为与陶瓷座14和灭弧室15形状相同的环状结构。陶瓷座14通过连接圈16与磁极板13固定连接,可以保证直流继电器的气密性。连接圈16可以采用可伐合金(也称铁镍钴合金)、SPCC(冷轧碳钢薄板及钢带)、铜及铜合金或不锈钢等材料形成,用于与磁极板13焊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圈16和陶瓷座14可以通过钎焊固定连接。具体地,先在连接圈16和陶瓷座14连接处之间放置一圈焊料片,然后放置到钎焊炉内进行高温熔化,从而焊接在一起。磁极板13设置在接圈16的下方,与连接圈16的边缘部焊接。
具体地,动触桥10和推杆座5均设置在灭弧室15内,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动触桥10连接设置在所述推杆座5的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9的下方,所述动触桥10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9相对设置。推杆座5受控推动所述动触桥10上下移动,使得两个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9连通或断开。在本实施例中,动触桥10为条形片状结构,如图7所示。所述动触桥10的两端分别朝向两个静触头9设置。
磁极板13具有固定通孔131,如图2所示。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套筒17,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套筒17连接在磁极板13的下方。所述套筒17的开口处的连接边缘与固定通孔131外侧的磁极板13固定连接,使得套筒17通过固定通孔131与所述灭弧室15连通。套筒17与磁极板13之间通过焊接密封在一起,从而使得灭弧室15密封,防止电弧外泄。可选地,所述固定通孔131位于磁极板13的中心位置。
推杆4固定安装在推杆座5的下方,并由固定通孔131穿插入套筒17内。推杆4用于推动推杆座5带着动触桥10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静铁芯1的底部位于所述套筒17内,与套筒17固定连接;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从所述固定通孔131插入到灭弧室15内,且静铁芯1与磁极板13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和底部尺寸不同,分别与固定通孔131的尺寸以及套筒17的尺寸匹配。动铁芯3设置于所述套筒17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1的下方,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动铁芯3可以在静铁芯1下方的套筒17内移动。
其中,静铁芯1具有移动通孔2,如图4-图6所示。所述推杆4背离推杆座5的一端从所述移动通孔2中穿过后与动铁芯3固定连接。推杆4可以在移动通孔2内移动。当直流继电器在闭合使用时,线圈通电产生磁场,静铁芯1与动铁芯3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电磁力,动铁芯3带动推杆4向上运动,推杆4通过推杆座5推动动触桥10向上运动。当动铁芯3接触静铁芯1时,运动停止,动触桥10和静触头9形成接触,两静触头9间导通,被控制的外部回路导通。当线圈断电时,相互吸引的电磁力消失,动铁芯3带动推杆4、推杆座5以及动触桥10向下运动,动触桥10与静触头9分开,直至推杆座5接触静铁芯1,此时动铁芯3回到原始位置,被控制的外部回路完全断开。在一些示例中,在线圈断电时,动铁芯3位于套筒17的底部(也即原始位置)。
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8,设置在套筒17内,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弹性件18套接在所述推杆4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1和所述动铁芯3固定连接。所述推杆4从静铁芯1中穿出后,并从所述第二弹性件18中穿过并固定于所述动铁芯3中。在动铁芯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8被压缩产生反力,当线圈断电时,第二弹性件18可以为动铁芯3提供反力使动铁芯3向下运动,使得动触桥10与静触头9分开。第二弹性件18为弹簧,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弹性的结构。所述套筒17可以采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
在本申请示例中,推杆座5和静铁芯1之间设置有减震垫圈6,减震垫圈6设置在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减震垫圈6套接在所述推杆4的外侧,如图1和图2所示。当线圈断电时,动铁芯3带动推杆4、推杆座5以及动触桥10向下运动,推杆座5撞击减震垫圈6后逐渐停止运动。减震垫圈6可以实现在断电时推杆座5与静铁芯1之间的撞击减震消音作用。具体地,减震垫圈6通过自身的弹性吸收冲击震动,降低噪音。
由于直流继电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85℃,减震垫圈6可以选用具有耐温和弹性较好的橡胶合成材料制成的垫圈,可以提升直流继电器的减震消声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推杆座5为耐高温塑料绝缘,保证良好的电绝缘。静铁芯1为金属材质。在塑胶材质的推杆座5以及金属的静铁芯1之间加入耐磨且韧性优良的橡胶垫圈,有助于减缓推杆座5与静铁芯1之间摩擦碎屑的产生,有效延长直流继电器的机械寿命,提升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减震垫圈6的内部具有多孔蜂窝状结构,如图3所示。多孔蜂窝状结构的减震垫圈6可以进一步地吸收冲击能量以及冲击产生的噪声,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直流继电器减震消声的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设置有凹槽7,凹槽7与移动通孔2连通,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减震垫圈6固定在凹槽7内,所述减震垫圈6的内孔与移动通孔2连通。所述推杆4的底部依次活动穿过所述减震垫圈6、所述静铁芯1、所述第二弹性件18与所述动铁芯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座5底部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减震垫圈6的面积,以使得推杆座5可以全部与减震垫圈6接触减震吸能,避免推杆座5在向下移动时与静铁芯1发生碰撞。优选地,所述减震垫圈6的顶面从所述凹槽7内伸出,以使得推杆座5在向下移动时可以先与减震垫圈6接触减震吸能,降低噪音。
在另一些示例中,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设置有凹槽7和环形铆接槽8,如图6所示。其中,凹槽7与移动通孔2连通,环形铆接槽8环设在所述凹槽7的外侧且与所述凹槽7侧向连通,所述环形铆接槽8的深度大于所述凹槽7的深度,如图6所示。所述减震垫圈6包括垫圈主体61和环状凸台62,垫圈主体61具有与移动通孔2连通的内孔。所述环状凸台62位于所述垫圈主体61的下方,且环状凸台62的外径与垫圈主体61的外径相同,环状凸台62的内径大于所述垫圈主体61的内孔,如图6所示。所述环状凸台62卡接在所述环形铆接槽8内,所述垫圈主体61设置在所述凹槽7内,如图5所示。环形铆接槽8与凹槽7的结构设计,使得静铁芯1的中间具有凸起,减震垫圈6覆盖在凸起上并卡接在环形铆接槽8内,防止异物进入到推杆4和静铁芯1之间的缝隙内影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座5底部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垫圈主体61的面积,以使得推杆座5可以全部与减震垫圈6接触减震吸能,避免推杆座5在向下移动时与静铁芯1发生碰撞。优选地,所述减震垫圈6的顶面从所述凹槽7内伸出,以使得推杆座5在向下移动时可以先与减震垫圈6接触减震吸能,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止挡板11、第一弹性件12,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止挡板11包括承接板111和两个固定侧臂112,如图9所示。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设置于所述承接板111沿所述动触桥10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U型结构。所述承接板111扣合在所述动触桥10的上方,动触桥10两端的动触头位于承接板111的外侧,如图7所示。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分别向下延伸至所述推杆座5的两侧且与所述推杆座5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杆座5和所述动触桥10固定连接,如图7所示。
在动铁芯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推杆座5推动动触桥10与静触头9接触(在此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8被压缩产生反力,止挡板11、第一弹性件12和推杆座5同步运动)时,此时动触桥7的位置固定,推杆座5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该运动距离内,推杆座5推动止挡板11向上运动,承接板111与动触桥10分离,第一弹性件12被压缩产生反力。当线圈断电时,吸引力消失,第一弹性件12和第二弹性件18同时作用使动铁芯3向下运动,当动触桥10脱离静触头9时,第一弹性件12反力消失,第二弹性件18继续提供反力使动铁芯3向下运动,直至推杆座5接触静铁芯1,此时动铁芯3回到原始位置,被控制的外部回路完全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挡板11和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设置可以在超程运行(即动触桥10与静触头9接触后,继续向上运动)时提供一定的超程位移量。第一弹性件12被压缩产生反力时,第一弹性件12的反力还可以作用于动触桥10,以保持动触桥10与静触头9的接触关系。所述第一弹性件12为弹簧,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弹性的结构。所述止挡板11为无磁材料或弱磁材料制成,避免止挡板11超程运动受吸力影响无法继续运动或卡滞。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2位于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之间。两个固定侧臂112对第一弹性件12起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弹性件12向外侧倾斜,以便于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第一导磁块19和第二导磁块20,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磁块19位于灭弧室15内,且第一导磁块19固定设置于所述陶瓷座14的内侧顶部,所述第一导磁块19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9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导磁块20与所述动触桥10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磁块20位于动触桥10的两个动触头之间与所述第一导磁块19相对设置,如图2所示。
当推杆4推动所述动触桥10与所述静触头9连通后,所述第二导磁块20和所述第一导磁块19靠近,此时外部电路导通,动触桥10通过大电流会在动触桥10的四周产生环形磁场,环形磁场通过第一导磁块19和第二导磁块20形成闭合的导磁回路,使得第一导磁块19和第二导磁块20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力,第二导磁块20带动动触桥10受到向上的吸力,从而使得动触桥10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9的接触更加稳定,大大提升了直流继电器的工作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其中,第一导磁块19和第二导磁块20可以采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材料来制作而成。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导磁块20呈U型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导磁块20固定连接在所述动触桥10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位于所述动触桥10的两侧且由下向上延伸,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延伸至高于动触桥10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导磁块19相对设置。第二导磁块20的底部中间位置具有穿出孔,如图8所示。第一弹性件12的一端与推杆座5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出孔与动触桥10的底部固定连接,如图7所示。
其中,所述承接板111具有两个开口113,位于所述动触桥10的两侧,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动触桥10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由下向上分别从对应的所述开口113伸出与所述第一导磁块19相对。两个固定侧臂112分别位于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的外侧,如图7所示。上述结构使得推杆4推动推杆座5,可以带动动触桥10、第二导磁块20等同步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U型磁轭21、线圈骨架22、线圈23、两个磁钢24、两个导磁板25、上绝缘壳27、下绝缘壳28和连接端子29,如图1所示。
其中,U型磁轭21连接在磁极板13的下方,所述U型磁轭21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磁极板13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连接。U型磁轭21与磁极板13形成稳定的磁回路。在一些示例中,所述U型磁轭21的底面向上凸设有导磁筒26,如图11所示。导磁筒26与套筒17相对设置,套筒17延伸至所述导磁筒26内。由此,导磁筒26可以为套筒17提供支撑,保持位置稳定。
线圈骨架22为工字型线筒结构,如图12所示。所述线圈骨架22套接在套筒17和导磁筒26的外侧,且线圈骨架22设置抵接在所述磁极板13和所述U型磁轭21的底面之间,如图1所示。线圈骨架22具有绝缘性能。线圈23缠绕套接在线圈骨架22的外侧。线圈23通电时,线圈23产生磁场,磁场通过静铁芯1和动铁芯3形成磁回路,两者产生相互吸引的电磁力,磁极板13与U型磁轭21形成稳定的磁回路,由此芯3带动推杆4推动动触桥10移动与静触头9接触,从而使得外部电路连通。
导磁板25为U型结构,如图10所示。两个导磁板25相对设置的包围在所述陶瓷座14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13和连接圈16的上方。两个磁钢24位于陶瓷座14和导磁板25之间,分设在陶瓷座1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13和连接圈16的上方。磁钢24可以产生永久强磁场,可以快速拉断电弧实现灭弧,导磁板25用于形成稳定的磁回路。
上绝缘壳27和下绝缘壳28以上下方式扣合连接在上述所有零部件的外侧,也即扣合在所述导磁板25、所述磁极板13、所述U型磁轭21和所述套筒17的外侧,形成直流继电器的绝缘外壳。绝缘外壳便于与外部结构固定安装和安全使用。
两个所述静触头9从所述上绝缘壳27的顶部露出,用于与外部电路连通。其中,两个所述静触头9和上绝缘壳2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等进行密封。连接端子29的一端与线圈23电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U型磁轭21和所述下绝缘壳28形成插接口,便于直流继电器外接控制电源进行供电。
其中,直流继电器在组装过程中,对直流继电器的灭弧室15中充入可以对电弧进行冷却的气体,保证触头不氧化,接触电阻稳定,提高了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直流继电器通过在推杆座和静铁芯之间设置减震垫圈,能够显著减小直流继电器闭合冲击、降低直流继电器断开噪音,并使直流继电器的机械寿命得到有效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包括:
静铁芯(1),具有移动通孔(2);
动铁芯(3),位于所述静铁芯(1)的下方;
推杆(4),所述推杆(4)的底部从所述静铁芯(1)的所述移动通孔(2)中穿过并与所述动铁芯(3)固定连接;
推杆座(5),位于所述静铁芯(1)的上方,所述推杆座(5)固定安装在所述推杆(4)的顶部,所述推杆(4)推动所述推杆座(5)远离或者靠近所述静铁芯(1);
减震垫圈(6),套接在所述推杆(4)的外侧,所述减震垫圈(6)设置在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且所述减震垫圈(6)位于所述推杆座(5)的下方,所述减震垫圈(6)为内部具有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橡胶垫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移动通孔(2)连通的凹槽(7),所述减震垫圈(6)固定在所述凹槽(7)内,所述减震垫圈(6)的内孔与所述移动通孔(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还设置有环形铆接槽(8),所述环形铆接槽(8)环设在所述凹槽(7)的外侧且与所述凹槽(7)侧向连通,所述环形铆接槽(8)的深度大于所述凹槽(7)的深度;
所述减震垫圈(6)包括垫圈主体(61)和环状凸台(62),所述环状凸台(62)沿所述垫圈主体(61)的外侧面向下凸设形成,所述环状凸台(62)卡接在所述环形铆接槽(8)内,所述垫圈主体(61)设置在所述凹槽(7)内。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座(5)底部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减震垫圈(6)的面积,所述减震垫圈(6)的顶面从所述凹槽(7)内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两个静触头(9);
动触桥(10),连接设置在所述推杆座(5)的上方且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9)的下方,所述动触桥(10)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9)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推杆座(5)推动所述动触桥(10)的两个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9)连通或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止挡板(11),包括承接板(111)和两个固定侧臂(112),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设置于所述承接板(111)沿所述动触桥(10)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承接板(111)扣合在所述动触桥(10)的顶面,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分别延伸至所述推杆座(5)的两侧且与所述推杆座(5)固定连接;
第一弹性件(12),连接在所述推杆座(5)和所述动触桥(1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12)位于两个所述固定侧臂(1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磁极板(13),具有固定通孔(131);
陶瓷座(14),与所述磁极板(13)包围形成灭弧室(15),两个所述静触头(9)与所述陶瓷座(14)的顶部连接且伸入所述灭弧室(15)内;
连接圈(16),连接在所述陶瓷座(14)和所述磁极板(13)之间;
套筒(17),位于所述磁极板(13)的下方且与所述磁极板(13)固定连接,所述套筒(17)通过所述固定通孔(131)与所述灭弧室(15)连通;
第二弹性件(18),套接在所述推杆(4)的外侧,所述第二弹性件(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静铁芯(1)和所述动铁芯(3)连接;
其中,所述静铁芯(1)的底部位于所述套筒(17)内且所述静铁芯(1)的顶部从所述固定通孔(131)插入所述灭弧室(15)内,所述静铁芯(1)与所述套筒(17)和所述磁极板(13)固定连接,所述动铁芯(3)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套筒(17)内且位于所述静铁芯(1)的下方,所述推杆座(5)位于所述灭弧室(15)内,所述推杆(4)的顶部与所述推杆座(5)固定连接,所述推杆(4)的底部依次活动穿过所述减震垫圈(6)、所述静铁芯(1)、所述第二弹性件(18)与所述动铁芯(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第一导磁块(19),固定设置于所述陶瓷座(14)的内侧顶部,所述第一导磁块(19)位于两个所述静触头(9)之间;
第二导磁块(20),所述第二导磁块(20)呈U型结构;
其中,所述承接板(111)具有两个位于所述动触桥(10)两侧的开口(113),所述动触桥(10)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磁块(20)的两侧壁由下向上分别从对应的所述开口(113)伸出与所述第一导磁块(19)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U型磁轭(21),位于所述磁极板(13)的下方,所述U型磁轭(21)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磁极板(13)沿长度方向的两侧连接;
线圈骨架(22),设置在所述磁极板(13)和所述U型磁轭(21)的底面之间,且所述线圈骨架(22)套接在所述套筒(17)的外侧;
线圈(23),套接在所述线圈骨架(22)的外侧;
两个磁钢(24),分别设在所述陶瓷座(14)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13)的上方;
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磁板(25),包围在两个所述磁钢(24)以及所述陶瓷座(14)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磁极板(13)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磁轭(21)的底面向上凸设有导磁筒(26),所述套筒(17)延伸至所述导磁筒(26)内,所述线圈骨架(22)套接在所述导磁筒(26)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继电器还包括:
上绝缘壳(27)和下绝缘壳(28),扣合连接在所述导磁板(25)、所述磁极板(13)、所述U型磁轭(21)和所述套筒(17)的外侧,两个所述静触头(9)从所述上绝缘壳(27)的顶部露出;
连接端子(29),一端与线圈(23)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U型磁轭(21)和所述下绝缘壳(28)外接控制电源。
CN202223279851.3U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直流继电器 Active CN219066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9851.3U CN219066718U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直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9851.3U CN219066718U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直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6718U true CN219066718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76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9851.3U Active CN219066718U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直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6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0601B1 (ko) 고용량 릴레이의 단락 방지 구조
EP1768152B1 (en) Contact device
CN102934191B (zh) 接点开关装置
KR20130138250A (ko) 계전기
CN102194611A (zh) 密封接点装置
CN104704594A (zh) 电磁接触器
JP7076633B2 (ja) 直流リレー
EP3358593A1 (en) Airtight terminal for high-capacity relay, and contacting device for high-capacity relay using same airtight terminal
CN112967906B (zh) 一种可动式抗短路直流继电器
CN211980527U (zh) 继电器
CN219066718U (zh) 一种直流继电器
KR101698421B1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개폐기
WO2021237878A1 (zh)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CN115938866A (zh) 一种直流继电器
CN217158052U (zh) 继电器
CN214542039U (zh) 继电器
CN213781939U (zh) 一种具有可靠密封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2635246A (zh) 一种具有可靠密封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5933492U (zh) 一种具有辅开保护且带补偿力的高压继电器
CN218385020U (zh) 继电器
CN217158051U (zh) 密封触点单元及电器元件
CN218069726U (zh) 继电器
CN220856452U (zh) 接触器触头结构和接触器
EP4354479A1 (en) Relay
CN214542051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