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4207U -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4207U
CN219064207U CN202223202852.8U CN202223202852U CN219064207U CN 219064207 U CN219064207 U CN 219064207U CN 202223202852 U CN202223202852 U CN 202223202852U CN 219064207 U CN219064207 U CN 219064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285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海峰
唐华
彭启
蔡国健
李日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285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420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564 priority patent/WO202411367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4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4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系统,包括:第一集流件、第二集流件和多排换热单体排;换热单体排包括多个换热单体时,换热单体排的多个换热单体在第三方向上依次排布,换热单体内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换热通道,换热单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件以及第二集流件相连,相邻两排换热单体排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换热单体排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换热单体排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对于空气的扰动,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充分换热,换热效果较好、换热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冷媒管与翅片分开生产,再将冷媒管与翅片装配,导致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且成本较高;有的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但是存在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较差、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通过换热单体排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具有合适的流动速度,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本申请的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以及第二集流件,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件具有第一进出口,所述第二集流件具有第二进出口;多排换热单体排,设在所述第一集流件与所述第二集流件之间且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排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体,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单体时,所述换热单体排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在第三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换热单体内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单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件以及所述第二集流件相连,相邻两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换热单体排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空气流通的速度减小,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本申请的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折线或曲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折线,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的延伸轨迹之间具有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的夹角范围为60°-1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呈V形折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抵接;或者,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间隔开;或者,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一个所述换热单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单体呈板状,所述换热单体的厚度不大于0.7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换热通道在所述换热单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0.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单体具有沿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限定出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集流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接头以及第一分配器,所述第一接头具有所述第一进出口,所述第一分配器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所述第一集流腔内或是多个所述第一集流腔内的冷媒适于通过所述第一分配器输送至所述第一进出口;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单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的所述换热单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单体的所述换热通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配器包括多个第一集流插管,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腔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为沿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接头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均与所述第一接头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上的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等间距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单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单体排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一集流腔内,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朝向所述换热单体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一集流腔内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集流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的比值范围为1/3-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二集流管以及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限定出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接头以及第二分配器,所述第二接头具有所述第二进出口,多个所述第二集流腔内的冷媒适于通过所述第二分配器输送至所述第二进出口或是所述第二分配器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所述第二集流腔内;单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的所述换热单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单体的所述换热通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配器包括多个第二集流插管,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腔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为沿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接头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均与所述第二接头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上的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等间距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单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单体排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二集流腔内,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朝向所述换热单体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二集流腔内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集流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的比值范围为1/3-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换热单体排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具有合适的流动速度,气流通道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另外,本申请的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换热器的立体剖切图;
图3是图1中换热器的简示图;
图4是图1中换热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剖切图,示出了两个第一集流插管和两个第二集流插管;
图5是图1中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集流件被拆下;
图6是图1中第二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第二集流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多排换热单体排的排布示意图,其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之间间隔开,换热单体的延伸轨迹呈V型;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多排换热单体排的排布示意图,其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之间抵接,换热单体的延伸轨迹呈V型;
图10是图1中换热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多排换热单体排的排布示意图,且换热单体的延伸轨迹为弧线;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的多排换热单体排的仿真计算温度、压力和风速云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器;
1、第一集流件;11、第一集流管;111、第一集流腔;12、第一接头组件;121、第一接头;122、第一进出口;123、第一分配器;124、第一集流插管;
2、第二集流件;21、第二集流管;211、第二集流腔;22、第二接头组件;221、第二接头;222、第二进出口;223、第二分配器;224、第二集流插管;225、第二连通孔;
3、换热单体排;31、换热单体;32、换热通道;33、气流通道;
4、室外换热器;40、室外风机;5、室内换热器;50、室内风机;60、节流部件;71、第一传感器;72、第二传感器;73、油分离器;74、气液分离器;81、第一控制阀;82、第二控制阀;90、压缩机;91、排气口;92、回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参照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和多排换热单体排3,第一集流件1以及第二集流件2沿第一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第一集流件1具有第一进出口122,冷媒可以经过第一进出口122流进第一集流件1,第一集流件1内的冷媒也可以经过第一进出口122流出;第二集流件2具有第二进出口222,冷媒可以经过第二进出口222流进第二集流件2,第二集流件2内的冷媒也可以经过第二进出口222流出。例如,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且第一集流件1位于第二集流件2的上方,则第一进出口122位于第二进出口222的上方。
参照图1-图5,多排换热单体排3设在第一集流件1与第二集流件2之间,且多排换热单体排3在第二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左右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排换热单体排3可以包括一个换热单体31,每排换热单体排3也可以包括多个换热单体31。换热单体排3包括多个换热单体31时,换热单体排3的多个换热单体31在第三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前后方向)上依次排布,换热单体31内具有换热通道32,且换热通道32沿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前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100的迎风侧可以参照附图中的前侧,换热器100的背风侧可以参照附图中的后侧。
参照图1-图4,换热单体3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换热单体31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相连,换热单体31的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相连。例如,换热单体31的上端与第一集流件1相连,换热单体31的下端与第二集流件2相连,冷媒可以经过第一进出口122流进第一集流件1,并沿着换热单体31流进第二集流件2,然后从第二进出口222流出;冷媒也可以经过第二进出口222流进二集流件,并沿着换热单体31流进第一集流件1,然后从第一进出口122流出。
参照图8、图9和图11,相邻两排换热单体排3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33,空气可以在气流通道33内流通,且空气在气流通道33内流通时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换热。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则气流通道3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与换热单体31表面接触并进行对流换热,相对于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直线,换热单体排3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时,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具有合适的流动速度,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另外,在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申请的换热器100的与空气的换热面积较大;在换热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本申请的换热器100的结构更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通道3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具有合适的流动速度,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另外,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
参照图8和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可以为折线,折线的转角会破坏换热单体31表面的层流边界层,能够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空气流通的速度减小,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1,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也可以为曲线,也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并且能够保证空气流通顺畅。
参照图8和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折线,换热单体排3包括多个换热单体31,且多个换热单体3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的延伸轨迹之间具有夹角,这样能够增强对于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的扰动,使得空气流通的速度较小,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31充分换热,以提高换热效果。
参照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包括两个换热单体31,两个换热单体3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两个换热单体31的延伸轨迹之间具有夹角,这样能够增强对于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的扰动,使得空气流通的速度较小,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31充分换热,以提高换热效果。
例如,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另外,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的两个换热单体31,一个位于迎风侧,一个位于背风侧,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的夹角处能够破坏位于迎风侧的换热单体31表面的层流边界层,增强对于空气的扰动,提高换热效果。
参照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的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60°-120°,例如,换热单体排3的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70°、80°、90°或110°。风机作用下,气流进入气流通道33内,与换热单体31的表面接触进行强制对流换热,通过换热单体排3的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的夹角α不小于60°,防止风阻太大使得驱动空气流通的风机的功率增加;通过换热单体排3的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的夹角α不大于120°,防止空气在气流通道33内流通过快导致空气难以与换热单体31充分换热,从而保证换热单体31的换热率;通过换热单体排3的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60°-120°,不仅可以保证合适的风阻,而且可以保证换热单体31的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参照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呈V形折线,V形折线的转角会破坏换热单体31表面的层流边界层,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空气流通的速度减小,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果,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参照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抵接,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例如,参照图13,相对于常规的冷媒管和翅片焊接的换热器,在相同风速0.8m/s下,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提高约13%,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或者,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间隔开;或者,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相连,可以保证换热单体排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的稳定性。
参照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有利于减小风阻,保证空气流通顺畅。
参照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包括一个换热单体31,结构较简单,减少了装配工序,使得换热器100的装配效率较高,而且换热单体31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有利于减小风阻,保证空气流通顺畅。
参照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单体31呈板状,换热单体31的厚度L不大于0.7mm,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阻、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在保证换热器100换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换热单体31的厚度较小,使得换热器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例如,换热单体31的厚度L可以为0.7mm、0.65mm、0.6mm或0.5mm。
参照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换热通道32在换热单体3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L1不大于0.4mm,使得换热单体31内的冷媒灌注量较低,从而可以节省冷媒。例如,换热通道32在换热单体3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L1可以为0.4mm、0.35mm或0.3mm。
参照图8、图9和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单体31具有多个换热通道32,多个换热通道32沿气流通道33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使得气流通道33内的气流可以充分换热,保证换热单体31的换热效果,以保证换热器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例如,换热单体31内的换热通道32可以为十二个,换热单体31内的换热通道32也可以为十四个,多个换热通道32可以是等间距排布,图中箭头指示方向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参照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集流管11以及第一接头组件12,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多个第一集流腔111,且多个第一集流腔111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多个第一集流腔111彼此之间隔断设置,每个第一集流腔111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两个第一集流腔111,且两个第一集流腔111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集流腔111相互隔断设置。
第一接头组件12包括第一接头121以及第一分配器123,第一接头121和第一分配器123相连,第一接头121具有第一进出口122,例如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进出口122可以位于第一接头121的左端。第一分配器123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第一集流腔111内;或着,多个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适于通过第一分配器123输送至第一进出口122,从而实现冷媒的流入和流出,使得冷媒流通顺畅。
参照图4,换热单体排3包括多个换热单体31,多个换热单体3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单排换热单体排3中换热单体31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连通,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可以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也可以流入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内。例如,单排换热单体排3包括两个换热单体31,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两个第一集流腔111,其中一个第一集流腔111与单排换热单体排3的其中一个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另一个第一集流腔111与单排换热单体排3的另一个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
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分配器123包括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第一集流插管124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插设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第一接头组件12具有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两个第一集流腔111,其中一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插设于其中一个第一集流腔111,另一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插设于另一个第一集流腔111。
具体地,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上形成有第一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一集流腔111连通,根据上述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连通,可以实现第一连通孔与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第一连通孔为沿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接头121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例如左侧),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均与第一接头121相连,第一接头121具有第一进出口122。通过沿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连通孔,有助于冷媒分流均匀,可以保证同一第一集流腔1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每个换热通道32内冷媒分配均匀,从而保证同一第一集流腔1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
例如,经过第一进出口122进入第一接头121的冷媒可以流入第一集流插管124,第一集流插管124内流通的冷媒经过第一连通孔进入第一集流腔111,从而进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然后,从换热通道32内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集流腔211和第二连通孔225进入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集流插管224可以将冷媒输送至第二进出口222,并从第二进出口222流出。另外,经过第二进出口222进入第二接头221的冷媒可以流入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集流插管224内流通的冷媒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第二集流腔211,从而进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然后,从换热通道32内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集流腔111和第一连通孔进入第一集流插管124,第一集流插管124可以将冷媒输送至第一进出口122,并从第一进出口122流出。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邻近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较大,邻近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较小,内腔的横截面积较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的流通量较大,内腔的横截面积较小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的流通量较小。由于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换热温差较大,通过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使得在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流通量较大,可以增强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换热能力,以提高换热效果;气流在换热器100的迎风侧与冷媒完成热交换并流动至换热器100的背风侧,使得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换热温差较小,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流通量较小,有利于保证换热效率。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包括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换热单体31,第一集流插管124为两个,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则单位时间内两个第一集流管11内冷媒的流通量之比为3:2,两个第一集流管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能力之比为3:2,这样既可以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又可以保证换热效率。例如,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腔的横截面为呈圆形,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1大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2,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集流插管124通过第一连通孔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连通,第一集流腔111与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通过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通过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单位时间内流入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量依次减少,第一集流腔111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量依次减少,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逐渐减小,这样既能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又可以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例如,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可以是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多个第一连通孔的流通面积之和,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孔径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集流插管124上的多个第一连通孔等间距排布,有利于冷媒分配的均匀性,使得进入与第一集流插管124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均匀,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当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小于1/4时,第一连通孔过小,导致第一连通孔喷射出冷媒的覆盖范围过小,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的冷媒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一连通孔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当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大于1/3时,第一连通孔过大,导致第一连通孔喷射出冷媒的覆盖范围过大,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通过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使得第一连通孔的孔径大小合适,可以保证经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多个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量的均匀性,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单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当单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小于1/5时,第一连通孔的数量过少,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的冷媒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一连通孔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当单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大于1/4时,第一连通孔的数量过多,使得第一连通孔喷射出冷媒的覆盖范围过大,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通过单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为第一连通孔数量的4-5倍,这样第一连通孔和换热单体排3的相对数量合适,可以保证经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多个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量的均匀性,以保证换热单体排3换热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换热的均匀性。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1内,第一集流插管124的朝向换热单体3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连通孔,方便第一连通孔内流出的冷媒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也方便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1内的长度H1与第一集流腔111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H2的比值范围为1/3-1/2,可以保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使得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均匀,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例如,换热单体31在上下方向上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1内,换热单体31的上端与第一集流管11相连且换热单体31与第一集流管11可以为焊接连接,第一连通孔位于换热单体31的上方。
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1内的长度H1过短时,第一连通孔与换热单体31之间的距离过长,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的冷媒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一连通孔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一集流腔111内的长度H1过长时,第一连通孔与换热单体31之间的距离过短,相邻两个第一连通孔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
参照图1-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二集流管21以及第二接头组件22,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多个第二集流腔211,且个第二集流腔211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可以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两个第二集流腔211,且两个第二集流腔211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每个第二集流腔211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集流腔111相对独立。第二接头组件22包括第二接头221以及第二分配器223,第二接头221具有第二进出口222,多个第二集流腔211内的冷媒适于通过第二分配器223输送至第二进出口222,或者,第二分配器223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第二集流腔211内,从而实现冷媒的流入和流出,使得冷媒流通顺畅。
例如,从第一进出口122进入第一接头组件12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分配器123分配至多个第一集流腔111内,再经过第一集流腔111进入与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经过换热通道32经过第二集流腔211流入第二分配器223内,最后通过第二进出口222流出;从第二进出口222进入第二接头组件22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二分配器223分配至多个第二集流腔211内,再经过第二集流腔211进入与每个第二集流腔2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经过换热通道32经过第一集流腔111流入第一分配器123内,最后通过第一进出口122流出。
参照图4,单排换热单体排3中的换热单体31的数量与第二集流腔2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连通,例如,单排换热单体排3包括两个换热单体31,对应的,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两个第二集流腔211,其中一个第二集流腔211与其中一个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另一个第二集流腔211与另一个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根据上述,单排换热单体排3中换热单体31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连通。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可以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可以流入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内;第二集流腔211内的冷媒可以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可以流入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内。
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单排换热单体排3包括一个换热单体31,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一个第一集流腔111,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一个第二集流腔211,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的上端与第一集流腔111连通,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的下端与第二集流腔211连通,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可以通过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流入第二集流腔211内,第二集流腔211内的冷媒也可以通过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流入第一集流腔111内。
参照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分配器223包括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数量与第二集流腔2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插设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沿第二方向延伸,例如,第二接头组件22具有两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两个第二集流腔211,其中一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插设于其中一个第二集流腔211,另一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插设于另一个第二集流腔211。
参照图7,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上形成有第二连通孔225,第二连通孔225与第二集流腔211连通,根据上述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连通,可以实现第二连通孔225与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第二连通孔225为沿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接头221位于第二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例如左侧),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均与第二接头221相连,第二接头221具有第二进出口222。经过第二进出口222进入第二接头221的冷媒可以流入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集流插管224内流通的冷媒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第二集流腔211,从而进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另外,换热通道32内冷媒可以进入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内,并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第二集流插管224内,第二集流插管224内的冷媒沿着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延伸方向流通并流入第二接头221,从而,冷媒从第二接头221的第二进出口222流出。通过沿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连通孔225,有助于冷媒分流均匀,可以保证每个换热通道32内冷媒分配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换热的均匀性。
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依次减小,邻近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较大,邻近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较小,内径较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的流通量较大,内径较小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的流通量较小。由于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换热温差较大,通过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依次减小,使得在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流通量较大,可以增强换热器100的迎风侧的换热能力,以提高换热效果;气流在换热器100的迎风侧与冷媒完成热交换并流动至换热器100的背风侧,使得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换热温差较小,换热器100的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流通量较小,有利于保证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排3包括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换热单体31,第二集流插管224为两个,两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则单位时间内两个第二集流管21内冷媒的流通量之比为3:2,两个第二集流管2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能力之比为3:2,这样既可以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又可以保证换热效率。例如,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腔的横截面为呈圆形,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2大于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4,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截面积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截面积之比为3:2。例如,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3可以与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1相等,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4可以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2相等。
参照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插管224通过第二连通孔225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连通,第二集流腔211与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连通,通过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第二连通孔225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则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在单位时间内流入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内的冷媒量依次减少,第二集流腔211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冷媒量依次减少,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逐渐减小,这样既能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又可以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例如,第二连通孔225的总流通面积可以是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多个第二连通孔225的流通面积之和,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减小。
参照图6和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集流插管224上的多个第二连通孔225等间距排布,有利于进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内的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均匀性,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当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小于1/4时,第二连通孔225过小,导致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出冷媒的覆盖范围过小,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冷媒的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二连通孔225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当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大于1/3时,第二连通孔225过大,导致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出冷媒的覆盖范围过大,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通过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使得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大小合适,可以保证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多个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量的均匀性,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单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第二连通孔225的数量与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为第二连通孔225数量的4-5倍,这样第二连通孔225和换热单体排3的相对数量合适,可以保证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多个换热通道32内的冷媒量的均匀性,以保证换热单体排3换热的均匀性。第二连通孔225的数量过少,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的冷媒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二连通孔225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第二连通孔225的数量过多时,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
例如,换热单体31、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21可以采用铝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导热性较好。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朝向换热单体3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连通孔225,方便第二连通孔225内流出的冷媒流入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也方便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连通孔225进入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的长度H3与第二集流腔211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H4的比值范围为1/3-1/2,可以保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使得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对应的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均匀,以保证换热单体31换热的均匀性。例如,换热单体31在上下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换热单体31的下端与第二集流管21相连且换热单体31与第二集流管21可以为焊接连接,第二连通孔225位于换热单体31的下方。
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的长度H3过短时,第二连通孔225与换热单体31之间的距离过长,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的冷媒难以覆盖全面,使得冷媒覆盖部位(即距离第二连通孔225较近的换热单体排3)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较少或者没有冷媒流通,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的长度H1过长时,第二连通孔225与换热单体31之间的距离过短,相邻两个第二连通孔225喷射冷媒的覆盖范围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位于重叠部分的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多,其他部分换热通道32内流通的冷媒量少,导致换热单体31换热不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气流通道33内的气流与换热单体31换热时,换热单体31的表面易产生冷凝水,换热单体3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集流件1以及第二集流件2相连,通过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换热单体31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换热单体31表面的冷凝水可以沿着上下延伸的换热单体31流下来,这样方便换热单体排3水,提高换热器100排水的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实施例一,
具体地,参照图1-图8和图10,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和多排换热单体排3,第一集流件1以及第二集流件2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多排换热单体排3设在第一集流件1与第二集流件2之间,且多排换热单体排3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排换热单体排3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33。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V形折线,每排换热单体排3包括两个换热单体31,换热单体3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互成角度α,且角度α为90°,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间隔开。换热单体31沿第一方向延伸,换热单体31具有多个换热通道32,多个换热通道32沿气流通道33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等间距排布,且换热通道32也沿第一方向延伸。换热单体31呈板状,换热单体31的厚度L不大于0.7mm,换热通道32在换热单体31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L1不大于0.4mm。换热单体31的沿第一方向的其中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相连,换热单体31的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相连。
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集流管11以及第一接头组件12,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两个第一集流腔111,两个第一集流腔111相对独立密封,且两个第一集流腔111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个第一集流腔11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单排换热单体排3中换热单体31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连通。换热单体31的上端与第一集流管11相连且换热单体31与第一集流管11为焊接连接;换热单体31的上端伸入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内,换热单体31伸入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尺寸H1与第一集流腔111的高度H2的比值范围为1/3-1/2。
第一接头组件12包括第一接头121以及第一分配器123,第一接头121与第一分配器123相连,第一接头121具有第一进出口122,且第一进出口122位于第一接头121的左端,第一分配器123用于将冷媒分配至两个第一集流腔111内,两个第一集流腔111内的冷媒适于通过第一分配器123输送至第一进出口122。第一分配器123包括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第一接头121位于第一集流管11的左侧,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均与第一接头121相连,第一接头121具有第一进出口122。第一集流插管124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插设于对应的第一集流腔111,且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第一集流插管124上沿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第一连通孔,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第一连通孔与第一集流腔111连通,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第一集流腔111内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不同,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依次减小。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均呈圆形,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1大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径D2,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的截面积之比为3:2,邻近迎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的流通量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一集流插管124内冷媒的流通量之比为3:2。
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二集流管21以及第二接头组件22,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两个第二集流腔211,两个第二集流腔211相对独立密封,且两个第二集流腔211沿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个第二集流腔21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单排换热单体排3中换热单体31的数量与第二集流腔2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换热单体31的换热通道32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连通。换热单体31的下端与第二集流管21相连且换热单体31与第二集流管21为焊接连接;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朝向换热单体3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连通孔225,换热单体31在第一方向上插入至第二集流腔211内的长度H3与第二集流腔211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H4的比值范围为1/3-1/2。
第二接头组件22包括第二接头221和第二分配器223,第二接头221和第二分配器223相连,第二接头221具有第二进出口222,且第二进出口222位于第二分配器223的左端,第二分配器223用于将冷媒分配至两个第二集流腔211内,两个第二集流腔211内的冷媒适于通过第二分配器223输送至第二进出口222。第二分配器223包括两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第二接头221位于第二集流管21的左侧,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均与第二接头221相连,第二接头221具有第二进出口222。第二集流插管224的数量与第二集流腔2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插设于对应的第二集流腔211,且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个第二集流插管224上沿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延伸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第二连通孔225,第二连通孔225的孔径与对应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第二连通孔225与第二集流腔211连通,第二连通孔225的数量与第二集流腔211内换热单体排3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沿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二集流插管224的第二连通孔225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两个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依次减小。两个第一集流插管124的内腔的横截面均呈圆形,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3大于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径D4,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邻近迎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的流通量与邻近背风侧的第二集流插管224内冷媒的流通量之比为3:2。
实施例二,
参照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抵接,第一集流管11内限定出一个第一集流腔111,第二集流管21内限定出一个第二集流腔211,换热单体排3的上端伸入第一集流腔111内,换热单体排3的下端伸入第二集流腔211内,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参照图13,相对于常规的冷媒管和翅片焊接的换热器,在相同风速0.8m/s下,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提高约13%,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
实施例三,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同一换热单体排3中相邻两个换热单体31之间相连,可以保证换热单体排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换热器100的稳定性。
实施例四,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换热单体排3包括一个换热单体31,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一体式的结构较简单,减少了装配工序,使得换热器100的装配效率较高,而且换热单体31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有利于减小风阻,保证空气流通顺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例如,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90、室外换热器4、节流部件60和室内换热器5,其中室外换热器4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室外换热器4包括上述的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和多排换热单体排3。压缩机90和室外换热器4通常位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包括室外风机40,室外风机40可以将室外的空气吹送至换热单体排3之间的气流通道33内,有助于换热单体31内流通的冷媒与空气换热。室内换热器5位于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风机50,室内风机50可以驱动室内的空气与室内换热器5进行热交换,以改变室内的温度。节流部件60(例如电子膨胀阀)可以连接在室内换热器5和室外换热器4之间,节流部件60位于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
例如,压缩机90具有排气口91和回气口92,压缩机90的排气口91和回气口92处均设有第一传感器71和第二传感器72,例如,第一传感器71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72可以为压力传感器。压缩机90的排气口91和室外换热器4之间连接有油分离器73和第一控制阀81,油分离器73可以过滤冷媒中掺杂的压缩机90内的机油,且过滤的机油可以进入压缩机90中循环利用。第一控制阀81和压缩机90的回气口92之间连接有气液分离器74,气液分离器74可以减少压缩机90回气口92中吸入的液态冷媒的含量,避免压缩机90产生液击。室内换热器5和节流部件60之间以及室内换热器5和第一控制阀81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控制阀82。
例如,第一控制阀81可以为四通阀,四通阀具有第一接口D、第二接口C、第三接口E和第四接口S。当空调系统制冷时,第一接口D和第二接口C连通,第三接口E和第四接口S连通,第二控制阀82接通,压缩机90压缩后的冷媒经排气口91排出,经过油分和第一控制阀81的第一接口D和第二接口C后由第一进出口122进入室外换热器4,在室外换热器4中与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二进出口222流出室外换热器4,并经过节流部件60进入室内换热器5,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室内降温;而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5流出,并经过第三接口E和第四接口S后流入气液分离器74,最后经压缩机90的回气口92进入压缩机90。
例如,当空调系统制热时,第二控制阀82接通,第一控制阀81的第一接口D和第三接口E连通,第二接口C和第四接口S连通,压缩机90压缩后的冷媒经排气口91排出,经过油分和第一控制阀81的第一接口D和第三接口E后进入室内换热器5,在室内换热器5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对室内升温;换热后冷媒流出室内换热器5,并经过节流部件60从第二进出口222进入室外换热器4,在室外换热器4中与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一进出口122流出室外换热器4,从室外换热器4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接口C和第四接口S后流入气液分离器74,最后经压缩机90的回气口92进入压缩机9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100,换热单体排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气流通道33在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可以增强换热单体排3对于空气的扰动,使得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具有合适的流动速度,气流通道33内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单体排3充分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使得换热器100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而且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另外,本申请的换热器100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件以及第二集流件,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第一集流件具有第一进出口,所述第二集流件具有第二进出口;
多排换热单体排,设在所述第一集流件与所述第二集流件之间且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每排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体,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单体时,所述换热单体排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在第三方向上依次排布,所述换热单体内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单体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件以及所述第二集流件相连,相邻两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之间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非直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折线或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折线,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的延伸轨迹之间具有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的夹角范围为60°-12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呈V形折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抵接;或者,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间隔开;或者,同一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体之间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延伸轨迹为弧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一个所述换热单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呈板状,所述换热单体的厚度不大于0.7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在所述换热单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0.4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具有沿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集流管以及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限定出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集流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接头以及第一分配器,所述第一接头具有所述第一进出口,所述第一分配器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所述第一集流腔内或是多个所述第一集流腔内的冷媒适于通过所述第一分配器输送至所述第一进出口;
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所述换热单体,单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的所述换热单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单体的所述换热通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配器包括多个第一集流插管,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腔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为沿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接头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每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均与所述第一接头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一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插管上的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等间距排布。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一连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单体排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一集流腔内,所述第一集流插管的朝向所述换热单体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一集流腔内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集流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的比值范围为1/3-1/2。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件包括第二集流管以及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限定出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集流腔,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接头以及第二分配器,所述第二接头具有所述第二进出口,多个所述第二集流腔内的冷媒适于通过所述第二分配器输送至所述第二进出口或是所述第二分配器用于将冷媒分配至多个所述第二集流腔内;
单排所述换热单体排中的所述换热单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换热单体的所述换热通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配器包括多个第二集流插管,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集流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腔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集流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为沿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接头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且每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均与所述第二接头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排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换热单体,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腔的横截面积之比为3:2。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方向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总流通面积依次减小。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插管上的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等间距排布。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孔径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内径的比值范围为1/4-1/3。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单体排的数量的比值范围为1/5-1/4。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二集流腔内,所述第二集流插管的朝向所述换热单体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换热单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插入至所述第二集流腔内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集流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深度的比值范围为1/3-1/2。
31.根据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
3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23202852.8U 2022-11-29 2022-11-29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064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2852.8U CN219064207U (zh) 2022-11-29 2022-11-29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PCT/CN2023/092564 WO2024113676A1 (zh) 2022-11-29 2023-05-06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2852.8U CN219064207U (zh) 2022-11-29 2022-11-29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4207U true CN219064207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6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2852.8U Active CN219064207U (zh) 2022-11-29 2022-11-29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42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76184U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2639954B (zh)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CN213178905U (zh) 一种换热器和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19064207U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05014688U (zh) 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67931C (zh) 热交换能力改善的蒸发器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1100787Y (zh) 新型平行流式蒸发器
CN103123188A (zh)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118149611A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5507681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5260159U (zh)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WO2024113676A1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KR10024433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CN220062680U (zh) 换热单体、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21222975U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02328932U (zh)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19736067U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06131539U (zh) 高效螺旋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120665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219736105U (zh) 集流件、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19141579U (zh) 换热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