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9467U -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9467U
CN219049467U CN202222705488.0U CN202222705488U CN219049467U CN 219049467 U CN219049467 U CN 219049467U CN 202222705488 U CN202222705488 U CN 202222705488U CN 219049467 U CN219049467 U CN 219049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assembly
sole
rotary
s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054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景华
罗杰文
张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Qianli Beoka Medical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Qianli Beoka Medical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Qianli Beoka Medical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Sichuan Qianli Beoka Medical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2227054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9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9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9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其中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还包括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独立地摆动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独立地旋转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本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至少区分了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不同区域中的按摩组件均可单独运行,也可组合协同运行,模仿中医的按摩轨迹和按摩动作,按摩区域更大,适用性更广,可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

Description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上述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足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但是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亚健康的状态越来越威胁到人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传统中医按摩也越来越被人们使用来改善亚健康的状态。足部按摩是人们普遍常使用的中医按摩方式,足部按摩可以起到诊断、治疗疾病及自我保健养生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充分证明,不少学者对足部按摩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见解和学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包括1.中医经络学说2.神经反射学说3.生物全息学说4.血液循环学说等。反射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不自主反应,它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反射的解剖学基础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系统遍布全身,并与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其他系统密切相关,由中枢神经的大脑统一管理和调节。人体这几大系统能够保持彼此密切联系,协调合作,主要是依靠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等来进行,在人体的皮肤和脏腑器官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感受器,当感受器感受到外界刺激或体内环境的改变时就会产生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进行综合分析后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至器官、腺体、或肌肉,使之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神经反射的基本过程。这里所说的感受器就是人体的末梢神经,足部的末梢神经十分丰富,足部反射区多为足部神经的聚集地,故足部皮肤感受器对疼痛等感觉十分敏感。早在1913年,美国医学博士威廉·菲兹杰拉德(Wiiliam Fitzgerald))在《反射区健康疗法》(Reflexologyforgoodheal)一书中,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反射学理论。作者认为在人体中有10条从足底发出的可以传递痛觉或其他刺激的纵向排列线,同时在足底还存在横向的线,这些纵、横线的重合点就是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反应点和刺激点,也就是足部反射区。德国人玛鲁卡多与依古哈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反复的临床实践,于1975年出版了《足反射疗法》一书,该书明确的将人体的足部分为56个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定位,并沿用至今。因为足底是内脏是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器官的反射区都在足底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足底按摩十分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足底按摩仪琳琅满目,这些按摩机构主要工作原理是在足部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气囊按摩、机械按摩、水疗等)实现足部的按摩放松。目前市面上销售和使用的按摩机构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磁石类、气泡类、机械类。其中机械类主要是利用不断旋转的滚轴,对脚部进行的纯机械按摩,目前市面上的机械类足底按摩仪的机械结构较为单一,使用相似的偏心轮结构以及按摩头对足底按摩,且作用的形式和区域也相似。
目前这些足底按摩仪中的足底按摩机构,其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足底的按摩区域划分比较少,一般只是上下两个区域,按摩前脚掌和后脚掌,最多是上中下三个区域的划分,按摩区域单一,作用点和作用区域比较少,按摩覆盖范围比较少,按摩效果不理想。
二是所有区域的按摩头都是震动敲击或者滚轴滚动按摩,按摩方式比较单一,作用方式单一,造成按摩效果也比较单一,不能区分不同的穴位进行不同方式的按摩,影响整体按摩疗效,不能模拟中医的各种按摩手法对各个穴位进行刺激。
三是整个按摩仪一般所有区域都是同时动作,相同动作,不能针对局部区域进行单独按摩,难以实现对某一个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放松,且没有不同区域间的协同配合,导致最终按摩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该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至少区分了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不同区域中的按摩组件均可单独运行,也可组合协同运行,模仿中医的按摩轨迹和按摩动作,按摩区域更大,适用性更广,可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所述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包括: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还包括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独立地摆动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独立地旋转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
这样,首先是区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按摩组件对应的运行轨迹不同,可以对应中医的不同的按摩方式和按摩手法,而且是针对脚底不同的反射区和穴位区域形成新的按摩区域分区,可在区域范围内覆盖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可结合按摩组件的动作模仿按摩手法实现较为全面的按摩动作覆盖;并可匹配不同的按摩方式,更加有针对性,按摩效果更好,其次每个按摩组件均是可以被独立控制地运行进行按摩或者不按摩,针对不同区域实现顶按,揉按,刮擦和推拿等不同的中医按摩手法的切换,组合或者针对性按摩,按摩适用性更广,按摩效果更好。利用不同的按摩区域和独立控制的不同的按摩方式来模仿中医手法以神经反射及中医原理来刺激足底反射区,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对足底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的覆盖面更全,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的问题。而且整个足底多分区按摩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覆盖足底较大范围的按摩,并可模拟按摩手法实现各按摩区域的按摩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还可以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两个摆动按摩区域,两个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
这样,因为摆动按摩组件可以一定的角度扫过扇形的面,扫过的区域均属于摆动按摩区域,相比目前的固定位置击打和旋转针对的一个点位来说,扇形扫过的面积更大,轨迹更长,因此按摩头按摩覆盖面积也越大,一次按摩多个反射区域和多个穴位,按摩效率更高,按摩效果更好;并且通过摆动按摩组件形成摆动按摩的方式能够实现按摩手法中的刮手法动作。
优选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四个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内外侧和中下部内外侧。
这样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可以将脚心周围的中上内侧、中上外侧、中下内侧和中下外侧的区域均可覆盖,最大程度地使得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作用范围覆盖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实现尽可能多地对所有反射区进行刺激,进而达到中医足底按摩足疗的良好效果。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分区,只要是设置的区域覆盖面积能够对应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即可,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的优点是既可以尽可能多的按摩覆盖反射区,达到进一步细化按摩作用部位、精准按摩的作用,又不会因为设置太多的摆动按摩组件而使得整体机构过于庞大、笨重和复杂。
优选的是,至少有一个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心区域。
这样设置是因为脚心处为涌泉穴及与肾脏相关反射区的位置,将该区域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可以让其内的旋转按摩组件带动按摩头在该区域做旋转运动,可以模仿中医的顶按和刮揉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级进行刺激,配合其他的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
优选地,至少有一个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跟区域。
这样在脚跟位置处设置旋转按摩区域是因为足跟处软组织较少,此处不宜做较强烈的顶按,按摩过强反而会导致不适。此处的按摩组件旋转设定,针对性强,在能实现一定程度顶按的同时,增大了旋转时作用的范围,旋转运动可以模仿中医的揉法、摩法、擦法。
优选地,所述摆动按摩组件和所述旋转按摩组件均包括对应的按摩头和按摩体,所述按摩头设置于所述按摩体上;所述摆动按摩组件中的按摩体可摆动设置在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所述旋转按摩组件中的按摩体可旋转设置在所述旋转按摩区域。
这样,按摩头可升降设置于按摩体上,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相对于旋转按摩区域做旋转运动,同时摆动按摩区域的按摩体相对于摆动按摩区域做摆动运动,进而带动位于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上的按摩头在水平方向做相对于旋转按摩区域的旋转运动,带动位于摆动按摩组件上的按摩体在水平方向做相对于摆动按摩区域的摆动运动,再加上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进而实现模仿中医按摩中的推法、摩法、擦法、顶按、揉法、刮揉等按摩手法,多种中医按摩手法可以根据需要刺激按摩的区域和穴位以及反射区配置和使用,达到中医足底按摩的效果,而且按摩效率更高,按摩疗效更好。
优选地,所述按摩头独立地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按摩体上。
这样,不但有水平方向的按摩体的旋转运动和摆动运动,还有按摩头独立地垂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结合后按摩头既有垂直方向的升降运动,又有水平方向的摆动和旋转运动,可以灵活实现模仿中医按摩中的推法、摩法、擦法、顶按、揉法、刮揉等按摩手法,多种中医按摩手法可以根据需要刺激按摩的区域和穴位以及反射区配置和使用,达到中医足底按摩的效果,而且按摩效率更高,按摩疗效更好,同时由于运动的部件比较小,因此需要的动力小,进一步降低能耗。
优选地,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独立地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上;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独立地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上。
这样,不同的按摩头可以被单独控制上升进行顶压按摩,也可以下降降低按摩力度或者下降后使得按摩头脱离与脚底的接触而不进行按摩,可以实现单独控制每个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每个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进行按摩还是不进行按摩,达到不同区域不同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组合搭配进行按摩,按摩效率更高,相比传统中医手工按摩,按摩时间大大缩短,使用者体感更加舒服,而且按摩效果更好。
进一步优选地,包括升降传动组件以及驱动所述升降传动组件动作的升降力输入组件;所述按摩头通过所述升降传动组件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按摩体上。
这样,升降力输入组件的作用是将升降力输入至按摩机构内,为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升降运动提供升降动力。升降力输入组件与升降传动组件连接,使得升降动力通过升降传动组件传动至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驱动他们的按摩头上升或者下降。而且由于是每个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均设置独立的升降传动组件,因此可以独立的控制各个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升降,方便进行不同按摩方式和按摩力度的按摩头的组合和搭配,实现不同的理疗按摩方案。当然实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升降的升降力输入组件和升降传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气体驱动,也可以是液压驱动,还可以是其他的机械驱动,可以是齿轮传动也可以是其他简单地机械传动,只要是能够实现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相对按摩体升降运动即可。
进一步优选地,包括摆动传动组件以及旋转传动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与对应的所述摆动传动组件连接,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与对应的所述旋转传动组件连接;还包括水平力输入组件,所述水平力输入组件驱动所述摆动传动组件以及所述旋转传动组件动作。
这样,水平力输入组件可以是输入电力、液压力也可以是其他的动力源的装置或者设备,只要是可以通过旋转传动组件带动与之连接的对应的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旋转运动,通过摆动传动组件带动与之连接的对应的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摆动即可。而摆动传动组件和旋转传动组件可以是齿轮传动组或者是偏心轮传动组、也可以是皮带传动组还可以是液压传动组,还可以是链条传动或者是其他的传动机构或者装置,只要是能够传递水平力给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即可。
优选地,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本体,所述按摩本体为球体、偏置的圆弧面棱体、偏置的“一”字棱体或偏置的“十”字棱体结构。
这样,不同的按摩本体形状产生不同的按摩效果,结合整体的按摩头的摆动和旋转运动以及升降运动,可以更好地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推法、摩法、擦法、顶按、揉法、刮揉等按摩手法,而且可以根据位置选择按摩的力度,实现提高使用者按摩时的舒适度,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足部按摩仪,该足部按摩仪具有前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至少区分了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不同区域中的按摩组件均可单独运行,也可组合协同运行,模仿中医的按摩轨迹和按摩动作,按摩区域更大,适用性更广,可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部按摩仪,包括外壳和容纳于所述外壳之内的足底按摩机构,所述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还包括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独立地摆动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独立地旋转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
这样,外壳内设置了足底按摩机构,使用时使用者将脚部伸入外壳内,放到按摩支撑板上,足底按摩机构运行对使用者足底进行按摩。而足底按摩机构首先是区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按摩组件对应的运行轨迹不同,可以对应中医的不同的按摩方式和按摩手法,而且是针对脚底不同的反射区和穴位区域,匹配不同的按摩方式,更加有针对性,按摩效果更好,其次每个按摩组件均是可以被独立控制地运行进行按摩或者不按摩,针对不同区域实现顶按,揉按,刮擦和推拿等不同的中医按摩手法的切换,组合或者针对性按摩,按摩适用性更广,按摩效果更好。利用不同的按摩区域和独立控制的不同的按摩方式来模仿中医手法以神经反射及中医原理来刺激足底反射区,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的问题。而且整个足底多分区按摩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足底按摩机构和足部按摩仪,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至少区分了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不同区域中的按摩组件均可单独运行,也可组合协同运行,模仿中医的按摩轨迹和按摩动作,按摩区域更大,适用性更广,可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足底按摩区域分区图。
图2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标准足底反射区参考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俯视图及对应按摩头形状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图3中A-A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图3中B-B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图3中C-C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仰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另一实施例仰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足部按摩仪主要部件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摆动按摩区域 2…旋转按摩区域 3…电动机 4…外壳 5…第一按摩组件 6…第二按摩组件 7…第三按摩组件 8…第四按摩组件 9…第五按摩组件 10…第六按摩组件11…第一按摩头 12…第二按摩头 13…第三按摩头 14…第四按摩头 15…第五按摩头16…第六按摩头 17…按摩用气体容纳体 18…按摩气泵 19…按摩体 20…上下活动轴21…支撑固定盘 22…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 23…按摩连接件 24…按摩活动件 25…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 26…按摩用排气电磁阀 27…按摩用充气电磁阀 28…按摩气管 29…第一蜗杆 30…第一蜗轮 31…第一传动旋转轴 32…第二传动旋转轴 33…第三传动旋转轴34…第四传动旋转轴 35…第五传动旋转轴 36…第六传动旋转轴 37…第一过渡齿轮38…第二过渡齿轮 39…第三过渡齿轮 40…第五过渡齿轮 41…第一旋转齿轮 42…第二旋转齿轮 43…第三旋转齿轮 44…第四旋转齿轮 45…第五旋转齿轮 46…第六旋转齿轮47…第一传动杆 48…第二传动杆 49…第三传动杆 50…第四传动杆 51…第六传动杆52…第二蜗杆 53…第二蜗轮 54…第七传动杆 55…第八传动杆 56…第七过渡齿轮 57…第八过渡齿轮 59…第十二过渡齿轮 60…第一固定柄 61…第四固定柄 62…第五固定柄63…第七固定柄 64…第十固定柄 65…第十一固定柄 66…第四过渡齿轮 67…第六过渡齿轮 87…按摩入口 88…脚底支撑板 90…按摩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的图1至图10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本实用新型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包括按摩支撑板90和组合按摩组件,所述组合按摩组件包括至少两组按摩组件,每组所述按摩组件包括按摩头和用于支撑所述按摩头的按摩体,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本体,至少两组按摩组件的所述按摩本体形状有差异,所述按摩体均设置在所述按摩支撑板90上。例中,请参考图1,按摩支撑板上设置有六个按摩区域,分别是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和两个旋转按摩区域,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分别位于按摩支撑板上对应于脚底的中上部内侧(第一按摩区域)、中上部外侧(第二按摩区域)、中下部内侧(第四按摩区域)和中下部外侧(第五按摩区域),两个摆动按摩区域分别是位于按摩支撑板上对应于脚心位置处(第三按摩区域)和脚跟位置处(第六按摩区域),即两个摆动按摩区域1分别对应脚底的脚心区域和脚底的脚跟区域。每个按摩区域内均设置有对应的按摩组件,每个按摩组件中均设置有按摩头,即第一按摩区域上设置的是带有第一按摩头的第一按摩组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区域上对应地设置有带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头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组件。参考图3,位于所述脚底中上位置内外两侧的摆动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一按摩头11的第一按摩组件5和包括第二按摩头12的第二按摩组件6,位于所述脚底中下位置内外两侧的摆动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四按摩头14的第四按摩组件8和包括第五按摩头15的第五按摩组件9,位于所述脚底脚心和脚跟位置处的旋转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三按摩头13的第三按摩组件7和包括第六按摩头16的第六按摩组件10。根据反射学说原理,对应位置为:中线左右内侧缘的位置对应人体脊椎,主要按摩部件为第一按摩组件5、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外侧缘对应人体上、下肢,主要按摩部件为第二按摩组件6、第五按摩组件9和第六按摩组件10;脚趾部分相当于人体头颈部,前脚掌部分对应人体胸腔和上腹部,即主要按摩部件为第一按摩组件5和第二按摩组件6;而足心相当于人体下腹部,主要按摩部件为第三按摩组件7、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双足跟相当于人体的臀部,主要按摩部件为第五按摩组件9。即足内反射区对应人体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区对应人体肢体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区对应人体脏腑器官;足背反射区对应人体面部组织器官。
这样的结构设置将单只脚底按摩的一侧的脚底整个按摩区域划分为六个区域(另一只脚底按摩区域镜像设置)。即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和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在旋转按摩区域2内,旋转按摩组件相对于按摩支撑板90做旋转按摩运动,即做自转运动,旋转按摩组件主要实现的是按摩中的揉和按压的按摩方式,当然在每个旋转按摩区域2内至少要设置一个按摩头,当然在旋转按摩区域2内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更多的旋转运动的按摩头。而在摆动按摩区域1内,摆动按摩组件整体是每个脚的脚边缘的端部为轴心沿一定的半径旋转一定角度,该摆动按摩组件整体运行轨迹为扇形,而位于摆动按摩区域1中的每个摆动按摩组件中的按摩头至少为一个,该按摩头随着整个摆动按摩组件一起运动,进而实现持续地或间断地推、刮、擦、摩的几种按摩方式。当然还可以设置更多或者更少的按摩区域,但是至少需要设置一个摆动按摩区域1和一个旋转按摩区域2,这样才能够实现不同的按摩方式和按摩区域进行组合,使得按摩覆盖区域更大,且按摩效果更好。也可以是在脚底中上部位和中下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一个摆动按摩区域1,这样相对于设置一个摆动按摩区域1而言,有效增大了按摩覆盖的面积,提高按摩效率和按摩效果,可以是以脚尖中央位置为圆心,脚尖到脚心的距离为半径做摆动运动,或者是以脚心中央位置为圆心,脚尖到脚心的距离为半径做摆动运动,这样均可以实现较大面积的按摩覆盖率。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的摆动按摩区域1,每个摆动按摩区域1上均设置摆动运动的摆动按摩组件,最优选的为如图1和图3所示的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和对应的四个摆动按摩组件,这样既可以实现尽可能最大化按摩覆盖面积,同时又可以避免设置过多的摆动按摩组件而造成机构过于复杂,体积过于庞大、重量过重的情况出现。而同样地,可以在按摩支撑板90上设置一个旋转按摩区域2,可以设置在脚心位置处或者脚跟位置处,优选是设置在脚心位置处,因为脚心处为涌泉穴及与肾脏相关反射区的位置,将该区域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2可以让其内的旋转按摩组件带动按摩头在该区域做旋转运动,可以模拟中医的顶按和刮揉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级进行刺激,配合其他的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当然可以设置更多个旋转按摩区域2,只要是能够旋转对反射区做按摩即可。但是最优选的就是设置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分别在脚心和脚跟位置处。因为除去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之外,最重要的反射区比较集中的两个区域在此处,因此设置在此处的按摩效率最高,按摩效果最好。如果设置更多的旋转按摩区域2,则会设置更多的对应的旋转按摩组件,有可能造成机构过于复杂,重量过重,产生相互干扰,能耗提高等问题出现,而且后期维护成本也比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7,所述第六按摩组件10位于所述第四按摩组件8和所述第五按摩组件9外方且下方位置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5位于第一至第三脚趾以及脚掌前部内侧区域位置处。所述第二按摩组件6位于第四和第五脚趾以及脚掌前部外侧区域位置处。所述第四按摩组件8位于脚底的脚心至脚跟之间内侧区域位置处。所述第五按摩组件9位于脚底的脚心至脚跟之间外侧区域位置处。具体而言,第一按摩组件5分布于1-3足趾及足掌前内侧区,按摩部位对应位于1-3趾骨及1-3跖骨的大部分区域周围的组织,此区域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前额、大脑、颈项、眼、斜方肌、甲状腺、胃脊柱等。第二按摩组件6分布于4、5足趾及足掌前外侧区,按摩部位对应位于第4中节趾骨、第4近节趾骨、第5趾骨及第3、4跖骨周围的组织,此区域主要对应前额、耳、斜方肌、肺、心、肩关节等。第三按摩组件7分布于足心即涌泉穴的周围,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肾脏等。第四按摩组件8分布于足心与足跟之间的内侧一半位置处,按摩对应的是足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肠道、输尿管、膀胱、胰、脊柱等。第五按摩组件9分布于足心与足跟之间的外侧一半位置处,对应位于骰骨、第三楔骨及第2、3跖骨底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反射区为肠道、肘关节、膝关节、脾。第六按摩组件10分布于足跟附近,按摩对应于跟骨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生殖腺、坐骨神经、膝关节、脊柱等。因此,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对应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组件,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对应设置的两个旋转按摩组件,区域划分更加合理,覆盖面更加广,按摩适用范围更广,且针对性划分按摩区域,并且针对按摩区域进行对应的按摩手法动作,让足底按摩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理疗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开可以是:所述第六按摩组件10上表面为从脚尖方向朝向脚跟方向延伸的长条状。这样第六按摩组件10作用的脚跟面积尽可能最大,而且保证第六按摩组件10的第六按摩头16运行更加平稳,进一步保证按摩效果。优选地,所述第一按摩组件5上从脚尖朝向脚心方向排列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按摩头11。这样在整体的第一按摩组件5进行摆动的过程中,第一按摩组件5上的至少两个按摩头对该区域内的组织尽可能多按摩到,保证按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使用按摩气泵18作为驱动气体动力的升降力输入组件,按摩气泵18与按摩用气囊17通过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和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流量可调式启闭连通。即按摩用气囊17可充放气式设置在一个按摩体19内,按摩体19内的至少设置一个可充放气的柔性的按摩用气囊17,所述按摩用气囊17的顶部支撑并连接位于所述按摩体19外部的按摩头,因为动力源为气体,按摩气泵18作为气体动力源的驱动装置,所述气体通过所述按摩气泵18流量可控式输入所述按摩用气囊17或从所述按摩用气囊17流量可控式输出。这样,在使用时,如果需要各个按摩区域内各个按摩组件对应的按摩头上抬顶压脚底局部进行独立运行,可以打开按摩气泵18与对应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使得气体动力源与按摩组件之间的输入气路打开,作为动力源的气体输入对应的按摩用气囊17内,按摩用气囊17因为气体的输入而膨胀变大,进而向上顶起被按摩用气囊17支撑的按摩体19外部的对应的按摩头,实现按摩头的上升而对脚底施加顶压的力量进行按摩。当不需要顶压时,打开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和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使得按摩用气囊17与外界连通的输出气路打开并连通外界,按摩用气囊17内气体被流量可调节地输送至外界,按摩用气囊17因其内气体量变小而变瘪而位置变低,其支撑的对应的按摩头随着按摩用气囊17顶部位置下降而下降直至恢复原位。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每个按摩区域的每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均可以实现上升后的顶压状态,而且因为是气体通过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和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输入输出均为流量可控式进行,所以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体积量可控,因此上抬的高度以及顶压的力量的力度均是可以调节的,方便以不同的力量进行按摩和切换,而且是可以逐渐改变力量,实现无级变力,实现更好的组合按摩力度和运动的效果。在实施例中,所述按摩体19内上下排列设置有至少两个按摩用气囊17,按摩用气囊17由上至下依次连通,所述最上方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支撑并驱动连接位于所述按摩体19外部的按摩头。这样,多个按摩用气囊17叠加,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更大,力度可调范围加大,而且运行更加平稳。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均通过对应的按摩气管28与所述按摩气泵18流量可调式充气连通和放气连通。这样通过按摩气管28流量可调式充气连通和放气连通,使得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体积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可控,即可以控制一定时间内的按摩用气囊17膨胀或者缩小的程度,即可以控制单位时间内的各个按摩头的上抬或者下降的幅度进而控制按摩头对脚底施加的压力的大小,可以实现用力使劲按压还是轻度按压还是不进行按压等不同的按摩模式控制选择,增大了整体足部按摩仪的适用性。所述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用气囊17一端与所述按摩气泵18连通的按摩充气气管上均设置有对应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所有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用气囊17另一端汇集形成按摩排气气管与所述外界流量可调式连通,所述排气气管上设置有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这样六个按摩区域有六个按摩气管28,每个按摩气管28上均设置有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设置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启或者关闭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对单独的各个按摩组件内的按摩用气囊17进行充气。而所有的按摩用气囊17另一端汇集形成按摩排气气管与外界流量可调式连通,使得只需要在最终汇总后的总的按摩排气气管上设置一个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即可排气,具体原理为当需要给单独的一个按摩区域的按摩组件进行充气时,关闭按摩排气气管上的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打开与该按摩组件连通的按摩充气气管上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气体动力源根据设定的流量输入至该按摩用气囊17内。当该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组件需要放气时,开启与该按摩组件连通的按摩排气气管上设置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同时开启汇总后总的排气气管上的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因为气体压力的关系,该按摩组件中的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被输出至外界,实现按摩头的下降。当然除了使用按摩用气囊17之外,还可以是使用其他的按摩用气体容纳体,即只要是可以容纳气体而且随着气体的充气和放气而膨胀或者缩小的封闭的柔性容器均可以。而且除了气体作为动力源,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动力比如液体作为动力源,可以使用液压驱动各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做升降运动,进而实现独立启动单个或者多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对脚底进行按摩,所有的这些传动组件都可以称之为升降传动组件,所有这些只要是能够驱动各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升降设置在摆动按摩区域和旋转按摩区域即可。这样可以独立启动不同位置的脚部区域,可以组合按摩不同位置的脚部区域,可以提高整体按摩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7,摆动按摩区域的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底部固定有上下活动轴20,所述第一按摩头11、第二按摩头12、第四按摩头14和第五按摩头15底部分别与位于其下方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下活动轴20固定,所述上下活动轴20的中下部插入对应的所述按摩体19内,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下部或底部与对应的所述按摩体19内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或者上部相抵或者固定。即第一按摩组件5、第二按摩组件6、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这四个摆动按摩组件中的按摩头下方均采用单独的上下活动轴20来传递按摩用气囊17扩充或者缩小的变化引起的抬升力或者下降力,而这些按摩区域为摆动按摩区域1,这样的结构比较简单,上下活动轴20与对应的按摩头直接固定,固定更加牢固,运动传递过程能量损耗小,节省能源。具体可以是在所述按摩体19顶部设置有活动伸出孔,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下部穿过所述活动伸出孔后与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或上部相抵或固定。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应的按摩头随着按摩用气囊17上抬和下降。而且更进一步,所述按摩体19环绕所述活动伸出孔设置有向上纵向延伸的活动导向圈,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中下部上下活动设置于所述活动导向圈内。这样设置的优点是,活动导向圈可以作为导向方便上下活动轴20上升和下降,同时有利于安装时的导向,更加有利于上下活动轴20在上下活动的过程中提供支撑力避免其因来回晃动而发生折弯或者是发生按摩位置发生偏移而影响按摩效果。而且还可以是上下活动轴20的底部设置支撑固定盘21,支撑固定盘21底部与按摩用气囊17顶部相抵或者固定,且支撑固定盘21的面积大于上下活动轴20底端的面积,这样按摩头的升降运行更加平稳。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旋转按摩组件的所述按摩体19包括按摩连接件23,升降传动组件包括按摩活动件24,按摩连接件23顶端与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按摩连接件23的底部与按摩活动件24相抵,按摩活动件24的底部与按摩用气囊17顶部相抵或固定,按摩用气囊17膨胀或缩小带动按摩活动件24上升或者下降,进而带动按摩连接件23上升或者下降,最终带动按摩头上升或者下降,这样可以实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升降。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更换各个部件。当然还是可以采用其他的升降机构来升降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只要是可以升降各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均可,但是优选气体动力源的优点是气体来源广泛,可以使用室内空气,成本低而且可以实现无级调节。优选使用的升降传动组件是上面描述的,这样的结构简单而且运行平稳。
本实用新型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包括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一按摩头11、第二按摩头12、第四按摩头14和第五按摩头15下方的所述按摩体19一端固定,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带动与之固定的所述按摩体19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使得所述按摩体19运动轨迹为扇形,即按摩体19相对于按摩支撑板90而言是做往复摆动运动。这样结构的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作为旋转传动组件中的一种,这样结构的摆动传动组件即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按摩组件5、第二按摩组件6、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这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内的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19绕其自身一端为轴心做一定角度的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进而带动整个按摩体19做摆动运动,而相对应的按摩头固定在按摩体19上,因此相对应的按摩头沿着扇形的运动轨迹进行刮、擦等运动。这样通过单独的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这一个简单的部件,就可以控制摆动按摩组件上的所有按摩头一同摆动,动作同步性高,而且结构简单、方便后期维护和更换。当然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19的摆动驱动可以是单独控制,即通过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可以作为摆动传动组件之一进行联合控制多个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摆动,也可以驱动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旋转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按摩活动件24中央内,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外周与所述按摩连接件23中央孔圆周方向卡接固定。这样设置的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在被驱动器驱动旋转的时候其可以带动按摩连接件23旋转运动,因为按摩头底部与按摩连接件23顶部可拆卸固定,因此可以带动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即第三按摩组件7的第三按摩头13和第六按摩组件10的第六按摩头16旋转,进而实现按和揉的效果。同时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与按摩连接件23中央滑动连接,使得按摩连接件23可以上升和下降,进而带动第三按摩头13和第六按摩头16上升或者下降,也可以附加或者不附加两者的360°旋转运动。在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上设置有凸起的卡棱,所述按摩连接件23中央孔壁上设置有对应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棱圆周方向卡接固定,所述卡棱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内。这样的卡接方式一方面按摩连接件23的上下活动不影响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的转动,而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的旋转也不会影响到按摩连接件23的位置高度,即实现可以单独控制第三按摩头13和/或第六按摩头16上升或者下降,也可以单独控制其全角度旋转即自转。来实现模拟中医按摩的顶按、顶揉和单揉的按摩方式。在此处,水平力可以是电力、液压力或者其他的动力源,而水平力输入组件可以是输入这些电力、液压力或者其他动力源的装置,只要是能够输入动力即可。而摆动传动组件和旋转传动组件可以将水平力输入传动至摆动按摩组件做摆动或者传动至旋转按摩组件作旋转运动,只要是能够带动各按摩组件做摆动或者旋转运动即可。具体的旋转传动组件和摆动传动组件结构可以是齿轮传动组或者是偏心轮传动组、也可以是皮带传动组还可以是液压传动组,还可以是链条传动或者是其他的传动机构或者装置,只要是能够传递水平力给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即可。具体可以是水平力输入组件分别与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三传动旋转轴33、第四传动旋转轴34、第五传动旋转轴35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连接,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四传动旋转轴34和第五传动旋转轴35往复旋转部分角度,所述旋转角度小于180°,驱动所述第三传动旋转轴33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全角度旋转。这样,每个摆动按摩组件的对应的传动旋转轴(即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四传动旋转轴34和第五传动旋转轴35)带动其按摩头做摆动,每个旋转按摩组件的对应的传动旋转轴(即第三传动旋转轴33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带动其按摩头做360°旋转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图8为仰视图,所以在图的左侧为右侧脚按摩区域,图的右侧为左侧脚按摩区域,下面的描述为根据按摩作用的左侧脚和右侧脚的角度来说明是左侧还是右侧。水平力输入组件包括电动机3,所述电动机3输出轴上固定或成型有第一蜗杆29,所述第一蜗杆29与第一蜗轮30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蜗轮30通过第一过渡齿轮37与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啮合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传动旋转轴33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中央。这样就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电动机将旋转运动通过相同啮合的第一蜗杆29、第一蜗轮30、第一过渡齿轮37将旋转运动传递至左右两侧的第三旋转齿轮43,而固定于第三旋转齿轮43中央的第三传动旋转轴33进而被驱动旋转带动与之固定的第三按摩头13进行360°旋转运动。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两个啮合的第二过渡齿轮38啮合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偏置的第一传动杆47与左侧的第四旋转齿轮44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47一端沿圆周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47的另一端与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一侧铰接,所述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与右侧第四旋转齿轮44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四传动旋转轴34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中央。这样,旋转的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滑动铰接偏置于第三旋转齿轮43一侧的第一传动杆47驱动与第一传动杆47另一端一侧铰接的第四旋转齿轮44,使得第四旋转齿轮44只能够往复旋转一定角度,而该角度小于180°。实现第四按摩组件8的按摩头的摆动,这样因为齿轮和偏置的连接杆的传递方式,使得按摩头的摆动更加稳定而且保证两侧的第四按摩组件8的按摩头运行轨迹相同且对称运行,舒适性更好。左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四固定柄61,所述第一传动杆47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固定柄61上。第四固定柄61的优点是使得往复角度旋转更加圆滑而且更加省力。所述第四传动杆50一端沿圆周方向滑动连接于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四传动杆50的另一端与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一侧铰接,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与左侧第一旋转齿轮41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传动旋转轴31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中央。这样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第四传动杆50、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将部分角度的旋转传动至第一传动旋转轴31,最终带动第一按摩头11做摆动。更进一步优选地的是: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固定柄60,所述第四传动杆50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柄60上。第一固定柄60的优点是使得往复角度旋转更加圆滑而且更加省力。还可以是: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啮合连接,所述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与左侧第六旋转齿轮46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传动旋转轴36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中央。进一步可以是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第三过渡齿轮39啮合连接。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与左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两个所述第四过渡齿轮66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偏置的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一端沿圆周方向分别滑动连接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一侧铰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传动旋转轴35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下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第五固定柄62,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五固定柄62上。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传动旋转轴32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旋转齿轮42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通过第五过渡齿轮40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上面描述的摆动传动组件和旋转传动组件驱动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做相应的摆动或者是旋转运动,优点均为结构简单,联动比较牢靠,左右侧运动速度一致方向镜像或者对称,符合中医按摩理论同时舒适度很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水平力输入组件包括电动机3,所述电动机3输出轴上固定或成型有第二蜗杆52,所述第二蜗杆52两侧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的第二蜗轮53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蜗轮53通过第六过渡齿轮67与左侧和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传动旋转轴36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中央。还可以是:左侧和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分别对应偏置的两个第六传动杆51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六传动杆51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偏向内侧位置处,所述第六传动杆51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一侧铰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传动旋转轴35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下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第十一固定柄65,所述第六传动杆51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十一固定柄65上。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传动旋转轴32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旋转齿轮42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通过第八过渡齿轮57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和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传动旋转轴33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分别与对应的左侧和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第七过渡齿轮56啮合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偏置的第七传动杆54与左侧的第四旋转齿轮44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七传动杆54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偏向内侧和上侧位置处,所述第七传动杆54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一侧铰接,所述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与右侧第四旋转齿轮44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四传动旋转轴34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中央。左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上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十固定柄64,所述第七传动杆54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十固定柄64上。所述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偏置的第八传动杆55与右侧的第一旋转齿轮41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八传动杆55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偏向外侧和上侧位置处,所述第八传动杆55的另一端分别与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一侧铰接,所述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与左侧第一旋转齿轮41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一传动旋转轴31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中央。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上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七固定柄63,所述第八传动杆55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七固定柄63上。因为本实施例与前面所述实施例描述的传动的第一个实施例比较相似,因此这种结构的传动组件均可以驱动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做相应的摆动或者是旋转运动,优点均为结构简单,联动比较牢靠,左右侧运动速度一致方向镜像或者对称,符合中医按摩理论同时舒适度很高。具体的传动过程与上一个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7,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本体,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本体形状可以为球体,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本体形状为偏置的圆弧面棱体、偏置的“一”字棱体或偏置的“十”字棱体结构。图3显示不同按摩头的不同角度的视图。这样,不同的按摩本体形状产生不同的按摩效果,结合整体的按摩头的摆动和旋转运动以及升降运动,可以更好地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推法、摩法、擦法、顶按、揉法、刮揉等按摩手法,而且可以根据位置选择按摩的力度,实现提高使用者按摩时的舒适度,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部按摩仪,请参考图1至图10,包括外壳4和容纳于所述外壳4之内的足底按摩机构,而足底按摩机构为前面描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所述外壳4顶部设置有脚伸入的按摩入口87,所述按摩头位于所述按摩入口87正下方位置处。外壳内设置了足底按摩机构,使用时使用者将脚部伸入外壳内,放到脚底支撑板88上,足底按摩机构运行对使用者足底进行按摩。而足底按摩机构首先是区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按摩组件对应的运行轨迹不同,可以对应中医的不同的按摩方式和按摩手法,而且是针对脚底不同的反射区和穴位区域,匹配不同的按摩方式,更加有针对性,按摩效果更好,其次每个按摩组件均是可以被独立控制地运行进行按摩或者不按摩,针对不同区域实现顶按,揉按,刮擦和推拿等不同的中医按摩手法的切换,组合或者针对性按摩,按摩适用性更广,按摩效果更好。利用不同的按摩区域和独立控制的不同的按摩方式来模仿中医手法以神经反射及中医原理来刺激足底反射区,达到良好的放松、预防、保健的效果。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的问题。而且整个足底多分区按摩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优选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和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还包括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独立地摆动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独立地旋转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两个摆动按摩区域,两个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区域包括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四个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内外侧和中下部内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心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跟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按摩组件和所述旋转按摩组件均包括对应的按摩头和按摩体,所述按摩头设置于所述按摩体上;所述摆动按摩组件中的按摩体可摆动设置在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所述旋转按摩组件中的按摩体可旋转设置在所述旋转按摩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独立地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上;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独立地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传动组件以及驱动所述升降传动组件动作的升降力输入组件;
所述按摩头通过所述升降传动组件可升降设置于所述按摩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摆动传动组件以及旋转传动组件,所述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与对应的所述摆动传动组件连接,所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与对应的所述旋转传动组件连接;
还包括水平力输入组件,所述水平力输入组件驱动所述摆动传动组件以及所述旋转传动组件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本体,所述按摩本体为球体、偏置的圆弧面棱体、偏置的“一”字棱体或偏置的“十”字棱体结构。
11.一种足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足底按摩机构,所述足底按摩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
CN202222705488.0U 2022-10-13 2022-10-13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Active CN219049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5488.0U CN2190494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5488.0U CN2190494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9467U true CN219049467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05488.0U Active CN2190494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94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3469B (zh) 一种可调式六自由度人体头部按摩保健机器人
CN204468616U (zh) 三自由度混联式中医推拿按摩机器人
CN200948227Y (zh) 全身理疗按摩机
CN201524215U (zh) 人体脊柱修复仪
CN101756781B (zh) 人体脊柱修复仪
CN104606035A (zh) 三自由度混联式中医推拿按摩机器人
CN109009916A (zh) 一种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理疗床
CN101455611B (zh) 一种脚部按摩器及穴位按摩方式
CN204521437U (zh) 多功能被动式有氧代谢运动床
CN104161647B (zh) 一种按摩装置
CN209316475U (zh) 一种足浴按摩盆
CN201211305Y (zh) 一种智能健康脊柱按摩椅
CN202236211U (zh) 一种按摩床
CN115531186A (zh) 足部按摩仪
CN219049467U (zh) 足底多分区独立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CN103976859B (zh) 一种气压和机械三维按摩椅机芯
CN219001139U (zh) 适应足弓的扫略式冲击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CN219001138U (zh) 足底独立驱动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CN219127369U (zh) 足底旋转按摩机构及足部按摩仪
CN219001137U (zh) 足部按摩仪
CN110169910A (zh) 整复点穴骨盆复位治疗装置
CN205307180U (zh) 一种腰椎水力复元仪
CN112089601B (zh) 一种基于气囊的颈部按摩揉捏装置
CN115670913A (zh) 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
CN204106508U (zh) 一种按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