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9199U - 助行椅 - Google Patents

助行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9199U
CN219049199U CN202222901520.2U CN202222901520U CN219049199U CN 219049199 U CN219049199 U CN 219049199U CN 202222901520 U CN202222901520 U CN 202222901520U CN 219049199 U CN219049199 U CN 219049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od
backrest
chai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15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成国
蔡龙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15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9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9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9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助行椅。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助行椅包括:底架、座位、第一连杆以及靠背杆等,底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底架的底部设有轮组件。座位具有可供人乘坐的座位面,座位沿前后方向延伸,座位位于底架的上方。第一连杆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杆的上端部与座位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下端部与底架转动连接。靠背杆沿上下方向延伸,靠背杆位于第一连杆的后侧,靠背杆的上部与座位转动连接,靠背杆的下端部与底架转动连接,靠背杆的上端部高于座位面。当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座位与底架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第一连杆与靠背杆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该助行椅折叠原理简单,折叠后体积更小,便于收纳运输。

Description

助行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行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行椅。
背景技术
助行椅是一种可以辅助行走的轮椅产品,能够帮助老人、残疾人士、伤员等腿脚不便的人士外出活动和日常移动。目前市面上的普通助行椅体积庞大、过于笨重,在携带和运输时十分麻烦,在不需要使用时也会占据较大的空间。基于上述问题,市面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可折叠助行椅,但大都只能部分折叠并且折叠操作复杂,折叠后助行椅体积仍然较大,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助行椅在运输和收纳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后体积较小的助行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助行椅,所述助行椅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助行椅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底架的底部设有轮组件;
座位,所述座位具有可供人乘坐的座位面,所述座位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座位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座位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
靠背杆,所述靠背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靠背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侧,所述靠背杆的上部与所述座位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的上端部高于所述座位面;
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座位与所述底架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靠背杆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座位能够绕第一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底架能够绕第二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与所述座位能够绕第三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与所述底架能够绕第四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心线、所述第二轴心线、所述第三轴心线及所述第四轴心线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行椅还包括扶手杆,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扶手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座位面的上方,所述扶手杆与所述靠背杆转动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靠背杆的前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靠背杆的前侧,所述扶手杆的后端部与所述靠背杆能够绕第五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当所述助行椅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扶手杆绕所述第五轴心线转动至所述靠背杆的后侧;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扶手杆与所述底架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靠背杆包括上杆与下杆,所述上杆能够沿所述下杆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所述下杆连接,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上杆位于所述下杆的上方,所述下杆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杆与所述上杆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靠背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助行椅还包括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前侧,所述第二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杆连接,所述座位的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座位的后部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共同支撑于所述座位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座位的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杆转动连接,所述座位的后部与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行椅还包括脚踏组件,所述脚踏组件包括踏板与第四连杆,所述踏板具有踏面,所述第四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踏板左右两侧的两根,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面朝上,所述踏板的底部高于所述轮组件的底部,每根所述第四连杆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踏面朝前,所述第四连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底架相互收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靠背杆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当所述助行椅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靠背杆分别向前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助行椅还包括扶手杆与脚踏组件,所述底架包括底杆及横杆,所述底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横杆连接在左右两根所述底杆之间;沿所述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所述靠背杆、所述脚踏组件均位于两根所述底杆之间,所扶手杆位于所述底杆的外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助行椅各组件之间可进行折叠,折叠原理简单且便于操作,能够实现快速收折。该助行椅折叠后整体高度较低,体积扁平,占用空间显著减小,可以为人们储存、收纳和运输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右视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助行椅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的右视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助行椅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5的右视示意图。
其中:110、底架;111、底杆;112、横杆;120、座位;121、套筒;130、第一连杆;140、第二连杆;150、第三连杆;160、靠背杆;161、上杆;162、下杆;170、扶手杆;180、脚踏组件;181、踏板;1811、踏面;182、第四连杆;190、轮组件;191、前轮;192、后轮;
1001、第一轴心线;1002、第二轴心线;1003、第三轴心线;1004、第四轴心线;1005、第五轴心线;1006、第六轴心线;1007、第七轴心线;1、操作按钮;2、方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人正常乘坐在该助行椅上时,乘坐者所观察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仅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助行椅,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其结构包括底架110、座位120、第一连杆130以及靠背杆160等。如图1至图2所示,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底架110沿前后方向延伸,底架110的底部设有轮组件190,座位120沿前后方向延伸,座位120位于底架110的上方。第一连杆13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杆130的上端部与座位12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30的下端部与底架110转动连接。靠背杆160沿上下方向延伸,靠背杆160位于第一连杆130的后侧,靠背杆160的上部与座位120转动连接,靠背杆160的下端部与底架110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30与座位120能够绕第一轴心线100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30与底架110能够绕第二轴心线1002转动连接,靠背杆160与座位120能够绕第三轴心线1003转动连接,靠背杆160与底架110能够绕第四轴心线1004转动连接。上述第一轴心线1001、第二轴心线1002、第三轴心线1003及第四轴心线1004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底架110具体包括底杆111和横杆112,底杆111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横杆112连接在左右两根底杆111之间,此处底架110具体包括前后两根横杆112,每根横杆11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每根底杆111与横杆112之间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杆111及横杆112之间也可以是转动连接,横杆112的数量也不限于两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架110也可以是一整块硬质板材或其他支撑结构。本实施例中,轮组件190具体包括两个前轮191和两个后轮192,其中两个前轮191分设于两根底杆111的前端部,且均为万向轮,两个后轮192分设于两根底杆111的后端部,且均为定向轮,每个前轮191的外直径均小于后轮192的外直径。
参见图1及图2所示,座位120具有可供人乘坐的座位面,本实施例中,座位面的中部下凹,左右两侧略高,此结构能够将乘坐者的重心向助行椅中间集中,防止人体发生左右滑移。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沿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第一连杆130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每根第一连杆130的下端部均与底架110中的横杆112可转动地连接。本实施例中,两根第一连杆130与同一根横杆11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该横杆112位于底架110的前部,且该横杆112的中心线与第二轴心线1002共线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每根第一连杆130的下部与横杆112固定连接,而该横杆112与底杆111能够绕第二轴心线1002转动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30也可以具有设置在座位120与底架110之间的一根或多根,且第一连杆130可以转动连接在底架110的不同位置。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靠背杆160包括上杆161与下杆162,上杆161能够沿下杆162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下杆162连接。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上杆161位于下杆162的上方,下杆162与底架110转动连接,靠背杆160的上端部高于座位面。本实施例中,靠背杆160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每侧下杆162的下端部均与同侧的底杆111转动连接,每根下杆162的上部均与座位120转动连接,因而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全部上杆161及部分下杆162高于座位面。本实施例中,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靠背杆160位于座位面上方部分的高度与座位12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近似相等,靠背杆16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杆130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沿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靠背杆160位于两根底杆111之间,具体是两根下杆162均转动连接于两根底杆111的内侧。与第一连杆130相似地,本实施例中,每根下杆162的下端部均与后侧的横杆112转动连接,该后侧横杆112的中心线与第四轴心线1004共线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每根下杆162的下部与同一根横杆112固定连接,而该横杆112与底杆111能够绕第四轴心线1004转动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靠背杆160也可以具有连接在座位120与底架110之间的一根或多根。
本实施例中,两根上杆161的上部一体设置,实际构成倒“U”形的一体杆结构,可供乘坐者倚靠或供护理人员推行,两根上杆161能够同步地沿对应的下杆162上下滑动,实现靠背杆160的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坐者。此处每根上杆161均具有中空的杆腔,每根下杆162均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在对应上杆161的杆腔中。本实施例中,两根上杆161的中间连接部分稍向后突出,一方面可以充当推拉把手,对本助行椅进行辅助移动,另一方面略向后凹陷的设计能够增加对于头部的包裹性,增加乘坐者舒适度。在其他实施例中,靠背杆160后可以额外增设推拉把手,使本助行椅能够便于家人或护理人员推行,该推拉把手也应可以通过转动或滑动进行收折。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助行椅还包括第二连杆140与第三连杆150。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连杆140、第三连杆15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连杆140位于第三连杆150的前侧。其中,第二连杆14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第一连杆130的上端部连接,第三连杆15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靠背杆160连接,座位120的前部与第二连杆140连接,座位120的后部与第三连杆150连接,第二连杆140与第三连杆150共同支撑于座位120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14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第一连杆13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两根第一连杆130与第二连杆140实际上为一体设置,三者整体为开口向下的倒“U”形一体杆。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140的中心线与第一轴心线1001共线延伸,座位120的前部与第二连杆140转动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在座位120下表面的前部固设有一环状套筒121,套筒121具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筒腔,套筒121的内径不小于第二连杆140的外径,第二连杆140穿设于套筒121的筒腔中,并可以与套筒121绕第一轴心线1001发生相对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座位120的前部与第二连杆140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而第二连杆140的两端部分别能够与同侧的第一连杆130绕第一轴心线1001相对转动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150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靠背杆160转动连接,座位120的后部与第三连杆150转动连接。其中,第三连杆150的左右两端部具体能够绕第三轴心线1003与同侧的下杆162转动连接。座位120与第三连杆150的连接方式类似于座位120与第二连杆140的连接方式:在座位120下表面的后部固设有另一环状套筒或其他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第三连杆150可以与该连接件内发生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150并非直杆,而是略微开口向上的“U”形弧形杆,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三连杆150整体支撑于座位120的下方,仅左右两端部向上延伸至座位120的两侧上方,从而能够从后侧将座位120更稳定地支撑包裹住,配合第二连杆140共同给与座位120支撑和固定。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助行椅还包括扶手杆170。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扶手杆170沿前后方向延伸,扶手杆170位于座位面的上方,扶手杆170与靠背杆160转动连接,至少部分扶手杆170位于靠背杆160的前侧。此处具体为扶手杆170的后端部与上杆161能够绕第五轴心线1005转动连接,第五轴心线1005同样沿左右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扶手杆170设有左右两根,沿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两根扶手杆170均位于底架110的外侧,具体是每根扶手杆170均连接于同侧上杆161的外侧。如此,两侧的扶手杆170均可以随上杆161进行升降,以调节使用高度,适应于不同身高的乘坐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助行椅具体为电动助行椅,其包括作用于轮组件190的电驱动机构及控制机构(图中未示出),图中示出了设于其中一根扶手杆170上的操作按钮1及方向杆2,可由乘坐者自行控制助行椅的运动、转向或停止。本实施例中,靠背杆160与扶手杆170连接之间设有限位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限制扶手杆17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扶手杆170向前旋转至大约与靠背杆160垂直后即被限位(如图1),扶手杆170向后旋转至大约与靠背杆160垂直后同样可被限位(如图3),从而使得扶手杆170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扶手杆170在图1所示的基础上向后旋转至靠背杆160后侧时,可充当推拉把手,供护理人员从后侧推行本助行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靠背杆160的后侧也可以不设限位,扶手杆170可以一直向后转动至与靠背杆160平行延伸,实现收拢。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助行椅还包括脚踏组件180,脚踏组件180包括踏板181与第四连杆182。其中,踏板181具有踏面1811,第四连杆182具有分设于踏板181左右两侧的两根。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踏面1811朝上,可供乘坐者搁置双脚,踏板181的底部高于轮组件190的底部,不会在助行椅运动时摩擦地面。每根第四连杆18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四连杆182的上端部与底架110转动连接,第四连杆182的下端部与踏板181转动连接,沿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脚踏组件180整体位于两根底杆111之间。本实施例中,每根第四连杆182的上端部均可绕第六轴心线1006与同侧的底杆111转动连接,每根第四连杆182的下端部均可绕第七轴心线1007与踏板181的同侧转动连接,第六轴心线1006及第七轴心线1007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进一步地,踏板181以及第四连杆182均能够根据乘坐者的坐姿或躺姿而向前或向后翻转一定角度,以保证乘坐者的稳定和舒适。在其他施例中,踏面1811可以通过增设防滑垫、增高垫或进行表面粗糙化等措施,赋予踏面1811更多功能。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当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轴心线1001与第三轴心线1003近似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第六轴心线1006、第二轴心线1002、第四轴心线1004近似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沿底杆111的长度延伸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一轴心线1001位于第二轴心线1002上方;沿靠背杆160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五轴心线1005、第三轴心线1003、第四轴心线1004自上而下后依次设置;第七轴心线1007位于所有轴心线最下方。
下面具体阐述本实施例中助行椅的工作原理:
参见图1至图6所示,当使用者需要将助行椅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时,需要分别折叠扶手杆170、脚踏组件180及主体部分,三者的折叠顺序不分先后。
参见图3及图4所示,扶手杆170的折叠只需要驱使两个扶手杆170分别绕第五轴心线1005向后转动,直至两个扶手杆170与靠背杆160完全收拢。
脚踏组件180的折叠需要驱使第四连杆182绕第六轴心线1006向后转动,同时驱使踏板181绕第七轴心线1007向外翻转,使脚踏组件180完全收拢于底架110下方。
助行椅主体的折叠需要使用者先将靠背杆160的上杆161与下杆162相互收拢,再向前推动靠背杆160,使靠背杆160朝向底架110转动。此过程中靠背杆160通过四连杆机构联动座位120及第一连杆130共同向前并朝向底架110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30与靠背杆160优选为向前转动,从而保证折叠后助行椅的整体长度最短,靠背杆160的前端部与第一连杆130前端部大致上下对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30与靠背杆160也可以向后转动进行收拢,同样能够使得助行椅折叠后变得扁平。
助行椅主体的折叠过程中,第一连杆130与靠背杆160始终保持平行,座位120与底杆111始终平行,第一连杆130、靠背杆160、座位120以及底杆111围设出的空间始终为平行四边形,座位面方向始终朝上,座位120的高度以及助行椅的整体高度逐渐下降。助行椅在折叠过程中,第一轴心线1001逐渐运动至第二轴心线1002前方,第三轴心线1003逐渐运动至第四轴心线1004前方。
参见图5及图6所示,当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座位120与底架110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第一连杆130与靠背杆160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扶手杆170与底架110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踏面1811朝前,第四连杆18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四连杆182与底架110相互收拢。本实施例中,当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一连杆130、第二连杆140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均位于靠背杆160的下方,此时第一轴心线1001、第六轴心线1006、第二轴心线1002、第三轴心线1003、第四轴心线1004近似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且从前至后依次排列。当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靠背杆160、座位120以及底架110相互贴合,近似为一扁平长方体,折叠后长方体的长度近似与底杆111的长度相等,宽度不超过横杆112长度,脚踏组件180收拢于此长方体的下方。此时助行椅整体高度略高于后轮192直径,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占用空间。
当使用者需要将助行椅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只需要反向操作上述步骤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助行椅,折叠操作原理简单,折叠后体积扁平,高度明显下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助行椅在储存、收纳和运输方面的需要。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助行椅,所述助行椅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助行椅包括:
底架,所述底架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底架的底部设有轮组件;
座位,所述座位具有可供人乘坐的座位面,所述座位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座位位于所述底架的上方;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座位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
靠背杆,所述靠背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靠背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后侧,所述靠背杆的上部与所述座位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的上端部高于所述座位面;
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座位与所述底架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靠背杆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座位能够绕第一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底架能够绕第二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与所述座位能够绕第三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杆与所述底架能够绕第四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心线、所述第二轴心线、所述第三轴心线及所述第四轴心线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椅还包括扶手杆,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扶手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座位面的上方,所述扶手杆与所述靠背杆转动连接,至少部分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靠背杆的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扶手杆位于所述靠背杆的前侧,所述扶手杆的后端部与所述靠背杆能够绕第五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轴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当所述助行椅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扶手杆绕所述第五轴心线转动至所述靠背杆的后侧;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扶手杆与所述底架沿上下方向相互收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杆包括上杆与下杆,所述上杆能够沿所述下杆的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地与所述下杆连接,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上杆位于所述下杆的上方,所述下杆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杆与所述上杆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靠背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助行椅还包括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前侧,所述第二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杆连接,所述座位的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座位的后部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共同支撑于所述座位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座位的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杆转动连接,所述座位的后部与所述第三连杆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椅还包括脚踏组件,所述脚踏组件包括踏板与第四连杆,所述踏板具有踏面,所述第四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踏板左右两侧的两根,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面朝上,所述踏板的底部高于所述轮组件的底部,每根所述第四连杆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当所述助行椅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踏面朝前,所述第四连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底架相互收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助行椅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靠背杆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当所述助行椅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靠背杆分别向前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行椅还包括扶手杆与脚踏组件,所述底架包括底杆及横杆,所述底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所述横杆连接在左右两根所述底杆之间;沿所述助行椅的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所述靠背杆、所述脚踏组件均位于两根所述底杆之间,所扶手杆位于所述底杆的外侧。
CN202222901520.2U 2022-11-01 2022-11-01 助行椅 Active CN219049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1520.2U CN219049199U (zh) 2022-11-01 2022-11-01 助行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1520.2U CN219049199U (zh) 2022-11-01 2022-11-01 助行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9199U true CN219049199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64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1520.2U Active CN219049199U (zh) 2022-11-01 2022-11-01 助行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9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64120A (en) Mobility aid for physically disabled people
CN216725159U (zh) 可滚动的用户支持装置
TWM573176U (zh) Electric assisted leisure chair
TWI495461B (zh) Integrated sitting, standing, rearward electric wheelchair
CN215322805U (zh) 折叠推车
CN219049199U (zh) 助行椅
US3442532A (en) Portable invalid wheelchairs
CN113264099B (zh) 儿童推车
CN113384407B (zh) 一种具有辅助升降与站立功能的轮椅
CN207445134U (zh) 电动折叠轮椅
CN212699372U (zh) 升降式多功能轮椅
CN213974150U (zh) 儿童推车
CN213962679U (zh) 多功能摇椅
CN101288616B (zh) 具有离地距离可变化的脚踏板的垂直式座椅
CN216861708U (zh) 一种新型代步车
CN219049200U (zh) 助步车
JP3398811B2 (ja) 車椅子
CN217347925U (zh) 儿童推车
CN219250725U (zh) 一种助步车
CN216091113U (zh) 折叠轮椅
JP4403567B2 (ja) 車椅子の車台
CN217391108U (zh) 辅助行走装置
CN216153850U (zh) 一种新型童车
CN219339537U (zh) 一种新型童车
CN215663603U (zh) 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