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8904U -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8904U
CN219048904U CN202222825219.8U CN202222825219U CN219048904U CN 219048904 U CN219048904 U CN 219048904U CN 202222825219 U CN202222825219 U CN 202222825219U CN 219048904 U CN219048904 U CN 219048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e
region
repositioning
mandibular
maxill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252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传洁
张清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282521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8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8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8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包括咬合主体,所述咬合主体的两相对端面分别设有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所述上颌咬合区和所述下颌咬合区之间设有线性开口;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现有咬合板在患者睡眠佩戴期间难以保持预先设定的下颌前伸位置、佩戴时咬合位置不正确的问题,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保持下颌前伸位置,正确调整牙齿的咬合位置,不因患者开口睡觉影响佩戴效果,同时不影响患者呼吸。

Description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背景技术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会引发患者关节弹响、疼痛和开口受限等症状,为减轻患者病痛,患者需要佩戴一种能够引导下颌前伸的咬合板进行治疗。
目前,常见的咬合板有分体式咬合板和上下颌一体式咬合板。其中,分体式咬合板在睡眠使用时,开口呼吸的患者可能因习惯性张口,下颌后缩,不能保持下颌前伸位,导致治疗无效。上下颌一体式咬合板,在睡眠期间佩戴时,因体积过大等容易影响患者呼吸,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可以有效地保持下颌前伸位置,正确调整下颌至预定的咬合位置,不因患者开口睡觉影响佩戴效果,同时不影响患者呼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包括咬合主体,所述咬合主体的两相对端面分别设有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所述上颌咬合区和所述下颌咬合区之间设有线性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咬合区包括上颌前牙区和上颌后牙区,所述下颌咬合区包括下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后牙区与所述下颌后牙区之间的咬合主体厚度为3mm。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高于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高于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和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分别延伸至牙颈部的下牙龈处2mm,不超过倒凹区。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低于所述上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所述下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低于所述下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后牙区和所述下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高度分别为牙冠的1/2。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前牙区和所述下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高度分别为前牙的1/3。
进一步地,所述线性开口设置在所述上颌前牙区和所述下颌前牙区之间,所述线性开口的高度为1mm。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主体为甲基丙烯酸树脂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包括咬合主体,所述咬合主体的两相对端面分别设有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所述上颌咬合区和所述下颌咬合区之间设有线性开口。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患者的两排牙分别咬合在咬合主体的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上,通过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的一体成型设计,避免牙齿的咬合位置变化,且患者在佩戴时,仅有一个正确的佩戴位置,患者容易识别,同时,一体成型的设计不易出现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上下分离的情况,能够减少患者开口睡觉对下颌位置的影响,而且患者能够通过线性开口进行呼吸,减少睡眠时的呼吸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制作成上下颌一体式的前伸再定位咬合板,能够保持有效的下颌前伸位置,不因患者开口睡觉影响佩戴效果;同时,咬合板覆盖上下颌全牙列,可防止局部牙齿受力造成的局部牙缝变大或咬合改变,能够避免牙齿的咬合位置变化;并且,患者能够利用线性开口进行呼吸,减少睡眠时的呼吸不适感,增加患者佩戴的意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板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板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板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板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1-咬合主体;2-上颌咬合区;210-上颌前牙区;220-上颌后牙区;3-下颌咬合区;310-下颌前牙区;320-下颌后牙区;4-线性开口;5-牙齿唇侧的侧壁;6-牙齿舌/腭侧的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包括咬合主体1,咬合主体1的两相对端面分别设有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之间设有线性开口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一体成型在咬合主体1上,在印模制取时,先引导下颌骨自牙尖交错位向前伸至弹响症状消失位,在此位置上进行咬合记录,通过面弓转移至牙合架上,利用藻酸盐印模材制取上下颌印模,用超硬石膏灌注为石膏模型,根据记录的咬合关系在牙合架上固定石膏模型,在制作咬合板时,根据治疗需求确定下颌前伸位置的咬合关系,一般为弹响消失位,必要时可达最大前伸位,本实用新型上的线性开口4将患者的口腔内外连通,用于患者佩戴时呼吸通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患者的两排牙分别咬合在咬合主体1的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上,通过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的一体成型设计,避免牙齿的咬合位置变化,且患者在佩戴时,仅有一个正确的佩戴位置,患者容易识别,同时,一体成型的设计不易出现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上下分离的情况,能够减少患者开口睡觉对下颌位置的影响,而且患者能够通过线性开口4进行呼吸,减少睡眠时的呼吸不适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为防止局部牙齿受力造成的局部牙缝变大,本实施例中的上颌咬合区2包括上颌前牙区210和上颌后牙区220,下颌咬合区3包括下颌前牙区310和下颌后牙区320。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大量研究显示前伸再定位咬合板用于可复性关节盘移位、部分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效果明显,通常患者需要连续佩戴3-6个月,部分要求24小时佩戴,部分要求夜间连续佩戴10-12小时,目前市面上的咬合板虽然均是导下颌前伸,但是不同区域咬合板的制作不一致,以下列几种咬合板为例:(1)仅在上下颌前牙区310制作一体式咬合板,稳定下颌前伸位置。这类的咬合板只佩戴在前牙区,患者的后牙区完全不接触,如果长期佩戴,容易导致局部牙齿咬合变化,并且在佩戴期间容易萌出智齿,待咬合板拆卸后,导致患者后牙接触不良,咬合变化轻者可以通过拔除智齿解决,咬合变化严重者需要正畸甚至正颌手术治疗;(2)上颌全覆盖咬合板在前牙舌侧制作阻挡器。这类的咬合板只覆盖半口牙列,虽然体积较小,但是阻挡器的位置会影响患者舌头的位置,引起患者不适,同时这类咬合板对阻挡器的依赖较大,不能有效保持下颌前伸,治疗效果不稳定;(3)改良型的Twinblock咬合板,这类咬合板多是上下颌分体,睡眠时开口呼吸的患者可能因习惯性张口,下颌后缩,不能保持下颌前伸位,而导致治疗无效;同时,这类咬合板上下颌仅局部覆盖牙列,因下颌向后缩的力量较大,前导斜面处的牙缝易变大,如果咬合接触调整不正确,容易导致局部牙齿咬合变化,严重者需正畸解决;并且这类咬合板体积较大,患者容易恶心,口水难以吞咽,舒适度不高;
而本实用新型的咬合板不依赖阻挡器治疗,不影响患者的舌头放置位置,同时本实用新型优选全牙列覆盖,即上颌牙列和下颌牙列全覆盖,能够防止未覆盖的牙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咬合改变,以及防止患者佩戴期间无意识的下颌后缩降低疗效,并且通过一体成型的全牙列覆盖设计,使得咬合板仅有一个正确的佩戴位置,患者容易识别,而且能够防止局部牙齿受力造成的局部牙缝变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为了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调整上下颌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上颌后牙区220与下颌后牙区320之间的咬合主体1厚度设计为3m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下颌的后牙区在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处抬高3mm左右,即选取上下颌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mm,作为上下颌后牙区320的咬合主体1的实际厚度,防止佩戴后因肌肉紧张诱发咀嚼肌不适,同时与现有技术的咬合板相比,例如,上下颌石膏模型上压膜后,自凝树脂在前牙区将上下颌于前伸位固定的这类咬合板,类似于佩戴磨牙垫或保持器后,自凝树脂局部控制下颌保持下颌前伸位,因下颌前伸后,在咀嚼肌的作用下,下颌向后缩的力量较大,如果自凝树脂的粘结作用不佳,或压模过薄,咬合板极易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颌后牙区320的咬合主体1厚度为3mm,提高了受力效果,延长了咬合板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减小咬合板的体积,减少患者佩戴时的异物感,本实施例中,上颌咬合区2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高于上颌咬合区2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下颌咬合区3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高于下颌咬合区3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颌咬合区2有两个侧壁,分别是上颌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和下颌牙齿唇侧的侧壁5,即口腔内靠近舌腭侧的内侧壁和靠近嘴唇侧的外侧壁,相应地,下颌咬合区3也有两个侧壁,分别是下颌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和下颌牙齿唇侧的侧壁5,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上下颌咬合区3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高度设计大于牙齿唇侧的侧壁5高度,即形成外低内高的结构,不仅使得咬合板能够与全列牙齿接触,增强咬合板固位,避免局部牙齿咬合位置关系变化,保持有效的下颌前伸位置,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够减少咬合板的体积,使得患者佩戴时减少异物感,增加患者佩戴的意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调整上下颌咬合区3的侧壁结构,提高咬合板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上颌咬合区2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和下颌咬合区3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6分别延伸至牙颈部的下牙龈处2mm,不超过倒凹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为了配合口腔内不同牙齿的高度,以及针对不同区域牙齿进行治疗,本实施例中,上颌前牙区21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低于上颌后牙区22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下颌前牙区31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低于下颌后牙区32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下颌前牙区31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低于后牙区的侧壁,并且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到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之间平缓过渡,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颌后牙区220和下颌后牙区32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高度分别为牙冠的1/2,上颌前牙区210和下颌前牙区31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高度分别为前牙的1/3,用于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咬合板的体积,减少佩戴异物感,增加患者佩戴的意愿;
例如,根据要求的咬合关系,咬合板的上下颌的前牙区覆盖中切牙、侧切牙切缘、尖牙牙尖的1-2mm,咬合板的上下颌的后牙区覆盖前磨牙和后磨牙牙冠的1/2处,位于牙齿外形高点附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患者佩戴时呼吸,同时保证上下颌咬合区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线性开口4设置在上颌前牙区210和下颌前牙区310之间,线性开口4的高度为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咬合板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咬合板的使用安全,本实施例中,咬合主体1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树脂材料制作。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患者的上下颌牙列分别咬合在咬合主体1的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上,通过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的一体成型设计,避免牙齿的咬合位置变化,且患者在佩戴时,仅有一个正确的佩戴位置,患者容易识别,同时,一体成型的设计不易出现上颌咬合区2和下颌咬合区3上下分离的情况,能够减少患者开口睡觉对下颌咬合位置的影响,而且患者能够通过线性开口4进行呼吸,减少睡眠时的呼吸不适感;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上下颌前牙区310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低于上下颌的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5高度,使得咬合板占据口腔内空间较少,能够减少异物感和患者佩戴时的不适感,增加患者佩戴的意愿;并且,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咬合板在使用时要检查咬合板的固位稳定性,需具有一定的固位力,并建议患者夜间连续佩戴10-12小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咬合主体,所述咬合主体的两相对端面分别设有上颌咬合区和下颌咬合区,所述上颌咬合区和所述下颌咬合区一体成型在所述咬合主体上,所述上颌咬合区包括上颌前牙区和上颌后牙区,所述下颌咬合区包括下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所述上颌前牙区和所述下颌前牙区之间设有线性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后牙区与所述下颌后牙区之间的咬合主体厚度为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高于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高于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和所述下颌咬合区的牙齿舌/腭侧的侧壁分别延伸至牙颈部的下牙龈处2mm,不超过倒凹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低于所述上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所述下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低于所述下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后牙区和所述下颌后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高度分别为牙冠的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前牙区和所述下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的侧壁高度分别为前牙的1/3。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开口的高度为1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主体为甲基丙烯酸树脂材料制成。
CN202222825219.8U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Active CN219048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5219.8U CN219048904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25219.8U CN219048904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8904U true CN219048904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2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25219.8U Active CN219048904U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8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1560B2 (en) Flexible dental appliance
EP1663049B1 (en) Improved occlusal splint
US7451767B2 (en) Sleep appliance
CN110063801B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US20130112210A1 (en) Oral Sleep Apnea Device
CN210612259U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US9192455B1 (en) Oral applian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oral appliances
CN110638538A (zh) 一种无牙合面的隐形矫治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10541883U (zh) 一种垫式隐形磁力功能矫治器
CN215019356U (zh) 壳状牙科器械及壳状牙科矫治器套组
CN214318167U (zh) 定制型颞下颌关节再定位牙合垫
CN210931950U (zh) 一种牙齿矫治器、矫治器套组以及壳状牙科矫治系统
CN210330778U (zh) 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和咬合引导正畸矫治器
CN210204955U (zh) 颊屏式隐形磁力功能矫治器
US2023005810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to increase blood circulation and to encourage tooth eruption and muscle efficiency of a dental patient
CN219048904U (zh) 一种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CN207590768U (zh) 用于矫治乳牙反合的功能矫治器
KR20160079302A (ko) 턱관절 교정 장치
CN209984332U (zh) 一种三力合一活动矫治器
JP7299452B1 (ja) マウスピース
CN213607024U (zh)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CN214434573U (zh) 一种舌侧施力内收前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复合装置
CN101797192A (zh) 一种改良三叉神经伤害抑制-压力缓解系统咬合板及其使用方法
JP3245148U (ja) 矯正装置
CN217310640U (zh) 活动式反合矫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