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9683U - 服务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服务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9683U
CN219039683U CN202223383300.1U CN202223383300U CN219039683U CN 219039683 U CN219039683 U CN 219039683U CN 202223383300 U CN202223383300 U CN 202223383300U CN 219039683 U CN219039683 U CN 219039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dule
layer area
server apparatus
drawing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833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健南
张鹏程
王建文
蔡惠卿
苏俊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bro Mi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bro Mi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bro Mi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bro Mic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833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9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9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9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服务器装置包含一机箱、一第一风扇组、一前抽式储存阵列、二侧抽式储存阵列一电源模块与一主机板模块。机箱具有一箱体与一分隔板。箱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分隔板将容置空间区隔出彼此层叠的上层区及下层区。侧抽式储存阵列彼此相对地配置于下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前端。第一风扇组位于下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后端。前抽式储存阵列位于上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前端。电源模块位于上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后端。主机板模块位于上层区内,连接箱体的后端,且电连接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第一风扇组、前抽式储存阵列及电源模块。故,本装置不仅在有限空间下兼具主机板模块与储存驱动器,更能在有限空间内配置出最多数量的储存驱动器及适当的散热手段。

Description

服务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服务器装置,尤指一种同时具有前抽式及侧抽式储存阵列的服务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云端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为了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服务器设备不免需要搭配更多的储存性能,以有效提高服务器设备的服务品质。
然而,在业界指定的服务器公规下,时常产生主机板模块与储存驱动器的配置空间有限,无法使二者有效兼具配置的问题,同时,如何有效对储存驱动器提供散热手段也面临许多挑战。
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服务器装置,用以解决先前技术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服务器装置包含一机箱、一第一风扇组、一前抽式储存阵列、二侧抽式储存阵列、一电源模块与一主机板模块。机箱具有一箱体与一分隔板。箱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分隔板将容置空间区隔出彼此层叠的上层区及下层区。侧抽式储存阵列彼此相对地配置于下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一端。第一风扇组位于下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另端。前抽式储存阵列位于上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所述端。电源模块位于上层区内,且连接箱体的另端。主机板模块位于上层区内,连接箱体的另端,且电连接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第一风扇组、前抽式储存阵列及电源模块。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箱体还包含一底板、一盖板、二长侧板与二开口。此二长侧板位于底板的二相对侧缘,且朝一相同方向延伸。盖板相对底板,且连接长侧板,使得盖板、长侧板与底板共同定义出所述容置空间。此些开口分别形成于长侧板上,连接底板的二相对侧,且接通容置空间。此些开口分别曝露出此些侧抽式储存阵列。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箱体还包含二侧门及二扣件。此二侧门分别枢接至底板的相对侧缘,用以枢转以覆盖这些开口。此二扣件分别位于这些侧门上。当其中一侧门覆盖对应的开口时,其中一扣件将对应的侧门固定于箱体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每个侧抽式储存阵列包含一第一框架、多个第一硬盘驱动器及一第一电路背板。第一框架包含多个第一磁盘槽,这些第一磁盘槽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这些第一硬盘驱动器分别可抽取地位于这些第一磁盘槽内。第一电路背板电连接这些第一硬盘驱动器。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箱体还包含一中间挡墙。中间挡墙位于下层区内,介于该第一风扇组与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中间挡墙固定地连接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的这些第一框架及这些长侧板。箱体的所述端对应下层区的位置具有一前框部。前框部包含一封闭面与二进气框。封闭面介于这些进气框之间,每个侧抽式储存阵列位于其中一进气框与中间挡墙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的这些第一电路背板之间相隔出一中央廊道。中央廊道的二相对端分别连对齐封闭面及中间挡墙的多透气口,用以容纳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的线材。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第一风扇组包含多个第一风扇装置。每个第一风扇装置包含一第一支架、一第一风扇模块及一拉柄。这些第一风扇装置的这些第一支架并列于箱体的另端。第一风扇模块可插拔地位于第一支架内,且电连接主机板模块。拉柄枢接于第一风扇模块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前抽式储存阵列包含一第二框架、多个第二硬盘驱动器及一第二电路背板。第二框架包含多个第二磁盘槽,这些第二磁盘槽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这些第二硬盘驱动器分别可抽取地位于这些第二磁盘槽内。第二电路背板电连接这些第二硬盘驱动器。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还包含一第二风扇组与一理线槽。第二风扇组位于上层区内,介于主机板模块与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且电连接主机板模块。理线槽形成于第二风扇组与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用以容纳前抽式储存阵列的线材。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服务器装置中,第二风扇组包含一第二支架与多个第二风扇模块。第二支架固定于分隔板上,位于主机板模块与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且第二支架包含多个线性排列的风扇槽。每个第二风扇模块可插拔地位于其中一风扇槽内,且通过第二支架电连接主机板模块。每个第二风扇模块包含一施力部,施力部以供对应的第二风扇模块被抽出对应的风扇槽。
通过以上所述架构,服务器装置不仅能够在有限空间下同时兼具主机板模块与储存驱动器的存在,更能在所述有限空间内配置出最多数量的储存驱动器,又能有效地对储存驱动器提供适当的散热手段。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服务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服务器装置朝另一视角观察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的分解图;
图4A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的机箱的下层区的俯视图;
图4B为图4A的机箱的下层区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的机箱的上层区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服务器装置
100:机箱
200:箱体
201:前端
202:后端
210:分隔板
220:盖体
230:底板
231:侧缘
240:前框部
241:封闭面
242:进气框
243:第二开槽
250:后框部
251:第一开槽
260:长侧板
261:开口
270:中间挡墙
271:透气口
280:侧门
281:扣件
300:第一风扇组
310:第一风扇装置
311:第一支架
312:第一风扇模块
313:拉柄
400:第二风扇组
410:第二支架
420:风扇槽
430:第二风扇模块
431:施力部
500:前抽式储存阵列
510:第二框架
511:第二磁盘槽
520:第二电路背板
521:连接端口
530:第二硬盘驱动器
531:连接端子
600:侧抽式储存阵列
610:第一框架
620:第一磁盘槽
630:第一电路背板
631:连接端口
640:第一硬盘驱动器
641:连接端子
700:主机板模块
710:主机板
720:电子元件
730:输入输出模块
740:后硬盘装置
750:电源模块
800:容置空间
810:上层区
820:下层区
830:中央廊道
840:理线槽
A:气流
A1:气流的一部分
A2:气流的另部分
X、Y、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为了便于读者观看,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服务器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服务器装置10朝另一视角观察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10的分解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服务器装置10包含一机箱100、一第一风扇组300、一前抽式储存阵列500、二侧抽式储存阵列600、一主机板模块700与一电源模块750(Power Supply Unit,PSU)。机箱100具有一箱体200与一分隔板210。箱体200具有一容置空间800、一前端201与一后端202。前端201与后端202彼此相对,且容置空间800位于箱体200内,介于前端201与后端202之间。分隔板210平放于箱体200内,且将容置空间800区隔出彼此层叠的上层区810及下层区820。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彼此相对地配置于下层区820内,且连接箱体200的前端201。第一风扇组300位于下层区820内,且连接箱体200的后端202。前抽式储存阵列500位于上层区810内,且连接箱体200的前端201。电源模块750位于上层区810内,且连接箱体200的后端202。主机板模块700位于上层区810内,连接箱体200的后端202,且电连接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600、第一风扇组300、前抽式储存阵列500及电源模块750。
如此,当一使用者面向服务器装置10的箱体200的前端201时,使用者能够于箱体200的前端201操作对应的前抽式储存阵列500,或者,将服务器装置10从一机柜(图中未示)拉出,便能够从机箱100的两侧操作对应的侧抽式储存阵列600。故,通过以上架构,服务器装置10不仅能够在有限空间下同时兼具主机板模块700与储存驱动器的存在,更能在所述有限空间内配置出最多数量的储存驱动器,又能有效地对储存驱动器提供适当的散热手段。
再者,箱体200的前端201对应下层区820的位置具有一前框部240。箱体200的后端202对应下层区820的位置具有一第一开槽251,且第一风扇组300通过第一开槽251外露于机箱100之外。箱体200的前端201对应上层区810的位置具有一第二开槽243,且前抽式储存阵列500通过第二开槽243外露于机箱100之外。箱体200的后端202对应上层区810的位置具有一后框部250。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箱体200还包含一盖体220、一底板230及二长侧板260。此二长侧板260分别邻接于底板230的二相对侧缘231,此二长侧板260皆朝一相同方向(如Z轴)延伸,盖体220相对底板230配置,且覆盖至此些长侧板260相对底板230的一侧,使得盖体220、底板230及长侧板260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800。分隔板210的二相对侧分别固接至箱体200的此二长侧板260。每个长侧板260上更具有一开口261。开口261连接底板230的其中一侧缘,且接通容置空间800。每个开口261足以曝露出其中一侧抽式储存阵列600。
箱体200还包含二侧门280及二扣件281。每个侧门280枢接至机箱100上,以便转动而覆盖或外露出对应的开口26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侧门280枢接至底板230的侧缘231,使得侧门280朝下翻转以外露出对应的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图1),或者,侧门280朝上翻转以覆盖开口261(图2)。每个扣件281位于其中一侧门280上。当侧门280覆盖对应的开口261时,扣件281将对应的侧门280扣合于箱体200的一非活动式结构(例如长侧板260或底板230)上(图2),使其暂时无法朝下翻转并露出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在本实施例中,扣件281例如为一可回弹的柱塞(plunger),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更具体地,图4A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10的机箱100的下层区820的俯视图。如图3与图4A所示,每个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包含一第一框架610、一第一电路背板630与多个第一硬盘驱动器640。第一框架610锁固于箱体200上,且第一框架610包含多个第一磁盘槽620,且这些第一磁盘槽620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这些第一硬盘驱动器640分别可抽取地位于这些第一磁盘槽620内。第一电路背板630固定于第一框架610背对开口261的一侧,且第一电路背板63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举例来说,第一电路背板630上分布多个连接端口631,每个第一硬盘驱动器640的连接端子641用以插接至第一电路背板630的其中一连接端口631,并通过第一电路背板63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
如此,如图1与图3所示,侧抽式储存阵列600的任一第一硬盘驱动器640可以从对应的开口261被朝外抽出对应的第一磁盘槽620。如此,使用者能够开启其中一侧门280,并从其开口261更换或维修此第一硬盘驱动器640。举例来说,第一硬盘驱动器640包含2.5或3.5寸的硬盘,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3与图4A所示,箱体200还包含一中间挡墙270。中间挡墙270位于下层区820内,且中间挡墙270介于第一风扇组300与这些第一框架610之间。中间挡墙270的二相对端分别固定地连接箱体200的长侧板260,且中间挡墙270的一面固定地连接此些第一框架610。如此,侧抽式储存阵列600能够更稳定地位于箱体200内。
此外,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600的这些第一电路背板630之间相隔出一中央廊道830。更具体地,中央廊道830介于中间挡墙270及前框部240之间,且被底板230、分隔板210及这些第一电路背板630所共同定义而成。中央廊道830用以容纳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600连接至主机板模块700的线材(图中未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央廊道830的长轴方向(如X轴)与中间挡墙270的长轴方向(如Y轴)彼此正交,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图3与图4A所示,前框部240包含一封闭面241与二进气框242。封闭面241介于这些进气框242之间,每个侧抽式储存阵列600连接其中一进气框242与中间挡墙270,且中央廊道830连接封闭面241及中间挡墙270。
图4B为图4A的箱体200的下层区820的操作示意图。如图4A与图4B所示,当启动第一风扇组300朝外抽气时,由于封闭面241正对中央廊道830,被第一风扇组300带动的气流A从每个进气框242进入对应的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内,使得上述气流A的一部分A1经由所有第一硬盘驱动器640而到达第一风扇组300,上述气流A的另部分A2从每个第一磁盘槽620进入中央廊道830内,并于中央廊道830内集中汇集后,而从中间挡墙270的透气口271直线到达第一风扇组300。由于侧门280覆盖至对应的开口261,故,气流A从进气框242抵达第一风扇组300的过程中,不致从机箱100两侧的开口261(图1)溢出。如此,对这些侧抽式储存阵列600的第一硬盘驱动器640提供了更有效的散热手段。
更具体地,如图3与图4A所示,第一风扇组300包含多个第一风扇装置310。每个第一风扇装置310包含一第一支架311、一第一风扇模块312及一拉柄313。这些第一风扇装置310的这些第一支架311并列于箱体200的第一开槽251内,且通过第一开槽251外露于机箱100之外。第一风扇模块312线性地依序排列,且第一风扇模块312的排列方向(如Y轴)平行第一硬盘驱动器640的抽取方向(如Y轴)。第一风扇模块312可插拔地位于第一支架311内,且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更具体地,第一风扇模块312可热插拔地连接主机板模块700。拉柄313枢接于第一风扇模块312上,方便使用者将第一风扇模块312手动安装于对应的第一支架311中,或从第一支架311中被手动拆卸。举例来说,第一风扇模块312为双转子风扇,以加强风流疏导,提升整体运行散热效果。
如此,当使用者欲维修或更换任一第一风扇模块312时,使用者只需要绕到服务器装置10的箱体200的后端202(图2),便可快速地通过拉柄313移除对应的第一风扇模块312,不须拉出服务器装置10的全部,从而降低危害使用者的风险。
图5为图1的服务器装置10的机箱100的上层区810的俯视图。更具体地,如图3与图5所示,前抽式储存阵列500包含一第二框架510、一第二电路背板520及多个第二硬盘驱动器530。第二框架510锁固于箱体200的第二开槽243(图3)。第二框架510包含多个第二磁盘槽511,且这些第二磁盘槽511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这些第二硬盘驱动器530分别可抽取地位于这些第二磁盘槽511内。第二电路背板520位于上层区810内,且固定于第二框架510背对箱体200的前端201的一侧。第二电路背板52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举例来说,第二电路背板520上分布多个连接端口521,每个第二硬盘驱动器530的连接端子531用以插接至第二电路背板520的其中一连接端口521,并通过第二电路背板52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举例来说,第二硬盘驱动器530包含2.5或3.5寸的硬盘,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如此,使用者能够于机箱100的前方,将前抽式储存阵列500的任一第二硬盘驱动器530抽出对应的第二磁盘槽511,从而更换或维修此第二硬盘驱动器530。前抽式储存阵列500的第二硬盘驱动器530的抽取方向(如X轴)与每个侧抽式储存阵列600的第一硬盘驱动器640的抽取方向(如Y轴)彼此正交。
主机板模块700包含一主机板710与多个电子元件720。主机板710位于上层区810内,放置于分隔板210上,且连接后框部250。电子元件720排列于主机板710上,且彼此通过主机板710相应地电连接。电子元件720例如为中央处理单元、图形处理单元、记忆体装置与网络介面卡等等。主机板模块700还包含输入输出模块730,输入输出模块730电连接主机板710,且从后框部250所外露。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装置10还包含后硬盘装置740,后硬盘装置740位于上层区810内,配置于分隔板210上,且介于主机板模块700与电源模块750之间,且后硬盘装置74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主机板模块700、后硬盘装置740与电源模块750的配置位置,其他实施例中,主机板模块700、后硬盘装置740与电源模块750能够依据尺寸及数量的不同进行相应地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装置10还包含一第二风扇组400。第二风扇组400位于上层区810内,介于主机板模块700与前抽式储存阵列500之间,且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第二风扇组400与前抽式储存阵列500之间相隔出一理线槽840,理线槽840用以容纳前抽式储存阵列500的线材(图中未示)。
故,当启动第二风扇组400而朝向箱体200的后框部250吹气时,被第二风扇组400带动的气流进入前抽式储存阵列500,并将第二硬盘驱动器530的热能经由理线槽840送入第二风扇组400,第二风扇组400再将主机板模块700的热能从后框部250送出机箱100之外。如此,第二风扇组400能够同时对前抽式储存阵列500及主机板模块700的这些第二硬盘驱动器530提供了更有效的散热手段。
更进一步地,第二风扇组400包含一第二支架410与多个第二风扇模块430。第二支架410固定于分隔板210上,位于主机板模块700与前抽式储存阵列500之间,且第二支架410包含多个线性排列的风扇槽420。风扇槽420沿着第一硬盘驱动器640的抽取方向(如Y轴)排列。每个第二风扇模块430可插拔地位于其中一风扇槽420内,且通过第二支架410电连接主机板模块700。更具体地,第二风扇模块430可热插拔地连接主机板模块700。每个第二风扇模块430包含一施力部431,施力部431位于第二风扇模块430面向盖板的一侧,以供使用者抓取施力部431,从而将第二风扇模块430朝上抽出风扇槽420。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装置10还包含免工具拆装的导风罩(ARIDUCT,图中未示)设计,使得第二风扇组400的气流能够更集中地通过主机板模块700。
此外,如图3、图4B与图5所示,上层区810与下层区820的散热机制为各别独立进气、出气,经分隔板210分开,彼此散热气流互不干涉。更具体地,上层区810之气流以直通的方式流动,依序经由第二开槽243、前抽式储存阵列500、第二风扇组400、主机板模块700,最后从后框部250排出;反观,下层区820之气流则依序经由进气框242、侧抽式储存阵列600,在中央廊道830汇流之后,再透过第一风扇组300之引导,从而于第一开槽251排出箱体200之外。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机箱100为至少4U的机架,意即,机箱100空间的高度为4个单位高度,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不对服务器的尺寸进行限定,例如2U、3U等高度均可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机箱,具有一箱体与一分隔板,该箱体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分隔板将该容置空间区隔出彼此层叠的一上层区及一下层区;
二侧抽式储存阵列,彼此相对地配置于该下层区内,且连接该箱体的一端;
一第一风扇组,位于该下层区内,且连接该箱体的另端;
一前抽式储存阵列,位于该上层区内,且连接该箱体的该端;
一电源模块,位于该上层区内,且连接该箱体的该另端;以及
一主机板模块,位于该上层区内,连接该箱体的该另端,且电连接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该第一风扇组、该前抽式储存阵列及该电源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箱体包含:
一底板;
二长侧板,位于该底板的二相对侧缘,且朝一相同方向延伸;
一盖板,相对该底板,且连接所述二长侧板,使得该盖板、所述二长侧板与该底板共同定义出该容置空间;以及
二开口,分别形成于所述二长侧板上,连接该底板的该二相对侧,且接通该容置空间,其中所述二开口分别曝露出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箱体还包含:
二侧门,分别枢接至该底板的该二相对侧缘,用以枢转以覆盖所述二开口;以及
二扣件,分别位于所述二侧门上,
其中当所述二侧门其中之一覆盖所述二开口其中之一时,所述二扣件其中之一将对应的该侧门固定于该箱体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中每一者包含:
一第一框架,包含多个第一磁盘槽,所述多个第一磁盘槽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
多个第一硬盘驱动器,分别可抽取地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磁盘槽内;以及
一第一电路背板,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硬盘驱动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箱体还包含:
一中间挡墙,位于该下层区内,介于该第一风扇组与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且该中间挡墙固定地连接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的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二长侧板,
其中该箱体的该端对应该下层区的位置具有一前框部,该前框部包含一封闭面与二进气框,该封闭面介于所述二进气框之间,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中每一者位于所述二进气框其中之一与该中间挡墙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的所述第一电路背板之间相隔出一中央廊道,该中央廊道的二相对端分别连对齐该封闭面及该中间挡墙的多个透气口,用以容纳所述二侧抽式储存阵列的线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组包含多个第一风扇装置,所述多个第一风扇装置中每一者包含:
一第一支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风扇装置的所述第一支架并列于该箱体的该另端;
一第一风扇模块,可插拔地位于该第一支架内,且电连接该主机板模块;以及
一拉柄,枢接于该第一风扇模块上。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中该前抽式储存阵列包含:
一第二框架,包含多个第二磁盘槽,所述多个第二磁盘槽依据一阵列方式排列;
多个第二硬盘驱动器,分别可抽取地位于所述多个第二磁盘槽内;以及
一第二电路背板,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硬盘驱动器。
9.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风扇组,位于该上层区内,介于该主机板模块与该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且电连接该主机板模块;以及
一理线槽,形成于该第二风扇组与该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用以容纳该前抽式储存阵列的线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服务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风扇组包含:
一第二支架,固定于该分隔板上,位于该主机板模块与该前抽式储存阵列之间,且该第二支架包含线性排列的多个风扇槽;以及
多个第二风扇模块,所述多个第二风扇模块中每一者可插拔地位于所述多个风扇槽其中之一内,且通过该第二支架电连接该主机板模块,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风扇模块中每一者包含一施力部,该施力部以供对应的该第二风扇模块被抽出对应的该风扇槽。
CN202223383300.1U 2022-12-16 2022-12-16 服务器装置 Active CN219039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3300.1U CN21903968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服务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83300.1U CN21903968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服务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9683U true CN219039683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4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83300.1U Active CN219039683U (zh) 2022-12-16 2022-12-16 服务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9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7950B (zh) 安装在机架上的导风板
US731959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30063894A1 (en) Server
US20130063888A1 (en) Server rack system
US20110222227A1 (en) Server auxiliary operating system
US6650535B1 (en) Fanless power supply
JP2015532759A (ja) 軸方向に整列した電子機器用筐体
CN102023685A (zh) 服务器机柜
WO2020232853A1 (zh) 存储服务器机箱
CN103034302A (zh) 伺服器
CN112748774A (zh) 边缘服务器机箱
CN219039683U (zh) 服务器装置
CN107454810B (zh) 一种具有多个后插卡的通信设备
CN215729605U (zh) 服务器机箱
CN215729603U (zh) 服务器机箱
TWM642376U (zh) 伺服器裝置
CN220933438U (zh) 一种服务器
CN220776233U (zh) 一种视频控制器
CN215068002U (zh) 板卡扩展模块及机箱
WO2012126240A1 (zh) 一种通讯设备
CN218499450U (zh) 机箱
CN219590756U (zh) 电子设备
CN112527055A (zh) 电脑机箱及计算机系统
CN219068608U (zh) 服务器
CN218446577U (zh) 主机及工业计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