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7714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7714U
CN219037714U CN202222918764.1U CN202222918764U CN219037714U CN 219037714 U CN219037714 U CN 219037714U CN 202222918764 U CN202222918764 U CN 202222918764U CN 219037714 U CN219037714 U CN 219037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nter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surfac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87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凌杰
张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87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7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7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7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板片,换热器具有互不连通的第一板间通道、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三板间通道,在第一部分中,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在第二部分中,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三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换热器芯体还包括隔板,隔板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板片之间,所述隔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连通第一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带孔道部件和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第一带孔道部件和第二带孔道部件分布于换热器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在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布置带孔道部件,安装拆卸空间充足,方便连接。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不锈钢板式换热器以其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可靠性强、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和制热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由换热板片、铜箔、分配器、端底板、加强板、垫片垫圈和接管、螺栓等组成。板片包组装完成后,在真空钎焊炉中进行钎焊。板式换热器主要在冷水机组、热泵系统中作为蒸发器、冷凝器、经济器、回热器和过冷器等使用。
在集成式换热器中,相关技术在换热器的一侧分布较多的接管或者接管全部分布在同一侧,导致安装或拆卸的操作空间有限,增加连接难度,降低连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连接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板片,若干板片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换热器具有互不连通的第一板间通道、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三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换热器芯体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三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
所述换热器芯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板片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隔板沿着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所述隔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第一板间通道;
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带孔道部件和第二带孔道部件,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的孔道和第二带孔道部件的孔道均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和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分布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布置带孔道部件,安装或拆卸空间充足,方便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分解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区域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区域放大图;
图8为图1中第四孔道、第六孔道、第五孔道、第七孔道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C区域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D区域放大图;
图11为图1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后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2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15为图13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18为图16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19为图17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1为图20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22为图20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23为图21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5为图24中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5中E区域放大图;
图27为图25中F区域放大图;
图28为图24中第四孔道、第六孔道、第五孔道、第七孔道的剖视图;
图29为图28中G区域放大图;
图30为图28中H区域放大图;
图31为图24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后的主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3为图32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34为图32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35为图33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7为图36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38为图36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39为图37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41为图40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主视图;
图42为图40中多个板片层叠后的后视图;
图43为图41中部分板片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23,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0,换热器芯体10,换热器芯体10包括若干板片,若干板片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T-T层叠设置,换热器具有互不连通的形成第一板间通道101、第二板间通道103和第三板间通道104。
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换热器芯体10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二板间通道103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T-T交替排布,在第二部分中,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三板间通道104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T-T交替排布。
参见图2,换热器芯体10还包括隔板5,隔板5位于其中两个相邻板片之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位于隔板5沿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参见图9,隔板5使第二板间通道103与第三板间通道104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互不相通。隔板5包括至少一个通孔51,通孔51连通第一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二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101。
继续参见图2,若干板片包括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第三板片3和第四板片4,在第一部分中,第一板片1与第二板片2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层叠设置,第一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二板间通道103;在第二部分中,第三板片3与第四板片4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层叠设置,第二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三板间通道104。
参见图11,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第三板片3、第四板片4均设有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和第四通孔16。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和第四通孔16位于第一板片1的四角;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和第四通孔16位于第二板片2的四角;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和第四通孔16位于第三板片3的四角;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和第四通孔16位于第四板片4的四角。
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隔板5设有通孔51,通孔51连通隔板5沿着换热器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孔道100,隔板5两侧的第一板间通道101通过第一孔道100相连通。参见图5至图7,隔板5沿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分布有第一孔道100,两侧的第一孔道100通过通孔51连通。具体地,第一板片1的第一通孔13、第二板片2的第一通孔13相连通形成第一孔道100;第三板片3的第一通孔13、第四板片4的第一通孔13相连通形成第一孔道100,隔板5两侧的第一孔道100通过通孔51连通;第一孔道100和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一板片1的第二通孔14和第二板片2的第二通孔14相连通形成第二孔道200,第二孔道200与所述隔板5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一侧的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三板片3的第二通孔14和第四板片4的第二通孔14相连通形成第三孔道300,第三孔道300与隔板5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另一侧的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二孔道200位于隔板5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的一侧,第三孔道300位于隔板5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的另一侧。
参见图8至图10,第一板片1的第三通孔15和第二板片2的第三通孔15相连通形成第四孔道400;第一板片1的第四通孔16和第二板片2的第四通孔16相连通形成第五孔道5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均和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第三板片3的第三通孔15和第四板片4的第三通孔15相连通形成第六孔道600,第三板片3的第四通孔16和第四板片4的第四通孔16相连通形成第七孔道700;第六孔道600、第七孔道700均和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
参见图2和图4,沿换热器厚度方向,第一板片1的两侧具有有第一换热面11和第二换热面12,第二板片2的两侧具有有第三换热面21和第四换热面22,第三板片3的两侧具有有第五换热面31和第六换热面32,第四板片4的两侧具有有第七换热面41和第八换热面42。
第二板间通道103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第三板间通道104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与相邻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之间。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与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与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
第二板间通道103和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数量具有多个;第三板间通道104的通道数量大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通道数量。
参见图6和7,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设有第一挡部61、第二挡部62。第一挡部61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一通孔13和第二板片2的第一通孔13设置;第二挡部62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二通孔14和第二板片2的第二通孔14设置。第一挡部61使第一孔道100不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而仅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二挡部62使第二孔道200不与第二板间通道103连通,而仅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
继续参见图6和图7,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与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之间设有第三挡部63、第四挡部64。第三挡部63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一通孔13和第四板片4的第一通孔13设置;第四挡部64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二通孔14和第四板片4的第二通孔14设置。第三挡部63使第一孔道100不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而仅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四挡部64使第三孔道300不与第三板间通道104连通,而仅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
参见图9和图10,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与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设有第五挡部65、第六挡部66。第五挡部65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三通孔15和第二板片2的第三通孔15设置;第六挡部66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四通孔16和第二板片2的第四通孔16设置。第五挡部65使第四孔道400不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而仅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第六挡部66使第五孔道500不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而仅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
继续参见图9和图10,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与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设有第七挡部67、第八挡部68。第七挡部67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三通孔15和第四板片4的第三通孔15设置;第八挡部68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四通孔16和第四板片4的第四通孔16设置。第七挡部67使第六孔道600不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而仅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第八挡部68使第七孔道700不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而仅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
隔板5位于第二板片2与第三板片3之间。进一步的,参见图2和图4,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隔板5包括第九换热面52和第十换热面53。换热器还具有第四板间通道105和第五板间通道106。参见图6或图9,第四板间通道105位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第五板间通道106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之间。第四板间通道105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第五板间通道106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
参见图6和图7,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设有两个第九挡部69,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之间设有两个第十挡部691,其中一个第九挡部69环绕第二板片2的第一通孔13和隔板5的通孔51设置;另一个第九挡部69环绕第二板片2的第二通孔14和隔板5设置。其中一个第十挡部691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一通孔13和隔板5的通孔51设置;另一个第十挡部691环绕第三板片3的第二通孔14和隔板5设置。
位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的其中一个第九挡部69用于使第一孔道100不与第四板间通道105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的另一个第九挡部69用于使第二孔道200不与第四板间通道105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的其中一个第十挡部691用于使第一孔道100不与第五板间通道106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的另一个第十挡部691用于使第三孔道300不与第五板间通道106相连通。第四板间通道105通过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第五板间通道106通过第六孔道600、第七孔道700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相连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板5也可以设置多个通孔51,其中一个通孔51与第一板片1的第一通孔13、第二板片2的第一通孔13、第三板片3的第一通孔13、第四板片4的第一通孔13相连通形成第一孔道100。另外的通孔51采用垫片进行封堵。
第一挡部61、第二挡部62为固定在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或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上的垫圈。第三挡部63、第四挡部64为固定在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或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上的垫圈。第五挡部65、第六挡部66为固定在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或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上的垫圈。第七挡部67、第八挡部68为固定在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或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上的垫圈。第九挡部69为固定在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或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上的垫圈,第十挡部691为固定在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或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上的垫圈。
另外,第一挡部61、第二挡部62还可以为形成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或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上的凸环。第三挡部63、第四挡部64还可以为形成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或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上的凸环。第五挡部65、第六挡部66还可以为形成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或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上的凸环。第七挡部67、第八挡部68还可以为形成于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或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上的凸环。第九挡部69还可以为形成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或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上的凸环,第十挡部691还可以为形成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或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上的凸环。
参见图2,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边板107和第二边板108,第一边板107和第二边板108沿若干板片层叠方向设于换热器芯体10的两侧并为换热器芯体10提供密封。
参见图2和图4,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均是带有通孔的部件,可以全部为管道,可以全部为带有通孔的块,也可以部分为管道,部分为带通孔的块,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带孔道部件。具体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的孔道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的孔道与第四孔道400连通;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的孔道与第五孔道500连通;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的孔道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的孔道与第六孔道600连通,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的孔道与第七孔道700连通。
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T-T,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和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分布于换热器的两侧。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的孔道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的孔道与第三孔道300连通。换热器包括两条短边,两条短边相对设置,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和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靠近同一条短边,通孔51靠近另一条短边。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和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分布于换热器沿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分布于换热器沿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另一侧。
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位于第一边板107,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位于第二边板108。
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和第六孔道600位于换热器芯体10相同的高度上。第二孔道200、第三孔道300、第五孔道500和第七孔道700位于换热器芯体10相同的高度上。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11所示,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五孔道500位于第四孔道4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七孔道700位于第六孔道600的正下方。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15所示,第五孔道5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二孔道200位于第四孔道4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六孔道600的正下方;第七孔道7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6至图19所示,第一孔道100位于第二孔道200和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正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七孔道700的正下方。
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0至图23所示,第一孔道100位于第五孔道500和第七孔道7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二孔道200的正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既可以作为蒸发装置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蒸发,也可以作为冷凝装置对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蒸发装置将冷水机组中的吸气换热器(SGHX)和蒸发器集成为一体,吸气换热器(SGHX)的换热量通常小于蒸发器的换热量;冷凝装置将冷水机组中的吸气换热器(SGHX)和冷凝器集成为一体,吸气换热器(SGHX)的换热量通常小于冷凝器的换热量,因此,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容积小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容积。
在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通过第六孔道600向第三板间通道104通入水,水经过第七孔道700流出;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态制冷剂经过第四孔道4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由第五孔道5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后经过膨胀阀变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三孔道300进入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之后通过第一孔道100进入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向发生转向。进入第一板间通道101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还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二孔道200流出。膨胀阀设置在与第五孔道500连通的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和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的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三孔道103输入第一板间通道101后经过第二孔道200流出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和蒸发器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第五孔道5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水通过第七孔道7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4;第一板间通道101内的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也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板间通道101内的气态制冷剂得到冷凝;第三板间通道104内热交换后的水经过第六孔道6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热交换后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并经过第四孔道400排出。膨胀阀和蒸发器设置在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和与第五孔道500连通的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第三种实施方式、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五孔道5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后由第四孔道4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经过膨胀阀后变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三孔道300进入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之后通过第一孔道100进入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向发生转向。通过第七孔道700向第三板间通道104通入水,水经过第六孔道600流出;进入第一板间通道101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还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二孔道200流出。膨胀阀设置在与第四孔道400连通的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和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的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第三种实施方式、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三孔道103输入第一板间通道101,后经过第二孔道200流出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蒸发器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第四孔道4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水通过第六孔道6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4;气态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之后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板间通道101内的气态制冷剂得到冷凝;第三板间通道104内热交换后的水经过第七孔道7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热交换后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并经过第四孔道400排出。膨胀阀和蒸发器设置在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和与第四孔道400连通的第四带孔道部件1002之间的管道上。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27,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板间通道104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与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第二板间通道103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与相邻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与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之间。
在第一部分中,第一板片1与第二板片2沿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第一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三板间通道104;在第二部分中,第三板片3与第四板片4沿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第二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二板间通道103。
第三板间通道104包括若干子通道;第二板间通道103包括若干子通道;第三板间通道104的子通道的数量大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子通道的数量。
参见图26和图27,第一挡部61、第二挡部62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与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第三挡部63、第四挡部64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六换热面32与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参见图29和图30,第五挡部65、第六挡部66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第七挡部67、第八挡部68位于第三板片3的第五换热面31与第四板片4的第八换热面42之间。
隔板5位于第二板片2与第四板片4之间。沿换热器厚度方向T-T,隔板5具有第九换热面52和第十换热面53,换热器具有第四板间通道105和第五板间通道106,第四板间通道105位于第九换热面52与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第五板间通道106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与相邻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参见图29和图30,两个第九挡部69设置在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其中一个第九挡部69环绕第二板片2的第三通孔15和隔板5设置;另一个第九挡部69环绕第二板片2的第四通孔16和隔板5设置。参见图26和图27,两个第十挡部691设置在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与第四板片4的第七换热面41之间;其中一个第十挡部691环绕第四板片4的第一通孔13和隔板5的通孔51设置;另一个第十挡部691环绕第四板片4的第二通孔14和隔板5设置。
位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的其中一个第九挡部69用于使第四孔道400不与第四板间通道105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九换热面52的另一个第九挡部69用于使第五孔道500不与第四板间通道105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的其中一个第十挡部691用于使第一孔道100不与第五板间通道106相连通;位于隔板5的第十换热面53的另一个第十挡部691用于使第三孔道300不与第五板间通道106相连通。
第四板间通道105通过第一孔道100、第二孔道200与第一板间通道101相连通;第五板间通道106通过第六孔道600、第七孔道700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相连通。
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4至图31所示,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五孔道500位于第四孔道4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七孔道700位于第六孔道600的正下方。
在第六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2至图35所示,第五孔道5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二孔道200位于第四孔道4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六孔道600的正下方;第七孔道7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
在第七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6至图39所示,第一孔道100位于第二孔道200和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正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七孔道700的正下方。
在第八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0至图43所示,第一孔道100位于第五孔道500和第七孔道7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二孔道200的正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
在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第五种实施方式、第六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态制冷剂经过第六孔道6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由第七孔道7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经过膨胀阀后变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二孔道200进入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之后通过第一孔道100进入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向发生转向。通过第四孔道400向第三板间通道104通入水,水经过第五孔道500流出;进入第一板间通道101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还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三孔道300流出。膨胀阀设置在与第七孔道700连通的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和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第五种实施方式、第六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孔道200输入第一板间通道101,后经过第三孔道300流出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蒸发器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第六孔道6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水通过第四孔道4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4;气态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之后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板间通道101内的气态制冷剂得到冷凝;第三板间通道104内热交换后的水经过第五孔道5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热交换后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并经过第七孔道700排出。膨胀阀和蒸发器设置在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的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和与第六孔道600连通的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第七种实施方式、第八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七孔道7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由第六孔道6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经过膨胀阀后变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二孔道200进入与第三板间通道104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之后通过第一孔道100进入与第二板间通道103交替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向发生转向。通过第五孔道500向第三板间通道104通入水,水经过第四孔道400流出;进入第一板间通道101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还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三孔道300流出。膨胀阀设置在与第六孔道600连通的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之间的管道上。
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第七种实施方式、第八种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如下,压缩机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孔道200输入第一板间通道101,后经过第三孔道300流出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蒸发器后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第七孔道7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3,水通过第五孔道5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4;气态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之后与第二板间通道10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板间通道101内的气态制冷剂得到冷凝;第三板间通道104内热交换后的水经过第四孔道400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3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热交换后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并经过第六孔道600排出。膨胀阀和蒸发器设置在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的第二带孔道部件1004和与第七孔道700连通的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之间的管道上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五种实施方式下,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液态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上而下平流方式,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上而下平流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n型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逆向流动;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液体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同向流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下而上平流方法;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下而上平流方式;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n型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同向流动;气态制冷剂相对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逆向流动。
在第二种实施方式和第六种实施方式下,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液态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上而下倾斜流动方式,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上而下倾斜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n型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液体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下而上倾斜流动方法;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下而上倾斜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n型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气态制冷剂相对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
在第三种实施方式和第七种实施方式下下,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液态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上而下平流方式,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上而下平流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u型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同向流动;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液体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逆向流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下而上平流方法;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下而上平流方式;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u型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逆向流动;气态制冷剂相对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同向流动。
在第四种实施方式和第八种实施方式下,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液态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上而下交叉流动方式,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上而下交叉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u型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气液两相制冷剂相对液体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3中采用自下而上交叉流动方法;水在第三板间通道104中采用自下而上交叉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板间通道101采用u型流动方式;气态制冷剂相对水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气态制冷剂相对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各自的板间通道内交叉流动。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八实施方式下,换热器为蒸发装置时,第二板间通道103用于流通液态制冷剂,第三板间通道104用于流通水,第一板间通道101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换热器为冷凝装置时,第一板间通道101用于气态的制冷剂转化为液态的制冷剂,所述第二板间通道103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所述第三板间通道104用于流通水。
综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换热器既可以作为蒸发装置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蒸发,也可以作为冷凝装置对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蒸发装置将冷水机组中的吸气换热器(SGHX)和蒸发器集成为一体,能够实现吸气换热或蒸发的功能;冷凝装置将冷水机组中的吸气换热器(SGHX)和冷凝器集成为一体,能够实现吸气换热或冷凝的功能;省去铜管的焊接,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板片,若干板片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换热器具有互不连通的第一板间通道、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三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换热器芯体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三板间通道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排布;
所述换热器芯体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位于其中两个相邻的板片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隔板沿着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所述隔板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第一板间通道;
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带孔道部件和第二带孔道部件,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的孔道和第二带孔道部件的孔道均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沿着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和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分布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芯体设有第一孔道、第二孔道和第三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位于所述隔板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孔道位于所述隔板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隔板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一侧的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隔板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三孔道连通;
所述换热器包括两条短边,两条所述短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带孔道部件和第二带孔道部件靠近同一条所述短边,所述通孔靠近另一条所述短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分布有第一孔道,两侧的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芯体还设有第四孔道、第五孔道、第六孔道和第七孔道,所述第四孔道和所述第五孔道均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六孔道和所述第七孔道均与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带孔道部件、第四带孔道部件、第五带孔道部件和第六带孔道部件,所述第三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五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五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六带孔道部件的孔道与第七孔道连通;
所述第三带孔道部件和第四带孔道部件分布于所述换热器沿着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五带孔道部件和第六带孔道部件分布于所述换热器沿着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板间通道;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三板间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五换热面和第六换热面,所述第四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七换热面和第八换热面;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三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五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八换热面之间;
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所述隔板具有第九换热面和第十换热面,所述换热器还具有第四板间通道和第五板间通道,所述第四板间通道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九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五板间通道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十换热面与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五换热面之间,所述第四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五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三板间通道;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板间通道;
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三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五换热面和第六换热面,所述第四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七换热面和第八换热面;
所述第三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二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六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七换热面之间;
所述隔板位于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四板片之间,沿所述换热器厚度方向,所述隔板具有第九换热面和第十换热面,所述换热器具有第四板间通道和第五板间通道,所述第四板间通道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九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五板间通道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十换热面与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七换热面之间,所述第四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五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用于流通液态制冷剂,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用于流通水,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用于气态的制冷剂转化为液态的制冷剂,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用于流通水。
CN202222918764.1U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Active CN219037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8764.1U CN21903771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8764.1U CN21903771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7714U true CN219037714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14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8764.1U Active CN21903771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7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40970B2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US7472563B2 (en) Submerged evaporator with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US8826971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20060054310A1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US20110056667A1 (en) Integrated multi-circuit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EP2447657B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plurality of heat exchange sections and partitioned manifolds
EP3141859B1 (en) Micro channel type heat exchanger
JP4358981B2 (ja) 空調用凝縮器
US20160223231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932162B1 (en) Low pressure chiller
EP1867942A2 (en) Condenser
CN212390655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219037714U (zh) 换热器
JPH0626780A (ja) 熱交換器
WO2022152033A1 (zh) 蒸发器
CN211552123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18884731U (zh) 换热器
KR19990020128U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CN218895693U (zh) 换热器
JPH02293595A (ja) 冷媒凝縮器
CN114076424A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JP2000180076A (ja) 水・冷媒熱交換器
CN214120898U (zh) 一种扁管蒸发冷凝换热器
CN21517619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8936724U (zh) 微通道换热器系统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