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5693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5693U
CN218895693U CN202222908389.2U CN202222908389U CN218895693U CN 218895693 U CN218895693 U CN 218895693U CN 202222908389 U CN202222908389 U CN 202222908389U CN 218895693 U CN218895693 U CN 218895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heat exchanger
channels
i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83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凌杰
张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83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5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5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5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换热器芯体内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换热器包括挡条,挡条将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分成上下互不连通的第三板间通道和第四板间通道,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均包括两个第一边和两个第二边,两个所述第一边分别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挡条从第一板片的一个第一边延伸到第一板片的另一个第一边。如此,降低板片加工难度。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不锈钢板式换热器以其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可靠性强、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和制热系统中。板换由换热板片、铜箔、分配器、端底板、加强板、垫片垫圈和接管、螺栓等组成。板片包组装完成后,在真空钎焊炉中进行钎焊。板换主要在冷水机组、热泵系统中作为蒸发器、冷凝器、经济器、回热器和过冷器等使用。
在集成式板换中,相关技术采用与板片为一体的凸台结构实现板间通道的分隔,板片的加工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板片加工难度低的集成式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沿换热器厚度方向,所述换热器芯体内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二换热面和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换热面之间;
所述换热器包括挡条,所述挡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挡条将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分成互不连通的第三板间通道和第四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均包括两个第一边和两个第二边,两个所述第一边分别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边分别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挡条从所述第一板片的一个所述第一边延伸到所述第一板片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边。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板片与挡条分开设置,单独制作,降低板片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结构图;
图4为图2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图6为图5沿A-A方向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区域放大图;
图8为图1的后视图;
图9为图8沿B-B方向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B区域放大图;
图11为图2中第一板片的结构图;
图12为图11中C区域放大图;
图13为图11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沿C-C方向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D区域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结构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0,换热器芯体10内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板间通道101和第二板间通道102,用于通入不同的换热介质。换热器芯体10包括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第一板片1的两侧具有第一换热面11和第二换热面12,第二板片2的两侧具有第三换热面21和第四换热面22。具体的,第一板间通道101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第二板间通道102位于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和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使第一板间通道101、第二板间通道102交替排布。
参见图6和图7,换热器还包括阻挡结构,阻挡结构设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阻挡结构将第一板间通道101分成互不连通的第三板间通道103和第四板间通道104,用于通入不同状态的同一换热介质。例如,经过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体制冷剂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3进行热交换,由第三板间通道103流出的液态制冷剂再转换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四板间通道104。另外,第三板间通道103的容积小于第四板间通道104的容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阻挡结构为设置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相邻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的长条形挡条3。具体的,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挡条3的一侧与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相接,挡条3的另一侧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相接。
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和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安装槽(未进行图示),挡条3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中,挡条3沿热器芯体10的宽度方向W-W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边13相接。本实施例中,挡条3为实心体,挡条3、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单独制作,即挡条3与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在组装前是作为单独的零部件存在,之后组装为一个整体,挡条3与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的连接可以是粘接、钎焊连接等等,通过挡条3在组装前与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分体设置,无需在第一板片1和/或第二板片2上成型出薄壁结构的凸条,降低板片的加工难度。
参见图11,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大致呈矩形形状,边角处呈圆角结构。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均包括两个第一边13和两个第二边14,两个第一边13分别沿换热器芯体10的高度方向H-H延伸,两个第二边14分别沿热器芯体10的宽度方向W-W延伸,并且第一边13的长度大于第二边14的长度。挡条3从第一板片1的一个第一边13延伸到第一板片1的另一个第一边13。具体的,该挡条3从第一板片1的一个第一边13水平延伸到第一板片1的另一个第一边13。当然,挡条3也可以呈倾斜延伸。
参见图13,挡条3与处于第一板片1的上端的第二边14的距离为L1,挡条3与处于第一板片1的下端的第二边14的距离为L2,其中L2>L1。本申请的换热器作为蒸发装置将吸气换热器和蒸发器集成为一体,第三板间通道103满足吸气换热器的用途。吸气换热器的换热量通常小于蒸发器的换热量,因此,第三板间通道103的容积小于第四板间通道104的容积。当然,本申请的换热器也可以作为冷凝装置将吸气换热器和冷凝器集成为一体。
参见图4,第一板片1包括第一板平面15和第一翻边16,第一翻边16位于第一板平面15的周边。第二板片2包括第二板平面25和第二翻边26,第二翻边26位于第二板平面25的周边。第一板片1的第一翻边16与第二板片2的第二翻边26叠合相接。参见图12和图15,第一板片1还包括第一弧形板17,第一板平面15与第一翻边16通过第一弧形板17过渡;第二板片2还包括第二弧形板27。第二板平面25与第二翻边26通过第二弧形板27过渡。挡条3沿所述热器芯体10的宽度方向W-W两端分别设有弧形部31。弧形部31包括与第一板片1的第一弧形板17的相适配的第一弧形面311和与第二板片2的第二弧形板27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面312。具体的,第一弧形面311与第一弧形板17的外弧面相适配,第二弧形板27与第二弧形板27的内弧面相适配,使第三板间通道103与第四板间通道104分别形成密封空间。
参见图3,第一板片1设有第一通孔181、第二通孔182、第三通孔183、第四通孔184、第五通孔185和第六通孔186。第二板片2上设有第七通孔281、第八通孔282、第九通孔283、第十通孔284、第十一通孔285和第十二通孔286。其中,第一通孔181与第七通孔281位置相对应,且第一通孔181和第七通孔281均与第三板间通道103连通;第二通孔182与第八通孔282位置相对应,且第二通孔182和第八通孔282均与第三板间通道103连通;第三通孔183与第九通孔283位置相对应,且第三通孔183和第九通孔283均与第四板间通道104连通,第四通孔184与第十通孔284位置相对应,且第四通孔184和第十通孔284均与第四板间通道104连通;第五通孔185与第十一通孔285位置相对应,且第五通孔185和第十一通孔285均与第二板间通道102连通,第六通孔186与第十二通孔286位置相对应,且第六通孔186和第十二通孔286均与第二板间通道102连通。
参见图2,第一板片1的第二换热面12与第二板片2的第三换热面21之间设有第一垫圈4、第二垫圈5、第三垫圈6、第四垫圈7。第一垫圈4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一通孔181和第二板片2第七通孔281设置;第二垫圈5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二通孔182和第二板片2的第八通孔282设置;第三垫圈6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三通孔183和第二板片2的第九通孔283设置;第四垫圈7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四通孔184和第二板片2的第十通孔284设置。进一步的,第一通孔181、第二通孔182、第七通孔281、第八通孔282均位于挡条3的上方。第一垫圈4、第二垫圈5、第三垫圈6和第四垫圈7阻止第一板间通道101与第二板间通道102连通。
参见图6,换热器具有第一孔道100、第二孔道200、第三孔道3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第一孔道100连通第一通孔181和第七通孔281,第二孔道200连通第二通孔182和第八通孔282,第三孔道300连通第三通孔183和第九通孔283,第四孔道400连通第四通孔184和第十通孔284,第五孔道500连通第五通孔185和第十一通孔285,第六孔道600连通第六通孔186和第十二通孔286。第一垫圈4、第二垫圈5使第一孔道100、第二孔道200仅与第三板间通道103连通,并且第一孔道100、第二孔道200彼此连通。第三通孔183、第四通孔184、第九通孔283、第十通孔284均位于挡条3的下方。第三垫圈6、第四垫圈7使第三孔道300、第四孔道400仅与第四板间通道104连通,第三孔道300、第四孔道400彼此连通。
如图2所示,第一板片1的第一换热面11与第二板片2的第四换热面22之间设有第五垫圈8、第六垫圈9。第五垫圈8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五通孔185和第二板片2的第十一通孔285设置;第六垫圈9环绕第一板片1的第六通孔186和第二板片2的第十二通孔286设置。参见图9和图10,第五垫圈8、第六垫圈9使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仅与第二板间通道102连通。另外,第五通孔185和第十一通孔285位于挡条3的上方,第六通孔186和第十二通孔286位于挡条3的下方。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彼此连通。采用垫圈只是一种密封的形式,也可以是两侧的板片设置对应的凸起结构。例如可以是仅一张板片设置凸台,也可以是两张板片均设置凸台,凸台位于通孔的周侧,堆叠后凸台对应叠合,通过钎焊工艺使得板片焊接为一体,凸台连接后就能与对应的通道进行封闭。
本申请的换热器既可以作为蒸发装置对液态制冷剂进行蒸发,也可以作为冷凝装置对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
在作为蒸发装置使用时,第三板间通道103用于流通液态制冷剂,第一孔道100用于供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板间通道103,第二孔道200用于供液态制冷剂流出第三板间通道103;第二板间通道102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的制冷剂;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其中一者用于供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板间通道102,另一者用于供气态的制冷剂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2;第四板间通道104用于流通水。
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制冷剂输送到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器流出的高温液体制冷剂经过第一孔道1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3进行冷却,由第二孔道200流出第三板间通道103的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后变成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第六孔道6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2。通过第三孔道300向第四板间通道104通入水,水流向第四孔道400;进入第二板间通道102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同时还与第三板间通道10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形成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五孔道500流出。
在作为冷凝装置使用时,第三板间通道103用于供气液两相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第一孔道100用于供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第三板间通道103,第二孔道200用于供气态制冷剂流出第三板间通道103;第二板间通道102用于气态制冷剂转化为液态的制冷剂;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其中一者用于气态制冷剂流入第二板间通道102,另一者用于供液态制冷剂流出第二板间通道102;第四板间通道104用于流通水。
压缩机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六孔道600输入第二板间通道102,水通过第三孔道300进入第四板间通道104;气态制冷剂与第四板间通道104的水进行热交换,制冷剂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五孔道500流出;经过膨胀阀、过蒸发器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第一孔道100进入第三板间通道103,第二板间通道102内的制冷剂与第三板间通道103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板间通道102内的气态制冷剂得到冷凝;第四板间通道104内热交换后的水经过第六孔道600流出,第三板间通道103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热交换后蒸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并经过第二孔道200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一孔道100和第四孔道4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二孔道200靠近挡条3;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或者,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呈斜对角分布;第三孔道300靠近挡条3;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或者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呈斜对角分布。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分别位于换热器芯体10的四角,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一孔道100和第四孔道4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二孔道200靠近挡条3;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三孔道300靠近挡条3;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
具体的,第二孔道200、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一孔道100和第四孔道400之间。并且,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二孔道2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正下方。第二孔道200与第六孔道600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膨胀阀(未图示)。以换热器作为集成式的蒸发器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下,如图16所示,高温液态制冷剂在第三板间通道103进行冷却是自上而下流动;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二板间通道102是自下而上流动,水在第四板间通道104是自上而下流动;高温液态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之间采用逆向平行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水之间采用逆向而行的方式,符合蒸发向上、冷凝冷却向下的交换模式。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分别位于换热器芯体10的四角,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一孔道100和第四孔道4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二孔道200靠近挡条3;第三孔道300靠近挡条3;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呈斜对角分布。
具体的,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二孔道2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一孔道100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该实施方式下,气液两相制冷剂、水采用逆向平行流动方式,符合蒸发向上的交换模式。高温液态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采用交叉流动方式。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分别位于换热器芯体10的四角,第五孔道5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一孔道100和第四孔道4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二孔道200靠近挡条3;第三孔道300靠近挡条3;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呈斜对角分布,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呈斜对角分布。
具体的,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二孔道200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一孔道100的正下方。该实施方式下,高温液态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采用交叉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水采用交叉流动方式。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分别位于换热器芯体10的四角,第一孔道1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四孔道400和第五孔道5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
第二孔道200靠近挡条3;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或者,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呈斜对角分布;第三孔道300靠近挡条3;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或者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呈斜对角分布。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第一孔道100、第四孔道400、第五孔道500、第六孔道600分别位于换热器芯体10的四角,第一孔道100和第六孔道600沿着同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五孔道500和第一孔道100沿着同一条第二边14分布,第四孔道400和第五孔道500沿着另一条第一边13分布;第二孔道200与第一孔道100呈斜对角分布,第三孔道300与第四孔道400呈斜对角分布。
具体的,第二孔道200位于第五孔道500的下方;第四孔道400位于第二孔道200的正下方;第三孔道300位于第一孔道100下方;第六孔道600位于第三孔道300的正下方。该实施方式下,高温液态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也采用交叉流动方式,气液两相制冷剂、水也采用交叉流动方式。
参见图4,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端板105和第二端板106,第一端板105和第二端板106沿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层叠方向设于换热器芯体10的两侧并为换热器芯体10提供密封。
参见图2,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均是带有通孔的部件,可以全部为管道,可以全部为带有通孔的块,也可以部分为管道,部分为带通孔的块,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带孔道部件。具体的,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与第一孔道100连通;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与第二孔道200连通;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与第三孔道300连通;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与第四孔道400连通;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与第五孔道500连通,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与第六孔道600连通。
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可以全部位于第一端板105,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端板105、部分位于第二端板106,还可以全部位于第二端板106。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位于第一端板105;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和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位于第二端板106。具体的,第一端板105和第二端板106均设置三个通孔,第一带孔道部件1001、第二带孔道部件1002和第六带孔道部件1006对应安装于第一端板105的三个通孔处。第三带孔道部件1003、第四带孔道部件1004和第五带孔道部件1005对应安装于第二端板106的三个通孔处。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芯体,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换热器芯体内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多个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具有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二换热面和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换热面之间;
所述换热器包括挡条,所述挡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相邻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之间,所述挡条将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分成互不连通的第三板间通道和第四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均包括两个第一边和两个第二边,两个所述第一边分别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边分别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挡条从所述第一板片的一个所述第一边延伸到所述第一板片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的容积小于所述第四板间通道的容积;
所述挡条为实心体,所述挡条与处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上端的所述第二边的距离为L1,所述挡条与处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下端的第二边的距离为L2,其中L2>L1;
沿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所述挡条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相接,所述挡条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四换热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换热面和所述第二板片的第四换热面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安装槽,所述挡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挡条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边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板平面和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板平面的周边,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板平面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第二板平面的周边,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二翻边叠合相接;
所述第一板片还包括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板平面与所述第一翻边通过第一弧形板过渡,所述第二板片还包括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板平面与所述第二翻边通过第二弧形板过渡,所述挡条沿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弧形板的相适配的第一弧形面,所述弧形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二弧形板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及第六通孔,所述第二板片设有第七通孔、第八通孔、第九通孔、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及第十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七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一通孔和第七通孔均与第三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第八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二通孔和第八通孔均与第三板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九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三通孔和第九通孔均与第四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第十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四通孔和第十通孔均与第四板间通道连通;
所述第五通孔与第十一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五通孔和第十一通孔均与第二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六通孔与第十二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第六通孔和第十二通孔均与第二板间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五孔道和第六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连通第一通孔和第七通孔,所述第二孔道连通第二通孔和第八通孔,所述第三孔道连通第三通孔和第九通孔,所述第四孔道连通第四通孔和第十通孔,所述第五孔道连通第五通孔和第十一通孔,所述第六孔道连通第六通孔和第十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四孔道、所述第五孔道、所述第六孔道分别位于换热器的四角;
所述第五孔道和第六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所述第五孔道和第一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二边分布,所述第一孔道和第四孔道沿着另一条第一边分布;
所述第二孔道靠近所述挡条;所述第二孔道与第一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或者,所述第二孔道与第一孔道呈斜对角分布;
所述第三孔道靠近所述挡条;所述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呈斜对角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四孔道、所述第五孔道、所述第六孔道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四角,所述第一孔道和第六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所述第五孔道和第一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二边分布,所述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沿着另一条第一边分布;
所述第二孔道靠近所述挡条;所述第二孔道与第一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或者,所述第二孔道与第一孔道呈斜对角分布;
所述第三孔道靠近所述挡条;所述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沿着同一条第一边分布,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呈斜对角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间通道用于流通液态制冷剂,所述第一孔道用于供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板间通道,所述第二孔道用于供液态制冷剂流出所述第三板间通道;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用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的制冷剂;所述第五孔道和所述第六孔道其中一者用于供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板间通道,另一者用于供气态的制冷剂流出第二板间通道;
所述第四板间通道用于流通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沿所述第一板片、所述第二板片层叠方向设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两侧。
CN202222908389.2U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Active CN218895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8389.2U CN2188956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8389.2U CN2188956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5693U true CN218895693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8389.2U Active CN218895693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56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8543B2 (en) Liquid to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5479985A (en) Heat exchanger
EP2241849B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 the form of a core-type radiator with special return pipe arrangement
US5448899A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EP1365200A1 (en) Multistage gas and liquid phase separation condenser
CN106103153A (zh) 加热冷却模块
US20050039486A1 (en) Submerged evaporator with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CN101978229A (zh) 冷凝器
US643126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fluid-phase change
CN218895693U (zh) 换热器
JP3661275B2 (ja) 積層型蒸発器
JP2001108331A (ja) 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JP3911604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CN218884731U (zh) 换热器
JP376490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の受液器容積決定方法
JPH0833287B2 (ja) 空気調和機用アルミニウム製凝縮器
CN219037714U (zh) 换热器
KR19990020128U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JPH0518635A (ja) 冷媒蒸発器
JPH0762596B2 (ja) 空気調和機用アルミニウム製凝縮器
JPH0894274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KR100858514B1 (ko) 수액기 일체형 응축기
CN211373306U (zh) 集成式冷干机换热器
JPH02293595A (ja) 冷媒凝縮器
KR102502256B1 (ko) 차량용 열 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