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4389U - 缆绳锁 - Google Patents

缆绳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4389U
CN219034389U CN202223109697.5U CN202223109697U CN219034389U CN 219034389 U CN219034389 U CN 219034389U CN 202223109697 U CN202223109697 U CN 202223109697U CN 219034389 U CN219034389 U CN 219034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locking
lock
ratche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096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鸿
饶智芳
虞晨曦
符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096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4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4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4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缆绳锁,包括:壳体;缆绳轮,缆绳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缆绳轮上绕设有缆绳,缆绳的一端为伸出壳体的套索端,缆绳的另一端与缆绳轮连接;锁具组件,锁具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壳体内,并具有锁定缆绳轮使缆绳轮无法转动的闭锁状态和解锁缆绳轮使缆绳轮能够转动的解锁状态,锁具组件还具有伸出壳体且可活动设置的锁定端,锁具组件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具组件锁定缆绳轮,且锁定端锁定套索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缆绳锁对缆绳的锁定效果较差、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缆绳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缆绳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缆绳锁。
背景技术
在石化行业中涉及带人孔的设备检修时,当检修人员不在人孔附近时,需要使用缆绳锁将人孔进行临时闭锁,而现有常见的缆绳锁是没有锁芯的,需要额外借助挂锁进行闭锁,操作复杂。部分缆绳锁虽然自带有锁芯,但是其一般仅能够简单地对缆绳轮进行锁定,来限制缆绳的收缩,但是这并不能够将缆绳的末端固定,导致其锁定效果较差,安全性降低,或者是需要额外借助挂锁进行闭锁,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缆绳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缆绳锁对缆绳的锁定效果较差、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缆绳锁,包括:壳体;缆绳轮,缆绳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缆绳轮上绕设有缆绳,缆绳的一端为伸出壳体的套索端,缆绳的另一端与缆绳轮连接;锁具组件,锁具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壳体内,并具有锁定缆绳轮使缆绳轮无法转动的闭锁状态和解锁缆绳轮使缆绳轮能够转动的解锁状态,锁具组件还具有伸出壳体且可活动设置的锁定端,锁具组件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具组件锁定缆绳轮,且锁定端锁定套索端。
进一步地,壳体的外部具有锁定柱,锁定端可移动设置于壳体,锁定端的移动轨迹线与锁定柱的延伸方向非平行设置,套索端能够套设在锁定柱外侧,锁具组件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定端与锁定柱抵接,以阻碍套索端脱出锁定柱,锁具组件位于解锁状态时,锁定端与锁定柱分离,套索端能够脱出锁定柱。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凸出部,锁定端可移动地设于凸出部,锁定柱与凸出部间隔设置,锁定柱、壳体和凸出部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限位槽,锁定端移动后与锁定柱抵接,将限位槽的开口封住,以阻碍套索端脱出锁定柱。
进一步地,锁具组件包括:锁芯;转接件,转接件与锁芯的输出端驱动连接;第一锁定件,第一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内,第一锁定件与转接件驱动连接,缆绳轮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第一锁定件能够在转接件的带动下伸入或退出凹槽,以锁定或解锁缆绳轮;第二锁定件,转接件和第一锁定件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锁定件驱动连接,第二锁定件具有锁定端,转接件带动第一锁定件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二锁定件移动,以使第一锁定件锁定缆绳轮的同时,第二锁定件锁定套索端。
进一步地,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抵接,并且第一锁定件的移动轨迹线与第二锁定件的移动轨迹线非平行设置,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之间均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第一锁定件在转接件的带动下伸入凹槽时通过抵接面带动第二锁定件锁定套索端。
进一步地,抵接面倾斜设置,并且沿第二锁定件解锁套索端的移动方向,抵接面向第一锁定件锁定缆绳轮的移动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锁具组件还包括锁定复位件,锁定复位件与第二锁定件抵接,并为第二锁定件提供解锁套索端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缆绳锁还包括:棘轮机构,棘轮机构与缆绳轮抵接,并能够阻碍缆绳轮向缆绳收回壳体的方向转动;绳轮复位件,绳轮复位件与缆绳轮抵接,并在棘轮机构解除对缆绳轮的限制后驱动缆绳轮向缆绳收回壳体的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棘轮机构包括:棘轮爪,棘轮爪与壳体可转动连接,缆绳轮具有棘轮部,棘轮部的内壁具有棘齿,棘轮爪位于棘轮部内并能够与棘齿抵接,以控制缆绳轮单向转动,阻碍缆绳轮在绳轮复位件的驱动下转动;旋钮,旋钮可转动地穿设在壳体上,旋钮具有偏心设置的凸台,旋钮转动时,凸台与棘轮爪抵顶,并带动棘轮爪与棘齿分离,以使缆绳轮能够在绳轮复位件的驱动下转动;棘轮爪复位件,棘轮爪复位件与棘轮爪抵接,并为棘轮爪提供向与棘齿抵接的方向运动的复位力;旋钮复位件,旋钮复位件与旋钮抵接,并为旋钮提供使凸台避让棘轮爪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缆绳锁还包括:无线码片,无线码片设置在壳体外侧,并能够与电脑钥匙配合进行身份识别;护线套,护线套设置在壳体内,缆绳穿设在护线套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锁具组件,锁具组件能够与缆绳轮配合的同时,还通过锁定端与缆绳的套索端配合。具体而言,缆绳的两端中一端为套索端,套索端作为伸出壳体的一端,供操作人员拉出,实现缆绳的使用,而缆绳的另一端则穿过缆绳轮上的过孔,并通过堵头等部件固定连接在缆绳轮上,当操作人员将缆绳拉出的同时,缆绳能够带动缆绳轮转动,而缆绳轮转动时也能够带动缆绳运动,实现缆绳的收放。而锁具组件起到对缆绳轮的锁定作用,即锁具组件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具组件将缆绳轮的位置锁定,从而使得缆绳轮无法转动,缆绳也就无法继续拉出,从而实现缆绳一端的锁定,而此时作为自由端的套索端依旧自由,基于此,本实施例的锁具组件还设置有伸出壳体的锁定端,锁具组件还能够控制锁定端的运动,锁定端与套索端配合,可以将套索端锁定在锁定端处,这样,套索端也被锁定端锁定,从而将缆绳的两端均进行锁定,缆绳既无法拉出,也无法收回,缆绳围绕在部件上时无法被随意取下,从而保证了缆绳的锁定效果,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缆绳锁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壳体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缆绳轮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锁的正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锁的锁具组件在闭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锁的锁具组件在解锁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8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锁的棘轮机构在锁定缆绳轮时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的缆绳锁的棘轮机构在解锁缆绳轮时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锁定柱;12、凸出部;20、缆绳轮;21、凹槽;22、棘轮部;23、棘齿;30、缆绳;31、套索端;40、锁具组件;41、锁芯;42、转接件;43、第一锁定件;44、第二锁定件;45、抵接面;46、锁定复位件;50、棘轮机构;51、棘轮爪;52、旋钮;521、凸台;53、棘轮爪复位件;54、旋钮复位件;60、绳轮复位件;70、无线码片;80、护线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缆绳锁对缆绳的锁定效果较差、安全性降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缆绳锁。
如图1至图11所示的一种缆绳锁,包括壳体10、缆绳轮20和锁具组件40,缆绳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缆绳轮20上绕设有缆绳30,缆绳30的一端为伸出壳体10的套索端31,缆绳30的另一端与缆绳轮20连接;锁具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壳体10内,并具有锁定缆绳轮20使缆绳轮20无法转动的闭锁状态和解锁缆绳轮20使缆绳轮20能够转动的解锁状态,锁具组件40还具有伸出壳体10且可活动设置的锁定端,锁具组件40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具组件40锁定缆绳轮20,且锁定端锁定套索端31。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锁具组件40,锁具组件40能够与缆绳轮20配合的同时,还通过锁定端与缆绳30的套索端31配合。具体而言,缆绳30的两端中一端为套索端31,套索端31作为伸出壳体10的一端,供操作人员拉出,实现缆绳30的使用,而缆绳30的另一端则穿过缆绳轮20上的过孔,并通过堵头等部件固定连接在缆绳轮20上,当操作人员将缆绳30拉出的同时,缆绳30能够带动缆绳轮20转动,而缆绳轮20转动时也能够带动缆绳30运动,实现缆绳30的收放。而锁具组件40起到对缆绳轮20的锁定作用,即锁具组件40位于闭锁状态时,锁具组件40将缆绳轮20的位置锁定,从而使得缆绳轮20无法转动,缆绳30也就无法继续拉出,从而实现缆绳30一端的锁定,而此时作为自由端的套索端31依旧自由,基于此,本实施例的锁具组件40还设置有伸出壳体10的锁定端,锁具组件40还能够控制锁定端的运动,锁定端与套索端31配合,可以将套索端31锁定在锁定端处,这样,套索端31也被锁定端锁定,从而将缆绳30的两端均进行锁定,缆绳30既无法拉出,也无法收回,缆绳30围绕在部件上时无法被随意取下,从而保证了缆绳30的锁定效果,提高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缆绳锁在使用时的一种使用场景如下:缆绳30需要将一个圆柱形的部件缠绕一圈,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套索端31将缆绳30拉出,并将缆绳30绕在圆柱形部件外侧,绕一周后将套索端31套设在锁定端处,而后锁具组件40将缆绳轮20锁定,同时锁定端将套索端31锁定,从而完成缆绳锁的使用,锁定后的缆绳锁无法被随意拆卸,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外部具有突出的锁定柱11,锁定柱11的一端与壳体10外表面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套索端31即可通过自由端套设在锁定柱11外侧。锁定端可移动设置于壳体10,锁定端的移动轨迹线与锁定柱11的延伸方向非平行设置,本实施例将二者垂直设置,更具体地说,锁定端的移动轨迹线沿缆绳轮20的切向,锁定柱11的移动轨迹线与锁定端垂直。这样,当需要锁定套索端31时,操作人员将套索端31套设在锁定柱11上,而后锁具组件40切换至闭锁状态,此时锁定端逐渐靠近锁定柱11,并与锁定柱11抵接,由于锁定端的抵接使得套索端31脱出锁定柱11的运动路径被锁定端遮挡,锁定端阻碍套索端31脱出锁定柱11,从而将套索端31锁定在锁定柱11和锁定端处。而当需要解锁时,锁具组件40切换至解锁状态,此时,锁定端与锁定柱11分离,锁定端不再止挡套索端31脱出锁定柱11的路径,从而使得套索端31能够脱出锁定柱11。
为了保证锁定柱11和锁定端二者对套索端31的锁定作用,本实施例的壳体10主体部分大致呈圆形,其侧面具有凸出部12,锁具组件40的大部分部件安装在该凸出部12处,锁定端也可移动地设于凸出部12,锁定柱11位于凸出部12一侧,并且与凸出部12的侧面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间隙,这样,锁定柱、壳体和凸出部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限位槽,该限位槽的四周中的一侧被凸出部12遮挡,一侧被锁定柱11遮挡,一侧被主体部分遮挡,剩余一侧为开口侧,套索端31即可通过开口侧进入到限位槽内,而锁定端可移动地设置在限位槽的开口侧,这样,当套索端31套设在锁定柱11上时,套索端31的一部分位于限位槽内,而锁定端移动后与锁定柱11抵接,锁定端通过遮挡限位槽的开口侧从而将限位槽的开口封住,从而阻碍套索端31脱出锁定柱11,将套索端31进行锁定。为了进一步保证锁定效果,本实施例在锁定柱11上开设通孔,通孔与锁定端配合,锁定端可以伸入到通孔内,从而保证对限位槽开口侧的遮挡效果。
当然,锁定端除了采用上述与锁定柱11的配合实现对套索端31的锁定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将锁定端设置成勾状,锁定端轴向移动或者周向转动时,勾状的开口端可以与壳体10外表面之间遮挡配合或者避让配合,套索端31可以套设在勾状的锁定端上,从而实现对套索端31的锁定和解锁,等等。
如图1、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具组件40包括锁芯41、转接件42、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锁芯41设置有凸出部12处,锁定的解锁口外露于壳体10,转接件42与锁芯41的输出端驱动连接,转接件42的一侧具有偏心设置的凸柱,第一锁定件43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第一锁定件43与转接件42驱动连接,第一锁定件43上设置有长条形的滑槽,凸柱即位于滑槽内,这样,转接件42转动时即可带动第一锁定件43沿缆绳轮20的径向移动,而缆绳轮20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2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在缆绳轮20的周侧设置有一周凹槽21,从而使得缆绳轮20的周侧形成齿形结构,第一锁定件43的一端的形状与齿形结构的凹槽21相配合,这样,当转接件42带动第一锁定件43移动时即可使得第一锁定件43伸入或退出凹槽21,使得闭锁组件在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锁定或解锁缆绳轮20的目的。转接件42和第一锁定件43中的至少一者还与第二锁定件44驱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锁定件43与第二锁定件44二者同步运动,第二锁定件44具有锁定端,第二锁定件44的作用在于对套索端31进行锁定,这样,转接件42在带动第一锁定件43移动的同时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第二锁定件44移动,使得第一锁定件43锁定缆绳轮20的同时,第二锁定件44也锁定套索端31,进而实现缆绳30两端的同时锁定。
本实施例采用第二锁定件44与第一锁定件43配合,即第一锁定件43的运动带动第二锁定件44运动。具体而言,第一锁定件43与第二锁定件44抵接,并且第一锁定件43的移动轨迹线与第二锁定件44的移动轨迹线非平行设置,本实施例将二者垂直设置,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之间均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45,这样,第一锁定件43在转接件42的带动下移动时即可通过抵接面45抵顶第二锁定件44,从而带动第二锁定件44移动,实现第二锁定件44锁定套索端31的目的。为了保证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二者之间带动配合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将抵接面45倾斜设置,并且沿第二锁定件44解锁套索端31的移动方向,抵接面45向第一锁定件43锁定缆绳轮20的移动方向倾斜,这样,第一锁定件43向伸入凹槽21的方向运动时,带动第二锁定件44向伸出壳体10、靠近锁定柱11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缆绳轮20和套索端31的同时锁定。
本实施例的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均采用具有一定长度的销轴件,同时为了保证第一锁定件43运动的稳定,本实施例还在第一锁定件43处设置有盖板,盖板固定在壳体10上,从而保证第一锁定件43的上下位置。
当然,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之间的具体配合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上述的配合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配合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锁定件43带动第二锁定件44移动的效果即可。或者第二锁定件44也可以不与第一锁定件43配合,第二锁定件44可以直接与转接件42配合,例如,与第一锁定件43的配合方式相似,第二锁定件44上也开设有滑槽,并且第二锁定件44上的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锁定件43上的滑槽的延伸方向不同,由于本实施例两个锁定件之间垂直设置,因而两个滑槽也可以垂直设置,转接件42的凸柱同时伸入到两个滑槽内,从而在转接件42转动时同时驱动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移动,从而实现同时锁定缆绳轮20和套索端31的效果。
可选地,由于本实施例采用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二者抵顶的方式实现传动,因而第一锁定件43在转接件42的带动下退出凹槽21时,其无法带动第二锁定件44解锁套索端31,因而本实施例的锁具组件40还包括锁定复位件46,锁定复位件46采用弹簧,锁定复位件46的一端与第二锁定件44抵接,另一端与壳体10抵接,从而为第二锁定件44提供解锁套索端31的复位力,使得第一锁定件43退出凹槽21时,第二锁定件44在锁定复位件46的作用下自动向远离锁定柱11的方向运动,从而自动解锁套索端31。当然,若第一锁定件43和第二锁定件44二者之间采用两个彼此联动,既可以推动也可以拉动的方式时,可以不设置锁定复位件46。
在本实施例中,缆绳锁还包括棘轮机构50和绳轮复位件60,棘轮机构50与缆绳轮20抵接,并能够阻碍缆绳轮20向缆绳30收回壳体10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缆绳轮20的单向转动,不妨碍缆绳30的拉出,但是阻碍缆绳30的收回,可以将缆绳30的长度在不继续拉出的情况下稳定在一段距离。绳轮复位件60采用卷簧,其一端与缆绳轮20抵接,另一端伸入至壳体10上的安装凹部内与壳体10抵接,从而为缆绳轮20的转动提供复位力,在棘轮机构50解除对缆绳轮20的限制后驱动缆绳轮20向缆绳30收回壳体10的方向转动,实现缆绳30的自动收回。绳轮复位件60处可以设置有盖板,盖板盖设在绳轮复位件60处,从而对绳轮复位件60进行限位,保证其结构位置稳定。
具体而言,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棘轮机构50包括棘轮爪51、旋钮52、棘轮爪复位件53和旋钮复位件54,棘轮爪51与壳体10可转动连接,缆绳轮20具有棘轮部22,如图4所示,棘轮部22为一凹部,棘轮部22的内壁具有棘齿23,由于缆绳轮20同时有凹槽21形成的齿形结构和棘齿23,因而为了保证整体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缆绳轮20具有一定的厚度,如图7和图9所示,沿缆绳轮20的轴向,也就是厚度方向,齿形结构和棘齿23部位于缆绳轮20的两端面上,并且位于不同的节段上,同时棘轮部22所在节段的外周侧为绕设缆绳30的位置,该位置处可以设置挡边等结构实现缆绳30的绕设和限位止挡。由于棘轮部22为凹部,因而棘轮爪51位于棘轮部22内,并且棘轮爪51的转动中心与缆绳轮20的转动中心不重合,随着棘轮爪51的转动,棘轮爪51的一端能够在与棘齿23抵接和分离的位置之间切换,这样,当棘轮爪51与棘齿23抵接时,棘轮爪51可以限制缆绳轮20向收回缆绳30的方向的转动,但是对于缆绳轮20向拉出缆绳30的方向的转动不会产生阻挡,以控制缆绳轮20单向转动,同时阻碍缆绳轮20在绳轮复位件60的驱动下转动,使得缆绳30只能够拉出,无法收回。
而控制棘轮爪51转动的部件为旋钮52和棘轮爪复位件53,对于旋钮52而言,旋钮52可转动地穿设在壳体10上,旋钮52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0外侧,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而另一部分位于壳体10内侧,旋钮52位于壳体10内侧的部分上具有偏心设置的凸台521,凸台521能够与棘轮爪51配合,旋钮52转动时,凸台521会在与棘轮爪51抵顶和分离的位置之间切换,当凸台521与棘轮爪51抵顶时,由于凸台521的抵顶,使其带动棘轮爪51转动,原本与棘齿23抵接的棘轮爪51改变为与棘齿23分离,这样,棘轮爪51不再阻碍缆绳轮20的转动,缆绳轮20即可在绳轮复位件60的驱动下转动,将缆绳30收回;对于棘轮爪复位件53而言,棘轮爪复位件53采用弹簧,其一端与棘轮爪51抵接,另一端与壳体10抵接,棘轮爪复位件53为棘轮爪51提供向与棘齿23抵接的方向运动的复位力,当凸台521转动至不再抵顶棘轮爪51时,棘轮爪51即可在棘轮爪复位件53的作用下自动向靠近棘齿23的方向运动,直到抵顶在棘齿23上,从而实现棘轮爪51的自动复位。上述旋钮52与棘轮爪复位件53二者配合,实现棘轮爪51与棘齿23之间的单向限位配合。
为了保证旋钮52的自动复位,棘轮机构50还设置有旋钮复位件54,旋钮复位件54采用扭簧,其一端与旋钮52抵接,另一端与壳体10抵接,从而为旋钮52提供使凸台521避让棘轮爪51的复位力,当操作人员未转动旋钮52时,旋钮52能够在旋钮复位件54的作用下保持凸台521与棘轮爪51分离,从而保持棘轮机构50对缆绳轮20的单向转动限制。
本实施例的棘轮爪51的旋转中心位于其两端之间,而其两端分别与棘齿23和旋钮52的凸台521配合,也就是说,沿棘轮爪51的长度方向依次为与棘齿23配合的一端、旋转中心、与凸台521配合的另一端,当然,棘轮爪51的具体设置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了便于安装和加工,旋钮52位于壳体10内外侧的两部分之间可以一体加工,也可以分体加工,待后期采用装配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然,棘轮机构50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上述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现有的其他形式的棘轮结构实现对缆绳轮20的单向转动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缆绳锁还包括无线码片70和护线套80等部件,无线码片70设置在壳体10外侧,并设置在锁芯41的解锁口附近,从而能够与电脑钥匙配合,在解锁的同时进行身份识别,实现有效管控。为了耐高温,本实施例的壳体10等部件可以采用金属部件,但是护线套80采用塑胶材质,为塑胶件,其设置在壳体10内,缆绳30穿设在护线套80内,从而避免缆绳30与金属材质的壳体10之间直接接触而磨损缆绳30。
本实施例的壳体10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整体或者分体式的结构,本实施例采用分体式的结构,壳体10包括第一壳部、第二壳部以和安装板,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二者围成安装腔,供锁具组件40、棘轮机构50等安装在安装腔内,凸出部12也是由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形成的,而安装板则安装在壳体10的凸出部12处,从而实现锁具的安装、固定和遮挡。壳体10的底部可以设置底座等部件。
本实施例的缆绳锁的工作原理如下:
1、无线码片识别、授权开锁原理,
无线码片70安装在锁芯41侧边。缆绳锁唯一身份ID录入防误系统后,使用电脑钥匙接收操作票,当电脑钥匙插入缆绳锁时,电脑钥匙通过无线码片70识别缆绳锁身份ID,当识别的缆绳锁身份ID与操作票授权的缆绳锁身份ID一致时,电脑钥匙获得授权,可进行开锁,当身份ID不一致时,则无法进行开锁。
2、缆绳锁解锁
使用电脑钥匙获得授权后,电脑钥匙插入锁芯41,顺时针将锁芯41旋转180°,锁芯41的旋转带动转接件42旋转,转接件42的凸柱从下方旋转至上方,通过与第一锁定件43的滑槽的配合,转接件42带动第一锁定件43从下方移动至上方,第一锁定件43退出缆绳轮20的凹槽21,缆绳轮20的旋转限制解除,缆绳30可以拉出。同时第一锁定件43移动至上方后,第二锁定件44与第一锁定件43之间会有间隙,第二锁定件44在锁定复位件46的作用下缩回壳体10中,缆绳30前端的套索端31可以套入锁定柱11内。
3、缆绳锁闭锁
使用电脑钥匙获得授权后,电脑钥匙插入锁芯41,逆时针将锁芯41旋转180°,锁芯41的旋转带动转接件42旋转,转接件42的凸柱从上方旋转至下方,通过与第一锁定件43的滑槽的配合,转接件42带动第一锁定件43从上方移动至下方,第一锁定件43进入缆绳轮20的凹槽21内,限制缆绳轮20的旋转,缆绳30不能进行抽拉;同时第一锁定件43从上方移动至下方,第一锁定件43会推动第二锁定件44向右移动,第二锁定件44进入限位槽与锁定柱11抵接,缆绳30前端的套索端31则被固定,无法拿出。
4、棘轮爪作用
棘轮爪51可以绕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支点旋转。默认状态下,棘轮爪51尾部左侧留有间隙,右侧与棘齿23抵接配合,则缆绳轮20可以顺时针旋转,无法逆时针旋转。缆绳轮20顺时针旋转时,缆绳轮20可以暂时顶出棘轮爪51,缆绳30停止拉出时,棘轮爪51在棘轮爪复位件53的作用下重新进入缆绳轮20的棘齿23内;缆绳轮20逆时针旋转时,棘轮爪51会顶住缆绳轮20,阻止缆绳轮20逆时针旋转。
当旋钮52旋转90°时,旋钮52的凸台521由下方旋转至左侧,凸台521推动棘轮爪51顺时针旋转,则棘轮爪51退出缆绳轮20的棘齿23,解除对缆绳轮20单向旋转的限制。
5、自动收回缆绳
缆绳锁解锁状态下拉出缆绳30,缆绳30带动缆绳轮20顺逆针旋转,缆绳轮20拉紧绳轮复位件60,此时由于棘轮爪51对缆绳轮20的限制,缆绳30不会收回;当需要收回缆绳30时,将旋钮52旋转90°,棘轮爪51对缆绳轮20的限制解除,缆绳轮20在绳轮复位件60的弹力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则缆绳轮20带动缆绳30旋转,将缆绳30收回至壳体10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缆绳锁对缆绳的锁定效果较差、安全性降低、操作复杂的问题;
2、缆绳的两端能够同时被缆绳锁锁定,缆绳既无法拉出,也无法收回,缆绳围绕在部件上时无法被随意取下,从而保证了缆绳的锁定效果,提高安全性;
3、可实现缆绳长度的稳定和缆绳的自动收回;
4、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缆绳锁,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缆绳轮(20),所述缆绳轮(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缆绳轮(20)上绕设有缆绳(30),所述缆绳(30)的一端为伸出所述壳体(10)的套索端(31),所述缆绳(30)的另一端与所述缆绳轮(20)连接;
锁具组件(40),所述锁具组件(40)的至少一部分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并具有锁定所述缆绳轮(20)使所述缆绳轮(20)无法转动的闭锁状态和解锁所述缆绳轮(20)使所述缆绳轮(20)能够转动的解锁状态,所述锁具组件(40)还具有伸出所述壳体(10)且可活动设置的锁定端,所述锁具组件(40)位于所述闭锁状态时,所述锁具组件(40)锁定所述缆绳轮(20),且所述锁定端锁定所述套索端(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外部具有锁定柱(11),所述锁定端可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0),所述锁定端的移动轨迹线与所述锁定柱(11)的延伸方向非平行设置,所述套索端(31)能够套设在所述锁定柱(11)外侧,所述锁具组件(40)位于所述闭锁状态时,所述锁定端与所述锁定柱(11)抵接,以阻碍所述套索端(31)脱出所述锁定柱(11),所述锁具组件(40)位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锁定端与所述锁定柱(11)分离,所述套索端(31)能够脱出所述锁定柱(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凸出部(12),所述锁定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凸出部(12),所述锁定柱(11)与所述凸出部(12)间隔设置,所述锁定柱(11)、所述壳体(10)和所述凸出部(12)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限位槽,所述锁定端移动后与所述锁定柱(11)抵接,将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封住,以阻碍所述套索端(31)脱出所述锁定柱(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组件(40)包括:
锁芯(41);
转接件(42),所述转接件(42)与所述锁芯(41)的输出端驱动连接;
第一锁定件(43),所述第一锁定件(43)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锁定件(43)与所述转接件(42)驱动连接,所述缆绳轮(20)的周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21),所述第一锁定件(43)能够在所述转接件(42)的带动下伸入或退出所述凹槽(21),以锁定或解锁所述缆绳轮(20);
第二锁定件(44),所述转接件(42)和所述第一锁定件(43)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锁定件(44)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锁定件(44)具有所述锁定端,所述转接件(42)带动所述第一锁定件(43)移动的同时带动所述第二锁定件(44)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锁定件(43)锁定所述缆绳轮(20)的同时,所述第二锁定件(44)锁定所述套索端(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件(43)与所述第二锁定件(44)抵接,并且所述第一锁定件(43)的移动轨迹线与所述第二锁定件(44)的移动轨迹线非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锁定件(43)和所述第二锁定件(44)之间均具有相互抵接的抵接面(45),所述第一锁定件(43)在所述转接件(42)的带动下伸入所述凹槽(21)时通过所述抵接面(45)带动所述第二锁定件(44)锁定所述套索端(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45)倾斜设置,并且沿所述第二锁定件(44)解锁所述套索端(31)的移动方向,所述抵接面(45)向所述第一锁定件(43)锁定所述缆绳轮(20)的移动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组件(40)还包括锁定复位件(46),所述锁定复位件(46)与所述第二锁定件(44)抵接,并为所述第二锁定件(44)提供解锁所述套索端(31)的复位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绳锁还包括:
棘轮机构(50),所述棘轮机构(50)与所述缆绳轮(20)抵接,并能够阻碍所述缆绳轮(20)向所述缆绳(30)收回所述壳体(10)的方向转动;
绳轮复位件(60),所述绳轮复位件(60)与所述缆绳轮(20)抵接,并在所述棘轮机构(50)解除对所述缆绳轮(20)的限制后驱动所述缆绳轮(20)向所述缆绳(30)收回所述壳体(10)的方向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机构(50)包括:
棘轮爪(51),所述棘轮爪(51)与所述壳体(10)可转动连接,所述缆绳轮(20)具有棘轮部(22),所述棘轮部(22)的内壁具有棘齿(23),所述棘轮爪(51)位于所述棘轮部(22)内并能够与所述棘齿(23)抵接,以控制所述缆绳轮(20)单向转动,阻碍所述缆绳轮(20)在所述绳轮复位件(60)的驱动下转动;
旋钮(52),所述旋钮(52)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旋钮(52)具有偏心设置的凸台(521),所述旋钮(52)转动时,所述凸台(521)与所述棘轮爪(51)抵顶,并带动所述棘轮爪(51)与所述棘齿(23)分离,以使所述缆绳轮(20)能够在所述绳轮复位件(60)的驱动下转动;
棘轮爪复位件(53),所述棘轮爪复位件(53)与所述棘轮爪(51)抵接,并为所述棘轮爪(51)提供向与所述棘齿(23)抵接的方向运动的复位力;
旋钮复位件(54),所述旋钮复位件(54)与所述旋钮(52)抵接,并为所述旋钮(52)提供使所述凸台(521)避让所述棘轮爪(51)的复位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绳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绳锁还包括:
无线码片(70),所述无线码片(7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外侧,并能够与电脑钥匙配合进行身份识别;
护线套(80),所述护线套(8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缆绳(30)穿设在所述护线套(80)内。
CN202223109697.5U 2022-11-22 2022-11-22 缆绳锁 Active CN219034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9697.5U CN219034389U (zh) 2022-11-22 2022-11-22 缆绳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9697.5U CN219034389U (zh) 2022-11-22 2022-11-22 缆绳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4389U true CN219034389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0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09697.5U Active CN219034389U (zh) 2022-11-22 2022-11-22 缆绳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4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2679B (zh) 电子锁具及电子锁具的紧急解锁方法
US20070084256A1 (en) Strap lock with both functions of combination code setting and key operation
US20130014552A1 (en)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Removable Core Lock
KR101871838B1 (ko) 디지털 도어락
US11035152B2 (en) Lock heads and mechanisms for mobile device security
GB2357314A (en) Security device e.g.for preventing theft of laptop computers
US20200173203A1 (en) Lock heads and mechanisms for mobile device security
EP1671004A2 (en) Cable lock
CN111541107B (zh) 地线桩锁
CN108616012B (zh) 接地针组件
CN219034389U (zh) 缆绳锁
CN110219522B (zh) 地线锁及解锁钥匙
CN110206417B (zh) 挂锁、挂锁解锁方法和挂锁闭锁方法
KR200447937Y1 (ko) 강제해정 방지수단이 마련된 내측 손잡이
CN211556307U (zh) 压板闭锁装置
CN211173489U (zh) 电子门锁
CN111749968B (zh) 用于螺母闭锁的锁具及锁具组件
CN210566849U (zh) 安全闭锁装置
CN111577011B (zh) 锁芯和钥匙系统
CN211173495U (zh) 锁芯、锁具和解锁钥匙
CN211173587U (zh) 一种锁扣闭锁锁具
CN110512951B (zh) 一种双锁绳挂锁
CN209976237U (zh) 挂锁
CA3135042A1 (en) Catch mechanism for a locking device
CN215332075U (zh) 闭锁装置和锁具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