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0878U - 一种变距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0878U
CN219030878U CN202223200722.0U CN202223200722U CN219030878U CN 219030878 U CN219030878 U CN 219030878U CN 202223200722 U CN202223200722 U CN 202223200722U CN 219030878 U CN219030878 U CN 219030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varying
base
lower base
sl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07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兵
周吉祥
张辉
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 P Shanghai Household Appliances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 P Shanghai Household Appliance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 P Shanghai Household Appliances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 P Shanghai Household Appliances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07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0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0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0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距装置,包括第一变距机构和驱动机构,第一变距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一产品变距组件和第一变距轨迹块,第一产品变距组件包括第一下基座和第一上基座,第一滑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下基座与第一滑轨滑接,第一变距轨迹块设于第一滑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一变距轨迹块具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以及连接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的第一变距段,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在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第一上基座用于固定产品,第一上基座设于第一下基座上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下基座移动,第一上基座与第一滑槽滑接,驱动机构驱使第一下基座沿第一滑轨移动时,第一上基座沿第一滑槽移动。

Description

一种变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距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国内的机械加工,目前很多都是使用专机或人工进行机床上下料的方式,这在产品比较单一、产能不高的情况下是非常适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使用专机或人工进行机床上下料就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和弱点,一方面专机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维修不便,不利于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另一方面,它的柔性不够,难以适应日益加快的变化,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其次,使用人工会造成劳动强度的增加,容易产生工伤事故,效率也比较低下,且使用人工上下料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够,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通过采用上下料机械手来实现上下料过程中的完全自动化,来保障上下料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上下料机械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上下料机械手的工作载具之间的距离和产品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上下料机械手依次只能抓取少量甚至一个产品,或者还需要重新摆盘,这样造成上下料效率低、结构复杂等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距装置,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距装置,包括第一变距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变距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一产品变距组件和第一变距轨迹块,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包括第一下基座和第一上基座,所述第一滑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下基座与所述第一滑轨滑接,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设于所述第一滑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滑接段和所述第二滑接段的第一变距段,所述第一滑接段和所述第二滑接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所述第一上基座用于固定产品,所述第一上基座设于所述第一下基座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下基座移动,所述第一上基座与所述第一滑槽滑接,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沿所述第一滑槽移动。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第二变距机构,所述第二变距机构包括第二滑轨、第二产品变距组件和第二变距轨迹块,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包括第二下基座和第二上基座,所述第二滑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下基座与所述第二滑轨滑接,所述第二变距轨迹块设于所述第二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的一侧,所述第二变距轨迹块具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接段和第四滑接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滑接段和所述第四滑接段的第二变距段,所述第三滑接段和所述第四滑接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所述第二上基座用于固定产品,所述第二上基座设于所述第二下基座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二下基座移动,所述第二上基座与所述第二滑槽滑接;
所述第一下基座和所述第二下基座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和所述第二上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靠近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还包括第一随动件,所述第一随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基座并与所述第一滑槽滑接,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还包括第二随动件,所述第二随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上基座并与所述第二滑槽滑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基座和所述第一下基座通过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弹性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在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复位并驱使所述第一上基座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下基座远离所述第二下基座的一侧,所述定位机构有两个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定所述第一下基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件、驱动装置和定位块,所述固定件安装于基板上,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固定件的容纳槽中,所述驱动装置驱使所述定位块可沿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包括位于远离所述驱动装置一侧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还包括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安装于所述第一上基座靠近所述定位机构的一侧,所述对接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驱动装置驱使所述定位块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和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皮带、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皮带为封闭环状并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所述第一下基座固定于所述皮带上,所述驱动器驱使所述主动轮转动而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滑轨移动。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距机构和第二变距机构均有两个,并分别以所述主动轮的中心轴和所述从动轮的中心轴之间距离的中点对称设置,所述皮带包括位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两个所述第二变距机构的所述第二下基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驱动器驱使所述主动轮转动而使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向或相离运动。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器驱使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线位置,所述第四位置为偏离所述第三位置的位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均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两个所述第一上基座和两个所述第二上基座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用于暂存待加工产品的上料储存工位和用于暂存已加工完成的产品的下料储存工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变距装置中,通过第一变距轨迹块使得固定产品的第一上基座在与第一下基座同步沿第一滑轨延伸的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与第一下基座之间发生沿第二方向的相对移动,实现产品的变距,结构简单,方便上下料机械手同时取放多个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代替人工上下料,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工操作易发生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变距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变距装置的第一产品变距主体与第一变距轨迹块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变距装置的第二产品变距主体与第二变距轨迹块之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变距装置的第一变距轨迹块/第二变距轨迹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变距装置的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未加工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已加工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距装置,请参考图1-4,实施例的变距装置包括基板1、以及安装于基板1上的第一变距机构2和驱动机构3,第一变距机构2包括第一滑轨21、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和第一变距轨迹块25,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包括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一上基座232,第一滑轨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下基座231与第一滑轨21滑接,第一变距轨迹块25设于第一滑轨2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变距轨迹块25具有第一滑槽251,第一滑槽25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以及连接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的第一变距段,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在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第一上基座232用于固定产品,第一上基座232设于第一下基座231上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下基座231移动,第一上基座232与第一滑槽251滑接,驱动机构3驱使第一下基座231沿第一滑轨21移动时,第一上基座232沿第一滑槽251移动。
本实施例中,变距装置还包括第二变距机构5,第二变距机构5安装于基板1,包括第二滑轨51、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和第二变距轨迹块55,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包括第二下基座531和第二上基座532,第二滑轨51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一滑轨21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二下基座531与第二滑轨51滑接,第二变距轨迹块55设于第二滑轨51沿第二方向靠近第一变距轨迹块25的一侧,第二变距轨迹块55具有第二滑槽551,第二滑槽55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接段和第四滑接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滑接段和所述第四滑接段的第二变距段,第三滑接段和第四滑接段在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第二上基座532用于固定产品,第二上基座532设于第二下基座531上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二下基座531移动,第二上基座532与第二滑槽551滑接。
具体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还包括第一随动件233,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还包括第二随动件533,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二下基座531固定连接,驱动机构3驱使第一下基座231沿第一滑轨21移动时,第一随动件233沿第一滑槽251移动、第二随动件533沿第二滑槽551移动而使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沿第二方向相互靠近或分离。
为方便描述和理解,可以将第一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具体地,请参考图5,第一变距轨迹块25包括顺次连接第一接触面252、第二接触面253和第三接触面254,第一接触面252位于第一滑接段,第二接触面253位于第一变距段,第三接触面254位于第二滑接段,第二接触面253的延伸方向与左右方向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角度范围优选5°~4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一夹角的数值为5°、8°、10°、15°、18°、20°、25°、27°、30°、40°等,在此不做唯一限定。同理,第二变距轨迹块55包括顺次连接的第四接触面552、第五接触面553和第六接触面554,第四接触面552位于第三滑接段,第五接触面553位于第二变距段,第六接触面554位于第四滑接段,第四接触面552的延伸方向与左右方向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锐角,角度范围优选5°~4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一夹角的数值为5°、8°、10°、15°、18°、20°、25°、27°、30°、40°等,在此不做唯一限定。其中,第一夹角等于第二夹角。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变距轨迹块25和第二变距轨迹块55在结构形态上完全相同。
请参考图3-5,第一随动件233在第一滑槽251内移动时,分别与第一接触面252、第二接触面253和第三接触面254顺方向或逆方向依次滑动接触,带动第一上基座232相对第一下基座231沿前后方向移动;第二随动件533在第二滑槽551内移动时,分别与第四接触面552、第五接触面553和第六接触面554,顺方向或逆方向依次滑动接触,带动第二上基座532相对第二下基座531沿前后方向移动。当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二下基座531从左向右移动时,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相背移动;当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二下基座531从右向左移动时,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相向移动,从而完成产品的变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一下基座231通过第一弹性件234在前后方向上弹性连接,在驱动机构3驱使第一下基座231沿左右方向正向移动时,第一上基座232沿前后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弹性件234被压缩,在驱动机构3驱使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左右方向反向移动时,第一弹性件234复位并驱使第一上基座23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同理,第二上基座532和第二下基座531通过第二弹性件534在前后方向上弹性连接,在驱动机构3驱使第二下基座531沿左右方向正向移动时,第二上基座532沿前后方向从第五位置移动至第六位置,第二弹性件534被压缩,在驱动机构3驱使第二下基座531沿左右方向反向移动时,第二弹性件534复位并驱使第二上基座532从第六位置移动至第五位置。上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反向是指从左到右,第一方向反向是指从右到左。
具体地,第一下基座231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311和第二安装槽2312,且第一安装槽2311和第二安装槽2312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弹性件234有两个并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于第一上基座232的底部,且两个第一弹性件234分别装入第一安装槽2311和第二安装槽2312内;第二下基座531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三安装槽5311和第四安装槽5312,且第三安装槽5311和第四安装槽5312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弹性件534有两个并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于第二上基座532的底部,且两个第二弹性件534分别装入第三安装槽5311和第四安装槽5312内,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沿前后方向相向或相背运动时,第一弹性件234和第二弹性件534被压缩或复原。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34和第二弹性件534均可为弹簧,当然,也可以选用橡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产品变距主体23还包括第一滑动组件235,第二产品变距主体53还第二滑动组件535。第一滑动组件235安装于第一下基座231上,第一上基座232与第一滑动组件235滑接,使得第一上基座232可相对于第一下基座231沿前后方向移动;第二滑动组件535安装于第二下基座531上,第二上基座532与第二滑动组件535滑接,使得第二上基座532可相对于第二下基座531沿前后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变距装置是结合上下料机械手完成工作的,变距装置通过变距改变产品之间的距离,再结合上下料机械手取放产品。结合图1和图2,第一变距机构2和第二变距机构5相对设置,第一变距轨迹块25和第二变距轨迹块55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镜像设置。驱动机构3开始工作之前,第一变距机构2和第二变距机构5处于第一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A处,第一随动件233和第二随动件533分别位于第二滑接段和第四滑接段,且分别抵接于第三接触面254和第六接触面554,第三接触面254距离第一下基座231相比于第一接触面252距离第一下基座231较远,第六接触面554距离第二下基座531相比于第四接触面552距离第二下基座531较远,在第一随动件233和第二随动件533分别与第三基础面254和第六接触面554的抵接下,第一上基座232相对于第一下基座231向后方偏移,第二上基座532相对于第二下基座531向前方偏移,第一弹性件234和第二弹性件534均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此时四轴机械手带动夹具抓取产品放置于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随后,驱动机构3带动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二下基座531向右移动至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处,在此过程第一随动件233依次与第三接触面254、第二接触面253和第一接触面252滑动接触,第二随动件533依次与第六接触面554、第五接触面553和第四接触面552滑动接触,在此滑动接触的过程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234和第二弹性件534弹性压力得到释放,逐渐复原,以带动第一上基座232相对第一下基座231向前移动、第二上基座532相对第二下基座531向后移动,此过程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相背运动完成变距,六轴机械手抓取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上的产品。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器31、皮带3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皮带32为封闭环状并套设于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第一下基座231固定于皮带32上,驱动器31驱使主动轮33转动而驱使第一下基座231沿第一滑轨21移动。具体地,驱动器31可为驱动马达。
本实施例中,第一变距机构2和第二变距机构5均有两个,并分别以主动轮33的中心轴和从动轮34的中心轴之间距离的中点对称设置,皮带32包括位于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两个第二变距机构5的第二下基座531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驱动器31驱使主动轮33转动而使两个第二下基座531沿左右方向相向或相离运动;驱动器31驱使两个第二下基座531沿左右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第三位置为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沿第一方向的中线位置,第四位置为偏离第三位置的位置,在两个第二下基座531均位于第三位置时,两个第一上基座232和两个第二上基座53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变距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4,定位机构4安装于基板1,且位于第一下基座231远离第二下基座531的一侧,定位机构4有两个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定第一下基座231在第一方向上运动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定位机构4包括固定件41、驱动装置42和定位块43,固定件41安装于基板1上,驱动装置42设于固定件41的容纳槽411中,驱动装置42驱使定位块43可沿垂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移动地连接于定位块43,定位块43包括位于远离驱动装置42一侧的第一凸起431和第二凸起432,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还包括对接件236,对接件236安装于第一上基座232靠近定位机构4的一侧,对接件236开设有与第一凸起431和第二凸起432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驱动装置42驱使定位块43沿第三方向运动至第一凸起431与第一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第二凸起432与第二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和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的定位。具体地,驱动装置42可为气缸。为了方便描述和理解,可以将第三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机构4有四个。其中两个定位机构4从左到右分别设于第一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A的上方和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的前方,另外两个定位机构4从左到右分别设于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的下方和第二四周机械手上下料工位C的后方,其中,位于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上下两侧的两个定位机构4是上下对称分布的。
本实施例中,变距装置还包括用于暂存待加工产品的上料储存工位6和用于暂存已加工完成的产品的下料储存工位7。
本实用新型的变距装置的工作原理:
未加工产品经由其他设备排列整齐放置上料储存工位6处,摆放到位后由四轴机械手带动夹具抓取上料储存工位6处的未加工产品8(如图7所示)至位于第一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A处的第一上基座231和第二上基座531和位于第二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C处的第一上基座231和第二上基座531。放置未加工产品完成后驱动机构3的驱动器31驱使皮带32带动位于第一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A处的第一产品变距主体23和位于第二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C处的第二产品变距主体53分别从左向右和从右到左移动(此过程通过第一弹性件234和第二弹性件534的复原分别带动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沿前后方向相背运动完成变距),移动至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处,同时两个定位机构4分别作用于前后两端的两个第一产品变距主体23使得两个第一产品变距主体23和第二产品变距主体53的整体定位。然后,六轴机械手抓取位于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处的未加工产品8至其他加工设备上完成加工工艺(此处的加工工艺为注塑),已加工产品9(如图8所示)经由六轴机械手抓取后再放置六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B处,之后驱动器31再次驱使皮带32带动两个第一产品变距主体23和第二变距机构5的第二产品变距主体53向左移动(此过程通过第一随动件233和第二随动件533分别与第一变距轨迹块25和第二变距轨迹块55滑动连接,带动第一上基座232和第二上基座532沿前后方向相向运动完成变距),分别移动至第一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A和第二四轴机械手上下料工位C处的定位机构4处,到位后四轴机械手带动夹具抓取已加工产品9,变距装置完成第一轮工作。随后再重复上述开头的动作继续循环运行。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变距机构(2)和驱动机构(3),所述第一变距机构(2)包括第一滑轨(21)、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和第一变距轨迹块(25),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包括第一下基座(231)和第一上基座(232),所述第一滑轨(21)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下基座(231)与所述第一滑轨(21)滑接,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25)设于所述第一滑轨(2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25)具有第一滑槽(251),所述第一滑槽(25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接段和第二滑接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滑接段和所述第二滑接段的第一变距段,所述第一滑接段和所述第二滑接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所述第一上基座(232)用于固定产品,所述第一上基座(232)设于所述第一下基座(231)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下基座(231)移动,所述第一上基座(232)与所述第一滑槽(251)滑接,所述驱动机构(3)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第一滑轨(21)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232)沿所述第一滑槽(251)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第二变距机构(5),所述第二变距机构(5)包括第二滑轨(51)、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和第二变距轨迹块(55),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包括第二下基座(531)和第二上基座(532),所述第二滑轨(5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下基座(531)与所述第二滑轨(51)滑接,所述第二变距轨迹块(55)设于所述第二滑轨(51)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变距轨迹块(25)的一侧,所述第二变距轨迹块(55)具有第二滑槽(551),所述第二滑槽(55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接段和第四滑接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滑接段和所述第四滑接段的第二变距段,所述第三滑接段和所述第四滑接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间距,所述第二上基座(532)用于固定产品,所述第二上基座(532)设于所述第二下基座(531)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二下基座(531)移动,所述第二上基座(532)与所述第二滑槽(551)滑接;
所述第一下基座(231)和所述第二下基座(531)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3)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第一滑轨(21)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232)和所述第二上基座(532)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靠近或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还包括第一随动件(233),所述第一随动件(23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基座(232)并与所述第一滑槽(251)滑接,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还包括第二随动件(533),所述第二随动件(53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上基座(532)并与所述第二滑槽(551)滑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基座(232)和所述第一下基座(231)通过第一弹性件(23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弹性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3)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向移动时,所述第一上基座(232)沿所述第二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件(234)被压缩,在所述驱动机构(3)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234)复位并驱使所述第一上基座(232)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定位机构(4),所述定位机构(4)位于所述第一下基座(231)远离所述第二下基座(531)的一侧,所述定位机构(4)有两个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用于限定所述第一下基座(23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4)包括固定件(41)、驱动装置(42)和定位块(43),所述固定件(41)安装于基板(1)上,所述驱动装置(42)设于所述固定件(41)的容纳槽(411)中,所述驱动装置(42)驱使所述定位块(43)可沿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定位块(43),所述定位块(43)包括位于远离所述驱动装置(42)一侧的第一凸起(431)和第二凸起(432),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还包括对接件(236),所述对接件(236)安装于所述第一上基座(232)靠近所述定位机构(4)的一侧,所述对接件(236)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431)和所述第二凸起(432)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驱动装置(42)驱使所述定位块(43)沿所述第三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一凸起(431)与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所述第二凸起(432)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止口定位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产品变距组件(23)和所述第二产品变距组件(53)的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器(31)、皮带(32)、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主动轮(33)和从动轮(34),所述皮带(32)为封闭环状并套设于所述主动轮(33)和所述从动轮(34),所述第一下基座(231)固定于所述皮带(32)上,所述驱动器(31)驱使所述主动轮(33)转动而驱使所述第一下基座(231)沿所述第一滑轨(21)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距机构(2)和第二变距机构(5)均有两个,并分别以所述主动轮(33)的中心轴和所述从动轮(34)的中心轴之间距离的中点对称设置,所述皮带(32)包括位于所述主动轮(33)和所述从动轮(34)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两个所述第二变距机构(5)的所述第二下基座(531)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驱动器(31)驱使所述主动轮(33)转动而使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531)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向或相离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31)驱使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531)沿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主动轮(33)和所述从动轮(34)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线位置,所述第四位置为偏离所述第三位置的位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下基座(531)均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两个所述第一上基座(232)和两个所述第二上基座(532)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装置还包括用于暂存待加工产品的上料储存工位(6)和用于暂存已加工完成的产品的下料储存工位(7)。
CN202223200722.0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变距装置 Active CN219030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0722.0U CN21903087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变距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0722.0U CN21903087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变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0878U true CN21903087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6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0722.0U Active CN219030878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变距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08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18951B (zh) 一种自动生产线上的托盘输送和切换系统
CN212768480U (zh) 一种工件翻转上料装置
CN101168251A (zh) 自动上下料机械手
CN108973478B (zh) 大尺度石材雕刻机器人总成及其雕刻石材的方法
CN108406584B (zh) 一种柔性打磨机器人
CN113510420A (zh) 一种智能焊接系统
CN219030878U (zh) 一种变距装置
CN112551143B (zh) 一种轴承套圈双臂机械手自动上下料装置
CN114211166A (zh) 一种双工位四枪护栏焊接机器人
CN210703829U (zh) 一种型材生产线用的上料装置
CN110625020A (zh) 一种提高直线七轴生产节拍的快换系统及自动更换方法
CN202622521U (zh) 一种水晶坯件自动磨抛系统及其辅助机械
CN202278468U (zh) 水晶坯件自动磨抛系统
CN112917218B (zh) 一种快速装夹产品的联动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11469015B (zh) 一种化工机械制造用打磨设备
CN109746355B (zh) 一种钢索自动断料及铆合装置
CN220279659U (zh) 一种桁架机械手
CN211225443U (zh) 一种轮毂类传输装置
CN210233016U (zh) 一种移动轨道式六轴机器人
CN112497024B (zh) 一种机架的抛光机
CN215749133U (zh) 一种自主移动复合作业机器人
CN219026551U (zh) 一种柔性车身总拼系统
CN215920459U (zh) 一种t型机械手
CN218808908U (zh) 一种多工位变间距机械手加工机床
CN117300514B (zh) 一种钢轨焊缝粗打磨工位机器人及其打磨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