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7768U - 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7768U
CN219017768U CN202320142337.0U CN202320142337U CN219017768U CN 219017768 U CN219017768 U CN 219017768U CN 202320142337 U CN202320142337 U CN 202320142337U CN 219017768 U CN219017768 U CN 219017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heat exchange
heat
insulation pad
exchang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23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峰
蒋昕玮
陈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23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7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7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池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电池、两个电池安装件以及换热板,换热板包括换热层以及缓冲层;换热层设有换热空腔;缓冲层设有缓冲空腔;至少两个电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并位于两个电池安装件之间;所述电池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布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相邻两个所述电池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换热层与所述电池的第一侧贴合;所述换热板的缓冲层与所述电池的第二侧贴合;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两侧最外层的两个电池为第一电池以及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侧与所述电池安装件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侧与所述电池安装件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垫。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电池组内部的热均衡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动力电池快速充电的要求逐渐提高。然而,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膨胀,其膨胀程度直接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而一般用于对电池组进行散热的方式是通过在电池组的单体电池之间设置换热板,若是电池膨胀会挤压换热板,使得换热板变形,换热板内部流道在变形后变窄,导致流体流动受阻,影响散热性能。
故常规做法是在换热板内设置缓冲层用于减缓电池的膨胀力,换热板在排布至电池组后单侧散热,在同一排布结构基础上,位于最外层的电池会与电池箱体的梁或者板进行接触,与外界传热,故容易出现电池组最外层的电池热量传导不匀的情况,导致电池组内部热量失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装置,其可在排布与电池组最外层的两个电池与两个电池安装件之间分别以隔热垫以及换热板的缓冲层与电池安装件贴合,提高电池组内部的热均衡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池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电池、两个电池安装件以及换热板,换热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分布换热层以及缓冲层;所述换热层设有换热空腔,所述换热空腔用于通过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缓冲层设有缓冲空腔,所述缓冲空腔用于通过变形吸收换热板受力以缓冲换热板受力;
至少两个电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并位于两个电池安装件之间;所述电池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布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相邻两个所述电池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换热层与所述电池的第一侧贴合;所述换热板的缓冲层与所述电池的第二侧贴合;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两侧最外层的两个电池为第一电池以及第二电池;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侧与所述电池安装件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所述第二电池的第二侧与所述电池安装件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垫。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电池装置最外层的第一电池与电池安装件之间设有换热板,换热板与电池安装件贴合,而电池装置另一侧最外层的第二电池与电池安装件之间以第二隔热垫贴合,电池与电池之间的换热为单侧换热,即电池装置两侧最外层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均不直接与电池安装件贴合传热,而是分别通过换热板以及第二隔热垫与对应侧的电池安装件进行贴合,减少电池组内部热量由电池装置两侧传出,故可以提高电池装置内部热量一致性,进而使得电池组内部热量相对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换热板;11、换热层;111、换热空腔;112、第一隔板;12、缓冲层;121、缓冲空腔;122、第二隔板;20、电池;21、第一电池;22、第二电池;23、第一侧;24、第二侧;30、第一隔热垫;40、第二隔热垫;50、电池安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电池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电池20、两个电池安装件50以及换热板10,换热板10包括在一第一方向(参见图2中的X方向)上分布换热层11以及缓冲层12,在换热层11设有换热空腔111,换热空腔111可以用于通过换热介质进行换热,而缓冲层12设有缓冲空腔121,缓冲空腔121则可以用于通过变形吸收换热板受力以缓冲换热板受力。
在装配时,电池组可以装配在电池箱体内,上述至少两个电池20在第一方向上排布,且至少两个电池20分布在两个电池安装件50之间。电池20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分布的第一侧23以及第二侧24,在相邻两个电池20之间设有换热板10,而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与电池20的第一侧贴合,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电池20的第二侧贴合。
由于电池组的至少两个电池20在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因而电池组在电池20在第一方向的两侧最外层的两个电池20可以定义为第一电池21以及第二电池22。可以在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上述换热板,而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垫40,在这样的结构基础上,第一电池与电池安装件之间通过换热板的换热层贴合。
在使用时,由于至少两个电池20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且相邻的两个电池20之间设有换热板10,电池20在使用过程中若是出现循环膨胀的情况,循环膨胀产生的挤压力会挤压两个电池20之间的换热板10。而本申请中是,在装配后,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可以与电池20的第一侧贴合,该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则可以与相邻电池20的第二侧贴合,在工作时,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内的换热空腔111可以导入换热介质,带动电池20工作产生的热量,减少循环膨胀的情况,即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可以带动电池20的第一侧热量,;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的缓冲空腔121,该缓冲空腔121内不导入换热介质,采用空腔结构,在电池20出现循环膨胀时会挤压与之贴合换热板10的缓冲空腔121,缓冲空腔121结构能够缓冲来自于相邻电池20第二侧的膨胀力,避免换热板10的两侧均受电池20膨胀而受到更大的挤压力,减缓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内的形变量,而换热层11形变量小,换热介质流动更加顺畅,换热效果更好。
由于每相邻的两个电池20之间均设有换热板10,故每个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均可以与电池20的第一侧贴合进行换热,减少电池20的第一侧的循环膨胀情况,而每个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均可以与电池20的第二侧贴合直接缓冲电池20第二侧因循环膨胀而施加于换热板10的挤压力,因而在第一方向上分布电池20均是第一侧通过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进行换热,而第二侧则是通过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进行缓冲,即采用单侧换热方式。
位于电池组在第一方向两侧最外层的第一电池21和第二电池22分别对应电池安装件50设置,在电池20以及换热板10的排布结构相同情况下,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朝向电池安装件50,第一电池21的第二侧是与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贴合,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的传热效果不明显;第二电池22的第一侧与换热板10的换热层进行贴合,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朝向电池安装件50,在这样的结构基础上,若是在第一电池21与电池安装件50以及第二电池22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均不设置换热板10,第一电池21的换热只有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带走,第二电池22的换热只有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带走,故第一电池21经电池安装件50传递至外部的热量必然高于第二电池22经电池安装件50传递至外部的热量,故会造成电池组两侧的热传递不均衡,两侧热量一端高,一端低,这样导致中间的热不均衡,电池组内部热量失衡。
故本申请中,在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换热板10,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夹持有第二隔热垫40,即该侧的热量由换热板带走,而第二电池与电池安装件之间的热量由第二隔热垫进行阻隔,如此,电池装置的热量在电池组内部流动,减少电池组内部热量由电池装置两侧传出,故可以提高电池装置内部热量一致性,进而使得电池组内部热量相对均衡。
进一步地,可以是在最外层的电池20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均设置即换热板10,将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与其中一个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换热板10定义为第一换热板10,而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与另一个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换热板10定义为第二换热板10,上述第一换热板10的换热层与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贴合;第一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垫30;第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贴合;第二换热板10的换热层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垫40,在此结构基础上,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
则第一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能够对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进行换热,而第一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则是与电池安装件50贴合的,即第一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能够缓冲来自于电池安装件50的挤压力,减缓第一换热板10的形变量,同样第一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能够对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进行换热。而第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是贴合于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该第二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贴合电池安装件50,第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能够缓冲第二电池22对第二换热板10的挤压,同样,第二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能够有效带走热量,减少第二电池22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热传递。
即在电池20与的第一电池21、第二电池22与对应电池安装件50之间均设置换热板10的结构基础上,第一电池21经电池安装件50传递至外部的热量依然高于第二电池22经电池安装件50传递至外部的热量,同样也会造成电池组两侧的热传递不均衡,两侧热量一端高,一端低,这样导致中间的热不均衡,电池组内部热量失衡。因而,在这种结构基础上,设置在第一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设置在第二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与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以提高两侧热量传递均衡性,进而使电池组内部热均衡。
具体的是,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热阻越高,热传递越少,故第二隔热垫40的热传递要高于第一隔热垫30,在第一电池20的热量高于第二电池20的热量的情况下,第一电池20经单位面积热阻更小的第一隔热垫30导出的热量要高于第二电池20经单位面积热阻更高的第二隔热垫40导出的热量,故可以提高电池组两侧的热量一致性,降低两侧热量的温差,进而使得电池组内部热量相对均衡。
进一步地,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而单位面积的热阻等于单位面积的厚度与导热系数之比,在该结构基础上,由于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故第一电池21经单位面积热阻更小、厚度更小的第一隔热垫30导出的热量,明显要高于第二电池22经单位面积热阻更高、厚度更大的第二隔热垫40导出的热量,故可以提高电池组两侧的热量一致性,降低两侧热量的温差,进而使得电池组内部热量相对均衡。
同样的时,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由于导入系数越好,热传递越快,在上述结构基础上,第一电池21产生的热量经单位面积热阻更小、厚度更小、导热系数大的第一隔热垫30导出的热量,明显要高于第二电池22经单位面积热阻更高、厚度更大的第二隔热垫40导出的热量,故可以提高电池组两侧的热量一致性,降低两侧热量的温差,进而使得电池组内部热量相对均衡。
具体以下述实施例来表征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具体,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的测定方法为:
1)常温下调整电池包至SOC为100%;
2)40℃达到热平衡,所有采集点温度均在40℃±2℃;
3)57.42kW恒功率放电至SOC≤10%,通入22℃,14L/min液冷,当Tmax≤35℃关闭液冷,当Tmax≥38℃时开启;
4)记录各温度采集点温度,计算单体电池的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另外,隔热垫的单位面积热阻的测定参照国标GB/T10294-2008。
实施例1中,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0025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0.005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1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02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4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4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4.5≤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以及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电池组两侧的温差。
实施例2中,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5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1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15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2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3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2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3.5≤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这一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电池组两侧的温差。
实施例3中,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0057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0.02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2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03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35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15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4.5≤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这一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电池组两侧的温差。
实施例4,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33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0.75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1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15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3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2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3.8≤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这一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电池组两侧的温差。
实施例5,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05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0.083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25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025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5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3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3.8≤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
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等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这一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电池组两侧的温差。
对比例1,
第一隔热垫30单位面积热阻为0.2m^2·K/W,第二隔热垫40单位面积热阻为0.1m^2·K/W,且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5m,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为0.015m,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25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15W/(m·K),在情况下,电池20最大温差为5.3>5℃,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厚度,且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这一的情况下,电池组两侧的温差不符合电池组热均衡需求。
将上述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2制作成以下表一:
Figure BDA0004065765960000111
Figure BDA0004065765960000121
表一
通过实施例1可知,在第一隔热垫30以及第二隔热垫40导热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其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电池组两侧的温差就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且通过实施例5可知,在第一隔热垫30以及第二隔热垫40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其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电池组两侧的温差就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即在满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这一条件下,使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或者使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均能够实现均衡电池组两侧的温差这一效果。
通过实施例2可知,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其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在第一隔热垫30小于第二隔热垫40导热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电池组两侧的温差更小,即热均衡效果更好。
综合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来看,即在满足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这一条件下,使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同时使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电池组两侧的温差均衡性更好。
此外,结合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上述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2-0.5m^2·K/W,且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1m^2·K/W,就可以实现温差均衡这一效果,且优选的是,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0.333m^2·K/W,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2-0.75m^2·K/W。
同样的,在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2-0.5m^2·K/W,且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1m^2·K/W的基础上,上述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热阻小于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热阻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1-0.015m,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为0.002-0.015m。且优选的是,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2-0.01m,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为0.003-0.015m。
同样的,在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2-0.5m^2·K/W,且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1m^2·K/W的基础上,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3-0.5W/(m·K),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2-0.3W/(m·K)。且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3-0.35W/(m·K),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2-0.15W/(m·K)。
实施例6,与上述各个实施例不同的是,
进一步地,换热层11设有多个换热空腔111,缓冲层12内设有多个缓冲空腔121;多个换热空腔111以及多个换热空腔111均在一第二方向(参见图2中的Y方向)上排布;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本实施例以在换热空腔111内导入冷却介质进行散热为例进行说明。
在正常电池20使用时,电池组内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而需要对电池20进行散热,故会在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内填充冷却液,冷却液在换热层11内流动时,可以带与之贴合的电池20产生的热量,因而可以对使用中的电池组进行降温,减少电池组因过热而出现的热失控现象,使用更加安全。
但是,由于换热板10的换热空腔111内填充冷却液,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会因换热空腔111结构而强度不够,而换热板10设置在电池20之间,电池20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而自身产生的热量而出现膨胀,或者因为外力而出现振动,导致电池20挤压与之贴合的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在换热层11受压后容易发生形变,导致换热空腔111内的冷却液流动受阻,从而使散热效果受到影响。
故本申请中,上述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内可以是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12,将换热层11分隔形成至少两个换热空腔111,一方面,冷却液可以分散经至少两个换热空腔111导入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更加均匀,另一方面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12可以在换热层11的内部形成加强作用,减少换热层11的变形,换热层11形变量小,冷却液流动更加顺畅,换热效果更好。
此外,还在在换热层11的侧部设置缓冲层12,该缓冲层12与相邻的两个电池20中的其中一个电池20贴合,该缓冲层12内不导入冷却液,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22形成缓冲空腔121,当单体电池20循环膨胀挤压缓冲层12时,缓冲层12的缓冲空腔121被压缩以缓冲直接施加于换热层11的作用力,同样的,该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22可以缓冲层12形成加强结构,缓冲换热板10该侧的电池20膨胀挤压力,避免换热板10的两侧均受电池20膨胀而受到更大的挤压力,减缓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内的形变量,而换热层11形变量小,冷却液流动更加顺畅,换热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隔板122倾斜设置,倾斜设置的第二隔板122能够将电池20沿第一方向施加的力分解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两个力,故可以有效降低电池20在第一方向膨胀力,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更加不易变形,缓冲作用更好,进而避免换热层11严重变形而出现热阻变大的情况,提高冷却效果。
实施例7,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池装置为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电池组以及电池箱体,将电池组安装于所述电池箱体内,在装配时,两个电池安装件50以及分布在两个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至少两个电池20均装配在电池箱体内,应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电池包具有与上述任意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在此不在详细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电池安装件可以是电池在安装至电池箱体用于对电池进行固定的箱体端板或者箱体侧板,也可以是电池箱体内部用于对电池固定的边梁或者侧梁,总之,能够实现对电池的固定即可。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电池(20)、两个电池安装件(50)以及换热板(10),换热板(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分布换热层(11)以及缓冲层(12);所述换热层(11)设有换热空腔(111),所述换热空腔(111)用于通过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缓冲层(12)设有缓冲空腔(121),所述缓冲空腔(121)用于通过变形吸收换热板受力以缓冲换热板受力;
至少两个电池(2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并位于两个电池安装件(50)之间;所述电池(20)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布的第一侧(23)以及第二侧(24);相邻两个所述电池(20)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10);所述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与所述电池(20)的第一侧(23)贴合;所述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所述电池(20)的第二侧(24)贴合;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两侧最外层的两个电池(20)为第一电池(21)以及第二电池(22);所述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23)与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10);所述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24)与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垫(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23)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的所述换热板(10)定义为第一换热板(10);所述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24)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所述换热板(10)并定义为第二换热板(10);所述第一换热板(10)的换热层与所述第一电池(21)的第一侧(23)贴合;所述第一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垫(30);所述第二换热板(10)的缓冲层(12)与所述第二电池(22)的第二侧(24)贴合;所述第二换热板(10)的换热层(11)与所述电池安装件(50)之间设有所述第二隔热垫(40);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热阻小于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热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隔热垫(4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隔热垫(40)。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2-0.5m^2·K/W,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1m^2·K/W。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06-0.333m^2·K/W,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单位面积的热阻为0.02-0.75m^2·K/W。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厚度为0.001-0.015m,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厚度为0.002-0.015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垫(30)的导热系数为0.03-0.5W/(m·K),所述第二隔热垫(40)的导热系数为0.02-0.3W/(m·K)。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层(11)设有多个换热空腔(111),所述缓冲层(12)内设有多个缓冲空腔(121);多个换热空腔(111)以及多个缓冲空腔(121)均在第二方向上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层(1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12);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12)用于在所述换热层(11)内分隔形成所述多个换热空腔(111);所述缓冲层(1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22),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22)用于在所述缓冲层(12)内分隔形式所述多个缓冲空腔(121)。
CN202320142337.0U 2023-01-17 2023-01-17 电池装置 Active CN219017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337.0U CN2190177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2337.0U CN2190177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7768U true CN219017768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44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2337.0U Active CN2190177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7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98440A1 (zh) 一种电池包和电动车
WO2015176592A1 (zh) 电池组及具有该电池组的电池模块
CN213026305U (zh) 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KR20220101692A (ko)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자동차
CN110071348A (zh) 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冷却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CN109742282B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冷却用微通道换热器
CN110556607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WO2024016908A1 (zh) 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CN219321458U (zh) 一种换热板、电池装置
CN209804849U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双电池组散热装置
CN108511844A (zh) 柔性导热条及其在动力电池散热系统中的应用
CN219017768U (zh) 电池装置
CN111355004A (zh) 电池模组
CN112582703B (zh) 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耦合的新型电池冷却结构
WO2024037147A1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包、车辆及电池包的设计方法
CN210142702U (zh) 电池模组换热结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汽车
CN219163489U (zh) 自动冷却的电池箱体及自动冷却的电池包
WO2023040815A1 (zh) 液冷组件
CN111540978A (zh) 一种填充相变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相框
WO2023000852A1 (zh) 储能装置及其温度调节结构
CN219123364U (zh) 一种电池装置
CN109935937B (zh) 一种可调节热阻的电池模组单元结构
WO2021249272A1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9017767U (zh) 一种换热板以及电池装置
CN219610570U (zh) 电池包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