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7546U -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17546U CN219017546U CN202320120866.0U CN202320120866U CN219017546U CN 219017546 U CN219017546 U CN 219017546U CN 202320120866 U CN202320120866 U CN 202320120866U CN 219017546 U CN219017546 U CN 2190175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insulating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隔板,所述隔板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左侧设置衔铁,所述壳体内滑动连接第二绝缘板,所述衔铁与第二绝缘板之间对称安装两个圆杆,两个所述圆杆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圆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右端安装动接触片,所述壳体内部滑动连接静接触片,所述静接触片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第一弹性件,该设计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目前继电器一般由电磁线圈、与电磁线圈配合使用的衔铁、安装在衔铁上的带有动触点的动接触片以及与动接触片配合使用的带有静触点的静接触片构成,在使用前,先将电磁线圈与小电流电路连接,并将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片安装到大电流的电路上,先向电磁线圈输入小电流,进而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并在磁场作用下使衔铁发生运动,进而使动接触片运动,从而使动接触片上的动触点与静接触片的静触点发生接触,进而使大电流的电路产生连通,当断开小电流的电路时,会使电磁线圈的磁场消失,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发生分离,进而使大电流的电路断开,实现控制大电流运作,但是当电流的电路出现超过额定电流现象时,此时电流通过静触头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而电动斥力易造成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斥开概率,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间隙的概率较大,进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剧烈燃弧,使继电器失效,影响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竖向布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左侧设置与电磁线圈配合使用的衔铁且衔铁位于壳体内,所述壳体内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第二绝缘板且第二绝缘板位于隔板右侧,所述衔铁与第二绝缘板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且两个圆杆位于电磁线圈上下两侧,两个所述圆杆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圆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右端安装动接触片,所述壳体内部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与动接触片配合使用的静接触片且静接触片位于动接触片右侧,所述静接触片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且第一绝缘板位于壳体内,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板右端与壳体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弹性件内。
进一步地,所述动接触片右端等距安装多个纵向布置的动接触板,所述动接触板右端前后两侧均安装动触点,所述静接触片左端等距设置多个纵向布置的静接触板,所述静接触板左端前后两侧均设置静触点且静触点位于动触点正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绝缘板左端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绝缘导柱且绝缘导柱位于圆杆朝外侧,两个所述绝缘导柱左端均贯穿隔板且隔板与绝缘导柱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导柱左端安装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隔板左侧,所述限位板与隔板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且第二弹性件位于绝缘导柱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导柱左端面中部向右凹陷形成螺纹孔,所述限位板右端中间位置设置螺柱且螺柱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当因短路在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并在电动斥力作用下,会产生对静触点向右斥开力,而此时到第二弹簧的弹性力与对斥开力进行抵消,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
2、在第二绝缘板向右移动过程中,会使多个动接触板向右移动,进而使相应的多个动触点向右移动,从而使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接触,实现多点联桥式接触,有效降低触点接触电阻,大幅降低温升,并在电流输送到静接触片时,会使电流分流到多个静接触板上,而静接触板上电流在分流到两个静触头上,实现减少经过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电流,有效减少因短路而造成的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电动斥力。
3、当断开电磁线圈的电路后,会在第一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使限位板向左移动,进而使绝缘导柱以及第二绝缘板向左移动返回原位,方便后续作业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动接触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静接触板与静接触片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中静接触板的立体图。
图中:1-壳体、2-衔铁、3-电磁线圈、4-隔板、5-动接触片、6-动接触板、7-静接触板、8-静接触片、9-第一绝缘板、21-圆杆、51-第二绝缘板、52-绝缘导柱、53-第一弹簧、54-限位板、61-动触点、71-静触点、91-第二弹簧、92-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壳体1,将竖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隔板4安装到呈矩形结构的壳体1内,利用隔板4对壳体1内部分隔呈两个腔体,再将电磁线圈3安装到隔板4左端中部位置上,并将位于壳体1内的衔铁2设置到电磁线圈3左侧上,衔铁2与电磁线圈3配合使用,使圆杆21向右移动,再将位于隔板4右侧的竖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第二绝缘板51滑动连接在壳体1内,通过第二绝缘板51为圆杆21等部件提供安装载体,并且实现绝缘性能,再将位于电磁线圈3上下两侧的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21对称安装在衔铁2与第二绝缘板51之间上,并使两个与隔板4滑动连接的圆杆21均贯穿隔板4,利用圆杆21使第二绝缘板51与衔铁2连接,在使用时,接通电磁线圈3的电路,进而使电磁线圈3上的铁芯部产生磁性,从而利用磁性对衔铁2进行吸附,进而使衔铁2向右移动并使衔铁2与电磁线圈3上的铁芯部相互贴合,同时使圆杆21沿着隔板4向右移动,可使第二绝缘板51向右移动,电磁线圈3一般由铁芯以及缠绕在铁芯外的线圈构成,这是现有公开技术,这就不在赘述。
如图1所示,将两个位于圆杆21外侧的横向布置的绝缘导柱52对称安装到第二绝缘板51左端上,而两个与隔板4滑动连接的绝缘导柱52左端均贯穿隔板4,两个绝缘导柱52配合使用,对第二绝缘板51移动进行导向,在绝缘导柱52左端面中部向右凹陷形成螺纹孔,并将螺柱设置到呈圆形结构的限位板54右端中间位置上,然后使螺柱螺纹连接到螺纹孔内,螺柱与螺纹孔配合使用,实现限位板54与绝缘导柱52之间便捷拆装,此时限位板54位于绝缘导柱52左端,再将位于绝缘导柱52外侧的第二弹性件安装到限位板54与隔板4之间上,利用第二弹性件使第二绝缘板51返回原位,第二弹性件可采用第一弹簧53。
具体地,在第二绝缘板51向右移动过程中,会使绝缘导柱52向右移动,继而使限位板54向右移动,可对第一弹簧53进行压缩,从而使第一弹簧53产生弹性力,当断开电磁线圈3的电路后,会在第一弹簧53的弹性力作用下,使限位板54向左移动,进而使绝缘导柱52以及第二绝缘板51向左移动返回原位,方便后续作业。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将呈矩形结构的静接触片8安装到第二绝缘板51右端上,将位于动接触片5右侧并与动接触片5配合使用的竖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静接触片8滑动连接到壳体1内部,再将多个纵向布置的动接触板6等距安装到动接触片5右端上,并将两个动触点61分别安装到动接触板6右端前后两侧上,再将多个纵向布置的呈矩形结构的静接触板7等距设置到静接触片8左端上,并使两个位于动触点61正右侧的静触点71分别设置到静接触板7左端前后两侧上,在第二绝缘板51向右移动过程中,会使多个动接触板6向右移动,进而使相应的多个动触点61向右移动,从而使动触点61与对应的静触点71接触,实现多点联桥式接触,有效降低触点接触电阻,大幅降低温升。
如图1所示,将位于壳体1内的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绝缘板9安装到静接触片8右端上,通过第一绝缘板9,实现绝缘性能,再将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弹性件对称安装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上,利用第一弹性件使第一绝缘板9与静接触片8活动安装在壳体1内,第一弹性件可采用第二弹簧91,将两个位于第一弹性件内的横向布置的导向件对称安装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上,利用导向件对第一绝缘板9与静接触片8移动进行导向,导向件可采用伸缩杆92。
具体地,在使用时,电流输送到静接触片8,再使电流分流到多个静接触板7上,然后静接触板7上电流在分流到两个静触头上,然后输送到动触头上,实现减少经过动触点61与对应的静触点71之间的电流,有效减少因短路而造成的动触点61与对应的静触点71之间的电动斥力,并且在动触点61向右移动并与静触点71接触后,并继续使静触点71向右移动,进而使静接触板7以及静接触片8向右移动,并对第二弹簧91进行压缩,从而使第二弹簧91的产生弹性力,当因短路在动触点61与对应的静触点71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并在电动斥力作用下,会产生对静触点71向右斥开力,而此时到第二弹簧91的弹性力与对斥开力进行抵消,有效减少因电动斥力造成动触点61与对应的静触点71之间出现斥开概率,有效避免出现燃弧现象,提升使用寿命。
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安装竖向布置的隔板(4),所述隔板(4)左端中部位置安装电磁线圈(3),所述电磁线圈(3)左侧设置与电磁线圈(3)配合使用的衔铁(2)且衔铁(2)位于壳体(1)内,所述壳体(1)内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第二绝缘板(51)且第二绝缘板(51)位于隔板(4)右侧,所述衔铁(2)与第二绝缘板(51)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圆杆(21)且两个圆杆(21)位于电磁线圈(3)上下两侧,两个所述圆杆(21)均贯穿隔板(4)且隔板(4)与圆杆(2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51)右端安装动接触片(5),所述壳体(1)内部滑动连接竖向布置的与动接触片(5)配合使用的静接触片(8)且静接触片(8)位于动接触片(5)右侧,所述静接触片(8)右端安装第一绝缘板(9)且第一绝缘板(9)位于壳体(1)内,所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9)右端与壳体(1)内部右壁之间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弹性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5)右端等距安装多个纵向布置的动接触板(6),所述动接触板(6)右端前后两侧均安装动触点(61),所述静接触片(8)左端等距设置多个纵向布置的静接触板(7),所述静接触板(7)左端前后两侧均设置静触点(71)且静触点(71)位于动触点(61)正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板(51)左端对称安装两个横向布置的绝缘导柱(52)且绝缘导柱(52)位于圆杆(21)朝外侧,两个所述绝缘导柱(52)左端均贯穿隔板(4)且隔板(4)与绝缘导柱(52)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导柱(52)左端安装限位板(54)且限位板(54)位于隔板(4)左侧,所述限位板(54)与隔板(4)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且第二弹性件位于绝缘导柱(52)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导柱(52)左端面中部向右凹陷形成螺纹孔,所述限位板(54)右端中间位置设置螺柱且螺柱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20866.0U CN219017546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20866.0U CN219017546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17546U true CN219017546U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31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20866.0U Active CN219017546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17546U (zh) |
-
2023
- 2023-01-17 CN CN202320120866.0U patent/CN2190175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172104A (zh) | 一种桥式双断点接触器、断路器 | |
CN219017546U (zh) | 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
CN214254245U (zh) | 一种智能型永磁真空接触器 | |
CN109920704B (zh) | 抗洛仑兹力继电器 | |
CN218274499U (zh) | 一种快速灭弧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 |
CN116435145A (zh) | 一种触点式继电器 | |
CN216213151U (zh) | 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5731514U (zh) | 一种多断点直流继电器 | |
CN213781936U (zh) | 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112967908A (zh) | 一种多断点直流继电器 | |
CN206742163U (zh) | 一种新型电气控制继电器 | |
CN221651407U (zh) | 一种耐用型磁保持继电器 | |
CN201918324U (zh) | 两极直流接触器 | |
CN107527772B (zh) | 低压三相双稳态永磁空气开关 | |
CN112837969A (zh) | 一种带灭弧磁钢的速动型高压直流磁保持继电器 | |
CN221239559U (zh) | 一种具备抗短路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17847830U (zh) | 抗短路结构及继电器 | |
CN217847831U (zh) | 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 | |
CN218101152U (zh) | 一种弹片式耐用高分断微型断路器 | |
CN219497590U (zh) | 负荷隔离开关的触头系统 | |
CN220456314U (zh) | 多组触点协同切换式继电器 | |
CN219696355U (zh) | 一种采用磁钢代替弹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20829914U (zh) | 一种基于电磁斥力分闸的常闭型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20753326U (zh) | 一种有效灭弧的磁保持继电器 | |
CN221226127U (zh) | 一种提高短路环接触稳定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