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14440U -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14440U
CN219014440U CN202320161411.3U CN202320161411U CN219014440U CN 219014440 U CN219014440 U CN 219014440U CN 202320161411 U CN202320161411 U CN 202320161411U CN 219014440 U CN219014440 U CN 219014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ic heater
shell
novel high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14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克兵
叶红明
肖志军
陈金耀
薛镔
黄章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jia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14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14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144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其中,第一发热组件包括第一发热管和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第一发热管通电后产生热量,热量通过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转化为远红外线辐射出去,起到取暖效果。第二发热组件包括第二发热管和串接的多个金属翅片,第二发热管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金属翅片使壳体内空气被加热上升,而壳体外空气进入补充,以此形成对流循环,实现取暖效果。以上结构设计方案中,通过第一发热组件的远红外线辐射和第二发热组件的空气对流暖风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二者协同配合工作,形成立体加热效果,从而快速实现电暖器周围空气的温升,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是一种以电能为主要能源,使用电阻加热、感应加热、电弧加热、电子束加热、红外线加热和介质加热等方式,通过直接接触、暖风对流、远红外线辐射等途径为人体供暖的取暖设备。电暖器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
现有技术中的电暖器普遍采用电阻丝、导热油等作为发热体。例如,公告号为CN21092180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底座、风扇、电机、加热电阻丝、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加热电阻丝发热实现升温取暖效果。又如,公开号为CN103471163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暖器,包括壳体、控制开关和电阻丝,通过电阻丝散发的热量均匀分布在壳体表面,实现取暖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取暖方式均存在热损耗大、加热效果差以及热转化效率低等缺陷,导致电暖器周围环境温度升温慢,难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发明一种热转化效率高以及加热效果好的高效电暖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电暖器热转化效率低和加热效果差导致环境温升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该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具有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热转化效率高、加热效果好以及环境温升快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若干散热孔和若干对流式进风孔,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若干对流式出风孔;
第一发热组件,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管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
第二发热组件,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热管以及串联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管上的多个金属翅片;
其中,所述散热孔和所述第一发热组件相对应设置;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和所述对流式出风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的上下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第一发热组件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发热管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包括发热体和设置在所述发热体外侧的石墨烯发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上的第一温控开关,且所述第一温控开关和所述第一发热管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第二发热组件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发热管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的第二温控开关,且所述第二温控开关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隔板和壳体上的各个孔位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为下容纳腔和上容纳腔,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上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和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立的两个侧壁上,且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和所述散热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上下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控制器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上的控制面板,且所述控制面板伸出所述壳体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底架和防滑垫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底架,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架的顶部,且所述底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防滑垫。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其中,第一发热组件包括第一发热管以及设置在第一发热管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第一发热管通电后产生热量,热量通过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转化为远红外线辐射出去,从而起到加热取暖效果。第二发热组件包括第二发热管以及串联间隔设置在第二发热管上的多个金属翅片,第二发热管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串联的多个金属翅片使壳体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上升,而壳体外部的空气则进入补充,以此形成对流循环,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以上结构设计方案中,可通过第一发热组件的远红外线辐射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也可通过第二发热组件的空气对流产生暖风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二者协同配合工作,形成立体加热效果,可显著提升电暖器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热转化效率高,从而快速实现电暖器周围空气的温升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壳体;11、散热孔;12、对流式进风孔;13、对流式出风孔;2、第一发热组件;21、第一发热管;22、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3、第一固定支架;3、第二发热组件;31、第二发热管;32、金属翅片;33、第二固定支架;4、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包括壳体1,壳体1的侧壁设有若干散热孔11和若干对流式进风孔12,壳体1的顶部设有若干对流式出风孔13。其中,散热孔11、对流式进风孔12和对流式出风孔13均为间隔布置的多个孔状结构。
参见图2所示,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第一发热组件2,第一发热组件2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第一发热组件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管21以及设置在第一发热管21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其中,散热孔11和第一发热组件2相对应设置。具体来说,第一发热管21在通电后产生热量,热量通过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转化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穿过多个散热孔11后向外辐射,从而起到加热取暖效果。
参见图3所示,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第二发热组件3,第二发热组件3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第二发热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热管31以及串联间隔设置在第二发热管31上的多个金属翅片32(可优选为铝翅片)。其中,对流式进风孔12和对流式出风孔13分别设置在第二发热组件2的上下两侧。具体而言,第二发热管31在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串联的多个金属翅片32使壳体1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上升,并通过其顶部的对流式出风孔13流出;而壳体1外部的空气则通过其底部的对流式进风孔12进入补充,以此形成空气对流循环,产生暖风从而实现加热取暖效果。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可通过第一发热组件2的远红外线辐射功能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也可通过第二发热组件3的空气对流效果产生暖风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两个发热部件协同配合工作,形成立体加热效果,可显著提升电暖器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提高热转化效率,从而快速实现电暖器周围空气的温升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1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第一发热组件2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发热组件2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23,第一发热管21通过第一固定支架23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其中,第一固定支架23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发热管21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固定支架23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固定支架23分别和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将第一发热管21以及第一发热管21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
在该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包括发热体和设置在发热体外侧的石墨烯发热层。其中,发热体和第一发热管21直接接触,第一发热管21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并传递至发热体;石墨烯发热层涂布设置在发热体的外侧,用于起到增强发热体的散热作用,并将发热体的热量转化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穿过多个散热孔11后向外辐射,从而起到加热取暖效果。更为具体地,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中的发热体可优选采用铝、铜等金属发热体结构。
在该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第一发热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的第一温控开关(图中未示出),且第一温控开关和第一发热管电21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发热管21的工作状态。其中,第一温控开关可用于检测第一发热组件2周围的环境温度,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第一温控开关断开,从而控制与第一温控开关电连接的第一发热组件2停止工作,实现温度监控效果,提高电暖器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第二发热组件3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发热组件3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33,第二发热管31通过第二固定支架33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同理,第二固定支架33的数量爷为两个,第二发热管31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二固定支架33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固定支架33分别和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将第二发热管31以及第二发热管31上的串接的多个金属翅片32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内部。
在该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第一发热组件3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33上的第二温控开关(图中未示出),且第二温控开关和第二发热管31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发热管31的工作状态。同理,第二温控开关可用于检测第二发热组件3周围的环境温度,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第二温控开关断开,从而控制与第二温控开关电连接的第二发热组件3停止工作,实现温度监控效果,提高电暖器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3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隔板4和壳体1上的各个孔位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隔板4,该隔板4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以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为下容纳腔和上容纳腔,第一发热组件2设置在下容纳腔,第二发热组件3设置在上容纳腔,也即第一发热组件2和第二发热组件3之间通过隔板4分隔开。其中,下容纳腔用于设置第一发热组件2,第一发热组件2中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在电暖器工作过程中产生远红外线,远红外线穿过多个散热孔11后向外辐射,从而起到加热取暖效果。上容纳腔用于设置第二发热组件3,第二发热组件3中的多个金属翅片32使壳体1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上升,并通过其顶部的对流式出风孔13流出,产生暖风从而实现加热取暖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隔板4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形成两个容纳腔,可避免第一发热组件2和第二发热组件3在工作过程中影响彼此的加热效果,确保第一发热组件2的远红外线辐射功能和第二发热组件3的空气对流效果互不影响,最终协同配合实现电暖器的立体加热效果,进而快速实现电暖器周围空气的温升效果。更为具体地,通过设置隔板4,可避免第一发热组件2辐射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二发热组件3的区域,从而避免第一发热组件2辐射产生的热量影响第二发热组件3的对流换热效果。
参见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散热孔11和对流式进风孔12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相对立的两个侧壁上。其中,散热孔11用于供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产生的远红外线穿过并向外辐射实现升温取暖效果,对流式进风孔12用于供外部空气进入上容纳腔中和金属翅片换热后产生暖风实现升温取暖效果,将二者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相对立的两个侧壁上,可确保第一发热组件2的辐射发热过程和第二发热组件3通过空气对流产生暖风的过程互不影响。
此外,对流式进风孔12和散热孔11分别设置在隔板3的上下两侧,也即对流式进风孔12设置在上容纳腔对应的区域,用于供外部空气进入上容纳腔并和金属翅片充分换热产生暖风实现升温取暖效果;散热孔11设置在下容纳腔对应的区域,用于供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产生的远红外线穿过并向外辐射实现升温取暖效果。
实施例4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控制器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设置在控制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控制器外壳上的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伸出壳体1设置。具体地,控制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用于和第一发热组件2、第二发热组件3电连接,从而控制第一发热组件2、第二发热组件3的工作状态。控制面板用于供用户通过电路板控制第一发热组件2和第二发热组件3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参数,且控制面板可显示第一发热组件2和第二发热组件3的工作运行状态和参数。
实施例5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底架和防滑垫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底架,壳体1固定安装在底架的顶部,且底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防滑垫。其中,底架用于对其顶部的壳体1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底架底部的多个防滑垫用于直接和地面接触,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可起到防滑作用。更为具体地,防滑垫可优选采用橡胶防滑垫、PVC防滑垫、PU防滑垫、AB胶防滑垫或者硅胶防滑垫等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第一发热组件2和第二发热组件3。其中,第一发热组件2包括第一发热管21以及设置在第一发热管21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第一发热管21通电后产生热量,热量通过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22转化为远红外线辐射出去,从而起到加热取暖效果。第二发热组件3包括第二发热管31以及串联间隔设置在第二发热管31上的多个金属翅片32,第二发热管31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串联的多个金属翅片32使壳体1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上升,而壳体1外部的空气则进入补充,以此形成对流循环,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以上结构设计方案中,可通过第一发热组件2的远红外线辐射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也可通过第二发热组件3的空气对流产生暖风实现加热取暖效果,二者协同配合工作,形成立体加热效果,可显著提升电暖器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效果,热转化效率高,从而快速实现电暖器周围空气的温升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若干散热孔和若干对流式进风孔,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若干对流式出风孔;
第一发热组件,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热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管上的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
第二发热组件,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热管以及串联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管上的多个金属翅片;
其中,所述散热孔和所述第一发热组件相对应设置;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和所述对流式出风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发热组件的上下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发热管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线辐射发热单元包括发热体和设置在所述发热体外侧的石墨烯发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上的第一温控开关,且所述第一温控开关和所述第一发热管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发热管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的第二温控开关,且所述第二温控开关和所述第二发热管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发热管的工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为下容纳腔和上容纳腔,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上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和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立的两个侧壁上,且所述对流式进风孔和所述散热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上下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外壳、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内部的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外壳上的控制面板,且所述控制面板伸出所述壳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还包括底架,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架的顶部,且所述底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防滑垫。
CN202320161411.3U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Active CN2190144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411.3U CN21901444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1411.3U CN21901444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4440U true CN219014440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3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1411.3U Active CN219014440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144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14440U (zh) 一种新型高效立体加热电暖器
CN219775854U (zh) 一种高导热立体加热电暖器
CN21327634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伺服驱动器
CN202475823U (zh) 一种液冷散热的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磁炉
CN208690460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加热装置
CN202385450U (zh) 风光逆变蓄电控制器
CN208637314U (zh) 支撑电容散热结构及驱动电机控制器
CN206669855U (zh) 一种室内采暖装置
CN216020585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烤箱
CN219494020U (zh) 一种led灯的电路板结构
CN218550364U (zh) 一种变频器的组装式散热底座
CN109442549B (zh) 电加热系统及取暖器
CN217584368U (zh) 一种灯具电源散热结构
CN210861326U (zh) 一种对流取暖器
CN214046542U (zh) 风冷逆变功率单元
CN220076083U (zh) 一种汽车用加热器
CN219346606U (zh) 一种具有热对流和热辐射功能的取暖器
CN211792092U (zh) 方便拆卸的ptc加热器
CN201547950U (zh) 一种电暖器
CN211831660U (zh) 一种方舱智能ct检测器的散热装置
CN216307495U (zh) 一种智能热发电型装饰台灯
CN216244549U (zh) 一种安全的远红外线半导体取暖板
CN215908914U (zh) 一种稳定耐用的高亮度面光灯
CN216489337U (zh) 一种智能散热式中置柜
CN220720878U (zh) 一种汽车座椅通风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