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88974U -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88974U
CN218988974U CN202222916195.7U CN202222916195U CN218988974U CN 218988974 U CN218988974 U CN 218988974U CN 202222916195 U CN202222916195 U CN 202222916195U CN 218988974 U CN218988974 U CN 218988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chemical
reaction tank
layer
filler layer
a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61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捷仁
卢政委
庄鹏
安仲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w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w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w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w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61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88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88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88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反应池,反应池内设有生化填料层,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方设有曝气链层,反应池的上部开有进出水口,反应池的下部开有连通口;反应池有两个,两个反应池通过连通口连通;进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所述连通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周期性的进水和出水位置的转换,解决污水处理中有机碳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避免有机碳源分配问题带来的生化脱氮除磷效果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UNITANK工艺又称一体化活性污泥法,是1987年,比利时SEGHERS公司提出一种新颖的活性污泥法。它由三个矩形池组成,三个池水力相连通,每个池中均设有供氧设备。外侧的两池设有出水堰及剩余污泥排放口,它们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一只矩形池只做曝气池。UNITANK工艺克服了“序批法”间歇进水、“三沟式氧化沟法”占地面积大、“普通曝气池法”设备多的问题,但却存在下述问题:
有机碳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生化脱氮除磷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生化填料层,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方设有曝气链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的上部开有进出水口,所述反应池的下部开有连通口;
所述反应池有两个,两个反应池通过连通口连通;
所述进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所述连通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
工作原理: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正向运行的时候,污水从第一反应池(反应池有两个,为方便区分,分别命名为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的进出水口进入,依次穿过第一反应池内的生化填料层、曝气链层到达第一反应池的底部,然后穿过连通孔进入到第二反应池的底部,再然后依次穿过第二反应池的曝气链层、生化填料层,到达第二反应池的上部后,由第二反应池的进出水口流出。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反向运行的时候,污水从第二反应池的进出水口进入,依次穿过第二反应池内的生化填料层、曝气链层到达第二反应池的底部,然后穿过连通孔进入到第一反应池的底部,再然后依次穿过第一反应池的曝气链层、生化填料层,到达第一反应池的上部后,由第一反应池的进出水口流出。污水在经过生化填料层的时候,污水中的污染物被生化填料层截留或分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周期性的进水和出水位置的转换,解决污水处理中有机碳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避免有机碳源分配问题带来的生化脱氮除磷效果不佳的问题。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包括位于上方的顶、位于下方的底、连接在顶和底之间的侧壁,所述容纳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端面与所述顶连接,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底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空间,分别是位于左侧的第一子空间、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空间;
所述反应池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以所述第一子空间作为第一反应池,以所述第二子空间作为第二反应池;
以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底之间的间隙作为所述连通口;
所述第一反应池的进出水口开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左侧壁上,所述第二反应池的进出水口开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右侧壁上。优化后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体积小、占地省,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2和图3,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反应池,反应池内设有生化填料层,生化填料层的下方设有曝气链层。反应池的上部开有进出水口3,反应池的下部开有连通口4。反应池有两个,两个反应池通过连通口4连通。进出水口3的高度高于生化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连通口4的高度低于生化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工作原理: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正向运行的时候,污水从第一反应池1(反应池有两个,为方便区分,分别命名为第一反应池1、第二反应池2)的进出水口3进入,依次穿过第一反应池1内的生化填料层、曝气链层到达第一反应池1的底部,然后穿过连通孔进入到第二反应池2的底部,再然后依次穿过第二反应池2的曝气链层、生化填料层,到达第二反应池2的上部后,由第二反应池2的进出水口3流出。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反向运行的时候,污水从第二反应池2的进出水口3进入,依次穿过第二反应池2内的生化填料层、曝气链层到达第二反应池2的底部,然后穿过连通孔进入到第一反应池1的底部,再然后依次穿过第一反应池1的曝气链层、生化填料层,到达第一反应池1的上部后,由第一反应池1的进出水口3流出。污水在经过生化填料层的时候,污水中的污染物被生化填料层截留或分解。
具体实施例1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密闭容器,密闭容器包括位于上方的顶、位于下方的底、连接在顶和底之间的侧壁,容纳腔内设有隔板5。隔板5将容纳腔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空间,分别是位于左侧的第一子空间、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空间。反应池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反应池1、第二反应池2,以第一子空间作为第一反应池1,以第二子空间作为第二反应池2。隔板5的上端面与顶连接,隔板5的下端面与底之间存在间隙,以隔板5的下端面与底之间的间隙作为连通口4。也可以隔板5的下端面与底连接,在隔板5的下部开开孔,以开孔作为连通孔。第一反应池1的进出水口3开在密闭容器的左侧壁上,第二反应池2的进出水口3开在密闭容器的右侧壁上。优化后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体积小、占地省,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安装。
具体实施例2
位于同一个反应池内的生化填料层有两层,分别是位于上方的第一生化填料层6、位于下方的第二生化填料层8。位于同一个反应池内的曝气链层由两层,分别是位于第一生化填料层6和第二生化填料层8之间的第一曝气链层7、位于第二生化填料层8下方的第二曝气链层9。本实用新型的生化填料层由两层,可以分别放置不同的填料,从而有效增加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此外,第一生化填料层6通过周期性的污水进入,溶解氧会在0~0.3mg/L周期性变化,第一曝气链层7可以控制第一生化填料层6的充氧量及混合效果。第二生化填料层8通过第二曝气链层9维持溶解氧在0.5mg/L左右。第二生化填料层8在水的碰撞和剪切作用,使空气气泡更加细小,增加了氧气的利用率。
第一生化填料层6、第二生化填料层8均优选包括填料、附着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或细菌。优选,每个填料内外均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内部生长一些厌氧菌或兼氧菌,外部为好氧菌,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生长于填料上。这样每个生化填料层都为一个微型反应器,使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同时存在,从而提高了处理效果。
可以第一生化填料层6的第一填料外包裹有第一不锈钢网。或者,第一填料层被夹子第一不锈钢子网和第二不锈钢子网之间。第二生化填料层8的第二填料外包裹有第二不锈钢网。或者,第一填料层被夹子第三不锈钢子网和第四不锈钢子网之间。从而利用不锈钢网限制第一填料、第二填料的移动,减缓第一填料、第二填料在水流冲击下的损耗。
第一生化填料层6和第二生化填料层8之间设有间隙,从而利用该间隙保证曝气效果。优选,第一曝气链层7采用浅层曝气方式,以降低供气风机的风压,减少设备投入成本及运行费用。第二曝气链层9采用移动曝气方式,曝气链来回摆动,运动轨迹加长了气泡在水中的停滞时间,因此提高了氧利用率。
具体实施例3
反应池内还可以设有支撑架,支撑架由位于水平方向上的支撑横梁和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支撑腿组成。支撑架有两种,分别是支撑第一填料层的第一支撑架、支撑第二填料层的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的支撑腿的底部插接在第二支撑架的支撑腿的顶部上。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插接连接,方便通过固定其中一个支撑架,实现对另一个支撑架的固定。在具体实施例1下,优选第一支撑架的支撑腿的顶部抵在密封容器的顶上。第二支撑架的支撑腿的底部抵在密封容器的底上。从而用密封容器的顶和底来压住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进而省去在密封容器的侧壁上设固定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快速施工。更关键的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支撑架的数量和生化填料层的数量,从而与反应池的形状、尺寸更容易匹配。
第一支撑架的支撑横梁上揩油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第一曝气链层7由纵横交错的多根曝气管组成,曝气管卡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支撑架的支撑横梁由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交错而成,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在交错处通过转轴连接。从而可以利用转轴调整横向横梁和纵向横梁的交错夹角,进而改变第一支撑架的形态后,更容易的将第一填料层安装到位。第二支撑架的支撑横梁由方形框状横梁和条形横梁组成,各条形横梁相互平行,条形横梁测两端分别焊接在方形框状横梁相对的两个边上。从而使第二支撑架结构牢固。更关键的是利用条形横梁构建出了第二曝气链层9中的曝气链移动用的轨道。第二曝气链层9由纵横交错的多根曝气管,以及用来固定曝气管的悬挂架组成,悬挂架悬挂在条形横梁上,并可以沿着条形横梁移动。可以设置驱动悬挂架沿着条形横梁移动的驱动系统。也可以悬挂架呈倾斜状,悬挂架在水流的冲击下,在条形横梁上来回摆动。
上述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此外,第二曝气链层9可以共用,即第一反应池1内的第二曝气链层9跟第二反应池2内的第二曝气链层9是同一个曝气链层。在具体实施例中,也就是第二曝气链层9的上端面位于隔板5的下端面的下方或抵在隔板5的下端面上,第二生化填料层的下端面位于隔板5的下端面的上方或与隔板5的下端面齐平。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优选自进出水口3侧向连通口4侧逐渐降低。从而利用第一填料层的斜面,增加第一填料的面积,同时使大颗粒污染物滚向远离进出水口的位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包括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生化填料层,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方设有曝气链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的上部开有进出水口,所述反应池的下部开有连通口;
所述反应池有两个,两个反应池通过连通口连通;
所述进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所述连通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生化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包括位于上方的顶、位于下方的底、连接在顶和底之间的侧壁,所述容纳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端面与所述顶连接,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底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空间,分别是位于左侧的第一子空间、位于右侧的第二子空间;
两个反应池分别是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以所述第一子空间作为第一反应池,以所述第二子空间作为第二反应池;
以所述隔板的下端面与所述底之间的间隙作为所述连通口;
所述第一反应池的进出水口开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左侧壁上,所述第二反应池的进出水口开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右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反应池内的生化填料层有两层,分别是位于上方的第一生化填料层、位于下方的第二生化填料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反应池内的曝气链层由两层,分别是位于第一生化填料层和第二生化填料层之间的第一曝气链层、位于第二生化填料层下方的第二曝气链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应池内还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由位于水平方向上的支撑横梁和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支撑腿组成;
所述支撑架有两种,分别是支撑第一填料层的第一支撑架、支撑第二填料层的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的支撑腿的底部插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腿的顶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腿的顶部抵在所述密闭容器的顶上,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腿的底部抵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底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架的支撑横梁上揩油开口朝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曝气链层由纵横交错的多根曝气管组成,所述曝气管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横梁由方形框状横梁和条形横梁组成,各条形横梁相互平行,所述条形横梁测两端分别焊接在方形框状横梁相对的两个边上;
所述第二曝气链层由纵横交错的多根曝气管,以及用来固定曝气管的悬挂架组成,所述悬挂架悬挂在所述条形横梁上,并可沿着所述条形横梁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应池内的第二曝气链层跟第二反应池内的第二曝气链层是同一个曝气链层。
10.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化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自进出水口侧向连通口侧逐渐降低。
CN202222916195.7U 2022-10-31 2022-10-31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Active CN218988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6195.7U CN21898897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6195.7U CN21898897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88974U true CN218988974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88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6195.7U Active CN218988974U (zh) 2022-10-31 2022-10-31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88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5109B (zh) 厌氧法处理化纤废水装置
CN1374258A (zh) 投加填料的流化床型膜-生物反应器及水处理方法
CN103011391A (zh) 一种微生物固定化mbr的方法与装置
CN105036332A (zh)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0510815A (zh) 基于同时硝化反硝化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18988974U (zh) 正反流生化反应装置
CN210012649U (zh) 一种分段填料式好氧生物反应池
CN101428904B (zh) 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
CN201154935Y (zh) 化纤废水处理装置
CN217895253U (zh) 一种跌水复氧多级ao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9761350A (zh) 一种往复式厌氧生物反应器
CN112850879B (zh) 一种海水养殖废水处理和微藻培养采收的三折流板反应器
CN112624313A (zh) 一种微藻内循环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
CN212770075U (zh) 缺氧池气搅拌装置
CN207792953U (zh) 一种煤制油ro浓水处理系统
CN111960618A (zh) 一种沿海地区达准ⅳ类水的叠拼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206156851U (zh) 一种折流式水解反应器
CN210287093U (zh) 一种交替式曝气生物流化床脱氮一体化设备
KR101081900B1 (ko) 담체가 구비된 생물학적 수처리 장치
CN220376529U (zh) 一种利用固态碳源的同步反硝化mbr污水处理装置
CN216998071U (zh) 一种周期性改变流向的污水净化池
CN210261273U (zh) 一种循环生物滤池
CN107344806A (zh) 一种煤制油ro浓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02080985U (zh) 风能驱动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CN217947897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