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2871U -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2871U
CN218972871U CN202223284862.0U CN202223284862U CN218972871U CN 218972871 U CN218972871 U CN 218972871U CN 202223284862 U CN202223284862 U CN 202223284862U CN 218972871 U CN218972871 U CN 218972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exible
deflector
guiding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848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林勇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2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2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包括导风框以及柔性外壳,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所述导风框设于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柔性外壳用于减缓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包括,两个导风框,两个导风框可转动安装;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柔性外壳,两个导风框设于所述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为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柔性外壳用于减缓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空调,包括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导风板可多角度转动,实现多角度出风。

Description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空调一般都是包括空调主机以及在空调主机上设置出风口,出风口设置导风板结构,导风板结构可以在出风口转动,引导气流实现不同角度的出风。
但是,由于导风板一般会有用于引导气流的导风面以及背离导风面的背风面,由于导风面用于导出热风和冷风,常规的导风板的导风面的温度会传递至背风面与环境温度造成温差,故会在背风面形成凝露持续滴下,影响用户使用。
此外,通常设置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只设有一块导风板,导风板的结构固定不可变化,在转动时,仅能通过导风板的上下转动或者左右转动,实现出风方向的调整,且出风口一般仅能在水平方向上导出或者竖直方向上导出,因而即使是导风板能够在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摆动,但是送风方向的调整受到限制,制冷制热时的出风角度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相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板,其可通过在导风框内设置中空腔,减轻导风板的重量;中空腔配合柔性外壳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凝露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导风板,其具有两个相互转动的导风框,以柔性外壳包覆实现可转动,可以多角度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其具有双导风板,可多角度转动,实现多角度出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导风板,包括导风框以及柔性外壳,所述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所述导风框设于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所述柔性外壳用于减缓所述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所述背风面。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外壳由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外壳由结构布层或者硅胶材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腔设有一个或者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包括,
两个导风框,两个导风框可转动安装;所述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导风框具有导风面以及背风面;
柔性外壳,所述两个导风框设于所述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为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所述柔性外壳用于减缓所述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所述背风面。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外壳由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外壳由结构布层或者硅胶材料层制成。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导风框上设有转动槽,另一个导风框上设有转座,所述转座的两端均通过转轴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动槽内。
进一步地,该双导风板还包括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齿轮传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与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齿连接,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齿与所述转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空调,包括,
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的双导风板,所述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导风板由导风框和柔性外壳包覆形成,导风框内的中空腔内的空气具有较好的阻热性能,因而可以减缓导风面上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故可以降低背风面与环境温度的温差。
2、导风板包覆的柔性材料层可以加强导风板的强度,且柔性材料本身还可以减缓热量流动,配合中空腔的设置防凝露效果更好。
3、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可以相对转动,使两个导风框呈不同角度设置,能够根据空调器的不同运行模式而调整,实现水平出风、角度出风以及垂直出风,而同时两个导风框还可以用作彼此的延伸板,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
4、两个导风框外包覆柔性外壳,柔性外壳可以不影响两个导风框的转动,还可以覆盖两个导风框的转动间隙,减少凝露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材料的导风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导风框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导风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图5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导风框;11、转座;111、轴孔;112、导向槽;113、卡槽;12、转动槽;121、转轴;122、卡接部;13、中空腔;131、端盖板;20、柔性外壳;30、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齿轮传动机构;200、空调主机;210、第一出风口;220、第二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板,该导风板包括导风框10以及柔性外壳20,具体在导风框10内设有中空腔13,且将导风框10设置在柔性外壳内,即导风框用于支撑柔性外壳20,可以使柔性外壳20形成为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柔性外壳20可以减缓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风面以及背风面可以是在柔性外壳20包覆在导风框10后形成于柔性外壳20外立面上,在导风板应用时,包覆在导风框10的一个面上的柔性外壳20用于导风,称之为导风面,而包覆于在导风框10的背离导风面的柔性外壳则称之为背风面。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可以将导风板应用于空调、空调扇等出风口处,具体本实施例中以导风板应用在空调的出风口为例;
在安装时,可以将导风板可以转动的安装在空调主机200的出风口,通过导风板转动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空调主机200的出风口,在空调主机200制冷或者制热时,然后通过转动导风板,导风板可以将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经导风板的导风面导出,实现导风作业。
由于导风板由导风框10和柔性外壳20包覆形成,导风框10内的中空腔13内的空气具有较好的阻热性能,如此,中空腔13内的空气便可以减缓导风面以及背风面之间进行热对流以及热辐射,因而可以减缓导风面上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故可以降低背风面与环境温度的温差。
当然,相较于直接在导风板内直接填充隔热材料,本实施例中选用在导风框10内设置中空腔13,以中空腔13内的空气进行隔热,隔热效果更好,其还可以减轻导风板的整体重量,节省驱动动力,在装配至空调主机200上后,整机重量低,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若是直接选用以中空的导风框10结构用作导风板结构,由于导风板内部中空,则导风板中部厚度则会较薄,故强度会较差,因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导风框10包覆柔性材料层,可以形成柔性外壳20。而由于柔性外壳20为柔性材料,因而可以根据导风板的不同结构外形直接包覆即可,然后可以采用粘接或者以螺钉等方式固定,无需根据导风框10的形状外壳另外开模,因而生产成本更低。
即通过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中空的导风框10外,直接可以加强导风板的强度。另外,采用柔性材料本身还可以减缓热量传导,配合中空腔13的设置防凝露效果更好。进一步地,上述柔性外壳20可以由隔热材料制成,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柔性外壳20可以在柔性外壳20包覆在导风框10后阻隔热量流动,即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在导风面进行导风时,热空气或者冷空气可以在柔性外壳20表面进行流动,减缓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在导风框10的导风面之间的热传导,防凝露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隔热材料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凡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导热系数不大于0.12W/(m·K)的材料,该材料制成的柔性外壳20本身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故可以有效减缓热传导,使得背风面不会因导风面的热传导造成与环境温度温差过大的情况,因而背风面的凝露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热材料具体可以是陶瓷纤维材料或者玻璃棉等制成。
具体的是,柔性外壳20由结构布层制成,具体结构布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科技布或者牛津布等能够直接包覆,隔热性能较好。当然,结构布也可以是选用海绵布等具有一定吸附性能的结构布形成,可以直接热空气或冷空气,同样也可以阻断热量由导风面流动至背风面。
此外,上述柔性外壳20可以也由硅胶材料层或者橡胶材料层制成,采用硅胶或橡胶等胶层,隔热性能更好。
进一步地,上述中空腔13设有一个或者多个。
具体的是,若是中空腔13设置一个的结构基础上,可以是直接在导风框10内部加工中空的腔室结构,在中空的腔室两端封盖端盖板131,以使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中空腔13,阻隔效果更好。
也可以是或者直接选用为多个框条直接围成导风框10的结构,如此也可以形成中空结构,然后在导风框10内包覆柔性外壳20即可。
当然,也可以是在导风框10内加工中空的腔室,然后在中空的腔室内加入多个隔板结构,将中空腔13室分隔形成多个中空腔13,在导风板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多个中空腔13室相对于一个中空腔13结构,导风框10内部的中空位置分隔分布,因而导风板的强度更好。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的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双导风板具体包括两个导风框10,且两个导风框10可转动安装,导风框10内设有中空腔13。在具有两个导风框10的结构基础上,可以是将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两个导风框10外,由于柔性外壳20为柔性,因而两个导向框转动时,柔性外壳20可以随之一起伸展,不会影响两个导风框10的转动。
同样的,在两个导风框10装配至柔性外壳20后,两个导风框支撑在柔性外壳的内侧,同样可以使柔性外壳20上形成为导风面以及背风面,且柔性外壳20可以减缓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由于在柔性外壳20内部设置两个可以相对转动的导风框10,在应用该双导风板结构时,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两个导风框10的其中一个面的柔性外壳20均可以用于导风,可以称之为导风面,且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两个导风框10的的背离导风面的柔性外壳则可称之为背风面。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进行导风时,由于两个导风框10可转动连接,因而两个导风框10之间的相对角度可以进行调整,
为了方便说明,可以是以其中一个导风框10包覆柔性外壳20后形成第一导风板,而另一个导风框10在包覆柔性外壳20后形成为第二导风板;对应在空调主机200上设有两个出风口时,其中一个为水平出风的第一出风口210,另一个为竖直出风的第二出风口220:
在两个导风框10转动至夹角等于00时,两个导风框10转动至相互贴合状态,并呈第一使用状态,此时可以是第一导风板转动至贴合于第二导风板,此时空调主机200的第一出风口210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220可以关闭,空调在出风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可以是第二导风板转动至贴合于第一导风板,此时第二出风口220打开,第一出风口210关闭,空调的出风方向为第二方向。即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板或者第二导风板实现角度调整。
在夹角等于900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转动至相互垂直状态,并呈第二使用状态,在该种情况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210和第二出风口220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因而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呈垂直状态时,第一导风板可以封闭在第一出风口210,第二导风板可以封闭在第二出风口220上,此时空调主机200两个出风口均处于封闭的状态。
在夹角等于1800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同一平面,并呈第三使用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可以相互用作彼此的延伸板,在该种情况下,整体转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两个导风板可以用于第一出风口210和/或第二出风口220的导风:
具体的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整体转动呈倾斜状态时,第一导风板远离第一出风口朝外打开,此时第二导风板则位于空调主机内侧,该种状态下,空调主机内部的风道是由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配合主机内部的腔室结构形成的,此时第二导风板经第一导风板朝外导出,导风风道由第一导风板在外延展,气流可以是部分由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一导风板的上方经第一出风口导出;另外还有部分气流可以是由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一导风板的下方经第二出风口导出,且无论是由哪个口导出,其导风长度均是由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组合形成。
因而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
当然,在另一种情况下,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呈180度展开转动,使第二导风板朝外远离第二出风口转动,而第一导风板朝向靠近第一出风口转动,直至封盖在第一出风口,此时,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也是呈180度展开状态,而气流导出的风道则是由第一导风板和空调主机内部腔室形成,此时气流由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竖直导向经第二出风口导出即可,该种状态下,出风方向是竖直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互用作彼此的延伸板时,上述空调主机200的出风口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更加长的出风通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呈180度展开时,可以整体相对出风口转动,即可在出风口呈倾斜状态导风,送风更远。
当然,上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夹角也可以是锐角设置或者钝角,此时,呈夹角状态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出风口呈角度进行导风,在导风时,气流可以经第一导风板引导再经第二导风板导出或者经第二导风板引导再经第一导风板导出,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呈夹角,因而气流在两个导风板上流动路径呈迂回路线,防止出风口直吹,无需在出风口位置加装挡风板结构。
由于导风板由导风框10和柔性外壳20包覆形成,导风框10内的中空腔13内的空气具有较好的阻热性能,因而可以减缓导风面上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故可以降低背风面与环境温度的温差。
当然,相较于直接在导风板内直接填充隔热材料,本实施例中选用在导风框10内设置中空腔13,以中空腔13内的空气进行隔热,隔热效果更好,其还可以减轻导风板的整体重量,节省驱动动力,在装配至空调主机200上后,整机重量低,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若是直接选用以中空的导风框10结构用作导风板结构,由于导风板内部中空,则导风板中部厚度则会较薄,故强度会较差,因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导风框10包覆柔性材料层,可以形成柔性外壳20。而由于柔性外壳20为柔性材料,因而可以根据导风板的不同结构外形直接包覆即可,然后可以采用粘接或者以螺钉等方式固定,无需根据导风框10的形状外壳另外开模,因而生产成本更低。
即通过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中空的导风框10外,直接可以加强导风板的强度。另外,采用柔性材料本身还可以减缓热量流动,配合中空腔13的设置防凝露效果更好。
与实施例1中的柔性外壳20相同的是,
进一步地,上述柔性外壳20可以由隔热材料制成,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的柔性外壳20可以在柔性外壳20包覆在导风框10后阻隔热量流动,即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在导风面进行导风时,热空气或者冷空气可以在柔性外壳20表面进行流动,减缓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由导风框10的导风面流动至背风面,防凝露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柔性外壳20由结构布层制成,具体结构布可以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科技布或者牛津布等能够直接包覆,隔热性能较好。当然,结构布也可以是选用海绵布等具有一定吸附性能的结构布形成,可以直接热空气或冷空气,同样也可以阻断热量由导风面流动至背风面。
此外,上述柔性外壳20可以也由硅胶材料层或者橡胶材料层制成,采用硅胶或橡胶等胶层,隔热性能更好。
实施例3,
参见图3以及图4,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10进行转动连接,还可以在其中一个导风框10上设有转动槽12,对应在另一个导风框10上设有转座11,且转座11的两端均通过转轴121可转动安装于转动槽12内。
即是说,在进行装配时,可以将其中一个导风框10的转座11穿入另一个导风框10的转动槽12内,然后转座11的两端可以通过转轴121与转动槽12的端壁进行枢转配合,因而转动限制在转动槽12内,减少两个导风框10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两个导风框10外,因而两个导风框10之间的装配间隙也是由柔性外壳20进行覆盖,故柔性外壳20也能阻隔气流经两个导风框10之间的装配间隙流动,同样也可以起到防凝露效果。
进一步地,该双导风板还包括驱动组件30,该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电机31、齿轮传动机构32,驱动电机31的转轴与齿轮传动机构32的输入齿连接,齿轮传动机构32的输出齿与转轴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齿轮传动机构32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将第一齿轮与电机的转轴进行连接,而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并与转轴来进行连接,如此,电机的转轴转动便可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便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转动,从而带与转轴121连接的第二导风板进行转动。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4、图5以及图6,可以在转座11的两侧设置轴孔111,且可以是在轴孔111内壁上设置导向槽112,在导向槽的一端设置卡槽113,对应在转动槽12的转轴121上设置卡接部122,在进行相邻的两个导风框10装配时,导风框10的转座11伸入转动槽12,且转轴121可以装配至轴孔111,初始状态时,转轴121上的卡接部122可以是滑动的装配在导向槽112内,并位于导向槽112远离卡槽113的端部。
具体以设有转动槽12的导风框10在包覆柔性外壳20后为第一导风板,而设有转座11的导风框10在包覆柔性外壳20后为第二导风板进行说明:
在第一导风板转动时,该第一导风板上的卡接部122第二导风板的导向槽112内滑动,此时,第一导风板会相对第二导风板滑动,如此,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相对角度可以进行调整,在具有水平出风口和竖直出风口时,第一导风板可以相对第二导风板打开或者关闭水平出风口,也可以是第二导风板相对第一导风板转动,打开或者关闭竖直出风口,实现不同风口打开或者关闭。
而第一导风板继续转动时,第一导风板上的卡接部122会沿导向槽112滑动至卡槽113内,此时转轴121的卡接部122便可以与卡槽113卡接,此时转轴121便可固定在轴孔111内,在该种状态下,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是呈180度展开状态,用作彼此的延伸板,此时在第一导风板继续转动时,是第一导风板便可带动第二导风板一起运动,展开后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便可在出风口位置整体转动,调整倾斜导风状态,在同一出风口延长导风距离。
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双导风板便可实现两个导风板相互转动以及两个导风板的一起联动,适用于空调的更多角度导风以及更多模式的导风。
实施例4,
如图1-8所示的空调,包括空调主机200以及上述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的双导风板结构,在空调主机200设有第一出风口210以及第二出风口220,第一出风口210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第二出风口220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10分别用于封闭或者打开第一出风口210以及第二出风口220。
具体的是,可以是以其中一个导风框10包覆柔性外壳20后形成第一导风板,而另一个导风框10在包覆柔性外壳20后形成为第二导风板;对应在空调主机200上设有两个出风口时,其中一个为水平出风的第一出风口210,另一个为竖直出风的第二出风口220:
在两个导风框10转动至夹角等于00时,两个导风框10转动至相互贴合状态,并呈第一使用状态,此时可以是第一导风板转动至贴合于第二导风板,此时空调主机200的第一出风口210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220可以关闭,空调在出风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可以是第二导风板转动至贴合于第一导风板,此时第二出风口220打开,第一出风口210关闭,空调的出风方向为第二方向。即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板或者第二导风板实现角度调整。
在夹角等于900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转动至相互垂直状态,并呈第二使用状态,在该种情况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210和第二出风口220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因而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呈垂直状态时,第一导风板可以封闭在第一出风口210,第二导风板可以封闭在第二出风口220上,此时空调主机200两个出风口均处于封闭的状态。
在夹角等于1800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转动至同一平面,并呈第三使用状态,此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可以相互用作彼此的延伸板,在该种情况下,第一整体转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两个导风板可以用于第一出风口210或第二出风口220的导风,因而可以增加出风通道的长度,使空调风能够送得更远,加快了空调改变温度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互用作彼此的延伸板时,上述空调主机200的出风口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形成更加长的出风通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呈180度展开时,可以整体相对出风口转动,即可在出风口呈倾斜状态导风,送风更远。
当然,上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夹角也可以是锐角设置或者钝角,此时,呈夹角状态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可以出风口呈角度进行导风,在导风时,气流可以经第一导风板引导再经第二导风板导出或者经第二导风板引导再经第一导风板导出,由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呈夹角,因而气流在两个导风板上流动路径呈迂回路线,防止出风口直吹,无需在出风口位置加装挡风板结构。
由于导风板由导风框10和柔性外壳20包覆形成,导风框10内的中空腔13内的空气具有较好的阻热性能,因而可以减缓导风面上的热量流动至背风面,故可以降低背风面与环境温度的温差。
当然,相较于直接在导风板内直接填充隔热材料,本实施例中选用在导风框10内设置中空腔13,以中空腔13内的空气进行隔热,隔热效果更好,其还可以减轻导风板的整体重量,节省驱动动力,在装配至空调主机200上后,整机重量低,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若是直接选用以中空的导风框10结构用作导风板结构,由于导风板内部中空,则导风板中部厚度则会较薄,故强度会较差,因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导风框10包覆柔性材料层,可以形成柔性外壳20。而由于柔性外壳20为柔性材料,因而可以根据导风板的不同结构外形直接包覆即可,然后可以采用粘接或者以螺钉等方式固定,无需根据导风框10的形状外壳另外开模,因而生产成本更低。
即通过柔性外壳20包覆在中空的导风框10外,直接可以加强导风板的强度。另外,采用柔性材料本身还可以减缓热量流动,配合中空腔13的设置防凝露效果更好。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框以及柔性外壳,所述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所述导风框设于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所述导风板的外表面包覆有柔性外壳;所述柔性外壳用于减缓所述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所述背风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壳由隔热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壳由结构布层或者硅胶材料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设有一个或者多个。
5.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导风框,两个导风框可转动安装;所述导风框内设有中空腔;
柔性外壳,所述两个导风框设于所述柔性外壳内,以使柔性外壳形成为导风面以及背风面;所述柔性外壳用于减缓所述导风面的热量流动至所述背风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壳由隔热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外壳由结构布层或者硅胶材料层制成。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导风框上设有转动槽,另一个导风框上设有转座,所述转座的两端均通过转轴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动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其特征在于,该双导风板还包括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齿轮传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与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齿连接,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齿与所述转轴连接。
10.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方向导出;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二方向导出;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如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双导风板,所述双导风板的两个导风框用于引导气流沿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导出。
CN202223284862.0U 2022-11-30 2022-12-06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Active CN2189728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8463 2022-11-30
CN2022232184634 2022-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2871U true CN218972871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84862.0U Active CN218972871U (zh) 2022-11-30 2022-12-06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2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4005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1292841A (zh) 一种烤箱
CN208671174U (zh) 空调器
CN218972871U (zh)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CN101210713A (zh) 嵌入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结构
CN118149453A (zh) 导风板、柔性材料的双导风板及其空调
CN211400027U (zh) 空调器
CN210118869U (zh) 壁挂式室内机
CN110260402B (zh) 一种双出风的空调
CN20856704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217178726U (zh) 一种风口结构、风管机及中央空调
CN201223310Y (zh) 一种烤箱
CN218884229U (zh) 一种双向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2805834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891894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51216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7350526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8149451A (zh) 一种双向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
CN220931340U (zh) 一种防凝露双导风板装置及其空调
KR20040061689A (ko) 천정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송풍조절장치
CN220706035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风扇
CN219160468U (zh) 一种多方向出风的全域风空调
CN21906359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243738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