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0066U -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0066U
CN218970066U CN202223440746.3U CN202223440746U CN218970066U CN 218970066 U CN218970066 U CN 218970066U CN 202223440746 U CN202223440746 U CN 202223440746U CN 218970066 U CN218970066 U CN 218970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ile
basement
construction metho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07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力文
王韬
杜伟康
刘欣
朱朋辉
宋红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rchitectual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rchitectual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rchitectual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rchitectual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07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0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0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00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竖向支撑单元,多个竖向支撑单元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竖向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相连,竖向支撑单元包括:工法桩和多个加强组件,工法桩为中空件,多个加强组件,沿竖向间隔设在工法桩内部,加强组件的一侧与工法桩的第一内壁相连,加强组件的另一侧与工法桩的第二内壁相连,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加强筋将多个竖向支撑单元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结构,提高了对地下室单侧的支撑效果,通过在工法桩内部设置加强组件,将工法桩上相对的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连接起来,进一步增加了工法桩内部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撑稳定性。

Description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工法桩是以多轴型钻掘搅拌机在现场向一定深度进行钻掘,同时在钻头处喷出水泥类强化剂而与地基土反复混合搅拌,在各施工单元之间则采取重叠搭接施工,然后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插入H型钢或钢板作为其应力补强材,至水泥结硬,便形成一道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墙体,其一般使用在地下室等地下场所。
传统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的连接节点结构大多都是采用工法桩进行单侧的支撑,通过固定螺栓将多个工法桩依次固定在地下室的单侧,固定完成之后再通过连接设备与地下室的内壁相连,起到支撑作用。
由于地下室承受的压力都比较大,仅仅只是依靠普通的工法桩进行单侧支撑,难以达到稳定支撑的效果,一旦发生晃动,极易发生坍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该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具有对地下室单侧进行稳定支撑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竖向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竖向支撑单元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竖向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相连,所述竖向支撑单元包括:工法桩和多个加强组件,所述工法桩为中空件,多个所述加强组件,沿竖向间隔设在所述工法桩内部,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工法桩的第一内壁相连,所述加强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工法桩的第二内壁相连,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加强筋将多个竖向支撑单元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结构,提高了对地下室单侧的支撑效果,通过在工法桩内部设置加强组件,将工法桩上相对的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连接起来,进一步增加了工法桩内部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撑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工法桩的下端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地下室的地面之间通过固定螺栓相连,所述工法桩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所述支撑顶板与地下室的顶面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螺栓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螺栓分布在所述底座的四个角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关于水平面对称设置,一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另一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一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并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内壁上设有第二固定板,一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厚垫片,加厚螺栓依次连接所述加厚垫片、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安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工法桩的上端具有开口,通过所述开口向所述工法桩内填充水泥。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切割土样外周面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切割土样上底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切割土样下底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地下室1、底座2、固定螺栓3、工法桩4、开口5、安装板6、第一固定板7、加厚螺栓8、加厚垫片9、连接板10、第二固定板11、支撑顶板14、加强筋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竖向支撑单元,多个竖向支撑单元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竖向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15相连,竖向支撑单元包括:工法桩4和多个加强组件,工法桩4为中空件,多个加强组件,沿竖向间隔设在工法桩4内部,加强组件的一侧与工法桩4的第一内壁相连,加强组件的另一侧与工法桩4的第二内壁相连,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相对设置。
换言之,地下室1墙体侧面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竖向支撑单元进行支撑,相邻两个竖向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多个水平设置的加强筋15相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共同支撑住整个墙面。本实施例中工法桩4截面为方形,设置的加强组件能够有效提高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抗压能力。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加强筋15将多个竖向支撑单元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结构,提高了对地下室1单侧的支撑效果,通过在工法桩4内部设置加强组件,将工法桩4上相对的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连接起来,进一步增加了工法桩4内部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撑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工法桩4的下端设置有底座2,底座2与地下室1的地面之间通过固定螺栓3相连,工法桩4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14,支撑顶板14与地下室1的顶面相抵。
换言之,在工法桩4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置底座2和支撑顶板14,能够有效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压强,提高支撑稳定性。本实施例在装配时,工法桩4与底座2之间、工法桩4与支撑顶板14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螺栓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螺栓3分布在底座2的四个角上。这样能够增加底座2与地下室1四周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加强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10,两个连接板10关于水平面对称设置,一连接板10的一端与第一内壁相连,另一连接板10的一端与第一内壁相连,一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另一连接板10的另一端相连并与第二内壁连接。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加强组件为上下对称结构,两个连接板10构成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
其中,两个连接板1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就是说,通过两个连接板10与工法桩4的内壁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在受压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进一步地,第二内壁上设有第二固定板11,一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另一连接板10的另一端均与第二固定板11相连。优选地,第一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板6,安装板6远离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7,连接板1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7相连,第一固定板7远离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厚垫片9,加厚螺栓8依次连接加厚垫片9、第一固定板7和安装板6。就是说,一个加强组件对应有两个安装板6、第一固定板7、加厚螺栓8和加厚垫片9。
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壁与第二固定板11之间、第一内壁与安装板6之间、连接板10与第一固定板7之间、连接板10与第二固定板11之间均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同时设置加厚垫片9可以增加接触面积,减小压力,防止松动,保证连接板10受到震动后不会轻易松散。
在此基础上,工法桩4的上端具有开口5,通过开口5向工法桩4内填充水泥。水泥凝固后,加强组件在水泥内部,能够增加水泥的强度,提高支撑效果。
当地下室1承受的压力较大或者产生晃动的时候,压力先通过支撑顶板14传输到对应的工法桩4上,再通过多个工法桩4内设置的加强组件的三角支撑结构对产生的压力进行三角分散,而且每个工法桩4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15,也可以加强工法桩4之间的承受压力的能力,进而提高了整体连接节点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竖向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竖向支撑单元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竖向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多个加强筋(15)相连,所述竖向支撑单元包括:工法桩(4)和多个加强组件,所述工法桩(4)为中空件,多个所述加强组件,沿竖向间隔设在所述工法桩(4)内部,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与所述工法桩(4)的第一内壁相连,所述加强组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工法桩(4)的第二内壁相连,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法桩(4)的下端设置有底座(2),所述底座(2)与地下室(1)的地面之间通过固定螺栓(3)相连,所述工法桩(4)的上端设置有支撑顶板(14),所述支撑顶板(14)与地下室(1)的顶面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栓(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螺栓(3)分布在所述底座(2)的四个角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板(10),两个所述连接板(10)关于水平面对称设置,一所述连接板(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另一所述连接板(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一所述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连接板(10)的另一端相连并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1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壁上设有第二固定板(11),一所述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连接板(10)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1)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上设置有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远离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连接板(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7)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板(7)远离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厚垫片(9),加厚螺栓(8)依次连接所述加厚垫片(9)、所述第一固定板(7)和所述安装板(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法桩(4)的上端具有开口(5),通过所述开口(5)向所述工法桩(4)内填充水泥。
CN202223440746.3U 2022-12-22 2022-12-22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Active CN218970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746.3U CN218970066U (zh) 2022-12-22 2022-12-22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0746.3U CN218970066U (zh) 2022-12-22 2022-12-22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0066U true CN218970066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5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0746.3U Active CN218970066U (zh) 2022-12-22 2022-12-22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00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98878B1 (ko) 강관 버팀보의 와이형 연결구조
EP0140937B1 (en) Concrete-filled structural tube with cantilevers, particularly for balcony floors
KR200414056Y1 (ko) 강관 버팀보 연결구조
CN218970066U (zh) 基于hcmw工法桩的地下室单侧支撑结构
CN111305627B (zh) 混凝土罐室施工方法
KR20110016846A (ko) 견고한 연장수단을 갖는 철골빔
CN218204531U (zh) 一种顶管短距离始发后背墙
KR100662524B1 (ko) 수평 뼈대구조와 이를 이용한 지하 흙막이 버팀 공법
CN206616602U (zh) 一种室外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
KR100733718B1 (ko) 강관 버팀보 중간 이음구조
CN113529742A (zh) 一种双排smw工法桩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200412813Y1 (ko) 강관 버팀보 중간 이음구조
CN111636418A (zh) 一种超大直径钢骨架混凝土管桩深水基础及施工方法
CN215165770U (zh) 一种基于建筑桩基的组合式加固结构
CN213805336U (zh) 一种端头设置法兰的预制管桩
CN211446881U (zh) 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墙内置h型钢连接接头
CN218713048U (zh) 桩锚支护型基坑用装配式阴角支撑结构
CN215925993U (zh) 一种双排smw工法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19364933U (zh) 一种箱型装配式方钢管结构模块灌浆锚固节点
CN215802676U (zh) 钢筋混凝土柱
CN218622285U (zh) 一种围堰内支撑系统
CN212002559U (zh) 拼装式混凝土罐室顶盖施工装置
CN216475071U (zh) 一种可拆卸式钢箱梁接头
CN215716008U (zh) 钢结构建筑框架构造
CN217759590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底座加固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