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6869U -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6869U
CN218966869U CN202320003376.2U CN202320003376U CN218966869U CN 218966869 U CN218966869 U CN 218966869U CN 202320003376 U CN202320003376 U CN 202320003376U CN 218966869 U CN218966869 U CN 218966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auxiliary
main
airbag
mai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33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建奎
陈海宁
钱超超
孟明敏
李轶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Rizha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Rizh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Rizh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f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Rizha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033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6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6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远端安全气囊包括:第一附腔体连接主腔体,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与主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主腔体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导入第一附腔体。保护系统包括:碰撞感知单元,感知车辆的碰撞情况并产生碰撞信息,将碰撞信息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碰撞信息,判断碰撞信息是否满足启动气体发生器单元的条件,若碰撞信息满足条件,则向气体发生器单元发送启动指令;气体发生器单元,根据接收到的启动指令,启动充气过程并将产生的气体充入远端安全气囊。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附腔体能够为副驾驶侧乘员提供进一步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Description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车辆乘员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汽车相撞时,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
相关研究报告表明,远程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中,43%为胸部和腹部,23%为头部,而头部受伤都是因为前排乘员之间碰撞接触造成,并且头部和躯干受到严重伤害的概率高于身体其他部位3倍,为此如果能进一步限制驾驶头部和躯干向车辆中部移动,将可以更好地降低受伤风险。Euro NCAP将测试车辆中安装安全气囊(远端安全气囊)并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假人乘员碰撞接触到另一位假人乘员肩部时,伤害数值比既定的伤害标准高出数倍,但如果乘员间展开远端安全气囊,则可以地大大降低受伤风险。
远端安全气囊一般位于主驾驶座椅背内侧,如图1所示,采用头、胸两个大体积腔体的设计,有效吸收冲击力并提供支撑,当侧面碰撞导致交通事故时,远端安全气囊有效减少前排乘客和驾驶员之间的碰撞伤害,同时还减少人员与中控扶手、座椅等车内饰件之间的碰撞伤害,并对乘员的脊柱侧面弯曲给予保护。但上述远端安全气囊对副驾驶侧的乘员保护不及驾驶侧的保护,而且,也不能够对副驾驶侧的乘员胸腔部位以下(主要是腹部)进行保护,已不适应CNCAP2025(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的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为副驾驶侧乘员提供进一步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端安全气囊,所述远端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包括:主腔体和第一附腔体;所述第一附腔体连接所述主腔体,且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所述第一附腔体与所述主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在对所述主腔体充气时,所述主腔体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导入所述第一附腔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孔口;所述溢流孔口用于在所述主腔体充气时,将所述主腔体内的充气气体导入所述第一附腔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附腔体连接在所述主腔体的下部,且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能够越过中控扶手。
可选地,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可充气体积小于所述主腔体的可充气体积;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呈“L”型,所述第一附腔体包括上面部和侧面部,所述上面部覆盖中控扶手的上表面,所述侧面部覆盖所述中控扶手的侧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附腔体的覆盖宽度大于副驾驶侧的乘员侧面宽度,使得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宽度方向上对副驾驶侧乘员腹部的全面覆盖。
可选地,还包括内拉带,所述内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内,所述内拉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内表面的两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
可选地,还包括外拉带,所述外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外,所述外拉带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体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
可选地,还包括约束拉带,所述约束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外,所述约束拉带第一端固定在主腔体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腔体位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附腔体,所述第二附腔体连接所述主腔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附腔体与所述第二附腔体分别位于所述主腔体的两个相对面的裁片上,所述第二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驾驶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前述的远端安全气囊,还包括:碰撞感知单元、控制单元和气体发生器单元;所述碰撞感知单元用于感知车辆的碰撞情况并产生碰撞信息,将所述碰撞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碰撞信息,判断所述碰撞信息是否满足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单元的条件,若所述碰撞信息满足启动条件,则向气体发生器单元发送启动指令;所述气体发生器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启动指令,启动充气过程并将产生的气体充入所述远端安全气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设置了第一附腔体,其连接主腔体,且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与主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在对主腔体充气时,主腔体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导入第一附腔体,从而能够为副驾驶侧乘员提供进一步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申请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申请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是一种传统远端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附腔体的裁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使用效果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使用效果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结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结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使用效果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远端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识表示为:
10-远端安全气囊;20-气体发生器单元;30-控制单元;40-碰撞感单元;
100-主腔体;
200-第一附腔体;201-溢流孔口;202-上裁片;203-下裁片;204-裁缝;205-上面部;206-侧面部;207-内拉带;208-外拉带;209-约束拉带;
300-第一连接部;
400-第二附腔体;
500-第二连接部;
600-中控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
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5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
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0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5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
“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
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0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
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
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5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尽管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申请。
实施例一
参考图2~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腔体100和第一附腔体200。第一附腔体200连接主腔体100,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2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相连,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即当主腔体100充入气体后,气体再从主腔体100充入第一附腔体200,而不是在第一附腔体200上单独设置气体发生器(产生充入安全气囊的气体),此种结构一是可以提升主腔体100与第一附腔体200之间的一体联动性,二是可以节约设备投入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当车辆发生碰撞,尤其是车辆发生侧方向的碰撞,在远端安全气囊充入气体后,在驾驶侧(M侧)具有安全保护的基础上,第一附腔体200朝向副驾驶侧(C侧),提升对副驾驶侧乘员的安全保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第一连接部300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孔口201,溢流孔口201用于在主腔体100充气时,将主腔体100内的充气气体导入第一附腔体200。该至少一个溢流孔口201将第一附腔体200连接至主腔体100,使得两个腔体可以通过一个气体发生器进行填充。如图3所示,第一附腔体200包括上裁片202和下裁片203,由上裁片202和下裁片203对齐后缝合而成。上裁片202和下裁片203相接的中部区域形成第一连接部300所在区域,第一连接部300区域内的多个溢流孔口201可以沿着基本呈直线的方式进行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附腔体200连接在主腔体100的下部,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能够越过中控扶手600。参考图4,图中G1表示主腔体100中线,在G1的上方表示主腔体100的上部,在G1的下方表示主腔体的下部,一般情况下,第一附腔体200设置在主腔体100的下部,以利于对副驾驶侧乘员胸部以下,尤其是腹部的保护。此外,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能够越过中控扶手600,可以处于副驾驶侧的乘员与中控扶手600之间,减少中控扶手600对副驾驶侧乘员的伤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附腔体200的可充气体积小于主腔体100的可充气体积,气体发生器设置于主腔体100上。在本实施例中,主腔体100起着主要的保护作用,其可以保护乘员上半身大部分区域,因此,第一附腔体200起着辅助的保护作用,进而可以设计为第一附腔体200的可充气体积小于主腔体100的可充气体积,使得第一附腔体200更有针对性的对乘员进行保护,同时也避免与主腔体100在保护功能上的重复。因此,虽然对第一附腔体200没有高度上的限制,但在一般情况下,第一附腔体200低于胸腔位置,主要用于对乘员腹部的保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呈“L”型,第一附腔体200包括上面部205和侧面部206,上面部205覆盖中控扶手600的上表面,侧面部206覆盖中控扶手600的侧表面。第一附腔体200可以简单化,能够起到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副驾驶侧乘员的支撑保护即可,例如,第一附腔体200可以设置为仅有位于中控扶手600上面的部分(上面部205),此种结构虽然简单,利于实现,但是对乘员的保护有所欠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若碰撞情况较为严重,仍有可能存在乘员碰撞到中控扶手600的情况,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第一附腔体200的结构。参考图4和图5,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呈“L”型,如图4所示,第一附腔体200的形状可由基本处于水平方向L1的上面部205与基本处于垂直方向L2的侧面部206构成。当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其上面部205覆盖中控扶手600的上表面,侧面部206覆盖中控扶手600的侧表面,使得第一附腔体200与中控扶手600能够尽量贴合,进而可以减少第一附腔体200的滑动或移动,同时,由于第一附腔体200具有往下延伸的侧面部206,提升了对副驾驶侧乘员的保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附腔体200的覆盖宽度大于副驾驶侧的乘员侧面宽度,使得第一附腔体200在宽度方向上对副驾驶侧乘员的全面覆盖或尽可能全面覆盖。参考图6,假设副驾驶侧乘员的侧面宽度不超过直线G2与直线G3之间的宽度,则第一附腔体200的覆盖宽度需要大于直线G2与直线G3之间的宽度,以实现对副驾驶侧乘员的全面覆盖,保护乘员安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全面覆盖应当是在满足设计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的全面覆盖或尽可能的全面覆盖,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安全,而乘员的侧面宽度应当是一般乘员或大多数乘员的侧面宽度,不应局限于某个特定乘员所具有的特殊情况。
本实施例提供的远端安全气囊,设置了第一附腔体200,其连接主腔体100,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2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相连,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从而能够为副驾驶乘员提供进一步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实施例二
参考图7~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远端安全气囊,其主要结构包括:主腔体100和第一附腔体200。第一附腔体200连接主腔体100,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2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相连,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为保证第一附腔体200的充气后的形状稳定,可以设置内拉带207。内拉带207位于第一附腔体200内,内拉带20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的内表面的两处,以控制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如图7中,内拉带207设置在第一附腔体200内,其一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内表面的a1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内表面的a2处,当第一附腔体200内充入气体,由于内拉带207的作用,使得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的大小和形状能够限制的一定的范围内。内拉带207在第一附腔体200位置以及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可以视第一附腔体200充气成型后的所需形状具体考虑。示例性的,内拉带207可以采用布片或者直接使用缝线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第一附腔体200的充气后的形状稳定,还可以设置外拉带208。外拉带208位于第一附腔体200外,外拉带208第一端固定在主腔体100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参考图8和图9,所示远端安全气囊设了外拉带208,外拉带208的第一端固定在主腔体100的b1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外表面的b2处,由于外拉带208的长度一定,在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通过外拉带208的牵制作用,第一附腔体200将限制于外拉带208拉住的形状。外拉带208的固定位置以及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可以视第一附腔体200充气成型后的所需形状具体考虑。示例性的,外拉带208可以采用布片实现。上述内拉带207与外拉带208的结构设计,可以择一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保证第一附腔体200的充气后的位置确定,可以设置约束拉带209。约束拉带209位于第一附腔体100外,约束拉带209第一端固定在主腔体100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的腔体位置。从约束拉带209的结构可知,其也附带有限制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形状的作用,但在约束拉带209的两端连接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其主要作用可以是控制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的腔体位置,以防止或减少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的位置偏离,不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参考图10,约束拉带209的一端固定在主腔体100外表面的c1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附腔体200的外表面的c2处,当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由于约束拉带209的约束作用,使得第一附腔体200可紧贴在中控扶手600上,减少第一附腔体200充气后的位置偏离,提升乘员保护的有效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附腔体400,第二附腔体400连接主腔体100的上部,第一附腔体200与第二附腔体400分别位于主腔体100的两个相对面的裁片上,第二附腔体400在充气后朝向驾驶侧。亦即,该远端安全气囊10具有主腔体100、第一附腔体200、第二附腔体400共三个腔体。在主腔体100上设置第一附腔体200和第二附腔体400,完善安全气囊保护功能,以提升远端安全气囊对乘员(包括驾驶侧乘员和副驾驶侧乘员)的安全保护。
第二附腔体4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500相连,第二附腔体400也具有溢流孔口201,溢流孔口201用于在主腔体100充气时,将主腔体100内的充气气体导入第二附腔体400。因此,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通过第二连接部500导入第二附腔体400,即当主腔体100充入气体后,气体再从主腔体100充入第一附腔体200和第二附腔体400,从而仅使用主腔体100上一个充气装置即可对主腔体100、第一附腔体200和第二附腔体400三个腔体进行充气。本实施例中各部件或组件的其他细节可以参考前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或组件,在此不再展开。
本实施例提供的远端安全气囊设置了第一附腔体200,其连接主腔体100,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2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相连,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同时,通过内拉带207、外拉带208和/或约束拉带209等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气囊对乘员的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实施例三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其结构主要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示的远端安全气囊10、气体发生器单元20、控制单元30和碰撞感知单元40。其中,碰撞感知单元40感知车辆的碰撞情况并产生碰撞信息,将碰撞信息发送给控制单元30。
其中,碰撞信息用于指示车辆在碰撞时,或者说,在非正常行驶状态下的车辆状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车辆的运动状态信息,如速度变化信息,或加速度变化信息等;又如与车辆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对应的压力传感信息;车辆的车身姿态信息等。例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碰撞感知单元40中的相关传感器不断感知车辆的速度变化或加速度变化等碰撞信息,并向控制单元30发送感知到的信息。
控制单元30根据接收到的上述碰撞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判断碰撞信息是否满足启动气体发生器单元20的条件,若碰撞信息满足启动条件,则向气体发生器单元20发送启动指令。例如,如果感知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说明车辆确实发生了碰撞。又例如,探测到车头部分的压力传感器接收到的压力信息超过预定阈值,则确定车辆在车头部分发生了碰撞等。
气体发生器单元20根据接收到的控制单元10发送的启动指令,启动充气过程并将产生的气体充入远端安全气囊1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远端安全气囊10快速充气以保障乘员安全。例如,气体发生器单元20点火,之后发生爆炸反应,产生N2或将储气罐中压缩氮气释放出来充满安全气囊。乘员与安全气囊接触时,通过安全气囊上排气孔的阻尼吸收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在远端安全气囊中设置了第一附腔体200,其连接主腔体100,且第一附腔体200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第一附腔体200与主腔体1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300相连,在对主腔体100充气时,主腔体100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300导入第一附腔体200,从而能够为副驾驶乘员提供进一步安全保护,保证乘员安全。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实用新型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些方面可以完全由硬件执行、可以完全由软件(包括固件、常驻软件、微码等)执行、也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组合执行。以上硬件或软件均可被称为“数据块”、“模块”、“引擎”、“单元”、“组件”或“系统”。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A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者其组合。此外,本申请的各方面可能表现为位于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产品,该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编码。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智能卡以及闪存设备(例如,卡、棒、键驱动器……)。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虽然本申请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在没有脱离本申请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因此,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远端安全气囊,所述远端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腔体和第一附腔体;
所述第一附腔体连接所述主腔体,且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副驾驶侧;
所述第一附腔体与所述主腔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在对所述主腔体充气时,所述主腔体内充入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导入所述第一附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孔口;所述溢流孔口用于在所述主腔体充气时,将所述主腔体内的充气气体导入所述第一附腔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腔体连接在所述主腔体的下部,且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能够越过中控扶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可充气体积小于所述主腔体的可充气体积;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主腔体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呈“L”型,所述第一附腔体包括上面部和侧面部,所述上面部覆盖中控扶手的上表面,所述侧面部覆盖所述中控扶手的侧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腔体的覆盖宽度大于副驾驶侧的乘员侧面宽度,使得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宽度方向上对副驾驶侧乘员腹部的全面覆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拉带,所述内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内,所述内拉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内表面的两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拉带,所述外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外,所述外拉带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体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厚度和造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约束拉带,所述约束拉带位于所述第一附腔体外,所述约束拉带第一端固定在主腔体上一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附腔体的外表面上一处,以控制所述第一附腔体在充气后的腔体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附腔体,所述第二附腔体连接所述主腔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附腔体与所述第二附腔体分别位于所述主腔体的两个相对面的裁片上,所述第二附腔体在充气后朝向驾驶侧。
11.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远端安全气囊,还包括:碰撞感知单元、控制单元和气体发生器单元;
所述碰撞感知单元用于感知车辆的碰撞情况并产生碰撞信息,将所述碰撞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碰撞信息,判断所述碰撞信息是否满足启动所述气体发生器单元的条件,若所述碰撞信息满足启动条件,则向所述气体发生器单元发送启动指令;
所述气体发生器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启动指令,启动充气过程并将产生的气体充入所述远端安全气囊。
CN202320003376.2U 2023-01-03 2023-01-03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Active CN218966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3376.2U CN218966869U (zh) 2023-01-03 2023-01-03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3376.2U CN218966869U (zh) 2023-01-03 2023-01-03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6869U true CN218966869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3376.2U Active CN218966869U (zh) 2023-01-03 2023-01-03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6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647B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KR101241157B1 (ko) 내장 에어백 장치
US10189432B2 (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EP2799290B1 (en) Head restraint system
EP1632405B1 (en) Airbag device
US7695002B2 (en) Selectively deployable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60186656A1 (en) Airbag cushion
KR100571888B1 (ko) 후방 승객 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CN104442678A (zh) 整体式乘客安全气囊
US20020153715A1 (en) Vehicular passive safety device
US11377057B2 (en) Seat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vehicles with removable seats
CN218966869U (zh) 远端安全气囊和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KR102361013B1 (ko) 자동차 후방 추돌시 탑승자 목 보호 시스템
JPH07267038A (ja) 車両用安全シート
CN218287506U (zh) 儿童安全座椅总成和车辆
CN214001582U (zh) 汽车主副驾之间的防碰撞安全气囊装置
CN212047265U (zh) 头枕安全气囊系统与头枕气囊
KR101148168B1 (ko) 자동차용 운전석 에어백모듈
KR20090050243A (ko) 하우징리스 타입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KR20080112001A (ko) 차량의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KR20140028875A (ko) 사이드에어백이 구비된 자동차용 시트
KR940010717B1 (ko) 에어백이 내장된 차량용 안전에어벨트
CN117400863A (zh) 一种左b柱安全气囊导向机构
KR200406953Y1 (ko) 자동차의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KR19990020926U (ko) 완충 에어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