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51976U -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51976U
CN218951976U CN202222906466.0U CN202222906466U CN218951976U CN 218951976 U CN218951976 U CN 218951976U CN 202222906466 U CN202222906466 U CN 202222906466U CN 218951976 U CN218951976 U CN 218951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distribution beam
temporary support
stressing
pre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64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保亮
彭修宁
谢强
柯晓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SHEC Dong Me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SHEC Dong Me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SHEC Dong Me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SHEC Dong Me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646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51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51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51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包括,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通过施力组件,产生与预应力相抵扣的预应力,避免弯矩的产生。

Description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桥梁架设和支撑等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背景技术
施工临时支架原型为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高架桥施工所用临时支架,一榀支架高46.47m,支架横向长度为3.0m,支架纵向长度为4.0m。现有的临时支架在使用前为保证后续施工的安全,为避免支架在后续施工中产生不均匀沉降,为消除支架和地基因产生较大塑性变形而造成的影响,为准确测出支架及地基的沉降等,须事先对临时支架施加预压力。
现有的施工临时支架预压施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预压力的施加方法通常是在支架顶部设置底模,并通过放置几层不同类型的砂袋或重物来实现,但这种预压方法施工过程复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大体积重物吊装安全问题,重物摆放稳定问题,砂袋破损及漏砂问题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顶推施工用支座弯矩平衡装置,通过施力组件,产生与预应力相抵扣的预应力,避免弯矩的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包括,
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
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
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
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包括分配梁组件,所述分配梁组件顶部设置有所述施力组件,且所述施力组件上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端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施力组件后固定于所述分配梁组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地锚,所述既有建筑为若干个,若干个既有建筑之间形成低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地锚固定于所述地基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配梁至少包括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上分配梁上,且所述上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下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分配梁至少包括三层,且三层所述上分配梁中,位于中间的分配梁形成的横截面面积最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朝外延伸,形成限位组件。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分配梁外侧的斜支撑,所述斜支撑与所述分配梁形成三角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临时支架包括若干个横管、竖管以及斜撑管,所述横管和竖管形成若干个框架组,所述斜撑管倾斜设置于框架组内,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竖管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若干个所述竖管形成支撑面,且靠近支撑面处设置有所述横管,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位于分配梁与预应力加载组件之间设置的预应力监测组件,所述预应力监测组件为应力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加预应力加载组件,其通过对临时支架朝下进行加载力,使得其能够直接模拟出预应力,而无需增加新的结构,或者利用过于复杂的结构形成预应力,存在摆放稳定以及砂带等破损的问题,成本低,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多层分配梁的设置,使得加载的预应力能够均匀分散的朝下加载,进而确保了使用中的安全,且能够将预应力按照设定,进行对应的加载。
本实用新型中,在分配梁的侧表面斜向焊接钢筋,使其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斜支撑,增加分配梁的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加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锚的结构示意图;
100、临时支架;200、预压力加载组件;300、既有建筑;400、施力组件;1、第一分配梁;2、第二分配梁2;3、第三分配梁3;4、第三分配梁;5、钢管;51、横管;52、竖管;53、斜撑管;6、扩大基础;7、张拉千斤顶;8、支撑板;9、锚头;10、限位板;11、预应力钢绞线;12、地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主要介绍核心组件。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预压力模拟系统,包括固定于既有建筑300上的临时支架100、预压力加载组件200以及施力组件400;
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支架100具体由若干个钢管5构成,具体包括横管51、竖管52以及斜撑管53,上部设置分配梁构成的预压力加载组件,本实施例中,分配梁从上至下包括第一分配梁1、第二分配梁2、第三分配梁3以及第四分配梁4;下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6(即既有建筑300)。第一分配梁1用于分配顶部预压力,并传递给第二分配梁2至第四分配梁4,最后传递至支架柱顶,扩大基础6为临时支架提供受力平台;所述预压力加载组件由张拉千斤顶7(即施力组件400)、预应力钢绞线11及地锚12组成,张拉千斤顶7提供预拉力,并转化为对支架顶部的预压力。
本实用新型只需在支架顶部的分配梁1上安装预应力钢绞线11及支撑板8、锚头9、限位板10等就可用张拉千斤顶7为支架顶部施加转化后的预压力。
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使用后,能够避免支架顶部采用大型预压装置或砂袋等重物,减小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风险。
预压力加载系统方便拆卸,可以多次回收利用,能够解决原预压装置的拆卸困难,材料浪费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5为钢管柱,与其他钢管横向支撑、纵向支撑,钢管斜支撑等共同组成施工临时支架。
所述第一分配梁1、第二分配梁2、第三分配梁3、第四分配梁4共同组成预压力传力构件,第一分配梁1直接承受由张拉千斤顶提供的预压力,并依次往下均匀传递预压力,由下层分配梁4直接传递给临时支架。由于预压力由张拉千斤顶7提供,因此可以更方便地对预压力的大小进行人为控制。
所述扩大基础6为临时支架提供搭设平台和受力平台,承受来自临时支架的自重及上部荷载。
所述支撑板8、锚头9、限位板10将对分配梁1进行顶推,能够将张拉千斤顶的预拉力转化为对分配梁1的预压力。
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1一端固定在地锚12上,另一端穿入张拉千斤顶7中并定位在分配梁中部,受张拉千斤顶7的拉力作用,预应力钢绞线11将同时为张拉千斤顶7提供一个反作用力,使其对分配梁1产生顶推,从而实现对支架施加预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临时支架上设置四层分配梁,上层分配梁1中部设置张拉千斤顶7及支撑板8、锚头9、限位板10。在相邻支架的两个扩大基础之间设置地锚12,将预应力钢绞线11一端连接地锚12,另一端穿过张拉千斤顶7。当张拉千斤顶7对预应力钢绞线施加预拉力时,钢绞线反过来对千斤顶施加预拉力,张拉千斤顶7通过设置在分配梁1中部的支撑板8、锚头9、限位板10对分配梁进行顶推,分配梁1、2、3、4分别均匀传递顶推力,从而实现为临时支架提供预压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结合主要结构进行介绍。
(1)所述临时支架100就是由各个竖管52、横管51以及斜撑管53组成的“支撑管”,这里称为临时支架。
(2)特征在于仅用分配梁、张拉千斤顶、张拉预应力筋、地锚等就能实现对“临时支架”(支撑管)施加预压力,避免了在“临时支架”(支撑管)的高处堆叠大量重物。
(3)分配梁之间的支撑组件就是支撑板、锚头、限位板,并用这些将预应力钢绞线的预拉力转化为对顶层分配梁的预压力,依此向下传递。
(4)支撑板,支撑板就是与千斤顶外壳为一体的外突方形板。
(5)限位板,预应力锚索穿过限位板,限位板是用来约束预应力锚索使其不发生移动;
(6)锚头在限位板之下,锚头类似于螺母紧固螺栓一样,将限位板紧固在支撑板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应为10,限位板为9,锚头为8,支撑板与千斤顶外壳为一体,限位板与锚头之间通过转动螺纹,拧紧连接;三者的大小是由张拉千斤顶的型号确定的。
(7)分配梁一共有4层,截面并没有说明一定要增大,可以保持一致,但其长度尺寸要满足要求,即底层分配梁长度横跨临时支架横截面,上层分配梁依此横跨叠加在下层分配梁之上。
本实施例中,各层分配梁结构如下:
①第4层有2*3=6个,该分配梁直接连接“临时支架”(支撑管),目的在于让临时支架均匀收压,模拟的是临时支架顶部受到的重物均匀压力。
②第3层有1*2=2个,该分配梁将压力均匀传递给第四层。
③第2层有1*2=2个,长度小于第三层,其存在的目的是不让顶部的预压力在第三层形成集中荷载,若第三层若受集中荷载,则在临时支架中部的支撑管将会受到更大的力,临时支架受力不均匀。因此第2层不可缺少,且第2层分配梁之间用横杆连接,能够使其整体性更好。
④第1层有1*1=1个,直接受到来自张拉千斤顶提供的预压力,是不可缺少的分配梁。
⑤所有的分配梁都是矩形钢横梁,没有圆柱形,图上的圆柱是张拉千斤顶。
(8)张拉千斤顶的顶推是向下顶推的,目的是给分配梁提供预压力。
(9)本实施例中,分配梁是一矩形截面梁,但其上下有凸出的翼缘,各个分配梁之间通过翼缘的孔洞用螺栓连接,因此可以在地面安装后整体吊装上临时支架(支撑管)。拆除时,也可整个分配梁一起吊离顶部。
(10)可以在分配梁底部与临时支架(支撑管)之间的连接面安装应变片,测量临时支架受到的预压力大小,由此可以得到反馈信息,控制张拉千斤顶的张拉力,使其满足临时支架预压的要求。
(11)预压力的施加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分配梁的挠曲变形而发生力的损失。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强度、刚度较高的分配梁,尽可能保证其不会发生过大挠曲变形。此外,还可以在分配梁的侧表面斜向焊接钢筋,使其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斜支撑,增加分配梁的刚度。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
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
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
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包括分配梁组件,所述分配梁组件顶部设置有所述施力组件,且所述施力组件上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端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施力组件后固定于所述分配梁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锚,所述既有建筑为若干个,若干个既有建筑之间形成低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地锚固定于所述地基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梁至少包括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上分配梁上,且所述上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下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配梁至少包括三层,且三层所述上分配梁中,位于中间的分配梁形成的横截面面积最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朝外延伸,形成限位组件,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分配梁外侧的斜支撑,所述斜支撑与所述分配梁形成三角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支架包括若干个横管、竖管以及斜撑管,所述横管和竖管形成若干个框架组,所述斜撑管倾斜设置于框架组内,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竖管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竖管形成支撑面,且靠近支撑面处设置有所述横管,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分配梁与预应力加载组件之间设置的预应力监测组件,所述预应力监测组件为应力片。
CN202222906466.0U 2022-11-02 2022-11-02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Active CN218951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6466.0U CN218951976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6466.0U CN218951976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51976U true CN218951976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6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6466.0U Active CN218951976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519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40980B2 (ja) プレストレスト合成トラス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20299B1 (ko) 가설브래킷 설치구조 및 가설브래킷을 이용한 사장교 주탑pc가로보 설치공법
CN1970974A (zh) 预张拉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
KR101007708B1 (ko) 세미-힌지 라멘교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04849607U (zh) 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连续梁挂篮预压装置
CN102704386A (zh) 预制部件装配节段拼装波形钢腹板rpc组合箱梁及方法
CN110886227B (zh) 主塔现浇下横梁支架体系及施工方法
JP3635004B2 (ja) 橋梁の片持式架設工法
CN110863563A (zh) 一种超长悬挑与拉杆组合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561881A (zh)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桥梁的纵向纠偏复位方法
CN110700332A (zh) 一种既有建筑加固桩基静载试验反力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218951976U (zh)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CN112726411A (zh) 一种单孔大悬臂钢桁梁整体拖拉施工方法
CN111041986A (zh) 现浇连续箱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4658002B (zh) 一种外置预应力钢支撑支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2834959U (zh) 一种利用钢板耗能的自复位单墩柱结构
CN210803119U (zh) 一种大吨位悬臂式自平衡试验加载系统
CN210482635U (zh) 一种隔震支座下部的混凝土支柱加强结构
CN110426284B (zh) 一种大吨位悬臂式自平衡试验加载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CN212026598U (zh)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CN210712562U (zh) 斜拉桥现浇塔柱施工塔吊体系
CN111485486A (zh) 一种利用钢板耗能的自复位单墩柱结构
CN214981984U (zh) 一种先张法装配式预应力张拉台座装置
CN215760796U (zh)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筒仓构件支撑结构
CN217292809U (zh) 一种先张法制作预应力梁用的张拉反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