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3251U - 基站和扫地机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扫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3251U
CN218943251U CN202223416097.3U CN202223416097U CN218943251U CN 218943251 U CN218943251 U CN 218943251U CN 202223416097 U CN202223416097 U CN 202223416097U CN 218943251 U CN218943251 U CN 218943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butt joint
elastic
elastic reset
statio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160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
林海利
黄忠平
冯煜湛
李成开
刘宇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Zhongshan Small Home Appliances Co Ltd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Zhongshan Small Home Appliances Co Ltd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Zhongshan Small Home Appliances Co Ltd,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Zhongshan Small Home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160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3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3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3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站和扫地机,包括第一对接接头、基站本体和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第一对接接头设于所述基站本体,且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沿左右方向上可在预设范围内活动。第一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向左移动的弹性复位力,第二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向右移动的弹性复位力。从而即使扫地机器人回站时位置存在偏差,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各个接头也能够与所述基站上的第一对接接头准确对接,保障接头之间对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基站和扫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地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站和扫地机。
背景技术
扫地机是指能够自动清扫地面的清扫工具,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扫地机能够在扫地完成后自动清理扫地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同时自动补充清水。扫地机器人主机扫地完成后可回归基站中,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污水排出接头与基站中的污水接头对接,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清水输入接头与基站中的补水接头对接,扫地机器人主机扫地产生的污水经污水接头进入基站中,清水经基站的补水接头补入扫地机器人主机中。基于存在加工误差,扫地机器人主机在进站时相对于基站可能存在偏差,导致各个接头对接密封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扫地机器人主机进站时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与基站上的接头对接密封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站和扫地机,利用两个弹性复位单元为第一对接接头提供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弹性复位力,从而确保接头对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发生。
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对接接头;
基站本体,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设于所述基站本体,且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沿第一方向上可在预设范围内来回活动;
第一弹性复位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包括弹臂,所述弹臂设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所述弹臂与所述基站本体抵接,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移动的对应弹性复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连接,所述弹臂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所述弹臂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周向弯曲,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与所述基站本体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来回活动的单边预设活动距离为d1,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方向所能够移动的最大变形距离为d2,d2≥d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包括两个所述弹臂,所述弹臂上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为悬出端,同属于一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两个弹臂的固定端沿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此两个弹臂相向弯曲使得两悬出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固定端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筋,所述限位凸筋具有抵接部;
一个所述限位凸筋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对应,且此限位凸筋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所包含的两个弹臂的悬出端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另一所述限位凸筋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对应,且此限位凸筋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所包含的两个弹臂的悬出端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了用于容纳扫地机器人主机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所在一侧为所述壳体的外侧,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为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贯穿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外周面设有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与所述第二止挡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本体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交界处;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对称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为补水接头,另一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为污水接头;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构成一组弹性复位机构,所述基站包括两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所述补水接头对应一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所述污水接头对应另一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
一种扫地机,包括扫地机器人主机和上述的基站,所述扫地机器人主机上设有第二对接接头,所述扫地机器人主机能够回归到所述基站本体中并使得所述第二对接接头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对接导通。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基站和扫地机,通过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弹性复位力,从而即使扫地机器人回站时位置存在偏差,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各个接头也能够与所述基站上的第一对接接头准确对接,保障接头之间对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基站的主视图;
图2为一实施例所述基站后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所述基站的一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所述基站的另一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站;11、基站本体;111、壳体;112、上盖;113、底座;114、内侧;115、外侧;116、安装孔;117、容纳腔;12、第一对接接头;121、第一止挡部;122、第二止挡部;123、补水接头;124、污水接头;13、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1、弹臂;1311、固定端;1312、悬出端;1313、弹性段;14、限位凸筋;15、第二弹性复位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站10,包括第一对接接头12、基站本体11、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第一对接接头12设于基站本体11,且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上可在预设范围内来回活动。具体在如图1至图4所示角度下,第一方向为箭头L1所示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为箭头L2所示方向。
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水平方向上可在预设范围内活动,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上的一方向,第二方向为沿水平方向上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当于在如图1至图3所示角度下,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定来回活动的活动余量,当扫地机器人主机进站时即使相对于基站10在第一方向上有一定偏移,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也能够与第一对接接头12对接密封。
具体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作用在基站本体11与第一对接接头12之间,用于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作用在基站本体11与第一对接接头12之间,用于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当扫地机器人主机进站时,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需要与第一对接接头12对接,即使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相对于第一对接接头12有一定偏差,第一对接接头12也可以克服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的弹性力后与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对接密封。当扫地机器人主机出站后,第一对接接头12脱离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的束缚,在两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作用下第一对接接头12复位,为下次扫地机器人主机进站做准备。确保扫地机器人主机上接头与基站10上第一对接接头12的对接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接头12为补水接头123,用于与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对接后为扫地机器人主机提供清扫所需液体。补水接头123与基站本体11上的清洗水水箱连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接头12为污水接头124,用于与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对接后将扫地机器人主机在扫地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吸走。污水接头124与基站本体11上的污水箱连通。
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基站1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对接接头12,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一个第一对接接头12为补水接头123,另一个第一对接接头12为污水接头124。
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构成一组弹性复位机构,基站10包括两个弹性复位机构。补水接头123对应一个弹性复位机构,污水接头124对应另一个弹性复位机构。
补水接头123在对应的弹性复位机构所包含的两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作用下能够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弹性复位,这里的两个弹性复位单元中其中一个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用于为补水接头123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另一个为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用于为补水接头123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污水接头124在对应的弹性复位机构所包含的两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作用下能够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弹性复位,这里的两个弹性复位单元13中其中一个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用于为污水接头124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另一个为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用于为污水接头124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均包括弹臂131,弹臂131设于第一对接接头12,弹臂131与基站本体11抵接。弹臂131作用在第一对接接头12与基站本体11之间,用于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复位的弹性复位力。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所包含弹臂131用于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3所包含的弹臂131用于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相对于基站本体11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弹臂131与第一对接接头12连接包括,弹臂131与第一对接接头12直接连接,或者如图4和图5所示弹臂131与第一对接接头12间接连接。在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对接接头12的外周面上设有止挡凸起,止挡凸起为环形结构,弹臂131的一端与止挡凸起连接,弹臂131的另一端悬在止挡凸起外并与基站本体11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弹臂131、止挡凸起和第一对接接头12一体注塑成型连接。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弹臂131的一端与第一对接接头12连接,弹臂131的另一端悬设于第一对接接头12外,弹臂131至少部分沿第一对接接头12的周向弯曲,弹臂131上悬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与基站本体11抵接。
当第一对接接头12与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对接而发生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偏移时,弹臂131发生变形。待第一对接接头12与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接头脱离后,弹臂131形变恢复,从而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弹性复位力,使得第一对接接头12复位。
如图6所示,弹臂131上沿第一对接接头12的周向弯曲的部分与第一对接接头12之间间隔布置,当弹臂131受到挤压力时,弹臂131上的此部分完成弯曲变形,弹臂131上悬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与第一对接接头12之间的间距缩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在第一方向上来回活动的单边预设活动距离为d1,如图6所述弹臂131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对接接头12的方向所能够移动的最大变形距离为d2,d2≥d1。弹臂131所允许的变形范围不小于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预设的活动范围,确保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基站本体11能够在预设范围内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对接接头12与弹臂131之间通过止挡凸起间接连接时,弹臂131上悬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与止挡凸起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d1。当第一对接接头12与弹臂131之间直接连接时,弹臂131上悬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与第一对接接头1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d1。
如图6所示,弹臂131上沿第一对接接头12周向弯曲的部分为弹性段1313,弹性段1313间隔布置在止挡凸起的外围,弹性段1313与止挡凸起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d1。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均包括两个弹臂131,弹臂131上与第一对接接头12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1311,弹臂131上悬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一端为悬出端1312。同属于一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两个弹臂131的固定端1311沿第一对接接头12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此两个弹臂131相向弯曲使得两悬出端1312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固定端1311之间的间距。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所包含的两个弹臂131沿第一对接接头12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此两个弹臂131相向弯曲使得两悬出端1312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固定端1311之间的间距。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所包含的两个弹臂131沿第一对接接头12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此两个弹臂131相向弯曲使得两悬出端1312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固定端1311之间的间距。第一对接接头12的单边受到两个弹臂131的作用,受力更加稳定可靠。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站本体11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筋14,限位凸筋14具有抵接部。一个限位凸筋14与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对应,且此限位凸筋14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所包含的两个弹臂131的悬出端1312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1312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另一所述限位凸筋14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对应,且此限位凸筋14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所包含的两个弹臂131的悬出端1312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1312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每一弹性复位单元均对应一限位凸筋14,抵接部与对应的弹性复位单元13所包含的两弹臂131的悬出端1312均抵接,且抵接部抵接在对应悬出端1312远离第一对接接头12的一侧。
基站本体11通过限位凸筋14间接与弹性复位单元抵接,且属于同一弹性复位单元的两个弹臂131均与同一限位凸筋14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抵接部为限位凸筋14上的部分筋条段,此部分筋条段的长度方向与弹臂131的弹性段1313的长度方向平行,此部分筋条段与对应弹性复位单元的两个弹臂131的弹性段1313均抵接。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本体11包括壳体111,壳体111围成了用于容纳扫地机器人主机的容纳腔117,容纳腔117所在一侧为壳体111的外侧115,背离容纳腔117的一侧为壳体111的内侧114。第一对接接头12贯穿壳体111,使得第一对接接头12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17外侧115,第一对接接头12的另一端位于壳体111的内侧114,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均位于壳体111的内侧114。从容纳腔117所在一侧观察,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均被壳体111遮蔽。
如图4所示,设置在第一对接接头12外的止挡凸起也位于壳体111的内侧114,止挡凸起与弹性复位单元13位于壳体111的同侧。止挡凸起能够与壳体111抵接,以限制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壳体111向容纳腔117中移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对接接头12的外周面设有第一止挡部121和第二止挡部122,第一止挡部121位于壳体111的外侧115,第二止挡部122位于壳体111的内侧114,第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均与第二止挡部122连接。
前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止挡凸起为第二止挡部122。在第一止挡部121和第二止挡部122的限制作用下,第一对接接头12相对于壳体111无法在第一止挡部121和第二止挡部122的间隔方向上移动。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基站本体11包括上盖112和底座113,上盖112设置在底座113上,第一对接接头12设于上盖112与底座113交界处。壳体111的一部分属于上盖112,壳体111的另一部分属于底座113,上盖112和底座113连接构成的结构包括上述壳体111。上盖112和底座113上用于固定第一对接接头12的位置均设有U型槽。安装时,可先将第一对接接头12放置到底座113上的U型槽中,并确保第一止挡部121位于壳体111外侧115,第二止挡部122位于壳体111内侧114,然后将上盖112安装到底座113上,上盖112的U型槽和底座113的U型槽一起形成用于安装第一对接接头12的安装孔116。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弹性复位单元13和第二弹性复位单元15相对于第一对接接头12对称布置。一个弹性复位单元13位于第一对接接头12的左侧,另一个弹性复位单元13位于第一对接接头12的右侧。
更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包括扫地机器人主机和上述的基站10,扫地机器人主机上设有第二对接接头,扫地机器人主机能够回归到基站本体11中并使得第二对接接头与第一对接接头12对接导通。
通过两个弹性复位单元为第一对接接头12提供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弹性复位力,从而即使扫地机器人回站时位置存在偏差,扫地机器人主机上的各个第二对接接头也能够与基站10上的第一对接接头12准确对接,保障接头之间对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水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对接接头;
基站本体,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设于所述基站本体,且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沿第一方向上可在预设范围内来回活动;
第一弹性复位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作用在所述基站本体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之间,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第二方向移动的弹性复位力,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包括弹臂,所述弹臂设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所述弹臂与所述基站本体抵接,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接头提供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移动的对应弹性复位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连接,所述弹臂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所述弹臂至少部分沿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周向弯曲,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与所述基站本体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来回活动的单边预设活动距离为d1,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方向所能够移动的最大变形距离为d2,d2≥d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包括两个所述弹臂,所述弹臂上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弹臂上悬在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外的一端为悬出端,同属于一个弹性复位单元的两个弹臂的固定端沿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此两个弹臂相向弯曲使得两悬出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固定端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筋,所述限位凸筋具有抵接部;
一个所述限位凸筋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对应,且此限位凸筋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所包含的两个弹臂的悬出端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另一所述限位凸筋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对应,且此限位凸筋所具有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所包含的两个弹臂的悬出端均抵接,且此抵接部位于此悬出端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了用于容纳扫地机器人主机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所在一侧为所述壳体的外侧,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为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贯穿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的外周面设有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均与所述第二止挡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本体包括上盖和底座,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对接接头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交界处;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为补水接头,另一个所述第一对接接头为污水接头;
所述第一弹性复位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单元构成一组弹性复位机构,所述基站包括两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所述补水接头对应一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所述污水接头对应另一个所述弹性复位机构。
11.一种扫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扫地机器人主机和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基站,所述扫地机器人主机上设有第二对接接头,所述扫地机器人主机能够回归到所述基站本体中并使得所述第二对接接头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头对接导通。
CN202223416097.3U 2022-12-20 2022-12-20 基站和扫地机 Active CN218943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6097.3U CN218943251U (zh) 2022-12-20 2022-12-20 基站和扫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16097.3U CN218943251U (zh) 2022-12-20 2022-12-20 基站和扫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3251U true CN218943251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08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16097.3U Active CN218943251U (zh) 2022-12-20 2022-12-20 基站和扫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3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7023B2 (ja) ダミー栓
KR101796383B1 (ko) 커넥터 위치 보장 장치를 갖는 커넥터 조립체
KR101615388B1 (ko) 커넥터
US9640905B2 (en) Connector
CN218943251U (zh) 基站和扫地机
JP6650115B2 (ja) コネクタ
CN115778274A (zh) 基站和扫地机
CN209977497U (zh) 管路接头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JP7267061B2 (ja) 電池ホルダ
CN219089150U (zh) 基站和扫地机
CN212356640U (zh) 盐箱组件和软水机
CN215534076U (zh) 智能清洁机器人
JP5050860B2 (ja)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KR102053698B1 (ko) 유동형 보드 커넥터
CN210692427U (zh) 安装支架和具有其的浮子开关组件、蓄水盒组件
CN218877096U (zh) 雷达总成及自动驾驶车辆
CN217900959U (zh) 一种液位传感器结构总成
CN210688693U (zh) 空调器的底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218899U (zh) 激光雷达及机器人
CN212574811U (zh) 扫地机器人
CN215377341U (zh) 一种触点继电器
CN217788919U (zh) 浮动安装件、电气接口装置、水箱、基站和清洁系统
CN217137909U (zh) 扫地机
CN106169671B (zh) 连接器
CN110196543B (zh) 成像盒、芯片组件、转接装置及其转接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