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7341U - 一种触点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点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7341U
CN215377341U CN202121643538.6U CN202121643538U CN215377341U CN 215377341 U CN215377341 U CN 215377341U CN 202121643538 U CN202121643538 U CN 202121643538U CN 215377341 U CN215377341 U CN 215377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relay
stationary contact
positioning por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435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俊平
任世刚
张石林
王亚宾
黄嘉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gguang Sanyo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435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7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7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7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机壳及静触点导电部件,继电器机壳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静触点导电部件自继电器机壳外延伸至继电器机壳内,静触点导电部件位于继电器机壳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静触点导电部件上设有连接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三定位部及连接于第二定位部的第四定位部。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如此设置,相比于静触点导电部件过盈压入继电器机壳的槽内的方式,一方面,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剐蹭产生碎屑;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安装时产生定位变形,能够保证安装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触点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点继电器。
背景技术
触点继电器是电路开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用触点作为电路接通元件。现有技术中,设有静触点的静触点导电部件的固定方式是在继电器机壳的外侧开设槽,静触点导电部件直接插设安装于槽中并延伸至继电器机壳内进行安装。但是,此种安装方式由于是过盈配合,一方面,容易产生塑料碎屑,碎屑若跑到触点上,会导致触点的开关失效;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定位变形,定位精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点继电器,以解决现有触点继电器的静触点导电部件安装容易产生塑料碎屑且容易产生定位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
继电器机壳,所述继电器机壳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
静触点导电部件,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自所述继电器机壳外延伸至所述继电器机壳内,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位于所述继电器机壳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上设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三定位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第四定位部;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机壳包括对合连接的下机壳及上机壳,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自所述下机壳和所述上机壳外延伸至所述下机壳和所述上机壳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为设于所述下机壳内且朝向所述上机壳延伸的定位柱,所述第三定位部为适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为设于所述上机壳周向的定位柱,所述第四定位部为适配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竖直部位于所述下机壳和所述上机壳外,所述水平部连接于所述竖直部且延伸至所述下机壳和所述上机壳之间,所述第四定位部设于所述水平部和所述竖直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静触点设于所述水平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定位部位于所述水平部远离所述竖直部的端部,所述静触点设于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机壳朝向所述水平部延伸形成第一限位块,所述上机壳朝向所述水平部延伸形成第二限位块,所述水平部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机壳或所述上机壳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竖直部限位的限位槽,所述竖直部卡设于所述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下机壳和/或所述上机壳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的避让缺口,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沿所述避让缺口延伸至所述下机壳和所述上机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避让缺口设于所述上机壳上,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下机壳的外壁面设有连接卡块,所述上机壳的外壁面设有具有连接卡口的连接凸耳,所述连接卡块卡接于所述连接卡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触点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机壳及静触点导电部件,继电器机壳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静触点导电部件自继电器机壳外延伸至继电器机壳内,静触点导电部件位于继电器机壳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静触点导电部件上设有连接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三定位部及连接于第二定位部的第四定位部。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过在继电器机壳上设置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以及在静触点导电部件上设置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且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也即静触点导电部件和继电器机壳通过定位柱和定位槽的连接方式实现定位固定。如此设置,一方面,相比于静触点导电部件过盈压入继电器机壳的槽内的方式,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剐蹭产生碎屑;另一方面,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安装时产生定位变形,能够保证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点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点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点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继电器机壳;11、下机壳;111、第一定位部;112、第一限位块;113、限位槽;114、连接卡块;12、上机壳;121、第二定位部;122、第二限位块;123、避让缺口;124、连接凸耳;1241、连接卡口;2、静触点导电部件;21、第三定位部;22、第四定位部;23、竖直部;24、水平部;3、静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继电器,该触点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机壳1及静触点导电部件2,继电器机壳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11及第二定位部121,静触点导电部件2自继电器机壳1外延伸至继电器机壳1内,静触点导电部件2位于继电器机壳1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3,静触点导电部件2上设有连接于第一定位部111的第三定位部21及连接于第二定位部121的第四定位部22。其中,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
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过在继电器机壳1上设置第一定位部111及第二定位部121,以及在静触点导电部件2上设置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且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也即静触点导电部件2和继电器机壳1通过定位柱和定位槽的连接方式实现定位固定。
如此设置,一方面,相比于静触点导电部件2过盈压入继电器机壳1的槽内的方式,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剐蹭产生碎屑;另一方面,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安装时产生定位变形,能够保证安装精度。
进一步地,继电器机壳1包括对合连接的下机壳11及上机壳12,静触点导电部件2自下机壳11和上机壳12外延伸至下机壳11和上机壳12之间,第一定位部111为设于下机壳11内且朝向上机壳12延伸的定位柱,第三定位部21为适配于第一定位部111的定位槽,第二定位部121为设于上机壳12周向的定位柱,第四定位部22为适配于第二定位部121的定位槽。如此设置,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三定位部21的连接,可以实现静触点导电部件2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第二定位部121和第四定位部22的连接,可以实现静触点导电部件2在竖直方向上的定位,从而实现静触点导电部件2在继电器机壳1上的定位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第一定位部111为定位槽、第三定位部21为定位柱,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槽、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的设计方式,在此不对其进行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静触点导电部件2包括竖直部23和水平部24,竖直部23位于下机壳11和上机壳12外,水平部24连接于竖直部23且延伸至下机壳11和上机壳12之间,第四定位部22设于水平部24和竖直部23的连接处,第三定位部21和静触点3设于水平部24。如此设置,由于第四定位部22设于水平部24和竖直部23的连接处且第三定位部21设置于水平部24,可以提高水平部24定位固定于继电器机壳1上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静触点3定位固定于继电器机壳1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三定位部21设于水平部24远离竖直部23的端部,静触点3位于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之间。如此设置,由于静触点3设于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之间,可以进一步静触点3定位固定于继电器机壳1上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下机壳11朝向水平部24延伸形成第一限位块112,上机壳12朝向水平部24延伸形成第二限位块122,水平部24抵接于第一限位块112和第二限位块122之间。如此设置,第一限位块112和第二限位块122可以实现对水平部24的限位,也即实现对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限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静触点导电部件2在继电器机壳1上的定位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111设于第一限位块112上。如此设置,第一定位部111连接于第三定位部21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水平部24与第一限位块112的对位安装,提高静触点导电部件2与下机壳11的对位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下机壳11或上机壳12上设有用于对竖直部23限位的限位槽113,竖直部23卡设于限位槽113。如此设置,限位槽113可以实现对竖直部23的限位,也即实现对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限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静触点导电部件2在继电器机壳1上的定位稳定性。
其中,当竖直部23相对于水平部24向下延伸设置时,下机壳11设有用于对竖直部23限位的限位槽113,当竖直部23相对于水平部24向上延伸设置时,上机壳12设有用于对竖直部23限位的限位槽113。本实施例以竖直部23相对于水平部24向下延伸设置,下机壳11设有限位槽113为例进行示例。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上机壳12和/或下机壳11干涉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延伸,上机壳12和/或下机壳11设有用于避让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静触点导电部件2沿避让缺口123延伸至上机壳12和下机壳11之间。
其中,上机壳12和/或下机壳11设有用于避让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具体包括如下三种情况:下机壳11上设有用于避让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上机壳12上设有用于避让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下机壳11和上机壳12上均设有用于避让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
优选地,避让缺口123设于上机壳12上,第一定位部111位于避让缺口123内。如此设置,一方面,将避让缺口123设于上机壳12且第一定位部111设于避让缺口123内,方便生产加工;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定位部111设于避让缺口123内,第二定位部121连接于第四定位部22的同时也可以实现避让缺口123与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对位安装,提高上机壳12与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对位安装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机壳12与下机壳11的连接,下机壳11的外壁面设有连接卡块114,上机壳12的外壁面设有具有连接卡口1241的连接凸耳124,连接卡块114卡接于连接卡口1241。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包括继电器机壳1及静触点导电部件2,继电器机壳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11及第二定位部121,静触点导电部件2自继电器机壳1外延伸至继电器机壳1内,静触点导电部件2位于继电器机壳1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3,静触点导电部件2上设有连接于第一定位部111的第三定位部21及连接于第二定位部121的第四定位部22。其中,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过在继电器机壳1上设置第一定位部111及第二定位部121,以及在静触点导电部件2上设置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且第一定位部111和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第三定位部21和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也即静触点导电部件2和继电器机壳1通过定位柱和定位槽的连接方式实现定位固定。如此设置,一方面,相比于静触点导电部件2过盈压入继电器机壳1的槽内的方式,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剐蹭产生碎屑;另一方面,定位柱和定位槽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安装时产生定位变形,能够保证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继电器机壳(1),所述继电器机壳(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11)及第二定位部(121);
静触点导电部件(2),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自所述继电器机壳(1)外延伸至所述继电器机壳(1)内,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位于所述继电器机壳(1)内的位置设有静触点(3),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上设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11)的第三定位部(21)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21)的第四定位部(22);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1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21)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定位部(21)和所述第四定位部(22)为定位柱或定位槽二者中的另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机壳(1)包括对合连接的下机壳(11)及上机壳(12),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自所述下机壳(11)和所述上机壳(12)外延伸至所述下机壳(11)和所述上机壳(12)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111)为设于所述下机壳(11)内且朝向所述上机壳(12)延伸的定位柱,所述第三定位部(21)为适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11)的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部(121)为设于所述上机壳(12)周向的定位柱,所述第四定位部(22)为适配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21)的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包括竖直部(23)和水平部(24),所述竖直部(23)位于所述下机壳(11)和所述上机壳(12)外,所述水平部(24)连接于所述竖直部(23)且延伸至所述下机壳(11)和所述上机壳(12)之间,所述第四定位部(22)设于所述水平部(24)和所述竖直部(23)的连接处,所述第三定位部(21)和所述静触点(3)设于所述水平部(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部(21)位于所述水平部(24)远离所述竖直部(23)的端部,所述静触点(3)设于所述第三定位部(21)和所述第四定位部(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壳(11)朝向所述水平部(24)延伸形成第一限位块(112),所述上机壳(12)朝向所述水平部(24)延伸形成第二限位块(122),所述水平部(24)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12)和所述第二限位块(12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11)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1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壳(11)或所述上机壳(12)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竖直部(23)限位的限位槽(113),所述竖直部(23)卡设于所述限位槽(11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壳(11)和/或所述上机壳(12)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的避让缺口(123),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2)沿所述避让缺口(123)延伸至所述下机壳(11)和所述上机壳(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缺口(123)设于所述上机壳(12)上,所述第一定位部(111)位于所述避让缺口(12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机壳(11)的外壁面设有连接卡块(114),所述上机壳(12)的外壁面设有具有连接卡口(1241)的连接凸耳(124),所述连接卡块(114)卡接于所述连接卡口(1241)。
CN202121643538.6U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触点继电器 Active CN215377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3538.6U CN215377341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触点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43538.6U CN215377341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触点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7341U true CN215377341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43538.6U Active CN215377341U (zh) 2021-07-19 2021-07-19 一种触点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7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89222B1 (ko) 커넥터
US720784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425368B (zh) 基板用连接器
KR101973835B1 (ko) 액면검출장치
JP2023160980A (ja)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KR20150017759A (ko) 단자 금구 기판의 접속 구조
CN105896126A (zh) 弹片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377341U (zh) 一种触点继电器
CN115224521A (zh) 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7275837B (zh) 连接器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11907745U (zh) Usb接口结构及电子产品
CN215645090U (zh) 电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2014139517A (ja) 液面検出装置
JP7283971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構造
CN219321220U (zh) 一种防尘防水轻触开关
CN217066081U (zh) 主板固定结构及家用电器
CN111058232A (zh) 一种干扰抑制器及洗衣机
CN220797162U (zh) 多触点弹片连接器
CN114157099B (zh) 一种集成电机
CN217825730U (zh) 一种新型电源外壳
CN217522989U (zh) 一种电路板模组
CN217404600U (zh) 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
US2006011098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CN218215077U (zh) 一种侧按开关
CN219514416U (zh) 一种机壳密封件、电气设备机壳及电气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