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2459U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2459U
CN218942459U CN202223604674.1U CN202223604674U CN218942459U CN 218942459 U CN218942459 U CN 218942459U CN 202223604674 U CN202223604674 U CN 202223604674U CN 218942459 U CN218942459 U CN 218942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button
watchband
elastic arms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046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红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ngq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046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24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2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24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表带、壳体,表带的一端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并行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相互远离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扣接部;壳体上设置有能够滑动的按钮,按钮设置有用于供弹性臂插入的插槽,插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两个卡接部,壳体与表带通过按钮与两个弹性臂卡扣连接。当表带组装时,两个弹性臂向中间变形而插入壳体,弹性臂上的扣接部与按钮上的卡接部卡住,从而实现表带与壳体的连接固定,当拆卸表带时,按压按钮,按钮对两个弹性臂施加力,两个弹性臂向中间变形,扣接部与卡接部脱开,从而实现表带的拆卸,可穿戴设备所采用的表带快拆结构更加简单、美观,使用更加便携化,表带与壳体不易脱离,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有将可穿戴设备中的壳体与表带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这样能够对应需求更换不同的表带。目前的可实现表带的拆卸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中,表带快拆结构主要有按压弹出式和生耳杆式两种,但均存在拆卸困难,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表带快拆结构存在拆卸困难,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表带,所述表带的一端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并行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相互远离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扣接部;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能够滑动的按钮,所述按钮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弹性臂插入的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两个卡接部,所述壳体与所述表带通过所述按钮与两个所述弹性臂卡扣连接;
其中,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按钮处于第一按钮位置,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中,两个所述扣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部卡扣连接;
在所述按钮处于第二按钮位置且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中的情况下,所述插槽的槽壁抵接两个所述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形变而相互靠拢,两个所述扣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部分离,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可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当表带组装时,两个弹性臂向中间变形而插入壳体,弹性臂上的扣接部与按钮上的卡接部卡住,从而实现表带与壳体的连接固定,当拆卸表带时,按压按钮,按钮对两个弹性臂施加力,两个弹性臂向中间变形,扣接部与卡接部脱开,从而实现表带的拆卸,可穿戴设备所采用的表带快拆结构更加简单、美观,使用更加便携化,表带与壳体不易脱离,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插槽形成有供所述弹性臂插入的入口,所述卡接部为背向所述入口的抵接面,所述扣接部为抵接凸起;
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抵接凸起位于对应的所述抵接面远离所述入口的一侧,每个所述抵接凸起抵接对应的所述抵接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抵接凸起用于抵接所述插槽的入口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插入引导斜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插槽的入口处槽壁用于抵接所述抵接凸起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插入引导斜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插槽远离入口的一端贯穿所述按钮而形成出口,所述插槽的出口处槽壁设置有所述抵接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弹性臂用于抵接所述插槽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收拢引导斜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插槽的槽壁用于抵接所述弹性臂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收拢引导斜面。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扣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一收拢引导斜面上的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在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时用于抵接所述第二收拢引导斜面的部位设置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收拢引导斜面的形状相适配。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按钮在滑动方向上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所述插槽的槽口,两个所述卡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插槽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所述插槽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用于分别抵接两个所述弹性臂。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壳体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按钮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插槽的入口朝向所述滑动槽的槽口。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按钮和所述滑动槽在所述按钮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支架与所述按钮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所述按钮进行限位。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部和限位槽,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槽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按钮上;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限位槽中,用于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对所述按钮进行限位。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支架与所述滑动槽的内槽壁粘接固定。
优选地,在所述设备主机中,所述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贯穿地设置有按钮孔,所述按钮设置有所述插槽的一端自所述按钮孔处伸入所述滑动槽中。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表带头粒与按钮结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表带头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按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可穿戴设备 311 入口
1 表带头粒 312 第二插入引导斜面
11 弹性臂 313 出口
12 扣接部 314 第二收拢引导斜面
12a 抵接凸起 32 卡接部
121 第一插入引导斜面 32a 抵接面
122 贴合面 33 限位槽
13 第一收拢引导斜面 34 按压部
2 壳体 4 弹性件
21 滑动槽 5 支架
22 按钮孔 51 限位部
3 按钮 52 第一阻挡部
31 插槽 53 第二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手表(机械手表、石英手表或智能手表)、手环、指环、健康监测设备或医疗设备等,下面将以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表为例进行介绍,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一较佳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100包括表带(未在图中示出)、壳体2和按钮3,表带的一端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并行的弹性臂11,两个弹性臂11相互远离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扣接部12;壳体2上设置有能够滑动的按钮3,按钮3设置有用于供弹性臂11插入的插槽31,插槽31的槽壁上设置有两个卡接部32,壳体2与表带通过按钮3与两个弹性臂11卡扣连接;其中,在表带与壳体2连接的情况下,按钮3处于第一按钮位置,两个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中,两个扣接部12分别与两个卡接部32卡扣连接;在按钮3处于第二按钮位置且两个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中的情况下,插槽31的槽壁抵接两个弹性臂11,两个弹性臂11形变而相互靠拢,两个扣接部12分别与两个卡接部32分离,表带与壳体2可分离。
具体而言,可穿戴设备100包括设备主体和表带,壳体2为设备主体的壳体组件,表带的一端与壳体2可拆卸连接。表带的一端设置有弹性臂11,可以是表带的一端直接延伸形成弹性臂11;也可以是表带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壳体2连接的部件,该部件上设置有弹性臂11。可选地,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表带的一端设置有表带头粒1,表带与壳体2通过表带头粒1与按钮3可拆卸连接,表带头粒1远离表带的一端设置有弹性臂11,下面将以弹性臂11设置于表带头粒1上为例进行介绍。
弹性臂11的延伸方向通常为设备主体的长度方向或者表带的长度方向,下面定义弹性臂11的延伸方向为前后向,表带头粒1设置有弹性臂11的一端为表带头粒1的后端,弹性臂11自表带头粒1的后端朝后延伸形成。
而两个弹性臂11的间隔方向通常为设备主体的宽度方向或者表带的宽度方向,下面定义两个弹性臂11的间隔方向为左右向。两个弹性臂11左右间隔,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表面与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表面相互远离,两个扣接部12分别设置于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表面和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表面上。
按钮3能够滑动地设置于壳体2上,按钮3上对应两个扣接部12设置有两个卡接部32,通过按钮3上的卡接部32与表带头粒1上的扣接部12按之间的卡扣连接,从而能够实现表带与壳体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按钮3能够滑动地设置于壳体2上,使得按钮3上的卡接部32与表带头粒1上的扣接部12能够卡接和分离。在表带安装在壳体2上的情况下,定义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卡接时按钮3处于第一按钮位置,且定义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分离时按钮3处于第二按钮位置。第一按钮位置和第二按钮位置均位于按钮3的滑动行程内,按钮3能够从第一按钮位置滑动至第二按钮位置,按钮3也能够从第二按钮位置滑动至第一按钮位置。第一按钮位置与第二按钮位置在按钮3的滑动方向上相对,按钮3的滑动方向可以为设备主体的厚度方向或者表带的厚度方向,下面定义按钮3的滑动方向为上下向,且以第二按钮位置位于第一按钮位置的上侧,第一按钮位置是按钮3的初始位置为例进行介绍。
按钮3上设置有用于供弹性臂11插入的插槽31,插槽31的延伸方向与弹性臂11的延伸方向通常是一致或者近似于一致的,即插槽31呈沿着前后向延伸设置,并且,插槽31的前端贯穿按钮3的前表面,而在按钮3的前表面上形成朝前的入口311,两个弹性臂11能够自入口311处插入插槽31中。在将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之前,按钮3处第一按钮位置,将表带头粒1的两个弹性臂11朝后地自入口311处插入插槽31中的过程中,两个弹性臂11分别与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接触,插槽31的左槽壁对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施加向右的力,插槽31的右槽壁对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施加向左的力,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当两个弹性臂11完全插入插槽31中时,两个弹性臂11上的扣接部12分别与按钮3上的两个卡接部31对位而形成卡接配合,从而实现表带与壳体2的连接固定。
当拆卸表带时,向上按压按钮3,使得处于第一按钮位置的按钮3向第二按钮位置滑动,在按钮3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分别与两个弹性臂11接触,插槽31的左槽壁对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施加向右的力,插槽31的右槽壁对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施加向左的力,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当两个弹性臂11上的扣接部12与按钮3上的两个卡接部31完全左右错开时,两个扣接部12分别与两个卡接部31脱开,此时就能够朝前地将两个弹性臂11从插槽31中拔出,从而实现表带的拆卸。可穿戴设备100所采用的快拆结构特征更简单,不影响整机的显示效果,仅通过按压按钮3即可拆卸和安装表带,使得快拆结构更加简单、美观,使用更加便携化,能够适应于两件式整机拆件结构。
按钮3上设置有插槽31,插槽31可以是具有槽口或者不具有槽口的,若插槽31具有槽口,插槽31的槽口的朝向可以是朝上、朝下、朝左或者朝右等朝向的,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按钮3在滑动方向上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插槽31的槽口,两个卡接部32分别设置于插槽31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插槽31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用于分别抵接两个弹性臂11。
具体而言,插槽31的槽口可以是朝上或者朝下的,下面将以插槽31的槽口是朝上的为例进行介绍。而插槽31在槽宽方向通常为设备主体的宽度方向或者表带的宽度方向,插槽31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即为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两个卡接部32分别设置于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上。在按钮3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分别与两个弹性臂11接触,从而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
可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臂11用于抵接插槽31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
具体而言,在按钮3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插槽31的左槽壁的右上部分与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下部分抵接,插槽31的右槽壁的左上部分与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下部分抵接,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相互靠拢。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下部分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右倾斜的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即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左下部分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左倾斜的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即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如此在每个弹性臂11上设置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能够在按钮3向上滑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引导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相互靠拢。
同样地,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插槽31的槽壁用于抵接弹性臂11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
具体而言,插槽31的左槽壁的右上部分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右倾斜的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即插槽31的左槽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插槽31的右槽壁的左上部分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左倾斜的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即插槽31的右槽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如此在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上均设置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能够在按钮3向上滑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引导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相互靠拢。
按钮3与表带头粒1通过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来实现卡扣连接,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可以是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均为卡凸;也可以是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中的一个为卡凸,另一个为卡槽;还可以是卡接部32与扣接部12中的一个为卡凸,另一个为卡接面等。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插槽31形成有供弹性臂11插入的入口311,卡接部32为背向入口311的抵接面32a,扣接部12为抵接凸起12a;在表带与壳体2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抵接凸起12a位于对应的抵接面32a远离入口311的一侧,每个抵接凸起12a抵接对应的抵接面32a。
具体而言,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表面和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表面上均凸设有抵接凸起12a,从而形成两个扣接部12。
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上均设置有朝后的抵接面32a,从形成两个扣接部12。而要在插槽31的槽壁上形成朝后的抵接面32a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插槽31的槽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前槽壁形成抵接面32a;也可以是插槽31的槽壁设置有台阶结构,以在插槽31的槽壁的内表面上形成朝后的台阶面,朝后的台阶面上形成抵接面32a;还可以是插槽31贯穿按钮3的后表面,按钮3的后表面形成抵接面32a。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插槽31远离入口311的一端贯穿按钮3而形成出口313,插槽31的出口313处的槽壁设置有抵接面32a。插槽31的后端贯穿按钮3的后面表,从而在按钮3的后面表上形成插槽31的出口313,两个弹性臂11的后端能够自出口313处穿出至插槽31外,按钮3的后面表上于插槽31的出口313处形成有两个抵接面32a,下面将以两个抵接面32a设置于插槽31的出口313处为例进行介绍。
在将表带头粒1的两个弹性臂11朝后自入口311处插入插槽31中的过程中,位于两个弹性臂11的后端上的两个抵接凸起12a分别与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干涉接触,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当两个弹性臂11的后端自出口313处伸出至插槽31外时,两个抵接凸起12a也自出口313处伸出至插槽31外,使得两个抵接凸起12a分别与插槽31的左槽壁和右槽壁脱离,两个弹性臂11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而张开,从而使得两个抵接凸起12a自动分别移动至两个抵接面32a的正后方,以让两个抵接凸起12a与两个抵接面32a形成卡扣连接,从而实现表带与壳体2的连接固定。
而在按钮3向上滑动至第二按钮位置的情况下,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相互靠拢,使得两个抵接凸起12a分别与两个抵接面32a左右错开,以让两个抵接凸起12a与两个抵接面32a分离,从而能够沿着插槽31朝前拔出两个弹性臂11,实现表带的拆卸。
可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凸起12a用于抵接插槽31的入口311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插入引导斜面121。
具体而言,在将表带头粒1的两个弹性臂11朝后自入口311处插入插槽31中的过程中,两个抵接凸起12a的后端分别与插槽31的左槽壁靠近入口311处的部分、插槽31的右槽壁靠近入口311处的部分抵接,使得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相互靠拢,以让两个弹性臂11能够自自入口311处进入插槽31中。位于左侧的抵接凸起12a的后端设置有从右至左朝前倾斜的第一插入引导斜面121,位于右侧的抵接凸起12a的后端设置有从左至右朝前倾斜的第一插入引导斜面121。如此在每个抵接凸起12a上设置第一插入引导斜面121,能够在两个弹性臂11自入口311处进入插槽31的过程中,通过第一插入引导斜面121引导两个弹性臂11自入口311处进入插槽31中。
同样地,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插槽31的入口311处槽壁用于抵接抵接凸起12a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插入引导斜面312。
具体而言,插槽31的左槽壁靠近入口311处设置有从右至左朝前倾斜的第二插入引导斜面312,插槽31的右槽壁靠近入口311处设置有从左至右朝前倾斜的第二插入引导斜面312。如此在插槽31的入口311处设置第二插入引导斜面312,能够在两个弹性臂11自入口311处进入插槽31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插入引导斜面312引导两个弹性臂11自入口311处进入插槽31中。
两个抵接凸起12a分别设置于位于左侧的弹性臂11的左表面和位于右侧的弹性臂11的右表面上,两个抵接凸起12a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不做特殊限定,可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扣接部12为凸设于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上的抵接凸起12a,抵接凸起12a在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时用于抵接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的部位设置有贴合面122,贴合面122的形状与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的形状相适配。
具体而言,两个抵接凸起12a分别位于两个弹性臂11的第一收拢引导斜面13上,这样在两个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中的过程中,两个抵接凸起12a会分别与插槽31的两个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接触。位于左侧的抵接凸起12a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右倾斜的贴合面122,位于左侧的抵接凸起12a上的贴合面1224的形状与插槽31的左槽壁上的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的形状相适配,而位于右侧的抵接凸起12a设置有从上至下朝左倾斜的贴合面122,位于右侧的抵接凸起12a上的贴合面1224的形状与插槽31的右槽壁上的第二收拢引导斜面314的形状相适配。如此通过在两个抵接凸起12a上均设置贴合面122,能够将两个弹性臂11较为容易地插入插槽31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0,当表带组装时,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而插入壳体2,弹性臂11上的扣接部12与按钮3上的卡接部31卡住,从而实现表带与壳体2的连接固定,当拆卸表带时,按压按钮3,按钮3对两个弹性臂11施加力,两个弹性臂11向中间变形,扣接部12与卡接部31脱开,从而实现表带的拆卸,可穿戴设备100所采用的表带快拆结构更加简单、美观,使用更加便携化,表带与壳体不易脱离,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按钮3能够滑动地设置于壳体2上,按钮3在壳体2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可选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设置有滑动槽21,按钮3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槽21中,插槽31的入口311朝向滑动槽21的槽口。
具体而言,滑动槽21的槽口的朝向是朝前的,在按钮3处于第一按钮位置或者第二按钮位置的情况下,插槽31的入口311与滑动槽21的槽口均是前后正对的,使得两个弹性臂11能够自滑动槽21的槽口进入滑动槽21中后,再自入口311处插入插槽31中。
进一步,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槽21在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贯穿地设置有按钮孔22,按钮3设置有插槽31的一端自按钮孔22处伸入滑动槽21中。
具体而言,滑动槽21的下槽壁贯穿地设置有孔口朝下的按钮孔22,按钮3的上端设置有插槽31,按钮3的上端能够自按钮孔22处朝上地插入滑动槽21中。按钮3的下端位于按钮孔22中而形成按压部34,通过按压按压部34,能够驱动按钮3朝上滑动。
按钮3的下端的形状与按钮孔22的形状通常是相适配的,按钮3的形状与按钮孔22的形状可以不做特殊限定,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按钮孔22为方形孔,按钮3的整体呈方块状设置。
按钮3与壳体2之间通常会设置有弹簧、弹片、弹性套等弹性件4,弹性件4在按钮3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按钮3与壳体2,弹性件4用于将按钮3复位至第一按钮位置。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弹性件4,弹性件4位于滑动槽21中,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抵接按钮3和滑动槽21在按钮3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
具体而言,弹性件4位于按钮3的上方,弹性件4的上端抵接滑动槽21的上槽壁的内表面,弹性件4的下端抵接按钮3的上端面。按压驱动按钮3向上滑动至第二按钮位置时,弹性件4被压缩,松开按钮3,在弹性件4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按钮3能够自动复位至第一按钮位置。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左右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两个弹性件4分别位于插槽31的槽口的左侧和右侧,如此设置两个弹性件4,能够使得按钮3受力会较为均衡。
按钮3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槽21中,按钮3与壳体2之间通常会设置有按钮限位结构,按钮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按钮3脱落,但不会对按钮3的正常滑动形成干涉,按钮限位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支架5,支架5固定安装于滑动槽21中,支架5与按钮3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对按钮3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支架5能够自滑动槽21的槽口处装入滑动槽21中,安装好的支架5能够防止按钮3脱落,支架5的固定方式可以不做特殊限定,支架5可以是通过胶水粘接、设置螺接件固定等方式固定安装于滑动槽21中。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架5与滑动槽21的内槽壁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部51和限位槽33,限位部51与限位槽33中的一个设置于支架5上,另一个设置于按钮3上;限位部51伸入限位槽33中,用于在滑动方向上对按钮3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可以是限位部51设置于支架5上,而限位槽33设置于按钮3上;也可以是限位槽33设置于支架5上,而限位部51设置于按钮3上,下面将以限位部51设置于支架5上,而限位槽33设置于按钮3上为例进行介绍。按钮3上设置有沿着前后向延伸的限位槽33,限位槽33的前端贯穿按钮3的前表面,而在按钮3的前表面上形成限位槽33的入口。支架5上对应限位槽33设置有沿着前后向延伸的限位部51。在支架5装入滑动槽21中的过程中,支架5上的限位部51能够自限位槽33的入口处插入限位槽33中,从而通过限位槽33与限位部51的限位配合,能够防止按钮3从按钮孔22处脱落。并且,限位槽33与限位部51之间在上下向预留有余量,使得按钮3在第一按钮位置与第二按钮位置之间滑动的过程中,限位部51不会对按钮3的正常滑动产生干涉。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33与限位部51一一对应地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槽33分别设置于按钮3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这样按钮3受力会较为均衡。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支架5上的第一阻挡部52,第一阻挡部52位于按钮3的前侧,第一阻挡部52能够在前后向对按钮3进行限位,并且,在按钮3处于第一按钮位置或者第二按钮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阻挡部52均位于插槽31的入口311的下侧,这样在弹性臂11插入插槽31时,支架5的第一阻挡部52不会对弹性臂11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52的前端的形状与壳体2于滑动槽21的槽口处的形状相适配,这样有利于保持产品外观的一致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支架5上的两个第二阻挡部53,两个第二阻挡部53分别位于按钮3的左侧和右侧,两个第二阻挡部53能够在左右向上对按钮3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阻挡部53位于两个限位槽33的上侧。
可穿戴设备100中的设备主机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顺序进行组装:
第一步,将弹性件4固定在按钮3的上端面上;
第二步,将弹性件4与按钮3的组件自按钮孔22处竖直向上插入壳体2的滑动槽21中;
第三步,按压按钮3的同时,将支架5装入壳体2的滑动槽21中,将支架5与壳体2点胶固定,完成组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表带,所述表带的一端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并行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相互远离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扣接部;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能够滑动的按钮,所述按钮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弹性臂插入的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两个卡接部,所述壳体与所述表带通过所述按钮与两个所述弹性臂卡扣连接;
其中,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情况下,所述按钮处于第一按钮位置,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中,两个所述扣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部卡扣连接;
在所述按钮处于第二按钮位置且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中的情况下,所述插槽的槽壁抵接两个所述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形变而相互靠拢,两个所述扣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部分离,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可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形成有供所述弹性臂插入的入口,所述卡接部为背向所述入口的抵接面,所述扣接部为抵接凸起;
在所述表带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情况下,每个所述抵接凸起位于对应的所述抵接面远离所述入口的一侧,每个所述抵接凸起抵接对应的所述抵接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凸起用于抵接所述插槽的入口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插入引导斜面;和/或,
所述插槽的入口处槽壁用于抵接所述抵接凸起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插入引导斜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远离入口的一端贯穿所述按钮而形成出口,所述插槽的出口处槽壁设置有所述抵接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用于抵接所述插槽的槽壁的部位设置有第一收拢引导斜面;和/或,
所述插槽的槽壁用于抵接所述弹性臂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收拢引导斜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为凸设于所述第一收拢引导斜面上的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在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插槽时用于抵接所述第二收拢引导斜面的部位设置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收拢引导斜面的形状相适配。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在滑动方向上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所述插槽的槽口,两个所述卡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插槽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所述插槽在槽宽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槽壁上用于分别抵接两个所述弹性臂。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按钮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插槽的入口朝向所述滑动槽的槽口,其中:
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按钮和所述滑动槽在所述按钮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和/或,
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动槽中,所述支架与所述按钮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所述按钮进行限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部和限位槽,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槽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按钮上;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限位槽中,用于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对所述按钮进行限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一槽壁贯穿地设置有按钮孔,所述按钮设置有所述插槽的一端自所述按钮孔处伸入所述滑动槽中。
CN202223604674.1U 2022-12-30 2022-12-30 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8942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674.1U CN218942459U (zh) 2022-12-30 2022-12-30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04674.1U CN218942459U (zh) 2022-12-30 2022-12-30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2459U true CN218942459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04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04674.1U Active CN218942459U (zh) 2022-12-30 2022-12-30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24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9578B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3405108U (zh)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218942459U (zh) 可穿戴设备
CN111920152B (zh) 穿戴设备
CN212117323U (zh) 穿戴设备
CN214047813U (zh) 快拆结构和腕戴设备
CN110101172B (zh) 一种带体可拆卸的可穿戴设备
CN112438467A (zh) 壳体组件与连接头的组装方法和拆卸方法
CN217235073U (zh) 快拆机构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0120930U (zh) 腕带模组及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装置
TWI557540B (zh) 固定座及電源固定裝置
CN108261088B (zh) 电饭煲的锅盖及电饭煲
CN209931671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8551571U (zh) 设备主机及可穿戴设备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2293887A (zh)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215685298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主机
CN212661274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CN113796632B (zh) 一种快拆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6453715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9476008U (zh) 表头、可穿戴设备、表框组件及表芯组件
CN212574378U (zh) 一种腕带电子产品
CN217446899U (zh) 表带调节装置、表带组件及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