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12015U -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12015U
CN212912015U CN202021303603.6U CN202021303603U CN212912015U CN 212912015 U CN212912015 U CN 212912015U CN 202021303603 U CN202021303603 U CN 202021303603U CN 212912015 U CN212912015 U CN 212912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opening
sub
accommodating space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036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036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12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12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12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连接带包括带体、卡合件和弹性复位件,带体的一端设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卡合件包括卡合部和推动键,卡合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并部分显露于第一开口,推动键连接于卡合部并显露于第二开口,卡合部和推动键相对带体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弹性复位件抵接于卡合件和带体之间并位于收容空间内,弹性复位件提供卡合件从释放位置滑动至锁固位置的回复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通过滑动推动键即可完成连接带的连接和拆卸,操作过程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包括连接带和设备主体,设备主体是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器件集成于设备主体中。在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采用弹簧顶针卡合于设备主体。弹簧顶针一般包括针头、针管和弹簧,连接带和设备主体的拆装过程如下:首先,将针管一端的针头先固定在设备主体的凹槽中;其次,拨动针管另一端的针头,压缩针管内的弹簧,使得针管向一侧移动,缩小弹簧顶针的整体长度;再次:保持弹簧的压缩状态,将针管另一端的针头塞入设备主体的凹槽中;最后,松开针管,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回弹,针头被推入设备主体的凹槽中,完成连接带的组装。然而,用户在拆装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压缩弹簧顶针,且弹簧顶针的尺寸较细,在操作过程中会压迫用户手指产生疼痛感,拆装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连接带包括带体、卡合件和弹性复位件,带体的一端设有收容空间,收容空间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卡合件包括卡合部和推动键,卡合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并部分显露于第一开口,推动键连接于卡合部并显露于第二开口,卡合部和推动键相对带体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弹性复位件抵接于卡合件和带体之间并位于收容空间内,弹性复位件提供卡合件从释放位置滑动至锁固位置的回复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连接带,设备主体与连接带通过卡合部卡合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通过推动键可以推动卡合部同步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即可完成连接带的连接和拆卸,整个操作过程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卡合件设置于带体,避免占用可穿戴设备主体部分的空间,同时保证了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的卡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为了解决可穿戴设备采用弹簧顶针连接设备主体和连接带,造成拆装不便的问题,在一些相关技术,设备主体上开设有弧形滑槽,连接带可以在弧形滑槽中滑动,当连接带滑动到位后,连接带上的弹性结构会回弹进入设备主体的凹槽中,形成一个限位结构,以连接设备主体和连接带。拆卸表带时,只需按下设备主体底部的按键并滑动连接带即可。然而,该连接方式需要在设备主体的底部安装按键,占用了设备主体的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破坏了设备主体的外观完整性。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100可以适用于可穿戴设备300,可穿戴设备300包括设备主体200,设备主体200为可穿戴设备300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200可以包括可穿戴设备300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显示屏、主板、充电电池和生物传感器等等。
连接带100适用于与设备主体200可拆卸连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300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可穿戴设备300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100可以为表带,设备主体200则可以为表盘。在可穿戴设备300为心电检测装置的情况下,连接带100可以为胸带或者腕带等,设备主体200则可以为具有检测电极的检测模块。连接带1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100可以是塑胶带、皮质带和金属带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带100为塑胶带。
连接带100包括带体110、卡合件120和弹性复位件130。带体110的一端设有收容空间111,收容空间111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113。
带体110在展平状态时呈长条状,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带体110可以包括相互背离且沿带体1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第一表面114可以为带体110佩戴时与人体皮肤接触的接触面,第二表面115可以为带体110的外观面。
收容空间111和第一开口112可以位于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之间,以保证第一表面114和第二表面115的平整性。第二开口113可以设置于第一表面114并贯穿第一表面114,或者设置于第二表面115并贯穿第二表面115。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4,以在佩戴时可以隐藏第二开口113,提高连接带100的外观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带体11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表面114或者第二表面115的凸起块,该凸起块设置有收容空间111、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113,同样可以收容卡合件120和弹性复位件130。
卡合件120包括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卡合部121可滑动地设于收容空间111并部分显露于第一开口112,通过第一开口112可以将卡合部121与设备主体200卡合连接。推动键122连接于卡合部121并显露于第二开口113,通过第二开口113可以拨动推动键122带动卡合部121同步进行滑动。本实例中,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相对带体110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当卡合部121滑动至锁固位置时,卡合部121卡合于设备主体200,当卡合部121滑动至释放位置时,卡合部121可以脱离设备主体200。
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可以分别适配于收容空间111和第二开口113,以避免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偏移。其中,卡合部121与收容空间111相互适配是指卡合部121的厚度大致等于收容空间111的厚度。推动键122与第二开口113相互适配是指推动键122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二开口113的宽度,以限制卡合部121沿第二开口113的延伸方向滑动,保证稳定性。其中,卡合部121的厚度方向和收容空间111的厚度方向与带体110的厚度方向一致,推动键122的宽度方向和第二开口113的宽度方向与带体110的宽度方向一致。
第二开口113大致为长条状,第二开口11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带体110的宽度方向一致。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11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带体110的宽度方向呈一定的倾角。可以理解的是,带体11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引入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申请的方案,第二开口113的结构、卡合件120的滑动方向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变化,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当第二开口1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4时,推动键122背离卡合部121的端面可以凸出于第一表面114外,以方便用户施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动键122也可以与第一表面114平齐,或者位于第二开口113内,或者是位于收容空间111内,用户可以借助工具伸入第二开口113内以拨动推动键122。当然,当第二开口113设置于第二表面115时,推动键122背离卡合部121的端面同样可以凸出于第二表面115外,或者与第二表面115平齐,或者位于第二开口113内,或者位于收容空间111内。推动键122的外形轮廓可以为椭圆形、圆形或者长条形等,本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
弹性复位件130抵接于带体110和卡合件120之间并位于收容空间111内,弹性复位件130提供卡合件120从释放位置滑动至锁固位置的回复力。
弹性复位件130可以为弹簧,当卡合件120滑动至释放位置时,该弹簧可以被压缩。当外力消失时,该弹簧具有伸长的趋势,产生的回复力可以推动卡合件120朝向锁固位置滑动,使得卡合件120卡合并压紧设备主体200,从而使得卡合件120牢牢地固定于锁固位置,避免卡合件120在无外力的作用下脱离设备主体200。当需要拆卸带体110时,弹性复位件130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被压缩,使得卡合件120可以自锁固位置滑动至释放位置,从而脱离设备主体2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30也可以采用弹片结构或者是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SBS(Styreneic BlockCopolymer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等热塑性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柱结构,弹片结构和弹性柱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形变,在外力解除时具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可以提供卡合件120从释放位置滑动至锁固位置的回复力。
以下分别对连接带100的组装和拆卸过程进行说明:
将连接带100连接于设备主体200时,用户可以拨动推动键122将卡合部121滑动至释放位置,此时弹性复位件130被压缩,而后将带体110设有第一开口112的一端定位至设备主体200的预定位置,然后松开推动键122,作用在弹性复位件130上的外力消失,弹性复位件130产生的回复力可推动卡合部121从释放位置滑动至锁固位置,卡合部121卡合并压紧设备主体200,即可完成连接带100的组装。
将连接带100从设备主体200拆下时,用户可以拨动推动键122将卡合部121滑动至释放位置,卡合部121脱离设备主体200,即可取下连接带100。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100通过推动键122可以推动卡合部121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以使卡合件120卡合于设备主体200或者脱离设备主体200,即可完成连接带100的组装和拆卸,整个操作过程方便快捷。同时,用户可通过推动键122直接推动卡合部121,不需要借助其它传动结构来进行传动,既可以减少力转换过程中的损失,使用较小的力即可推动卡合部121进行滑动,又能够减少其它结构的设置,简化连接带100的整体结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卡合件120设置于带体110,避免占用设备主体200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给设备主体200内的主板、电池等元器件留出空间,同时保证了设备主体200的外观完整性。
本实施例中,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之间可以一体成型,以免去卡合部121和推动键122之间的组装,方便进行生产制造,同时可以避免推动键122体积小容易丢失的问题。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动键122也可以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于卡合部121。
本实施例中,推动键122在第二开口113内的可滑动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推动键122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当推动键122在第二开口113内的可滑动距离等于推动键122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时,推动键122滑动到锁固位置或者释放位置时,正好与带体110位于第二开口113中的内壁面相抵,使得用户可以准确判断卡合部121是否已经卡合于设备主体200或者是否已经脱离设备主体200,方便操作。当然,推动键122在第二开口113内的可滑动距离可以大于推动键122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只要不小于推动键122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卡合部121包括连接板123和卡钩124,连接板123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面125和第二连接面126,第一连接面125朝向第一开口112,第二连接面126朝向第二开口113,卡钩124设置于第一连接面125,推动键122设置于第二连接面126。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23为矩形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面125和第二连接面126相互垂直。
第二连接面126的外形大小可以大于第二开口113的外形大小,以使第二连接面126完全覆盖第二开口113,防止灰尘、水汽等杂质进入收容空间111。
卡钩12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卡钩124,以提高卡合部121和设备主体200之间的卡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卡钩124的数量有两个,包括第一子卡钩1241和第二子卡钩1242,第一子卡钩1241和第二子卡钩1242相对设置于连接板123的长度方向两端。当设定卡钩124自锁固位置滑动至释放位置的滑动方向为第一方向X时,第一子卡钩1241和第二子卡钩1242可以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
每个卡钩124均包括卡钩主体1243和卡脚1244,卡钩主体1243和卡脚1241大致均为矩形板状结构,卡钩主体1243的一端连接于连接板123,卡钩主体1243的另一端设有卡脚1244。卡脚1244与卡钩主体1243垂直连接,即卡钩124的截面呈L型,以使卡钩124可以通过滑动卡合于设备主体200,并且可以通过滑动脱离设备主体200。
当卡钩124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每个卡钩124中的卡脚1244均位于卡钩主体1243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卡钩1241的卡脚1244设置于卡钩主体1243背离第二子卡钩1242的一侧,第二子卡钩1242的卡脚1244设置于卡钩主体1243朝向第一子卡钩1241的一侧。
设备主体200可以包括壳体210和带体卡件220,壳体210设有安装槽211,带体110的一端收容于安装槽211,带体卡件220设于安装槽211并与卡合部121卡合连接。带体卡件220和卡钩124的数量一致,带体卡件220的截面可以呈L型,且带体卡件220末端的折弯部与卡脚1244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锁固位置是指卡钩124与带体卡件220相互卡合的位置,释放位置是指卡钩124脱离带体卡件220的位置,可以是卡钩124刚刚脱离带体卡件220的位置,此时卡钩124与带体卡件220之间的间距非常小,也可以是卡钩124脱离带体卡件220并沿远离带体卡件220滑动一定距离后的位置,此时卡钩124和带体卡件2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带体卡件220和卡钩124之间的卡扣连接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长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弹性复位件130的回复力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宽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壳体210通过安装槽211收容带体110的端部,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厚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可以保证卡钩124稳固的卡合于带体卡件220,确保连接带100和设备主体200的连接稳定性。
请参阅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钩124可以自收容空间111内延伸至第一开口112外。设备主体200可以包括壳体210和带体卡件220,壳体210设置有卡槽212,卡槽212的数量与卡钩124的数量一致,卡钩124可以在卡槽212内进行滑动,卡槽212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卡钩124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件之间的滑动距离。其中,卡槽212的长度方向与带体110的宽度方向一致。
卡槽212大致为矩形状的开口槽,壳体210还包括位于卡槽212内的槽侧壁和槽底壁,该槽底壁与槽侧壁相互垂直并与卡槽212的开口相对设置。带体卡件220大致为块状结构,带体卡件220设置于壳体210位于卡槽212内的槽侧壁,并与壳体210位于卡槽212内的槽底壁间隔设置形成卡脚收容空间,该卡脚收容空间与卡脚1244相互适配,用于收容卡脚1244,以实现带体卡件220和卡钩124的卡合连接。
卡钩124与带体卡件220的卡合连接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长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弹性复位件130提供的回复力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宽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壳体210位于卡槽212内的槽侧壁可以限制卡钩124沿带体110的厚度方向脱离带体卡件220,从而可以保证卡钩124稳固的卡合于带体卡件220,确保连接带100和设备主体200的连接稳定性。
仍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带体110包括第一子带体116和支撑板117,第一子带体116设有收容空间111,支撑板117连接于第一子带体116并位于收容空间111内,弹性复位件130的一端抵接卡合件120,弹性复位件130的另一端抵接支撑板117。支撑板117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其具有足够的面积以抵接弹性复位件130,保证弹性复位件130的结构稳定性。
支撑板117可以与卡钩124间隔设置,弹性复位件13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支撑板117和卡钩124。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7设置于第一子卡钩1241和第二子卡钩1242之间,弹性复位件130设置于支撑板117和第一子卡钩1241之间,弹性复位件13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支撑板117和第一子卡钩1241。当第一子卡钩1241滑动至释放位置时,弹性复位件130被压缩,此时弹性复位件130具有伸长的趋势,外力消失后,弹性复位件130提供的回复力为向弹性复位件130两端的推力,可以推动第一子卡钩1241滑动至锁固位置并卡合于设备主体200时。
请参阅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30可以设置于支撑板117和第二子卡钩1242之间,弹性复位件13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支撑板117和第二子卡钩1242。当第二子卡钩1242滑动至释放位置时,弹性复位件130被拉长,此时弹性复位件130具有缩短的趋势,外力消失后,弹性复位件130提供回复力为向弹性复位件130中间的拉力,可以拉动第二子卡钩1242滑动至锁固位置并卡合于设备主体200。
支撑板117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第一子卡钩1241或者第二子卡钩1242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适配于不同长度的弹性复位件130,以提供大小合适的弹性回复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17可以与第一子带体116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子带体116。
仍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17也可以与连接板123间隔设置,弹性复位件13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支撑板117和连接板123。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支撑板117,弹性复位件130的一端抵接于卡钩124或者连接板123,弹性复位件130的另一端可以直接抵接于第一子带体116位于收容空间111内的侧壁上。
当卡钩124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弹性复位件130和支撑板117的数量可以与卡钩124的数量一致,且卡钩124、弹性复位件130和支撑板117之间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每个卡钩124均间隔设置有一个支撑板117,每个卡钩124和支撑板117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弹性复位件130。
本实施例中,连接带100还包括导向柱140,导向柱140设置于收容空间111内,弹性复位件130套设于导向柱140的外周。通过导向柱140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弹性复位件130的弹性形变方向与导向柱140的延伸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性复位件130在伸长和压缩过程发生弯折,保证结构稳定性。
当弹性复位件130设置于支撑板117和第一子卡钩1241之间,导向柱14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支撑板117或者第一子卡钩1241上。本实施例中,导向柱140设置于第一子卡钩1241朝向支撑板117的一侧,且导向柱140朝向支撑板117的一端与支撑板117间隔设置,以避免限制卡合件120的滑动。导向柱140和卡合件120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方便组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30设置于支撑板117和第二子卡钩1242之间,导向柱14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支撑板117或者第二子卡钩1242上。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带体116包括底座1161和盖板1162,盖板1162设置于底座1161,底座1161和盖板116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111和第一开口112,盖板1162设有第二开口113。
组装连接带100时,可预先将支撑板117设置于底座1161朝向盖板1162的一侧,并将弹性复位件130套设于导向柱140的外周;其次,将卡合件120对应支撑板117放置于底座1161,并将弹性复位件130抵接于卡合件120和支撑板117之间;而后将盖板1162盖设在底座1161上,并使第二开口113对准推动键122,即可将卡合件120和弹性复位件130组装在收容空间111内,操作方便快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161和盖板1162可以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当然,底座1161和盖板1162也可以通过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方便打开盖板1162进行维护。
带体110还包括第二子带体118,第二子带体118连接于第一子带体116并与第一开口112相背。第一子带体116采用硬胶制成,例如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系塑料)、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和硬质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硬胶材料,硬胶材料相对软胶材料质地较硬,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性,可以保证底座1161和盖板1162的结构稳定性。第二子带体118采用软胶制成,且第一子带体116的长度小于第二子带体118的长度。第二子带体118可以通过注塑连接于底座1161,第二子带体118可以采用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E(polyethylene,聚乙烯)和软质PVC等软胶材料制成,软胶材料相对硬胶材料质地较软,便于弯折,可方便用户佩戴。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300,可穿戴设备300包括设备主体200以及连接带100,设备主体200与连接带100通过卡合部121卡合连接。
可穿戴设备300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心电检测装置等可穿戴式设备。当可穿戴设备300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时,可穿戴设备300可以包括两段连接带100,两段连接带100各有一端连接设备主体200,两段连接带100的背离设备主体2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以将可穿戴设备3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带100也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连接带100的两端分别连接设备主体200,连接带100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调整自身的长度,以方便用户佩戴。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300中,连接带100通过卡合部121连接于设备主体200,由于卡合部121设置于带体110,可以避免占用设备主体200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给设备主体200内的主板、电池等元器件留出空间,同时保证了设备主体200的外观完整性。另一方面,连接带100通过推动键122可以带动卡合部121相对带体110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以使卡合部121卡合于设备主体200或者脱离设备主体200,即可完成连接带100的组装和拆卸,操作过程方便快捷。
关于连接带100、设备主体200的详细结构特征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由于可穿戴设备3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带100和设备主体200,因而具有连接带100和设备主体200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体,所述带体的一端设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具有连通外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包括卡合部和推动键,所述卡合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并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推动键连接于所述卡合部并显露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推动键相对所述带体在锁固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滑动;以及
弹性复位件,抵接于所述卡合件和所述带体之间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所述卡合件从所述释放位置滑动至所述锁固位置的回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连接板和卡钩,所述连接板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推动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包括第一子带体和支撑板,所述第一子带体设有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带体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支撑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带体包括底座和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和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所述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盖板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还包括第二子带体,所述第二子带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带体并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背,所述第一子带体采用硬胶制成,所述第二子带体采用软胶制成,且所述第一子带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子带体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还包括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柱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的可滑动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推动键在所述锁固位置和所述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推动键一体成型。
9.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带,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连接带通过所述卡合部卡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和带体卡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所述带体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带体卡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连接。
CN202021303603.6U 2020-07-06 2020-07-06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2912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3603.6U CN212912015U (zh) 2020-07-06 2020-07-06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3603.6U CN212912015U (zh) 2020-07-06 2020-07-06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12015U true CN212912015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30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03603.6U Active CN212912015U (zh) 2020-07-06 2020-07-06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120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5049A (zh) * 2021-07-29 2021-09-24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3995207A (zh) * 2021-11-16 2022-02-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5049A (zh) * 2021-07-29 2021-09-24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3995207A (zh) * 2021-11-16 2022-02-0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CN113995207B (zh) * 2021-11-16 2024-03-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12015U (zh)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以及可穿戴设备
CN211154104U (zh) 可穿戴设备和表带
CN113229578B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08882782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主体
CN112205722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1608393U (zh) 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绑带
CN112273807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3405108U (zh)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112120364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1012008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可拆卸安装模组
CN21390417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7906603U (zh) 可穿戴设备、表带及其链节
CN213154452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绑带和锁扣组件
CN111920152A (zh) 穿戴设备
CN109372842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1670684U (zh) 无线探头充电组件及医疗设备
CN209195880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US8678512B2 (en) High chair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0784334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1671209A (zh) 一种智能终端无级调节表带
CN212280221U (zh)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CN209788698U (zh) 一种卡合机构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2841829B (zh) 一种手表
CN212661274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