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1402U -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1402U
CN214151402U CN202120140667.7U CN202120140667U CN214151402U CN 214151402 U CN214151402 U CN 214151402U CN 202120140667 U CN202120140667 U CN 202120140667U CN 214151402 U CN214151402 U CN 214151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shell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406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希凡
方福平
耿景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406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1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1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140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621 priority patent/WO2022156415A1/zh
Priority to US18/344,287 priority patent/US2023033778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安装绑带,电子设备包括外壳和限位件,外壳开设有安装槽,按键、限位件设置于安装槽。按键相对外壳具有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在按键相对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按键与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限位件用于在第一位置时与绑带相配合,以使绑带限位于外壳,且按键限位于安装槽。按键在被按压时相对外壳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按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按键驱使限位件移动。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与绑带解除配合,以使绑带能够从外壳拆离。上述电子设备,按键和限位件可以相互独立地以外壳作为装配基准,从而减小按键和限位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的智能手表包括绑带和电子设备,绑带采用生耳针安装于电子设备,生耳针较为尖细,造成绑带与电子设备的拆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绑带与电子设备的拆卸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安装绑带,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安装槽;
按键,设于所述安装槽;及
限位件,设于所述安装槽;
所述按键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按键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所述限位件用于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绑带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
所述按键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所述按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按键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绑带解除配合,以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外壳拆离。
上述电子设备,限位件在第一位置时,能够将绑带限位于外壳,以通过绑带将电子设备佩戴至用户的手腕。限位件被按压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限位件与绑带解除配合,以使绑带能够从外壳拆离。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可以实现绑带与电子设备的便捷拆卸,以提升更换绑带的便捷性。由于在第一位置时按键限位于安装槽,且按键与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这种设置使得按键和限位件可以相互独立地以外壳作为装配基准,从而减小按键和限位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缓冲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间隔内;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键与所述外壳的位置相对固定;在所述按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按键挤压所述缓冲件并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按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包括相连通的键槽和凹槽,所述按键设于所述键槽,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凹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键外露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中框和连接于所述中框的后盖,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外表面,所述中框围设于所述后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边缘,所述中框与所述后盖围合形成所述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包括按压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键槽内;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外露于所述后盖且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后盖以限制所述按键在所述后盖的运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包括键帽和连接于所述键帽的连接部,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定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键帽的外露于所述后盖的端面与所述键槽处的所述后盖的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套筒、弹性件及顶针,所述套筒与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顶针,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顶针抵持于所述后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包括带体和连接于所述带体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带体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配合部,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本体和所述按键之间;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本体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按键限位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相对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绑带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在第一位置时,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与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遮挡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所述挡板开设有用于装入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穿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为硅胶件,橡胶件及塑胶件中的一种,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按键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缓冲件套设所述凸台并与所述凸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设有第二连接面,所述限位件相对所述外壳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第四位置相比第三位置更远离第一位置的所述按键;在第三位置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按键位于第一位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按键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并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面移动,以驱使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呈锐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外壳和所述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复位件用于驱使所述限位件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凹陷区,所述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带体之间,且所述凹陷区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侧;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本体压缩所述弹性件;当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部继续向所述外壳内运动,直至所述凹陷区移动至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限位件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通过所述凹陷区对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的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至少部分容置于限位槽,且所述限位件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凸起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容置槽,在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按键的一端,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端面,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连接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二磁铁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凹陷区,所述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带体之间,且所述凹陷区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侧;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靠近并产生磁斥力;当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部继续向所述外壳内运动,直至所述凹陷区移动至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通过所述凹陷区对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限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绑带与电子设备的拆卸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安装绑带,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开设有相连通的键槽和凹槽;
按键,包括按压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键槽;及
限位件,设于所述凹槽,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外壳的装配定位、所述按键与所述外壳的装配定位相互独立;
所述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绑带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外壳,以使所述按键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按压部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且所述按压部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绑带解除配合,并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外壳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按压部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缓冲件,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间隔内;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外壳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按压部在被按压时挤压所述缓冲件并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按压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中框和连接于所述中框的后盖,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外表面,所述中框围设于所述后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外露于所述后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边缘,所述中框与所述后盖围合形成所述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的外露于所述后盖的端面与所述键槽处的所述后盖的表面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按压部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套筒、弹性件及两个顶针,所述套筒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顶针,其中一个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另一个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相对的另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两个所述顶针抵持于所述后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绑带包括带体和连接于所述带体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带体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配合部,所述本体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形成所述间隔;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后,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本体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设有第二连接面;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并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面移动,且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配合部驱使所述限位件向远离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限位件被驱使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相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呈锐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外壳和所述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复位件用于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本体压缩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连接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二磁铁连接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靠近并产生磁斥力;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绑带与电子设备的拆卸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绑带和上述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后盖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电子设备的后盖与按键装配后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电子设备的后盖与按键装配后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可穿戴设备沿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的按键被按压后的剖视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拆除缓冲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电子设备安装有缓冲件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绑带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绑带的主视图;
图14为一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绑带装入安装槽的示意图;
图15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绑带与限位件的抵接状态示意图;
图16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按键、限位件、缓冲件及复位件装配后的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电子设备的按键、限位件、缓冲件及复位件装配后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6所示电子设备的按键、限位件、缓冲件及复位件的爆炸图;
图19为图18所示电子设备的按键的定位部的示意图;
图20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所示电子设备沿C-C处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1所示电子设备的D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图1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另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剖视图;
图25为又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按键被按压后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绑带限位于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可穿戴设备 100、电子设备 110、外壳
111、中框 113、后盖 120、显示屏模组
131、安装空间 133、安装槽 133a、键槽
133b、凹槽 133c、限位槽 141、按键
141a、按压部 141a1、键帽 141a2、连接部
141b、定位部 141b1、套筒 141b2、弹性件
141b3、顶针 143、限位件 1431、本体
1431a、容置槽 1433、第二配合部 1433a、第二连接面
1433b、第二过渡面 1435、凸台 1437、凸起
145、缓冲件 146、间隔 147、复位件
1471、第一磁铁 1473、第二磁铁 149、挡板
149a、穿孔 200、绑带 210、带体
220、第一配合部 221、第一连接面 223、凹陷区
225、第一过渡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包括电子设备100和绑带200,绑带200安装于电子设备100,且电子设备100能够通过绑带2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参考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外壳110及设于外壳110的电路板(未图示)、电池(未图示)等电子元器件。外壳110可以包括中框111及连接于中框111的后盖113,中框111与后盖113围合形成安装空间131(参考图8),安装空间131用于收纳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电池等电子元器件。在可穿戴设备1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后,后盖113的至少部分表面贴合用户的手腕。中框111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陶瓷或玻璃等非金属材质制成,中框111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中框111还可以为金属注塑件,即利用金属材质保证中框111的结构刚性,金属体的内表面则通过注塑形成凸起、凹槽、螺纹孔等用于装配定位的结构。后盖113可以为玻璃或者陶瓷或者塑胶材质,后盖113的材质可以和中框111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框111可以和后盖113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安装空间131还可用于收纳生物传感器以及至少部分显示屏模组120,电路板可以集成可穿戴设备1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通信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可以为电路板、显示屏模组120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供电。显示屏模组120覆盖安装空间131并连接于中框111的背向后盖113的一端,且中框111围设于显示屏模组120。显示屏模组120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两种以上的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后盖113可以设置生物传感器例如心率传感器或者血氧传感器的检测窗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10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显示屏模组120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屏和覆盖显示屏的盖板,显示屏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或者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等,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等。盖板呈透明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透光率,例如,盖板的透光率在80%以上。显示屏模组120可以具备触控功能,但触控功能不是必须的,且显示屏模组120也不是必须的。
中框111大致呈矩形框状,矩形的四个角可以经过倒角工艺处理成圆弧过渡,以使可穿戴设备10具有较好的外观特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111也可以呈圆形框状。中框111的侧面即背向安装空间131的表面可以设有用于安装绑带200的配合结构,绑带200能够通过中框111的配合结构与中框111形成可靠的连接,以将电子设备100可靠地佩戴至用户的手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200还能够比较便捷地从中框111拆离,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更换绑带200。例如,用户可以购买多种款式的绑带200,并根据使用场景更换绑带200,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在正式场合时用户可以使用较为正式的绑带200,在休闲娱乐的场合则使用休闲款式的绑带200。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绑带200包括两条(图中示出了其中一条),电子设备100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槽133,两条绑带200各有一端连接电子设备100,两条绑带200的背离电子设备1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绑带200将电子设备1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2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绑带200的一端连接于电子设备100的一端,电子设备100的另一端可以设有供绑带200穿过的扣环,绑带200的自由端可以穿入并绕过扣环再固定至绑带200的其他位置以形成收容空间,且收容空间的尺寸易于调整,以方便用户佩戴。
参阅图3,安装槽133可以包括相连通的键槽133a和凹槽133b,键槽133a延伸至后盖113的外表面,即键槽133a延伸至后盖113的可供用户触摸的表面。凹槽133b开设于中框111,绑带200可以从凹槽133b安装至电子设备100并能够从凹槽133b拆离。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以安装槽133作为参考,两个安装槽133相对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电子设备100的显示屏模组120和后盖113则分别位于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为简化表述,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可视为第一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可为第二方向,也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绑带200能够沿第一方向装入凹槽133b,并使得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仅用于作为参考,以便于清楚、简洁地描述绑带200及其他零部件相对中框111的位置,不应视为对技术方案的严格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无需以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或者以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呈锐角。
在本申请实施的方式中,一物限位于另一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物可以限制另一物的移动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两物难以脱离。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意即外壳110可以限制绑带200的移动范围,使得绑带200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轻易从外壳110脱离。在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的情况下,绑带200与外壳110之间可以因间隙的存在而能够相对外壳110在小范围内移动或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200也可以与外壳110实现紧配合以使绑带200近乎固定连接于外壳110。
在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模组120的实施方式中,键槽133a也可以延伸至显示屏模组120的盖板的外表面而无需延伸至后盖113,或者键槽133a和凹槽133b可以全部位于中框111。
继续参阅图3,电子设备100包括按键141、限位件143和缓冲件145。按键141、限位件143和缓冲件145均设置于安装槽133。具体地,按键141设于键槽133a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外壳110移动,限位件143设于凹槽133b且能够在凹槽133b沿第二方向相对外壳110移动。在按键141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上,至少部分缓冲件145设于按键141和限位件143之间。换言之,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缓冲件145设于按键141和限位件143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45为硅胶件,缓冲件145受挤压时可以产生变形,因而可以填充间隙并可用于吸收、传递挤压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45可以为橡胶件或者塑胶件,缓冲件145能够用于填充间隙并吸收、传递挤压力即可。
参考图4、图5和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键槽133a延伸至后盖113的边缘,结合图3,中框111围设于后盖113并与后盖113围合形成键槽133a。换言之,键槽133a在后盖113形成贯穿后盖113边缘的缺口,中框111与后盖113共同围合形成了周向闭合的键槽133a。例如,后盖113可以对按键141形成半包围的结构。这种结构设置可以节省按键141占用的安装空间131,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元器件布置的紧凑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键槽133a的开口可以在后盖113呈周向闭合状,也即无需利用中框111与后盖113围合形成键槽133a。
参考图7、图8和图9,按键141相对外壳1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8所示,限位件143用于在第一位置时与绑带200相配合,以使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且限位件143挤压缓冲件145,缓冲件145抵持于按键141,以使按键141限位于安装槽133。如图9所示,按键141在被按压时相对外壳110移动至第二位置,且在按键141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按键141挤压缓冲件145并驱使限位件143移动。在第二位置时,限位件143与绑带200解除配合,以使绑带200能够从外壳110拆离。
结合图10和图11,换言之,在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时,在按键141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即第二方向)上,按键141与限位件143之间存在间隔146,至少部分缓冲件145设于间隔146内以用于填充间隔146。
参考图12和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绑带200包括带体210和连接于带体210的第一配合部220,第一配合部220大致呈柱状,且第一配合部220设于绑带200的一端。在绑带200装入电子设备100的凹槽133b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20沿第一方向进入凹槽133b。
结合图14和图15,在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凹槽133b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20能够与限位件143相联动,以推动限位件143在第二方向上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按键141的移动取决于按键141在第二方向上所受的驱动力是否大于移动的摩擦力,以及在限位件143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后,缓冲件145与按键141在第二方向上是否存在可供按键141移动的间隙。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键槽133a的配合为间隙或者过渡配合,按键141相对外壳110移动时会受到摩擦阻力。当按键141与外壳110的滑动摩擦阻力相对较小且按键141所受重力在第二方向的分力可以成为驱动力时(例如第二方向竖直放置),限位件143在第二方向上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后,按键141与缓冲件145之间形成间隙,按键141在重力作用下可以向键槽133a内移动;当按键141与外壳110的摩擦阻力相对较大时,在非按压的情况下,限位件143在第二方向上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后,即使按键141与缓冲件145之间形成了间隙,按键141也难以向外壳110内缩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外壳110之间滑动摩擦力大小适宜,或者缓冲件145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凹槽133b的过程中,缓冲件145适应性地恢复形变,并与按键141保持接触,按键141不会相对外壳110向内缩进。
在第一配合部220沿第一方向向外壳110内推进一段距离后,第一配合部220在第二方向上对限位件143的抵持力消除,限位件143可以在第二方向被驱使向靠近按键141的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可参考图8)。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与第一配合部220相配合,以使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挤压缓冲件145,缓冲件145抵持于按键141,以使按键141限位于键槽133a。换言之,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通过缓冲件145抵持按键141,以使按键141抵持于外壳110,进而实现按键141与外壳110的位置的相对固定。
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可以使得按键14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以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整体性。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键槽133a的配合间隙可以设置得较小,以使得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按键14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可以和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外表面形成连续的轮廓曲面,以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特性,并提升电子设备100的防水防尘性能。
进一步,参阅图16、图17和图18,按键141可以包括按压部141a和连接于按压部141a的定位部141b,结合图15,按压部141a设于键槽133a。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按压部141a与限位件143之间存在间隔146(可参考图10),至少部分缓冲件145设于按压部141a和限位件143之间(可参考图11)。用户对按压部141a的按压作用可以通过缓冲件145传导至限位件143,以驱使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移动。同样地,限位件143也可以通过缓冲件145对按压部141a施加抵持力,以使得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按压部141a、定位部141b在外壳110可靠定位。
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挤压缓冲件145,缓冲件145抵持于按压部141a,以使定位部141b限位于键槽133a,即使得按键141与外壳110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可以使得按压部141a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以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整体性。按压部141a在被按压时相对外壳110移动至第二位置,定位部141b与按压部141a同步向凹槽133b所在方向运动,且在按键141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按压部141a挤压缓冲件145并驱使限位件143移动,进而可以在第二位置时使得限位件143与绑带200解除配合,以使绑带200能够从外壳110拆离。同步运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当按压部141a运动时,定位部141b即时跟随按压部141a运动,两者的运动不存在时间差。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平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两面对齐,两面可以均为平面,也可以均为曲面。换言之,平齐的两面可以认为是从同一曲面(或平面)切分而出的两部分。为满足两个可相对运动的部件的表面平齐要求,可以使这两个部件的位置相对固定,再对其中至少一个部件的表面进行加工,从而获得相平齐的两面。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加工成型后盖113的外表面,再将按键141装配于键槽133a,对按键141的暴露于后盖113的端面进行加工,即可实现按压部141a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当然,平齐不应视为严格的限定,应考虑工程误差的存在。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无需挤压缓冲件145以使缓冲件145抵持于按压部141a。缓冲件145可以固定连接于按压部141a和限位件143中的一者,并在第一位置时与另一者之间存在间隔。按键141与外壳110之间可以设置其他弹性件例如弹簧、弹性柱等结构以使得第一位置的按键141与外壳110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使得按压部141a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按压按键141即可通过缓冲件145实现按键141对限位件143的间接挤压,缓冲件145的设置可以避免按键141与限位件143之间的碰撞冲击,从而可以减小按键141与限位件143的磨损,并提升按键141与限位件14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16、图17和图18,按压部141a可以包括键帽141a1和连接于键帽141a1的连接部141a2,连接部141a2可以与键帽141a1一体成型。连接部141a2抵持于缓冲件145,在第一位置时键帽141a1外露于后盖113且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表面平齐。键帽141a1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连接部141a2的横截面积,以便于用户对键帽141a1施加按压力。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及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表面均为曲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及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表面可以均为平面。当然,在键槽133a设置于中框111而不延伸至后盖113的实施方式中,键帽141a1在第一位置时可以外露于中框111并与中框111的表面平齐,以保证后盖113的完整性,进而保证后盖113的结构强度。
定位部141b与键帽141a1及连接部141a2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定位部141b设于键槽133a内,且在第一位置时定位部141b抵持于后盖113,以使键帽141a1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41b、键帽141a1及连接部141a2一体成型。例如,定位部141b可以为从键帽141a1的边缘延伸而出的凸起。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定位部141b抵持于键槽133a的槽壁,从而使得按键141与后盖113的位置相对固定,进而使得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只需使得键槽133a的加工精度及定位部141b的加工精度满足装配精度的要求,即可使得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形成高精度的配合,以满足平齐的要求。例如,按键141的定位部141b可以以后盖113作为装配基准,以缩短装配的尺寸链,减小加工、装配的公差的影响,以使得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的目的易于实现。
参考图19,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41b包括套筒141b1、弹性件141b2及两个顶针141b3,套筒141b1与键帽141a1及连接部141a2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套筒141b1套设弹性件141b2及顶针141b3,其中一个顶针141b3可伸缩地设于套筒141b1的一端并与弹性件141b2的一端抵接,另一个顶针141b3可伸缩地设于套筒141b1的相对的另一端并与弹性件141b2的相对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一位置时两个顶针141b3抵持于后盖113。可以理解的是,顶针141b3设置为1个即可。
结合图20、图21和图22,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将后盖113装配至中框111,通过点胶工艺实现后盖113与中框111的固定连接后,再通过按压顶针141b3,使得顶针141b3相对套筒141b1的收缩,进而将按键141组装至键槽133a内。在该过程中,弹性件141b2被压缩。按键141装入键槽133a后,弹性件141b2释放弹性势能,驱使两个顶针141b3相背移动以伸出套筒141b1,进而将按键141限位于键槽133a,防止按键141脱出键槽133a。上述结构的定位部141b,可以提升按键141与外壳110组装的效率。
继续参考图18,限位件143包括本体1431和连接于本体1431的第二配合部1433。本体1431大致呈矩形块状,至少部分缓冲件145设于本体1431和按键141之间。在第一位置时,第二配合部1433用于与第一配合部220相配合,以使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且本体1431挤压缓冲件145,以使按键141限位于外壳110。进一步,本体1431的相对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配合部1433,绑带200设有两个间隔146设置的第一配合部220,两个第一配合部220之间的宽度不小于本体1431的宽度,两个第一配合部220与两个第二配合部1433一一对应。
参考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20设有第一连接面221和凹陷区223,凹陷区223位于带体210和第一连接面221之间,且第一连接面221、凹陷区223位于第一配合部220的同侧。进一步,两个第一连接面221平齐设置,两个凹陷区223对齐设置。参考图18,第二配合部1433设有用于第一连接面221配合的第二连接面1433a。进一步,两个第二连接面1433a平齐设置,以使得第一配合部220和第二配合部1433能够实现良好的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221和第二连接面1433a均为平面。第一连接面221与第一配合部220的长度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第二连接面1433a与第二方向呈锐角。
本申请以其中一组相对应的第一配合部220和第二配合部1433的配合为例说明绑带200与外壳110的安装过程。参考图8和图9,限位件143相对外壳110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按键141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上,即在第二方向上,第四位置相比第三位置更远离第一位置的按键141。如图8所示,在第三位置时限位件143挤压缓冲件145以使按键141位于第一位置,即在第三位置时限位件143的第二配合部1433可用于与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相配合以实现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在第二位置时按键141挤压缓冲件145以使限位件143位于第四位置,即在第四位置时,如图9所示,限位件143的第二配合部1433可以和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解除配合,以使绑带200能够从外壳110拆离。
参考图23,在第一配合部220沿第一方向装入安装槽133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面221抵持于第二连接面1433a并相对第二连接面1433a移动,第一连接面221对限位件143的作用力在第二方向的分力可以驱使限位件143沿按键141(可参考图15)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也即使得限位件143在第二方向上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
在这一过程中,按键141与外壳110可以不产生相对运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45与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固定连接,缓冲件145不与按键141固定连接但与按键141保持接触。具体地,参考图18,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1431的朝向按键141的一端设有凸台1435,缓冲件145套设凸台1435并与凸台1435连接。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缓冲件145可以恢复形变,按键141不会相对外壳110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限位件143可以均与缓冲件145固定连接。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缓冲件145可以适应性地恢复形变,按键141不会相对外壳110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45也可以与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固定连接,缓冲件145不与限位件143固定连接但与限位件143保持接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按键141与限位件143均与缓冲件145固定连接的方案,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按键141可以被缓冲件145拉动而沿第二方向向键槽133a内缩进。
由于缓冲件145的可变形特性,因此可以容许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与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之间的间隔146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变化,缓冲件145通过变形即可吸收这种间隔146的变化。在缓冲件145连接于按键141和限位件143中的一者的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相互独立,也即按键141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相互独立,只需满足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即可。换言之,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无需严格考虑按键141与限位件143的装配公差,因而可以降低按键141及外壳110的加工精度要求,以提升加工和装配的效率,并提升产品良率。
在缓冲件145固定连接于按键141和限位件143的实施方式中,缓冲件145的可变形特性同样容许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与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之间的间隔146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变化。按键141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仍可以视为相互独立,也即按键141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仍可以视为相互独立,只需满足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即可。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只需使得第一位置时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与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不出现干涉,缓冲件145能够填充连接部141a2与本体1431之间的间隔146,以用于传递挤压力即可。例如,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按键141、限位件143各自独立地组装至外壳110后,选用合适厚度的缓冲件145填充于按键141与限位件143之间的间隔146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缓冲件145不是必须的,间隔146的存在也不是必须的。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键帽141a1和中框111之间可以设置弹性件例如弹簧。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弹簧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以使得按键141可靠地定位于后盖113,并使得键帽141a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抵接于按键141,也即在第一位置时按键141与限位件143之间不存在间隔146。换言之,限位件143在第三位置时,本体1431与连接部141a2之间可以不存在间隔146。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限位件143也可以与按键141之间存在间隔146。换言之,限位件143在第三位置时,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与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之间存在间隔146。按键141被按压而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弹性件的压缩量增大,按键141抵接限位件143并推动限位件143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在释放按键141后,弹性件可以推动按键141从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按键141和外壳110的装配定位、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仍然可以视为相互独立,也即按键141与限位件143不需相互装配并要求高的装配精度。
继续参阅图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20的第一连接面221与凹陷区223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面225,第一过渡面225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在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凹槽133b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面221驱使限位件143移动至第四位置后,第一配合部220可以继续向电子设备100内部移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第一连接面221从第二连接面1433a脱离,限位件143的第二配合部1433抵接于第一过渡面225并相对第一过渡面225移动,直至第二配合部1433从第一过渡面225脱离并进入第一配合部220的凹陷区223,且限位件143可以被驱使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即靠近按键141的方向)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利用凹陷区223对第二配合部1433形成限位作用,以防止绑带200脱出外壳110。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区223的背向第一连接面221的表面为平面且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例如,凹陷区223的背向第一连接面221或者说凹陷区223的朝向带体210的表面可以呈平面状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85度-90度,从而可以实现第二配合部1433对第一配合部220的有效限位,以防止绑带200受拉力时轻易脱出外壳110。
当然,第二配合部1433的背向第二连接面1433a的表面也可以为平面且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例如,第二配合部1433的背向第二连接面1433a的表面也可以呈平面状且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85度-90度,从而可以实现第二配合部1433对第一配合部220的有效限位,以防止绑带200受拉力时轻易脱出外壳110。
第二配合部1433的朝向按键141的一侧可以设置第二过渡面1433b,第二过渡面1433b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面221从第二连接面1433a脱离后,第一配合部220可以抵接于第二过渡面1433b并沿着第二过渡面1433b继续向电子设备100内部移动,直至第一配合部220从第二过渡面1433b脱离。例如,在第一配合部220设有第一过渡面225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面225从第二过渡面1433b脱离后,限位件143可以从第四位置进入凹陷区223并到达第三位置,以实现第一配合部220与第二配合部1433的配合,即将绑带200限位于外壳110。
第一过渡面225设置,可以增强凹陷区223边缘的第一配合部220的结构强度。第二过渡面1433b的设置,可以增强第二连接面1433a的边缘的第二配合部1433的强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渡面225、第二过渡面1433b不是必须存在的。例如,在第一过渡面225和第二过渡面1433b均缺省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面221从第二连接面1433a脱离后,限位件143即可进入第一配合部220的凹陷区223,并与第一配合部220形成限位配合。换言之,第一过渡面225和第二过渡面1433b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缺省。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221与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即第二方向)的夹角、第二连接面1433a与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的夹角相等且约为45度,以使第一连接面221与第二连接面1433a能够形成较好的配合,并使得限位件143的受力情况较好,以推动限位件143顺利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221和第二连接面1433a中的一者为平面即可。平面的设置,可以将绑带200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转化为限位件143沿电子设备100厚度方向(即第二方向)的运动,并使得第一配合部220能够较为容易地推动限位件143相对外壳110在凹槽133b运动,以使用户能够较为便捷地将绑带200安装于外壳110。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面221与第二连接面1433a的配合,只需产生沿第二方向的分力以驱使限位件143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221为平面,第二连接面1433a为弧面或者其他曲面。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20在凹槽133b的运动方向(即第一方向)与第一连接面221呈锐角。或者说,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的运动方向(即第二方向)与第一连接面221呈锐角。
又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面1433a为平面,第一连接面221为弧面或者其他曲面。限位件143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即第二方向)与第二连接面1433a呈锐角。或者说,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20相对外壳110的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与第二连接面1433a呈锐角。
参考图16、图17和图18,用于驱使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复位件147,复位件147连接于外壳110和限位件143中的至少一者,复位件147用于驱使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复位件147为弹性件,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弹性柱等。复位件147的一端连接于本体1431,复位件147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10。在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凹槽133b的过程中,本体1431压缩复位件147,复位件147积蓄弹性势能。在第一过渡面225和第二过渡面1433b存在的情况下,当限位件143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配合部220继续向外壳110内运动一端距离,直至第一过渡面225从第二过渡面1433b脱离,复位件147即可驱使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换言之,当限位件143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配合部220继续向外壳110内运动一端距离,直至凹陷区223移动至限位件143所在位置,复位件147即可驱使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通过凹陷区223对第二配合部1433形成限位。
进一步,参考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133b的槽壁的朝向本体1431的一侧设有限位槽133c,本体1431的一侧设有凸起1437(参考图17),凸起1437至少部分容置于限位槽133c,且限位件143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凸起1437沿限位槽133c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1437间隔设置为两个,限位槽133c对应设置为两个,以使得限位件143能够在凹槽133b平稳地移动。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外壳110的挡板149,挡板149设于凹槽133b并遮挡至少部分限位件143,挡板149开设有用于装入第一配合部220的穿孔149a。挡板149的横截面可以呈跑道形,其上可以开设连接孔及对应于第一配合部220的穿孔149a。连接孔可用于装入螺纹紧固件,以实现挡板149与外壳110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挡板149还可以对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以使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能够平稳地移动。
在第一配合部220安装于外壳110后,带体210位于挡板149的背离限位件143的一侧,穿孔149a能够限制第一配合部220在第二方向的运动。在第一配合部220为两个的实施方式中,穿孔149a的数量与第一配合部220的数量相同,穿孔149a的形状与第一配合部220的形状匹配。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20呈圆柱状,穿孔149a呈圆孔状且圆孔的直径与第一配合部220的直径大致相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20可以呈棱柱状例如三棱柱状或者四棱柱状或者五棱柱等其他形状,穿孔149a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一配合部220的形状匹配,以利于穿孔149a与第一配合部220形成紧密的配合,进而利于可穿戴设备10的防水防尘设计。穿孔149a的设置,还可以对第一配合部220的运动进行导向和限位,防止第一配合部220在凹槽133b的运动产生偏斜,并使第一配合部220能够顺利地推动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运动。
进一步,参考图18,本体1431的背向凸起1437的一侧设有容置槽1431a,在本体1431的背向按键141的一端,容置槽1431a延伸至本体1431的端面,复位件147的一端容置于容置槽1431a。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件147设置为两个,且与容置槽1431a一一对应。凸起1437的设置可以对限位件143在凹槽133b的移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置槽1431a的位置可以和凸起1437的位置对应,即本体1431在容置槽1431a所在处厚度较厚,这种设置既能利用凸起1437与凹槽133b的配合实现限位件143的导向和限位,又能提升容置槽1431a处的本体1431的结构强度,以提升复位件147与本体1431的连接结构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利用限位槽133c与凸起1437的滑动配合实现限位件143在第三位置的定位。也即是说,当限位件143相对壳体处于第三位置时,限位槽133c的槽壁将限位件143可靠地限定在第三位置。这种实施方式即可实现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定位,且限位件143与外壳110满足装配精度要求即可,无需考虑限位件143与按键141的装配。例如,在第一位置的限位件143的本体1431与按键141的连接部141a2之间存在间隔146的实施方式中,按键141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装配尺寸链之间的相互独立较容易实现。
参考图2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复位件147可以包括第一磁铁1471和第二磁铁1473,第一磁铁1471连接于限位件143,第二磁铁1473连接于外壳110。在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安装槽133的过程中,第一磁铁1471和第二磁铁1473相互靠近并产生磁斥力。当限位件143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一配合部220继续向外壳110内运动,直至凹陷区223移动至第二配合部1433所在位置,第一磁铁1471和第二磁铁1473之间的磁斥力即可驱使限位件143移动至第三位置,进而通过凹陷区223对第二配合部1433形成限位。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设置凸起1437和限位槽133c以实现限位件143在外壳110的导向和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可以视为按键141在运动过程中的极限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可以视为限位件143在运动过程中的极限位置。这些位置的引入仅是为了作为运动参考,以清楚地说明在绑带200安装于外壳110的过程中,按键141、第一配合部220、限位件143与外壳110的相对位置,这些位置可以不是唯一确定的。例如,在考虑工程误差的情况下,这些位置在外壳110上应该处于一个合适的区域内,不应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严格限定。
例如,在绑带200未安装于电子设备100,或者绑带200已安装于电子设备100并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按键141位于第一位置。正常情况下,按键141不能再沿第二方向向电子设备100外移动。又如,外壳110可以设置限位结构,在第二位置时按键141与限位结构抵接。正常情况下,按键141不能继续沿第二方向向电子设备100内移动,从而防止按键141被过度按压而造成结构损坏。外壳110可以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时按键141与限位结构抵接,即可实现确定上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确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按键14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这种外观特性即可用于确定按键141的第一位置。又如,按键141被按压以使绑带200能够从外壳110拆卸时,即可认为按键141位于第二位置。
同理,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也可以多种方式来确定。例如,在绑带200未安装于电子设备100,或者绑带200已安装于电子设备100并可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限位件143位于第三位置。正常情况下,按键141不能再沿第二方向向靠近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限位件143在第二方向的另一个运动的极限位置即是第四位置。假想限位件143在第四位置相对外壳110的位置固定,则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能够顺畅地进出凹槽133b。又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用限位件143的凸起1437和限位槽133c的配合也可确定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以下进一步对本实施方式的绑带200与外壳110的拆装过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4,在绑带200未安装至外壳110之前,按键141位于第一位置,限位件143位于第三位置。连接于限位件143的复位件147处于压缩状态,以通过缓冲件145对按键141施加抵持力,进而使得按键141可靠地定位在第一位置,以实现按键141的外露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从而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特性。
参考图15,在绑带200装入外壳110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20通过第一连接面221和第二连接面1433a的相互作用推动限位件143从第三位置沿第二方向向第四位置(即远离按键141的方向)运动。按键141可以保持在第一位置,亦可以在缓冲件145的带动下向外壳110内缩进。
当第一配合部220推动限位件143到达第四位置时,限位件143不再继续向远离按键141的方向移动。在第一过渡面225或者第二过渡面1433b存在的情况下,第一配合部220可以继续向凹槽133b内运动,第一连接面221从第二连接面1433a脱离后,第一配合部220在第二方向对第二配合部1433形成限位作用,限位件143可以保持在第四位置。当限位件143自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时,连接于限位件143的复位件147由一种压缩状态变成压缩量更大的另一状态进而积蓄弹性势能。
当第一配合部220继续向凹槽133b内运动至第一过渡面225从第二过渡面1433b脱离时,或者说第一配合部220的凹陷区223移动至限位件143的第二配合部1433所在位置时,复位件147即可释放弹性势能,并驱动限位件143沿第二方向的反向进入凹陷区223内,限位件143即可回复至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时第一配合部220与第二配合部1433相配合,第二配合部1433与凹陷区223的限位配合即可限制绑带200脱出外壳110。限位件143在第三位置时,复位件147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以通过缓冲件145对按键141施加抵持力,以使按键141可靠地定位在第一位置,进而实现按键141的外露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端面平齐。
在拆卸绑带200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按压键帽141a1,以驱使键帽141a1从第一位置向电子设备100内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按键1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按键141通过缓冲件145驱使限位件143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连接于限位件143的复位件147被进一步压缩。限位件143在第四位置时,第二配合部1433从第一配合部220的凹陷区223脱离,第一配合部220与第二配合部1433即解除配合,此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拉伸绑带200,绑带200即可从外壳110拆离。
绑带200从外壳110拆离后,按键141被释放,连接于限位件143的复位件147可以驱使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并通过缓冲件145对按键141施加抵持力,以使按键141从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按键141在第一位置时,复位件147的压缩作用力仍然可以通过限位件143及缓冲件145作用于按键141,以使按键141在第一位置与后盖113实现可靠地定位,进而使得按键141的外露于后盖113的端面与键槽133a处的后盖113的表面保持平齐。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221和第二连接面1433a的设置不是必须的。参考图25和图26,在绑带200未装入外壳110时,用户可以按压按键141,以通过按键141驱使限位件143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进而使得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可以顺利地装入凹槽133b。在绑带200的第一配合部220装入凹槽133b后,释放按键141,微调第一配合部220的位置,限位件143即可在复位件147的作用下推动限位件143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进而通过凹陷区223对第二配合部1433形成限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6)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安装绑带,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安装槽;
按键,设于所述安装槽;及
限位件,设于所述安装槽;
所述按键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按键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所述限位件用于在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绑带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
所述按键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所述按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按键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在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绑带解除配合,以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外壳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缓冲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间隔内;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键与所述外壳的位置相对固定;在所述按键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按键挤压所述缓冲件并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按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包括相连通的键槽和凹槽,所述按键设于所述键槽,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凹槽,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键外露于所述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中框和连接于所述中框的后盖,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外表面,所述中框围设于所述后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边缘,所述中框与所述后盖围合形成所述键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按压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键槽内;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外露于所述后盖且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后盖以限制所述按键在所述后盖的运动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包括键帽和连接于所述键帽的连接部,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定位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键帽的外露于所述后盖的端面与所述键槽处的所述后盖的表面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套筒、弹性件及顶针,所述套筒与所述键帽及所述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顶针,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顶针抵持于所述后盖。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带体和连接于所述带体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带体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配合部,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本体和所述按键之间;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本体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按键限位于所述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相对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绑带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在第一位置时,两个所述第一配合部与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挡板,所述挡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遮挡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所述挡板开设有用于装入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穿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为硅胶件,橡胶件及塑胶件中的一种,所述本体的朝向所述按键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缓冲件套设所述凸台并与所述凸台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设有第二连接面,所述限位件相对所述外壳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第四位置相比第三位置更远离第一位置的所述按键;在第三位置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按键位于第一位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按键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并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面移动,以驱使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呈锐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外壳和所述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复位件用于驱使所述限位件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凹陷区,所述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带体之间,且所述凹陷区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侧;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本体压缩所述弹性件;当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部继续向所述外壳内运动,直至所述凹陷区移动至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限位件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通过所述凹陷区对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限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的朝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至少部分容置于限位槽,且所述限位件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凸起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容置槽,在所述本体的背向所述按键的一端,所述容置槽延伸至所述本体的端面,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连接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二磁铁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凹陷区,所述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带体之间,且所述凹陷区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侧;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安装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靠近并产生磁斥力;当所述限位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部继续向所述外壳内运动,直至所述凹陷区移动至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通过所述凹陷区对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限位。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用于安装绑带,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开设有相连通的键槽和凹槽;
按键,包括按压部和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键槽;及
限位件,设于所述凹槽,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外壳的装配定位、所述按键与所述外壳的装配定位相互独立;
所述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绑带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外壳,以使所述按键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按压部在被按压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且所述按压部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绑带解除配合,并使所述绑带能够从所述外壳拆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按压部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隔;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缓冲件,至少部分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间隔内;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外壳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按压部在被按压时挤压所述缓冲件并驱使所述限位件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所述限位件挤压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抵持于所述按压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中框和连接于所述中框的后盖,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外表面,所述中框围设于所述后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外露于所述后盖。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键槽延伸至所述后盖的边缘,所述中框与所述后盖围合形成所述键槽。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按压部的外露于所述后盖的端面与所述键槽处的所述后盖的表面平齐。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套筒、弹性件及两个顶针,所述套筒连接于所述按压部,所述套筒套设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顶针,其中一个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另一个所述顶针可伸缩地设于所述套筒的相对的另一端并与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时,两个所述顶针抵持于所述后盖。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按压部一体成型。
30.根据权利要求23-2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带体和连接于所述带体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于所述带体的一端;所述限位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第二配合部,所述本体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形成所述间隔;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后,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绑带限位于所述外壳,所述本体挤压所述缓冲件,以使所述定位部抵持于所述外壳。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设有第二连接面;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面并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面移动,且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配合部驱使所述限位件向远离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在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上,所述限位件被驱使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相配合。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按键相对所述外壳的移动方向呈锐角。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外壳和所述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复位件用于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件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本体压缩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连接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二磁铁连接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配合部装入所述凹槽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相互靠近并产生磁斥力;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二配合部脱离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斥力驱使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按键的方向移动。
36.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绑带和权利要求1-3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
CN202120140667.7U 2021-01-19 2021-01-19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4151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0667.7U CN214151402U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PCT/CN2021/136621 WO2022156415A1 (zh) 2021-01-19 2021-12-09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US18/344,287 US20230337789A1 (en) 2021-01-19 2023-06-29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0667.7U CN214151402U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1402U true CN214151402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49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40667.7U Active CN214151402U (zh) 2021-01-19 2021-01-19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140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56415A1 (zh) * 2021-01-19 2022-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N114826312A (zh) * 2021-01-19 2022-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56415A1 (zh) * 2021-01-19 2022-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以及电子设备
CN114826312A (zh) * 2021-01-19 2022-07-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51402U (zh)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113907496B (zh) 可穿戴设备
CN113229578B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1608393U (zh) 可穿戴设备、电子设备及绑带
CN214205515U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2163894U (zh) 电子设备
CN110897279A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US20230337789A1 (en)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90417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08835780B (zh) 一种智能手环
CN114451643B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WO2021169702A1 (zh)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2368502U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114826312A (zh)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1726432B (zh) 固定装置以及固定装置组件与电子设备
CN115137134A (zh) 锁合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215685298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主机
CN219556519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4052352B (zh)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1184322A (zh) 可拆卸式手表及电子系统
CN221241893U (zh) 一种表带快拆头、表带和手表
CN209788698U (zh) 一种卡合机构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3995209A (zh)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5174002U (zh) 连接头、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