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2019U -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 Google Patents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2019U
CN218932019U CN202222370718.2U CN202222370718U CN218932019U CN 218932019 U CN218932019 U CN 218932019U CN 202222370718 U CN202222370718 U CN 202222370718U CN 218932019 U CN218932019 U CN 218932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
thermoplastic resin
cov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707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羽野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noco Packa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sonac Packa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370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3941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esonac Packa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sonac Packag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2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2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提供层叠材料,其为从外侧起依次层叠有保护层、印刷层、由金属箔形成的阻隔层、及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热封层的盖用层叠材料,即使对保护层施加某种外力、或者在保护层表面产生强摩擦,也不会产生印刷层的剥离、脱落、偏离等问题。在前述盖用层叠材料(1)中,在印刷层(12)与阻隔层(14)之间设置底涂层(13),且使保护层(11)、印刷层(12)及底涂层(13)各自由包含热塑性树脂及有机溶剂的组合物构成,并且,使形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高于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Description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盖用层叠材料、及由该层叠材料形成的盖、以及用前述盖将收纳有内容物的容器进行热封缄而成的包装体。作为内容物,例如,可举出液状或固体状的食品或者医药品这样的可口服摄取的制品。
背景技术
以往,就食品、医药品等而言,在收纳于由合成树脂、金属、纸等形成的成型容器中后,用具有热熔接性的盖将该成型容器的开口热封,作为密封状态的包装体在市场上流通,陈列于店面。
出于保护内容物免受光、气体、水分等的影响的目的,前述盖有时由各种金属层压包装材料制作。该金属层压包装材料是在厚度中间存在有由金属箔形成的阻隔层的层叠材料,形成最内表面的热封层由热熔接性树脂膜、热熔粘接剂形成。
就前述盖而言,出于显示内容物的商品名、成分等信息或者标示条形码、图案等的目的,有时在阻隔层的外侧设置由印刷油墨形成的印刷层。为了实现印刷信息的保持,有时在印刷层的表面层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树脂膜作为保护层、或者如专利文献1~3所示形成由各种涂覆剂形成的罩光涂料层(overprint coat layer)。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10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622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20638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包装体从工厂经仓库、销售店被运送到消费者处,由于搬运时或运送时的振动、操作时的不得当等,有时在盖的表面接触某些物体而产生摩擦,或施加冲击。此时,由于这样的外力的作用,有时印刷层与保护层一起剥离,或者从阻隔层脱落,或者在印刷面产生偏离。在盖为例如图3(a)所示这样的帽状的情况下,这样的问题尤其容易在主体部的周围、裙部的边缘等周缘部发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将提供下述层叠材料设定为主要课题,所述层叠材料是从外侧起依次层叠有保护层、印刷层、由金属箔形成的阻隔层、及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热封层的盖用层叠材料,具有即使对保护层表面施加某种外力、或者产生强摩擦,也不会产生印刷层的剥离、脱落、偏离等问题的性能(以下,有时称为印刷层耐性。)。另外,作为进一步的课题,设定提供由这样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的盖、及以该盖为要素的包装体。
于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反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i)为从外侧起依次层叠有保护层、印刷层、由金属箔形成的阻隔层、及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热封层的盖用层叠材料,在印刷层与阻隔层之间设置底涂层(锚涂层),并且(ii)使保护层、印刷层及底涂层各自由包含热塑性树脂及有机溶剂的组合物构成,并且,(iii)使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高于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可得到能够解决前述课题的盖用层叠材料及盖、以及包装体,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即,本实用新型涉及如下述1)~14)所示的盖用层叠材料、及由该层叠材料得到的盖、以及以该盖为要素的包装体。
1)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为用于制作下述盖的盖用层叠材料,所述盖以将收纳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覆盖的方式,与该开口的周缘部热熔接,所述盖用层叠材料从外侧起依次至少具备:
保护层,其由包含热塑性树脂和有机溶剂的外涂剂形成;
印刷层,其由包含热塑性树脂、有机溶剂和着色材料的印刷油墨形成;
底涂层,其由包含热塑性树脂和有机溶剂的锚涂剂形成;
阻隔层,其由金属箔形成;和
热封层,其由热熔接性树脂形成,
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两者低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2)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以上,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100℃,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100℃。
3)如1)或2)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这两者低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130℃以上,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于130℃,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于130℃。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将保护层、印刷层及底涂层的总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保护层的厚度率为34%~85%,印刷层的厚度率为7%~33%,底涂层的厚度率为8%~33%。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与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相同或为同一种类。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为纤维素系热塑性树脂,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
8)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阻隔层与热封层之间,存在有由锚涂剂形成的内侧底涂层及/或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缓冲层。
9)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热封层由热熔粘接剂形成。
10)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热封层从外侧起依次包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基材层、和由热熔接性树脂膜形成的热封层。
11)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热封层的最内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由多个独立的凸部构成的压花图案。
12)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基于气相色谱标准试验法的有机溶剂的残留量的测定值小于5mg/m2,所述气相色谱标准试验法遵照软包装卫生协议会编辑的、与软包装材料的制造有关的管理设备手册。
13)盖,其特征在于,由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
14)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在收纳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周缘部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使13)的盖热熔接而得到的。
实用新型的效果
1)的盖用层叠材料的特征在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两者。即,与印刷层和底涂层相比,保护层相对地硬。因此,即使在保护层的最外表面与某种物体接触而产生强摩擦、或者施加某种冲击等而外力发生作用,保护层自身也不发生剥离、脱落等涂膜缺陷。另外,作用于保护层的外力传递至该层内侧的印刷层、接着传递至底涂层,但由于与保护层相比印刷层和底涂层相对而言为软质,因此在两层中该外力被缓和。此外,底涂层不像印刷层那样包含印刷油墨,因此,与构成阻隔层的金属箔的密合性优异。认为通过以上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不易在印刷层中发生剥离、脱落、偏离等问题,因此获得优异的印刷层耐性。
就2)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的盖用层叠材料中,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被设定为100℃以上的较高温度,并且,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两玻璃化转变温度均被设定为低于100℃,因此印刷层耐性更加良好。
3)的盖用层叠材料的特征在于,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这两者。即,与印刷层和底涂层相比,保护层相对而言为硬质。因此,即使在保护层的最外表面与某种物体接触而产生强摩擦、或者施加某种冲击等而外力发生作用,保护层自身也不发生剥离、脱落等涂膜缺陷。另外,作用于保护层的外力传递至该层内侧的印刷层、接着传递至底涂层,但由于与保护层相比,印刷层和底涂层相对而言为软质,因此在两层中该外力被缓和。通过以上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不易在印刷层中发生剥离、脱落、偏离等问题,因此获得优异的印刷层耐性。
就4)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被设定为130℃以上的高温,并且,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两熔点被设定为低于130℃,因此印刷层耐性更加良好。
就5)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保护层、印刷层及底涂层的厚度率被限定为规定范围,因此印刷层耐性更加良好。
就6)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印刷层和底涂层两者由相同或同一种类的热塑性树脂构成,两层的密合力提高,因此印刷层耐性进一步良好。另外,由于两层的密合性高,因此,将由该层叠材料形成的盖与容器的开口的周缘部热熔接时,可避免因盖的最外层的保护层附着于密封盘而连同容器一起抬起从而产生密封不良、生产线故障,热封精度及热封强度也优异(以下,将该效果简称为热封性。),并且能够避免因盖抬起时的外力而导致印刷层剥离。
就7)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为例如硝化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因此保护层的强度、耐擦伤性良好,并且耐水性特别优异。另一方面,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和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均为聚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合成树脂系树脂,两层的密合力提高。因此,7)的盖用层叠材料即使在置于高湿度环境下的情况下、或水与保护层接触的情况下,印刷层耐性也良好。
8)的盖用层叠材料的特征在于,在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的阻隔层的下表面侧,存在有由锚涂剂形成的内侧底涂层及/或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缓冲层,若设置内侧底涂层,则阻隔层与热封层的密合力提高,若设置缓冲层,则即使对保护层表面作用前述外力,该力也在该缓冲层中被缓和。因此,由于8)的盖用层叠材料具备该内侧底涂层及该缓冲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因此,印刷层耐性提高。尤其是若设置缓冲层,则由8)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的盖的撕裂强度提高,因此例如可确保吸管刺穿耐性(日文:ストロー突き刺し耐性)。
就9)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热封层由热熔粘接剂形成,印刷层耐性、热封性良好。
就10)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在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热封层从外侧起依次由基材层(其由合成树脂形成)和热封层(其由热熔接性树脂膜形成)这独立的二层构成,因此印刷层耐性、热封性良好,并且发挥如下所述的耐内压裂纹性。即,对于用由一般的金属层压包装材料形成的盖进行热封缄而成的包装体而言,以将多个进行包装(packing)的状态长距离运输时,有可能在形成盖的阻隔层的金属箔中产生细小的裂纹、裂缝等。其原因尚不明确,但若处于这样的捆扎状态的包装体在运输期间暴露于长时间的振动中,则特别是在左右摇晃时,会相互碰撞或压迫。此时,在各包装体中,内压增减,盖反复膨胀和收缩。这样,反复应力持续地施加在盖上,因此,形成阻隔层的金属箔发生循环疲劳。结果,认为在金属箔中产生细小的裂纹、裂缝等。关于这一点,如前文所述,10)的盖用层叠材料的热封层由基材层和热熔接性树脂膜层构成,因此由该层叠材料形成的盖中不会产生这样的裂纹、裂缝等(以下,将该效果称为耐内压裂纹性。)。
11)的盖用层叠材料的特征在于,在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中,在热封层的最内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由多个独立的凸部构成的压花图案,基于该特征,由该盖用层叠材料形成的盖获得下文所述的平坦性及耐内压密封性。即,若利用由该盖用层叠材料形成的盖对包含内容物的容器进行热封缄,则处于该容器的非收纳部中的气体从由压花图案的间隔形成的间隙中通过而向该容器的外部逸出,结果,热封缄后的包装体能够保持该盖的平坦性。
另外,以由11)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的盖为要素的包装体的内容物为例如乳酸菌饮料等发酵食品、或者含有醇的物品时,该包装体的内压会因使用环境而逐渐上升,但由于该盖的平坦性良好,因此,也不会随着所谓的密封后退而从容器的开口周缘部的内侧发生内部剥离、或者破裂(以下,将该效果称为耐内压密封性。)。
12)的盖用层叠材料为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且由规定步骤测得的有机溶剂的残留量被限制为小于5mg/m2,因此气味非常小(以下,有时称为低气味性。),内容物为食品的情况下,在卫生方面特别优选。
13)的盖由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在包装体中,根据由哪种盖用层叠材料形成,获得与该层叠材料同样的效果(印刷层耐性、热封性、吸管刺穿耐性、耐内压密封性、耐内压裂纹性、低气味性等)。
14)的包装体为利用13)的盖将包含内容物的容器进行热封缄而得的密封体,对于该盖,获得与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相同的作用效果(印刷层耐性、热封性、吸管刺穿耐性、耐内压密封性、耐内压裂纹性、低气味性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盖用层叠材料(无压花图案,有压花图案)的垂直截面图。
[图2]为压花图案的俯视图及立体图。
[图3]为盖的立体图、及包装体的截面图。
[图4]为盖用层叠材料的印刷层耐性的评价装置示意图。
[图5]为包装体中的盖的印刷层耐性的评价装置示意图、以及该盖的耐内压裂纹性的评价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用层叠材料:11-保护层、12-印刷层、13-底涂层、14-阻隔层、15-内侧底涂层、16-缓冲层、17-热封层、17a-基材层、17b-热封层、18-压花图案、18a-凸部、18b-间隔、18c-基底面
2-盖:2a-主体部、2b-裙部
3-容器:31-开口周缘部
C-内容物
4-包装体
5-滑动装置、6-振荡装置、7-振荡装置
D1-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外侧
D2-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内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其技术范围不受这些附图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1从外侧起依次至少具有保护层11、印刷层12、底涂层13、阻隔层14、及热封层17。将盖用层叠材料1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得的制品为本实用新型的盖2,利用该盖2将包含内容物C的容器3进行热封缄而得的制品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装体4。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1的垂直截面。
图1(a)的盖用层叠材料1为从外侧起依次层叠保护层11、印刷层12、底涂层13、阻隔层14、内侧底涂层15、缓冲层16、及热封层17而成的复合材料。在该复合材料中,使印刷层12为断续层,保护层11与底涂层13部分地密合。可以省略内侧底涂层15及缓冲层16中的一者或两者。
图1(b)的盖用层叠材料1是在图1(a)的盖用层叠材料1中,使印刷层12为连续层并且由基材层17a和热封层17b这二层构成热封层17的方式。
图1(c)的盖用层叠材料1是在图1(b)的盖用层叠材料1中省略内侧底涂层15和缓冲层16这两者的方式。
图1(d)、图1(e)及图1(f)是在图1(c)的盖用层叠材料1中在热封层17的最内表面形成有压花图案18的层叠材料的截面图。
图2表示盖用层叠材料1的压花图案。图2(a)、图2(b)及图2(c)均为压花图案18的俯视图,图2(d)为与图2(b)的压花图案对应的立体图。详细内容如后文所述。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盖2及包装体4。图3(a)的盖2为帽状,由大致水平的圆形的主体部2a、和从主体部2a的周缘呈垂下状延伸的裙部2b构成。就图3(b)的包装体4而言,盖2为帽状,并且包含内容物C的容器3为瓶状。该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由具有显著宽度的圆管立起状的轮缘构成。就图3(c)的包装体4而言,盖2为片状,并且包含内容物C的容器3为杯状。该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由具有显著宽度的圆环水平状的凸缘构成。
图5为包装体4中的盖2的评价装置的概念图,图5(a)以印刷层耐性为评价对象,图5(b)以耐内压裂纹性为评价对象。各图中,上箭头D1的方向相当于“外侧”,是指由盖用层叠材料1形成的盖2的保护层11侧的方向。另外,下箭头D2的方向相当于“内侧”,是指该盖2的热封层17侧且是面向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的一侧。
<盖用层叠材料1>
本说明书中,“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遵照JISK7121:2012的测定值,“熔点”是指遵照JIS K0064:1992的测定值。
<保护层11、印刷层12、底涂层13的热物性关系>
就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1而言,从印刷层耐性的观点考虑,使构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2(℃)低于构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1(℃),并且,使构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3(℃)也低于构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1(℃)。即,Tg 11(℃)>Tg 12(℃)并且Tg 11(℃)>Tg 13(℃)的关系成立。在上述关系下,与印刷层12和底涂层13相比,保护层11相对地较硬。因此,即使对保护层11的最外表面施加某种外力,保护层11自身也不易发生脱落、剥离等涂膜缺陷。另外,虽然这样的外力传递至印刷层12、接着传递至底涂层13,但是由于两层相对地较柔软,因此在两层中这样的外力被缓和。结果认为,印刷层12中不会发生剥离、脱落、偏离等缺陷。为了使印刷层耐性更合适,优选使Tg 11(℃)为100℃以上、同时Tg12(℃)低于100℃、并且Tg 13(℃)也低于100℃。更优选地可以使Tg 11(℃)可以为120℃~180℃、同时Tg 12(℃)为-30℃~80℃、并且Tg 13(℃)为-30℃~80℃。
就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1而言,从相同的印刷层耐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构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Tm 12(℃)低于构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Tm 11(℃),并且使构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Tm 13(℃)也低于构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Tm 11(℃)。即,Tm 11(℃)>Tm 12(℃)并且Tm 11(℃)>Tm 13(℃)的关系成立。在该关系下,与印刷层12和底涂层13相比,保护层11相对地较硬。因此,即使对保护层11的最外表面施加某种外力,保护层11自身也不易发生脱落、剥离等涂膜缺陷。另外,虽然这样的外力传递至印刷层12、接着传递至底涂层13,但两层相对地较柔软,因此在两层中,这样的外力被缓和。结果认为,印刷层12中不会发生剥离、脱落、偏离等缺陷。为了使印刷层耐性更合适,优选使Tm 11(℃)为130℃以上、同时Tm 12(℃)低于130℃、并且Tm 13(℃)也低于130℃。更优选地,可以使Tm 11(℃)为150℃~220℃、同时Tm 12(℃)为60℃~120℃、并且Tm 13(℃)为60℃~120℃。
保护层11为构成盖用层叠材料1的最外表面的层,并且也是提高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强度、耐久性、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等的层,由能够发挥这样的功能的各种已知的外涂剂构成。
外涂剂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有机溶剂的组合物,可以包含后述的添加剂。其中,不包含后述的着色材料。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利用各种已知的树脂,可举出合成树脂系的树脂和天然树脂系的树脂。
作为天然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虫胶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从保护层的强度、耐擦伤性、耐水性的方面考虑,后者是优选的。作为纤维素系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示例硝化纤维素、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苄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甲基纤维素等。
作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
氯化聚烯烃(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酯(不饱和共聚聚酯、饱和共聚聚酯等)等。
作为有机溶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已知的溶剂,例如,可举出甲苯、二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乙醇及异丙醇等(以下,称为有机溶剂时同样。)。
保护层11可利用棒涂机印刷、凹版印刷、胶版印刷、柔版印刷等已知的印刷法形成,可以为单涂(single coat),也可以为多涂(multi coat)。
印刷层12是介于保护层11与底涂层13之间的层,形成文字、图形、标记,对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提供包装体4的内容物C的信息、外观设计。印刷层12由各种已知的印刷油墨构成。印刷油墨是使着色材料溶解或分散于包含热塑性树脂和有机溶剂的载体(vehicle)中而成的组合物,可以包含前述添加剂。热塑性树脂只要能够作为印刷油墨用的粘结剂树脂使用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利用各种已知的树脂,可举出合成树脂系的树脂和天然树脂系的树脂。
作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氯化聚烯烃(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酯(不饱和共聚聚酯、饱和共聚聚酯等)等。
作为天然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虫胶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作为纤维素系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示例硝化纤维素、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苄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甲基纤维素等。
作为着色材料,可举出颜料及/或染料。作为颜料,例如可举出二氧化钛、锌白、铝钡白(gloss white)、珍珠岩、碳酸钡、碳酸钙、沉降性二氧化硅、气溶胶、滑石、矾土白、云母、合成硅酸钙、碳酸镁、碳酸钡、炭黑、磁铁矿及氧化铁红等有机系或无机系的颜料。需要说明的是,颜料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平均一次粒径通常为0.1~5μm、优选0.5~3μm即可。另一方面,作为染料,例如可举出蒽醌系染料、偶氮系染料及喹啉系染料等。着色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0.5~40重量%、优选2~10重量%即可。
印刷层12可利用棒涂机印刷、凹版印刷、胶版印刷及柔版印刷等已知的印刷法形成,可以为单色印刷,也可以为多色印刷。
底涂层13是用于使保护层11及印刷层12、或者仅使印刷层12与阻隔层14的外侧表面密合的层,可以由能够发挥该功能的各种已知的锚涂剂(以下,有时称为外侧锚涂剂。)构成。外侧锚涂剂包含热塑性树脂和有机溶剂作为载体,也可以包含前述添加剂。其中,不包含前述的着色材料。因此,底涂层13与构成阻隔层14的金属箔的密合性优异。热塑性树脂只要为能够发挥底涂层13的前述功能的树脂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已知的树脂,可以使用合成树脂系的树脂和天然树脂系的树脂。
作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氯化聚烯烃(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聚酰胺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酯(不饱和共聚聚酯、饱和共聚聚酯等)等。
作为天然树脂系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虫胶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作为后者,例如可示例硝化纤维素、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苄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甲基纤维素等。
底涂层13可利用棒涂机印刷、凹版印刷、胶版印刷及柔版印刷等已知的印刷法形成,可以为单色印刷,也可以单涂,也可以为多涂。
出于提高保护层11、印刷层12及底涂层13各层的功能的目的,可根据需要在外涂剂、印刷油墨及外侧锚涂剂中各自包含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举出各种已知的固化剂、固化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及硅烷偶联剂等(以下,称为添加剂时同样。)。作为固化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已知的固化剂,例如,可举出三聚氰胺系固化剂、环氧系固化剂、异氰酸酯系固化剂及环氧三聚氰胺系固化剂等。作为固化催化剂,例如,可举出羧酸金属盐系催化剂、有机锡系催化剂、胺系催化剂等。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举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关于增塑剂,作为多羧酸烷基酯,例如可举出己二酸烷基酯、邻苯二甲酸烷基酯、磷酸烷基酯及偏苯三酸烷基酯等。关于硅烷偶联剂,作为烷氧基硅烷类,例如可举出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添加剂可以组合相同或者同一种类或不同种类的物质。
保护层11、印刷层12及底涂层13的厚度均没有特别限定,从印刷层耐性的观点考虑,在将全部层的总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通常,优选使保护层11的厚度率为34%~85%、印刷层12的厚度率为7%~33%、底涂层13的厚度率为8%~33%,更优选依次为72%~85%、7%~9%、及8%~19%。
保护层11、印刷层12及底涂层13的具体厚度均没有特别限定,从相同的印刷层耐性的观点考虑,通常,优选使保护层11的厚度为0.5μm~30μm、印刷层12的厚度为0.5μm~4μm、底涂层13的厚度为0.5μm~7μm,更优选依次为5μm~20μm、0.5μm~2μm及0.5μm~5μm。
在盖用层叠材料1中,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与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相同或为同一种类的情况下,两层的密合性提高,印刷层耐性提高,故优选。具体而言,可举出利用前述纤维素系的树脂将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和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统一,或者利用前述合成树脂系的树脂将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和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统一的方式,从印刷层耐性的方面考虑,优选后一方式。
另外,在盖用层叠材料1中,在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以及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这两者、与形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为不同种类的组合中,印刷层耐性进一步提高,故优选。具体而言,可举出下述方式:形成保护层11的热塑性树脂为纤维素系热塑性树脂,另一方面,形成印刷层12的热塑性树脂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并且形成底涂层13的热塑性树脂也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
阻隔层14是用于保护收纳于包装体4的内容物C免受气体、水蒸气、光等的影响的层,由金属箔形成。金属箔的物性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断裂时的拉伸强度为20~200MPa、并且断裂时的总伸长率为5~50%时,盖用层叠材料1的强度提高,在包装体4的开封时盖2不易破裂。另外,由于在形成阻隔层14的金属箔中不产生裂缝,因此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也变得良好。拉伸强度和总伸长率均为基于由JIS Z2241规定的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的测定值。
作为金属箔,例如,可举出铝箔、铁箔、不锈钢箔、铜箔及镍箔等,其中,考虑到阻隔功能、成型性及成本等时,铝箔是优选的。此处,“铝箔”是指“纯铝箔”或“铝合金箔”。作为纯铝箔,尤其优选纯度为99.0质量%以上的纯铝箔。作为铝合金箔,优选Al-Fe系铝合金箔,从盖2的成型性的方面考虑,尤其优选下述铝合金箔:含有0.7~1.3质量%的Fe及0.05~0.3质量%的Si,并且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箔;含有1.2~1.7质量%的Fe及0.15质量%以下的Si,并且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箔。铝箔为软质材料(O材)及硬质材料(H材)中的任一者即可。其中,从成型性的方面考虑,由JIS H4160规定的1000系铝箔的O材、8000系铝箔的O材是优选的。具体而言,A1N30H-O、A8021H-O及A8079H-O是优选的。
金属箔可以在单面或两面形成由各种已知的化学转化处理液构成的易粘接层。作为化学转化处理液,例如,可举出包含磷酸、铬系化合物、和氟系化合物及/或粘结剂树脂的水-醇溶液。分别地,作为铬系化合物,可示例铬酸及/或铬(III)盐,作为氟系化合物,可示例氟化物的金属盐及/或氟化物的非金属盐,作为粘结剂树脂,可示例选自由丙烯酸系树脂、壳聚糖衍生物树脂及酚醛系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就化学转化处理液的涂布量而言,以金属箔的单面计,铬附着量通常在0.1~50mg/m2的范围内即可。
阻隔层1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考虑到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强度、耐候性时,可优选为5μm~80μm、更优选20μm~35μm。为该厚度的情况下,使盖2与容器3热熔接时使用的热封机的热、使用高频感应加热密封时金属箔产生的热容易传导至热封层17,因此,从生产率的方面考虑也是优选的。
内侧底涂层15是出于使阻隔层14、与缓冲层16及/或热封层17密合、防止两层间的分层等的目的而利用的任意的层,可以由能够发挥该功能的各种已知的锚涂剂(以下,有时称为内侧锚涂剂。)构成。
作为内侧锚涂剂,可举出环氧树脂系、氯化聚烯烃系、聚酰胺树脂系、丙烯酸树脂系、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及聚酯(不饱和共聚聚酯、饱和共聚聚酯等)系、以及聚氨酯树脂系的锚涂剂,在将盖2用作食品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尤其可使用无溶剂型的内侧锚涂剂。这些之中,聚氨酯树脂系的内侧锚涂剂与金属箔的密合性良好,并且能够形成柔软性高的内侧底涂层15,发挥出将施加至保护层11的最外表面的外力缓和的作用,因此从印刷层耐性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作为聚氨酯树脂系的锚涂剂,优选二液固化型聚醚-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及/或二液固化型聚酯-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两者均包含主剂和固化剂,作为主剂,可举出各种已知的聚醚多元醇及/或聚酯多元醇。作为固化剂,可以使用异氰酸酯系固化剂,例如可举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及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异氰脲酸酯体、缩二脲体及加合物等)这样的多异氰酸酯。
内侧底涂层15可利用棒涂机印刷、凹版印刷、胶版印刷及柔版印刷等已知的印刷法形成,可以为单涂,也可以为多涂。
内侧底涂层15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考虑到上述防分层作用、印刷层耐性等,通常为0.5μm~7μm左右即可,优选为0.5μm~5μm左右。
缓冲层16具有通过其缓冲作用来提高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印刷层耐性、耐内压密封性、耐内压裂纹性等的功能。另外,通过设置缓冲层16,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撕裂强度提高,因此例如可确保吸管刺穿耐性。
缓冲层16优选由各种已知的聚烯烃构成,可以为膜的形态(拉伸或未拉伸),也可以为挤出层的形态。
作为聚烯烃,可示例均聚丙烯(hPP)、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rPP)、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bPP)、聚乙烯(PE)。另外,作为聚乙烯,可示例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这些之中,聚乙烯有以下的优点。第一,热封时的压力分散性良好。第二,能够进一步缓和在运输包装体4时长时间反复施加至盖2的外部应力。第三,包装体4的开封时施加至阻隔层14的应力的缓和性也良好。由以上可知,使用聚乙烯作为构成缓冲层16的聚烯烃时,盖用层叠材料1及盖2的耐内压密封性和耐内压裂纹性变得良好,形成阻隔层14的金属箔的裂纹、破裂减少。
缓冲层1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从吸管刺穿耐性、耐内压密封性、耐内压裂纹性、热封性等观点考虑,通常为10μm~50μm,优选为20μm~35μm。
热封层17是用于使盖2与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热熔接的层,有以下的两种方式。
第1方式:参见图1(a)(d)(e)(f)。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的单一层构成热封层17。
第2方式:参见图1(b)(c)。由基材层17a和热封层17b构成热封层17。
以下,简称为热封层17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第1方式的热封层17、和第2方式的热封层17这两者。
第1方式的热封层17由热熔粘接剂或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
热熔粘接剂为包含基体树脂、增粘树脂及任选的蜡的组合物,可以使用各种已知的热熔粘接剂。作为基体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烯烃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作为聚烯烃,可举出前述的聚乙烯及聚丙烯。作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例如,可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乙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作为增粘树脂,例如,可举出松香、岐化松香、松香酯、萜烯树脂、C5系石油树脂、C9系石油树脂、C5-C9系石油树脂等。增粘树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基体树脂100重量份而言,通常为10~50重量份左右。作为蜡,可举出天然蜡、矿物系蜡、石油蜡及合成蜡。作为动植物系蜡,可示例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米糠蜡、木蜡、蜂蜡、鲸蜡、虫胶蜡和羊毛脂蜡等。作为矿物系蜡,可示例褐煤蜡、地蜡和纯地蜡等。作为石油蜡,可示例石蜡、微晶蜡和矿脂蜡等。作为合成蜡,例如可示例聚乙烯蜡、聚丙烯蜡、费托蜡、氢化蓖麻油和氢化蓖麻油衍生物、使苯乙烯接枝改性于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而成的蜡、硅系蜡(有机硅蜡)、氟系蜡及酰胺系蜡(油酸酰胺、蓖麻醇酸酰胺、芥酸酰胺、N,N’-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N,N’-亚乙基双油酸酰胺、硬脂酸单羟甲基酰胺、蓖麻醇酸酰胺蜡(ricinoleic acid amide wax)及硬脂酸酯蜡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等。
作为热熔接性树脂膜,例如,可举出由均聚丙烯(hPP)、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rPP)、及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bPP)、以及作为聚乙烯(PE)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形成的膜、由聚苯乙烯树脂等聚乙烯基树脂形成的膜。热熔接性树脂膜可以为多层,例如,可举出:将相同或不同的至少两种热熔接性树脂共挤出而成的多层膜;将相同或不同的至少二张热熔接性树脂膜进行层压而成的多层膜;以及,包含热熔接性树脂膜和由热熔接性树脂形成的挤出层的多层膜等。
第2方式中的基材层17a是出于确保热封层17b的流平性、或者由此辅助盖2与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的热封性、或者进一步提高盖2的强度的目的而设置的层,由各种已知的合成树脂构成。
作为合成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烯烃,可以为膜形态,也可以为挤出层的形态。作为聚烯烃,例如可举出均聚丙烯(hPP)、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rPP)、及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bPP)、以及作为聚乙烯(PE)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
第2方式中的热封层17b可以由构成第1方式的热封层17的热熔接性树脂膜形成。与前述同样,热熔接性树脂膜可以为多层,可采用前述多层膜的方式。
第2方式的热封层17可作为独立的部件(复合膜)制作,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将形成基材层17a的合成树脂与形成热封层17b的热熔接性树脂进行共挤出;或者,将形成基材层17a的合成树脂挤出至暂时制作的膜状的热封层17b之上。作为挤出法,可举出各种已知的方法(片挤出、T模、吹胀等)。
第1方式的热封层17和第2方式的热封层17b均由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时,与由热熔粘接剂构成的情况相比,盖2的热封性(尤其是热封强度)良好,故优选。
从热封性的方面考虑,第1方式的热封层17和第2方式的热封层17b均优选形成它们的热熔接性树脂均与形成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的树脂相同或为同一种类。作为具体的组合,可举出下述方式:第1方式的热封层17及第2方式的热封层17b均由聚乙烯基树脂(优选聚苯乙烯)构成,并且,形成开口周缘部31的树脂由聚乙烯基树脂(优选聚苯乙烯)构成。
关于热封层17的整体的厚度,考虑到热封性时,第1方式及第2方式均通常可以为5μm~50μm、优选25μm~35μm。关于这一点,在热封层17由热熔粘接剂构成的情况下,其涂布量通常可以为10~25g/m2、优选12~20g/m2
另外,从热封性的观点考虑,第2方式的热封层17中基材层17a的厚度(T17a)与热封层17b的厚度(T17b)的比率(T17a/T17b)通常为1/3~3/1左右即可。
可以在热封层17的最内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规定的压花图案18。若形成压花图案18,则使盖2与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热熔接时,能够使容器3内的气体从压花图案18中的间隔18b通过,并排出至容器3的外部,因此,包装体4中的盖2的平坦性、包装体4的耐内压密封性变得良好。
如图1(d)(e)(f)及图2(d)所示,压花图案18由多个独立的凸部18a构成。凸部18a以规定的间隔18b分散在作为连续面的基底面18c上。
凸部18a的形状只要是独立的一个单位的隆起物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菱形状(图2(a))、圆柱状或点状(图2(b)(d))、椭圆柱状、棱柱状、圆锥状、梯形、交错状、圆环状、圆顶状等。例如图2(d)的凸部18a为大致圆柱状且顶部平坦,以一定的间隔18b规则且周期性地排列在平坦的基底面18c上。另外,也可以集合多个不同形状的凸部18a而构成特定的图案(图2(c))。
凸部18a的排列的规则性也没有限定,可以如图2(d)这样为周期性的,虽省略图示但也可以为不规则。
凸部18a的尺寸也没有限定,例如在凸部18a为图2(d)所示这样的大致圆柱状的情况下,一个单元的直径为例如100μm~1000μm左右即可。
凸部18a的密度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130个/cm2左右即可。
凸部18a的高度(H)也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大于热封层17的整体的厚度(T17)、并且低于缓冲层16及热封层17的总厚度(T17+T16)即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热封时的排气。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T16)和(T17)均为压花加工前的厚度。
间隔18b的大小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凸部18a为图2(d)所示这样的大致圆柱状的情况下,为90μm~900μm即可。
基底面18c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局部形成有凹形状的面。考虑到盖2的平坦性、热封性、耐内压裂纹性等时,优选使基底面18c平坦。另外,基底面18c的面积大于凸部18a的总面积时,从热封性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盖用层叠材料1可利用例如干式层压法、熔融(共)挤出层压法、夹层层压法、热层压法、T模法、逗号涂布(comma coat)(注册商标)法、逗号直接(comma direct)(注册商标)法等各种已知的层叠手段制造,这些工艺也可以进行组合。作为具体的制造例,以夹层层压法为例,可举出在具备保护层11、印刷层12、底涂层13、阻隔层14及内侧底涂层15的中间部件(以下,称为中间部件时同样。)的该内侧底涂层15的最内表面一边挤出形成缓冲层16一边贴合热封层17的方法。
在盖用层叠材料1的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形成压花图案18的方法也可利用各种已知的手段。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下述方法:使表面预先形成有规定的凹状图案(凹陷图案)的压辊按压于形成热封层17的热熔接性树脂膜,形成压花图案18。另外,也可举出下述方法:使用上述压辊,在缓冲层16的表面涂布形成热封层17的热熔粘接剂,同时也形成压花图案18。在使用热熔粘接剂的情况下,考虑到其在高温时会高粘度化,也可以利用T模法、逗号涂布法。压辊可以为冷却辊,也可以为加热辊。另外,压辊可以兼作涂布辊、转印辊、赋型辊,例如可以使用凹版辊。
就盖用层叠材料1而言,在内容物C为食品、饮料等被口服摄取的制品的情况下,尤其从低气味性的观点考虑,有机溶剂的残留量越少越好。该有机溶剂主要来自保护层11、印刷层12及底涂层13、以及根据情况设置的内侧底涂层15。该有机溶剂的残留量根据遵照软包装卫生协议会编辑的“与软包装材料的制造有关的管理设备手册”的气相色谱标准试验而测定。详细内容在实施例中叙述。该残留量可以小于5mg/m2、优选小于4mg/m2
<盖2>
盖2是对盖用层叠材料1进行加工而制成规定的形状而得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容器3的形状、包装体4的开封方式来决定。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盖2的外周缘设置开封用的拉片。另外,也可以根据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的形状,在盖2的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刻设开封用切口。图3(a)的盖2、及图3(b)的包装体4中的盖2均为帽状,由大致水平的主体部2a、和从主体部2a的周缘呈垂下状延伸的裙部2b构成。另外,图3(c)的包装体4中的盖2为片状,仅由主体部2a构成。
<容器3>
容器3可以由各种已知的原材料制作。作为原材料,例如,优选聚烯烃、聚酯及聚乙烯基树脂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此外,也可以使用玻璃、铁、铜、铝等。使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由与形成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的热熔接性树脂相同或同一种类的热熔接性树脂构成时,包装体4的热封性提高。因此,即使包装体4的内压反复增减,也不会发生密封后退,能够防止内容物的泄露。作为具体的组合,可举出下述组合:作为形成开口周缘部31的热熔接性树脂,选择聚乙烯基树脂(优选聚苯乙烯),并且,作为形成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的热熔接性树脂,选择聚乙烯基树脂(优选聚苯乙烯)。
容器3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深拉、吹塑成型、真空成型、压空成型。容器3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除了图3(b)这样的瓶状、图3(c)这样的带凸缘的杯状以外,还可举出筒状、挤压包装等。容器3为瓶状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使容器3的颈部分为锥形时,能够实现稳定的密封。另外,容器3为带凸缘的杯的情况下,可以在作为开口周缘部31的凸缘的上表面的规定部位刻设环状的开封用切口。
<内容物C>
作为内容物C,可举出口服摄取的制品,可示例乳制品、乳饮料、乳酸菌饮料、清凉饮料、火腿、干酪、咖喱、沙司等固体状或液状的食品、或者液状或固体状的医药品等。
<包装体4>
包装体4是在收纳有内容物C的容器3的开口周缘部31上将盖2从热封层17的一侧叠合,并使用各种已知的密封装置进行热熔接、封缄而得的制品。密封条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盖2、容器3的材料种类、密封装置的规格等而适当确定。另外,采用高频感应加热作为密封手段时,能够实现高速密封,因此从生产率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尤其在盖2的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的情况下,高频感应加热是优选的,特别在该膜上赋形有压花图案18的情况下,高频感应加热是更优选的。
在包装体4为如图3(b)所示这样的、容器3为瓶状且开口周缘部31为轮缘状的制品的情况下,盖2优选为帽状。另外,在容器3如图3(c)所示为杯状且开口周缘部31为环状的凸缘的情况下,盖2可以为片状。
图4表示滑动试验装置5,用于评价盖用层叠材料1的印刷层耐性。该装置5包含:不锈钢制的支柱51;与其前端连接的不锈钢制的球状部件52(直径10mm);和不锈钢制的支承台53。支柱51与球状部件52的总重量例如为1kg。另外,该球状部件52用棉纱布(省略图示)覆盖。
图5表示振荡装置6、7。
图5(a)的振荡装置6用于对包装体4的盖2的印刷层耐性进行直接评价。该装置6包含:瓦楞纸等包装材料61;和收纳于其内部的多个样品62。各样品62是在本图中使两个包装体4在横向上连接,从侧面用聚乙烯膜等捆扎膜63进行约束的成套物。样品62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根据包装体4的尺寸、包装体4的大小而适当确定即可。关于这一点,本图中,3组样品在上下方向上隔着分隔材料64而层叠。分隔材料64是与盖2的保护层11直接接触的部件,例如,可以使用瓦楞纸这样在表面具有凹凸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原材料。其中,分隔材料64为任选部件,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一个包装体4的底部与其下侧的包装体4的盖2的保护层11直接接触。
图5(b)的振荡装置7用于评价包装体4中的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该装置7具备:设置包装体4的截面为凹状的收纳部71;从收纳部71的底壁周缘立起的侧壁部72;和在左右的侧壁部72的高度中间设置的一对抵接部件73。另外,收纳部71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连接,该马达启动时,使收纳部71在一分钟内沿图示的左右方向小幅度地振动规定次数(例如120次/分钟),与此联动地,包装体4也左右地振荡。然后,每次振荡时,一对抵接部件73连续地与包装体4主体碰撞,包装体4的两侧壁部被交替地压入,由此包装体4的内压反复增减。然后,每当内压增减时,盖2在与开口周缘部31热熔接的状态下向外侧(上箭头D1的方向)变形后复原,或者向内侧(下箭头D2的方向)变形后复原。然后,若反复进行这样的膨胀、复原,则循环疲劳在形成盖2的阻隔层14的金属箔上不断累积,金属箔无法耐受循环疲劳时,产生裂纹。
关于这一点,如前文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优异。尤其使用由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的制品作为包装体4的盖2时,该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提高,不会产生由前述的循环疲劳导致的金属箔的裂纹。需要说明的是,本图中,包装体4中包含内容物C,但只要是为了实现耐内压裂纹性试验的目的,则也可以省略内容物C。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盖用层叠材料、盖及包装体的构成、以及它们的作用效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受这些具体例限定。
<1.盖用层叠材料1的制作>
<1-1.热封层17的最下表面为热熔接性树脂膜的方式>
实施例1
利用凹版辊,在厚度25μm的铝箔(JIS H4160:A8021-O材)的单面涂布市售的外侧锚涂剂,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1.0μm的底涂层。该外侧锚涂剂是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下记为VCVA: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熔点为95℃)为基底的组合物,并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
接着,利用凹版辊,在该底涂层的表面,涂布使10重量%的二氧化钛分散于与该外侧锚涂剂相同的锚涂剂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1.5μm的印刷层。
接着,利用凹版辊,在该印刷层的表面,涂布硝化纤维素(以下记为NC:玻璃点温度130℃、熔点160℃)的乙酸乙酯溶液(非挥发成分10重量%)作为罩光涂料(Overprintcoating agent),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10μm的保护层,从而制作中间部件A1。
接着,利用凹版辊,在形成中间部件A1的铝箔的另一面,涂布市售的二液固化型聚酯聚氨酯系粘接剂(2液PU)作为内侧锚涂剂,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内侧底涂层。
接着,利用共挤出法制作热封层用的复合膜A1。该复合膜A1由厚度7.0μm的基材层(其由低密度聚乙烯(LDPE)形成)、和厚度23μm的热封层(其由聚苯乙烯(PS)形成)构成。
接着,在中间部件A1的内侧底涂层上,通过T模将熔融状态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挤出而形成厚度30μm的缓冲材料层,同时通过表面平滑的冷却辊,将复合膜A1从其基材层的一侧进行夹层层压,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
实施例2
准备与实施例1中制作的中间部件A1及复合膜A1相同的制品,依次作为中间部件A2及复合膜A2。
接着,在形成中间部件A2的铝箔的另一面,利用凹版辊,涂布市售的二液固化型聚酯聚氨酯系粘接剂(2液PU)作为内侧锚涂剂,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内侧底涂层。
接着,以下述方式使复合膜A2与中间部件A2层压。即,在中间部件A2的内侧底涂层上,通过T模将熔融状态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挤出而形成厚度30μm的缓冲材料层,同时通过表面形成有凹状图案的冷却辊(凹版辊),将复合膜A2从其基材层的一侧进行夹层层压,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2。该压花图案为点状(参见图2(b)(d)),凸部的直径为750μm,高度为50μm,密度为2.2个/cm2,间隔为500μm,另外,基底面平坦(以下,称为压花图案时,同样。)。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以下记为PEs: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熔点为110℃)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使10重量%的二氧化钛分散于上述外侧锚涂剂中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3。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使10重量%二氧化钛分散于上述外侧锚涂剂中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4。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5。
实施例6
在实施例2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6。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丙酸纤维素(以下记为CP: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50℃、熔点为190℃)的乙酸乙酯溶液(非挥发成分10重量%)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7。
实施例8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丙酸纤维素(CP)的乙酸乙酯溶液(非挥发成分10重量%)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8。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丙酸纤维素(CP)的乙酸乙酯溶液(非挥发成分10重量%)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9。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2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丙酸纤维素(CP)的乙酸乙酯溶液(非挥发成分10重量%)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0。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以下记为BC: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熔点为190℃)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1。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2。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使10重量%的二氧化钛分散于上述外侧锚涂剂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并且,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3。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2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外侧锚涂剂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使10重量%的二氧化钛分散于上述外侧锚涂剂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并且,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4。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
比较例2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2。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化聚乙烯(以下记为PE-C: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0℃、熔点为80℃)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3。
比较例4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化聚乙烯(PE-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4。
比较例5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硝化纤维素(NC)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5。
比较例6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硝化纤维素(NC)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6。
比较例7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下记为PMMA: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熔点为140℃)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7。
比较例8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8。
比较例9
在实施例1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苄基纤维素(BC)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9。
比较例10
在实施例2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苄基纤维素(BC)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0。
<1-2.热封层17由热熔粘接剂形成的方式>
实施例15
准备与实施例1中制作的中间部件A1相同的部件,将其作为中间部件A15。
接着,利用凹版辊,在形成中间部件A15的铝箔的另一面,涂布市售的二液固化型聚酯聚氨酯系粘接剂(2液PU)作为内侧锚涂剂,进行加热、干燥,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内侧底涂层。
接着,使熔融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挤出至该内侧底涂层上,形成厚度30μm的缓冲材料层。
接着,在该缓冲层上,涂布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底且含有松香系增粘树脂的热熔粘接剂(14g/m2),形成厚度30μm的热封层,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5。
实施例16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其热封层由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下述带有压花图案的热封层构成,所述带有压花图案的热封层是使用表面形成有凹状图案的高温的凹版辊(以下,称为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实施例15中所用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由此制作了盖用层叠材料A16。赋形至该热封层的最内表面的压花图案是使该高温凹版辊的凹状图案转印而得的,其形状与实施例2涉及的压花图案相同。
实施例17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构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7。
实施例18
在盖用层叠材料A17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构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8。
实施例19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19。
实施例20
在盖用层叠材料A19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构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20。
实施例21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21。
实施例22
在盖用层叠材料A21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构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A22。
比较例11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构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VCV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1。
比较例12
在盖用层叠材料B11中,使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构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2。
比较例13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构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氯化聚乙烯(PE-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3。
比较例14
在盖用层叠材料B13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形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4。
比较例15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底涂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热塑性聚酯(PEs)为基底且包含甲基乙基酮作为有机溶剂的市售的外侧锚涂剂形成,除此以外,按照相同的步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5。
比较例16
在盖用层叠材料B15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形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6。
比较例17
在盖用层叠材料A15中,使保护层由厚度10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以苄基纤维素(BC)为基底且包含乙酸乙酯作为有机溶剂的罩光涂料形成;并且,使印刷层由厚度1.5μm的下述干燥涂膜形成,所述干燥涂膜由包含苄基纤维素(BC)作为粘结剂成分且分散10重量%的二氧化钛而成的白色印刷油墨形成,由此制作了不具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7。
比较例18
在盖用层叠材料B17中,使其热封层由利用带图案的高温凹版辊涂布与实施例15所用的热熔粘接剂相同的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厚度30μm(涂布量14g/m2)的热封层形成,由此制作了带有压花图案的盖用层叠材料B18。
表1~表3中示出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盖用层叠材料的层构成。
<2.盖用层叠材料1中的有机溶剂的残留量的评价>
按照软包装卫生协议会编集的“与软包装材料的制造有关的管理设备手册”中记载的气相色谱标准试验法,对盖用层叠材料1的每单位面积残留的有机溶剂的含量进行测定。作为气相色谱装置,使用了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制Agilent7820(柱HP-5)。另外,作为顶部空间采样器,使用了DANI公司制的HSS8650。另外,关于检测器的设定,加热器温度为230℃,空气流量为400l/min,H2流量为30ml/min,及N2流量为25/min。测定样品为从盖用层叠材料1中切出的10cm×10cm的试验片,将其封入规定尺寸的小瓶中,在炉温为110℃、环路温度为115℃的条件下对该瓶进行加热,对该瓶的顶部空间内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测定。以下示出评价基准。
残留溶剂量小于5mg/m2:低气味性良好(○)
残留溶剂量为5mg/m2以上:低气味性不良(×)
表1~表3中示出针对盖用层叠材料A1~A22及盖用层叠材料B1~B18的评价结果。
<3.盖用层叠材料1的印刷层耐性试验>
本试验使用由图4概念性地示出的滑动装置5进行。首先,由盖用层叠材料1制作一张10cm见方的试验片。接着,将该试验片从其热封层17侧载置于支承台53上,用胶带将其四条边固定。接着,通过利用喷雾器喷水一次,从而使覆盖装置5的球状部件52的棉纱布润湿。接着,使支柱51下降,将球状部件52轻轻地按压在试验片的保护层11上,在该状态下使支柱51在左右方向上以往返距离为2cm/秒的方式移动,在印刷层12的面上产生掠痕(日文:掠れ),对直至形成阻隔层14的铝箔露出为止的往返次数进行计数。其中,上限为30次。以下示出评价基准。
30~21次:良好(○)
20~11次:稍良好(△)
10~1次:不良(×)
表1~表3中示出针对盖用层叠材料A1~A22及盖用层叠材料B1~B18的评价结果。
<4.盖用层叠材料的热封强度试验>
本试验的评价装置的图省略。本试验中,首先,从盖用层叠材料1中切出长条状的试验片(100mm长×15mm宽)。接着,将该试验片从其热封层17侧以四条边对齐的方式叠合于相同尺寸的聚苯乙烯树脂试验片(100mm长×15mm宽×0.3mm厚)上。接着,使两试验片在规定温度(140℃或160℃)、规定压力(0.2MPa)及规定时间(1秒)的条件下完全地热熔接。然后,按照JIS K6854-3,在拉伸速度为300mm/min的条件下测定T字剥离强度。然后,根据剥离所需的拉伸强度的数值范围,按照以下的基准来评价盖用层叠材料1的热封强度。
小于15N/15mm且为10N/15mm以上:非常良好(◎)
小于20N/15mm且为15N/15mm以上:良好(○)
小于10N/15mm且为5N/15mm以上:稍良好(△)
小于5N/15mm:不良(×)
表1~表3中示出针对盖用层叠材料A1~A22及盖用层叠材料B1~B18的评价结果。
<5.盖2的制作>
从盖用层叠材料A1切下80mm见方的小片,对其进行深拉,由此制作了主体部为圆状(直径40mm)且具有裙部的帽状的盖A1。针对其他盖用层叠材料也同样地操作,制作了相同尺寸的盖A2~A22及盖B1~B18。
<6.包装体4的制作、及该包装体4中的盖2的印刷层耐性的评价>
本试验使用图5(a)中概念性地示出的振荡装置6进行。本试验中,首先,向聚苯乙烯树脂制的规定尺寸的带凸缘的杯状容器3(口径
Figure BDA0003835820920000351
底径
Figure BDA0003835820920000352
高度26mm、凸缘宽度7mm)中,加入水54cc作为内容物C,以覆盖其开口的方式将盖A1从热封层侧覆盖,从盖A1的上方将已加热至150℃的不锈钢板按压1.0秒,由此制作了密封的包装体A1。针对其他盖也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包装体A2~A22及包装体B1~B18。
接着,将二个包装体A1排列在水平台上,在使凸缘部分彼此抵接的状态下,从侧面缠绕由聚乙烯形成的捆扎膜63来进行捆扎,制作了一组样品62。利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制作11个一组样品62。接着,在由瓦楞纸箱形成的包装材料61(纵11cm×横24cm×进深19cm)的底面排列共计三组样品62,在它们的上表面载置厚度1mm的瓦楞纸片(24cm×19cm)作为分隔材料64,进一步在其上排列共计三组样品62。将该操作进一步重复二次,由此重叠合计12组样品62。接着,用胶带将该包装材料61捆包后,置于市售的振荡装置(YamatoScientific(株)制,SA31)中,在规定条件(120rpm、振幅50mm)下振荡100小时。接着,将包装材料61拆开,针对全部24个包装体A1,对盖A1的上表面进行目视观察,分别计算印刷层12的剥离部分的个数。针对包装体A2~A22及包装体B1~B18也实施了同样的试验。
0~2个:良好(○)
3~10个:稍良好(△)
14~15个: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本试验中的印刷层耐性是设想了运输包装体4过程中在该包装体4上的盖2的保护层11中产生的摩擦、施加至该保护层11的冲击的情况下的直接评价,遵照了实情。
<7.包装体4的制作、及该包装体4中的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的评价>
本试验使用图5(b)中概念性地示出的振荡装置7进行。本试验中,首先,在具有开口的圆筒状的聚苯乙烯制的容器3(开口外径40mm、开口内径36mm、高度80mm)的开口周缘部(宽度2mm)覆盖盖A1,使用市售的高频感应加热密封装置(型号BMD-1S,株式会社BME制),在规定的密封条件(输出功率850、压力0.05MPa、1.4秒)下进行高频密封,由此制作了不包含内容物C的包装体A1。针对盖A2~A22及盖B1~B18,也同样地操作,制作了包装体A2~A22及包装体B1~B18。
接着,将包装体A1设置于振荡装置7中,使收纳部71在一分钟内振动120次,与设置于侧壁部72内表面的一对抵接部件73反复碰撞。振荡10000次后,观察形成盖A1的阻隔层14的铝箔有无裂纹。针对不包含内容物C的包装体A2~A22及包装体B1~B18,也同样地进行评价。
振荡次数为10000次,未产生裂纹:非常良好(◎)
振荡次数为9000次以上且小于10000次,产生裂纹:良好(〇)
振荡次数小于9000次,产生裂纹: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本试验中的耐内压裂纹性是设想了运输包装体4过程中在该包装体4上的盖2的阻隔层14累积的循环疲劳的情况下的直接评价,遵照了实情。
(表中的标记的说明)
NC:硝化纤维素、VCVA: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PEs:热塑性聚酯、CP:丙酸纤维素、PE-C:氯化聚乙烯、BC:苄基纤维素、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表1】
Figure BDA0003835820920000371
【表2】
Figure BDA0003835820920000381
【表3】
Figure BDA0003835820920000382
(有机溶剂残留量的考察)
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盖用层叠材料均在气味方面没有问题。
(盖用层叠材料1的印刷层耐性的考察)
就实施例1~14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均高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并且,均高于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因此印刷层耐性良好(○)或稍良好(△)。其中,就实施例1~4、实施例7~8及实施例11~14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印刷层和底涂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相同,因此认为印刷层耐性特别优异。
另一方面,就比较例1~10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实施例1~14的盖用层叠材料中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的关系性不成立,因此印刷层耐性不良(×)。对于实施例15~22的盖用层叠材料以及比较例11~18的盖用层叠材料也确认到以上的倾向。
(热封强度的考察)
就实施例1~14涉及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热封层的最下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因此,在140℃及160℃的热熔接温度的任意温度时,热封强度均非常良好(◎)。另一方面,就实施例15~22涉及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热封层由热熔粘接剂构成,因此实用上没有问题,但热封强度相对地变小。对于比较例1~18的盖用层叠材料也确认到以上的倾向。
(包装体4中的盖2的印刷层耐性的考察)
就实施例1~14涉及的盖而言,形成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均高于形成印刷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并且,均高于形成底涂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因此,即使在热熔接于包装体的状态下供于规定的振荡试验时,印刷层耐性也良好(○)或稍良好(△)。其中,就实施例1~4、实施例7~8及实施例11~14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印刷层和底涂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相同,因此认为印刷层耐性特别优异。另一方面,就比较例1~10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实施例1~14的盖用层叠材料中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熔点的关系性不成立,因此,印刷层耐性不良(×)。对于实施例15~22的盖用层叠材料以及比较例11~18的盖用层叠材料也确认到以上的倾向。
(包装体4中的盖2的耐内压裂纹性的考察)
就实施例1~14涉及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热封层的最下表面由热熔接性树脂膜构成,因此,对于热熔接于包装体的盖而言,耐内压裂纹性非常良好(◎)。另一方面,就实施例15~22涉及的盖用层叠材料而言,热封层由热熔粘接剂构成,因此在实用上没有问题,但为耐内压裂纹性稍良好(○)这样的结果。对于比较例1~18的盖用层叠材料也确认到以上的倾向。

Claims (13)

1.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其为用于制作下述盖的盖用层叠材料,所述盖以将收纳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覆盖的方式与该开口的周缘部热熔接,
所述盖用层叠材料从外侧起依次至少具备:
保护层,其由外涂剂形成;
印刷层,其由印刷油墨形成;
底涂层,其由锚涂剂形成;
阻隔层,其由金属箔形成;和
热封层,其由热熔接性树脂形成,
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两者低于保护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保护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0℃以上,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100℃,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和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这两者低于保护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保护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为130℃以上,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于130℃,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于13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将保护层、印刷层及底涂层的总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保护层的厚度率为34%~85%,印刷层的厚度率为7%~33%,底涂层的厚度率为8%~3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与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相同或为同一种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
保护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为纤维素系热塑性树脂,
印刷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底涂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为合成树脂系热塑性树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阻隔层与热封层之间,存在有由锚涂剂形成的内侧底涂层及/或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缓冲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热封层由热熔粘接剂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热封层从外侧起依次包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基材层、和由热熔接性树脂膜形成的热封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热封层的最内表面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由多个独立的凸部构成的压花图案。
12.盖,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用层叠材料形成。
13.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在收纳有内容物的容器的开口的周缘部以覆盖该开口的方式使权利要求12的盖热熔接而得到的。
CN202222370718.2U 2021-09-08 2022-09-07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Active CN2189320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6052 2021-09-08
JP2021146052 2021-09-08
JP2022137051A JP2023039417A (ja) 2021-09-08 2022-08-30 蓋用積層材、蓋、包装体
JP2022-137051 2022-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2019U true CN218932019U (zh) 2023-04-28

Family

ID=853885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5910.7A Pending CN115772371A (zh) 2021-09-08 2022-09-07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CN202222370718.2U Active CN218932019U (zh) 2021-09-08 2022-09-07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5910.7A Pending CN115772371A (zh) 2021-09-08 2022-09-07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77237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2371A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33645C (en) Composite material
US6902075B2 (en) Container closure
US7960001B2 (en) Container seal with integral promotional token and method
EP1445209B1 (en) Container closure with inner seal
JP2007532423A (ja) 容器を閉じるための、取り出し用開口部を有する蓋
EP2637861B1 (en) A laminate for use in packages, a method of making a reclosable laminate and use thereof
US20040043165A1 (en) Lidding components for containers
CN218932019U (zh) 盖用层叠材料、盖、包装体
JP4249551B2 (ja) 加熱処理インジケータ付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包装袋
US11814226B2 (en) Resealable film
JP2023039417A (ja) 蓋用積層材、蓋、包装体
CN215882808U (zh) 盖用层叠材料、盖和包装体
JP2015145273A (ja) スプーン付き包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86395B2 (ja) 蓋用積層材、包装体
CN117283950A (zh) 盖用层叠材料、盖、及包装体
JP2022019631A (ja) 蓋用積層材、蓋、包装体
JPH07507817A (ja) 剥離可能なヒートシール性シート
EP3960446A1 (en) A heat-sealable packaging sheet
JP2022035757A (ja) 蓋用積層材、包装体
CN118076330A (zh) 铝箔封盖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02044A (ja) 包装袋
JP3842247B2 (ja) バリア−性紙容器
JP3827784B2 (ja) バリア−性紙容器
JP2588323Y2 (ja) 蓋 材
WO2022043370A1 (en) A heat-sealable packaging she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higa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Packag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Shiga

Patentee before: Lesonac Packag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