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1648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1648U
CN218921648U CN202222847334.5U CN202222847334U CN218921648U CN 218921648 U CN218921648 U CN 218921648U CN 202222847334 U CN202222847334 U CN 202222847334U CN 218921648 U CN218921648 U CN 218921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eating element
heating
target area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73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书厅
汪唯
冯建明
朱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Seymour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473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1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1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1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储液部、雾化芯以及气泡检测电极。雾化芯与储液部流体相通,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以及加热元件,多孔基体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多孔基体从第一表面传导至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储液部流体相通。加热元件设置于第二表面上。气泡检测电极设置在多孔基体的第一表面上,用于检测第一表面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目标区域为第一表面中与加热元件对应的区域。使用气泡检测电极检测第一表面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当气泡检测电极检测到第一表面上的电信号异常时,加热元件可以停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组件在雾化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气泡,有些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堵塞进液通道,导致供液不足雾化组件的加热元件干烧。干烧现象会产生焦味,影响口感,而且会产生有害气体,危害人体健康。
传统技术中,通常利用倾斜结构导引气泡,使得气泡更快更顺畅地离开吸液面进入储油腔。传统技术中还提出了利用检测电极浸泡在烟油中时发出短路回路信号,而烟油用尽时电极发出开路信号,以此来监测烟油的液位的方法。
然而,此方法仍无法有效检测吸液面的气泡,同样存在因为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部、雾化芯以及气泡检测电极。储液部用于储存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芯与所述储液部流体相通;所述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以及加热元件,所述多孔基体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所述多孔基体从所述第一表面传导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吸液面,与所述储液部流体相通;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用于对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生成气溶胶。气泡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多孔基体的第一表面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表面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第一表面中与所述加热元件对应的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基体具有多个微制造的贯穿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发热主体部;
所述气泡检测电极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发热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所在的区域为所述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相对设置,所述发热主体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至少一个弯折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的第二条状薄膜电极,所述第一条状薄膜电极以及第二条状薄膜电极的弯折形状与所述目标区域边界的弯折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相对设置,所述发热主体部为发热线圈、发热环、发热网或者发热片,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对称分布于所述目标区域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泡检测电极的厚度小于1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信号包括:电容值或者电流值。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装置以及上述的任意一种雾化器,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雾化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泡检测电极以及所述加热元件分别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加热;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停止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报警模块发出气泡报警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雾化器,通过在多孔基体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气泡检测电极,第二表面上设置加热元件,使用气泡检测电极检测第一表面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当气泡检测电极检测到第一表面上的电信号异常时,加热元件可以停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基体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部为发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部为发热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部为发热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基体的第一表面与气泡检测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与气泡检测电极在基体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表面上产生气泡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有气泡状态下和无气泡状态下的电信号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模块电路图。
附图标记:电子雾化装置1、雾化器10、储液部110、储液仓111、出气通道112、烟嘴113、雾化芯120、基体121、第一表面1211、第二表面1212、加热元件122、第一连接端1221、第二连接端1222、发热主体部1223、第一弯折部12231、第一连接部12231a、第二连接部12231b、第二弯折部12232、第三连接部12232a、第四连接部12232b、雾化腔123、气泡检测电极130、第一电极131、第一端子1311、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第二电极132、第二端子1321、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控制模块140、报警模块150、雾化座160、上座161、下液通道1611、下座162、进气通道1621、气泡20、电源装置30、基质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使用。其中,所述加热方式可以为对流、传导、辐射或者其组合(依照实际保护方案选择)。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形态可以是液体、凝胶、膏体或固体(依照实际保护方案选择)等。当气溶胶生成基质为固体时,其可以是粉碎状、颗粒化、粉末状、粒状、条状或片状形式的固体(依照实际保护方案选择)。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包括但不限于是用于医疗、养生、健康、美容目的的材料,例如,气溶胶生成基质为药液、油类(依照实际保护方案选择),或者,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为植物类材料,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芽、种子等(依照实际保护方案选择)。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可以包括储液部110、雾化座160、雾化芯120以及气泡检测电极(图未示)。储液部110的内部中空,形成储液仓111,储液仓111可以用于储存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在本实施例中储液仓111可以为环形的结构,储液部110的中心可以设置出气通道112,也就是说储液仓111的内部环壁可以形成出气通道112,储液仓111的外部环壁可以形成烟嘴113。
雾化座160具有安装腔(图未示),雾化芯120设于该安装腔内,雾化座160包括上座161和下座162,上座161与下座162配合形成安装腔。雾化芯120背离储液仓111的表面与安装腔的腔壁配合形成雾化腔123。
上座161上设有下液通道1611;储液仓111内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通过下液通道1611流入雾化芯120。
下座162上设有进气通道1621,外界气体经进气通道1621进入雾化腔123,并携带雾化芯120雾化好的气溶胶流至出气通道112。
雾化芯120可以设置在出气通道112的一侧,雾化芯120可以包括基体121以及加热元件122,雾化芯120可以将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加热形成气溶胶,气溶胶可以通过出气通道112流出,供使用者吸食。
请同时参见图2,基体121可以为板状,所述基体121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21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211相背的第二表面1212,所述第一表面1211可以朝向所述储液部110的储液仓111,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通过所述基体121从所述第一表面1211传导至所述第二表面1212。所述第一表面1211为吸液面,与所述储液部110流体相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211可以朝向储液部110设置,此时雾化芯120指向出气通道112进行雾化,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雾化芯120还可以侧向出气通道112进行雾化,所述加热元件12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12上,用于对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加热生成气溶胶。在储液部110内盛满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时,第一表面1211被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浸泡。基体121可以为多孔基体,具有多个微制造的贯穿孔,通过贯穿孔的毛细作用力,将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从第一表面1211传输到第二表面1212。
所述加热元件12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12上,用于对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加热生成气溶胶。
基体121的第二表面1212朝向吸嘴,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可以由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渗透至第二表面1212,并在第二表面1212上形成油膜,供设置在第二表面1212上的加热元件122加热形成气溶胶。当基体121供液不足时,容易发生干烧的情况。贯穿孔内的液体汽化后,空气容易从第二表面1212的一侧通过贯穿孔进入第一表面1211的一侧形成气泡,气泡容易粘附在第一表面1211上阻碍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贯穿孔传输到第二表面1212,此时也就形成了干烧的情况。因为加热元件122覆盖的区域温度高,该区域贯穿孔内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更容易全部汽化导致返气,所以第一表面1211对应加热元件122覆盖的区域也就是目标区域更容易形成气泡。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区域不一定仅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211上与加热元件122相对的区域,还可以包括加热元件122附近的部分区域。
气泡检测电极130设置在所述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表面1211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电信号可以是电流值也可以是电容值,后续以电信号为电容值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请同时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目标区域如图3框线所示,可以包括加热元件122所在的区域也可以包括加热元件122周边的区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也可以是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在所述第一表面1211的投影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可以由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渗透至第二表面1212,设置在第二表面1212上的加热元件122对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进行加热生成气溶胶,在此过程中,若储液部110内有气泡20,则第一表面1211无法将液态气溶胶渗透至第二表面1212,此时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到第一表面1211上由于气泡20的影响导致此时测得的电容值比没有气泡20时的电容值小,加热元件122可以停止发热,避免加热元件122处于干烧状态。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通过在多孔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设置气泡检测电极130,第二表面1212上设置加热元件122,使用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第一表面1211上目标区域的电容值,利用空气与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的电容值不同,当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到第一表面1211上的电容值异常时,加热元件122可以停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元件122的结构可以根据雾化器10的整体结构需求进行设计,下面实施例将具体介绍一些可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加热元件122的具体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元件122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结构,在此基础上的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再次参照图3,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122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端1221、第二连接端122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1221和第二连接端1222之间的发热主体部1223,所述第一连接端1221和第二连接端1222与所述控制模块140电连接。
第一连接端122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122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221与第二连接端1222可以是方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端1221和第二连接端1222在基体121的投影上为方形,发热主体部1223为片状结构,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1221和第二连接端1222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做限制。
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1212,用于对第二表面1212均匀的加热。本实施例以发热主体1223包括两个弯折部为例进行阐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主体部1223包括第一弯折部12231和第二弯折部12232。第一弯折部12231和第二弯折部12232大致呈U型。第一弯折部12231与第二弯折部12232首尾连接,且弯折方向相反,第一连接端1221与第二连接端1222位于目标区域的两侧,弯折部除了实施例中2个以外,还可以是如4个、6个等其他偶数个,当弯折部的数量为偶数时,第一连接端1221与第二连接端1222位于目标区域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弯折部也可设置3个、5个等奇数个,此时可将第一连接端1221与第二连接端1222设置在目标区域的同侧。具体设置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1223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12231a和第二连接部12231b,所述第二弯折部12232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12232a和第四连接部12232b,所述第一连接部12231a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22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2232a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22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231b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2232b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12231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弯折部12232的弯折方向相反。结合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部12231与第二弯折部12232连接在一起形成“s”形,以便于对第二表面1212加热得更加均匀。
结合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与气泡检测电极130在基体121上的投影示意图,图8所示的气泡检测电极130与图3所示的加热元件结构相对应的。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的第一弯折部1223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2232与气泡检测电极130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和所述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在所述基体121的投影面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以及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的弯折形状与所述目标区域边界的弯折形状相匹配。上述的发热主体部1223与气泡检测电极130的设置位置互相错开,能够使得气泡检测电极130更加精准地对第一表面1211上电信号进行测量。
结合图4-图6所示,图4-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的发热主体部1223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主体部1223为发热线圈、发热环、发热网或者如上述的发热片等,在此不作限制,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在所述第一表面1211的投影区域,即图中的虚线框内区域为目标区域,由于发热主体部1223的形状不同,因此发热主体部1223的功效也会存在差异,请参照图4以及图6所述,例如当发热主体部1223为发热线圈时,相较于发热环而言,在发热过程中的加热效果更高,适用于一些需要大剂量产出气溶胶的场景,而发热环则更加适用于一些需要持续产出小剂量气溶胶的场景。请参照图5所示,当发热主体部1223为发热网时,在发热过程中可以使第二表面1212加热的更加均匀。
结合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与气泡检测电极1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气泡检测电极13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31以及第二电极132,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在所述第一表面12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31与所述第二电极132之间。
结合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主体与气泡检测电极130在基体121上的投影示意图,所述发热主体部1223的第一弯折部1223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2232与气泡检测电极130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和所述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在所述基体121的投影面上间隔设置。上述的发热主体部1223与气泡检测电极130的设置位置互相错开,能够使得气泡检测电极130更加精准的对第一表面1211上电信号进行测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131可以包括第一端子1311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1311连接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第一端子1311可以和第一连接端1221一样为方形结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可以为“Y”形结构,第一端子1311与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做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上述的形状进行说明。所述第二电极132可以包括第二端子1321以及与所述第二端子1321连接的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子1321以及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的结构可以分别与第一端子1311以及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所述第一条状薄膜电极1312以及第二条状薄膜电极1322的弯折形状与所述目标区域边界的弯折形状相匹配。采用薄膜型电极,可以在检测第一表面1211的同时,还不会影响基体121的导油效果。进一步的,气泡检测电极130的厚度小于10μm。厚度小于10μm的气泡检测电极130不会填充于基底121上的微孔中,不影响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的传输速度,可以实现较高的雾化效率。
请参照图2、图9以及图10所述,请先参照图9,图9示出了第一表面1211上产生气泡20的示意图,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基体121的结构,图9将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的气泡检测电极130与第二表面1212上的加热元件122均展示出。图10为第一表面1211有气泡20状态下和无气泡20状态下的电容值示意图。图10中的横坐标可以表示为时间,纵坐标可以表示为电容值,虚线可以表示为预设的阈值,左边的括号内可以表示第一表面1211无气泡20时的情况,右边的括号内可以表示第一表面1211有气泡20时的情况。若第一表面1211无气泡20,此时气泡检测电极130测得的电容值为目标区域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导致的电容值;若第一表面1211有气泡20,由于空气的介电常数比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小2到3个数量级,此时气泡检测电极130测得的电容值会远小于前述电容值。因此,可以通过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到的电容值大小,反映出第一表面1211的实际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当电信号为电流值时,检测原理与电容值类似,利用有目标区域有气泡时和目标区域没有气泡时的电阻值不同,在对雾化芯120施加的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值的大小则会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通过在多孔基体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设置气泡检测电极130,第二表面1212上设置加热元件122,使用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第一表面1211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利用空气与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40的电信号不同,当气泡检测电极130检测到第一表面1211上的电信号异常时,加热元件122可以停止加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泡附着在储液部的吸液面上,导致干烧的问题。
结合图11所示,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电子雾化装置1可以包括电源装置30以及如上述中的任意一种雾化器1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还可以包括外壳,其中雾化器10可以设置在电子雾化装置1的外壳内,使用外壳对雾化器10进行保护,可以提高雾化器1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12所示,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的模块电路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30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40,控制模块140与所述气泡检测电极130以及所述加热元件122分别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122加热;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122停止加热,避免电子雾化装置1产生干烧的情况。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器10还可以包括报警模块150,所述报警模块150与所述控制模块140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40还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报警模块150发出气泡20报警信号。报警模块150的设置能够在加热元件122停止加热的同时,发出报警信号,对使用者起到警示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同时,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导出其它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逻辑替换和改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储液部,用于储存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
雾化芯,与所述储液部流体相通;所述雾化芯包括多孔基体以及加热元件,所述多孔基体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所述多孔基体从所述第一表面传导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吸液面,与所述储液部流体相通;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用于对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生成气溶胶;以及
气泡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多孔基体的第一表面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表面上目标区域的电信号,所述目标区域为所述第一表面中与所述加热元件对应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基体具有多个微制造的贯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发热主体部;
所述气泡检测电极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发热主体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所在的区域为所述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相对设置,所述发热主体部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至少一个弯折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的第一条状薄膜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的第二条状薄膜电极,所述第一条状薄膜电极以及第二条状薄膜电极的弯折形状与所述目标区域边界的弯折形状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相对设置,所述发热主体部为发热线圈、发热环、发热网或者发热片,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对称分布于所述目标区域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检测电极的厚度小于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包括:电容值或者电流值。
8.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雾化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气泡检测电极以及所述加热元件分别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加热;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停止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电信号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报警模块发出气泡报警信号。
CN202222847334.5U 2022-10-27 2022-10-27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921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7334.5U CN218921648U (zh) 2022-10-27 2022-10-27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7334.5U CN218921648U (zh) 2022-10-27 2022-10-27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1648U true CN218921648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5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7334.5U Active CN218921648U (zh) 2022-10-27 2022-10-27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1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22401A1 (e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puff detector
EP3393278B1 (en) 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a liquid pump
CN112089110B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
JP2020508051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内のエアロゾル発生要素のための成形された取り付け
KR20170094150A (ko) 가열 요소로 기재를 전달하기 위하여 벤츄리 효과를 이용하는 에어로졸-발생 시스템
CA3007911A1 (e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puff detector
UA123636C2 (uk) Електронна система утворення аерозолю і випаровувач для неї
EP3319466A1 (en) Wickless vaporizing devices and methods
JP2022504402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加熱チャンバ
JP2019511202A (ja) 電極を備えた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KR20210098498A (ko) 분무기 및 분무기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CN11144930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810492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892164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0916249A (zh) 一种雾化装置
WO2022161014A1 (zh) 具有开放式雾化腔的雾化芯
WO2022161029A1 (zh) 具有外壳的一体式雾化芯
CN212088094U (zh) 一种雾化装置
WO2022161033A1 (zh) 具有底部雾化腔的雾化芯
CN211065029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22045859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7491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1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71293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0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