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9048U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19048U CN218919048U CN202223258075.9U CN202223258075U CN218919048U CN 218919048 U CN218919048 U CN 218919048U CN 202223258075 U CN202223258075 U CN 202223258075U CN 218919048 U CN218919048 U CN 2189190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ooling
- battery
- liquid
- battery module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其中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模块,各电芯模块之间相互连接,每个电芯模块包括多排电芯,每相邻两排电芯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汇流排,汇流排设置于多个电芯模块上;第一液冷板,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汇流排上;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于各第一间隙中。通过将电芯模块化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芯模块的顶部和侧面均进行散热处理,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当前新能源车的使用痛点在于续航问题,为解决用户逐渐提高的快速补电需求,需要通过创新及高效的液冷系统设计,确保电池系统在超高倍率充电下的温控性,满足实际超充的需求。但是,当前系统的设计均采用电芯集成到电池包(Cell to PACK,CTP)的结构设计,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导致产品的拆装、替换以及售后维护难度非常大,售后维护成本高,对于产品的一致性要求极高;同时一体化设计制造难度大,对于产线建设的要求及成本高。
此外,圆柱电池系统通常采用单面液冷的方式来冷却电芯。在单面液冷方案中,液冷板位于电芯的一侧。随着超高充的要求更加苛刻,圆柱电池系统的发热量越来越大,要求冷却的效率更高,而单面液冷方式冷却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超高倍率的充电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降低售后维护成本,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产业化生产,且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模块,各所述电芯模块之间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电芯模块包括多排电芯,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汇流排,所述汇流排设置于所述多个电芯模块上;第一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汇流排上;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一间隙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与所述汇流排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敷设在所述汇流排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用于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还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加强筋交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第一液冷管道以及第二液冷管道,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模块,每个所述液冷模块与所述电芯模块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其中:所述液冷模块的两端各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所述第三液冷管道与所述液冷模块中的各第二液冷子板相连;所述第二液冷板的两端各设置有第四液冷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同一侧的各所述第三液冷管道分别连接至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子板包括第一液冷组件、第二液冷组件以及第三液冷组件,所述第一液冷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的两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组件以及第二液冷组件均用于汇集冷却液并将冷却液分配至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第三液冷组件为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三液冷组件与相邻一排电芯相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子板与相邻一排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用于粘接所述第二液冷子板以及与第二液冷子板对应的一排所述电芯。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芯模块两端的一排电芯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托盘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多个第二托盘,所述电芯模块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第二托盘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多个凸台共同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来自电芯模块的热空气排出电池模组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台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按照行列形式交错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垫高所述第二托盘,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使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有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互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汇流排与所述多排电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箱盖,所述箱盖与所述第一托盘盖合形成密闭空腔。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所述电池模组。
通过将电芯模块化设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降低售后维护成本,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更容易制造,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产业化生产。另外,通过在汇流排上设置第一液冷板以及将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在每相邻两排电芯的第一间隙中,能够对电芯模块的顶部和侧面均进行散热处理,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液冷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液冷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液冷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盘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可包括汇流排2、第一液冷板3、第二液冷板4以及多个电芯模块1。各所述电芯模块之间可相互连接。每个电芯模块可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可按照行列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多排电芯。
示例性的,参见图2示出的电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电芯10可以是任意一个电芯,电芯10可以为圆柱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可包括电芯模块11、电芯模块12以及电芯模块13,电芯模块11、电芯模块12以及电芯模块13可相互连接,电芯模块11中的电芯数量与电芯模块12中的电芯数量可以相同,电芯模块12与电芯模块13中的电芯数量可以不同。对于电芯模块11中的多排电芯而言,每排电芯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电芯模块中电芯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
其中,汇流排2可设置于所述多个电芯模块上,以将多个电芯电连接。与多个电芯模块的布置相对应,汇流排2也可模块化设置。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2可包括多个汇流模块,各所述汇流模块之间可相互连接,各所述汇流模块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汇流排2。
请参阅图3,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汇流排2可包括设置于电芯模块11上的汇流模块21、设置于电芯模块12上的汇流模块22以及设置于电芯模块13上的汇流模块23。汇流模块21可与汇流模块22相连接,汇流模块22可与汇流模块23相连接。示例性的,汇流模块21的汇流部件211可与对应的电芯的正负极相接,汇流模块21的两端均可设置有连接件212。汇流部件211可以呈曲线形状,多个汇流部件211可沿第一方向(即图3的水平方向)设置。
其中,第一液冷板3可设置于汇流排2的上方。由于汇流排2设置于所述多个电芯模块上,当多个电芯模块充放电时,汇流排2汇集了大量的热量,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3能够为多个电芯模块的顶部进行降温。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液冷板的平面结构图。如图4所示,第一液冷板3上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31,第一装配孔31也称挂载点,通过第一装配孔31能够将汇流排2与多个电芯模块1焊接。通过设置第一液冷板上的第一装配孔,第一液冷板能够起到焊接夹具的作用,简化了电池模组的装配工序,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3上还可设置有流有冷却液的液冷管道35。第一液冷板3上设置的液冷管道可包括第一液冷管道以及第二液冷管道(图4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相反。通过将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设置为相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进一步均衡冷却液的冷却效果,提升第一液冷板上不同位置的温度的一致性。
如图4所示,液冷管道35具有第一进液口33和第一出液口34。第一进液口33以及第一出液口34均可设置于第一液冷板3的右侧,即,第一进液口33以及第一出液口34均可设置于第一液冷板3的同一侧。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以及汇流排均可以对应于电芯的模块化作出适应性的模块化设计。可以理解,第一液冷板3的具体液冷管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3与所述汇流排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敷设在所述汇流排2上,所述第一装配孔31用于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状态。具体的,可以通过第一装配孔31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量,以防止第一导热结构胶溢出。通过设置第一导热结构胶,能够均衡多个电芯模块1顶部集聚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液冷板3,以辅助散热,从而降低多个电芯模块1热失控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可先对第一液冷板3进行打第一导热结构胶的处理,然后将托盘6预固定至特定的组装工装(图1中未示出)内,再将多排电芯按照预定顺序排列在该组装工装内,从而使得第一液冷板3能够与多排电芯相集成。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还可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32,所述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加强筋32交错设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至少一个加强筋32可沿图4中的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加强筋32可用于加强第一液冷板3的强度。由于第一装配孔的设置可能影响焊接过程,因此将第一装配孔与加强筋交错设置,能够加强第一液冷板3的强度,降低第一液冷板3在焊接过程中断裂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板4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模块,每个所述液冷模块与所述电芯模块1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其中:所述液冷模块的两端各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所述第三液冷管道与所述液冷模块中的各第二液冷子板40相连;所述第二液冷板4的两端各设置有第四液冷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同一侧的各所述第三液冷管道分别连接至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液冷板的平面结构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液冷板4可包括第一液冷模块41、第二液冷模块42以及第三液冷模块43。每个液冷模块两端的液冷管道对称设置。具体来说,第一液冷模块41的一侧可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411,第二液冷模块42的一侧可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421,第三液冷管道43的一侧可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431以及第三液冷管道432。第四液冷管道423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的一侧。第三液冷管道432可通过诸如接头4321将该第三液冷管道432对应的多个第二液冷子板40相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多个第二液冷子板40为并联连接的形式。由于并联的管路过多,流阻增大,会降低流体的流量,因此在靠近进液口以及出液口的位置可以将液冷管道隔断设置,例如在图5中第三液冷管道43的一侧可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431以及第三液冷管道432,如此能够使得流体更加均匀,提升第二液冷板的冷却效果。
示例性的,第三液冷管道421通过接头4211与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423相接,第三液冷管道432通过接头4231与第四液冷管道423相接。第四液冷管道423可以为塑料管道,第三液冷管道可以为金属管道。为了能够使第二液冷板中液冷管道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匹配结构需求,节约空间,对于远离第二进液口a1以及第二出液口b1的液冷模块对应的第三液冷管道,可通过蛇形管道与第四液冷管道相接;对于靠近第二进液口a1以及第二出液口b1的液冷模块对应的第三液冷管道,可通过直角弯折管道与第四液冷管道相接。
在一实施例中,进液管道a上的第二进液口a1以及出液管道b上的第二出液口b1可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的同一侧。示例性的,第二进液口a1可通过蛇形管道与第四液冷管道423相连,也可通过蛇形管道与相邻的第三液冷管道432相连。当冷却液从第二进液口a1流入时,可在进入第四液冷管道423后分配至各个液冷模块对应的第三液冷管道,也可通过第三液冷管道432直接流入与第二进液口a1相邻的第三液冷管道。冷却液可以在进液管道a与出液管道b形成的环路中不断循环。通过设置第三液冷管道以及第四液冷管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使得流体更加均匀,提升第二液冷板的冷却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电芯模块包括多排电芯,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中。在本实用新型中,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之间可以相等,即,对于同一个所述电芯模块而言,该电芯模块中的多排电芯可以等间距排列。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两个第二液冷板之间的空隙401可以与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空隙相关联。
在一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所述电芯模块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间隙。由于第二液冷模块与电芯模块对应设置,相应地,在图5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两个第二液冷模块之间的空隙402与相邻两个所述电芯模块之间的第二空隙相关联。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液冷板的立体结构图。参见图6,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包括第一液冷组件441、第二液冷组件442以及第三液冷组件443,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组件442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的两端。示例性的,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第二液冷组件442均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第二液冷组件442均用于汇集冷却液并将冷却液分配至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第三液冷组件443为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与相邻一排电芯10相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芯模块1两端的一排电芯10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例如,在图5中,对于对应与电芯模块12的第二液冷模块42,在第二电芯模块12两端的一排电芯10的一侧可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即,对于电芯模块12中位于左右两端的边缘位置的两排电芯而言,这两排电芯各自对应的第二液冷子板40的数量可以有一个;而在第二电芯模块12中间的一排电芯10的两侧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即,对于电芯模块12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任意一排电芯而言,这排电芯对应的第二液冷子板的数量可以有两个。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液冷板,所述第三液冷板与所述第二液冷子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间隙中。示例性的,第三液冷板(图5中未示出)可以设置于图5中的第二液冷子板的一侧,位于空隙402中。此时,位于所述电芯模块两端的电芯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液冷子板,而另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三液冷板。通过设置第三液冷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进一步提升各电芯模块之间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与相邻一排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用于粘接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以及与第二液冷子板40对应的一排所述电芯。所述导热结构胶与所述导热双面胶的区别在于导热系数不同。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可以与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相同,所述第二导热双面胶可以与所述第一导热双面胶相同。可以理解,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的具体材料,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定。
其中,汇流排2的上方还可设置有绝缘支架5,绝缘支架5可位于第一导热胶与第一液冷板3之间。绝缘支架5上也可设置有多个第二装配孔,绝缘支架5上的第二装配孔与第一液冷板上的第一装配孔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多个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互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汇流排与所述多排电芯。绝缘支架5能够对汇流排2和第一液冷板3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绝缘支架5与汇流排2可集成为CCS(Cells Contact System,电池连接系统)组件,第一液冷板3与CCS组件层叠,形成电池模组的上盖结构。该上盖结构设置于托盘上,通过装配孔等结构将汇流排2与多个电芯模块1焊接。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盘的立体结构图。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7,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托盘6,所述托盘6包括第一托盘64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多个第二托盘,所述电芯模块1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第二托盘上。例如,所述第一托盘可以为图7中的托盘,图2中的多个托盘可以依次为第二托盘111、第二托盘121以及第二托盘131。
参见图7,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多个凸台共同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来自电芯模块1的热空气排出电池模组外。例如,在图7中,来自电芯模块1的热空气可经由图7箭头所示方向从第一托盘的孔65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台61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凸台62,所述第一凸台61与所述第二凸台62按照行列形式交错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凸台61用于垫高所述第二托盘,所述第二凸台62用于使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示例性的,第一凸台61可以为方形结构,第二凸台62可以为圆形结构,第二凸台62上可设置有圆孔,第二凸台62的圆孔可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匹配,以便使集成式的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台61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凸台62。因此,交错设置的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可形成凸凹相间的结构,与方波信号类似,凹部的空腔可作为排气通道。在第一托盘的开孔65处还可设置有泄压阀,以使来自电芯热失控的热空气通过泄压阀向外排出。此外,在图7中第一托盘上还可设置有纵梁63以及横梁66,纵梁63与横梁66相互垂直,纵梁63与横梁66共同使第一托盘与第一托盘上的各个电芯模组的部分接合。
通过在托盘6的底部设置多个不同类型的凸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利用凸台支撑第二托盘,并形成凸凹相间的结构,利用该结构形成的空腔作为排气通道,使得来自电芯热失控的热空气向外排出至泄压阀,从而防止热扩散和连锁反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可包括箱盖7。箱盖7可与第一托盘盖合,形成密闭的腔室,多排电芯、第二液冷板、汇流排、绝缘板以及第一液冷板可紧密结合设置于该腔室内。箱盖7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托盘的高度。采用矮箱体和高箱盖等轻量化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用性。
综上,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电芯模块化设计,能够在电芯出现故障时通过更换电芯模块来进行维护,解决电芯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维护成本高的问题,降低售后维护成本,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更容易制造,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生产效率,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产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汇流排上设置第一液冷板以及将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分别设置在每相邻两排电芯的第一间隙中,能够对电芯模块的顶部和侧面均进行散热处理,提升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改善快充场景下的散热效果。通过多个维度进行复合冷却,也能够使整各电池包的强度进一步提升,满足整包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提升电池系统可靠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所述电池模组。可以理解,对应所述电池的具体应用场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电芯模块(1),各所述电芯模块(1)之间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电芯模块(1)包括多排电芯(10),每相邻两排所述电芯(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汇流排(2),所述汇流排(2)设置于所述多个电芯模块(1)上;
第一液冷板(3),所述第一液冷板(3)设置于所述汇流排(2)上;
第二液冷板(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分别设置于各所述第一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与所述汇流排(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结构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敷设在所述汇流排(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装配孔(31),所述第一装配孔(31)用于观察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胶的施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还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32),所述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加强筋(32)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3)上设置有第一液冷管道以及第二液冷管道,所述第一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与所述第二液冷管道的冷却液流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模块,每个所述液冷模块与所述电芯模块(1)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其中:所述液冷模块的两端各设置有第三液冷管道,所述第三液冷管道与所述液冷模块中的各第二液冷子板(40)相连;所述第二液冷板(4)的两端各设置有第四液冷管道,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同一侧的各所述第三液冷管道分别连接至对应侧的第四液冷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包括第一液冷组件(441)、第二液冷组件(442)以及第三液冷组件(443),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所述第二液冷组件(442)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组件(441)以及第二液冷组件(442)均用于汇集冷却液并将冷却液分配至所述第三液冷组件;第三液冷组件(443)为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三液冷组件(443)与相邻一排电芯(10)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与相邻一排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胶或第二导热双面胶用于粘接所述第二液冷子板(40)以及与第二液冷子板(40)对应的一排所述电芯。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芯模块(1)两端的一排电芯(10)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液冷子板(40)。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托盘(6),所述托盘(6)包括第一托盘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多个第二托盘,所述电芯模块(1)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第二托盘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多个凸台共同形成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来自电芯模块(1)的热空气排出电池模组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台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台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按照行列形式交错排列布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垫高所述第二托盘,所述第二凸台用于使所述第二托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支架(5),所述绝缘支架(5)设有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31)与所述第二装配孔相互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汇流排(2)与所述多排电芯(1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箱盖(7),所述箱盖(7)与所述第一托盘盖合形成密闭空腔。
1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58075.9U CN218919048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PCT/CN2023/111696 WO2024113946A1 (zh) | 2022-11-30 | 2023-08-08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58075.9U CN218919048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19048U true CN218919048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45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58075.9U Active CN218919048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1904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13946A1 (zh) * | 2022-11-30 | 2024-06-06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2022
- 2022-11-30 CN CN202223258075.9U patent/CN21891904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13946A1 (zh) * | 2022-11-30 | 2024-06-06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55062B2 (ja) | 車両内に設けられた電圧供給装置のためのエネルギー供給モジュール | |
KR101293211B1 (ko) | 배터리 모듈 수납장치, 배터리 모듈 온도조절 장치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 |
JP5343048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 |
EP2509150B1 (en) | Battery module having excellent cooling efficiency and compact structure an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 |
US9499068B2 (en) | Battery pack | |
US20160190663A1 (en) | Busbars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battery assemblies | |
KR20200001705A (ko) | 냉각장치를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 |
KR20120016590A (ko) |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 |
KR20110100263A (ko) | 열-안정화된 전기 배터리 모듈 | |
JP2016526763A (ja) | 熱交換器を組み込んだ、電気自動車または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用の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
CN115764069A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KR20180081996A (ko) | 간접 냉각 방식의 배터리 팩 | |
CN218919048U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114361690A (zh) | 一种ctp构型的电池总成、电动车辆及设计方法 | |
WO2024113946A1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KR102136858B1 (ko) | 원통전지팩 냉난방 구조 | |
US20240304887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battery module and of a battery pack | |
CN216288627U (zh) | 液冷电池组件、动力电池及电器设备 | |
JP2020145116A (ja) | 組電池 | |
US20210126301A1 (en) | Cylindrical Battery Cell Packaging and Cooling Configuration | |
CN210443637U (zh) | 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 | |
CN219226404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9917300U (zh) |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021254U (zh) | 用于电池包的冷却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 |
CN220627957U (zh) | 电池模组和储能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