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4744U - 面板灯 - Google Patents

面板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4744U
CN218914744U CN202320067742.0U CN202320067742U CN218914744U CN 218914744 U CN218914744 U CN 218914744U CN 202320067742 U CN202320067742 U CN 202320067742U CN 218914744 U CN218914744 U CN 218914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lamping
abutting
pressing
frame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677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燕
许继松
于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gnify Holding BV
Original Assignee
Signify Holding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nify Holding BV filed Critical Signify Holding BV
Priority to CN2023200677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4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4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4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照明领域,提供一种面板灯,包括面框(10)、光学组件(20)及压框(30);面框(10)具有第一框条(11);压框(30)具有与第一框条(11)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第三卡接部(311)与第一卡接部(111)对应卡接,第四卡接部(313)与第二卡接部(113)对应卡接;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和/或第四抵接部(314)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支撑部(115)支撑光学组件(20)的边侧,抵压部(315)与支撑部(115)对应设置,并抵压光学组件(20)的边侧。基于此,可使光学组件(20)各层板贴合紧密、均匀,可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Description

面板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灯。
背景技术
面板灯是一种室内照明灯具,具有照度均匀性好、光线柔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会议室、商场、酒店、博物馆等场所。现有面板灯通常包括面框、安装于面框中的光学组件,以及连接于面框且用于将光学组件抵压固定于面框中的压框。然而,压框与面框之间通常采用螺钉紧固连接,导致光学组件的各层板在靠近螺钉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与在其他位置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不均匀,致使面板灯内部发射的光在经由光学组件反射后会在光学组件的表面呈现点现象,致使面板灯发光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意识到,现有面板灯的压框与面框之间通常采用螺钉紧固连接,导致光学组件的各层板在靠近螺钉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与在其他位置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不均匀,致使面板灯内部发射的光在经由光学组件反射后会在光学组件的表面呈现点现象,致使面板灯发光不均匀。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灯,以解决现有面板灯的光学组件的各层板贴合不均匀,导致面板灯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的基本构思是,改良压框和面框二者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保障压框与面框之间可基于多重的卡接关系和抵接关系,方便、快捷地实现稳固连接,且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还保障压框可基于抵压部抵压光学组件的边侧,实现将光学组件的边侧抵压固定于支撑部上,从而可经由抵压部和支撑部对光学组件的双向作用力,促使光学组件的各层板贴合相对紧密、相对均匀,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板灯,包括面框、安装于所述面框中的光学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面框且用于抵压固定所述光学组件的压框;
所述面框具有第一框条,所述第一框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卡接部、第一抵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二抵接部和支撑部;所述压框具有与所述第一框条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所述第二框条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卡接部、第三抵接部、第四卡接部、第四抵接部和抵压部;
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卡接,所述第四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对应卡接;
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对应抵接,和/或所述第四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对应抵接;
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光学组件的边侧,所述抵压部与所述支撑部对应设置,并抵压所述光学组件的边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第一卡槽,所述第三卡接部为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卡接部为第二卡槽,所述第四卡接部为第二卡钩;所述第一抵接部为间隔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之间的凸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钩的钩部和所述第二卡钩的钩部相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第三抵接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卡钩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卡钩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压部与所述光学组件线接触或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压部为弹性抵压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条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框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抵接部背离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沿所述第二框条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第四卡接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朝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设有第二槽;
所述面板灯还包括灯条、背板和缓冲件,所述灯条设于所述光学组件的边侧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背板设于所述灯条背离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灯条稳固连接的安装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第二抵接部一侧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槽中,所述缓冲件弹性抵持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靠近所述抵压部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板、导光板和反射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垂直于其中轴线且经过其中心的基准横截面;
所述灯条朝向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灯珠,所述灯珠的中心位于所述基准横截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框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一边框,各所述第一边框均为所述第一框条;所述压框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二边框,各所述第二边框均为所述第二框条。
本申请提供的面板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在组装时,先通过将光学组件安装于面框中,尤其将光学组件的边侧安装于第一框条的支撑部上,以实现经由面框对光学组件进行周向限位、底部支撑和防护。再通过将压框安装于面框上,尤其将第三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对应卡接,且将第四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对应卡接,实现方便、快捷地构建第二框条和第一框条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综合第三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的对应抵接关系、第四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对应抵接关系,实现稳定、稳固第二框条和第一框条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从而可方便、快捷地使压框与面框稳固连接,且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在此基础上,压框便可通过第二框条的抵压部抵压光学组件的边侧,实现将光学组件的边侧抵压固定于支撑部上,从而可经由抵压部和支撑部对光学组件施加双向、均衡的作用力,促使光学组件的各层板贴合相对紧密、相对均匀,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的光输出效果,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提供的B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图1提供的面板灯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提供的第二框条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面框,11-第一框条,111-第一卡接部,112-第一抵接部,113-第二卡接部,114-第二抵接部,1141-第二槽,115-支撑部,12-第一边框,13-容纳空间;20-光学组件,21-扩散板,22-导光板,221-基准横截面,23-反射板;30-压框,31-第二框条,311-第三卡接部,312-第三抵接部,3121-第一槽,313-第四卡接部,314-第四抵接部,315-抵压部,32-第二边框;40-灯条,41-灯珠;50-背板,51-安装部,52-滑动部;60-缓冲件;70-角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面板灯是一种室内照明灯具,具有照度均匀性好、光线柔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会议室、商场、酒店、博物馆等场所。现有面板灯通常包括面框、安装于面框中的光学组件,以及连接于面框且用于将光学组件抵压固定于面框中的压框。然而,压框与面框之间通常采用螺钉紧固连接,导致光学组件的各层板在靠近螺钉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与在其他位置处的层间贴合情况不均匀,致使面板灯内部发射的光在经由光学组件反射后会在光学组件的表面呈现点现象,致使面板灯发光不均匀。
由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灯,能够解决现有面板灯的光学组件的各层板贴合不均匀,导致面板灯发光不均匀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的基本构思是,改良压框和面框二者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保障压框与面框之间可基于多重的卡接关系和抵接关系,方便、快捷地实现稳固连接,且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还保障压框可基于抵压部抵压光学组件的边侧,实现将光学组件的边侧抵压固定于支撑部上,从而可经由抵压部和支撑部对光学组件的双向作用力,促使光学组件的各层板贴合相对紧密、相对均匀,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灯,包括面框10、安装于面框10中的光学组件20,以及连接于面框10且用于抵压固定光学组件20的压框30。面框10具有第一框条11,第一框条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11、第一抵接部112、第二卡接部113、第二抵接部114和支撑部115。压框30具有与第一框条11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第二框条3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卡接部311、第三抵接部312、第四卡接部313、第四抵接部314和抵压部315。第三卡接部311与第一卡接部111对应卡接,第四卡接部313与第二卡接部113对应卡接。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第四抵接部314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支撑部115支撑光学组件20的边侧,抵压部315与支撑部115对应设置,并抵压光学组件20的边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面框1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一边框12,多个第一边框12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光学组件20的容纳空间13。多个第一边框12中,至少一个第一边框12采用上述第一框条11。
以靠近容纳空间13的一侧为内侧,以背离容纳空间13的一侧为外侧。第一框条11具有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11、第一抵接部112、第二卡接部113、第二抵接部114和支撑部115。其中,第一框条11为条状结构,对应地,第一卡接部111、第一抵接部112、第二卡接部113、第二抵接部114和支撑部115均沿第一框条1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其中,第一框条11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连接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图5所示,压框3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二边框32,各第二边框32与各第一边框12一一对应设置并对应连接。面框10和压框30二者的各边角处可通过但不限于通过角接件70实现相邻边框的稳固连接。多个第二边框32中,与第一框条11对应设置的第二边框32采用上述第二框条31,即第二框条31与第一框条11一一对应设置。
对应第一框条11的结构,第二框条31具有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第三卡接部311、第三抵接部312、第四卡接部313、第四抵接部314和抵压部315。其中,第二框条31为条状结构,对应地,第三卡接部311、第三抵接部312、第四卡接部313、第四抵接部314和抵压部315均沿第二框条3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其中,第二框条31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连接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结构,在组装时,可先将光学组件20安装至面框10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13中,此时,面框10可对光学组件20进行周向限位和防护,以限制光学组件20相对于面框10平面移动,还可通过第一框条11的支撑部115对光学组件20进行可靠支撑。随后,可将压框30以“第二框条31与第一框条11一一对应”的姿态安装至面框10上。此时,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第三卡接部311将与第一卡接部111对应设置,且第三卡接部311和第一卡接部111二者中的其中之一为卡钩,第三卡接部311和第一卡接部111二者中的另外之一为卡槽,第三卡接部311可与第一卡接部111对应卡接;第三抵接部312将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设置,且第三抵接部312可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第四卡接部313将与第二卡接部113对应设置,且第四卡接部313和第二卡接部113二者中的其中之一为卡钩,第四卡接部313和第二卡接部113二者中的另外之一为卡槽,第四卡接部313可与第二卡接部113对应卡接;第四抵接部314将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设置,且第四抵接部314可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基于此,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即可方便、快捷地构建稳固连接关系,并且其间的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尤其,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可基于“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以及“第四抵接部314与第二抵接部114”两处间隔设置的抵接关系,有效稳定、稳固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尤其稳定、稳固“第三卡接部311与第一卡接部111”以及“第四卡接部313与第二卡接部113”两处卡接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四抵接部314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的情形下,第三抵接部312可不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同理,在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的情形下,第四抵接部314可不与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这两种情形基于一处抵接关系,也可相对稳定、稳固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
在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构建稳固连接关系的基础上,第二框条31的与支撑部115对应设置的抵压部315便可抵压光学组件20的边侧,以将光学组件20的边侧抵压固定至支撑部115上。此时,由于均呈条状延伸的抵压部315和支撑部115可分别对光学组件20的边侧施加方向相反且均衡的作用力,抵压部315和支撑部115可共同促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能够贴合相对紧密、相对均匀。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在组装时,先通过将光学组件20安装于面框10中,尤其将光学组件20的边侧安装于第一框条11的支撑部115上,以实现经由面框10对光学组件20进行周向限位、底部支撑和防护。再通过将压框30安装于面框10上,尤其将第三卡接部311与第一卡接部111对应卡接,且将第四卡接部313与第二卡接部113对应卡接,实现方便、快捷地构建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综合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的对应抵接关系、第四抵接部314与第二抵接部114的对应抵接关系,实现稳定、稳固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从而可方便、快捷地使压框30与面框10稳固连接,且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在此基础上,压框30便可通过第二框条31的抵压部315抵压光学组件20的边侧,实现将光学组件20的边侧抵压固定于支撑部115上,从而可经由抵压部315和支撑部115对光学组件20施加双向、均衡的作用力,促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贴合相对紧密、相对均匀,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20的光输出效果,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11为第一卡槽,第三卡接部311为第一卡钩;第二卡接部113为第二卡槽,第四卡接部313为第二卡钩;第一抵接部112为间隔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之间的凸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面框10主要用于对光学组件20发挥限位、支撑和防护等效用,面框10对结构强度和刚度具有一定需求。而压框30主要用于对光学组件20发挥抵压效用,压框30对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相对低于面框10对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需求。
基于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通过在结构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佳的第一框条11上开设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以在不大幅影响第一框条1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基础上,减轻第一框条11的重量,并增强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利于保障并增强第一卡槽与第一卡钩的卡接效果以及第二卡槽与第二卡钩的卡接效果,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一方面,可通过在结构强度和刚度相对较柔的第二框条31上凸设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以便于在将第二框条31安装至第一框条11上时,使得第一卡钩能够顺应按压力沿着第一卡槽的槽壁发生些微变形,而方便、快捷地卡接至第一卡槽中,同时使得第二卡钩能够顺应按压力沿着第二卡槽的槽壁发生些微变形,而方便、快捷地卡接至第二卡槽中,从而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便利性。一方面,可通过将间隔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之间的凸筋作为第一抵接部112,以便于第一抵接部112在第一卡钩卡接至第一卡槽中以及第二卡钩卡接至第二卡槽中时能够与第三抵接部312对应抵接,从而可经由第一抵接部112与第三抵接部312的抵接,对其两侧的卡接关系形成可靠、有效的支撑和稳固效果,从而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第一卡接部111为第一卡钩,第三卡接部311为第一卡槽,第二卡接部113为第二卡钩,第四卡接部313为第二卡槽”,或是“第一卡接部111为第一卡钩,第三卡接部311为第一卡槽,第二卡接部113为第二卡槽,第四卡接部313为第二卡钩”,或是“第一卡接部111为第一卡槽,第三卡接部311为第一卡钩,第二卡接部113为第二卡钩,第四卡接部313为第二卡槽”,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钩的钩部和第二卡钩的钩部相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钩的钩部朝背离第二卡钩的一侧弯折设置,第二卡钩的钩部朝背离第一卡钩的一侧弯折设置,使得第一卡钩的钩部和第二卡钩的钩部相背设置,此时,第一卡钩、第三抵接部312和第二卡钩形成类“π”字型。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第一卡钩的钩部和第二卡钩的钩部相背设置,使得第一卡钩的卡接方向与第二卡钩的卡接方向不仅相反设置,而且相背设置,基于此,可利于综合、强化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二者的卡接效果,可利于降低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意外解除卡接的风险,从而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钩的钩部和第二卡钩的钩部可以相向设置,第一卡钩的钩部和第二卡钩的钩部也可以朝向同一侧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第二卡钩的尺寸大于第一卡钩的尺寸。即,第二卡钩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卡钩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的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使得第二卡钩的钩部与第一卡钩的钩部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错开设置,基于此,可使得第一卡钩卡接时产生的应力与第二卡钩卡接时产生的应力能够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错开分布,从而可利于综合、强化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二者的卡接效果,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可通过使第二卡钩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的尺寸更大,使得相对居中分布的第二卡钩能够与第二卡槽形成更有力的卡接效果,从而可利于强化第二卡钩的卡接效果,可利于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钩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卡钩在远离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的尺寸,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线接触或面接触。其中,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线接触指的是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的接触区域呈线状,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面接触指的是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的接触区域呈面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抵压部315与光学组件20线接触或面接触,实现沿抵压部315和光学组件20之间的接触区域分散抵压部315对光学组件20的抵压应力,减少应力集中情况,从而可有效均衡抵压部315对光学组件20的抵压效果,可利于促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贴合紧密、均匀,可利于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20的光输出效果,可利于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此外,还可利于降低光学组件20因应力集中而局部损坏的风险,从而可利于保障并延长光学组件20及面板灯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压部315为弹性抵压部。即,第二框条31中,至少抵压部315由弹性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抵压部315为弹性抵压部,使得抵压部315具有弹性,使得抵压部315能够保持弹性抵压、紧密抵压光学组件20,从而可有效稳定抵压部315对光学组件20的抵压效果,可利于促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贴合紧密、均匀,可利于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20的光输出效果,可利于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框条31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框条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框条31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由弹性塑料制成。第二框条31可以整体采用同一种弹性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不同弹性材料分别制成不同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使得第三卡接部311和第四卡接部313具有弹性,基于此,可便于在将第二框条31安装至第一框条11上时,使得第三卡接部311能够顺应按压力发生弹性变形,而方便、快捷地与第一卡接部111卡接配合,使得第四卡接部313能够顺应按压力发生弹性变形,而方便、快捷地与第二卡接部113卡接配合,从而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使得抵压部315具有弹性,使得抵压部315能够保持弹性抵压、紧密抵压光学组件20,从而可有效稳定抵压部315对光学组件20的抵压效果,可利于促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贴合紧密、均匀,可利于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20的光输出效果,可利于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抵接部312背离第一抵接部112的一侧设有第一槽3121,第一槽3121沿第二框条3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框条31中,第三抵接部312于其背离第一抵接部112的一侧开设第一槽3121,第一槽3121位于第三卡接部311和第四卡接部313之间。第一槽3121沿第三抵接部312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即沿第二框条3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槽3121,使得第三抵接部312对应第一槽3121的区域形成薄壁铰接结构,基于此,在将第二框条31安装至第一框条11上时,可便于第三抵接部312的位于第一槽3121外侧的部分带动第三卡接部311,绕着第一槽3121相对于位于第一槽3121内侧的第四卡接部313、第四抵接部314和抵压部315发生小幅度转动,从而可便于“第三卡接部311与第一卡接部111”、“第四卡接部313与第二卡接部113”同时实现卡接配合,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便利性。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3121靠近第四卡接部313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第一槽3121靠近第四卡接部313设置,使得第三抵接部312基本全部位于第一槽3121的外侧,基于此,可在保障并提高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连接便利性的基础上,有效保障第三抵接部3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有效保障第三抵接部312与第一抵接部112之间的抵接效果,可利于稳定、稳固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部114朝向支撑部115的一侧设有第二槽1141;面板灯还包括灯条40、背板50和缓冲件60,灯条40设于光学组件20的边侧和第二抵接部114之间,背板50设于灯条40背离光学组件20的一侧,背板50包括与灯条40稳固连接的安装部51,以及连接于安装部51朝向第二抵接部114一侧的滑动部52,滑动部52滑动连接于第二槽1141中,缓冲件60弹性抵持于安装部51和第二抵接部114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灯条40可为但不限于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条。灯条40设于光学组件20的边侧,灯条40的发光侧朝向光学组件20。灯条40背离光学组件20的一侧稳固安装至背板50的安装部51上。如此,在面板灯使用时,可先由灯条40朝向光学组件20发射光线,再由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对灯条40发射的光进行反射等处理,使得最终可在光学组件20的表面呈现照度均匀性好、光线柔和的发光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背板50包括安装部51和滑动部52,安装部51和滑动部52均呈条状延伸设置。安装部51用于稳固安装灯条40。滑动部52连接于安装部51背离灯条40的一侧,即连接于安装部51朝向第二抵接部114一侧,滑动部52和安装部51相连接呈类L型。第二抵接部114朝向滑动部5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槽1141,第二槽1141与滑动部52对应设置,滑动部52能够沿第二槽1141的槽深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二槽1141中。
缓冲件60可为但不限于为泡棉。缓冲件60设置在安装部51和第二抵接部114之间,尤其弹性抵持安装部51和第二抵接部114。
基于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光学组件20的层板出现热胀冷缩现象时,背板50可受光学组件20的抵推力和缓冲件60的弹性抵持力,使其滑动部52于第二槽1141中适应性沿第二槽1141的槽深方向发生移动,同时缓冲件60可适应性弹性变形,以吸收因光学组件20的层板热胀冷缩而引起的间隙变化。由此,即可有效保障灯条40与光学组件20之间的间距保持均衡、均匀,从而可利于保障光的输出稳定、均匀,可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可有效降低光学组件20的层板因受到挤压而出现翘曲、变形等不良现象的风险,可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外观。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20包括沿靠近抵压部315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板21、导光板22和反射板23,导光板22具有垂直于其中轴线且经过其中心的基准横截面221;灯条40朝向光学组件2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灯珠41,灯珠41的中心位于基准横截面221上。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组件20包括扩散板21、导光板22和反射板23,扩散板21、导光板22和反射板23沿远离支撑部115的方向(即靠近抵压部315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位于中间的导光板22具有基准横截面221,基准横截面221经过导光板22的中心且垂直于导光板22的中轴线。
灯条40朝向光学组件20的一侧(即灯条40的发光侧)设有灯珠41,灯珠41的设置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灯珠41与导光板22相对设置,且灯珠41的中心落在基准横截面221上。
基于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保障灯珠41的中心与导光板22的中心平齐地设置在同一平面即基准横截面221上,如此,在面板灯使用时,便可保障灯条40的灯珠41能够沿着基准横截面221朝向导光板22的中心发射光线,从而可便于光学组件20的导光板22引导灯珠41发射的光均匀分布在整个基准横截面221乃至整个导光板22,进而可便于光学组件20的扩散板21对光进行扩散,使得光分布更均匀,且还便于光学组件20的反射板23对光进行反射,使得光最终在光学组件20的表面呈现照度均匀性好、光线柔和的发光效果,进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请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面框1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一边框12,各第一边框12均为第一框条11;压框3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二边框32,各第二边框32均为第二框条3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得面框10的各第一边框12与压框30的各第二边框32,均能够以第二框条31和第一框条11的连接方式实现连接,基于此,可方便、快捷地使压框30与面框10稳固连接,且连接情况相对可靠、相对均匀。并且,面框10的各第一边框12均可通过支撑部115对光学组件20进行支撑,而压框30的各第二边框32均可通过抵压部315抵压固定光学组件20,从而可使光学组件20的各层板贴合更紧密、更均匀,进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光学组件20的光输出效果,可有效保障并提高面板灯的发光均匀性和照明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面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框(10)、安装于所述面框(10)中的光学组件(20),以及连接于所述面框(10)且用于抵压固定所述光学组件(20)的压框(30);
所述面框(10)具有第一框条(11),所述第一框条(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卡接部(111)、第一抵接部(112)、第二卡接部(113)、第二抵接部(114)和支撑部(115);所述压框(30)具有与所述第一框条(11)对应设置的第二框条(31),所述第二框条(3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卡接部(311)、第三抵接部(312)、第四卡接部(313)、第四抵接部(314)和抵压部(315);
所述第三卡接部(311)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11)对应卡接,所述第四卡接部(313)与所述第二卡接部(113)对应卡接;
所述第三抵接部(312)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对应抵接,和/或所述第四抵接部(314)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14)对应抵接;
所述支撑部(115)支撑所述光学组件(20)的边侧,所述抵压部(315)与所述支撑部(115)对应设置,并抵压所述光学组件(20)的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11)为第一卡槽,所述第三卡接部(311)为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卡接部(113)为第二卡槽,所述第四卡接部(313)为第二卡钩;所述第一抵接部(112)为间隔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之间的凸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钩的钩部和所述第二卡钩的钩部相背设置;
和/或,在远离所述第三抵接部(312)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卡钩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卡钩的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315)与所述光学组件(20)线接触或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315)为弹性抵压部;
和/或,所述第二框条(31)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框条(3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抵接部(312)背离所述第一抵接部(112)的一侧设有第一槽(3121),所述第一槽(3121)沿所述第二框条(3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3121)靠近所述第四卡接部(313)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4)朝向所述支撑部(115)的一侧设有第二槽(1141);
所述面板灯还包括灯条(40)、背板(50)和缓冲件(60),所述灯条(40)设于所述光学组件(20)的边侧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14)之间,所述背板(50)设于所述灯条(40)背离所述光学组件(20)的一侧,所述背板(50)包括与所述灯条(40)稳固连接的安装部(51),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部(51)朝向所述第二抵接部(114)一侧的滑动部(52),所述滑动部(52)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槽(1141)中,所述缓冲件(60)弹性抵持于所述安装部(5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14)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20)包括沿靠近所述抵压部(315)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板(21)、导光板(22)和反射板(23),所述导光板(22)具有垂直于其中轴线且经过其中心的基准横截面(221);
所述灯条(40)朝向所述光学组件(2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灯珠(41),所述灯珠(41)的中心位于所述基准横截面(221)上。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1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一边框(12),各所述第一边框(12)均为所述第一框条(11);所述压框(30)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第二边框(32),各所述第二边框(32)均为所述第二框条(31)。
CN202320067742.0U 2023-01-09 2023-01-09 面板灯 Active CN218914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7742.0U CN218914744U (zh) 2023-01-09 2023-01-09 面板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67742.0U CN218914744U (zh) 2023-01-09 2023-01-09 面板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4744U true CN218914744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0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67742.0U Active CN218914744U (zh) 2023-01-09 2023-01-09 面板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47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84195A1 (en) Led lamp
US20130336008A1 (en) Lighting Device
RU264216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WO201403448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40057148A (ko) 조명장치
CN107893973B (zh) Led平板灯及其组装方法、照明方法
CN113689786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950814B1 (ko) Led 면발광 등기구
JP561764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の組立方法
KR101779970B1 (ko) 측면 발광식 조명장치
CN218914744U (zh) 面板灯
KR101305007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형광등의 조립 구조
JP2010187712A (ja)
JP4780216B2 (ja) 面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182287B1 (ko) 엣지형 led 조명등
WO2009014387A2 (en) Stick-type led lighting apparatus
CN108196395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537366B1 (ko) 평판형 엘이디 조명기구
KR20100127578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9307667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131349B1 (ko) 도광판을 구성한 엘이디 조명기구
CN210624443U (zh) 面板灯
KR102396898B1 (ko) 차량용 라이트가이드 시스템
CN210771544U (zh) 一种无缝无阴影的线型灯
KR101709782B1 (ko) Led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