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4443U - 面板灯 - Google Patents

面板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4443U
CN210624443U CN201921626190.2U CN201921626190U CN210624443U CN 210624443 U CN210624443 U CN 210624443U CN 201921626190 U CN201921626190 U CN 201921626190U CN 210624443 U CN210624443 U CN 210624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plate
light guid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261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通
董永哲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Eco Lighting Co Ltd
Zhangzhou Lidaxi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Eco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Eco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Eco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261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4443U/zh
Priority to US16/715,205 priority patent/US20210096295A1/en
Priority to EP20163968.9A priority patent/EP3798508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4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4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灯,面板灯包括壳体、依次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缓冲件、散热件、光源组件和导光板,散热件与光源组件连接,缓冲件设于散热件和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缓冲结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缓冲件一面上的多个灯珠和至少一个防顶件,所述防顶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灯珠的高度,所述光源组件正对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导光板膨胀时侧面与所述防顶件相抵,且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防顶件将所述缓冲件抵紧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导光板吸水或受热膨胀后侧面与防顶件相抵,灯珠不会受到损坏,缓冲件能吸收导光板膨胀后的压力,无需减小导光板尺寸。

Description

面板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板灯。
背景技术
面板灯相对于白炽灯和日光灯而言,其具有耗电功率低、发光强度大、节能环保等优点,在照明灯具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面板灯中常采用导光板进行导光,而导光板在受到温度或湿度影响时将产生膨胀,在膨胀时导光板会顶住灯珠,其胀力无法得到释放,最终将灯珠损坏,需要更换光源组件或将整个面板灯更换,成本较大。为了降低灯珠损坏的概率,现有的方法是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预留膨胀空间,导光板与灯珠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会导致整灯的光电参数大幅下降,面板灯的发光效果受到的影响较大,即面板灯在灯珠防撞和发光效果两方面无法兼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面板灯在灯珠防撞和发光效果两方面无法兼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板灯,包括壳体、依次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缓冲件、散热件、光源组件和导光板,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散热件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缓冲结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缓冲件一面上的多个灯珠和至少一个防顶件,所述防顶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灯珠的高度,所述光源组件正对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导光板膨胀时侧面与所述防顶件相抵,且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防顶件将所述缓冲件抵紧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件包括相连接的竖直板和水平板,所述竖直板和所述水平板形成L形结构,所述基板承载抵靠在所述水平板上,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灯珠的一侧与所述竖直板固定,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竖直板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导光板膨胀时将所述缓冲件抵紧于所述竖直板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防顶件为一体成型于所述基板上的防顶柱。
进一步地,所述防顶柱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设有圆顶。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光源组件、缓冲件和散热件。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件为泡棉、聚氨酯、金属弹片或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和连接于所述背板四周侧的矩形边框,所述背板和所述矩形边框共同围成收容所述导光板、光源组件、散热件及缓冲件的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灯还包括分设于所述导光板两侧的扩散板和反光纸,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所述反光纸设于所述导光板的背面。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边框内延伸形成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面设有限位框,所述扩散板的四周侧抵靠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散热件承载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限位框的内侧壁与所述散热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灯还包括设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矩形边框一侧的驱动电源,所述驱动电源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面板灯,导光板吸水或受热膨胀后侧面与光源组件上的防顶件相抵,灯珠不会受到损坏,导光板通过防顶件将缓冲件抵紧于散热件与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这样缓冲件在导光板吸水或受热膨胀后能吸收这部分压力,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即缓冲件能吸收导光板膨胀后的压力,无需减小导光板尺寸,面板灯的光学效率能最大化地利用,其既能达到灯珠防撞的目的,又能确保面板灯的出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面板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切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面板灯中部分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部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壳体;20-导光板;30-缓冲件;40-散热件;50-光源组件;60-扩散板;70-反光纸;80-驱动盒;11-背板;12-矩形边框;120-限位板;121-限位框;41-竖直板;42-水平板;51-基板;52-灯珠;53-防顶件;54-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包括壳体10,依次设于壳体10内的缓冲件30、散热件40、光源组件50和导光板20。壳体10的横截面呈矩形,壳体10的底面开口、顶面封闭,壳体10可采用铝型材或其它金属材质。散热件40与光源组件50连接,缓冲件30设于散热件40和光源组件50之间,这样缓冲件30在散热件40与光源组件50之间形成缓冲结构。光源组件50包括基板51、间隔设置于基板51背离缓冲件30一面上的多个灯珠52和至少一个防顶件53,散热件40位于基板51背离灯珠52的一侧,多个灯珠52可呈一字型间隔布设于基板51上,防顶件53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灯珠52的高度,光源组件50正对导光板20的一侧设置。导光板20膨胀时侧面与防顶件53相抵,如此灯珠52不会被导光板20顶坏,导光板20通过防顶件53将缓冲件30抵紧于散热件40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缓冲件30在此过程中被压缩,这样在导光板20吸水或受热膨胀后缓冲件30能吸收这部分压力,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灯珠52防撞和发光效果能同时兼顾。导光板20可采用聚酯材料,导光板20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灯珠52的宽度,灯珠52发出的光能够直射到导光板20并经由导光板20充分导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面板灯,导光板20吸水或受热膨胀后侧面与光源组件50上的防顶件53相抵,灯珠52不会受到损坏,导光板20通过防顶件53将缓冲件30抵紧于散热件40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这样缓冲件30在导光板20吸水或受热膨胀后能吸收这部分压力,无需通过减小导光板的尺寸来达到防撞的目的,即缓冲件30能吸收导光板20膨胀后的压力,无需减小导光板尺寸,面板灯的光学效率能最大化地利用,其既能达到灯珠52防撞的目的,又能确保面板灯的出光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散热件40包括相连接的竖直板41和水平板42,竖直板41和水平板42形成L形结构,即散热件40整体呈L形结构,竖直板41与导光板20的出光方向平行,水平板42垂直连接于竖直板41的一端,散热件40可采用铝型材。基板51承载抵靠在水平板42上,水平板4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基板51的宽度,缓冲件30、散热件40和基板51三者的长度大致相等,基板51背离灯珠52的一侧与竖直板41固定,缓冲件30设于竖直板41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导光板20膨胀时将缓冲件30抵紧于竖直板41与壳体10的内侧壁之间,缓冲件30能吸收导光板20膨胀后的压力。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基板51远离灯珠52的一侧通过导热胶粘接固定于竖直板41,导热胶在基板51与竖直板41之间形成导热层54,基板51的底面抵靠在水平板42上,如此光源组件50和散热件40两者结合为一整体,导光板20膨胀顶持防顶件53时光源组件50可随散热件40一起在壳体10内移动,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提高整灯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防顶件53为一体成型于基板51上的防顶柱,基板51面向导光板20的一侧可间隔设置有多个防顶柱,例如在基板51靠近两端的位置各设置一个防顶柱,所有灯珠52均位于两防顶柱之间,防顶柱的直径可设置为大致与灯珠52的宽度相等或大于灯珠52的宽度,防顶柱与各灯珠52可呈一字型间隔布设。
在一实施例中,防顶柱远离基板51的一端设有圆顶,防顶柱设置圆顶可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刮伤导光板20侧壁的入光面,进而使面板灯长期使用的过程保持较好的出光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导光板20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光源组件50、缓冲件30和散热件40,面板灯中至少设有两个相对的光源组件50,两侧的光源组件50上均设有防顶件53,光源组件50对应侧也设置有散热件40和缓冲件30,散热件40和缓冲件30的各性能参数设置为相同,导光板20膨胀后向两侧延伸并通过两侧的缓冲件30吸收压力,如此该两侧的光源组件50上的灯珠52均受到有效的保护,灯珠52不会被导光板20顶坏。
在一实施例中,缓冲件30为泡棉或聚氨酯,如采用发泡的聚氨酯,发泡的聚氨酯的高度与散热件40的高度大致相等,或者采用一层或多层泡棉,缓冲件30的厚度可根据面板灯实际使用环境和灯珠52的防撞要求进行设置。缓冲件30也可以是金属弹片或弹簧,例如在散热件40与壳体10内侧壁之间间隔设置多个弹簧,弹簧的两端可分别嵌设于壳体10内侧壁和散热件40中,弹簧的弹性系数可根据灯面板灯实际使用环境和灯珠52的防撞要求进行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壳体10包括背板11和连接于背板11四周侧的矩形边框12,矩形边框12上下开口,背板11封闭其顶部开口,背板11和矩形边框12共同围成收容导光板20、光源组件50、散热件40及缓冲件30的腔体,导光板20射出的光从矩形边框12底部的开口射出,该腔体的横截面呈矩形,背板11可通过螺丝锁紧于矩形边框12上,将矩形边框12顶部的开口封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面板灯还包括分设于导光板20两侧的扩散板60和反光纸70,扩散板60设于导光板20的出光侧,反光纸70设置于导光板20的背面,反光纸70的尺寸大小大致与导光板20的尺寸大小相等,扩散板60的尺寸大小大于或等于导光板20的尺寸大小。光源组件50从侧部发出的光经由导光板20导出,在面板灯有限的空间内先经反光纸70反射后经扩散板60扩散,使得灯珠52发出的光能够全部从面板灯射出,从而提高面板灯的能效比。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矩形边框12内水平延伸形成有限位板120,扩散板60的四周侧抵靠在限位板120上,使得扩散板60、导光板20和反光纸70限制在壳体10中,不会从壳体10中滑出,光源组件50、散热件40和缓冲件30均承载放置于限位板120上。限位板120的顶面设有限位框121,限位框121的高度大于缓冲件30的高度,缓冲件30设于限位框121与散热件40之间,限位框121呈矩形,导光板20膨胀后与光源组件50上的防顶件53相抵,散热件40可在限位板120上来回滑动,导光板20将缓冲件30抵紧于限位框121的内侧壁与散热件40的竖直板41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4所示,面板灯还包括设于背板11背离矩形边框12一侧的驱动电源(图未示),驱动电源与光源组件50电连接。背板11背离矩形边框12一侧设有驱动盒80,驱动盒80通过螺丝锁固于背板11上,驱动电源设于驱动盒80中,驱动电源通过穿过背板11的线缆与光源组件50电连接。驱动电源分别电连接外部电源和光源组件50,以对光源组件50供给稳定的直流电,驱动电源还可以控制光源组件50以调整灯珠52的明暗和色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面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依次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缓冲件、散热件、光源组件和导光板,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散热件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缓冲结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缓冲件一面上的多个灯珠和至少一个防顶件,所述防顶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灯珠的高度,所述光源组件正对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导光板膨胀时侧面与所述防顶件相抵,且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防顶件将所述缓冲件抵紧于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相连接的竖直板和水平板,所述竖直板和所述水平板形成L形结构,所述基板承载抵靠在所述水平板上,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灯珠的一侧与所述竖直板固定,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竖直板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导光板膨胀时将所述缓冲件抵紧于所述竖直板和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顶件为一体成型于所述基板上的防顶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顶柱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设有圆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光源组件、缓冲件和散热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为泡棉、聚氨酯、金属弹片或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背板和连接于所述背板四周侧的矩形边框,所述背板和所述矩形边框共同围成收容所述导光板、光源组件、散热件及缓冲件的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灯还包括分设于所述导光板两侧的扩散板和反光纸,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所述反光纸设于所述导光板的背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边框内延伸形成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面设有限位框,所述扩散板的四周侧抵靠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散热件承载于所述限位板上,所述缓冲件设于所述限位框的内侧壁与所述散热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灯还包括设于所述背板背离所述矩形边框一侧的驱动电源,所述驱动电源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CN201921626190.2U 2019-09-27 2019-09-27 面板灯 Active CN210624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6190.2U CN210624443U (zh) 2019-09-27 2019-09-27 面板灯
US16/715,205 US20210096295A1 (en) 2019-09-27 2019-12-16 Panel light apparatus
EP20163968.9A EP3798508B1 (en) 2019-09-27 2020-03-18 Panel light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6190.2U CN210624443U (zh) 2019-09-27 2019-09-27 面板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4443U true CN210624443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7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26190.2U Active CN210624443U (zh) 2019-09-27 2019-09-27 面板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44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8721A (zh) * 2020-09-17 2020-12-25 上海边光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砖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8721A (zh) * 2020-09-17 2020-12-25 上海边光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砖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24443U (zh) 面板灯
CN201973491U (zh) Led平板灯
CN111828886A (zh) 一种格栅灯
WO2021159872A1 (zh) 显示模组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1061721U (zh) 面板灯
KR200471995Y1 (ko) 엘이디 평면광원과 엘이디 평판등 및 평판형 엘이디 램프
CN211902485U (zh) Led灯具
CN212902213U (zh) 冷柜及双面发光的冷柜灯
CN210831847U (zh) 一种led光源的连接结构
CN213146146U (zh) 一种方形手电装置
KR102131349B1 (ko) 도광판을 구성한 엘이디 조명기구
CN220397397U (zh) 一种侧发光筒灯
CN218914744U (zh) 面板灯
CN211119218U (zh) Led面板灯及其边框组件
CN220186574U (zh) 平板壁灯
CN218599505U (zh) 一种led硬灯条
CN217576104U (zh) 便于包装的灯具以及灯具组合结构
KR20200130582A (ko) Led 모듈을 구비한 평판조명장치
CN217785034U (zh) 教室灯
CN216079410U (zh) 一种聚光led透镜模组
CN216952713U (zh) 一种灯带及灯具
CN213983037U (zh) 一种led面板灯
CN210771544U (zh) 一种无缝无阴影的线型灯
CN211738803U (zh) 防灯珠挤压的面板灯
CN215112200U (zh) 具有防眩功能的球场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