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7423U -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07423U
CN218907423U CN202222596180.7U CN202222596180U CN218907423U CN 218907423 U CN218907423 U CN 218907423U CN 202222596180 U CN202222596180 U CN 202222596180U CN 218907423 U CN218907423 U CN 218907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electric tail
link
limiting block
driving cr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61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隋东钰
徐明园
李开超
王�华
曹小波
敖德胜
孙旭
刘家武
辛宏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61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07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07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07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包括连杆底座、连杆上支架、驱动曲柄、从动连杆、内支撑连杆、内支撑辅助连杆,以及外支撑连杆和外支撑辅助连杆。连杆底座和驱动曲柄之间设有第一开启限位机构,连杆底座和外支撑连杆之间设有第二开启限位机构,连杆上支架设有第四限位块,在电动尾翼开启时,第一开启限位机构限制驱动曲柄的转动,且驱动曲柄与从动连杆共线,第二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外支撑连杆的转动,内支撑辅助连杆抵接在第四限位块上。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在尾翼开启状态时,可提升连杆展开后的稳定性,约束尾翼产生晃动,消除异响。

Description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电动尾翼总成,以及具有该电动尾翼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遇到空气阻力而对汽车的行驶产生影响,就需要在汽车尾部安装尾翼,尾翼一方面能够引导经过汽车尾部气流的流动方向,使汽车能够受到较少的阻力;另一方面又能增加高速行驶中汽车的地面抓力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
但是,现有的汽车电动尾翼采用六连杆尾翼,因升起角度及抬起高度过大,连杆展开后,尾翼无法完全锁止,尾翼板存在明显晃动。同时,由于尾翼开启状态时尾翼无法完全锁止,无法起到对空气进行精准引流的作用,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高速驾驶时易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以解决现有的六连杆尾翼开启后无法完全锁止的问题,并能够提高开启后尾翼的稳定性,避免尾翼晃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包括用于和底托连接的连杆底座,用于连接尾翼板的连杆上支架,以及设于所述连杆底座和所述连杆上支架之间的驱动曲柄、从动连杆、内支撑连杆、内支撑辅助连杆,以及外支撑连杆和外支撑辅助连杆;
所述驱动曲柄的一端与驱动轴相连,所述从动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曲柄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内支撑连杆上,所述内支撑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杆底座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和所述连杆上支架铰接相连,所述外支撑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杆底座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和所述连杆上支架铰接相连,并在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和所述内支撑连杆之间铰接有联动杆;
所述连杆底座和所述驱动曲柄之间设有第一开启限位机构,所述连杆底座和所述外支撑连杆之间设有第二开启限位机构,所述连杆上支架上设有第四限位块,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第一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曲柄的转动,且所述驱动曲柄与所述从动连杆共线,所述第二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外支撑连杆的转动,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抵接在所述第四限位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启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连杆底座上的第二限位块,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驱动曲柄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而限制所述驱动曲柄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底座和所述驱动曲柄之间设有第一关闭限位机构,所述连杆底座和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之间设有第二关闭限位机构;
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第一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曲柄的转动,且所述驱动曲柄与所述从动连杆共线,所述第二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关闭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曲柄一端的第一限位块,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第一限位块抵接在所述连杆底座上,而限制所述驱动曲柄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底座上设有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二关闭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开启限位机构均由所述第三限位块构成,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块上,而限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的转动,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外支撑连杆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块上,而限制所述外支撑连杆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和所述第三限位块中至少其一上包裹有包胶层。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连杆的与所述连杆底座相连的位置,所述内支撑连杆的与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相连的位置,所述外支撑连杆的与所述连杆底座相连的位置,所述外支撑连杆的与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相连的位置中,以及所述联动杆的位于所述内支撑连杆和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之间的位置,在至少其一位置处设有包胶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限位块一体成型在所述连杆上支架上,并在所述第四限位块上包裹有包胶层;或者,
所述第四限位块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杆上支架上,并在所述第四限位块上包裹有包胶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在尾翼开启状态时,通过设置第一开启限位机构以限制驱动曲柄转动,以使转动到位的驱动曲柄与从动连杆共线,能够保证电动尾翼开启状态的稳定性。并设置第二开启限位机构能够限制外支撑连杆的转动,且内支撑辅助连杆抵接在第四限位块上,能够使得连杆机构完全锁止,防止电动尾翼发生晃动,保证连杆机构展开后的稳定性,而可使尾翼的开启位置精准,以及消除因晃动产生的异响。
另外,通过第二限位块,可防止电动尾翼连杆机构长时间使用后有偏差,影响尾翼开启状态下的稳定性。设置第一关闭限位机构和第二关闭限位机构,使该电动尾翼在关闭状态下能够稳定保持,不发生晃动。
此外,通过在连杆底座上设置第三限位块,能够对外支撑辅助连杆和外支撑连杆的转动限位。该设置集成化且结构简单。通过在各连杆相连位置设置包胶层能避免各连杆运动过程中发生磕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尾翼总成,该电动尾翼总成采用如上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尾翼总成,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能够使尾翼在开启和关闭状态被有效锁止,不产生晃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如上所述的电动尾翼总成,该汽车能够通过设置如上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电动尾翼总成,从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开启状态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开启状态下连杆底座、驱动曲柄以及从动连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开启状态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关闭状态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关闭状态下不包括内支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关闭状态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关闭状态下不包含连杆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开启状态下连杆上支架、内膜辅助支撑板与第四限位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杆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驱动曲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外支撑连杆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外支撑连杆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外支撑辅助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杆上支架和第四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杆上支架和第五包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内支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杆底座;101、底板;102、第一竖板;1021、第二限位块;1022、通孔;1023、吊耳;103、第二竖板;1031、第三限位块;
2、连杆上支架;201、第四限位块;
3、驱动曲柄;301、第一连接孔;302、第二连接孔;303、第一限位块;
4、从动连杆;
5、内支撑连杆;
6、内支撑辅助连杆;
7、外支撑连杆;
8、外支撑辅助连杆;801、抵接端;
9、联动杆;
10、第一包胶;
11、左侧第二包胶;
12、第三包胶;1201、左侧胶头;12011、弧形筋;1202、台阶部;1203、右侧胶头;
13、第四包胶;
14、第五包胶;
15、驱动轴;
16、右侧第二包胶;
17、第六包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包括用于和底托连接的连杆底座1,用于连接尾翼板的连杆上支架2,以及设于连杆底座1和连杆上支架2之间的驱动曲柄3、从动连杆4、内支撑连杆5、内支撑辅助连杆6,以及外支撑连杆7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
其中,驱动曲柄3的一端与驱动轴15相连,从动连杆4的一端铰接在驱动曲柄3上,另一端铰接在内支撑连杆5上,内支撑连杆5的一端铰接在连杆底座1上,另一端通过内支撑辅助连杆6和连杆上支架2铰接相连,外支撑连杆7的一端铰接在连杆底座1上,另一端通过外支撑辅助连杆8和连杆上支架2铰接相连,并在外支撑辅助连杆8和内支撑连杆5之间铰接有联动杆9。
此外,连杆底座1和驱动曲柄3之间设有第一开启限位机构,连杆底座1和外支撑连杆7之间设有第二开启限位机构,连杆上支架2上设有第四限位块201,在电动尾翼开启时,第一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驱动曲柄3的转动,且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共线,第二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外支撑连杆7的转动,内支撑辅助连杆6抵接在第四限位块201上。
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本实施例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参照图1至图9中所示,其中,图1至图4示出的是尾翼关闭时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状态图,图1至图4示出的是电动尾翼开启时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状态图。并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对于提高对电动尾翼的运动稳定性,电动尾翼连杆机构一般为相对布置于车辆上的两个,以达到尾翼运动的平衡,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只示出了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一端为例作为详细介绍,相应的,本实施例中,对于尾翼的底托部分可参照现有技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通过设置第一开启限位,第一开启限位能够使电动尾翼在开启状态下使得驱动曲柄与从动连杆共线,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共线状态也即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的共线也即为驱动曲柄3和驱动轴15的铰接点,驱动曲柄3和从动连杆4之间的铰接点以及从动连杆4和内支撑连杆5之间的铰接点,此三个铰接点处于同一直线上,即驱动轴15的驱动力通过驱动曲柄3作用于从动连杆4上,并通过从动连杆4的回转中心,以使内支撑连杆5不能转动,达到机械自锁状态,使关闭状态更加稳定。
仍如图1所示,但上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由于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共线,驱动曲柄3、从动连杆4、外支撑连杆7和内支撑连杆5能够被锁止,但内支撑辅助连杆6无法完全锁止,存在晃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电动尾翼产生晃动,通过内支撑辅助连杆6和第四限位块201之间的抵接,使得内支撑辅助连6杆和连杆上支架2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能够利用上述的各连杆处的限位及自锁,约束内支撑辅助连杆6与连杆上支架2,防止两者发生晃动,以使该电动尾翼位置精准。
为了使上述的驱动曲柄3能够与从动连杆4共线,第一开启限位机构包括设于连杆底座上的第二限位块1021,在电动尾翼开启时,驱动曲柄3抵接在第二限位块1021上,而限制驱动曲柄3的转动。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设置用于与底托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连杆底座1,驱动曲柄3和外支撑连杆7均与连杆底座1铰接相连。其中,该连杆底座1的结构如图10中所示,其包括底板101,以及位于底板101两侧的第一竖板102和第二竖板103。并且在底板101上设置两个用于与底托固定连接的安装孔。
另外,在第一竖板102上设有供驱动轴15穿过的通孔1022,基于如图9状态下所示,在第一竖板102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外伸设置的吊耳1023,并与该吊耳1023上设有与内支撑连杆5铰接相连的铰接孔。
如图10所示,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块1021具体由第一竖板102向第二竖板103一侧弯折形成。结合图5和图6所示,当电动尾翼处于开启状态时,驱动曲柄3旋转至第二限位块1021处并与其抵接,以限制驱动曲柄3无法继续旋转。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连杆底座1和驱动曲柄3之间设有第一关闭限位机构,连杆底座1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之间设有第二关闭限位机构;在电动尾翼关闭时,第一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驱动曲柄3的转动,且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共线,第二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外支撑辅助连杆8的转动。
具体结构上,如图1至图4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关闭限位机构,能够使在电动尾翼关闭时,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共线,驱动曲柄3、从动连杆4、外支撑连杆7和内支撑连杆5能够被锁止,以使关闭状态下的电动尾翼状态稳定。如图7所示,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关闭限位机构,使外支撑辅助连杆8能够在关闭状态下抵压在连杆底座1上,能够进一步保证电动尾翼关闭状态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第一关闭限位机构包括设于驱动曲柄3一端的第一限位块1021,在电动尾翼关闭时,第一限位块1021抵接在连杆底座1上,而限制驱动曲柄3的转动。具体结构上,该驱动曲柄3的结构如图11所示中,驱动曲柄3具体构造为平面板状,沿其厚度方向有用于贯穿驱动轴15的第一连接孔301,在驱动轴15与驱动曲柄3的连接端,驱动轴15上设置有周圈齿形,第一连接孔301上有与该齿形相适配的内齿,驱动轴15插入第一连接孔301的内齿内,使驱动曲柄3随驱动轴15同步转动。为了防止驱动曲柄3脱出驱动轴15,在驱动曲柄3上设置向驱动轴15抵压的顶丝。
结合图4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块303向靠近驱动轴15的一侧弯折形成。当然,第一限位块303也可以焊接在驱动曲柄3上,或向远离驱动轴15的一侧弯折,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限位块303在电动尾翼的关闭状态下,能够抵接在连杆底座1的底板101上,以使驱动曲柄3无法继续转动。
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仍如图7所示,在驱动曲柄3上还具有用于与从动连杆4铰接的第二连接孔302,在该第二连接孔302内穿入销轴以将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固定连接。如图5和6所示,本实施例的从动连杆4两端设有分别用于与驱动曲柄3和内支撑连杆5铰接的铰接孔,该从动连杆4随驱动曲柄3的转动而收拢或张开。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下的尾翼的稳定,本实施例的连杆底座上设有第三限位块1031,第二关闭限位机构和第二开启限位机构均由第三限位块1031构成,在电动尾翼关闭时,外支撑辅助连杆8抵接在第三限位块1031上,而限制外支撑辅助连杆8的转动,在电动尾翼开启时,外支撑连杆7抵接在第三限位块1031上,而限制外支撑连杆7的转动。
结合图7和图14所示,当电动尾翼关闭时,外支撑辅助连杆8构造为长条板状,其具有与第三限位块1031的抵接端801,该抵接端801呈尖角设置,该尖角的一侧面抵接在第三限位块1031上,从而限制外支撑辅助连杆8转动。如此设置,能够形成对电动尾翼关闭状态下的进一步辅助限位。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当电动尾翼开启时,外支撑连杆7被带动旋转至与第三限位块1031抵接的位置。具体地,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外支撑连杆7构造为平面板状,并具有能够抵压到第三限位块1031上的台阶部1202,该台阶部1202与第三限位块1031的角部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303和第二限位块1021和第三限位块1031,能够实现对该电动尾翼开启和关闭时两种状态的限位。可防止本电动尾翼连杆机构长时间使用后,因发生偏差而影响电动尾翼开启和关闭状态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该电动尾翼在开启或关闭状态下引起碰撞而产生异响,本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中至少其一上包裹有包胶层。具体结构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限位块1031上包裹有包胶层,以防止外支撑辅助连杆8与第三限位块1031接触而产生异响,降低摩擦,提升外支撑辅助连杆8的使用寿命。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以上三个限位块上均包裹有包胶层,或者对于触碰力较大的以上其一限位块设置包胶层。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内支撑连杆5的与连杆底座1相连的位置,内支撑连杆5的与内支撑辅助连杆6相连的位置,外支撑连杆7的与连杆底座1相连的位置,外支撑连杆7的与外支撑辅助连杆8相连的位置中,以及联动杆9的位于内支撑连杆5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之间的位置,在至少其一位置处设有包胶层。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7、图17所示,在内支撑连杆5两端设置左侧第二包胶11和右侧第二包胶16。其中,左侧第二包胶11设于内支撑连杆5与内支撑辅助连杆6的铰接处,右侧第二包胶16设于内支撑连杆5与连杆底座的铰接处。
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外支撑连杆7两端设置有第三包胶12,进一步的,基于图12状态下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包胶12包括设置在外支撑连杆7的左侧胶头1201和右侧胶头1203,其中左侧胶头1201面对连杆底座1的一侧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弧形筋12011,以通过弧形筋12011减小第三包胶12与连杆底座1之间的接触面积。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右侧包胶16朝向连杆底座1的一面也设有如左侧胶头1201一样结构的弧形筋12011,同样起到减小内支撑连杆5与连杆底座1之间接触面积的作用。当然,此结构还能运用到其他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
除此之外,结合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联动杆9具体构造为连接在内支撑连杆5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之间的矩形管,并且为了防止内支撑连杆5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在运动过程中与联接杆9相对运动发生碰撞,在联接杆9外套设第六包胶17。
为了进一步防止发生异响,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的连杆上支架2的左端设置第四包胶13,第四包胶13用以在电动尾翼开启时,内支撑辅助连杆6与连杆上支架2之间的防护。
通过设置左侧第二包胶11、右侧第二包胶16、第三包胶12、第四包胶13以及第六包胶17,能够对本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的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形成防护,以防止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运动过程中产生异响。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的个连杆同时设置包胶层之外,亦可在其中一个或多个连杆上设置。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四限位块201,该第四限位块201例如可一体成型在连杆上支架2上,并在第四限位块201上包裹有包胶层。具体结构上,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杆上支架2构造为平面板状,用于与与电动尾翼连接,且基于图15状态所示,连杆上支架2的上平面具有向下翻折的翻边,本实施例中的第四限位块201由该翻边的中间位置向远离连杆上支架2的一端弯折而形成,与连杆上支架一体成型。
除了上述的第四限位块201的成型方式之外,第四限位块201还能够拆卸地连接在连杆上支架2上,例如第四限位块201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上述的翻边上。或采用其他插接、卡接的方式与连杆上支架连接,以便于第四限位块201的更换。
不仅如此,本实施例的第四限位块201上的包胶层为套设在第四限位块201上的第五包胶14,第五包胶14具体为橡胶材质的缓冲块,能够有效防止内支撑辅助连杆6与第四限位的触碰发出的异响,并提升内支撑辅助连杆6的使用寿命。如图9所示,内支撑辅助连杆6上设置有第一包胶10,并设在内支撑辅助连杆6与第四限位块201的触碰位置上。从而可使该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处于开启位置时,内支撑连杆6与第四限位块201之前接触时不产生异响。
本实施例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通过设置如上结构,能够使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在开启状态下,通过设定驱动曲柄3与从动连杆4共线,实现部分连杆自锁。且设置第一开启限位机构和第二开启限位机构进行限位,并通过内支撑辅助连杆6和第四限位块201之间的抵接,使得内支撑辅助连6杆和连杆上支架2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约束内支撑辅助连杆6与连杆上支架2,防止两者发生晃动,以使该电动尾翼位置精准,不发生晃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动尾翼总成,该电动尾翼总成上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
本实施例的电动尾翼总成,通过采用实施例一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可有效提高尾翼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下的稳定性,避免尾翼发生晃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中设有如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动尾翼总成。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采用如实施例二所述的电动尾翼总成,能够提高汽车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和底托连接的连杆底座(1),用于连接尾翼板的连杆上支架(2),以及设于所述连杆底座(1)和所述连杆上支架(2)之间的驱动曲柄(3)、从动连杆(4)、内支撑连杆(5)、内支撑辅助连杆(6),以及外支撑连杆(7)和外支撑辅助连杆(8);
所述驱动曲柄(3)的一端与驱动轴(15)相连,所述从动连杆(4)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曲柄(3)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内支撑连杆(5)上,所述内支撑连杆(5)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杆底座(1)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6)和所述连杆上支架(2)铰接相连,所述外支撑连杆(7)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杆底座(1)上,另一端通过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和所述连杆上支架(2)铰接相连,并在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和所述内支撑连杆之间铰接有联动杆(9);
所述连杆底座(1)和所述驱动曲柄(3)之间设有第一开启限位机构,所述连杆底座(1)和所述外支撑连杆(7)之间设有第二开启限位机构,所述连杆上支架(2)上设有第四限位块(201),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第一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曲柄(3)的转动,且所述驱动曲柄(3)与所述从动连杆(4)共线,所述第二开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外支撑连杆(7)的转动,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6)抵接在所述第四限位块(20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启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连杆底座(1)上的第二限位块(1021),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驱动曲柄(3)抵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块(1021)上,而限制所述驱动曲柄(3)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底座(1)和所述驱动曲柄(3)之间设有第一关闭限位机构,所述连杆底座(1)和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之间设有第二关闭限位机构;
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第一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曲柄(3)的转动,且所述驱动曲柄(3)与所述从动连杆(4)共线,所述第二关闭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关闭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曲柄(3)一端的第一限位块(303),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第一限位块(303)抵接在所述连杆底座(1)上,而限制所述驱动曲柄(3)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底座(1)上设有第三限位块(1031),所述第二关闭限位机构和所述第二开启限位机构均由所述第三限位块(1031)构成,在电动尾翼关闭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块(1031)上,而限制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的转动,在电动尾翼开启时,所述外支撑连杆(7)抵接在所述第三限位块(1031)上,而限制所述外支撑连杆(7)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块(303)、所述第二限位块(1021)和所述第三限位块(1031)中至少其一上包裹有包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支撑连杆(5)的与所述连杆底座(1)相连的位置,所述内支撑连杆(5)的与所述内支撑辅助连杆(6)相连的位置,所述外支撑连杆(7)的与所述连杆底座(1)相连的位置,所述外支撑连杆(7)的与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相连的位置中,以及所述联动杆(9)的位于所述内支撑连杆(5)和所述外支撑辅助连杆(8)之间的位置,在至少其一位置处设有包胶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限位块(201)一体成型在所述连杆上支架(2)上,并在所述第四限位块(201)上包裹有包胶层;或者,
所述第四限位块(20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连杆上支架(2)上,并在所述第四限位块(201)上包裹有包胶层。
9.一种电动尾翼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尾翼总成中采用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尾翼连杆机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中设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尾翼总成。
CN202222596180.7U 2022-09-29 2022-09-29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8907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180.7U CN21890742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180.7U CN21890742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07423U true CN218907423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4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6180.7U Active CN21890742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07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2390B2 (en) Vehicle, running board assembly and drive assembly for running board
KR101232563B1 (ko) 힌지 구조체
US20090273154A1 (en) Step for a vehicle
CN218907423U (zh)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CN218662116U (zh) 电动尾翼连杆机构、电动尾翼总成及汽车
CN216508656U (zh) 双锁止连杆机构
CN213010013U (zh) 缓冲桶盖组件及桶
KR200417347Y1 (ko) 걸윙 도어용 개폐 구동장치
CN114148357A (zh) 铁路货车及顶盖调整装置
CN209290514U (zh) 车辆
MX2007008663A (es) Soporte de unidad que comprende rieles de guia para vidrio de ventana de un vehiculo automovil.
JP5554213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ウィ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CN220955207U (zh) 汽车自动侧开门驱动器及汽车
CN220353667U (zh) 用于车辆的铰链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611381U (zh) 电动尾翼的连杆机构及电动尾翼总成
JP3800156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21289060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的安装结构
CN215859620U (zh) 一种铰链机构
CN217502584U (zh) 撑杆密封部件、撑杆组件及车辆
CN216767056U (zh) 汽车及车门连接机构
CN219887856U (zh) 一种汽车模型旋翼门开启的机构
CN219769878U (zh) 一种裙板组件
CN220315149U (zh) 一种汽车尾翼及汽车
CN212743712U (zh) 一种门窗用滑轮结构
CN219220109U (zh) 剪刀门铰链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