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6993U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06993U CN218906993U CN202320137357.9U CN202320137357U CN218906993U CN 218906993 U CN218906993 U CN 218906993U CN 202320137357 U CN202320137357 U CN 202320137357U CN 218906993 U CN218906993 U CN 2189069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age
- seat
- base
- seat assembly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组件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包括底座、座框骨架、联动件和驱动件,座框骨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与底座可转动连接;联动件的分别与第二连接点和底座可转动连接;驱动件的一端与底座固定,驱动件的另一端与联动件可转动连接,驱动件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驱动件的一端移动以驱动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通过设置底座支撑座椅组件,确保座椅组件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设置驱动件提供驱动力,并通过驱动件的另一端的伸缩运动来带动联动件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提高了座椅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零重力座椅能最大程度保证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常见的零重力座椅有座靠联动和座靠分别调节,座靠联动的方式兼容性差,而现有技术中的座靠分别调节的方式通常采用滑槽或齿轮电机驱动以调节座垫达到零重力位置,其中,滑槽稳定性差,容易使座椅骨架发生变形;齿轮电机驱动齿轮的方式对齿轮的精度要求高,且容易在齿轮配合处发生旷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座椅组件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通过设置底座支撑座椅组件,确保座椅组件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设置驱动件提供驱动力,并通过驱动件的另一端的伸缩运动来带动联动件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提高了座椅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座椅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包括底座、座框骨架、联动件和驱动件,所述座框骨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联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移动以驱动所述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座椅组件设置底座作为座椅整体的支撑,在底座的上方设置了座框骨架,座框骨架上设置第一连接点且第一连接点与底座可转动地连接,在座框骨架和底座之间设置有联动件和驱动件,具体地,联动件与座框骨架上的第二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同时,联动件还与底座可转动地连接,驱动件的一端与底座固定,驱动件的另一端与联动件可转动地连接。同时,驱动件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驱动件一端的方向移动,以驱动联动件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以使座垫达到零重力位置。具体地,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进行伸缩,以带动联动件转动,这样设计的座椅组件,在需要将座垫调节到零重力位置时,只需通过驱动件提供动力并传递到联动件,通过联动件的转动来带动座垫转动以实现座垫位置的改变。相对于滑槽结构,通过驱动件驱动的方式使调节过程中座椅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座椅组件的结构稳定;相对于齿轮传动的方式,驱动件带动联动件传递动力,结构更为简便且精度要求低,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降低了配合端的旷动,提高了座椅调节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联动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第二联动件上形成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适于在所述座框骨架转动至初始位置时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联动件构造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联动件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联动管和连接板,所述联动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可转动连接,所述联动管上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联动管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联动件可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端设置于所述联动管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联动管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背离彼此凸出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构造为柱状;所述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构造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适于支撑所述联动管,所述第二支撑部适于支撑所述座框骨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联动管外周壁配合的弧形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件构造为丝杆电机、气缸或液压缸。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组件,因此,在乘坐该车辆时,若需将座垫调节到最舒适的零重力位置,只需控制驱动件工作,使驱动件的一端进行伸缩运动,通过驱动件另一端的运动来带动联动件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相对底座转动以实现座垫的调节。采用驱动件另一端的伸缩运动来传递运动方式,提高了座椅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底座的设置能对整体座椅组件进行支撑,提高了座椅的结构强度,确保了乘坐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组件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件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联动件的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零重力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座椅组件1;
底座11、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
座框骨架12、第一连接点121、第二连接点122;
联动件13;
第一联动件131、限位槽1311;
第二联动件132、限位块1321、联动管1322、连接板1323、连接端1324;
驱动件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零重力座椅能最大程度保证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常见的零重力座椅有座靠联动和座靠分别调节,座靠联动的方式兼容性差,而现有技术中的座靠分别调节的方式通常采用滑槽或齿轮电机驱动以调节座垫达到零重力位置,其中,滑槽稳定性差,容易使座椅骨架发生变形;齿轮电机驱动齿轮的方式对齿轮的精度要求高,且容易在齿轮配合处发生旷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1包括底座11、座框骨架12、联动件13和驱动件14,座框骨架1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121和第二连接点122,第一连接点121与底座11可转动连接;联动件13分别与第二连接点122和底座11可转动连接;驱动件14的一端与底座11固定,驱动件14的另一端与联动件13可转动连接,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驱动件14的一端移动以驱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座椅组件1设置底座11作为座椅整体的支撑,在底座11的上方设置了座框骨架12,座框骨架12上设置第一连接点121且第一连接点121与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在座框骨架12和底座11之间设置有联动件13和驱动件14,具体地,联动件13与座框骨架12上的第二连接点122可转动地连接。同时,联动件13还与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驱动件14的一端与底座11固定,驱动件14的另一端与联动件13可转动地连接。同时,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驱动件14一端的方向移动,以驱动联动件13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以使座垫达到零重力位置。具体地,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进行伸缩,以带动联动件13转动,这样设计的座椅组件1,在需要将座垫调节到零重力位置时,只需通过驱动件14提供动力并传递到联动件13,通过联动件13的转动来带动座垫转动以实现座垫位置的改变。相对于滑槽结构,通过驱动件14驱动的方式使调节过程中座椅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座椅组件1的结构稳定;相对于齿轮传动的方式,驱动件14带动联动件13传递动力,结构更为简便且精度要求低,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降低了配合端的旷动,提高了座椅调节时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联动件13包括第一联动件131和第二联动件132,第一联动件131的一端与底座11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13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联动件131的另一端且第二联动件132与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联动件132与第二连接点122可转动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1是通过联动件13传递驱动力带动座垫转动的,因此,联动件13的构造方式会影响座椅零重力位置的调节。具体地,联动件13设置有第一联动件131和第二联动件132,第一联动件131的一端与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联动件131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件132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联动件132与座框骨架12的第二连接点122连接,同时,第二联动件132还与驱动件14的另一端连接。当驱动件14提供驱动力时,动力经驱动件14与第二联动件132的配合处传递到第二联动件132,第一联动件131的构造使第二联动件132能够相对底座11转动,以使第二联动件132带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并实现座垫到达零重力位置,这样的连接方式提高了驱动件14传递运动的效率,提高了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联动件131上形成有限位槽1311,第二联动件132上形成有限位块1321,限位块1321适于在座框骨架12转动至初始位置时收容于限位槽1311内。由于在座垫朝向零重力位置调节过程中,第二联动件132会相对于第一联动件131转动,因此,第一联动件131的构造方式会影响第二联动件132的转动。具体地,第一联动件131上形成有限位槽1311,同时,在第二联动件132上设置有与限位槽1311对应的限位块1321,限位块1321在座框骨架12随第二联动件132转动至初始位置时收容于限位槽1311内,初始位置可以理解为座框骨架12还未与底座11发生相对移动时的位置,也可理解为座垫处于常规位置而非零重力位置或是还未向零重力位置进行调节时的位置。限位槽1311的设计能够对第二联动件132的转动在与调节零重力位置相反的方向上进行限位,实现自锁功能,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前碰时座椅组件1的形变,降低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高座椅组件1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联动件131构造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联动件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联动件131可转动连接。由于在座垫朝向零重力位置调节过程中,第二联动件132会相对于第一联动件131转动,因此,第一联动件131的构造方式会影响第二联动件132的转动的稳定。具体地,第一联动件131构造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联动件131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1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二联动件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联动件131可转动地连接,在座椅调节零重力位置的过程中,驱动件14提供动力,驱动第二联动件132以第二联动件132与第一联动件131的连接处为轴转动,从而使第二联动件132带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以到达零重力位置,两个第一联动件131使第二联动件132转动时的两端都有支撑,提高了第二联动件132转动时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联动件132包括联动管1322和连接板1323,联动管13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点122可转动连接,联动管1322上设置有连接端1324,连接端1324与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连接板1323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联动管1322的两端,连接板1323与对应的第一联动件131可转动连接。由于在座垫朝向零重力位置调节过程中,第二联动件132会带动座框骨架12转动以使座垫到达零重力位置,因此,第二联动件132的构造方式会影响座垫的调节。具体地,第二联动件132构造为联动管1322和连接板1323配合,联动管1322的两端设置为连接板1323,两个第一联动件131之间由联动管1322的至少部分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以使连接板1323能够围绕上述至少部分联动管1322转动,实现第二联动件132相对第一联动件131的转动。同时,联动管1322的至少另一部分的两端在连接板1323的厚度方向贯穿对应连接板1323,其凸出部分配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限位块1321,且第二联动件132通过限位块1321与座框骨架12连接,以带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此外,在联动管1322的至少另一部分设置有连接端1324,连接端1324与驱动件14的另一端连接,以实现驱动件14带动第二联动件132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端1324设置于联动管1322的中部。由于联动管13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板1323及与连接板1323对应的两个第一联动件131,而驱动件14会通过连接端1324带动第二联动件132在两个第一联动件131之间转动,因此,连接端1324的构造位置会影响第二联动件132相对第一联动件131的转动。具体地,连接端1324设置于联动管1322的中部,这里的中部可以理解为上述实例中连接管至少另一部分在底座11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也可理解为两个连接板1323之间距离的中心处,这样的设计使与连接段相连的驱动件14也构造于底座11宽度方向的中部,在驱动件14提供驱动力时,可以有效减少驱动件14、第一联动件131和第二联动件132三者配合处的旷动,提高第二联动件132带动座框骨架12转动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联动管1322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背离彼此凸出的限位块1321,限位块1321构造为柱状;第一联动件131上形成有限位槽1311,限位槽1311构造为弧形。由于限位块1321是用于收容于限位槽1311内以使座椅组件1具有自锁功能,因此,限位槽1311和限位块1321的构造方式会影响座椅组件1的自锁效果。具体地,在联动管1322至少另一部分的两端形成有彼此背离且凸出连接板1323的限位块1321,限位块1321构造为柱状,同时,限位槽1311构造为弧形槽以容纳限位块1321,当座椅需要从零重力位置调节会初始状态时,第二联动件132围绕联动管1322的至少部分顺时针转动,当限位块1321转动至限位槽1311中时,第二联动件132的转动停止,座垫回到初始状态,同时限位槽1311对第二联动件132进行止抵,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前碰时座椅组件1的形变,降低对车内人员的伤害,提高座椅组件1的安全性。此外,其中的初始状态与上述实例中的初始位置同理,可以将其理解为上述实例中的初始位置所对应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座11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第一支撑部111适于支撑联动管1322,第二支撑部112适于支撑座框骨架12。由于第一联动件131和座框骨架12均与底座11有连接,且底座11作为座椅组件1整体的支撑,其构造方式会影响座垫的调节。具体地,底座11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第一支撑部111用于支撑联动管1322的至少另一部分,第二支撑部112用于支撑至少部分座框骨架12,且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均构造为橡胶块,当座框骨架12位从零重力位置回归初始位置时,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能够吸收其回归时的能量,降低碰撞感,提高座椅舒适性。这样的设计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也能有效减少碰撞对座椅传递的能量,减少对人员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部111上形成有适于与联动管1322外周壁配合的弧形槽。由于第一支撑部111是用于支撑联动管1322的至少另一部分,因此,其构造方式会影响二者的配合。具体地,第一支撑部111构造为弧形槽,能够容纳柱状的联动管1322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同时对座框骨架12作用,以起到缓冲卸力作用,降低碰撞对人员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驱动件14构造为丝杆电机、气缸或液压缸。由于驱动件14是作为提供驱动力的来源,其构造方式会影响坐垫调节的整体效果。在一些实例中,驱动件14构造为丝杆电机,其构造简单,可以将电机内部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并传递出去,同时能够控制传递角度,相较于现有技术的齿轮传动,精度要求低,能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完整的座椅包括上述实例中的座椅组件1,此外,还包括靠背和腿托,在座椅调节零重力位置时,座垫可根据上述实例中座椅组件1的调节方法调节,靠背通过调角器和调角电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进行调节,脚托通过脚托调节电机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调节,最终三者均到达零重力位置,最大程度的保证乘坐人员的舒适性。此外,座垫和靠背分别调节,相对座靠联动结构,可实现正常坐姿下靠背舒适性调节,以及在零重力角度下可实现靠背与大腿角度调整,可根据不同乘员调至最舒适位置,提高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适用范围。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组件1,因此,在乘坐该车辆时,若需将座垫调节到最舒适的零重力位置,只需控制驱动件14工作,使驱动件14的一端进行伸缩运动,通过驱动件14另一端的运动来带动联动件13转动,进而带动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以实现座垫的调节。采用驱动件14另一端的伸缩运动来传递运动方式,提高了座椅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底座11的设置能对整体座椅组件1进行支撑,提高了座椅的结构强度,确保了乘坐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1);
座框骨架(12),所述座框骨架(1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点(121)和第二连接点(122),所述第一连接点(121)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连接;
联动件(13),所述联动件(13)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点(122)和所述底座(11)可转动连接;
驱动件(14),所述驱动件(14)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1)固定,所述驱动件(14)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件(13)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选择地朝向远离所述驱动件(14)的一端移动以驱动所述座框骨架(12)相对底座(11)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13)包括:
第一联动件(131),所述第一联动件(13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连接;
第二联动件(132),所述第二联动件(13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联动件(13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联动件(132)与所述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132)与所述第二连接点(122)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131)上形成有限位槽(1311),所述第二联动件(132)上形成有限位块(1321),所述限位块(1321)适于在所述座框骨架(12)转动至初始位置时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3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131)构造为两个且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联动件(1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联动件(131)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132)包括:
联动管(1322),所述联动管(13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点(122)可转动连接,所述联动管(1322)上设置有连接端(1324),所述连接端(1324)与所述驱动件(14)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
连接板(1323),所述连接板(1323)构造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联动管(1322)的两端,所述连接板(1323)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联动件(131)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1324)设置于所述联动管(1322)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管(1322)的两端上分别形成有背离彼此凸出的限位块(1321),所述限位块(1321)构造为柱状;所述第一联动件(131)上形成有限位槽(1311),所述限位槽(1311)构造为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所述第一支撑部(111)适于支撑所述联动管(1322),所述第二支撑部(112)适于支撑所述座框骨架(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联动管(1322)外周壁配合的弧形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4)构造为丝杆电机、气缸或液压缸。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组件(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7357.9U CN218906993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37357.9U CN218906993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06993U true CN218906993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09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37357.9U Active CN218906993U (zh) | 2023-01-17 | 2023-01-17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06993U (zh) |
-
2023
- 2023-01-17 CN CN202320137357.9U patent/CN2189069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30527B2 (en) | Vehicle seat | |
EP1905640B1 (en) |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 |
JP700427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8146991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seat adjuster | |
US8899683B2 (en) | Seat adjustment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device with the seat adjustment device | |
KR101469465B1 (ko) | 자동차 시트용의 조절 장치 및 조절가능한 자동차 시트 | |
CN100387459C (zh) | 空转双圆盘座椅斜调组件 | |
EP3344490B1 (en) | Vehicle seat assembly | |
US20080303330A1 (en) |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motor vehicle seat | |
CN101837746B (zh) | 一种汽车座椅调高装置 | |
CN102292239B (zh) | 用于机动车座椅的驱动装置 | |
CN218906993U (zh)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
CN104125911A (zh)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
US9387777B2 (en) | Seat underframe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 |
CN116039458A (zh)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
CN217074116U (zh) | 汽车零重力座椅快速复位结构、汽车座椅及车辆 | |
JP2013103674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220996505U (zh) | 一种轻卡用可调节方向盘及汽车 | |
CN215928255U (zh) | 齿轮传动件及基于调角器的齿轮驱动机构 | |
CN218112422U (zh) | 座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KR20120136562A (ko) |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 |
JP4967303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支持構造 | |
US20230086757A1 (en) | Vehicle seat | |
CN219406225U (zh) | 一种汽车副驾座椅 | |
KR101232077B1 (ko) |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