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1974U -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1974U
CN218881974U CN202222048141.3U CN202222048141U CN218881974U CN 218881974 U CN218881974 U CN 218881974U CN 202222048141 U CN202222048141 U CN 202222048141U CN 218881974 U CN218881974 U CN 218881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nversion
conversion frame
sash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481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ingrenju Doors and Window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ingrenju Doors and Window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ingrenju Doors and Window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ingrenju Doors and Window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481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1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1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1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4Structural elements or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Y02A30/249Glazing, e.g. vacuum gl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80/00Archite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 Y02B80/22Glazing, e.g. vaccum glazing

Landscapes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包括内开玻扇、设置于内开玻扇四周的边框,内开玻扇的四周与边框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每个转换框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上;转换框和内开玻扇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内开玻扇的两侧与边框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转换框的两侧未超出边框两侧所在的平面。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换框的设置,使得内开玻扇只需要与转换框搭接即可,然后选择内开玻扇和对应的边框,使得内开玻扇的两侧与边框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就可以轻松的实现内开玻扇与边框的齐平,这也就可以避免造成的不齐平问题,使得整体在触感上更加流畅平滑,视觉上更加整洁统一。

Description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门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门窗是现有生活建筑中常见的建筑结构,不论是私人住宅,亦或是办公场所,均需要建筑门窗结构,而目前的建筑门窗一般都存在如下问题:
1、目前建筑门窗行业中,内开窗室内面框扇不齐平,其不利影响有:
1)视觉上不能满足整洁统一的美感,触觉上不能满足流畅平滑的触感。
2、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边框直接突出方式实现,这种处理方式会为固定位带来更多不利影响,其影响有:
1)固定位压线采用框扇齐平结构时,需端铣缺口增加加工工序,且会导致固定位成本增加;
2)固定位压线采用框扇装饰面缝隙结构时,压线需要组角连接,固定位缝隙后期积灰难清理;
3)中挺端铣位增加,降低了中挺连接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包括内开玻扇、设置于内开玻扇四周的边框,所述内开玻扇的四周与边框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每个转换框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上;所述转换框和内开玻扇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所述内开玻扇的两侧与边框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转换框的两侧未超出边框两侧所在的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开玻扇的四周与边框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每个转换框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上,保证了转换框的稳定性,转换框和内开玻扇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保证气密性,通过转换框的设置,使得内开玻扇只需要与转换框搭接即可,然后选择内开玻扇和对应的边框,使得内开玻扇的两侧与边框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就可以轻松的实现内开玻扇与边框的齐平,这也就可以避免内开玻扇直接与边框连接时因为考虑安装胶条等结构所造成的不齐平问题,进而影响触感上的流畅平滑和视觉上的整洁统一,同时也对固定位置工艺不产生任何影响,边框没有单独突出部分,不会额外增加固定为加工难度及成本,再者,转换框的两侧未超出边框两侧所在的平面,不会影响整体外观的整洁统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相邻的转换框之间通过转换框角码连接,每个转换框与对应的转换框角码均通过连接顶丝连接。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转换框角码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转换框内,实现初步的定位,然后再将每个转换框与对应的转换框角码均通过连接顶丝连接,实现转换框角码与转换框的稳定连接,而每个转换框与转换框角码连接时均优选采用两个连接顶丝,这样可以使得结构的连接更加简单,稳定性更好,便于后期维护及调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换框包括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通过第一隔热条相连接。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一隔热条,进而调整整个转换框的长度,也就可以通过调节转换框的长度来实现产品结构纵深的不断变化,进而适用于不同纵深的门窗,使得本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广。同时,第一隔热条也可以加强结构的隔热效果,使得门窗的保温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换框外型材朝向转换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隔热条安装槽,转换框内型材朝向转换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隔热条安装槽,第一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内。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内,进而通过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的配合简单的实现第一隔热条的安装,安装快速而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胶条包括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第一密封胶条设置于转换框的一侧与内开玻扇之间,第二密封胶条设置于转换框的另一侧与内开玻扇之间。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相互配合,可以加强整体的密封性和保温效果,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尘和雨水进入室内,提高门窗的使用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胶条包括中央密封胶条,中央密封胶条设置于转换框的中部与内开玻扇之间。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中央密封胶条本身可以起到隔热和加强气密性的效果,而且,中央密封胶条设置于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之间,可以将第一密封胶条和第二密封胶条之间的空气分隔为两个内腔,进而进一步加强气密性,以及隔热隔音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相邻两个转换框之间的对接面均是倾斜角度为45°的倾斜面。
在上述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每个转换框的两端均为45°倾斜面结构,也就可以使得任意两个转换框均可以紧密贴合,使得转换框的安装更加轻松,同时每个转换框的两端均为45°倾斜面结构,这样设计一套加工机构即可,也可以使得加工成本更加低廉。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边框(1)包括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通过第二隔热条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边框内型材朝向边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隔热条安装槽,边框外型材朝向边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隔热条安装槽,第二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三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四隔热条安装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开玻扇(6)包括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通过第三隔热条相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内开玻扇的四周与边框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每个转换框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上,保证了转换框的稳定性,转换框和内开玻扇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保证气密性,通过转换框的设置,使得内开玻扇只需要与转换框搭接即可,然后选择内开玻扇和对应的边框,使得内开玻扇的两侧与边框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就可以轻松的实现内开玻扇与边框的齐平,这也就可以避免内开玻扇直接与边框连接时因为考虑安装胶条等结构所造成的不齐平问题,进而影响触感上的流畅平滑和视觉上的整洁统一,同时也对固定位置工艺不产生任何影响,边框没有单独突出部分,不会额外增加固定为加工难度及成本,而且这种连接技术对五金件的安装也不会产生影响,保证了五金通用的适配性,再者,转换框的两侧未超出边框两侧所在的平面,不会影响整体外观的整洁统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换框与内开窗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换框组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边框;2-转换框;3-第一隔热条;4-中间密封胶条;5-密封胶条;6-内开玻扇;7-框扇密封胶条;8-转换框角码;9-连接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包括内开玻扇6、设置于内开玻扇6四周的边框1,这点和现有技术相同,而不同在于,所述内开玻扇6的四周与边框1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2,每个转换框2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1上,保证了转换框2的稳定性,而转换框2与边框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或者螺钉连接,不做具体的限制;所述转换框2和内开玻扇6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保证气密性,而密封胶条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即可,不做具体的限制;所述内开玻扇6的两侧与边框1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可以说是内开玻扇6的室内面与边框1的室内面位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内开玻扇6的室外面与边框1的室外面位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而上述平面可以是指水平面,也可以是指竖直面,根据内开玻扇6的设置情况来定,比如当内开玻扇6是竖直设置时,因为内开玻扇6的室内面和室外面均为位于竖直面上的,所以上述平面指的也是竖直面,而通过转换框2的设置,使得内开玻扇6只需要与转换框2搭接即可,可以轻松的实现内开玻扇6与边框1的齐平,这也就可以避免内开玻扇6直接与边框1连接时因为考虑安装胶条等结构所造成的不齐平问题,进而影响触感上的流畅平滑和视觉上的整洁统一,同时也对固定位置工艺不产生任何影响,边框没有单独突出部分,不会额外增加固定为加工难度及成本,再者,转换框2的两侧未超出边框1两侧所在的平面,如图1所示,转换框2的侧端面可以与边框1相齐平,也可以位于边框1和内开玻扇6内,根据密封胶条的设置方式等情况调整即可,不做具体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在内开玻扇6的四周与边框1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2,每个转换框2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1上,保证了转换框2的稳定性,转换框2和内开玻扇6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保证气密性,通过转换框2的设置,使得内开玻扇6只需要与转换框2搭接即可,然后选择内开玻扇6和对应的边框1,使得内开玻扇6的两侧与边框1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也就可以轻松的实现内开玻扇6与边框1的齐平,这也就可以避免内开玻扇6直接与边框1连接时因为考虑安装胶条等结构所造成的不齐平问题,进而影响触感上的流畅平滑和视觉上的整洁统一,同时也对固定位置工艺不产生任何影响,边框没有单独突出部分,不会额外增加固定为加工难度及成本,而且这种连接技术对五金件的安装也不会产生影响,保证了五金通用的适配性,再者,转换框2的两侧未超出边框1两侧所在的平面,不会影响整体外观的整洁统一。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边框1不存在了突出的结构,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如下固定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1)固定位压线采用框扇齐平结构时,需端铣缺口增加加工工序,且会导致固定位成本增加;
2)固定位压线采用框扇装饰面缝隙结构时,压线需要组角连接,固定位缝隙后期积灰难清理;
3)中挺端铣位增加,降低了中挺连接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相邻的转换框2之间通过转换框角码8连接,转换框角码8为L形结构,转换框角码8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两个转换框2内,实现初步的定位,然后再将每个转换框2与对应的转换框角码8均通过连接顶丝9连接,实现转换框角码8与转换框2的稳定连接,而每个转换框2与转换框角码8连接时均优选采用两个连接顶丝9,这样可以使得结构的连接更加简单,稳定性更好,便于后期维护及调节。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中,在转换框2与转换框角码8之间均提前的设置有对应的螺纹孔,方便在安装时可以轻松又快速的将转换框2与转换框角码8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转换框2包括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通过第一隔热条3相连接,这样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一隔热条3,进而调整整个转换框2的长度,也就可以通过调节转换框2的长度来实现产品结构纵深的不断变化,进而适用于不同纵深的门窗,使得本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广。同时,第一隔热条3也可以加强结构的隔热效果,使得门窗的保温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转换框外型材朝向转换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隔热条安装槽,转换框内型材朝向转换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隔热条安装槽,第一隔热条3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内,进而通过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的配合简单的实现第一隔热条3的安装,安装快速而有效。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密封胶条包括第一密封胶条5和第二密封胶条7,第一密封胶条5设置于转换框2的一侧与内开玻扇6之间,第二密封胶条7设置于转换框2的另一侧与内开玻扇6之间,第一密封胶条5和第二密封胶条7相互配合,可以加强整体的密封性和保温效果,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尘和雨水进入室内,提高门窗的使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转换框2在安装时,也可以卡接于内开玻扇6和边框1之间,如图1所示,转换框2的一侧通过第二密封胶条7与内开玻扇6抵紧,转换框2的另一侧则抵紧于边框1上,轻松的实现转换框2的定位,可以使得转换框2的安装更加轻松,稳定性更好。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密封胶条包括中央密封胶条4,中央密封胶条4设置于转换框2的中部与内开玻扇6之间,中央密封胶条4本身可以起到隔热和加强气密性的效果,而且,中央密封胶条4设置于第一密封胶条5和第二密封胶条7之间,可以将第一密封胶条5和第二密封胶条7之间的空气分隔为两个内腔,进而进一步加强气密性,以及隔热隔音的效果。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一实施例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相邻两个转换框2之间的对接面均是倾斜角度为45°的倾斜面,这样可以使得每个转换框2的两端均为45°倾斜面结构,也就可以使得任意两个转换框2均可以紧密贴合,使得转换框2的安装更加轻松,同时每个转换框2的两端均为45°倾斜面结构,这样设计一套加工机构即可,也可以使得加工成本更加低廉。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转换框2之间的对接面均是倾斜角度为45°的倾斜面仅仅是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方案,实际中也可以是30°或60°等,不做具体的限制。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一实施例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一实施例的具体区别是: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边框1包括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通过第二隔热条相连接,这样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二隔热条,进而调整整个边框1的长度,也就可以通过调节边框1的长度来实现产品结构纵深的不断变化,进而适用于不同纵深的门窗,使得本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广。同时,第二隔热条也可以加强结构的隔热效果,使得门窗的保温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边框内型材朝向边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隔热条安装槽,边框外型材朝向边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隔热条安装槽,第二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三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四隔热条安装槽内,进而通过第三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四隔热条安装槽的配合简单的实现第二隔热条的安装,安装快速而有效。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开玻扇6包括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通过第三隔热条相连接,进一步的,玻扇内型材朝向玻扇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隔热条安装槽,玻扇外型材朝向玻扇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六隔热条安装槽,第三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五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六隔热条安装槽内,进而通过第三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四隔热条安装槽的配合简单的实现第二隔热条的安装,安装快速而有效,也可以通过第三隔热条加强结构的隔热效果,使得门窗的保温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包括内开玻扇(6)、设置于内开玻扇(6)四周的边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玻扇(6)的四周与边框(1)之间均设置有转换框(2),每个转换框(2)均安装于对应的边框(1)上;所述转换框(2)和内开玻扇(6)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所述内开玻扇(6)的两侧与边框(1)的两侧分别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转换框(2)的两侧未超出边框(1)两侧所在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转换框(2)之间通过转换框角码(8)连接,每个转换框(2)与对应的转换框角码(8)均通过连接顶丝(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框(2)包括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转换框外型材和转换框内型材通过第一隔热条(3)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框外型材朝向转换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隔热条安装槽,转换框内型材朝向转换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隔热条安装槽,第一隔热条(3)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隔热条安装槽和第二隔热条安装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条包括第一密封胶条(5)和第二密封胶条(7),第一密封胶条(5)设置于转换框(2)的一侧与内开玻扇(6)之间,第二密封胶条(7)设置于转换框(2)的另一侧与内开玻扇(6)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条包括中央密封胶条(4),中央密封胶条(4)设置于转换框(2)的中部与内开玻扇(6)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转换框(2)之间的对接面均是倾斜角度为45°的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包括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边框内型材和边框外型材通过第二隔热条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内型材朝向边框外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隔热条安装槽,边框外型材朝向边框内型材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隔热条安装槽,第二隔热条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三隔热条安装槽和第四隔热条安装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玻扇(6)包括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玻扇内型材和玻扇外型材通过第三隔热条相连接。
CN202222048141.3U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Active CN218881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8141.3U CN218881974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8141.3U CN218881974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1974U true CN218881974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1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48141.3U Active CN218881974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1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3677B (zh) 一种铝木复合门窗
CN218881974U (zh)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KR102161499B1 (ko) 단열 창짝
US20220162900A1 (en) Connective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modularized windows and doors
CN115234132A (zh) 一种内开窗齐平装置
CN212079080U (zh) 一种穿条式节能隔音135度转角结构
CN210422325U (zh) 一种多边密封隔音铝合金平开窗
CN211448369U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铝合金门窗转角
KR20180101067A (ko) 건물용 조립식 3중유리창호
JPH0317376A (ja) 連窓サッシ
CN212958260U (zh) 一种带有内外平框结构的平开窗
CN215830315U (zh) 一种中挺的免铣装配结构
CN218644149U (zh) 一种断桥铝外开窗
CN213391785U (zh) 新型速装型材门
CN216341690U (zh) 一种全玻璃直角转角窗
CN217632020U (zh) 一种型材结构及使用该型材的玻璃单元门
CN216406554U (zh) 一种省料的断桥铝外开窗
CN217872483U (zh) 一种带转角的幕墙窗
CN219197158U (zh) 平开节能门窗装置
CN216517529U (zh) 一种可拆分组合的窗中挺
KR102663829B1 (ko) 차양루버 일체형 커튼월 시스템
CN217581880U (zh) 一种操作便捷的门窗拼装结构
JP2000314275A (ja) 窓 枠
CN217269873U (zh) 一种铝合金隔热平开门无障碍地面密封结构
CN216157538U (zh) 一种新型外开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