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9596U -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9596U
CN218879596U CN202320059151.9U CN202320059151U CN218879596U CN 218879596 U CN218879596 U CN 218879596U CN 202320059151 U CN202320059151 U CN 202320059151U CN 218879596 U CN218879596 U CN 218879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tank
treatment device
biochemical treatmen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591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征宙
袁挺
陈星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shui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shui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shui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shui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591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9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9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9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包括生化处理器和沉淀模块。生化处理器包括反应池及供氧供气组件,供氧供气组件位于反应池的底部。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气提管、溢流槽、污泥斗、清水容置槽及整流器,气提管竖直地设于溢流槽内,污泥斗位于溢流槽的下方,污泥斗倾斜设置,污泥斗连接于气提管的外侧壁并与溢流槽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形成泥水混合物出口,污泥斗延伸至沉淀池的下方并与沉淀池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形成污泥出口,污泥出口与反应池相连通;清水容置槽位于污泥斗的上方,整流器位于清水容置槽与污泥斗的之间。本实用新型借助整流器,使清水向上回流过程中水流形态稳定,从而提高清水回收效率。

Description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的生化处理属于二级处理,以去除不可沉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要目的,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目前污水生物处理的构筑物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其中,生化池利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缺氧、厌氧、好氧反应,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氮磷,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污泥浓缩并将分离的污泥回流到生物处理段。
生化池中微生物的量要通过从二沉池回流污泥来维持,生化池中多余的微生物需通过二沉池剩余污泥来排除,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使系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二沉池需要配水渠+沉淀池+污泥回流泵房等回流至生化池,需要较大的面积和池容,不但浪费土地,还造成管理的不便。
目前市面上已有将二沉池和生物池耦合在一个反应器里面的技术,以解决污水处理中的占地面积大、管理不便、处理效率低的难题。但仍存在较多缺点,如:清水回流不均匀稳定、能耗高等问题。
因此,急需要一种可以改善清水回流均匀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提高管理效率和处理效率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包括
生化处理器和沉淀模块。所述生化处理器包括反应池及供氧供气组件,所述供氧供气组件位于所述反应池的底部。
所述沉淀模块位于所述反应池内并位于所述供氧供气组件的上方。所述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以及均设于所述沉淀池内的气提管、溢流槽、污泥斗、清水容置槽及整流器,所述溢流槽由两面竖直的并相对间隔开的溢流壁所围成,所述气提管竖直地设于所述溢流槽内,所述污泥斗位于所述溢流槽的下方,所述污泥斗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设置,所述污泥斗的最高处连接于所述气提管的外侧壁并与所述溢流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形成泥水混合物出口,所述污泥斗的最低处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下方并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形成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反应池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清水容置槽位于所述溢流槽的外壁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之间并位于所述污泥斗的上方;所述整流器位于清水容置槽与所述污泥斗的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工作时,污水进入至反应池的底部后在供氧供气组件所释放的气体作用下,污水混合物进入气提管并在气提管内缓慢上升,上升至气提管的顶部后从顶部流出至溢流槽内,并在溢流槽内下降从泥水混合物出口流出,在污泥斗上分层,清水在上方并进入清水容置槽内,污泥在清水的下方并在污泥斗的倾斜作用下从污泥出口流出,重新回到反应池内,重新参与下次的污水生化处理。本实用新型将生化处理器与沉淀模块合二为一,节省了泥土回流的设备以及场地,利用反应池多余的气体辅助泥水混合物提升,同时降低能耗成本,借助整流器,在清水向上回流至清水容置槽时,经过整流器,水流形态稳定,从而提高清水回收的效率。
较佳地,所述整流器包括若干个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的管道。
较佳地,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六边形,所述整流器的横截面为蜂窝形;或者,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方形。
较佳地,所述溢流槽的顶部高于所述气提管的顶部。
较佳地,所述供氧供气组件包括曝气管以及曝气头,所述曝气头设于所述曝气管上。
较佳地,还包括压缩空气组件,所述压缩空气组件的出气口与所述气提管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污泥斗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所述气提管的两侧,两所述污泥斗形成倒V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气提管呈部分地伸出于所述倒V结构内;或者,所述气提管的底部与所述污泥斗的最高处连接。
较佳地,所述气提管为多个并沿所述溢流槽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开地位于所述溢流槽内;或者,所述气提管为单个,所述气提管的截面为长形孔结构。
较佳地,所述溢流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一体连接;所述沉淀池为上下贯穿的管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剖切线剖切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流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a。其包括生化处理器1及沉淀模块2,生化处理器1包括反应池11及供氧供气组件12。供氧供气组件12位于反应池11的底部。借助供氧供气组件12释放氧气,从而使得活性污泥与污水进行反应,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请参阅图1至图2,沉淀模块2位于反应池11内并位于供氧供气组件12的上方。具体地,沉淀模块2包括沉淀池21以及均设于沉淀池21内的气提管22、溢流槽23、污泥斗24以及清水容置槽25。溢流槽23由两面竖直的并相对间隔开的溢流壁231所围成,气提管22竖直地设于溢流槽23内,污泥斗24位于溢流槽23的下方,污泥斗24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设置,污泥斗24的最高处连接于气提管22的外侧壁并与溢流槽23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形成泥水混合物出口26,污泥斗24的最低处延伸至沉淀池21的下方并与沉淀池21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形成污泥出口27,污泥出口27与反应池1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清水容置槽25位于溢流槽23的外壁与沉淀池21的内壁之间并位于污泥斗24的上方;整流器28位于清水容置槽25与污泥斗24的之间。借助沉淀模块2位于供氧供气组件12的上方,即气提管22位于供氧供气组件12的上方,供氧供气组件12释放出的气体可以带动泥水混合物在气提管22内缓慢上升,上升过程的同时泥土与污水反应,升至气提管22的顶部时候溢出来,泥水混合物从溢流槽23内流下,从泥水混合物出口26出来后,泥水混合物在污泥斗24的上方开始进行分离,借助污泥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污泥在下,清水在上,污泥在污泥斗24的倾斜作用下从污泥出口27出去重新回到反应池11,清水往上从而流入到清水容置槽25中,从而达到回收污泥以及收集清水的效果。借助整流器28,清水往上流的时候,可以让水流更稳定,可以增加处理水量。且将沉淀池21和反应池11合二而一,能够节省占地面积,提高污泥的回收效率。更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2及图3,具体地,整流器28包括若干个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的管道281,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管道281沿水流方向的倾斜设置,故不以此为限。较优的是,单个管道281的横截面为六边形,整流器28的横截面为蜂窝形,从而合理利用整流器28的截面,使得整个截面都是管道281,从而增加管道281的数量,从而达到稳定水流的目的。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单个管道281的截面为方形,又或者,单个管道281的截面为圆形,故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2,溢流槽23的顶部高于气提管22的顶部。从而防止泥水混合物从气提管22溢出后还会流出溢流槽23外,保证溢流的泥水混合物能够全部不溅出溢流槽23且从溢流槽23内下落。溢流壁231的两端分别与沉淀池21的内壁一体连接。沉淀池21为上下贯穿的管状结构。具体地,于本实实施例中,沉淀池为方管结构,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沉淀池为圆管结构,故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2,污泥斗24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气提管22的两侧,两污泥斗24形成倒V形结构。借助该倒V结构,从而使得供氧供气组件12所释放的气体更集中地收集。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气提管22呈部分地伸出于倒V结构内。
于本实施例中,气提管22为多个并呈间隔开地位于溢流槽23内。借助多个气提管22而将泥水混合物提升,加快提升效率。
具体地,请参阅图2,供氧供气组件12包括曝气管121以及曝气头122,曝气头122设于曝气管121上。可理解的是,曝气管121以及曝气头122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不在此赘述。
可理解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压缩空气组件,压缩空气组件的出气口与气提管22相连通。往气提管22内通入压缩空气,有利于提高气提管22内泥水混合物的上升速度,更适用于追求效率快的场合。
请参阅图4,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b。其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几乎一致,其区别在于:
气提管22的底部与污泥斗24的最高处连接。即是说,气提管22没有穿出于倒V结构。这样,供氧供气组件12释放的气体集中于气提管22的底部后,泥水混合物从气提管22的底部上升。
第二实施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b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一致,故不在此赘述。
请参阅图5,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c。其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几乎一致,其区别在于:
于第三实施例中,气提管为单个,气提管的截面为长形孔结构。长形孔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溢流槽23的长度方向一致。
除此之外,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一致,故不在此赘述。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a-100c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供氧供气组件12通过曝气管121以及曝气头122释放氧气,可理解的是,污水通入在反应池11的底部,在气体的作用下,泥水混合物进入气提管22,在气体的作用下,泥水混合物在气提管22内缓慢上升至气提管22的顶部并溢出至溢流槽23内,泥水混合物在溢流槽23下降后从泥水混合物出口26处流出,流出后在污泥斗24的上方分层,由于污泥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因此污泥在下方,清水在上方,清水往上流入清水容置槽25中,污泥借助污泥斗24的倾斜从污泥出口27流出,重新进入至反应池11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100工作时,污水进入至反应池11的底部后在供氧供气组件12所释放的气体作用下,污水混合物进入气提管22并在气体管内缓慢上升,上升至气提管22的顶部后从顶部流出至溢流槽23内,并在溢流槽23内下降从泥水混合物出口26流出,在污泥斗24上分层,清水在上方并进入清水容置槽25内,污泥在清水的下方并在污泥斗24的倾斜作用下从污泥出口27流出,重新回到反应池11内,重新参与下次的污水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器1与沉淀模块2合二为一,节省了泥土回流的设备以及场地,利用反应池11多余的气体辅助泥水混合物提升,同时降低能耗成本,借助整流器28,在清水向上回流至清水容置槽25时,经过整流器28,水流形态稳定,从而提高清水回收的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化处理器,所述生化处理器包括反应池及供氧供气组件,所述供氧供气组件位于所述反应池的底部;
沉淀模块,所述沉淀模块位于所述反应池内并位于所述供氧供气组件的上方,所述沉淀模块包括沉淀池以及均设于所述沉淀池内的气提管、溢流槽、污泥斗、清水容置槽及整流器,所述溢流槽由两面竖直的并相对间隔开的溢流壁所围成,所述气提管竖直地设于所述溢流槽内,所述污泥斗位于所述溢流槽的下方,所述污泥斗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的倾斜设置,所述污泥斗的最高处连接于所述气提管的外侧壁并与所述溢流槽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形成泥水混合物出口,所述污泥斗的最低处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下方并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形成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反应池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清水容置槽位于所述溢流槽的外壁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之间并位于所述污泥斗的上方;所述整流器位于清水容置槽与所述污泥斗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器包括若干个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的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六边形,所述整流器的横截面为蜂窝形;或者,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单个所述管道的横截面为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的顶部高于所述气提管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供气组件包括曝气管以及曝气头,所述曝气头设于所述曝气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空气组件,所述压缩空气组件的出气口与所述气提管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斗为两个并分别连接于所述气提管的两侧,两所述污泥斗形成倒V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管呈部分地伸出于所述倒V形结构内;或者,所述气提管的底部与所述污泥斗的最高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管为多个并沿所述溢流槽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开地位于所述溢流槽内;或者,所述气提管为单个,所述气提管的截面为长形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一体连接;所述沉淀池为上下贯穿的管状结构。
CN202320059151.9U 2023-01-04 2023-01-04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Active CN218879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9151.9U CN218879596U (zh) 2023-01-04 2023-01-04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59151.9U CN218879596U (zh) 2023-01-04 2023-01-04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9596U true CN218879596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59151.9U Active CN218879596U (zh) 2023-01-04 2023-01-04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9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45798A (zh) 垂直式污水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11138024B (zh) 一种用于污水脱氮除磷的一体化竖向循环反应器
CN101172711A (zh) 分点进水多级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
CN214654342U (zh) 一种超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2408597A (zh) 分置曝气升流式污泥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8911124B (zh) 具有自截留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的一体式自养脱氮反应器
CN105293701B (zh) 一种碳源储备式ibr生物反应器
CN201313853Y (zh) 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膜反应设备
CN218879596U (zh) 快速分离的好氧内循环生化处理装置
CN112321093A (zh) 分置曝气升流式好氧颗粒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4129842A (zh) 一种污水生化处理单池一体化工艺
CN110713256A (zh) 一种生物管涵反应装置
CN215387744U (zh) 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液的沉淀设备
CN115259370A (zh) 一种生物反硝化反应器及其应用
CN213738786U (zh) 一种分置曝气自循环两段式脱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1847350U (zh) 序批式连续排放污水处理器
CN208869375U (zh) 具有自截留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的一体式自养脱氮反应器
CN113526654A (zh) 一种集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12320953A (zh) 分置曝气自循环两段式脱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220413061U (zh) 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7148916U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7780848U (zh) 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4167479U (zh) 多级微动力自回流污水处理反应器
CN215480023U (zh) 自循环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CN218860458U (zh)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