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8539U -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58539U CN218858539U CN202223115265.5U CN202223115265U CN218858539U CN 218858539 U CN218858539 U CN 218858539U CN 202223115265 U CN202223115265 U CN 202223115265U CN 218858539 U CN218858539 U CN 2188585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upport
- girder
- frame structure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该组合框架结构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具有多个连接端,所述支撑框架围设成多个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辆前舱的零部件;以及多个第一支架,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中,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所述连接端中的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到车辆的纵梁。在支撑框架的连接端与纵梁设置第一支架,使得支撑框架通过连接端中的第一支架固定到车辆的纵梁,实现组合框架结构与纵梁的可靠安装,保证支撑框架与纵梁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以便于车辆前舱零部件的承载安装。同时,第一支架固定到支撑框架的连接端后,还能够对支撑框架的结构进行加强,提高组合框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组合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出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简称B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具有清洁、环保、经济等优点,是汽车发展的一个趋势。纯电动汽车是完全由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等)提供动力源的汽车,其产量和使用量日益增加。
纯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前舱内的零部件更多,例如,相比于燃油车来说,纯电动汽车内额外具有充电机、电机控制器和高压配电盒等多种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一般通过组合支架来装载。通常,该组合支架固定在纵梁上,但是,组合支架与纵梁之间的连接不可靠,进而导致组合支架与纵梁连接的稳定性,不便于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的装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汽车前舱的组合支架与纵梁连接不可靠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与纵梁稳定连接、并可靠承载前舱零部件的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一种组合框架结构,包括: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具有多个连接端,所述支撑框架围设成多个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辆前舱的零部件;以及
多个第一支架,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中,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所述连接端中的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到车辆的纵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多个板梁以及多个支撑梁,多个所述板梁平行且间隔布置,多个所述支撑梁支撑连接多个所述板梁,所述板梁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所述板梁、所述支撑梁围设成所述安装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与所述支撑梁均包括顶板以及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顶板,所述顶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在底部形成第一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在所述连接端的边缘具有缺口,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连接端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表面凸出于所述缺口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所述支撑梁及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多个焊接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包括第一板梁、第二板梁以及第三板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板梁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纵梁,所述第一板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板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的前侧,其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所述纵梁,所述第三板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的后侧,并另一所述纵梁及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板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侧面,并连接所述第一板梁与所述第二板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底板以及四个侧边板,四个所述侧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周侧,所述底板、与四个所述侧边板在顶部围设成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连接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连接端的内侧,所述侧边板与所述连接端的侧壁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边板具有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弯折连接相邻的所述侧边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框架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至少设置于一个所述板梁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梁补板,所述梁补板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板梁,并且,所述梁补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板梁的第一开口处;
所述梁补板具有加强部件。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所述组合框架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前舱,并与所述车身的纵梁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用于安装前舱的零部件。
本公开的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该组合框架结构的支撑框架具有多个连接端,每个连接端中安装一个第一支架,而且,第一支架固定安装在对应的连接端中。当组合框架结构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时,支撑框架通过连接端中的第一支架连接到纵梁,使得支撑框架可靠的固定在纵梁。而且,支撑框架围设成多个安装空间,组合框架结构安装到车辆的前舱后,该安装空间中能够容纳车辆前舱的零部件,以满足车辆零部件的承载需求。
该组合框架结构在支撑框架的连接端与纵梁设置第一支架,使得支撑框架通过连接端中的第一支架固定到车辆的纵梁,实现组合框架结构与纵梁的可靠安装,保证支撑框架与纵梁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以便于车辆前舱零部件的承载安装。同时,第一支架固定到支撑框架的连接端后,还能够对支撑框架的结构进行加强,提高组合框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组合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组合框架结构安装于车辆的车身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组合框架结构从一角度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组合框架结构从另一角度看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组合框架结构中板梁的立体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组合框架结构中第一支架的立体图。
其中:100、组合框架结构;110、支撑框架;111、板梁;1111、连接端;1112、顶板;1113、侧板;1114、缺口;1115、第一板梁;1116、第二板梁;1117、第三板梁;112、支撑梁;1121、第一支撑梁;1122、第二支撑梁;120、第一支架;121、底板;122、侧边板;123、弯折板;130、梁补板;131、加强部件;140、第二支架;200、车身;210、纵梁;22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提供一种组合框架结构100。该组合框架结构100应用于车辆中,并安装在车辆的前舱中,组合框架结构100与车辆的纵梁210连接,通过该组合框架结构100承载车辆前舱中的零部件。可选地,车辆为电动汽车。
可以理解的,该组合支架固定在纵梁上,但是,组合支架与纵梁之间的连接不可靠,进而导致组合支架与纵梁连接的稳定性,不便于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的装载。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组合框架结构100,该组合框架结构100能够实现与纵梁210的稳固连接,保证组合框架结构100可靠的固定在纵梁210,进而使得组合框架结构100能够可靠的支撑前舱的零部件。以下介绍组合框架结构100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组合框架结构100包括支撑框架110以及多个第一支架120。支撑框架110所述支撑框架110的两侧具有多个连接端1111,所述支撑框架110围设成多个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辆前舱的零部件。多个第一支架120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1111中,所述支撑框架110通过所述连接端1111中的所述第一支架120固定到车辆的纵梁210。
支撑框架110为组合框架结构100的主体结构,支撑框架110位于车辆的两个纵梁210之间,其两端固定安装到车辆的纵梁210,支撑框架110在车辆的前舱中对车辆的零部件进行支撑。为了更好的描述组合框架结构100的具体结构,此处引入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名词,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纵梁21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框架110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撑框架110两侧的端部固定在两侧的纵梁210上。
具体的,支撑框架110具有多个连接端1111,多个连接端1111分设于支撑框架110的两侧,支撑框架110通过连接端1111连接到纵梁210。而且,支撑框架110为中空的框架的结构形式,支撑框架110能够围设成多个中空的安装空间,支撑框架110中能够容纳车辆前舱的零部件,同时,零部件固定到支撑框架110中。通过支撑框架110承载以及容纳零部件,实现零部件的可靠承载,避免零部件的位置发生窜动。
为了增加支撑框架110与纵梁21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本公开的组合框架结构100在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设置第一支架120,第一支架120固定设置在连接端1111中,支撑框架110与纵梁210连接时,是通过连接端1111中的第一支架120固定连接到纵梁210,以保证支撑框架110与纵梁210连接可靠。同时,第一支架120设置在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后,第一支架120能够对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处的结构进行加强,提高支撑框架110的结构强度。
上述实施例的组合框架结构100,在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与纵梁210设置第一支架120,使得支撑框架110通过连接端1111中的第一支架120固定到车辆的纵梁210,实现组合框架结构100与纵梁210的可靠安装,保证支撑框架110与纵梁21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以便于车辆前舱零部件的承载安装。同时,第一支架120固定到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后,还能够对支撑框架110的结构进行加强,提高组合框架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组合框架结构100的承载能力。
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110包括多个板梁111以及多个支撑梁112,多个所述板梁111平行且间隔布置,多个所述支撑梁112支撑连接多个所述板梁111,所述板梁111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1111,所述板梁111、所述支撑梁112围设成所述安装空间。
多个板梁111与多个支撑梁112交错连接设置形成支撑框架110。具体的,多个板梁111沿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支撑梁112沿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支撑梁112分别与多个板梁111支撑连接,使得多个板梁111与多个支撑梁112之间形成框架结构形式的支撑框架110。
相邻的板梁111以及支撑梁112、相邻的支撑梁112以及板梁111之间围设成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中可以放置车辆前舱的零部件。也就是说,横梁与支撑梁112交错连接形成框架结构后,能够为零部件的安装提供容纳的空间,以使得零部件位于该空间中。示例性地,水壶、保险丝盒等功能电器件安装到支撑框架110及其安装空间中。
可选地,板梁111具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支撑梁112具有多个第二安装孔。车辆的零部件通过第一安装孔固定于板梁111,通过第二安装孔固定于支撑梁112。如此实现车辆零部件的承载与固定,使得零部件被可靠固定,避免零部件的位置发生窜动。
参见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111与所述支撑梁112的底部具有第一开口。也就是说,板梁111与支撑梁112为中空的结构形式,并且,板梁111与支撑梁112具有朝向下方的开口。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纵截面形状均呈凹字形,即形设置。
这样,凹字形的板梁111与支撑梁112能够常规日字形的结构上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材料成本,大大减轻支撑框架110的整体重量,同时,板梁111与支撑梁112交错连接,还能够保证支撑框架110的整体强度。
而且,第一支架120安装在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后,第一支架120位于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的凹字形的空间中,此时,第一支架120与板梁111凹字形的内壁接触,通过第一支架120对板梁111在连接端1111处进行支撑,提高板梁111在连接端1111处的结构强度,保证支撑框架11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保证板梁111与纵梁210连接的可靠性。
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111与所述支撑梁112均包括顶板1112以及两个侧板1113,两个所述侧板1113相对设置于所述顶板1112,所述顶板1112与两个所述侧板1113在底部形成第一开口。顶板1112位于顶部,两个侧板1113的一边缘相对设置在顶板1112的边缘,并且,两个侧板1113的另一边缘朝向顶板1112的下方伸出。两个侧板1113的另一边缘在下方围设成第一开口。
如此,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顶板1112与侧板1113围设成凹字形的中空结构形式。当板梁111与支撑梁112连接形成支撑框架110后,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凹字形的第一开口朝向下方。第一支架120安装到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中,第一支架120与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的侧壁接触,使得第一支架120被固定到板梁111中,进而第一支架120固定安装到纵梁210,如此实现板梁111与纵梁210的可靠连接。
可选地,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顶板1112与两个侧板1113采用一体弯折成型,以保证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顶板1112和/或侧板1113设置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实现车辆的前舱的零部件的固定安装。
参见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111在所述连接端1111的边缘具有缺口1114,所述第一支架120安装于所述连接端1111后,所述第一支架120的底部表面凸出于所述缺口1114的表面。也就是说,在连接端1111处,板梁111的下边缘即侧板1113的边缘可以缺口1114。该缺口1114的表面与侧板1113的边缘表面呈阶梯状设置。
当第一支架120安装到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后,第一支架120的底部会通过缺口1114露出。板梁111与纵梁210连接时,第一支架120的底部抵接在纵梁210的顶部,将第一支架120与纵梁210固定连接。第一支架120的底部通过缺口1114露出后,板梁111的侧板1113不会抵接在纵梁210上,进而能够使得第一支架120的底部与纵梁210贴合,增加第一支架120与纵梁210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支架120与纵梁210连接可靠。
可选地,第一支架120具有固定孔,螺纹件穿过固定孔安装到纵梁210。如此实现第一支架120可靠的固定到纵梁210。可选地,螺纹件为螺栓。可选地,板梁111对应固定孔的位置具有过孔,螺纹件穿过过孔并通过固定孔与纵梁210固定连接。可选地,过孔的直径大于固定孔的直径。也就是说,螺纹件与板梁111无连接关系,螺纹件仅仅是穿过板梁111的过孔,安装到第一支架120的固定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111、所述支撑梁112及所述第一支架120具有多个焊接位。也就是说,板梁111与支撑梁112之间、板梁111与第一支架120之间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的,以保证板梁111与支撑梁112之间可靠固定,保证板梁111与第一支架120之间可靠固定。
板梁111的侧面具有焊接位,支撑梁112的侧面以及端部具有焊接位,第一支架120的侧面具有焊接位。第一支架120安装到板梁111后,第一支架120的焊接位与板梁111的焊接位对应,通过在焊接位的焊接连接使得第一支架120可靠的固定到板梁111中。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的焊接位对准后,通过在焊接位的焊接连接使得板梁111与支撑梁112连接可靠。
可选地,焊接位为点焊焊接位或者焊缝焊接位。示例性地,焊接位为焊缝焊接位。也就是说,板梁111与支撑梁112之间、板梁111与第一支架120之间通过焊缝焊接连接,以保证可靠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梁111与所述支撑梁112采用冷轧钢制成。也就是说,板梁111与支撑梁112采用冷轧钢冲压成型,以保证支撑框架110的结构强度,同时降低材料生产成本,减轻整体重量。
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板梁111包括第一板梁1115、第二板梁1116以及第三板梁1117,所述支撑梁112包括第一支撑梁1121与第二支撑梁1122,所述第一板梁1115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纵梁210,所述第一板梁111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1121,所述第二板梁1116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1115的前侧,其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所述纵梁210,所述第三板梁1117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1115的后侧,并另一所述纵梁210及所述第一支撑梁1121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梁11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板梁1116,所述第二支撑梁112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1121的侧面,并连接所述第一板梁1115与所述第二板梁1116。
第一板梁1115与第二板梁1116为较长的板梁111,第二板梁1116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侧的纵梁210,第一板梁1115的长度小于第二板梁1116,并且,第一板梁1115的一端连接在左侧的纵梁210,第一板梁1115的另一端靠近右侧的纵梁210,并连接到第一支撑梁1121的侧面,第一支撑梁1121的一端抵接在第二板梁1116的侧面,第一支撑梁1121的另一端向后伸出第一板梁1115,其端部连接较短的第三板梁1117的一端,第三板梁1117的另一端连接到右侧的纵梁210。第二支撑梁1122在第一支撑梁1121的左侧支撑连接第一板梁1115与第二板梁1116。
如此,第一板梁1115、第二板梁1116、第三板梁1117、第一支撑梁1121与第二支撑梁1122搭接连接形成相应应用结构的支撑框架110,以实现对车辆的零部件进行支撑。
支撑框架110具有四个连接端1111,具体为:第一板梁1115的右端、第二板梁1116的左端与右端、第三板梁1117的左端。四个连接端1111对应四个第一支架120,四个第一支架120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连接端1111中,使得板梁111通过第一支架120固定到纵梁210。
参见图3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20为具有第二开口的六面体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支架120为五面封闭、一端开口的六面体结构。第一支架120呈倒扣的安装方式,即第一支架120的第二开口通过板梁111的第一开口位于板梁111的凹字形的空间中,通过第一支架120的底部表面封闭板梁111在连接端1111处的第一开口,通过板梁111在连接端1111处的顶板1112封闭第二支架140的第二开口。如此,第一支架120的侧面与板梁111连接端1111的侧板1113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支架120被固定在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中。
参见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120包括底板121以及四个侧边板122,四个所述侧边板122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121的周侧,所述底板121、与四个所述侧边板122在顶部围设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支架120安装于所述连接端1111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连接端1111的内侧,所述侧边板122与所述连接端1111的侧壁固定连接。
底板121位于第一支架120的底部,并为第一支架120的底端。四个侧边板122相对设置在底板121的四周。四个侧边板122在顶部形成第二开口。当第一支架120安装到板梁111的连接端1111,第一支架120相对的侧边板122与板梁111的侧板1113连接,实现第一支架120的可靠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边板122具有弯折板123,所述弯折板123弯折连接相邻的所述侧边板122。为了保证侧边板122的结构强度,在侧边板122设置弯折的弯折板123,侧边板122通过弯折板123与相邻的侧边板122连接,如此使得第一支架120的四个侧边板122围设成封闭状的结构形式,提高第一支架120的结构强度。
示例性地,其中两个相对的侧边板122的两侧分别具有弯折板123,弯折板123弯折连接相邻的侧边板122,如图5所示。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每个侧边板122具有一个弯折板123。
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框架结构100还包括第二支架140,所述第二支架140至少设置于一个所述板梁111与所述纵梁210的连接处。在支撑梁112与板梁111的连接处可以设置第二支架140,通过第二支架140能够增加支撑梁112与板梁11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板梁111与支撑梁112连接强度较弱处设置第二支架140,以增加对应部位的结构强度。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140设置在第一支撑梁1121与第三板梁1117连接处的第一支撑梁1121中。第二支架140的结构与第一支架120的结构实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110还包括梁补板130,所述梁补板130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板梁111,并且,所述梁补板130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板梁111的第一开口处。梁补板130设置在板梁111的第一开口后能够提高板梁111的结构强度,对板梁111的薄弱位置进行补强。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梁补板130设置在第二板梁1116的第一开口处。可选地,梁补板130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可选地,梁补板13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到板梁111。可选地,梁补板130设置在支撑框架110的薄弱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梁补板130具有加强部件131。也就是说,梁补板130上设置加强的结构形式,以增加梁补板130的结构强度。可选地,加强部件131为加强筋或凹陷等能够起到加强作用的结构形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的组合框架结构100,采用支撑框架110作为车辆的零部件支撑的主体结构,并在支撑框架110的连接端1111中增加第一支架120,支撑框架110通过第一支架120与纵梁210连接,在保证支撑框架110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支撑框架110连接到纵梁210的稳定性,提高支撑框架110承载零部件的能力。同时,支撑框架110采用板梁111与支撑梁112焊接而成,结构稳定性强,板梁111与支撑梁112呈凹字形设置,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量,并采用冷轧钢冲压制成,降低材料成本,减轻整体质量。而且,在板梁111的薄弱位置设置梁补板130,通过梁补板130提高板梁111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1,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200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100,所述组合框架结构100设置于所述车身200的前舱,并与所述车身200的纵梁210连接,所述支撑框架110用于安装前舱的零部件。本公开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组合框架结构100后,能够实现与纵梁210的可靠稳定连接,提高零部件的承载能力。
可选地,车身200还包括支撑架220,支撑架220设置在第一支架120与纵梁210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支架120通过支撑架220连接到车辆的纵梁21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具有多个连接端,所述支撑框架围设成多个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辆前舱的零部件;以及
多个第一支架,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中,所述支撑框架通过所述连接端中的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到车辆的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多个板梁以及多个支撑梁,多个所述板梁平行且间隔布置,多个所述支撑梁支撑连接多个所述板梁,所述板梁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所述板梁、所述支撑梁围设成所述安装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与所述支撑梁均包括顶板以及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顶板,所述顶板与两个所述侧板在底部形成第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在所述连接端的边缘具有缺口,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连接端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表面凸出于所述缺口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所述支撑梁及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多个焊接位。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包括第一板梁、第二板梁以及第三板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板梁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纵梁,所述第一板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板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的前侧,其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所述纵梁,所述第三板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板梁的后侧,并另一所述纵梁及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板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侧面,并连接所述第一板梁与所述第二板梁。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底板以及四个侧边板,四个所述侧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周侧,所述底板、与四个所述侧边板在顶部围设成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连接端时,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连接端的内侧,所述侧边板与所述连接端的侧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板具有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弯折连接相邻的所述侧边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框架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至少设置于一个所述板梁与所述纵梁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梁补板,所述梁补板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板梁,并且,所述梁补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板梁的第一开口处;
所述梁补板具有加强部件。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框架结构,所述组合框架结构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前舱,并与所述车身的纵梁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用于安装前舱的零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15265.5U CN218858539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15265.5U CN218858539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58539U true CN218858539U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737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15265.5U Active CN218858539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58539U (zh) |
-
2022
- 2022-11-23 CN CN202223115265.5U patent/CN2188585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72308B1 (en) | Electric vehicle | |
CN210793363U (zh) | 与车辆地板和座椅组件集成的电池支撑件和车辆 | |
EP2070754B1 (en) |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 |
US11884166B2 (en) | Battery pack reinforcement assemblies | |
CN212751060U (zh) | 车辆的底盘和相关车辆 | |
CN114802447A (zh) | 下车身中部结构 | |
CN113972423A (zh) |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 |
CN109768200B (zh) | 电池包外壳 | |
CN113964439A (zh) |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 |
WO2024140613A1 (zh) | 电池包支架及电动车辆 | |
CN218858539U (zh) | 组合框架结构及车辆 | |
US20230001986A1 (en) | Chassis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CN215815969U (zh) |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的电池下箱体组件 | |
CN213026344U (zh) | 托盘、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 |
US11396333B2 (en) | Body of vehicle | |
CN212676404U (zh) | 电池包 | |
CN219904034U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768603U (zh) | 横梁结构、电池托盘及车辆 | |
CN220400780U (zh) | 一种多层电池模组组装结构及电池包 | |
RU2784731C2 (ru) |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или гибридный спортивный автомобиль | |
CN217574926U (zh) | 电池包用快换支架及电动汽车 | |
CN220021404U (zh) | 托盘、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7945492U (zh) | 一种飞机底板加强梁 | |
KR102481152B1 (ko) | 차량용 경량 배터리 케이스 | |
CN219947913U (zh) | 用于车辆的燃料电池安装支架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5 Address after: B404, 4th Floor, Building 2, No. 28 Shangdi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31 Part 317, third floor, building 1, No. 526, Fute East Third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