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8511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8511U
CN218848511U CN202222088170.2U CN202222088170U CN218848511U CN 218848511 U CN218848511 U CN 218848511U CN 202222088170 U CN202222088170 U CN 202222088170U CN 218848511 U CN218848511 U CN 218848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circuit board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881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杰
臧远生
邰迎喜
王一军
周如
许徐飞
许晨
张李波
张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881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8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8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8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电路板和承载结构,其中,承载结构位于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位于阵列基板与承载结构之间;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电路板设置于承载结构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边框区;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阵列基板电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朝靠近承载结构的方向弯折,并延伸至边框区,与电路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减小或消除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为常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背光模组14和整机外框13构成,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二者通过封框胶15粘合,且在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的表面分别贴附有上偏光片16和下偏光片17;阵列基板12位于彩膜基板11与背光模组14之间;整机外框13由边框和前框共同将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14进行固定,由于组装工艺的要求,前框和显示面板有交叠,这导致前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段差,该段差会在进行触控操作时与手指产生干涉,极大的影响了客户的体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可以减小或消除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电路板和承载结构,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承载结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边框区;
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阵列基板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承载结构的方向弯折,并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弯折段、延伸段和第二弯折段,其中,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出光面呈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阵列基板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延伸段向所述阵列基板弯折,并与之电连接;
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电路板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延伸段向所述电路板弯折,并与之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0°,且小于或者等于120°。
可选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置槽。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容置槽在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隔。
可选的,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容置槽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交叠的第二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或者等于0.8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
可选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划分为最大厚度区和厚度过渡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最大厚度区的厚度为所述第二厚度;所述外壳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厚度过渡区的厚度由所述第二厚度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递减至所述第三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界位于所述显示区之外;或者,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界延伸至所述显示区之内,且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内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交界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的1/10。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和胶框,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所述胶框环绕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设置;
所述胶框与所述承载结构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且在所述胶框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胶体的溢胶槽。
可选的,所述胶框与所述外壳彼此接触的两个表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大厚度区和所述第三部分,以将所述厚度过渡区容置在所述溢胶槽中;
所述溢胶槽的深度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递增。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的光学膜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胶框之间的侧入式背光源;
在所述胶框相邻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
可选的,所述遮光件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胶框通过胶带粘接。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部分贴附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散热片的另一部分贴附于所述承载结构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厚度与所述第三厚度的差值大于所述散热片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延伸段与所述阵列基板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可选的,所述胶框的侧面与所述容置槽靠近所述胶框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三间隔。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第一胶体粘接,所述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承载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所述基准面为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平面。
可选的,所述高度差小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的总厚度,或者小于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
可选的,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与胶框的组成结构;或者,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胶框以及遮光件的组成结构。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四周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预设距离。
可选的,所述预设距离为0.7mm。
可选的,所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至少一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所述胶水柔性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均通过所述胶带粘接。
可选的,在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设置有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
可选的,所述油墨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第六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六间隔大于或者等于20μm,且小于或者等于200μm。
可选的,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所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所述黑矩阵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六间隔小于在所述第六间隔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2中沿D-D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柔性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柔性电路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外壳的局部剖面图;
图6为图2中沿K-K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油墨层与显示区的正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的理解。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为了消除现有技术中前框与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段差,还一种显示装置采用尺寸较大的钢化盖板(Cover Glass)与显示面板贴合固定,钢化盖板的四周与边框粘合固定,取消了前框,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在显示面一侧的表面是平整的,没有段差,更加有利于触控操作。但是,上述钢化盖板的成本较高,导致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增加,而且钢化盖板的厚度较大(一般在0.4mm到1.0mm之间),且重量较重,导致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增加。另外,增加的钢化盖板还需要增加盖板贴合工序,导致总体的制程良率下降。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尤其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实现窄边框、轻薄效果。具体地,请参阅图2,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为例,该显示装置具有有效显示面A1、用于调节显示面板角度的两个铰链区B和电路板所在的区域C,其中,在有效显示面A1垂直于显示装置所放置的平面时,两个铰链区B和电路板所在的区域C位于有效显示面A1的下侧,且区域C位于两个铰链区B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3A和图3B,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柔性电路板3、电路板4和承载结构5,其中,承载结构5位于显示面板2背离出光面(例如图3B中显示面板2的上表面)一侧,显示面板2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图中未示出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各基板上的功能膜层),彩膜基板22位于阵列基板21与承载结构5之间,并且阵列基板21的靠近出光面一侧还设置有上偏光片23,彩膜基板22的背离阵列基板21一侧设置有下偏光片24。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相对设置于图1中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的相对位置是颠倒的,即,图3A中本实施例的阵列基板21在上,而彩膜基板22在下;图1中现有技术的彩膜基板11在上,而阵列基板12在下。而且,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1相对于图1中的阵列基板12是翻转的,即,阵列基板21贴附有上偏光片23的表面朝上。这样设置,可以使阵列基板21起到与现有技术中的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即,如图3A所示,阵列基板21的四周与承载结构5的侧边(图3A中仅示意性地示出各个部件,并不是实际结构)固定,取消了前框,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边框尺寸,实现窄边框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阵列基板21可以起到与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无需再另外设置钢化盖板,这不仅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可以省去盖板贴合工序,提高总体的制程良率。
实用新型人发现,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阵列基板21外置的结构的情况下,阵列基板21由于工艺支撑原因(成膜次数多,构图工艺多,且部分制程温度高)较彩膜基板22的强度差,耐冲击性能差。对于使用过程中受外力较多的产品,如触控,笔记本电脑,平面电脑(例如Tablet PC)等,存在使用过程中外侧的阵列基板21破裂的风险,为提升面板强度,可选的,可以在阵列基板21外侧贴敷防爆膜或者超薄玻璃(UTG),厚度在0.25mm以下,较传统贴敷钢化盖板(厚度在0.6mm以上)厚度小,实现显示的轻薄化,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提升阵列基板21外侧的上偏光片23的强度来提升显示侧抗冲击能力,可选的,阵列基板21外侧的上偏光片23的强度大于彩膜基板22外侧的下偏光片24的抗冲击强度,抗冲击强度可以通过习知的抗冲击表征实验表征,如简支梁冲击(也称Charpy冲击)、悬臂梁冲击(也称Izod冲击)或落球(或者落锤)冲击测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具体测试方法进行限定。
如图3B所示,承载结构5具有位于显示面板2外围的边框区E,电路板4设置于承载结构5靠近显示面板2一侧的表面(即,图3B中承载结构5朝上的表面),且位于边框区E。如图4A所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3的一端与阵列基板21电连接,柔性电路板3的另一端朝靠近承载结构5的方向(沿图4A中的Z向)弯折,并(沿Y向)延伸至边框区E,与电路板4电连接。具体来说,柔性电路板3的功能是实现信号的传输。柔性电路板3例如通过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工艺将驱动芯片(Driver IC)制作在柔性电路板3上,该柔性电路板3还具有输入端引线和输出端引线,二者分别与电路板(例如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4和阵列基板21的引脚(Pin Bonding)电连接,电路板4能够通过柔性电路板3向阵列基板21提供控制信号,以驱动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另外,如图3B所示,阵列基板21的柔性电路板3所在侧边相对于彩膜基板22同一侧的侧边凸出,凸出的部分所在区域称为“单层区”,柔性电路板3的一端压接(Pin Bonding)于该单层区。
通过将电路板4安装于承载结构5的边框区E,并相应的弯折柔性电路板3来实现阵列基板21与电路板4的电连接,一方面,电路板4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在Z向上的空间,不会增加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实现轻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显示面板2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以图2示出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为例,显示面板2的整个显示面呈一体化结构,而且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2的出光面与承载结构5的侧边端面之间段差小或没有段差,从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效果。
柔性电路板3的弯折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如图4A和图4B所示,柔性电路板3包括第一弯折段32、延伸段31和第二弯折段33,其中,延伸段31与出光面(即,垂直于图4A中的Z向)呈夹角设置,且位于电路板4与显示面板2之间;第一弯折段32的一端连接于延伸段31靠近阵列基板21一端,第一弯折段32的另一端相对于延伸段31向阵列基板21弯折,并与之电连接;第二弯折段33的一端连接于延伸段31靠近电路板4一端,第二弯折段33的另一端相对于延伸段31向电路板4弯折,并与之电连接。从图4B所示的剖面上来看,柔性电路板3的剖面形状近似为“Z”形,通过使延伸段31与出光面呈夹角的方向延伸至承载结构5,并结合第二弯折段33向电路板4弯折,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2位于柔性电路板3一侧的胶框尺寸。可选的,第二弯折段33贴合在承载结构5与电路板4相对的表面,并与之粘贴固定,从而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延伸段31与上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0°,且小于或者等于120°,优选的,该夹角大于90°,且小于或者等于110°,此种情况下,延伸段31沿靠近承载结构5的方向向显示区延伸,可以进一步减小边框尺寸。此外,由于柔性电路板3具有柔性,因此,上述第一弯折段32、延伸段31和第二弯折段33中每一者的延伸面并不是绝对平面。因此,上述夹角并不是绝对平面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角度,而是指延伸段31的总体延伸方向与上述出光面之间呈现的角度,此角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定义,例如分别取上述第一弯折段32和第二弯折段33与延伸段31的连接线之间的连线与上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承载结构5为外壳,该外壳靠近显示面板2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电路板4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置槽511。借助容置槽511,可以减小电路板4所在区域在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可选的,在电路板4的宽度方向(即,Y向)上,容置槽511的宽度L1可以根据电路板4的宽度而设定,以保证容置槽511足以容置电路板4,且不会在组装电路板4时发生干涉。可选的,电路板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5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优选的,电路板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6mm,且小于或者等于8mm,通过将电路板4的宽度设定在该数值范围内,既可以达到窄边框效果,又可以满足电路板4上所需电子元器件数量和布局对电路板4的尺寸要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考虑到电路板4的贴敷组装公差,电路板4与容置槽511在电路板4的宽度方向(即,Y向)上具有第一间隔(即,外侧间隔L2和内侧间隔L2’,二者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容置槽511的宽度L1即为电路板4的宽度与外侧间隔L2和内侧间隔L2’之和。通过留设上述第一间隔,可以避免在组装电路板4时发生干涉。可选的,第一间隔大于或者等于0.3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优选的,第一间隔大于或者等于0.2mm,且小于或者等于0.5mm;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间隔大于或者等于0.2mm,且小于或者等于0.4mm。通过将第一间隔设定在该数值范围内,既可以达到窄边框效果,又可以保证电路板4的贴敷组装公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容置槽511的深度(即,Z向尺寸)大于或者等于0.2mm,且小于或者等于0.5mm,优选的,容置槽511的深度大于或者等于0.2mm,且小于或者等于0.3mm。通过将容置槽511的深度设定在该数值范围内,可以在实现减小电路板4所在区域在Z向上的厚度的基础上,避免因外壳的厚度(即,图3B中的厚度H2)过小而导致外壳无法满足强度要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外壳包括位于容置槽511的远离显示面板2一侧(即,图3B中容置槽511的左侧)的第一部分51,至少与显示面板2的非显示区交叠的第二部分52以及位于显示区A的第三部分53,也就是说,沿Y向,且靠近显示区A的方向,外壳依次包括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和第三部分53,而容置槽511位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其中,第一部分51的最大厚度为第一厚度H1;第二部分52的最大厚度为第二厚度H3,第一厚度H1大于第二厚度H3。通过使位于容置槽511的远离显示面板2一侧的第一部分51采用相对较大的厚度(即,第一厚度H1),可以提高外壳局部强度,减小外壳形变,尤其在显示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时,如图2所示,两个铰链区B和电路板所在的区域C位于有效显示面A1的下侧,且区域C位于两个铰链区B之间,即,电路板所在的区域C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开合受力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适当增大上述第一厚度H1,可以保证外壳强度性能可以承受笔记本电脑的开合受力。可选的,第一厚度H1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优选的,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第一厚度H1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
可选的,考虑到外壳的第二部分52需要承载显示面板2,第二厚度H3不宜过小,同时考虑到轻薄效果,第二厚度H3不宜过大,基于此,第二厚度H3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8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优选的,第二厚度H3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优选的,第一厚度H1大于第二厚度H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外壳的第一部分51等厚设置,即,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均为第一厚度H1。外壳的第二部分52等厚设置,即,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均为第二厚度H3。另外,可选的,位于显示区A的第三部分53的最大厚度为第三厚度H4,第三厚度H4可以小于或或者等于第二厚度H3。如果需要在外壳上设置有散热片(例如Cu箔,后文中有详细说明),可以适当减薄第三部分53的厚度,可选的,第三厚度H4大于或者等于0.6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优选的,第三厚度H4大于或者等于0.8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优选的,第二厚度H3与第三厚度H4的差值大于散热片的厚度。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外壳厚度的平滑过渡,外壳的第二部分52沿靠近显示区A的方向依次划分为最大厚度区52a和厚度过渡区52b;外壳的第二部分52在最大厚度区52a的厚度为第二厚度H3,在该最大厚度区52a不同位置处的厚度均相等;外壳的第二部分52在厚度过渡区52b的厚度由第二厚度H3沿靠近显示区A的方向递减至第三厚度H4。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设置上述厚度过渡区52b,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厚度渐变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优选的,如图3B所示,在外壳的位于显示区A的第三部分53与背光模组6(后文中有详细说明)之间还可以设置泡棉27,用于支撑背光模组6。该第三部分53(对应第三厚度H4)与第二部分52(对应第二厚度H3)之间的交界J位于泡棉27的边界与第二部分52远离第三部分53的边界之间,优选的,第三部分53与第二部分52之间的交界J延伸至显示区A之内,且延伸至显示区A之内的长度不超过显示区A在交界J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的1/10,以在保证不明显影响显示区A的同时确保支撑稳定性,进一步的,交界J延伸至显示区A之内的长度不超过彩膜基板22上的黑矩阵在非显示区的宽度。或者,优选的,交界J还可以位于显示区A之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延伸段31与阵列基板21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即,在Y向上的间隔)L4。通过留设该第二间隔L4,可以为在柔性电路板3的表面涂覆背胶保护层预留一定的空间,同时可以为柔性电路板3的弯折预留一定的空间,避免柔性电路板3因弯折角度过大而无法成功弯折或者折损。可选的,第二间隔L4大于或者等于0.15mm,且小于或者等于0.4mm,优选的,第二间隔L4大于或者等于0.2mm,且小于或者等于0.3mm。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3需要弯折至外壳,与外壳上的电路板4电连接,这就需要相对于现有技术增加柔性电路板3的长度,增加量即或者等于延伸段31在Z向上的长度与延伸段31和电路板4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的间隔之和,可选的,延伸段31在Z向上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2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延伸段31和电路板4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的间隔大于或者等于0.3mm,且小于或者等于1mm,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增加量大于或者等于2.3mm,且小于或者等于4mm;优选的,考虑到窄边框效果,上述增加量大于或者等于2.7mm,且小于或者等于3.5mm。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6和胶框7,其中,背光模组6位于彩膜基板22与承载结构5(即,外壳的第三部分53)之间;胶框7环绕显示面板2和背光模组6设置。如图3B所示,胶框7设置于承载装置5(例如外壳)上,且胶框7位于电路板4所在一侧的部分可以对背光模组6和阵列基板21(位于上述单层区的部分)起到支撑作用。可选的,考虑到胶框7的组装精度(例如,bonding工艺的精度小于或者等于±0.3mm),如图4A所示,胶框7的侧面与容置槽511靠近该胶框7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L5,该第三间隔L5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0.6mm,优选的,第三间隔L5大于或者等于0.15mm,且小于或者等于0.3mm。可选的,容置槽511靠近该胶框7的内壁可以与阵列基板2靠近该内壁的侧边相平齐,或者延伸至该侧边的内侧。可选的,如图4A所示,第二间隔L4大于第三间隔L5,这样,柔性电路板3可向靠近显示区A一侧弯折,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胶框尺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胶框7与承载结构5(即,外壳的第三部分53)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图中未示出)粘接固定,且在胶框7与承载结构5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上述胶体的溢胶槽521。例如,图3B中,溢胶槽521设置于胶框7相对于承载结构5的表面,该溢胶槽521既可以避让一定的空间用于存储胶量,又可以保证胶框7与承载结构5(即,外壳的第三部分53)之间可以承受足够的拉拔力,从而可以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胶框7与承载结构5(即,外壳)彼此接触的两个表面分别位于第二部分52的最大厚度区52a和第三部分53,即,其中一个表面与外壳的第二部分52接触,另一个表面与外壳的第三部分53接触,以将厚度过渡区52b容置在溢胶槽521中。在这种情况下,溢胶槽521的深度沿靠近显示区A的方向递增。这样,在组装过程中,可以使胶体(例如溢流胶)尽量避免流入电路板4所在的边框区E,对电路板4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使胶框7受到的拉拔力方向位于显示面板2所在区域内,从而可以提升显示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是外壳与胶框7先通过胶水进行组装,然后与显示面板2通过胶带或胶水进行组装。在轻薄化的要求下,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尽量越小越好,因此,外壳和胶框7都有低厚度的要求,这对外壳以及外壳与胶框7的组合的强度和尺寸均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用新型人发现,外壳厚度越小,整体强度越小,形成的外壳受应力影响会处于非平整状态,例如,在外壳与胶框7通过胶体粘接固定产生形变之后,在单侧承载面(靠近胶框一侧,且与显示面板连接的单侧承载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同样,受到外壳的加工精度限制,外壳单侧承载表面也不平整,呈现凹凸不平的形状。外壳和胶框7的组合也同样有类似的形状,在通过胶带和胶水将外壳、胶框7与显示面板固定时,导致面板跟随上述不平整形状呈现弯曲状态,导致局部漏光严重,虽然可通过胶水或胶带的形变补偿上述部分不平整现象进而降低漏光,但是对于形变或不平整严重的产品,补偿效果有限。
为此,实用新型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外壳和胶框进行胶带或胶水连接的组合体表面的高度差,来实现改善上述不平整现象,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2,该组合体和显示面板2通过第一胶体粘接,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的承载面,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该基准面为平行于显示面板2的出光面的平面。这样,可以实现面板轻薄化以及防漏光效果兼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显示面板2可能存在微小形变或者显示面板非绝对平整,即显示面板2的表面不是绝对的平面,但是其出光面可以视为一平面,因此,上述基准面可参照出光面进行选择。当然,出光面还可以由其他结构,如导光板、偏光片等结构进行辅助认定。
优选的,上述预设距离为0.7mm,进一步优选的,为0.6mm,进一步优选的,为0.5mm。可选的,上述高度差小于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总厚度,进一步优选的,小于阵列基板21或彩膜基板22的厚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即,上述承载结构5)与胶框7的组成结构,该结构为与显示面板2进行软连接(例如胶带或者胶水连接)的结构。虽然以上以外壳和胶框为例对组合体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于此,符合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其他组合体结构同样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如图3B所示,组合体还包括遮光件81,后续遮光件81通过胶带与彩膜基板22的下表面连接,即,在显示面板2一侧的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即,上述承载结构5)、胶框7以及遮光件81的组成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显示面板四周的结构不同,显示面板四周的承载面的基础高度可以不相同,例如,图3B中位于电路板3所在一侧的单侧承载面与图6中位于摄像头10所在一侧的单侧承载面相比,二者分别对应的显示面板结构不同,上述组合体在这两个单侧承载面的基础高度也可以存在差异。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需要至少满足至少一个单侧承载面相对于上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上述预设距离。可选的,显示面板四周的承载面(包含所有单侧承载面)相对于上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均需小于上述预设距离。
为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组装后的均匀性以及组装的灵活性,降低漏光,可选的,用于粘接组合体和显示面板的上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显示面板一侧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之间通过胶水柔性粘接,在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组合体和显示面板均通过胶带粘接。由于胶水是可流动的,其可以补偿组合体的表面不平整现象进而降低漏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背光模组6包括导光板61和位于该导光板61与彩膜基板22之间的光学膜层62,以及设置于导光板61与胶框7之间的侧入式背光源63。另外,在导光板61背离光学膜层62一侧还设置有反射片64。这里的导光板61与胶框7相对设置,是指侧入式背光源63与导光板61的垂直于显示面板2的出光面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二者在Y向上相对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光学膜层62例如包括下扩散膜、棱镜膜等的多层光学膜材,其中,下扩散膜用于将光线扩散;棱镜膜用于提高光线的亮度,可选的,还可以增加上扩散膜或者其他功能膜材。
而且,在胶框7相邻于侧入式背光源63一侧,且相对于显示面板2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81,该遮光件81的一端延伸至导光板61与彩膜基板22之间,且位于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F。遮光件81用于遮挡侧入式背光源63发出的光线从胶框7与显示面板2之间外漏出去,即起到灯罩的作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遮光件81与胶框7为可分离式结构,这样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源63的组装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为灯条的柔性电路板引出提供出口。可选的,遮光件81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且与阵列基板21和胶框7通过胶带82粘接。通过采用金属的遮光件81,既可以提高散热能力,又可以提高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并不局限于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直下式背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应性地调整胶框7等部件的结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片9,该散热片9的一部分贴附于侧入式背光源63背离显示面板2的表面,散热片9的另一部分贴附于承载结构5(即,外壳的第三部分53)相对于导光板61的表面。借助散热片9,可以将侧入式背光源63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承载结构5,从而可以提高侧入式背光源63的散热效率,延长侧入式背光源63的寿命。优选的,散热片9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化设置,以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例如可以将散热片9选择性地覆盖靠近侧入式背光源63的部分区域。可选的,散热片9的远离侧入式背光源63方向的边界位于第三部分53与第二部分52之间的交界J之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阵列基板2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25,油墨层25设置有避让部251,用于避让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以实现摄像功能。通过在非显示区设置油墨层25,可以遮挡漏光和改善显示区及其周边色差。如图8所示,油墨层25的轮廓形状为“口”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了避免油墨印刷到显示区A,遮挡像素,造成显示缺失,油墨层25与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A具有第六间隔L3。可选的,参考印刷设备的精度能力,第六间隔L3大于或者等于20μm,且小于或者等于200μm。优选的,考虑到窄胶框效果,以及减少金属反光,第六间隔L3大于或者等于20μm,且小于或者等于80μm。实用新型人发现,第六间隔L3超出2个像素(含多个子像素)大小后,显示面板周边显示异常,因此,优选的,第六间隔L3小于在第六间隔L3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彩膜基板22上具有黑矩阵26,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A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2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上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L6小于或或者等于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黑矩阵26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L3。阵列基板21对应黑矩阵26的非显示区中存在大面积金属走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边框区域正面金属反光,可以使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可以与黑矩阵26的内周边界在Z向上平齐。但是,考虑到油墨印刷精度,避免油墨层25遮挡显示区A中的像素,可选的,可以使第七间隔L6与上述第六间隔L3一致。
更优选的,可以将黑矩阵26的尺寸设置地比阵列基板21的像素导电反射结构(如栅线或数据线)的尺寸更大,以进一步降低导电反射结构处的漏光,在这种情况下,油墨层25的内周边界与显示区A的像素最外侧导电反射结构的距离小于该对应位置处的第七间隔L6。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阵列基板21和彩膜基板22的对位误差一般在5um以下,优选的,在3um以下,因此,实际上上述第七间隔L6和第六间隔L3的应去除上述对位误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2还包括偏光片23,偏光片23完全覆盖阵列基板21对应显示区A,以及油墨层25;可选的,油墨层25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5μm;偏光片23相对于阵列基板21的表面覆盖有胶层(图中未示出),该胶层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20μm。通过采用较大厚度的胶层,可以吸收油墨层25存在的厚度段差,保证偏光片23背离阵列基板21的表面为平面。优选的,考虑到遮光性能和段差引起的气泡线问题,油墨层25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2.5μm,且小于或者等于4μm;胶层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20μm,且小于或者等于30μ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使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避免触控操作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减小显示面板四周的胶框尺寸,实现窄胶框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阵列基板21可以起到与钢化盖板相同的作用,无需再另外设置钢化盖板,这不仅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轻薄效果,同时可以省去盖板贴合工序,提高总体的制程良率。通过将电路板安装于承载结构的边框区,并相应的弯折柔性电路板来实现阵列基板与电路板的电连接,一方面,电路板不会额外占用显示装置在Z向上的空间,增加其Z向上的厚度,从而可以实现窄边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显示面板在出光面一侧的表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平整度明显提升,段差小或者没有段差,从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外观效果。
可以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电路板和承载结构,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面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承载结构之间;
所述承载结构具有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外围的边框区,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承载结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边框区;
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阵列基板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承载结构的方向弯折,并延伸至所述边框区,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弯折段、延伸段和第二弯折段,其中,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出光面呈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阵列基板一端,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延伸段向所述阵列基板弯折,并与之电连接;
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电路板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延伸段向所述电路板弯折,并与之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0°,且小于或者等于1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为外壳,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置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容置槽在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容置槽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部分,和至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交叠的第二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或者等于1mm,且小于或者等于1.5mm;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或者等于0.8mm,且小于或者等于1.2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划分为最大厚度区和厚度过渡区;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最大厚度区的厚度为所述第二厚度;所述外壳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最大厚度为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
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厚度过渡区的厚度由所述第二厚度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递减至所述第三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界位于所述显示区之外;或者,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界延伸至所述显示区之内,且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内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交界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的1/1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和胶框,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胶框环绕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设置;
所述胶框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胶体柔性粘接,且在所述胶框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胶体的溢胶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与所述外壳彼此接触的两个表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最大厚度区和所述第三部分,以将所述厚度过渡区容置在所述溢胶槽中;
所述溢胶槽的深度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递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的光学膜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胶框之间的侧入式背光源;
在所述胶框相邻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且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胶框通过胶带粘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部分贴附于所述侧入式背光源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散热片的另一部分贴附于所述承载结构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厚度与所述第三厚度的差值大于所述散热片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与所述阵列基板彼此相对的两个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的侧面与所述容置槽靠近所述胶框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隔,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三间隔。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组合体和所述显示面板通过第一胶体粘接,所述组合体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的承载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预设距离;所述基准面为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平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差小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的总厚度,或者小于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阵列基板的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与胶框的组成结构;或者,在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组合体包括通过第二胶体粘接的外壳、胶框以及遮光件的组成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四周的所述承载面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预设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0.7mm。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体包括胶水和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至少一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通过所述胶水柔性粘接,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其余侧的所述组合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均通过所述胶带粘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阵列基板的非显示区印刷形成有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设置有避让部,用于避让摄像头模组中的镜头部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第六间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大于或者等于20μm,且小于或者等于200μm。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黑矩阵,所述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具有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每个像素设置有导电反射结构,至少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一个侧边方向的截面处,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最近处像素的所述导电反射结构的第七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油墨层的内周边界与所述黑矩阵的内周边界之间的第六间隔。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间隔小于在所述第六间隔所在方向上的2个像素长度。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
CN202222088170.2U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848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8170.2U CN218848511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8170.2U CN218848511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8511U true CN218848511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0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88170.2U Active CN218848511U (zh) 2022-08-09 2022-08-0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8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6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7515220B2 (en) Display device
US80312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CN108614372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7559683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light guiding plate including plurality of discontinuously formed prisms
CN215067622U (zh) 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JP6616448B2 (ja) 表示装置
US9116278B2 (en) Light unit for displa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141479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080130313A1 (en) Light source uni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ame
JP2009237448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8121110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JP5355920B2 (ja) 収納容器とそれ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具備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CN11090819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609335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218848511U (zh) 显示装置
WO2023207287A1 (zh) 一种显示装置、拼接显示装置
US978490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7631347A (zh) 显示装置
KR2015003729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8825036U (zh) 显示装置
CN218848524U (zh) 显示装置
KR10129663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7631346A (zh) 显示装置
US9341764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