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6555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6555U
CN218846555U CN202222310825.6U CN202222310825U CN218846555U CN 218846555 U CN218846555 U CN 218846555U CN 202222310825 U CN202222310825 U CN 202222310825U CN 218846555 U CN218846555 U CN 218846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duct
air duct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08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文超
徐磊
杨倩倩
孟泠民
郑春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08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6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多个搁物架,所述柜体具有外壳、形成制冷间室的内胆、设于内胆内侧的风道盖板,所述风道盖板将所述制冷间室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和供冷风道,并具有连通储物空间与供冷风道的多个出风口;多个搁物架沿着竖直方向排列设置于制冷间室内;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和/或下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道盖板上设置有与出风口对接并暴露于储物空间内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具有连通供冷风道与储物空间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朝向搁物架倾斜延伸;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有相对应的出风口,出风口上对接有形成导风通道的导风结构,每个出风口的气流均沿着导风通道朝向对应的搁物架,每层搁物架获取足够的制冷风量。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按照制冷方式不同,分为直冷式和风冷式。针对风冷式的制冷设备而言,通常在内胆中配置有供冷风道,并利用供冷风道上的多个出风口,将蒸发器产生的冷量吹向制冷间室内的搁物架。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口和搁物架在制冷间室内的无序排布,且多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导致搁物架存在无法获取足够制冷风量的情况,影响搁物架上物品的制冷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搁物架制冷的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外壳、形成制冷间室的内胆、设于内胆内侧的风道盖板,所述风道盖板将所述制冷间室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和供冷风道,并具有连通储物空间与供冷风道的多个出风口;
多个搁物架,多个搁物架沿着竖直方向排列设置于制冷间室内;
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和/或下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道盖板上设置有与出风口对接并暴露于储物空间内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具有连通供冷风道与储物空间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朝向搁物架倾斜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结构连接于出风口的侧缘以合围形成导风通道,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导风通道朝向每个出风口下方的搁物架倾斜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结构具有上下相对的上导板和下导板,所述上导板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导板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导板的水平高度自固定端朝向自由端逐渐降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胆具有与风道盖板相对设置的后壁、连接后壁并左右相对的左壁和右壁、连接于左壁和右壁下端的底壁,所述搁物架固定于左壁与右壁之间,并与后壁、左壁、右壁间隔设置,所述风道盖板与底壁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并与风道盖板相匹配的保温盖板,所述保温盖板上设有与出风口相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径大小自靠近出风口的一侧朝向背离出风口的一侧逐渐增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于风道盖板下端并与底壁相对设置的回风结构,所述回风结构具有连接风道盖板并向前延伸的限流板、连接限流板并向下延伸的多个分流板,所述限流板自后向前竖直高度逐渐减小,多个分流板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结构还具有连接上导板与下导板并相对设置的左导板和右导板,所述风道盖板上还设置有位于每个导风结构上方的导流檐,所述导流檐的对称轴线与导风结构的对称轴线相互平行,且左导板和右导板均位于导流檐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盖板上还设置有位于所有导风结构下方的引流檐,所述引流檐的最低处设置有引流缺口,所述限流板上设有与引流缺口相匹配的排液通道,所述引流缺口位于排液通道的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内并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蒸发风机,所述供冷风道包括收容蒸发风机的下侧风道和位于蒸发风机上方的上侧风道,所述上侧风道内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排风风道,两个排风风道之间相互分隔,并分别与每个蒸发风机的排风口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有相对应的出风口,且出风口上对接有形成导风通道的导风结构,使得排出每个出风口的气流均沿着导风通道朝向对应的搁物架,确保每层搁物架获取足够的制冷风量,满足搁物架上物品的制冷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蒸发风机、保温盖板、风道盖板沿前后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离心风机的局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5中风道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2中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1中制冷设备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控制流程图;
图10是图9中控制流程图内步骤S3的一优选实施方式;
图11是图9中控制流程图内步骤S3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
图12是图9中控制流程图内步骤S1的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应该理解,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外”、“内”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
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描述,在制冷设备正常使用时,朝向地面的方向为向下,背离地面的方向为朝上;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侧。
参考图1到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可以设置为冰箱、立式冷藏柜、酒柜、冷柜、冰柜等多种制冷设备,尤其适用于立式冷藏柜。
配合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10,所述柜体10具有形成安装空间的外壳11、设置于安装空间内并形成制冷间室的内胆12、设于内胆12内侧的风道盖板13,所述内胆12具有与风道盖板13相对设置的后壁12a,所述风道盖板13与后壁12a之间形成供冷风道14。本实施例中,在内胆12的后侧形成供冷风道14,利用供冷风道14传递蒸发器40产生的制冷气流,并对制冷间室进行降温。
具体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系统,设置于安装空间内,并具有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20、冷凝器30、蒸发器40。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0和冷凝器30设置于柜体10底部的压机仓内,并与蒸发器40相互分隔。
配合参照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14内的至少两个蒸发风机50。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配备有一个蒸发器40和多个蒸发风机50,能够将蒸发器40产生的冷量均匀且高效地输送至供冷风道14内。
进一步的,所述供冷风道14包括收容蒸发风机50的下侧风道14a和位于蒸发风机50上方的上侧风道14b。本实施例中,将供冷风道14沿着上下方向平行设置于内胆12后侧,使得供冷风道14内部形成上下贯通的风路,降低了气流阻力,有利于蒸发风机50将蒸发器40产生的冷量输送至制冷间室内。
具体的,所述上侧风道14b内设置有与蒸发风机50数量相同的排风风道14b1,每个排风风道14b1之间相互分隔,并分别与每个蒸发风机50的排风口51对接。
本实施例中,每个蒸发风机50均配置有各自独立的排风风道14b1,从而可以单独控制每个蒸发风机50进行启停,然后配合各自独立的排风风道14b1,能够对制冷间室进行分区降温,满足不同的降温需求。
而且,由于每个蒸发风机50的排风口51均与各自独立的排风风道14b1进行对接,可以避免相邻蒸发风机50的排风口51之间产生涡流,从而减少风量的损失。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盖板13将所述制冷间室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和供冷风道14,并具有连通储物空间与供冷风道14的多个出风口13c。本实施例中,利用风道盖板13上设置的出风口13c,能够将供冷风道14内的冷量输送至储物空间内,从而对储物空间进行降温。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侧风道14b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多个排风风道14b1,并利用相同数量的蒸发风机50对每个排风风道14b1进行单独供风,使得流出各个出风口13c的风量大小相同,从而避免制冷间室内各出风口13c处存在温差,制冷间室的风冷效果好。
配合参照图4所示,所述蒸发风机50固定于风道盖板13上,并具有朝向下侧风道14a内暴露的吸风口52,所述吸风口52正对于后壁12a并与后壁12a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蒸发风机50的吸风口52朝向后方,排风口51朝向上方,实现蒸发风机50从后面吸风并从上面排风。吸风口52与后壁12a间隔设置,能够减小吸风口52吸入气体时的阻力,加快下侧风道14a内的气体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侧风道14a的前后宽度大于上侧风道14b的前后宽度。本实施例中,下侧风道14a的前后宽度相对于上侧风道14b较大,一方面,能够确保下侧风道14a内的蒸发风机50与后壁12a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隔距离,从而使得吸风口52能够更容易地吸入气体;另一方面,能够节约上侧风道14b所占用的前后空间。而且,由于下侧风道14a与上侧风道14b在前后方向上存在宽度差,使得下侧风道14a内的气流与上侧风道14b内的气流存在压力差,从而加速气体从下侧风道14a流向上侧风道14b。
配合参照图5所示,具体的,所述蒸发风机50配置为离心风机50a。本实施例中,选用扁平结构且体积较小的离心风机50a,能够在提高气体流动速度的同时,节约了下侧风道14b的占用空间。
具体的,所述离心风机50a包括连接风道盖板13与内胆12的风机罩53,所述风机罩53具有形成吸风口52的风机盖板53a、连接于风机盖板53a上端的第一导流板53b,所述第一导流板53b与后壁12a之间的距离自下往上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风机盖板53a平行于后壁12a设置,即风机盖板53a所在平面平行于竖直平面并与后壁12a相对设置。第一导流板53b自后向前倾斜设置,能够引导从离心风机50a内排出的气体朝向贴合于后壁12a的方向流动,从而更顺利地进入上侧风道14b内。第一导流板53b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60°。
配合参照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离心风机50a还包括连接风道盖板13的风扇54、连接风机盖板53a并与风扇54相匹配的蜗壳55。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54在蜗壳55内旋转,能够对吸风口52处形成吸力。
具体的,所述蜗壳55具有与吸风口52相匹配并相互间隔的第一围板55a和第二围板55b、连接第一围板55a的第一引流板55c、连接第二围板55b的第二引流板55d,所述第一引流板55c具有连接于第一围板55a的第一端、背离第一围板55a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间隔设置,且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的距离自第一端朝向第二端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55c所在平面相对于第二引流板55d所在平面倾斜设置。风扇54旋转形成的气流从第一围板55a与第二围板55b之间流向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在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流动时,由于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的间隔距离存在差值,因此存在气流压力差,从而加速了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气体流动的同时,还避免流出第一引流板55c与第二引流板55d之间的气体朝向第一引流板55c或第二引流板55d一侧倾斜。
继续配合参照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盖板13包括连接风机罩53的下盖板13a以及连接下盖板13a上端的上盖板13b,所述下盖板13a具有连接上盖板13b的第一板13a1、连接第一板13a1并与第一导流板53b相平行的第二板13a2,所述风机罩53还包括连接第一导流板53b上端并与第一板13a1相平行的第二导流板53c,所述排风口51形成于第一板13a1与第二导流板53c之间。
本实施例中,蜗壳55内排出的气流,先流过第一导流板53b与第二板13a2之间,再流过第二导流板53c与第一板13a1之间,最后进入排风风道14b1。由于第一导流板53b与第二板13a2相互平行且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第二导流板53c与第一板13a1相互平行且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使得蜗壳55排出的气流更顺畅地进入排风风道14b1。
继续配合参照图3和图5所示,具体的,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离心风机50a、设置于供冷风道14并与风道盖板13相匹配的保温盖板60、连接保温盖板60并位于上侧风道14b内的保温隔板70,所述保温隔板70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将上侧风道14b分隔成左右相对的两个排风风道14b1。
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离心风机50a和两个排风风道14b1,两个排风风道14b1利用保温隔板70间隔而成,从而减小两个排风风道14b1之间产生热交换。两个排风风道14b1沿竖直方向延伸,气体流动更顺畅,并且还可以在上侧风道14b上设置多个沿竖直方向排列的出风口13c,从而保证每个出风口13c排出的风量大小相同。保温盖板60的设置,避免供冷风道14内的冷量直接传递给风道盖板13,从而避免风道盖板13的前侧形成冷凝水。
继续配合参照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40设置于下侧风道14a内并位于风机罩53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将蒸发器40设置于下侧风道14a内,从而在下侧风道14a内形成容纳蒸发器40的蒸发腔室。而且,蒸发器40、蒸发风机50沿着竖直方向排列设置于下侧风道14a内,使得下侧风道14a内的气流沿着竖直方向流动,气体流动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配合竖直方向延伸的排风风道14b1,进一步降低供冷风道14内气体流动受到的阻力。
继续配合参照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罩53还具有连接于风机盖板53a下端的第三导流板53d,所述第三导流板53d与后壁12a之间的距离自上往下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导流板53d所在平面相对于后壁12a倾斜设置,使得气流第三导流板53d与后壁12a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存在压力差,加快气体从蒸发器向上流经第三导流板53d与后壁12a之间时的流动速度,从而加速下侧风道内14a内的气体流入离心风机50a的吸风口52。
继续配合参照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离心风机50a还包括连接风机罩53并抵接于保温盖板60的第三引流板56和第四引流板57,所述第三引流板56与第四引流板57之间形成连通蜗壳55与排风风道14b1的引流通道58。本实施例中,两个离心风机50a均采用独立的引流风道58将蜗壳55内的气流导入排风风道14b1内,减小两个离心风机50a之间相互的气流影响。
进一步的,两个离心风机50a二者之一的第三引流板56抵接于保温隔板70,二者另一的第四引流板57抵接于保温隔板70。本实施例中,两个离心风机50a的第一引流板55c之间相互平行,即均朝向同一侧倾斜,而且两个离心风机50a的第三引流板56和第四引流板57均采用相同的摆布方式,即图6中的左右方向排布,这样一来,排出两个离心风机50a的气流大小和气流方向均相同,便于调节制冷量。
继续配合参照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内胆12还包括连接后壁12a并位于制冷间室底部的底壁12b,所述下盖板13a还具连接于第二板13a2下端并与底壁12b间隔设置的第三板13a3。本实施例中,第三板13a3的下端与底壁12b之间形成回风口12e,使得储物空间内完成换热的气体通过回风口12e流回下侧风道12a内,即流入蒸发腔室内。
配合参照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于第三板13a3下端并与底壁12b相对设置的回风结构80。本实施例中,回风结构80的设置,能够增加供冷风道14流入储物空间内的制冷气体参与换热的时间,避免储物空间内的气体换热不充分而被离心风机50a吸入下侧风道14a内,从而提高风冷效率。而且,还能够避免湿度较大的空气直接通过回风口12e流入下侧风道14a内后与蒸发器40接触,减少蒸发器40的结霜量。
具体的,所述回风结构80具有连接第三板13a3并向前延伸的限流板81、连接限流板81并向下延伸的多个分流板82,所述限流板81自后向前竖直高度逐渐减小,多个分流板82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限流板81的横截面呈圆弧形,且限流板81背离第三板13a3的一端与底壁12b之间的距离较小,减缓储物空间的气体流入限流板81与底壁12b之间。而且,落在限流板81上的液体会被限流板81向下导流,从而落在底壁12a上,避免限流板81上形成积液。多个分流板82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能够对流过限流板81与底壁12b之间的气流进行分流和细化,使得流入下侧风道14a内的气体更均匀地与蒸发器40进行换热。
继续配合参照图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多个搁物架90,多个搁物架90沿着竖直方向排列设置于制冷间室内。本实施例中,搁物架90用于放置需要制冷的食物或者物品。
继续配合参照图2、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的,每个搁物架90的上方和/或下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13c,所述风道盖板13上设置有与出风口13c对接并暴露于储物空间内的导风结构13d,所述导风结构13d具有连通供冷风道14与储物空间的导风通道13d1,所述导风通道13d1朝向搁物架90倾斜延伸。
本实施例中,每个搁物架90的上方和/或下方设置有相对应的出风口13c,且出风口13c上对接有形成导风通道13d1的导风结构13d,使得排出每个出风口13c的气流均沿着导风通道13d1朝向对应的搁物架90,确保每层搁物架90获取足够的制冷风量,满足搁物架90上物品的制冷需要。
继续配合参照图7所示,具体的,所述导风结构13d连接于出风口13c的侧缘以合围形成导风通道13d1。本实施例中,导风结构13d内形成的导风通道13d1能够对流出出风口13c的气流形成导向作用,使得流入储物空间内的气流方向恒定。
每个搁物架90的上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13c,所述导风通道13d1朝向每个出风口13c下方的搁物架90倾斜延伸。
本实施例中,每个搁物架90的上方对应设置有导风结构13d,且流出导风结构13d的气流均沿着同一方向,即沿着导风通道13d1向搁物架90倾斜,因此每个搁物架90的上方均会形成稳定且相同的制冷气流,使得从出风口13c流入储物空间内的气流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从而整个储物空间内的制冷气流会更平稳,继而提高整个制冷间室的风量效果。
具体的,所述导风结构13d具有上下相对的上导板13d2和下导板13d3,所述上导板13d2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13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导板13d3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13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上导板13d2沿前后方向凸起于风道盖板13的距离大于下导板13d3沿前后方向凸起于风道盖板13的距离,使得流出导风通道13d1的气流至少一部分向下流动,从而为下方的搁物架90进行降温,并且加速储物空间内的制冷循环。而且,还能够防止储物空间内的冷凝水从上导板13d2落在下导板13d3上,并从下导板13d3流入导风通道13d1内,从而避免冷凝水受冷结冰而堵塞导风通道13d1。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板13d2的水平高度自固定端朝向自由端逐渐降低。本实施例中,上导板13d2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即上导板13d2相对于水平面向前且向下倾斜,从而当冷凝水落在上导板13d2上端时,能够被上导板13d2向下引导流动,避免冷凝水在上导板13d2上积存,从而避免由于出风口13c处温度较低导致导风结构13d处的冷凝水结冰,继而避免堵塞导风通道13d1。
具体的,所述内胆12具有与风道盖板13相对设置的后壁12a、连接后壁12a并左右相对的左壁12c和右壁12d、连接于左壁12c和右壁12d下端的底壁12b,所述搁物架90固定于左壁12c与右壁12d之间,并与后壁12a、左壁12c、右壁12d间隔设置,所述风道盖板13与底壁12b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13d1流入储物空间内的制冷气体,利用搁物架90与后壁12a、左壁12c、右壁12d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最终通过风道盖板13与底壁12b之间的间隙流回供冷风道内,即通过回风口12e流回下侧风道12a,与下侧风道12a内的蒸发器40进行换热。
继续配合参照图2所示,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14并与风道盖板13相匹配的保温盖板60,所述保温盖板60上设有与出风口13c相通的出风通道61,所述出风通道61的内径大小自靠近出风口13c的一侧朝向背离出风口13c的一侧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61的横截面呈锥形,使得气流流过出风通道61的两个端口处时存在压力差,从而使得供冷风道14内的气流更顺利和快速进入出风口13c。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于风道盖板13下端并与底壁12b相对设置的回风结构80。本实施例中,回风结构80的设置,能够增加供冷风道14流入储物空间内的制冷气体参与换热的时间,避免储物空间内的气体换热不充分而被离心风机50a吸入下侧风道14a内,从而提高风冷效率。而且,还能够避免湿度较大的空气直接通过回风口12e流入下侧风道14a内后与蒸发器40直接接触,减少蒸发器40的结霜量。
继续配合参照图7所示,所述导风结构13d还具有连接上导板13d2与下导板13d3并相对设置的左导板13d4和右导板13d5,所述风道盖板13上还设置有位于每个导风结构13d上方的导流檐13e。本实施例中,导流檐13e的设置能够减少冷凝水从风道盖板13上落在导风结构13d上,避免冷凝水在导风结构13d处结冰。
具体的,所述导流檐13e的对称轴线与导风结构13d的对称轴线相互平行,且左导板13d4和右导板13d5均位于导流檐13e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导流檐13e优选弧形,并且覆盖于左导板13d4和右导板13d5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盖板13上还设置有位于所有导风结构13d下方的引流檐13f,所述引流檐13f的最低处设置有引流缺口13g,所述限流板81上设有与引流缺口13g相匹配的排液通道81a,所述引流缺口13g位于排液通道81a的正上方。
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13上产生的冷凝水向下落在引流檐13f上,并逐渐汇聚于引流缺口13g,引流缺口13g则将液体导入排液通道81a,最终排液通道81a将液体导至底壁12a上,通过底壁12a上的排水机构排入压机仓内的积水盒。
配合参照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40以及设置于蒸发器40不同侧面的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产生的热量,能够对蒸发器40进行化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件41的散热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42的散热面积。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的散热面积具体是指:加热件产生热量所涵盖区域面积,或者加热件在蒸发器40上的最大投影面积。换句话说,第一加热件41的化霜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42的化霜面积。
具体的,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管40a、连接蒸发管40a的翅片40b、连接蒸发管40a并与翅片40b相平行的安装片40c,所述第一加热件41连接安装片40c并覆盖于翅片40b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加热件42连接安装片40c并覆盖于翅片40b的一个边缘处。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均沿着蒸发管40a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覆盖于翅片40b的不同边缘处,能够对蒸发器40进行充分加热。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热件41配置为具有加热丝的铝管,所述第二加热件42配置为具有加热丝的钢管。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1所采用铝管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二加热件42所采用钢管的外径尺寸。由于第一加热件41采用铝制材料,因此第一加热件41的加热速度快于第二加热件42的加热速度,从而更利于加热面积较大的第一加热件41进行化霜。
继续配合参照图2和图8所示,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12以及设于内胆12内侧的风道盖板13,所述风道盖板13与内胆12的后壁12a之间形成供冷风道14,并与内胆12的底壁12b之间形成回风口12e,所述蒸发器40设置于供冷风道14内,所述第一加热件41设置于供冷风道14内并覆盖于蒸发器40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加热件42设置于蒸发器40的下方并与回风口12e相对。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1用于对蒸发器40的前后两面进行加热化霜,第二加热件42用于对蒸发器40的底面进行加热化霜。由于第一加热件41所采用铝管的外径尺寸较小,因此第一加热件41所占用的供冷风道的空间较小。因为回风口12e处以及蒸发器40底部易于结霜,因此第二加热件42所采用钢管的外径尺寸较大,能够增大加热功率,从而对回风口12e处以及蒸发器40底部进行充分加热,完成充分化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还涉及一种制冷设备的化霜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的构成和功能如上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化霜控制方法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还可以是使用如图8所示蒸发器40的其他制冷设备。
参照图9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制冷设备涉及一种制冷设备的化霜控制方法,所述化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化霜信号;
S2、启用第一加热件,获取第一加热件的启用时间t1达到预设的时间ta后,启用第二加热件;
S3、获取停止化霜信号,关闭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中,预设的时间ta优选为5min。
通过设置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对蒸发器40的不同部位进行加热,并根据化霜面积的不同,先后启用第一加热件41和第二加热件42,能够保证蒸发器40的各个部位同时完成化霜,减少了整个蒸发器40完成化霜所需的时间。
配合参照图10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停止化霜信号具体是指:获取第一加热件的启用时间t1达到预设的时间tb,其中tb≥ta。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tb优选25min。
配合参照图1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停止化霜信号具体是指:化霜传感器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Ta。本实施例中,如图8,化霜传感器43设置于蒸发管40a上并位于下侧风道14a内。设定的温度Ta优选为3℃。
因此,当第一加热件的启用时间t1或者化霜传感器的温度中的一个变量达到设定值,即需要停止化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获取化霜信号具体是指:以预设的时间间隔获取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和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并根据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所在温度区间对应调整制冷设备运行时间所在时间区间,在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达到预设的温度区间、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达到预设的时间区间后,启动化霜。
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是指压缩机自启动后持续运行的时间。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以及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是产生结霜的两种情形,因此根据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的不同和制冷设备运行时间的不同这两个变量来选择启动化霜,更符合结霜发生的情况,从而避免结霜的产生。
由于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和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在获取时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并不是实时的,且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可能存在波动,因此对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以及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这两个变量进行区间划分,使得环境温度T1和运行时间t2只要达到该区间内,即可进行化霜控制,从而减小较长时间间隔获取环境温度T1和运行时间t2所带来的误差。
进一步的,制冷设备运行时间所在的时间区间随着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所在的温度区间的增大而增大。本实施例中,在不考虑其他影响结霜因素的情况下,随着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的升高,想要达到设定温度,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会随之增加。因此,在环境温度升高后,制冷设备运行更长时间再进行化霜,才能够保证制冷设备的制冷不受影响。
配合参照图12所示,具体的,按照制冷设备所处环境温度的不同,将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划分为四个温度区间,并根据这四个温度区间内制冷设备运行时间的不同,将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对应调节至四个时间区间。
本实施例中,四个温度区间是根据环境温度的通常情况进行的划分,从而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而无需较高精度即可满足要求,简化了控制方法。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有其他划分方式,例如划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其他温度区间以及与其对应的时间区间。
具体的,将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第三温度区间、第四温度区间,将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按由少到多的顺序划分为第一时间区间、第二时间区间、第三时间区间、第四时间区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区间配置为小于或者等于23℃,第二温度区间配置为大于23℃且小于或者等于35℃,第三温度区间配置为大于35℃且小于或者等于40℃,第四温度区间配置为大于40℃。第一时间区间配置为等于5h,第二时间区间配置为大于5h且小于7h,第三时间区间配置为大于或者等于7h且小于9h,第四时间区间配置为大于或者等于9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在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处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处在第二时间区间内时,获取开门时间t3达到预设的时间tc后,启动化霜。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tc优选为300秒。用户通过开门的方式,将外部含有湿热的空气带入蒸发腔室内与蒸发器40接触,因此也需要对开门动作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在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处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处在第三时间区间内时,获取开门时间t3达到预设的时间td后,启动化霜。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td优选为100秒。用户通过开门的方式,将外部含有湿热的空气带入蒸发腔室内与蒸发器40接触,因此也需要对开门动作进行限定。
具体的,预设的时间tc≥预设的时间td。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温度区间内的环境温度低于第三温度区间内的环境温度,因此,当处于第三温度区间内时,开门时间较小时即需要进行化霜。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tc也可以小于预设的时间td。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在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处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处在第一时间区间内时,获取门磁开关的故障信号后,启动化霜。本实施例中,当门磁开关故障或者门体持续长时间地打开时,即使环境温度和设备运行时间较低,也需要进行化霜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在制冷设备所处的环境温度T1处在第四温度区间内、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t2处在第四时间区间内时,启动化霜。本实施例中,当环境温度和设备运行时间较高时,直接启用化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获取化霜信号后,关闭压缩机和蒸发风机。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关闭压缩机和蒸发风机,从而减少压缩机和蒸发风机对步骤S2中的化霜产生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关闭预设的时间te后启动压缩机,压缩机启动预设的时间tf后启动蒸发风机。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te和预设的时间tf均优选为3min。步骤S3中,先后启动压缩机和蒸发风机,从而避免同时启动压缩机和蒸发风机时,供冷风道内的热量被蒸发风机吸入储物空间内,从而影响储物空间内的食材。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外壳、形成制冷间室的内胆、设于内胆内侧的风道盖板,所述风道盖板将所述制冷间室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和供冷风道,并具有连通储物空间与供冷风道的多个出风口;
多个搁物架,多个搁物架沿着竖直方向排列设置于制冷间室内;
其特征在于,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和/或下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道盖板上设置有与出风口对接并暴露于储物空间内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具有连通供冷风道与储物空间的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朝向搁物架倾斜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连接于出风口的侧缘以合围形成导风通道,每个搁物架的上方对应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导风通道朝向每个出风口下方的搁物架倾斜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具有上下相对的上导板和下导板,所述上导板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下导板的自由端与风道盖板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板的水平高度自固定端朝向自由端逐渐降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具有与风道盖板相对设置的后壁、连接后壁并左右相对的左壁和右壁、连接于左壁和右壁下端的底壁,所述搁物架固定于左壁与右壁之间,并与后壁、左壁、右壁间隔设置,所述风道盖板与底壁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并与风道盖板相匹配的保温盖板,所述保温盖板上设有与出风口相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径大小自靠近出风口的一侧朝向背离出风口的一侧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于风道盖板下端并与底壁相对设置的回风结构,所述回风结构具有连接风道盖板并向前延伸的限流板、连接限流板并向下延伸的多个分流板,所述限流板自后向前竖直高度逐渐减小,多个分流板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还具有连接上导板与下导板并相对设置的左导板和右导板,所述风道盖板上还设置有位于每个导风结构上方的导流檐,所述导流檐的对称轴线与导风结构的对称轴线相互平行,且左导板和右导板均位于导流檐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利于,所述风道盖板上还设置有位于所有导风结构下方的引流檐,所述引流檐的最低处设置有引流缺口,所述限流板上设有与引流缺口相匹配的排液通道,所述引流缺口位于排液通道的正上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供冷风道内并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蒸发风机,所述供冷风道包括收容蒸发风机的下侧风道和位于蒸发风机上方的上侧风道,所述上侧风道内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排风风道,两个排风风道之间相互分隔,并分别与每个蒸发风机的排风口对接。
CN202222310825.6U 2022-08-31 2022-08-31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8846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0825.6U CN218846555U (zh) 2022-08-31 2022-08-31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0825.6U CN218846555U (zh) 2022-08-31 2022-08-31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6555U true CN218846555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5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0825.6U Active CN218846555U (zh) 2022-08-31 2022-08-31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6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83645B (zh) 冰箱
CA2393490C (en)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with impingement cooling system
KR102331090B1 (ko) 냉장고
CN111351289B (zh) 卧式冷柜
CN110440504B (zh) 一种冰箱
CN111351288B (zh) 卧式冷柜
WO2021047571A1 (zh) 冰箱
US4449374A (en) Combination hot gas and air defrost refrigerated display case
CN107062748B (zh) 冰箱
CN218846555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554U (zh) 制冷设备
CN209893735U (zh) 排水口设置有过滤板的冰箱
CN111351287A (zh) 卧式冷柜
KR100633149B1 (ko) 냉장고
US20230145778A1 (en) Refrigerator
CN117663653A (zh) 制冷设备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17663582A (zh) 制冷设备
CN113154748B (zh) 卧式冷柜
CN113108524B (zh) 风冷卧式冷柜
CN113899134A (zh) 冰箱
JP3992431B2 (ja) 冷蔵庫
AU2021326871B2 (en) Air-cooled refrigerator
CN220750472U (zh) 冰箱
JPH07159015A (ja) 低温庫
KR200141263Y1 (ko) 냉장고용 그릴팬의 결빙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