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1774U -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1774U
CN218841774U CN202222790725.8U CN202222790725U CN218841774U CN 218841774 U CN218841774 U CN 218841774U CN 202222790725 U CN202222790725 U CN 202222790725U CN 218841774 U CN218841774 U CN 218841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water
mixing
sedimentation tank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907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文宾
嵇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gk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gk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gk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gko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907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1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1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1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包括配水渠、混合区、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泵放置区、集水渠;配水渠与中间提升泵房连通并向位于两侧的混合池供水;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第一混合池入口与配水渠联通,第一混合池与第二混合池之间联通,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内均设置有混凝搅拌器;反应池入口与第二混合池联通,反应池内设置有絮凝搅拌机;沉淀池入口与反应池联通;沉淀池中心底部设置有刮泥机;污泥回流泵与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联通;集水渠右侧中部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与集水渠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本实用新型预留了后期混合池升级改造空间,同时设计多重净化装置,提高反应效果,进一步加强水质净化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一种使水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可沉固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的水处理设备。
目前沉淀池具有以下缺点:在初步混合搅拌反应时采用单个混合池进行搅拌,添加混凝剂、重介质时不能同时进行,净化速率有所影响;反应池内水体与化学物之间搅拌反应时间不够充分,影响净化效果;沉淀池内漂浮物清理不及时,影响后续出水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净水效果好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包括配水渠、混合区、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泵放置区、集水渠;
配水渠,所述配水渠与中间提升泵房连通并向位于两侧的混合池供水;
混合池,所述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所述第一混合池入口与配水渠联通,第一混合池与第二混合池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内均设置有混凝搅拌器;
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入口与第二混合池联通,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絮凝搅拌机;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中心反应筒,所述中心反应筒的两侧通过连接杆与反应池的内壁固定;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入口与反应池联通;所述沉淀池中心底部设置有刮泥机;所述沉淀池上方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两端固定在沉淀池两侧,所述集水槽为顶部开口的U型槽,所述集水槽的右端开口与集水渠联通;
污泥回流泵放置区,所述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内用于放置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与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联通;
集水渠,所述集水渠右侧中部设置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与集水渠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且通过调节阀门控制开合。
优选的,所述配水渠与第一混合池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处设置有附壁式闸门。
优选的,所述第二混合池的底部设置有混泥土层,所述混凝搅拌器的末端不与混泥土层相抵触;所述混泥土层内部包裹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端延伸至反应池内。
优选的,所述中心反应筒为上端开口的密闭筒体,所述中心反应筒的底部与进水管的出口端联通;所述絮凝搅拌机的搅拌叶片设置在中心反应筒内部。
优选的,所述反应池底部靠沉淀池一侧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右侧设置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的高度低于反应池内壁的高度,所述反应池内壁、阻隔板之间形成S型流水通道;所述阻隔板的右侧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下部设置缺口;所述阻隔板与反应池底部设置有三角导向块,所述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顶部设置有撇渣器。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为向中心倾斜的底面,所述底面中心设置有锥形孔,所述刮泥机的中心驱动轴通过两侧刮泥机主体悬空设置在锥形孔内。
优选的,所述锥形孔的底部通过污泥管连接至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并通过内部污泥回流泵控制运转。
优选的,所述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内设置有楼梯走道至底部。
优选的,所述配水渠的外侧墙壁开孔并预埋套管与进水井内部的潜水轴流泵联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将传统混合池一分为二,分别设置混凝搅拌器,在不需要投放重介质时,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内均可以投放混凝剂进行搅拌;在需要投放重介质时,可以在第一混合池内投放混凝剂搅拌,随后在第二混合池内投放重介质进行搅拌,同时第一混合池内可以持续进水,提高搅拌效率;
2、传统的反应池为直接投放试剂进行搅拌,使得部分水体未经反应即流入沉淀池内,通过设置中心反应筒,将混合池内的所有水体引入中心反应筒内,同时在中心反应筒内投入试剂搅拌后漫出中心反应筒的筒壁,在进入反应池,最后在流入沉淀池,避免了水体未经反应直接流入沉淀池;
3、为避免沉淀池的漂浮物流入集水渠,在沉淀池与反应池之间设置阻隔板、缓冲板;将水面的漂浮物留在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区域;在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顶部设置有撇渣器,撇渣器为成排(平行设置在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设置在顶部区域,撇渣器用于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撇渣器、集水槽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1配水渠,2混合区,201第一混合池,202第二混合池,3反应池,4沉淀池,401锥形孔,5污泥回流泵放置区,6集水渠,7混凝搅拌器,8絮凝搅拌机,9中心反应筒,10刮泥机,11集水槽,12污泥回流泵,13出水槽,14调节阀门,15附壁式闸门,16进水管,17阻隔板,18缓冲板,19三角导向块,20撇渣器,21楼梯走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包括配水渠1、混合区2、反应池3、沉淀池4、污泥回流泵放置区5、集水渠6;
配水渠1,配水渠与中间提升泵房连通并向位于两侧的混合池2供水;
混合池2,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201及第二混合池202,第一混合池201入口与配水渠1联通,第一混合201池与第二混合池202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第一混合池201及第二混合池202内均设置有混凝搅拌器7,设置第二混合池202可用于重介质投加区;
反应池3,反应池3入口与第二混合池202联通,反应池3内设置有絮凝搅拌机8;反应池3内设置有中心反应筒9,中心反应筒9的两侧通过连接杆与反应池3的内壁固定;中心反应筒与连接杆采用螺纹或者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后期维修;
沉淀池4,沉淀池4入口与反应池3联通;沉淀池4中心底部设置有刮泥机10;沉淀池4上方设置有集水槽11,集水槽11两端固定在沉淀池4两侧,集水槽11为顶部开口的U型槽,集水槽11的右端开口与集水渠6联通,沉淀池内部水体在升高没过集水槽两侧边缘,水体即进入集水槽内,随后集水槽内向右端流动至集水渠;
污泥回流泵放置区5,污泥回流泵放置区5内用于放置污泥回流泵12,污泥回流泵12与沉淀池4通过污泥管联通,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管吸取沉淀池底部汇集的污泥;
集水渠6,集水渠6右侧中部设置有出水槽13,出水槽13与集水渠6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且通过调节阀门14控制开合,通过控制调节阀门实现对出水槽与集水渠之间的开合。
如图2所示,配水渠1与第一混合池201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缺口,缺口处设置有附壁式闸门15,通过控制附壁式闸门即可对配水渠水体进行可控化配置。
如图2所示,第二混合池202的底部设置有混泥土层,混凝搅拌器7的末端不与混泥土层相抵触;混泥土层内部包裹设置有进水管16,进水管16整体设置在底部,进水管的出口端延伸至反应池内。
如图2所示,中心反应筒9为上端开口的密闭筒体,中心反应筒9的底部与进水管16的出口端联通,进水管16的出口端为顶部封闭,侧面开设出口的形式,避免水直接向上涌出,减少反应时间,侧面开口便于水体向四组散开,增加在中心反应筒的反应时间,从而提高净化效果;絮凝搅拌机的搅拌叶片设置在中心反应筒内部,搅拌叶片吊装设置在中心反应筒,通过搅拌加快水体与反应剂的生化反应,提高净化效果。
如图2-3所示,反应池3底部靠沉淀池4一侧设置有缺口,缺口右侧设置有阻隔板17,阻隔板的高度低于反应池内壁的高度,反应池内壁、阻隔板17之间形成S型流水通道,反应池3内部水体通过底部缺口向上流动,越过阻隔板17后进入沉淀池4;阻隔板17的右侧设置有缓冲板18,缓冲板18下部设置缺口,进入沉淀池后水体流速被缓冲板吸收,避免水面的漂浮物直接进入沉淀池,将水面的漂浮物留在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区域;阻隔板17与反应池3底部设置有三角导向块19,三角导向块引导水体向上流动,阻隔板17与缓冲板18之间顶部设置有撇渣器20,撇渣器20为成排(平行设置在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设置在顶部区域,撇渣器用于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
如图2-3所示,沉淀池4底部设置为向中心倾斜的底面,底面中心设置有锥形孔401,倾斜的底面便于污泥在刮取后可以集中向中心聚集,并汇集到锥形孔内,刮泥机10的中心驱动轴通过两侧刮泥机主体悬空设置在锥形孔401内,两侧刮泥机主体设置在沉淀池顶部并固定,刮泥机10的电机及驱动轴设置在沉淀池顶部中心位置,中心驱动轴向下延伸至锥形孔401,中心驱动轴的底部还设置有与倾斜底面相适配的刮泥板,用于对污泥的刮取。
如图2-3所示,锥形孔401的底部通过污泥管连接至污泥回流泵放置区5并通过内部污泥回流泵12控制运转,污泥回流泵产生吸力,通过污泥管将集中在锥形孔内的污泥吸取转运至外部污泥储存区。
如图3所示,污泥回流泵放置区5内设置有楼梯走道21至底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楼梯走道到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当污泥回流泵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进入底部进行维修。
如图3所示,配水渠1的外侧墙壁开孔并预埋套管与进水井内部的潜水轴流泵联通,潜水轴流泵用于对进水井内部的水体进行抽取,随后通过预埋的套管将水体运输至配水渠。
如图2-3所示,沉淀池上方、集水槽下方还可以设置有斜板区,污泥得以沿斜板表面下滑并沉淀在沉淀池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阐述如下:污水经进水井内部的潜水轴流泵进行抽取后进入第一混合池,再依次进入第二混合池、反应池、沉淀池后排出;在第一混合区内添加混凝剂后在第二混合区内添加重介质,之后即可完成连续搅拌,在反应池内设置的中心反应筒可以有效加强水体反应,设置的缓冲板、阻隔板将漂浮物截留通过撇渣器清理;最后通过,最后通过集水槽引入集水渠后排出至纤维转盘滤池进行下一步工序。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9)

1.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水渠、混合区、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泵放置区、集水渠;
配水渠,所述配水渠与中间提升泵房连通并向位于两侧的混合池供水;
混合池,所述混合池包括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所述第一混合池入口与配水渠联通,第一混合池与第二混合池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混合池及第二混合池内均设置有混凝搅拌器;
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入口与第二混合池联通,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絮凝搅拌机;所述反应池内设置有中心反应筒,所述中心反应筒的两侧通过连接杆与反应池的内壁固定;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入口与反应池联通;所述沉淀池中心底部设置有刮泥机;所述沉淀池上方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两端固定在沉淀池两侧,所述集水槽为顶部开口的U型槽,所述集水槽的右端开口与集水渠联通;
污泥回流泵放置区,所述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内用于放置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与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联通;
集水渠,所述集水渠右侧中部设置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与集水渠之间设置有流水通道,且通过调节阀门控制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与第一混合池之间的墙壁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处设置有附壁式闸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池的底部设置有混泥土层,所述混凝搅拌器的末端不与混泥土层相抵触;所述混泥土层内部包裹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端延伸至反应池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反应筒为上端开口的密闭筒体,所述中心反应筒的底部与进水管的出口端联通;所述絮凝搅拌机的搅拌叶片设置在中心反应筒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底部靠沉淀池一侧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右侧设置有阻隔板,所述阻隔板的高度低于反应池内壁的高度,所述反应池内壁、阻隔板之间形成S型流水通道;所述阻隔板的右侧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下部设置缺口;所述阻隔板与反应池底部设置有三角导向块,所述阻隔板与缓冲板之间顶部设置有撇渣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为向中心倾斜的底面,所述底面中心设置有锥形孔,所述刮泥机的中心驱动轴通过两侧刮泥机主体悬空设置在锥形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孔的底部通过污泥管连接至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并通过内部污泥回流泵控制运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泵放置区内设置有楼梯走到至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的外侧墙壁开孔并预埋套管与进水井内部的潜水轴流泵联通。
CN202222790725.8U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Active CN218841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0725.8U CN218841774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0725.8U CN218841774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1774U true CN218841774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4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90725.8U Active CN218841774U (zh) 2022-10-21 2022-10-21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1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CN102659227A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及其净化工艺
CN201334406Y (zh) 一种用于地表水和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水处理设备
CN208648858U (zh) 承压式净化装置
CN107235544A (zh) 一种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清洗废水的处理系统
KR100637920B1 (ko) 생물학적 하·폐수처리장용 2차 침전지
CN218841774U (zh) 一种污水多重净化沉淀池
CN202625908U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
CN109293079B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CN210394025U (zh) 池塘工程化跑道式循环水推水过滤系统
CN211536650U (zh) 高效絮凝刮泥机
CN209934150U (zh) 高效平流沉淀池
CN113860455A (zh) 一种耐腐蚀絮凝澄清设备
CN209740881U (zh)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N208532301U (zh) 一种气浮机
CN216890250U (zh) 一种污水处理和多级沉淀装置
CN213951755U (zh) 一种高效纤维回收装置
CN214829808U (zh) 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
CN219709230U (zh) 一种集成式高效混凝沉淀池污水处理设备
CN216662685U (zh) 一种防止絮凝池和推流段底部污泥板结的高密度澄清池
CN215403464U (zh) 模块化装配式污水提标装置
CN216513216U (zh) 水处理装置
CN219603336U (zh) 污水处理高效沉淀池系统
CN220223765U (zh) 一种沉降式水处理池
KR100600446B1 (ko) 슬러지블랭킷 형성기능이 개선된 중력식 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