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3591U -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3591U
CN218833591U CN202320030667.0U CN202320030667U CN218833591U CN 218833591 U CN218833591 U CN 218833591U CN 202320030667 U CN202320030667 U CN 202320030667U CN 218833591 U CN218833591 U CN 218833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 tank
heat exchanger
tank
hydrophobic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306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祥
王嘉丞
曹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Ruj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Ruj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Ruj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Ruj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306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3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3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3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主体部件的加热釜本体、用于对锅炉锅炉用水进行加热的换热器、设置在加热釜本体与换热器之间的第一闪蒸罐、设置在加热釜本体和第一闪蒸罐与换热器之间的疏水疏气装置,通过加热釜本体,实现了作为蒸汽加热部件设置,通过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实现了产生饱和水蒸气,通过换热器,实现了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实现了对加热釜本体的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解决了对只是通过疏水装置把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再把分离的蒸汽输入到蒸汽加热釜中而产生对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提高了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稳定性能。

Description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加热釜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背景技术
蒸汽加热釜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化工、塑料、橡胶、建材、食品等行业,具有加热迅速、耐高温、耐腐蚀、无环境污染、使用方便等特点,为了提高蒸汽加热釜的使用效率,需要对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的热能进行再利用,因此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热能装置,在现有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中,还只是通过疏水装置把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进行气液分离,再把分离的蒸汽输入到蒸汽加热釜中,实现了对蒸汽加热釜的两股蒸汽流进行输入,由于疏水装置输出的蒸汽压力与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压力不匹配,从而影响了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稳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技术特征对只是通过疏水装置把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再把分离的蒸汽输入到蒸汽加热釜中而产生对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9月18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因此对加热釜本体的余热能实现了在利用,提高了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稳定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主体部件的加热釜本体、用于对锅炉锅炉用水进行加热的换热器、设置在加热釜本体与换热器之间的第一闪蒸罐、设置在加热釜本体和第一闪蒸罐与换热器之间的疏水疏气装置。
由于设计了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通过加热釜本体,实现了作为蒸汽加热部件设置,通过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实现了产生饱和水蒸气,通过换热器,实现了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实现了对加热釜本体的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解决了对只是通过疏水装置把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再把分离的蒸汽输入到蒸汽加热釜中而产生对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因此对加热釜本体的余热能实现了在利用,提高了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稳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方式把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把换热器、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与加热釜本体联接。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凸显了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应用,避免了锅炉补水和生产用户的鱼器凝结水,直接接触锅炉用水,保证了锅炉供水水质的稳定,减少锅炉补水的铁离子和杂质超标运行安全,将凝结水蒸压釜余气,给锅炉水加热以后再进行降温和水处理,达到凝结水余气重复使用且不冒白气。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与换热器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二闪蒸罐。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和第一附件装置与换热器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换热器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压力设定罐。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疏水疏气装置设置在加热釜本体、第一闪蒸罐和第二闪蒸罐上,在换热器与第一闪蒸罐和第二闪蒸罐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并且在换热器与疏水疏气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疏水疏气装置、第二闪蒸罐、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加热釜本体设置为蒸汽加热釜并且加热釜本体的尾气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联接,加热釜本体的尾液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蒸汽加热装置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换热器设置为套管式换热器并且换热器的热媒介质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和第一单向阀联接,换热器的热媒介质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单向阀联接并且换热器的冷媒介质输入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用水储存罐的输出端口部联接,换热器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锅炉锅炉用水的增温处理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闪蒸罐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联接并且第一闪蒸罐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联接,第一闪蒸罐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加热釜本体的尾气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疏水疏气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罐部、高温泵部、视窗管部和压力表部并且罐部的凝结水端口部设置为与高温泵部的输入端口部联接,视窗管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的侧面上部联接并且视窗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的侧面下部联接,压力表部的端口设置为与罐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罐部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第一闪蒸罐、第二闪蒸罐和第二单向阀联接,罐部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联接并且高温泵部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锅炉用水储存罐输入端口部联接,罐部设置为立式罐状体,高温泵部设置为高压柱塞泵并且视窗管部设置为反应釜视窗管,压力表部设置为指针式压力表部。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加热釜本体的尾液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二闪蒸罐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联接并且第二闪蒸罐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联接,第一闪蒸罐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水蒸气进行稳压处理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单向阀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联接并且第一单向阀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二单向阀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联接并且第二单向阀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换热器中的交换介质的单向流动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加热釜本体和换热器与第一闪蒸罐、疏水疏气装置和第二闪蒸罐设置为按照分离蒸汽加热的方式分布并且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疏水疏气装置和第二闪蒸罐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设置为按照单向蒸汽流动的方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压力设定罐设置为充气压力可设置的稳压罐充气自动运行装置并且压力设定罐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部联接,压力设定罐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锅炉进行储能处理,实现了对锅炉用水的前期蓄热处理,对尾热进行循环利用。
在本技术方案中,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第二闪蒸罐、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罐部、高温泵部、视窗管部和压力表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方案中,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加热釜本体、换热器、第一闪蒸罐和疏水疏气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第二闪蒸罐-5、第一单向阀-6、第二单向阀-7、罐部-41、高压泵部-42、视窗管部-43、压力表部-44。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第二闪蒸罐5、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并且疏水疏气装置4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第一闪蒸罐3和第二闪蒸罐5上,在换热器2与第一闪蒸罐3和第二闪蒸罐5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6并且在换热器2与疏水疏气装置4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7。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釜本体1设置为蒸汽加热釜并且加热釜本体1的尾气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3联接,加热釜本体1的尾液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通过加热釜本体1,形成了对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的支撑连接点,由加热釜本体1,实现了与第一闪蒸罐3的连接,实现了与疏水疏气装置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进行蒸汽加热反应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设置为套管式换热器并且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3和第一单向阀6联接,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单向阀7联接并且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入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用水储存罐的输出端口部联接,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通过换热器2,形成了对第一闪蒸罐3、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的支撑连接点,由换热器2,实现了与第一闪蒸罐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单向阀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单向阀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闪蒸罐3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1联接并且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6联接,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通过第一闪蒸罐3,形成了对加热釜本体1、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一单向阀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闪蒸罐3,实现了与加热釜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疏水疏气装置4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单向阀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加热釜本体1的尾气进行扩容稳定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疏水疏气装置4设置为包含有罐部41、高温泵部42、视窗管部43和压力表部44并且罐部41的凝结水端口部设置为与高温泵部42的输入端口部联接,视窗管部43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41的侧面上部联接并且视窗管部43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41的侧面下部联接,压力表部44的端口设置为与罐部41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罐部41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1、第一闪蒸罐3、第二闪蒸罐5和第二单向阀7联接,罐部41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5联接并且高温泵部42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锅炉用水储存罐输入端口部联接,罐部41设置为立式罐状体,高温泵部42设置为高压柱塞泵并且视窗管部43设置为反应釜视窗管,压力表部44设置为指针式压力表部。
通过疏水疏气装置4,形成了对加热釜本体1、第一闪蒸罐3、第二闪蒸罐5和第二单向阀7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闪蒸罐3,实现了与加热釜本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闪蒸罐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闪蒸罐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单向阀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加热釜本体1的尾液进行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闪蒸罐5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并且第二闪蒸罐5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6联接,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通过第二闪蒸罐5,形成了对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一单向阀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闪蒸罐5,实现了与疏水疏气装置4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单向阀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疏水疏气装置4的疏气蒸汽进行扩容稳定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6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5联接并且第一单向阀6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联接。
通过第一单向阀6,形成了对换热器2和第二闪蒸罐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单向阀6,实现了与换热器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闪蒸罐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在第二闪蒸罐5与换热器2之间进行蒸汽单向流动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阀7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联接并且第二单向阀7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通过第二单向阀7,形成了对换热器2和疏水疏气装置4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单向阀7,实现了与换热器2的连接,实现了与疏水疏气装置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在换热器2与疏水疏气装置4之间进行蒸汽单向流动处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釜本体1和换热器2与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二闪蒸罐5设置为按照分离蒸汽加热的方式分布并且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二闪蒸罐5与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设置为按照单向蒸汽流动的方式分布。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当加热釜本体1处于工作状态时,把锅炉用水储存罐注入到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入端口中,加热釜本体1产生的尾气进入第一闪蒸罐3中,在第一闪蒸罐3对加热釜本体1的尾气进行扩容稳定处理,第一闪蒸罐3产生的饱和水蒸气通过第一单向阀6输送到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入端口部中,加热釜本体1产生的尾液进入罐部41中,在罐部41中对加热釜本体1的尾液分离出水蒸气和凝结水,罐部41产生的水蒸气进入第二闪蒸罐5中,在第二闪蒸罐5对罐部41的水蒸气进行扩容稳定处理,第二闪蒸罐5产生的饱和水蒸气通过第一单向阀6输送到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入端口部中,在换热器2中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锅炉用水通过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注入到锅炉的加水端口部中,从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出端口部排出的交换后饱和水通过第二单向阀7排入到罐部41中,通过位于第一闪蒸罐3上的截止阀,把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排入到罐部41中,通过位于第二闪蒸罐5上的截止阀,把第二闪蒸罐5的饱和水排入到罐部41中,在罐部41中对交换后饱和水、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和第二闪蒸罐5的饱和水再分离出水蒸气和凝结水,通过高温泵部42和位于高温泵部42上的截止阀,对罐部41的凝结水进行降温后水净化处理后再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压力设定罐,压力设定罐设置为充气压力可设置的稳压罐充气自动运行装置并且压力设定罐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部联接,压力设定罐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通过压力设定罐,形成了对换热器2的支撑连接点,由压力设定罐,实现了与换热器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锅炉进行高压加水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方式把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把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与加热釜本体1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4与换热器2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二闪蒸罐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一附件装置与换热器2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通过加热釜本体1,实现了作为蒸汽加热部件设置,通过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实现了产生饱和水蒸气,通过换热器2,实现了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实现了对加热釜本体1的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解决了对只是通过疏水装置把蒸汽加热釜尾混合气液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再把分离的蒸汽输入到蒸汽加热釜中而产生对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因此对加热釜本体1的余热能实现了在利用,提高了蒸汽加热釜的输入蒸汽的稳定性能。
2、由于设计了第二闪蒸罐5,实现了对罐部41产生的水蒸气进行扩容稳定处理。
3、由于设计了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实现了对换热器2的热交换饱和水蒸气进行单向流动。
4、由于设计了压力设定罐,实现了对锅炉用水的加压处理。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用于作为主体部件的加热釜本体1、用于对锅炉锅炉用水进行加热的换热器2、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与换热器2之间的第一闪蒸罐3、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和第一闪蒸罐3与换热器2之间的疏水疏气装置4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作为主体部件的加热釜本体(1)、用于对锅炉锅炉用水进行加热的换热器(2)、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与换热器(2)之间的第一闪蒸罐(3)、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和第一闪蒸罐(3)与换热器(2)之间的疏水疏气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按照把余热能进行附加到锅炉循环热能系统中的方式把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锅炉用水进行加热处理把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和疏水疏气装置(4)与加热釜本体(1)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4)与换热器(2)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二闪蒸罐(5),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一附件装置与换热器(2)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
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换热器(2)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压力设定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疏水疏气装置(4)设置在加热釜本体(1)、第一闪蒸罐(3)和第二闪蒸罐(5)上,在换热器(2)与第一闪蒸罐(3)和第二闪蒸罐(5)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6)并且在换热器(2)与疏水疏气装置(4)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阀(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加热釜本体(1)设置为蒸汽加热釜并且加热釜本体(1)的尾气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3)联接,加热釜本体(1)的尾液排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换热器(2)设置为套管式换热器并且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闪蒸罐(3)和第一单向阀(6)联接,换热器(2)的热媒介质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单向阀(7)联接并且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入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用水储存罐的输出端口部联接,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第一闪蒸罐(3)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1)联接并且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6)联接,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或,疏水疏气装置(4)设置为包含有罐部(41)、高温泵部(42)、视窗管部(43)和压力表部(44)并且罐部(41)的凝结水端口部设置为与高温泵部(42)的输入端口部联接,视窗管部(43)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41)的侧面上部联接并且视窗管部(43)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罐部(41)的侧面下部联接,压力表部(44)的端口设置为与罐部(41)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罐部(41)的输入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加热釜本体(1)、第一闪蒸罐(3)、第二闪蒸罐(5)和第二单向阀(7)联接,罐部(41)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5)联接并且高温泵部(42)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锅炉用水储存罐输入端口部联接,罐部(41)设置为立式罐状体,高温泵部(42)设置为高压柱塞泵并且视窗管部(43)设置为反应釜视窗管,压力表部(44)设置为指针式压力表部,
或,第二闪蒸罐(5)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并且第二闪蒸罐(5)的饱和水蒸气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单向阀(6)联接,第一闪蒸罐(3)的饱和水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或,第一单向阀(6)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闪蒸罐(5)联接并且第一单向阀(6)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联接,
或,第二单向阀(7)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联接并且第二单向阀(7)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疏水疏气装置(4)联接。
9.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8 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加热釜本体(1)和换热器(2)与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二闪蒸罐(5)设置为按照分离蒸汽加热的方式分布并且加热釜本体(1)、换热器(2)、第一闪蒸罐(3)、疏水疏气装置(4)和第二闪蒸罐(5)与第一单向阀(6)和第二单向阀(7)设置为按照单向蒸汽流动的方式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其特征是:压力设定罐设置为充气压力可设置的稳压罐充气自动运行装置并且压力设定罐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换热器(2)的冷媒介质输出端口部联接,压力设定罐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锅炉的加水端口部联接。
CN202320030667.0U 2023-01-06 2023-01-06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Active CN218833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30667.0U CN2188335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30667.0U CN2188335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3591U true CN218833591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11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30667.0U Active CN218833591U (zh) 2023-01-06 2023-01-06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3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6899B (zh) 高浓度氨氮废水氨吹脱及资源化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8700619U (zh) 一种高浓度含盐废水的蒸发装置
CN218833591U (zh) 基于对尾混合气液的回流处理的蒸汽加热釜装置
CN205627130U (zh) 一种高效化工蒸馏器
CN217961331U (zh) 一种新型负压mvr蒸发设备
CN102849889A (zh) 一种高温高压微波物化处理含磷污水的系统和方法
CN215232187U (zh) 一种丙烯腈回收装置
CN210862281U (zh) 一种节能型蒸汽冷凝设备
CN208916855U (zh) 一种含氨废水处理回收硫酸铵结晶装置
CN210891617U (zh) 一种蒸汽冷凝用回收装置
CN208717193U (zh) 一种用于氯化苄生产的三氯化氮排污池
CN208995136U (zh) 一种带气液分离与残液回用功能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CN208145964U (zh) 萘系减水剂或其同系分散剂的连续中和生产装置
CN207659163U (zh) 一种用于中和槽的热能回收装置
CN206103912U (zh) 一种乙二醛氧化合成乙醛酸的反应装置
CN214223066U (zh) 一种热电厂用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加热罐装置
CN219150081U (zh) 氯碱生产中稀硫酸脱氯装置
CN208482223U (zh) 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废气吸收塔
CN213285725U (zh) 一种动物无害化处理用臭气冷凝处理装置
CN112479338A (zh) 一种微界面强化湿式氧化系统及方法
CN216404111U (zh) 一种降低废水蒸氨过程中药剂耗量的装置
CN219751962U (zh) 一种炸药废液浓缩装置
CN203922752U (zh) 一种脱除硫酸铵和碳酸钙混合料浆中游离氨的装置
CN217635584U (zh) 一种热量回收装置
CN216737934U (zh) 液体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