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2767U - 一种采血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2767U
CN218832767U CN202222495403.0U CN202222495403U CN218832767U CN 218832767 U CN218832767 U CN 218832767U CN 202222495403 U CN202222495403 U CN 202222495403U CN 218832767 U CN218832767 U CN 218832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housing
trigger
elastic
joint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954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裘科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fecare Boitech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fecare Boitech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fecare Boitech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fecare Boitech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954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2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2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2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血针,包括壳体、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被安装在壳体内;其中,针元件与弹性元件连接,壳体提供至少一个卡接部位,卡接部位能固定住针元件,且让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触发元件被构造为能顶开卡接部位,使得被卡接部位固定住的针元件释放,让弹性元件的弹性势能释放,针元件弹出。本实用新型的采血针通过触发元件触发后,再弹出针元件的设计,将针元件隐藏在壳体内,能极大的提高采血针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使用者被采血针误伤。采血针上的按压结构能抑制卡接部位形变,将触发元件屏蔽,阻止针元件弹出,解决了触发元件被误触而导致针元件弹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采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耗材领域,尤其是一种采血针。
背景技术
以下的背景技术介绍仅仅是一些背景常识的介绍,不会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采血针是一种在医疗检验过程中用于刺破皮肤的一次性器械,由针头和针杆组成,针头设在针杆的头部,针头上一般套设有保护套。使用者在操作采血针的过程中,通常握持住采血针的针杆,再将针头上的保护套取下,再对采血部位的皮肤进行穿刺。在现有技术中,当保护套被取下后,针头就暴露在空气中,由于针头很尖锐,暴露在空气中的针头有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头不暴露在空气中且仍能进行采血操作的采血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血针,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血针,包括壳体、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被安装在壳体内;
其中,针元件与弹性元件连接,壳体提供至少一个卡接部位,卡接部位能固定住针元件,且让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触发元件被构造为能顶开卡接部位,使得被卡接部位固定住的针元件释放,让弹性元件的弹性势能释放,针元件弹出。
进一步地,触发元件上设有第一通孔,针元件的端部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一通孔,壳体上设有第二通孔,触发元件设有第一通孔的一端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拆式连接,卡接部位固定在第二壳体上,第二壳体上设有卡槽,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卡槽,另一端连接针元件。
进一步地,卡接部位设有两个,卡接部位呈L形,两个卡接部位对称布置在第二壳体上,触发元件包括嵌入部位,嵌入部位能位于两个卡接部位之间,触发元件的嵌入部位连接敞开区域,当敞开区域进入到两个卡接部位之间时,卡接部位被触发元件顶开。
进一步地,触发元件的嵌入部位上设有条形槽,针元件上设有凸起,针元件的凸起能嵌入到条形槽内。
进一步地,触发元件上设有限位挡肩,限位挡肩被构造为能与第一壳体内部接触,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形成壳体时,触发元件被包裹在壳体内,避免触发元件从壳体内脱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盖体,盖体上设有保护管,保护管被构造为能插入到触发元件的第一通孔中。
进一步地,盖体上设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能与壳体抵接。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有按压结构,按压结构被构造为能与卡接部位接触,来抑制卡接部位形变。
进一步地,按压结构设有两个,在壳体上对称布置,按压结构的外轮廓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采血针通过触发元件触发后,再弹出针元件的设计,将针元件隐藏在壳体内(不暴露在空气中),能极大的提高采血针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使用者被采血针误伤。采血针上的按压结构能抑制卡接部位形变,将触发元件屏蔽,阻止针元件弹出,解决了触发元件被误触而导致针元件弹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血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血针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血针盖体被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以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采血针盖体被打开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阐述,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能够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采血针,包括壳体10、触发元件20、弹性元件30、针元件40,触发元件20、弹性元件30、针元件40被安装在壳体10内;其中,针元件40与弹性元件30连接,壳体10提供至少一个卡接部位11,卡接部位11能固定住针元件40,且让弹性元件30处于压缩状态,触发元件20被构造为能顶开卡接部位11,使得被卡接部位11固定住的针元件40释放,让弹性元件30的弹性势能释放,针元件40弹出,通过触发元件20触发后再弹出针元件40的设计,将针元件40隐藏在壳体10内(不暴露在空气中),能极大的提高采血针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使用者被采血针误伤。
优选的,触发元件20上设有第一通孔21,针元件40的端部(尖端)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一通孔21,壳体10上设有第二通孔12,触发元件20设有第一通孔21的一端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二通孔12。触发元件20从第二通孔12露出的部位为触发元件20的触发部位,在触发元件20触发针元件40弹出后,针元件40的尖端会穿过第一通孔21进入外界,对待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穿刺,完成采血操作。
为了方便采血针的组装以及将触发元件20、弹性元件30、针元件40安装在壳体10内。优选的,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9和第二壳体18,第一壳体19与第二壳体18可拆式连接,卡接部位11固定在第二壳体18上,第二壳体18上设有卡槽13,弹性元件30一端连接卡槽13,另一端连接针元件40。
优选的,卡接部位11呈L形,如附图5所示,能对针元件40进行固定。
为了提高针元件40未释放状态的稳定性(未释放弹性势能),优选的,卡接部位11设有两个,两个卡接部位11对称布置在第二壳体18上。
优选的,触发元件20包括嵌入部位22,嵌入部位22能位于两个卡接部位11之间,触发元件20的嵌入部位22连接敞开区域23,当触发元件20向卡接部位11一侧位置运动时,两个卡接部位11会被敞开区域23顶开,此时针元件40会脱离卡接部位11的固定,从而在弹性元件30的作用下,向外弹出。
优选的,触发元件20的嵌入部位22上设有条形槽24,针元件40上设有凸起41,针元件40的凸起41能嵌入到条形槽24内,这种嵌入式设计使得针元件40会沿着特定方向的条形槽24进行运动。
优选的,触发元件20上设有限位挡肩25,限位挡肩25被构造为能与第一壳体19内部接触,当第一壳体19与第二壳体18组装形成壳体10时,触发元件20被包裹在壳体10内,避免触发元件20从壳体10内脱出,同时也保证了触发元件20在壳体10内是可活动的。
优选的,还包括盖体50,盖体50上设有保护管51,保护管51被构造为能插入到触发元件20的第一通孔21中。
优选的,盖体50上设有台阶结构52,台阶结构52能与壳体10抵接,避免盖体50在壳体10上盖合过紧,误触触发元件20。
优选的,壳体10上设有按压结构60,按压结构60被构造为能与卡接部位11接触(在被手指按压时),来抑制卡接部位11形变,此时触发元件20被屏蔽,无法再触发针元件40弹出。按压结构60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避免触发元件20被误触的情况,在触发元件20不会误触时,使用者不需要按压按压结构60,此时触发元件20叉可以触发针元件40了。
优选的,按压结构60设有两个,在壳体10上对称布置,按压结构60的外轮廓呈弧形。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触发元件、弹性元件、针元件被安装在壳体内;
其中,针元件与弹性元件连接,壳体提供至少一个卡接部位,卡接部位能固定住针元件,且让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触发元件被构造为能顶开卡接部位,使得被卡接部位固定住的针元件释放,让弹性元件的弹性势能释放,针元件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触发元件上设有第一通孔,针元件的端部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一通孔,壳体上设有第二通孔,触发元件设有第一通孔的一端被构造为能穿过第二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拆式连接,卡接部位固定在第二壳体上,第二壳体上设有卡槽,弹性元件一端连接卡槽,另一端连接针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卡接部位设有两个,卡接部位呈L形,两个卡接部位对称布置在第二壳体上,触发元件包括嵌入部位,嵌入部位能位于两个卡接部位之间,触发元件的嵌入部位连接敞开区域,当敞开区域进入到两个卡接部位之间时,卡接部位被触发元件顶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触发元件的嵌入部位上设有条形槽,针元件上设有凸起,针元件的凸起能嵌入到条形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触发元件上设有限位挡肩,限位挡肩被构造为能与第一壳体内部接触,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形成壳体时,触发元件被包裹在壳体内,避免触发元件从壳体内脱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盖体上设有保护管,保护管被构造为能插入到触发元件的第一通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盖体上设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能与壳体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有按压结构,按压结构被构造为能与卡接部位接触,来抑制卡接部位形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按压结构设有两个,在壳体上对称布置,按压结构的外轮廓呈弧形。
CN202222495403.0U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采血针 Active CN218832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5403.0U CN218832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采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95403.0U CN218832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采血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2767U true CN218832767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03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95403.0U Active CN218832767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采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27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32179B1 (en) Lancet with needle protector
US4658821A (en) Ejector for an automatic lancet arm
JP4799564B2 (ja) 皮膚に刺す装置
CN1964667B (zh) 挤压致动的医疗穿刺装置
JP4533567B2 (ja) ランセット集成体
JP4584765B2 (ja) 穿刺針カートリッジ
US8251919B2 (en) Lancet and lance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118825B2 (en) Lancet device
JP5625035B2 (ja) 使い捨ての皮膚穿刺装置
CN106859669B (zh) 一种一次性安全采血针、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
EP1913872A1 (en) Needle insertion device, and lancet assembly and injector assembly that form the same
JPH03141929A (ja) ランセツト押し出し機構
EP2656788B1 (en) Improved safe and convenient disposable automatic lancet
WO2008009984A1 (en) Skin pricking device
CN102613977A (zh) 凸轮致动的医疗穿刺装置及方法
JP4250699B2 (ja) 安全にランセットを取り外すことのできるランセットデバイス
CN218832767U (zh) 一种采血针
KR20100008421A (ko) 랜싱장치
JPH05285127A (ja) ランセット
JP4585041B2 (ja) 穿刺針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92262A (ja) 使い捨てプリッカ
KR20210091844A (ko) 사혈기
CN217285789U (zh) 一种防刺伤安全采血针
EP2653099B1 (en) Lancet device capable of lancet detachment
CN211270779U (zh) 一种采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