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4911U - 棱镜马达 - Google Patents

棱镜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4911U
CN218824911U CN202223596330.0U CN202223596330U CN218824911U CN 218824911 U CN218824911 U CN 218824911U CN 202223596330 U CN202223596330 U CN 202223596330U CN 218824911 U CN218824911 U CN 218824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prism
magnet
disposed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63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63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4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4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4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棱镜马达,其用于驱动棱镜,棱镜马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柱体。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棱镜,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卡合部。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对应于第一卡合部设置。柱体位于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之间,柱体从其径向隔开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可绕柱体的周向转动。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棱镜马达的滚动体在装配时容易掉落的问题。

Description

棱镜马达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装置,特别是涉及棱镜马达。
背景技术
为了让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中的摄像头实现高倍数光学变焦的同时满足轻薄化的需求,可以在摄像头中设置潜望镜头组和对焦镜头组。潜望镜头组通常包括棱镜和棱镜载体。对焦镜头组通常包括透镜(lens)及对焦镜头。为了防止摄像头成像时发生抖动,可以在潜望镜头组中设置棱镜马达,在对焦镜头中设置对焦马达。棱镜马达可以做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学图像稳定)两轴向转动。棱镜马达驱动棱镜转动,对焦马达驱动透镜运动,两者配合运动实现摄像头的防抖的功能,让摄像头的成像更为清晰。
为了让棱镜绕特定方向的轴线转动,可以在棱镜下方设置棱镜载体、框架和滚动体,让棱镜固定于棱镜载体上,并在棱镜载体和框架上分别设置弧形轨道,让滚动体位于两弧形轨道之间。棱镜载体可以沿弧形轨道滑动实现相对于框架的转动。由于弧形轨道是竖直或倾斜设置的,滚动体在装配到两弧形轨道之间时容易掉落;或由于滚动体是球形的,在组装棱镜载体、框架和滚动体时,滚动体不易定位且容易滚动。因此现有的棱镜马达存在滚动体在装配时容易掉落的问题或棱镜载体、框架和滚动体不易组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体在装配时不容易掉落的棱镜马达,其用于驱动棱镜,所述棱镜马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柱体。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所述棱镜,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所述柱体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柱体从其径向隔开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可绕所述柱体的周向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向外突出,所述棱镜位于突出方向的相反位置,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凸台。
优选地,所述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且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棱镜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对应所述凸台的数量,且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凸台于垂直方向的下端,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于垂直方向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凸台彼此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支臂。
优选地,所述支臂的数量为两个,且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支臂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柱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柱体的数量,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柱体的数量,且两个所述柱体为同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部为横截面呈方形的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为横截面呈梯形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槽底面与两个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槽底面的斜面,所述第一槽底面与两个所述斜面分别与所述柱体线接触,所述柱体与所述第二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基座、第一磁体和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第一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产生第一磁力,所述第一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一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柱体的周向转动。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导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导磁部件和所述第一磁体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磁体的一面,所述导磁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第一磁体的一面。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二电路板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二磁力,所述第二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二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二支架转动,其中,所述导磁部件包括导磁本体、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所述导磁本体对应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导磁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磁体的相对两侧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接点,所述多个接点沿预定方向排列,所述导磁部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导磁本体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多个接点设置。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滚动体。所述第一容纳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容纳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围合出一个滚动空间。所述滚动体位于所述滚动空间内,所述滚动体可在所述滚动空间内滚动,所述第二支架可沿所述滚动空间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滚动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滚动空间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滚道,所述滚动体可在所述导向滚道内滚动,所述第二支架可沿所述导向滚道转动。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二电路板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二磁力,所述第二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二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导向滚道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两个凸台,所述两个凸台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棱镜位于所述两个凸台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背板与位于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支臂,所述背板与所述两个支臂之间形成退让空间,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退让空间中,所述两个支臂分别与所述两个凸台彼此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基座、第一磁体和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的平台。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平台通过所述退让空间而接近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一线圈彼此接近且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棱镜马达还包括:第二电路板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背板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二线圈彼此接近且具有间隙。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棱镜马达,其用于驱动棱镜,所述棱镜马达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凸台与两个第一卡合部,所述两个凸台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两个第一卡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台,所述棱镜位于所述两个凸台之间。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背板、位于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支臂与两个第二卡合部,所述两个第二卡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支臂,所述背板与所述两个支臂之间形成退让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退让空间中,所述两个支臂分别与所述两个凸台彼此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彼此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第二卡合部位于第一卡合部的下方,在柱体装配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时,可以先把柱体放在第二卡合部上,再让第一卡合部从柱体的径向卡合柱体,使得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可以从柱体的径向抵接而卡合住柱体,进而使得柱体在装配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时不会因为滚动而掉落,且柱体可以容易定位在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之间,易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柱体的组装。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分解图(包括棱镜,且第二支架的一个支臂做了剖切);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立体剖视图(包括棱镜,但省略了壳体及一个柱体);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剖视图(包括柱体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和棱镜的分解图(第一支架的一个凸台做了剖切);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立体剖视图(包括棱镜,但省略了壳体及导向滚道中一个滚动体);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立体剖视图(包括棱镜,但省略了一个第一磁体);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镜马达的俯视图(对第一电路板进行了剖切,省略了基座、壳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滚柱、滚动体和棱镜);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第一磁体、第二支架及第二磁体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中,智能终端的方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支架部件
10 磁体
100 第一磁体
101 第二磁体
11 第一容纳部
12第一支架
120 第一卡合部
1200 第一槽底面
121 凸台
122 侧板
123 倾斜板
124 平台
1240 容置槽
13 第二支架
130 第二卡合部
1300 第二槽底面
1301 斜面
131 背板
132 支臂
133 退让空间
14 柱体
2第一线圈
3第一电路板
31接点
4基座
40 第二容纳部
41 底板
5 滚动体
6第二电路板
7第二线圈
8 导磁部件
81 导磁本体
82 第一延伸部
83 第二延伸部
84 支撑部
9 壳体
P 棱镜
F1 第一磁力
F2第二磁力
C1 自由滚道
C2 导向滚道
M 棱镜马达
CAM 摄像头
SM 智能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互相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包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棱镜马达M,包括:支架部件1、第一电路板3、基座4、多个(例如3个)滚动体5、第二电路板6、导磁部件8和壳体9。支架部件1包括磁体10、多个(例如3个)第一容纳部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和两个柱体14。第一电路板3包括第一线圈2。第二电路板6包括第二线圈7。磁体10包括第一磁体100和第二磁体101。支架部件1上设置有棱镜P,例如,第一支架12上设置有棱镜P。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棱镜马达M,用于驱动棱镜P,棱镜马达M包括: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可参考图1,下同)、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可参考图1,下同)和柱体14,第一支架12上设置有棱镜P,第一支架12包括第一卡合部120。第二支架13包括第二卡合部130,第二卡合部130对应于第一卡合部120设置,例如第二卡合部130可以位于第一卡合部120的下方。柱体14位于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之间,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从柱体14的径向抵接柱体14,柱体14从其径向隔开第一支架12及第二支架13。例如,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被柱体14隔开后可互相平行并形成间隙。第一支架12可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例如,第一支架12可绕柱体14的中心轴线转动。
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请参考图1,下同)包括两个第一卡合部120。为了方便说明,可以在棱镜马达M中设置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让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的y轴和柱体14的中心轴线重合,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的原点可以位于两个柱体14间距的中间位置。两个第一卡合部120间开设置。两个第一卡合部120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第一卡合部120自身可以关于YoZ平面对称。第一卡合部120可以为第一凹槽。例如,第一卡合部120可以为方形孔,第一卡合部120的长度和柱体14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一卡合部120的深度比柱体14的半径小。
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请参考图1,下同)包括两个第二卡合部130,第二卡合部130位于第一卡合部120的下方。第二卡合部130位于第二支架13于垂直方向(例如垂直方向为Z轴方向)的上端。两个第二卡合部130间开设置。两个第二卡合部130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第二卡合部130自身可以关于YoZ平面对称。每个第一卡合部120和每个第二卡合部130之间设置有一个柱体14。第二卡合部130可以位于第一卡合部120的正下方,两者可以对齐设置。第二卡合部130可以为第二凹槽。例如,第二卡合部130的横截面可以呈梯形(梯形的宽度可以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少,即梯形的底边在支臂132的顶面),第二卡合部130的长度和柱体14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第一卡合部120及第二卡合部130从柱体14的径向抵接柱体14。第一卡合部120及第二卡合部130中卡合的意思是,柱体14从其径向被卡合在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之间后,柱体14将不会从第一卡合部120或第二卡合部130中滚出,任何可以实现上述卡合功能的部件都可以作为卡合部。柱体14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柱体14从其径向隔开第一支架12及第二支架13(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请参考图1,下同)。柱体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一卡合部120的数量对应于柱体14的数量,第二卡合部130的数量对应于柱体14的数量,两个柱体14间开并同轴设置,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被柱体14隔开后,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之间会存在间隙以便提供空间让第一支架12可以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两个柱体14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柱体14自身可以关于YoZ平面对称。第一支架12可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例如,第一支架12可绕y轴转动。第一支架12如何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可以参考后续实施例。
如图3所示,第一卡合部120为横截面呈方形的凹槽,第二卡合部130为横截面呈梯形的凹槽。第一卡合部120包括第一槽底面1200,第二卡合部130包括第二槽底面1300与两个相对设置且连接第二槽底面1300的斜面1301,第一槽底面1200与两个斜面1301分别与柱体14线接触,柱体14与第二槽底面130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卡合部130与第一卡合部120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请参考图1,下同)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卡合部120与第二卡合部130相对于第二支架13转动。第一槽底面1200和第二槽底面1300可以互相平行且平行于XOY平面,两个斜面1301可以关于YOZ平面对称设置。
由于第二卡合部130位于第一卡合部120的下方,在柱体14装配到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之间时,可以先把柱体14放在第二卡合部130上,再让第一卡合部120从柱体14的径向卡合柱体14,使得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可以从柱体14的径向抵接而卡合住柱体14,进而使得柱体14在装配到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之间时不会因为滚动而掉落,且柱体14可以容易定位在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之间,易于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和柱体14的组装。除此之外,支架部件1区分为第一支架12与第二支架13,且第一支架12与第二支架13是分别具有不同方向的转动能力的动作结构,可以增加空间运动的自由度,提高整体系统的稳定度,并减少两个动作结构的互相干扰,例如,若支架部件1为单一支架,会比较容易发生动态干扰。
如图4所示,优选地,第一支架12还包括至少一个(例如两个)凸台121、两个大致平行的侧板122和一个倾斜板123,倾斜板123位于两个侧板122之间并可以和两个侧板122的底部一体成型设置,两个侧板122和倾斜板123围合成一容纳空间,棱镜P位于容纳空间中。棱镜P的横截面可以呈直角三角形状,棱镜P的两垂直平面可以分别和x轴及z轴垂直,棱镜P的斜面可以和倾斜板123贴合。凸台121可以向外突出,例如可以自侧板122的外壁向外突出,棱镜P位于突出方向的相反位置。两个凸台121呈水平向外设置。凸台121可以为长方体形状,各个凸台121可以分别垂直对应的侧板122的外壁设置。凸台121可以设置于侧板122的上部的中间位置。两个凸台121间开设置,棱镜P位于两个凸台121之间,各个凸台121包括一个第一卡合部120,即第一卡合部120的数量对应凸台121的数量。两个凸台121可以互相平行设置,两个凸台121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凸台121自身可以关于YoZ平面对称,两个凸台121可以呈水平向外设置,各个第一卡合部120位于对应的凸台121的下端。各个第一卡合部120可以位于对应的凸台121于垂直方向(例如垂直方向为Z轴方向)的下端。两个第一卡合部120可以分别从对应的凸台121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
如图5所示,优选地,第二支架13还包括一个背板131和至少一个(例如两个)支臂132。背板131和支臂132可以一体成型设置。背板131可以垂直于两个支臂132设置。支臂132可以呈长方体形状。两个支臂132间开设置,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请参考图1,下同)的底部可以从两个支臂132之间穿过。两个支臂132可以互相平行设置,两个支臂132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两个支臂132与两个凸台121彼此对应设置,例如,每个支臂132一一对应设置于凸台121(凸台121请参考图2,下同)的下方,各个支臂132包括一个第二卡合部130。两个支臂132呈水平设置,第二卡合部130的数量对应于支臂132的数量,各个第二卡合部130位于对应的支臂132的上端。两个第二卡合部130可以分别从对应的支臂132的上端向下凹陷形成。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棱镜马达M,其用于驱动棱镜P,棱镜马达M包括:支架部件1(支架部件1请参考图1,下同)、滚动体5和基座4,支架部件1上设置有棱镜P,支架部件1包括磁体10(磁体10请参考图1,下同)。滚动体5抵接支架部件1。基座4包括导磁部件8,滚动体5位于支架部件1和基座4之间,滚动体5抵接基座4,导磁部件8用于吸引磁体10(例如吸引第一磁体100),以增加支架部件1作用于基座4的力,也就是增加支架部件1向下压的力。
如图6所示,优选地,多个(例如3个)第一容纳部11设置于第二支架13,基座4包括多个(例如3个)第二容纳部40,各个第二容纳部4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容纳部11的下方,第二容纳部40和第一容纳部11对应设置,多个第一容纳部11和多个第二容纳部40围合出多个滚动空间,多个滚动空间包括一个自由滚道C1和至少一个(例如两个)导向滚道C2(自由滚道C1和导向滚道C2可以参考图1)。第二支架13可以沿滚动空间转动。自由滚道C1可以是两个圆形盲孔围合而成,滚动体5可以在自由滚道C1内自由滚动(例如在X向和/或Y向滚动)。滚动体5可以沿导向滚道C2在导向滚道C2中滚动,滚动体5和导向滚道C2结合使用可以为第二支架13的转动导向,让第二支架13沿导向滚道C2转动。各个第一容纳部11和对应的各个第二容纳部40的形状关系可以是,以通过滚动体5的球心且垂直z轴的平面为参考形成互为对称的关系。多个第一容纳部11中的两个第一容纳部11可以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支臂132,例如,各个支臂132的底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容纳部11。设置于各个支臂132上的第一容纳部11,和对应的第二容纳部40围合成导向滚道C2。基座4包括底板41,底板41可以水平设置并和支臂132及凸台121大致平行。多个第二容纳部40可以设置于底板41。各个滚动体5可以为球形。
如图6所示,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一容纳部11和第二容纳部40可以为圆弧形导引槽,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一容纳部11可以从支臂132的底端向上凹陷形成,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一容纳部11的横截面宽度可以从支臂132的底端向上逐渐变小,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一容纳部11的横截面最小处宽度可以小于滚动体5的半径。
如图6所示,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二容纳部40可以从基座4的底板41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二容纳部40的横截面宽度可以从底板41的表面向下逐渐变小,形成导向滚道C2的第二容纳部40的横截面的最小处宽度可以小于滚动体5的半径。两个导向滚道C2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设置一轴线垂直于底板41,两个导向滚道C2的圆心可以同心且位于该轴线,例如,该轴线可以为z轴,第二支架13可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即第二支架13可以绕z轴进行转动。
如图7所示,形成自由滚道C1的第一容纳部11和第二容纳部40可以为圆形盲孔,第一容纳部11和第二容纳部40的直径比滚动体5的直径大,第一容纳部11和第二容纳部40的深度比滚动体5的半径小。自由滚道C1自身可以关于XoZ平面对称。
如图7所示,各个滚动体5位于各个滚动空间内,各个滚动体5可在各个滚动空间内滚动,第二支架13可沿各个滚动空间转动,各个滚动体5分别和对应的第一容纳部11及对应的第二容纳部40抵接。滚动体5隔开支架部件1(支架部件1可以参考附图1,下同)及基座4,例如,滚动体5隔开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可以参考图5,下同)及基座4。第二支架13及基座4被滚动体5隔开后互不接触,例如,第二支架13的底面和基座4的底板41可以互相平行。第二支架13可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第二支架13如何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可以参考后续实施例。
由于柱体14从其径向被卡合在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之间,第一支架12和柱体14形成了面接触,使得第一支架12相对于第二支架13仅能绕y轴转动,所以第二支架13在绕z轴转动时,第一支架12相对于第二支架13不会再沿其他方向(例如不会绕x轴或z轴转动)转动而产生误差,可以让第一支架12相对于第二支架13保持稳定,进而让棱镜P绕z轴转动时,对棱镜P转动的控制更精准。
如图7所示,优选地,第一磁体100设置于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可以参考图4,下同)。第一磁体100、第一线圈2及第一电路板3可以互相平行设置。第一线圈2可以包括铁芯以增强第一磁力F1。可以在第一支架12的底部设置容置槽1240,第一磁体100设置于容置槽1240。例如,可以在第一支架12的底部设置平台124,平台124可以和基座4的底板41平行。第一磁体100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架12的底部的平台124。容置槽1240可以设置于平台124,第一磁体100可以设置(例如粘接)于容置槽1240内。容置槽1240可以呈长方形孔形状。第一磁体100可以粘接于第一支架12。
如图7所示,第一电路板3包括第一线圈2,第一线圈2对应第一磁体100设置,第一线圈2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一磁力F1,第一磁力F1作用于第一磁体100以推动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可以参考图4,下同)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第一线圈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3靠近第一磁体100的一面,导磁部件8设置于第一电路板3远离第一磁体100的一面。第一电路板3设置于基座4,例如,第一电路板3和基座4连接,第一电路板3可以通过螺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于底板41。第一电路板3可以平行于底板41设置。第一磁力F1的方向可以是平行于z轴的方向。例如,在第一磁体100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磁体100的底面的极性相反(两个第一磁体100的设置可以参考后续实施例)时,第一磁力F1可以吸引其中一个第一磁体100并排斥另一个第一磁体100,进而使得第一支架12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例如绕y轴转动)。改变通入第一线圈2的电流方向可以改变第一磁力F1的方向,进而可以实现第一支架12绕柱体14的周向在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之间切换。可以在底板41上设置通孔,让第一线圈2通过通孔面向第一磁体100以避免底板41因为阻挡而减弱第一线圈2的磁场。第一磁力F1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以能让第一支架12、棱镜P及第一磁体100可以绕柱体14的周向转动为宜。
如图7所示,第二电路板6和基座4连接。第二电路板6包括第二线圈7。第二线圈7可以包括铁芯以增强第二磁力F2。第二磁体101、第二线圈7及第二电路板6可以互相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6可以通过螺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于基座4的侧面。可以在基座4的侧面设置缺口,第二线圈7可以通过基座4侧面的缺口面向第二磁体101以避免基座4的侧面因为阻挡而减弱第二线圈7的磁场。两个第二磁体101(两个第二磁体101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后续实施例)可以设置(例如粘接)于第二支架13的背板131,且两个第二磁体101可以对称于XoZ平面设置。
如图7所示,第二磁体101设置于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可以参考附图5,下同)且对应于第二线圈7,第二线圈7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二磁力F2,第二磁力F2作用于第二磁体101以推动第二支架13转动,例如推动第二支架13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第二磁力F2的方向可以是平行于x轴的方向。例如,在第二磁体10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磁体101的侧面的极性相反时,第二磁力F2可以吸引其中一个第二磁体101并排斥另一个第二磁体101,从而使得第二支架13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进而第二支架13可以带动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可以参考图4,下同)及棱镜P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改变通入第二线圈7的电流方向可以改变第二磁力F2的方向,进而可以实现第二支架13沿两个导向滚道C2在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之间切换。第二电路板6可以垂直于第一电路板3设置,第二磁体101可以粘接于第二支架13。第二磁力F2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以能让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棱镜P、第一磁体100和第二磁体101沿两个导向滚道C2转动为宜。
如图3至图7所示,优选地,第二支架13还包括背板131,背板131与位于背板131两侧的两个支臂132之间形成退让空间133,第一支架12设置于退让空间133中。背板131与两个支臂132包围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的底部的平台124通过退让空间133而接近基座4的第一电路板3,位于平台124的第一磁体100与位于第一电路板3的第一线圈2彼此接近,而位于第二支架13的背板131的第二磁体101与位于基座4侧面的第二电路板6的第二线圈7彼此接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00与第一线圈2之间具有间隙,且间隙中不存在其他元件;第二磁体101与第二线圈7之间具有间隙,且间隙中不存在其他元件,第一支架12可以通过第一磁体100,而直接被第一线圈2驱动,第二支架13可以通过第二磁体101,而直接被第二线圈7驱动。如此设计,使元件配置更加紧凑,可减少需要占用的空间;且第一支架12与第二支架13的驱动各自独立,可减少干扰,增加灵敏度与稳定度。
如图7所示,导磁部件8用于吸引磁体10(磁体10可以参考图1),以增加支架部件1(支架部件1可以参考图1)作用于基座4的力。导磁部件8设置于基座4,例如,导磁部件8设置于基座4的下方,导磁部件8和第一磁体100对应设置。导磁部件8可以呈片状,也可以呈其他形状,导磁部件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一磁体100的正下方。导磁部件8自身不带磁性,将导磁部件8放入磁场之后可以被磁化,进而产生磁力,导磁部件8可以由矽钢片、镍钢片、软铁、A3钢以及软磁合金制成。第一电路板3可以位于导磁部件8和底板41之间,导磁部件8可以在第一磁体100的磁场作用下产生吸力以让第一磁体100下压,进而让第一支架12(第一支架12可以参考图4,下同)向基座4的底板41下压,使得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第二支架13可以参考图5,下同)能更稳固地设置于基座4上。在柱体14、滚动体5及第一磁体100装配到对应位置后,导磁部件8产生的力可以让柱体14更稳固地被卡合在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之间(第一卡合部120和第二卡合部130可以参考附图2),而不会随意滚动掉落至地面。
如图8所示,导磁部件8包括导磁本体81、第一延伸部82、第二延伸部83和支撑部84,导磁本体81对应第一磁体100设置。例如,导磁本体81可以设置于第一磁体100的下方。第一延伸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分别位于导磁本体81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延伸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可以分别位于第一磁体100的左右两侧。第一延伸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朝向第二磁体101的相对两侧延伸。例如,第一延伸部82与第二延伸部83均可以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电路板3的一侧包括多个接点31,多个接点31沿预定方向(例如沿X轴方向)排列。支撑部84位于第一延伸部82远离导磁本体81的一侧且对应多个接点31设置。接点31可以是金手指。支撑部84可以位于多个接点31的下方,以对接点31进行加固。
如图9所示,第一磁体100可以是磁铁,第一磁体10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一磁体100的底面的极性相反,例如,其中一个第一磁体100的底面可以为S极,另一个第一磁体100的底面可以为N极,两个第一磁体100的底面朝向第一线圈2(第一线圈2可以参考图7)。
如图9所示,第二磁体101可以是磁铁,第二磁体10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二磁体101的侧面的极性相反,例如,其中一个第二磁体101的侧面可以为S极,另一个第二磁体101的侧面可以为N极,两个第二磁体101的侧面朝向第二线圈7(第二线圈7可以参考图7)。
在基座4设置导磁部件8,利用导磁部件8吸引支架部件1中的磁体10,从而增加支架部件1作用于基座4的力,使得滚动体5装配到基座4和支架部件1之间时,支架部件1因为导磁部件8的吸引,将滚动体5保持在基座4和支架部件1之间而不会掉出棱镜马达M,方便了滚动体5的装配。
如图1所示,壳体9罩设于基座4。壳体9可以呈长方体形状,其顶面和一个侧面可以设置缺口,用于让棱镜P外露。壳体9的底面设置有开口,壳体9的底面的开口可被基座4的底板41(底板41可以参考图6)和第一电路板3覆盖。凸台121和支臂132(凸台121和支臂132可以参考图6)可以位于壳体9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壳体9朝向棱镜P的侧面可以覆盖第二电路板6、第二磁体101及第二线圈7。
如图10所示,在另一实施中还提供了一种摄像头CAM,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棱镜马达M,外界光线可以通过棱镜马达M上的棱镜P(棱镜P可以参考图1)进入摄像头CAM。
如图10所示,在另一实施中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SM,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摄像头CAM。智能终端SM可以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棱镜马达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所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凡依据本申请的精神与技术思想所做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20)

1.一种棱镜马达,其用于驱动棱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其上设置有所述棱镜,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卡合部;
第二支架,其包括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以及
柱体,其位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所述柱体从其径向隔开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可绕所述柱体的周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向外突出,所述棱镜位于突出方向的相反位置,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且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棱镜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对应所述凸台的数量,且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所述凸台于垂直方向的下端,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于垂直方向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凸台彼此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位于所述支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数量为两个,且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支臂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柱体的数量,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数量对应于所述柱体的数量,且两个所述柱体为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横截面呈方形的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为横截面呈梯形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槽底面与两个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第二槽底面的斜面,所述第一槽底面与两个所述斜面分别与所述柱体线接触,所述柱体与所述第二槽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
第一磁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以及
第一电路板,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第一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产生第一磁力,所述第一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一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一支架绕所述柱体的周向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导磁部件和所述第一磁体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磁体的一面,所述导磁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远离所述第一磁体的一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路板,其包括第二线圈;以及
第二磁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二磁力,所述第二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二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二支架转动;
其中,所述导磁部件包括导磁本体、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所述导磁本体对应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导磁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磁体的相对两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接点,所述多个接点沿预定方向排列,所述导磁部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导磁本体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多个接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容纳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
第二容纳部,其与所述第一容纳部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围合出一个滚动空间;以及
滚动体,其位于所述滚动空间内,所述滚动体可在所述滚动空间内滚动,所述第二支架可沿所述滚动空间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滚动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滚动空间包括至少一个导向滚道,所述滚动体可在所述导向滚道内滚动,所述第二支架可沿所述导向滚道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路板,其包括第二线圈;以及
第二磁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被配置为在通电后可产生第二磁力,所述第二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二磁体以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导向滚道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两个凸台,所述两个凸台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棱镜位于所述两个凸台之间,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背板与位于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支臂,所述背板与所述两个支臂之间形成退让空间,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退让空间中,所述两个支臂分别与所述两个凸台彼此对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
第一磁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的平台;以及
第一电路板,其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对应于所述第一磁体设置,所述平台通过所述退让空间而接近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一线圈彼此接近且具有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棱镜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路板,其包括第二线圈;以及
第二磁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背板且对应于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第二线圈彼此接近且具有间隙。
20.一种棱镜马达,其用于驱动棱镜,所述棱镜马达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其包括两个凸台与两个第一卡合部,所述两个凸台呈水平向外设置,所述两个第一卡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台,所述棱镜位于所述两个凸台之间;
第二支架,其包括背板、位于所述背板两侧的两个支臂与两个第二卡合部,所述两个第二卡合部分别位于所述两个支臂,所述背板与所述两个支臂之间形成退让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退让空间中,所述两个支臂分别与所述两个凸台彼此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彼此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
CN202223596330.0U 2022-12-30 2022-12-30 棱镜马达 Active CN218824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330.0U CN218824911U (zh) 2022-12-30 2022-12-30 棱镜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330.0U CN218824911U (zh) 2022-12-30 2022-12-30 棱镜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4911U true CN21882491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6330.0U Active CN218824911U (zh) 2022-12-30 2022-12-30 棱镜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4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4326B2 (en) Lens actuator
TWI581029B (zh) 攝影模組以及包含該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1083340B (zh) 防抖云台马达、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KR20110066879A (ko) 렌즈 액추에이터
US20150198817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N1067729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3250299A (ja)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190116808A (ko) 렌즈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장치
US20170199392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N218824911U (zh) 棱镜马达
CN218866199U (zh) 棱镜马达
WO2022088343A1 (zh) 镜头驱动装置
KR102522630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903169A (zh) 棱镜马达
CN115933108A (zh) 棱镜马达
CN213244124U (zh) 摄像模组、移动终端以及车载设备
CN114244977A (zh) 摄像结构
CN113890978A (zh) 驱动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927228U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506240U (zh) 光学马达及摄像模组
CN111954838A (zh) 透镜驱动装置和包括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15813672U (zh) 一种双层滚珠ois马达
CN218158502U (zh) 摄像装置和镜头驱动装置
CN220368759U (zh) 云台摄像模组
CN217693038U (zh) 一体式双镜头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