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1173U - 一种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1173U
CN218821173U CN202222967057.1U CN202222967057U CN218821173U CN 218821173 U CN218821173 U CN 218821173U CN 202222967057 U CN202222967057 U CN 202222967057U CN 218821173 U CN218821173 U CN 218821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stallation cavity
refrigerating
uni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670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绍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Freezer Co Ltd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Freezer Co Ltd,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Freez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670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1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1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1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内胆的下侧呈向储物间室内突伸的台阶状结构,台阶状结构在朝向门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制冷回风的回风口,内胆的背侧设有用于冷气流通的风道,内胆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设有机组仓,机组仓内设有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内具有用于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的下安装腔、用于安装蒸发器的上安装腔,围成上安装腔的壁上设有与风道正对连通的出风口、与回风口正对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为制冷回风提供动力的风机。本方案将风机设于蒸发器的进风侧,提高制冷机组的风循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商用立柜大多数采用分体式结构,底部机舱高大,用来放置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蒸发器与蒸发风机位于柜内顶部。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各饮料生产厂家将冷柜的关注点放在更大的玻璃门展示效果上,对柜内空间极致利用,导致制冷机舱前端的空间不断压缩。
有的方案通过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风机集成为一个制冷机组,设置在柜体底部,将传统的顶部风道去掉,达到节省柜内空间、增大玻璃门展示面积的效果。但是,集成式的制冷机组结构形式,导致机组内部风循环效果差、散热慢,不利于换热效果的提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提高制冷机组的风循环效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外壳,其构成制冷设备的外部轮廓,所述外壳的前侧设置门体;
内胆,其用于形成冷藏间室,所述内胆的下侧呈向所述制冷设备的储物间室内突伸的台阶状结构,所述台阶状结构在朝向门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制冷回风的回风口,所述内胆的背侧设有用于冷气流通的风道;
机组仓,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
制冷机组,其设于所述机组仓内,所述制冷机组内具有用于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的下安装腔、用于安装蒸发器的上安装腔,围成所述上安装腔的壁上设有与所述风道正对连通的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口正对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为制冷回风提供动力的风机。
冷藏间室内的热量通过回风口、进风口流入上安装腔内,与蒸发器进行热量交换后变为冷气,冷气通过出风口进入上方的风道内,再经风道上的出风口流入冷藏间室内,如此形成冷气循环,形成风冷式的制冷设备。
将风机设于蒸发器的进风侧,有助于提高风路循环效果,进而提高蒸发换热效果,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回风口正对内胆的底部空间,使制冷风能够循环覆盖于整个冷藏间室,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冷藏间室内的冷量未进行充分换热就又被吸入上安装腔内,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组外壳,所述底座与所述机组外壳围成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内设有保温部件,所述保温部件形成所述上安装腔,所述保温部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空间为所述下安装腔;
所述机组外壳的顶部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机组外壳的前侧设有所述进风口;
所述上安装腔的顶部和前侧敞口,所述上安装腔的顶部敞口与所述出风口正对、前侧敞口与所述进风口正对,所述前侧敞口处设有所述风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部件的后侧内壁为弧形导风面,用于将所述上安装腔内经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冷气向上导入所述风道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围成所述风道的风道盖板的底部设有导风斜面,所述导风斜面由上至下朝向所述冷藏间室的内侧倾斜,所述导风斜面位于所述弧形导风面的斜上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部件的底壁形成为用于汇集所述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的沉槽结构,所述沉槽结构的低位处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底部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底部依次设有压缩机安装区、接水区、散热风机安装区、以及冷凝器安装区;
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底部设有柜内排水口,所述柜内排水口通过排水管将柜内冷凝水引至所述接水区内;
连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的出气管盘设于所述接水区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台阶状结构在朝向所述门体的一侧为竖向壁,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竖向壁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在所述上安装腔内水平设置、并正对所述进风口,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组仓包括前后连通的前仓和后仓,所述前仓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前下方,所述后仓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所述前仓的高度小于所述后仓的高度;
所述外壳的前侧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上设有与所述前仓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制冷机组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安装腔连通的通风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罩上设有安装口,所述挡风罩的内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前侧设有用于显示、调节温度的显控面板,所述显控面板从所述安装口露出。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省略前侧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制冷机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省略内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制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从Q1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结构省略机组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制冷机组下安装腔内的部件布局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保温部件、散热风机、以及冷凝器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保温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结构从Q2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外壳,110-挡风罩;
200-内胆,210-台阶状结构,211-台阶状结构的竖向壁,212-回风口,220-风道,221-风道盖板,222-冷气出口,223-导风斜面,230-冷藏间室,231-第一空间,232-第二空间;
300-机组仓,310-前仓,320-后仓;
400-制冷机组,410-机组外壳,411-上安装腔,412-下安装腔,413-进风口,414-出风口,415-通风孔,420-压缩机,421-回气管,430-底座,431-压缩机安装区、432-接水区,433-散热风机安装区,434-冷凝器安装区,440-保温部件,441-弧形导风面,442-第一让位凹槽,443-第二让位凹槽,444-排水口,445-沉槽,450-风机,460-冷凝器,470-散热风机,480-蒸发器,491-第一排水管,492-第二排水管,493-支撑部件;
500-控制器,510-显控面板,520-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立式冷藏柜、酒柜、冷柜、冰柜等多种制冷设备,尤其适用于立式冷藏柜。
该制冷设备中的制冷机组可以整体进行更换,适用于商业场景下的快速更换维修。
参照图1至图2,制冷设备包括外壳100,外壳100构成制冷设备的外部轮廓,外壳100的前侧设置门体(未图示)。外壳100内设有内胆200,内胆200用于形成存储物品的冷藏间室230,门体用于关闭和打开冷藏间室230。外壳100与内胆200之间为保温层。
内胆200的下侧呈向储物间室内突伸的台阶状结构210,以使冷藏间室230形成上下连通的第一空间231和第二空间232,第一空间231位于第二空间232的下方,第一空间231的前后深度小于第二空间232的前后深度。
冷藏间室230由于内胆200底部呈台阶状设置,被分为上下相邻的第一空间231和第二空间232,并且第一空间231 和第二空间232共同覆盖于制冷设备的前侧,充分利用了制冷设备的上下空间进行储物,提升了冷藏间室230的利用率,提升用户体验。
此时的门体能够覆盖制冷设备前侧的上下两端。而且,用户从制冷设备的前侧看,除了上下贯穿的门体外,没有散热口等其他组件,提升了制冷设备整体的视觉体验。
外壳100内、且位于台阶状结构210的后下方设有机组仓300,机组仓300内设有制冷机组400。由于内胆200呈台阶状设置,能够形成前后相对设置的第一空间231和机组仓300,保证内胆200的前部开口最大限度覆盖于外壳100前端的同时,还能满足制冷机组的安装需要。
参照图5至图6,制冷机组400内形成有上下布置的上安装腔411和下安装腔412,上安装腔411内安装蒸发器480和风机450,下安装腔412内安装压缩机420、冷凝器460、以及散热风机470。
将压缩机420、蒸发器480、冷凝器460、风机集成为一体结构,形成制冷机组400,当发生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时,只需将制冷机组400移出进行维修更换,而无需将制冷设备整体移走维修。
参照图2和图5,台阶状结构210在朝向前侧门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制冷回风的回风口212,内胆200的背侧设有用于冷气流通的风道220。围成上安装腔411的壁上设有与上方风道220正对连通的出风口414、与回风口212正对连通的进风口413,进风口413处设有用于为制冷回风提供动力的风机450。
冷藏间室230内的热量通过回风口212、进风口413流入上安装腔411内,与蒸发器480进行热量交换后变为冷气,冷气通过出风口414进入上方的风道220内,再经风道220上的冷气出口222流入冷藏间室230内,如此形成冷气循环,形成风冷式的制冷设备。图2中的虚线箭头代表空气循环流动路径。
参照图1和图4,围成风道220的风道盖板221上设有冷风出口222,冷风出口222沿第二空间232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风道220内的冷气经冷风出口222流入冷藏间室230内。
台阶状结构210在朝向门体的一侧为竖向壁211,回风口212设于竖向壁211上。回风口212正对第一空间231,将回风口212设置为位于所有冷气出口222的下方,使制冷风能够循环覆盖于第一空间231和第二空间232,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冷藏间室230内的冷量未进行充分换热就又被吸入上安装腔411内,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台阶状结构210在朝向门体的一侧为竖向壁211,相比较于将该壁设置为倾斜壁而言,有助于提高台阶状结构210的顶部放置物品容量。
将回风口212设置于竖向壁211上,可以尽可能地将回风口212做大,增大回风口212,有助于提高回风效率,同样有助于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同时,回风口212正对冷藏间室内下方的第一空间231,可以保证第一空间231和第二空间232内热量的完全回风,避免回风口212偏上而导致的第一空间231内出现回风死角、回风不充分的问题。
继续参照图2,蒸发器480在上安装腔411内水平设置、并正对进风口413,风机450为轴流风机。利用轴流风机将冷藏间室230内的热量吸入上安装腔411内,并直接正向地吹向蒸发器480,增大热量与蒸发器480的作用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轴流风机的设置充分利用了上安装腔411的前侧进风口位置,在提高风循环效果的基础上,结构更为紧凑。现有技术中有的方案将风机设置在风道内而言,额外占用内胆背侧内胆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前侧冷藏间室的容量提升,并且,将风机内置于风道内,也不便于风机的维修更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8,制冷机组400包括底座430,底座430上设有机组外壳410,底座430与机组外壳410围成安装腔体,安装腔体内设有保温部件440,保温部件440形成上安装腔411,保温部件440与底座430之间的空间为下安装腔412。
利用保温部件440形成上安装腔411,对上安装腔411起到隔温作用,避免下安装腔412产生的热量进入上安装腔411内,影响制冷效果。上安装腔411与下安装腔412上下紧邻设置,使制冷机组4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机组外壳410的顶部设有出风口414,机组外壳410的前侧设有进风口413。上安装腔411的顶部和前侧均为敞口结构。上安装腔411的顶部敞口与出风口414正对,以便上安装腔411内经蒸发器480换热后的冷气直接经出风口414向上流入风道220内。上安装腔414的前侧敞口与进风口413正对,以便冷藏间室230内的热量直接经回风口212和进风口413流入上安装腔411内。
前侧敞口处设有风机450,充分利用上安装腔411的前侧敞口空间,围成前侧敞口的侧壁可以直接作为安装风机450的载体。
将轴流风机靠近回风口212设置,更有利于将冷藏间室230内的冷气吸入上安装腔411内以与蒸发器480换热。
底座430和保温组件440之间通过左右两个支撑部件493进行支撑固定,通过支撑部件493固定,使得下安装腔412的周向侧均呈敞开式,能够较好地与机组外壳410上的通风孔415实现空气对流,提高散热空气的流动,提高制冷机组400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10,保温部件440的后侧内壁为弧形导风面441,用于将所上安装腔411内经蒸发器480换热后的冷气向上导入风道220内。
弧形导风面441自保温部件440的后壁底部斜向上延伸,利于风的向上流动,减小风阻,提高风路舒畅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围成风道220的风道盖板221的底部设有导风斜面223,导风斜面223由上至下朝向冷藏间室230的内侧倾斜,导风斜面223位于弧形导风面441的斜上方。
导风斜面223对由下方吹上来的冷气起到进一步的导流作用,将冷气舒畅地导向风道220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保温部件440的底壁形成为用于汇集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的沉槽445,沉槽445的低位处设有排水口444,排水口444的底部连接排水管,记为第一排水管491,参照图7,第一排水管491向下延伸至底座430,避免保温部件440内存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12,底座430的底部依次设有压缩机安装区431、接水区432、散热风机安装区433、以及冷凝器安装区434。压缩机安装区431内安装压缩机420,散热风机安装区433内安装散热风机470,冷凝器安装区434内安装冷凝器460。连通压缩机420和冷凝器460的出气管421盘设于接水区432内。
压缩机420、出气管421、散热风机470、以及冷凝器460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于底座430上,节约了底座430的前后宽度,继而减少了制冷机组400的前后占用空间,从而能够提升冷藏间室230的前后空间利用率。
蒸发器480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蒸发器480在满足制冷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压缩蒸发器480的前后占用空间,并且蒸发器480位于压缩机420、散热风机470、冷凝器460的上方,继而减少了制冷机组400的前后占用空间,从而能够提升冷藏间室230的前后空间利用率。
参照图2,台阶状结构210的底部设有柜内排水口,柜内排水口通过第二排水管492将柜内冷凝水引至接水区432内。上安装腔411内由第一排水管491向下引流的冷凝水引入接水区432内。利用两部分冷凝水对回气管421进行降温。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1,保温部件440的底部设有第一让位凹槽442和第二让位凹槽443。第一让位凹槽442用于为压缩机420的顶部让位,压缩机420的顶部伸入第一让位凹槽442内。第二让位凹槽443用于为散热风机470的顶部让位,散热风机470的顶部伸入第二让位凹槽443内。
通过设置第一让位凹槽442和第二让位凹槽443,有助于压缩制冷机组400的高度方向尺寸,进一步提高制冷机组400的结构紧凑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机组仓300包括前后连通的前仓310和后仓320,前仓310位于台阶状结构210的前下方,也即位于第一空间231的正下方,后仓320位于台阶状结构210的后下方,也即位于第二空间232的正下方,前仓310的高度小于后仓320的高度。
外壳100的前侧底部设有挡风罩110,挡风罩110上设有与前仓310连通的通风孔(未标示),制冷机组400的侧壁上设有与下安装腔412连通的通风孔415。
通过将内胆200的下侧设置为台阶状结构,使得机组仓300内形成有前后布置的前仓310和后仓320,由于前仓310和后仓320具有不同的竖直高度,当挡风罩110上的通风孔与制冷机组的侧壁上的通风孔415之间形成空气对流时,前仓310与后仓320之间形成压力差,有助于加速空气流动,加速下安装腔412内的散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挡风罩110上设有安装口,挡风罩110的内侧设有控制器500,控制器500的前侧设有用于显示、调节温度的显控面板510,显控面板510从安装口露出。
将控制器500前置,一方面,位于机仓组300的内部,充分利用机仓组300的内部空间,控制器500的主体是不外露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为控制器外露导致的易磕碰的情况;另一方面,控制器500的前侧设置显控面板510,显控面板510从挡风罩110露出,便于用于实时观察、调节冷藏间室内的温度,便于使用,提高用户使用体检。
控制器500上还设有用于控制冰箱制冷系统的开关520,开关520从安装口露出,在需要启停制冷系统时,从冰箱的前侧操作开关520即可,便于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外壳,其构成制冷设备的外部轮廓,所述外壳的前侧设置门体;
其特征在于,制冷设备还包括:
内胆,其用于形成冷藏间室,所述内胆的下侧呈向所述制冷设备的储物间室内突伸的台阶状结构,所述台阶状结构在朝向门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制冷回风的回风口,所述内胆的背侧设有用于冷气流通的风道;
机组仓,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
制冷机组,其设于所述机组仓内,所述制冷机组内具有
下安装腔,用于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
上安装腔,用于安装蒸发器;
出风口,设于围成所述上安装腔的壁上、与所述风道正对连通;
进风口,与所述回风口正对连通,所述进风口处设有用于为制冷回风提供动力的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机组外壳,所述底座与所述机组外壳围成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内设有保温部件,所述保温部件形成所述上安装腔,所述保温部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空间为所述下安装腔;
所述机组外壳的顶部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机组外壳的前侧设有所述进风口;
所述上安装腔的顶部和前侧敞口,所述上安装腔的顶部敞口与所述出风口正对、前侧敞口与所述进风口正对,所述前侧敞口处设有所述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部件的后侧内壁为弧形导风面,用于将所述上安装腔内经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冷气向上导入所述风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围成所述风道的风道盖板的底部设有导风斜面,所述导风斜面由上至下朝向所述冷藏间室的内侧倾斜,所述导风斜面位于所述弧形导风面的斜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部件的底壁形成为用于汇集所述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的沉槽,所述沉槽的低位处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底部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向下延伸至所述底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的底部依次设有压缩机安装区、接水区、散热风机安装区、以及冷凝器安装区;
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底部设有柜内排水口,所述柜内排水口通过排水管将柜内冷凝水引至所述接水区内;
连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的出气管盘设于所述接水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状结构在朝向所述门体的一侧为竖向壁,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竖向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在所述上安装腔内水平设置、并正对所述进风口,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组仓包括前后连通的前仓和后仓,所述前仓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前下方,所述后仓位于所述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所述前仓的高度小于所述后仓的高度;
所述外壳的前侧底部设有挡风罩,所述挡风罩上设有与所述前仓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制冷机组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下安装腔连通的通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罩上设有安装口,所述挡风罩的内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前侧设有用于显示、调节温度的显控面板,所述显控面板从所述安装口露出。
CN202222967057.1U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制冷设备 Active CN218821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7057.1U CN218821173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7057.1U CN218821173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1173U true CN218821173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67057.1U Active CN218821173U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1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554C (zh) 冰箱
CN210036003U (zh) 蒸发器与接水盘相匹配的冰箱
CN218821173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2720022U (zh) 一种移动空调
CN216814736U (zh) 冰箱
CN114076465A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7464676U (zh) 空调器
CN201992933U (zh) 一种冰箱
CN213847371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其机柜
CN220689471U (zh) 一种嵌入式化妆品冷柜
WO2022222887A1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9868632U (zh) 一种制冰机
CN219063862U (zh) 制冷设备
CN2155974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9390180U (zh) 半导体制冷的制冷设备
CN220582593U (zh) 一种风冷储能制冷设备
CN219063863U (zh) 底部制冷的制冷设备
CN215675990U (zh) 一种冷柜
CN218821109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WO2022037718A1 (zh) 将冷凝器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冰箱
CN216424007U (zh) 驻车空调
CN220041977U (zh) 空调器
CN219390182U (zh) 制冷设备
CN215103490U (zh) 一种镜片真空镀膜机风冷散热配件室
CN217825776U (zh) 一种直膨分体热管冰帽式机房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9

Address after: 266000 Haixin Avenue,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66000 Haixin Avenue,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cold chain Limited by Share Ltd.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RONSHEN (GUANGDONG) FREEZE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